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石原莞尔继续陈述说:“即便在中途岛、瓜岛战役受挫后,我海军兵力仍大致略优于美国太平洋舰队实力,但这个优势从目前开始最多还能维持一年,哪怕丸五、改五计划顺利推进,明年年末我海军力量将只相当于美国的一半甚至更少。这种局面我们心知肚明,美国更加清楚时间站在他们一边。要解决上述困境的办法很少,除非我们愿意接受屈辱的合约,否则只能继续战斗下去,我本人提出的国策建议是:
第一,在细节强化、优化的基础上大致接受德国提出的4条方针,在中国问题上德国应居间调停,确保我国利益;
第二,建议苏德媾和,我国可作为中间人居间调停,使德国陆军兵力能腾出手来从中东方向夹击印度;
第三,双方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互派高层级将领进行作战协调;
第四,德国应给与我国钢铁、船舶和其他装备支援,技术、情报方面双方各通有无,德国占领中东后保证对我国石油供应;
第五,如发动印度洋攻略,马达加斯加岛应尽快夺取并作为敝国在印度洋上军事基地,必要时须德意协同守卫。”
石原莞尔用一句话总结概括三国同盟比较可行的目标:中立苏联,先打翻英国,最后三国同盟集中力量对付美国!
如果说科尔的发言还只是最初震荡的话,号称智将的石原莞尔发言则引起了轩然大波,唯一比较和谐的是,这次陆军众多将领听到从中国撤军的字眼没那么激烈地站起来反对,因为德国和石原给他们指了一个似乎更有价值、更容易征服的目标——印度,而且还不用北上去和苏联人死拼,这是符合他们胃口的。
面对议论纷纷的会场,主持人宇垣一成沉声问山本五十六:“海相阁下,印度洋作战对海军有无困难?”
“单从作战而言海军困难不大,大不了将其当做是一次类似于珍珠港的攻击,但是……”山本五十六补充说明道,“印度洋作战从集结、出发、作战到最后返回,没有4…6个月时间是不行的,这样一来南洋方向便会面临较大问题,许多岛屿将保不住,美国人不仅会攻击绝对国防圈,甚至还可能袭扰本土。”
伏见宫博恭王补充道:“目前帝国海军仍占有优势,在印度洋领域无论是英、美单独还是与英美联合作战,我海军都有战而胜之的把握,但这个优势期恐怕没有石原次长所说的一年,估计还能剩下6…8个月。而且如山本大将所说,一旦主力西进,南洋问题便会急剧恶化。”
“不西进的话,南洋岛屿能否守住?”
“恐怕很难……”
陆军次官井上成美站起来插话道:“既然你们都赞同从中国撤兵,缩减南洋占领区域,为什么不能以这个为基础同美国人讲和呢?”
“讲和?”、“什么样条件的讲和?”会议现场议论声一片。
井上成美和山本五十六对视了一眼,得到赞许之后发言道:“山本长官和我认为可就下列条件为基础谈判:
第一,中国战场方面除华北局势特殊化,琼州岛及部分重点港口城市租借于我外,中国派遣军其余部队分批撤退,三年内撤退完毕;
第二,南京汪精卫政权应予以维系,必要时推动双方以类似于1927年‘宁汉合流、共同防共’的策略重新融合,中国承认满洲国与满蒙利益特殊化;
第三,我南洋方向控制范围后退到绝对国防圈;
第四,原南洋欧美各国殖民地独立化,即菲律宾、荷属东印度、法属印度支那半岛均自行独立并确保日本特殊利益;
第五,如美国愿意在此基础上承认帝国在东亚大陆的特殊地位,我国可退出轴心条约转而加入英美同盟并派遣海军赴欧洲作战。”
一直和东条英机不和、拟新任陆军教育总监的前田利为中将(加贺藩前田本家第16代当主,祖先是日本战国著名武将、丰臣秀吉五大老之一的前田利家)马上站起来反对:“这条件让步过大,特别是中国战场部分条件必须修改,否则打了5年仗又回到起点,怎么对得起捐躯的几十万将士?”
“那你说怎么改?”
“中国方面以目前实际控制线为基础,满蒙地区由满洲国统一管理;将汪精卫政权领土限制在华北与华东部分区域,要求仿效邦联形式与重庆政权组建联合政权,作为让步,目前我军占领的其余领土可还给重庆蒋政权。”
“阁下这个修改意见美国人是不会认可的!”
“阁下的条件前线将士是不会认可的!”
