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2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巴西人目瞪口呆地看着谢尔曼坦克在远距离上被德军的虎式、豹式敲掉并化为一个个火球,然后又看到德军海军舰载机飞行员低空突击,干掉美军苦心经营多时的防御阵地。
等到黎塞留号、格奈森瑙号巨炮在里约港外轰鸣时,整个战事结果已一目了然——美军开始仓皇逃窜。而那些与蒙特罗大打出手的军队也被逐一扫清。随后德军在美洲共和国的其他部队依次开入,兵力陆续增加到2万余人。
在战火中,昔日繁华的里约变成了一片废墟,几十万巴西平民出逃,拥挤的人群又把美军撤退道路堵得严严实实,最后逃命逃红眼的美国大兵直接用坦克和装甲车开道碾过去,形成了一条血路。正愁没有合理、合法素材的蒙特罗大喜过望,让记者拍摄了无数照片。
6月18日,以《我控诉》为标题的新闻发布,触目惊心的是“血路”上碾压人群的美国坦克残骸和尸体。按蒙特罗政府的官方说法:由于瓦加斯总统不得民心,遭到巴西人民的抗议和弹劾,美国人为扶持这个傀儡,命令驻军出动包括坦克、装甲车在内的重型武器镇压,巴西陆军气不过还手,军民死伤累累,最后只能请求轴心阵营主持公道、加以援助……
巴西全国陷入大乱,其余各地区民众无所适从,不知道什么消息才是真实的。蒙特罗能控制的地方不多,北面、东面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全都不听里约的命令,其余没有美军入驻的地区,尚在观望之间。
霍夫曼很不满意蒙特罗的表现,他想要一个完整控制在里约政府手里的巴西,而不是这样四分五裂、一团糟的巴西,不过对绍肯的果断依然予以了肯定。最高统帅部迅速应变,准备增派力量南下赴巴西增援,帮助巴西新政权稳定局势。
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克兰克已带走的2个海军陆战旅外,距离最近,最方便的曼陀菲尔率领第7装甲师从马岛起航,准备赴圣保罗州一线支援。凯特尔和蔡茨勒鉴于东线战事暂时告一段落,决定向南美再增派10万军队和3个航空联队。
但这样一来,船只力量不够,原定讨论的南非问题解决只能被迫往后推了……
第25章 D日(8,昨日补更)
Pd:推荐一本千年龙王的《懒唐》,诸位有空可以看看……
美利坚还没有从罗斯福去世的巨大悲痛中恢复过来,冷不防又遭到当头一棒,幸亏胡佛管控得力,《我控诉》上的有关内容并没在美国舆论界报道出来,但“欧洲之声”抓住这点大肆抨击,一面是国内媒体大肆辟谣,一面是德国广播起劲渲染,弄得美国民众发生思想混乱。
大部分将这个归咎于敌国宣传,但只有上层少数人士才知道,消息是真的,虽然有其他原因,但美国在圣保罗、里约等地区形象一落千丈已是不争的事实。好在巴西北部有巴顿的部队、巴西人口最多的累西腓(东北部)地区又有美国陆航和陆军存在,局面才没有恶化。
说起来也是巧合,美国巴西驻军最高司令官克拉克中将正好带着大批参谋人员到累西腓去视察防务,所以并未卷入,但也因为克拉克不在,协防里约的美军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政变这种事,等反应过来再介入已晚了。
已正式宣誓就职的杜鲁门总统在参联会全体会议上脸色阴沉,落座后的第一句话就是:“诸位对巴西问题打算如何应对?”
关于巴西政治局面,刚才内阁紧急会议已召开过了,由于瓦加斯被囚禁而生死不明,再加蒙特罗是通过政变夺权的,因此美国当局直接宣布不予承认。现在蒙特罗把原来的陆军部长、同样是亲德派的杜特拉上将推出来充当国家元首,自己则兼任陆军部长并试图在幕后进行操纵;因此美国也必须尽快扶持属于自己的巴西政治领袖,在赫尔的建议下,陪同克拉克前去累西腓考察同时向来又是亲美派的巴西外长奥斯瓦尔多…阿拉尼亚被挑中。
但美国人的动作显然要隐蔽得多,阿拉尼亚只是鉴于“情况紧急代行总统职权”。
在这种局面下,巴西军队也开始分裂,原本巴西各部是陆军亲德、海军亲美,在海军被德国打得差不多之际,陆军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声势,但在有美军控制的地区,这部分巴西陆军即便想拥戴杜特拉和蒙特罗也要考虑其他因素,因此迟迟不敢公开亮相,部分反而宣布与美军合作。
这绝不是杜鲁门想要的局面,他对巴西军队的战斗力有着清醒的认识,认为他们充其量只能干些后勤,正面交战绝不可用。他现在对美国陆军的期望也降低到很低的程度,认为至少要有2:1以上的规模优势,1:1之下是完全打不过的,听说德军又在增兵,对巴西局势忧心忡忡