“你!”
眼看两人说着说着就要吵起来,宇垣一成赶紧出来打圆场:“好了好了,大家商议决策,有不同意见可以争论,当着陛下的面争吵就大可不必了。”
很多人都在考虑为什么裕仁天皇这次内阁改选将海军反战三角中的两角重新提名出任海军省的要职同时又将明显主战的伏见宫博恭王放到军令部总长的位置上,这似乎是一个矛盾的信号,但内大臣木户孝一知道这是裕仁左右分化的两手——他不能让所有的声音都过于一致,像上次东条内阁中海相岛田成了东条的跟屁虫后军令部总长永野修身就敢瞒着陆军和内阁行事,这种情况实在是太危险了。
第13章 甲案乙案(下)
面对炽烈的现场气氛,木户孝一站起来声明道:“陛下有令,国策研讨不设前提、不设限制,只为大局问计,请诸君畅所欲言,但有一点请各位稍加克制,允许争论但不许吵架,更不许出言无状辱骂同僚。”
“臣等遵旨。”
陆续又有人站起来发言阐述自己的立场,不过主要核心观点没有脱离石原莞尔和井上成美的基调,至于说放弃南洋专攻中国大陆的观点则一个也没有——毕竟狂妄的东条派已经一扫而光了。
经过大半天争论,几乎所有人都表达了各自意见,宇垣一成看到裕仁的目光投射在自己身上,便明白自己出面总结的时刻到了,便道:“经过广泛深入研讨,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两种方案,一种是海军次官井上成美的提议,即以在中国战场、南洋战场做较大让步换取美国谅解,暂定为甲案;另一种是参谋本部次长石原莞尔的提议,即以中国战场、南洋战场适当收缩然后配合三国同盟发动印度洋攻略,暂定为乙案,其余修正细节届时根据谈判需要穿插其间,如无异议便建议以上述两案为表决基础……”
“等等……”一直没怎么说话的东久迩宫稔彦王忽然站起来插话,“本人有个修正案,建议以石原次长提议中排除印度洋攻略之外的要点为基础寻求对美谅解。”
宇垣一成有点不悦,都总结发言了你还来这套,刚才干嘛不说?但看在皇族的身份上又不得不卖一个面子给对方,便补充道:“那定性为丙案?”
“算了,甲案改吧。”
众人点点头,放甲案改也是有道理的:甲案明显是对美妥协案,乙案明显是对美强硬、持续作战案,甲案改是用比较强硬的口吻寻求对美妥协——套用军事术语叫做攻势防御。
“现在表决,赞同甲案的请举手。”不出意料的是,海军大臣山本五十六和海军次官井上成美举了手,除他们之外,内阁中还有包括通产省等少数文职官员也举了手,但赞同票仅仅只有5票。
“赞同乙案的情举手。”
石原莞尔和陆相多田骏举了手,内阁中主站强硬的其他部分阁僚也举了手,赞同人数虽然比甲案多了一点,但票数也不过只有8票。
“最后,赞同甲案改的请举手。”
呼啦一下子,除个别还在犹豫、观望的人之外其余所有人都举手表示赞同,宇垣一成清点了一下,暗暗心惊,他说道:“台下赞同甲案改的27票,加上本人1票,共计28票。”
木户孝一站起来讲话:“陛下有令,诸君意见朕已知晓,将征求重臣会议意见后再行大政定夺,一旦明确即由新内阁就任办理,现在请拟任下届内阁总理大臣宇垣一成宣布组阁名单。”
宇垣一成将早就已准备好的名单说了一遍,其实他不说大家也就全部知晓了,而且众人都知道这次人事任免没有一个是首相自己的意思。不过众人认为这样也好,由裕仁钦点可以加强内阁的权威性,一旦新内阁宣誓就职能马上运转——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落实这次国策研讨会议的方针。
虽然今天会议开得还不算完全尽兴,但与会众人仔细回头来想想觉得差不多也只能开到这里了:经过近一年的作战,众人已从最开始的狂热气氛中冷静下来,准备寻求脱身之策了。
唯一让众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山本五十六大将就任海军大臣后空缺出来的联合舰队司令谁来当?本以为海军方面会借会议机会推出人选,没想到根本就见不到人,问海军两个主官也是笑而不语。这到底怎么回事?难道海相和军令部总长还处于扯皮中?
回去路上,石原莞尔和东久迩宫稔彦王是乘坐一辆车离开的,他不解地问石原莞尔:“石原君,你为什么最后要建议我提出那个甲案改?如果仅仅是甲案的话,根本就不会获得众人认可,那样我们的乙案就能顺利通过,现在来了甲案改,大家的注意力全被吸引过去了……”
“殿下,如果我说我也赞同甲案改,您怎么想?”
“你……”东久迩宫稔彦王有些无奈地说道,“好吧,我没法理解,你说说看。”
“其实甲案改对日本是最好的方案,那就意味着我们开战以来所获得的80%以上的成果都能获得美国认可,我们打仗不就是为了保住胜利成果么?既然未来前景不明朗,现实利益也差不多了,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呢?”
“我就是觉得有些不甘心,明明还可以继续坚持下去的——那个印度洋攻略我就觉得很不错。”
“您没发现其实很多人不太想打了呢……”
“是啊,井上成美有这个想法我不意意外,连山本大将也是这个态度,就耐人寻味了——他可是一线将领啊。”
“这根本不奇怪,因为陛下心里也动摇了,如果要继续打下去就根本不用开这个会——沿着老方针办不就是了?”
东久迩宫稔彦王无奈地点点头:“对的,我也看出来了,在我说甲案改的时候,陛下是颇为心动的。”
“如果我说这些幻想张都是要破灭的,不但甲案改,甚至甲案美国人也不会同意,您怎么想?”
“什么?”东久迩宫稔彦王大吃一惊,“甲案都不肯接受?这已是低到不能再低的程度了,我原都以为这消息要是走漏了陆军少壮军人会叫嚷‘天诛国…贼’去对付海军省呢。”
“如果您处在美国人的位置上,您会答应么?”
东久迩宫稔彦王仔细想了想,冷汗就出来了:“甲案我不敢说,甲案改我是绝不会赞同的——本来我也不想说这丧气话,可一想到美国人那巨大、可怖的潜力,我就觉得他们不会答应。”
“看来我们都不看好美国人的想法,可惜大多数人还在自以为是。”
“那认为美国人的底在哪里?”
石原莞尔想了一下后说道:“中国方面恢复到‘支那事变’时的状态,顶多给个琼州岛和特殊经济利益;南洋方面恢复到战前局面,顶多在法属印度支那和荷属东印度上给我们点便宜,连婆罗洲的油田都不会让渡给我们。”
“为什么?”东久迩宫稔彦王惊叫出声,“这也太苛刻了吧?”
“不为什么,如果我们控制了油田,将来美国人还怎么控制我们呢?”
“那你还提出甲案改?”东久迩宫稔彦王不悦地说道,“知道不行就不应该说这些不切实际的主张。”
“幻觉终究是要破灭的,早来一点比晚来一点更好,我是帮助那些还心存幻想的人尽快清醒过来。”石原莞尔狡黠地眨着眼,“再说有个甲案或者甲案改与美国人扯皮也是好的,可以掩护乙案展开——珍珠港前我们不就是这么干的么?”
“您昨天不是说陛下倾心于乙案的?但我看今天陛下的态度不明啊。”
“不是,陛下是倾心于甲案改的,退一步说如果不能甲案改不能实现,陛下也会更喜欢接受甲案与甲案改中间的立场,但甲案陛下就很难接受了,他要考虑国家整体稳定,如果连甲案也实现不了,陛下被逼无奈就只能用乙案了——去年这时候我们不也为对美强硬还是妥协大争吵么?去年没打之前美国的条件都无法接受,打了之后这些条件就能接受了?那是笑话!”石原莞尔补充道,“倒是山本大将和井上成美的思路是清晰的,哪怕付出重大代价也要寻求对美停战,可惜他们的想法不会得到大家理解,更别提赞同了。”
“这两个一直是反战的,有点非国民想法也正常。”东久迩宫稔彦王笑道,“亏得非国民还打了美国人一个措手不及,否则陆军马上要扑过去干掉他们了。”
“哈哈哈哈。”两人相顾一笑。
“德国方面怎么安抚呢?特使过两天就要等我们回复,我们不能将乙案以外的东西告诉他们,否则就太被动了。”东久迩宫稔彦王忧心忡忡地说,“外相肯定天天要来催答复意见。”
“这不是问题,可以隐瞒甲案、甲案改的内容,只把乙案通报给他,让他先行返回国内通报我方大政,同时让外务省准备和德国谈判索要好处。”石原莞尔胸有成竹地说,“外交将会有一明一暗两条线,和德国沟通时明线,和美国那条只能是暗线。另外,意见交换需要时间,陆海军从瓜岛前线撤退,重整乃至执行乙案都需要时间,所以外交还有一点时间。我们还应该要求德国拟定详细的中东作战计划给我们,这才是印度洋攻略的基础,然后才有两国互相配合。”
“这么说我就放心了,那个科尔特使不错,比我们这里的年轻人有想法的多,他要是没结婚我都想把女儿嫁给他。”
“可惜他结婚了!他是勃兰登堡选帝侯的后代,说起来也是世代贵族,太太是黑林根的女伯爵。再说元首次席副官地位显赫,德国国内又有多少这样的人物呢?”
“是啊是啊,真是遗憾呀。”
第14章 谁的胃口更大(上)
就在科尔作为德国特使赴日本进行活动的当口,齐亚诺伯爵作为意大利特使也留在了柏林。在塞尔维亚会议和两国足球友谊赛完事之后,墨索里尼优哉游哉地回去了,还带回了拓土塞尔维亚的好消息,可他交代给齐亚诺伯爵的任务在后者看来简直就是痴心妄想,德国人要是能答应才见了鬼。可想是这么想,墨索里尼交代的任务他必须想办法完成,至少要努力想办法,因此他只能无可奈何地继续滞留柏林。
虽然他和元首关系良好,但也不敢轻易去触眉头,最后考虑再三决定先找上里宾特洛普希望能通过他进行居中转圜,不要到时真让自己下不来台。里宾特洛普本以为齐亚诺有什么好事等着他,没想到说的居然是这个,听完之后脸都拉长了,没好气地说:“您觉得这些事情我去和元首汇报的话我会不会被他当成傻子赶出来?”
齐亚诺当然不是空手而来的,对付里宾特洛普仅有金表是不够的,他还送上了两幅油画。看在孝敬的份上,里宾特洛普的脸色好看了不少,最后勉强答应试一试,尽可能为意大利人营造友好气氛,不过他到霍夫曼那里汇报的腔调完全就变了,义愤填膺地说:“元首,我真不知道意大利人的脑子是怎么想的……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和意大利人结盟真是我们一大错误啊。”
正好施佩尔也在场,两人听完后一起大笑了起来,都为意大利的天真和狂妄感到可笑,好不容易止住笑,霍夫曼吩咐里宾特洛普:“好了,你也不用在那里神神叨叨了,让伯爵过来说吧,告诉他意大利的事情有的谈。”
“有的谈?”里宾特洛普瞪大了眼睛,“元首,您不是在开玩笑吧?”
“开什么玩笑,真有的谈。”霍夫曼转过头对着施佩尔说,“你说呢?”
“我看也是。”施佩尔读懂了霍夫曼的意思,心有灵犀的点点头
里宾特洛普被两人奇怪的表情和对话给弄糊涂了,但元首既然表示有的谈他就答应立即回禀齐亚诺。当然等他从元首办公室出来再找意大利人时,他的神情可就没这么客气了,而是大包大揽把功劳全归在自己名下:说经过他努力沟通,元首愿意认真听一听意大利的想法,也愿意就上次北非战役给意大利一点补偿——毕竟意大利领袖丢掉了那么多人他也要交代,但是要求齐亚伯爵当面和元首沟通清楚。
齐亚诺本来还盘算着怎么开口,现在既然元首没有一口回绝,他自然要第二天上门去碰碰运气。看着这个历史上发动政变并最后囚禁墨索里尼的女婿,霍夫曼忽然笑了起来:“听说我们敬爱的领袖又给伯爵出难题了,凯塞林告诉我了,上次你发了好多金表,他也拿到了一块。你干得真漂亮,我们某些官僚要是有伯爵一半的聪明,我就可以省很多事。”
“可不是嘛……”齐亚诺脸色丝毫未变,仿佛霍夫曼在调侃其他人似地,他叽里呱啦、真真假假地倒了一摊苦水来抒发自己维持意大利各方面局面的不易,半真半假地抨击了墨索里尼的种种行径,听了霍夫曼和施佩尔都想笑。
两人强忍着笑意,将话题说着说着扯到北非的安排上来。霍夫曼和颜悦色地说道:“领袖的意思我已全部明白了,他的胃口还是满惊人的,不过我更好奇的是,这么做我们德国能拿到什么好处?”
齐亚诺一时语塞,意大利发动北非战役本来就是墨索里尼的一时兴起,要不是实在顶不住英国人,元首也不会组建非洲军并派遣隆美尔到北非去,无论是历史和传统关系来看,北非都和德国没什么关系,他也想不出来对方能有多少好处,只好兜圈子鼓吹德、意传统友谊和意大利盟友的重要价值,听得施佩尔直翻白眼。
“老实说,领袖要的那些东西我都可以给他,甚至还可以给他多一点,比如突尼斯现在掌握在法国人手里,我到时候也可以意大利享有特殊利益,不过最重要的是,你们愿意为这些东西付出多少代价?”霍夫曼的神情严肃起来,“到目前为止,北非绝不是领袖所说的、轻轻一推就可以全部拿下来的地方,英国人的战斗意志与实力也没有最初估计的那么弱,持续进行北非战役是要付出重大代价和牺牲的,意大利准备好了么?”
“意大利当然责无旁贷。”齐亚诺赶紧说,“元首已经同意我们从东线战场撤退一部分兵力,领袖认为如果有需要可以重新投入到北非战争,除此以外,我们对北非的后勤支援和海空保障也会同步增强。”
“这些都是必须的,但这还远远不够。”霍夫曼板着脸说,“第一,我不太赞同东线撤退下来的部队再次投入北非,他们刚刚经历了激烈的战事,身心俱疲,不经过休整补充是难以适应激烈战斗的,而他们原先的作战环境是一片冰天雪地,与北非差异太大;第二,我不建议再继续扩大意大利陆军部队的规模,我认为给他们加强装备、优化结构比单纯扩充人数更有利;第三,意大利进一步扩军的方向在于增加海空军的实力;第四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如果要扩大北非战事的规模和深度,我们需要对整个作战体系与支撑力量进行重大调整。”
“不知元首的重大调整涉及哪几个方面?”
“一共两个方面。”霍夫曼将他的想法讲给齐亚诺听,“第一,军事上必须建立南线联合作战指挥部,统一指挥管理有关部队——我说的不仅是投入北非战区的兵力,而是包括所有意大利地区的海空军都必须纳入南线统一战略,陆军除外;第二,意大利的经济结构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必须纳入统一管理体系,与德国工业能力形成补充与配套,不能再自行其是地生产某些装备,免得给后勤保障增加压力。”
“生产协调主要涉及3个方面,一是人员和资源的统一调度;二是军工产品生产体系中有关品种削减与力量集中;三是大规模开展经济协调。”施佩尔补充解释道,“伯爵可能不清楚总动员体系后我们对生产的调整,我们砍掉了很多装备种类以便于集中力量进行生产,在生产中注重通用性与互换性,我认为意大利的工业也应该经历这种改造,这对提高产量和效率是有极大好处的。另外意大利可以得到充分技术授权生产德国的先进装备而不是再把自己的力量放在重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商,就像上个月贵国还发来照会要求扩大Db601系列发动机的进口,我认为完全可以在贵国进行生产证许可生产。”
“这情况我还比较清楚,我们尝试过了,但仿制的话在技术成熟度和成本上与德国没法相提并论。”齐亚诺心想要不是自己生产困难,我们也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浪费外汇从德国进口。
“这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可以派出工程师和专家赴贵国进行改造提升。”施佩尔意味深长地说,“以意大利的工业基础和技术实力,你们应该发挥得更好——毕竟你们是比日本更加强大的工业国,但现在主要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还比不上日本。”
齐亚诺辩解了几句:“那是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资源和石油。”
“如果两国生产协调,您不需要为资源和石油伤脑筋,德国方面会全力做好供应保障的。”施佩尔明白霍夫曼的意思,他希望将意大利的生产力量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像最近一样,意大利军队的燃油不是有了充分保障么?”
齐亚诺想了想又问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成立联合指挥部,谁是最高司令官?”
“陆军和空军方面,凯塞林元帅可以胜任这个职位,他是德国南线总司令,对陆、空作战拥有丰富经验,也熟悉贵国各方面情况,当然意大利本土陆军不归入他的指挥范畴;海军方面当然应该由意大利将领指挥,我们在地中海方向的潜艇和其他力量也可以纳入这个统一指挥体系。”霍夫曼直截了当地说道,“两国应该建立日常情报、参谋工作交流机制,共同对各自国家的最高统帅负责,在东线这种机制运作得还可以,贵国集团军配属在德国集团军群内进行统一指挥,南线也应该进行类似改造。”
齐亚诺心想:领袖的胃口很大,元首的胃口也不小啊!这样一来,意大利的军事力量和工业生产将和德国牢牢联系在一起再也分不开了,谈丧失主权还不至于,但肯定没以前的灵活性了。任何人站在公平公正的角度都应该为这种调整投赞同票,也应当毫不犹豫地承认由德国人出面负责指挥更为理想。可一想到墨索里尼那可怜的自尊心,他就吃不准为了北非的利益领袖是否会同意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他最后表态道:“元首和施佩尔阁下的意思我明白了,我尽快返回意大利向领袖汇报。”
第15章 谁的胃口更大(下)
“元首,您真的认为意大利领袖会答应这些?”
“我认为他还会提高一点要价,但最终会答应下来。”霍夫曼很有把握地说,“军事上统一指挥、经济上相互协同是我们最终赢得北非战役甚至整个大战的关键,墨索里尼不会笨到看不出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军事上我已排除了意大利陆军,这为他保留了颜面——事实上我也不准备用那些窝囊废部队,与其扩充他们还不如将节约下来的资源投放到意大利的海空军上面,他们的表现远强于陆军;经济上此举有助于提高意大利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改变意大利人的懒散与不着边际,从长期来看对意大利都是有利的,将来战争结束后他们都会感谢我们。”
“领袖可能会感觉控制不了他们,会认为意大利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
“那是他的错觉。”霍夫曼微笑道,“人都是意大利人,工厂和部队也在意大利国土上,意大利的主权和行政力量也依然发挥著作用,我们充其量就是派遣一些专家和将军去充当顾问然后更好地使用他们——免得他们被墨索里尼糟蹋了,东线意大利部队的表现已经证明了有没有安排德国军官其战斗力完全是两种档次。这种状态离殖民地还有几十万公里呢!只要他那可怜可叹的自尊心不要作祟,他就应该答应我的条件。再说,他不想要他那个北非大帝国了?交代给我们总比交代给丘吉尔强吧?”
“您真的答应把这些领土都划给他?”
“前提是先要打得下来,我们只要经济利益就可以了——毕竟这些地方离意大利近而离我们远,再说战后的事情谁知道呢?”霍夫曼悄悄附在施佩尔耳边说道,“只要我们能彻底掌握意大利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换个领袖难道很困难么?比如齐亚诺伯爵——你可以微微暗示他一下。”
施佩尔愕然,想通了以后竖起大拇指道:“元首,您这个想法真称得上釜底抽薪了。”
两人正在说话间,忽有人汇报次席副官科尔回来覆命了。看到风尘仆仆、一脸疲倦的科尔,霍夫曼连忙问道:“怎么样,远东之行情况如何?一路上顺利吗?”
“一切顺利,我按照您的交代接触了石原莞尔和其他一些高层,并在日本国策研讨会上阐述了我的观点,日本高层对您的想法很感兴趣,不乏支持者,唯一遗憾的是没和山本大将说上话,他从特鲁克前线回来后仅仅开了一次会就出门拜访其他人去了——据说他在为联合舰队司令长官的候选人苦恼。”
听到东条内阁倒台、陆海军指挥班子和高层发生重大变故的消息,施佩尔吃惊极了:原以为元首的策略顶多引起日本方面的重视,没想到竟然造成这么大的波折,一万多公里之外的元首居然促成了日本内阁倒台,说出去恐怕都没人相信。
这时候霍夫曼忽然发现科尔身着一身皱巴巴且带着灰尘的军服,知道他是下了飞机就直扑自己办公室的缘故,但仍然感到很好奇,德国军人是十分注重仪容仪表的,哪怕20多小时的飞行也不至于变成这样,便问道:“一路上发生了什么,怎么你变成这个样子。”
“元首,如果您躺在一吨钨、钼上且连续飞行20多个小时不能动弹,您也会变成这给模样。”
“听起来很有意思,仔细说说看。”
“我们乘坐的飞机航程有限,经过精确计算大约可以携带450公斤左右的物品回国,考虑我们一直要求,日本政府除了技术图纸外还决定提供给我们钨和钼,并大方地表示能装多少就给多少。我本来只要求了450公斤,但日本一位航空设计师看了我们的飞机之后告诉我,如果我想多带一点他能帮我想办法,并自信地表示这个数字再翻一倍毫无困难——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开发零式战斗机的设计师堀越二郎,他曾在容克斯公司和美国寇蒂斯公司深造过。”科尔详述起来仍然是一脸难以置信的表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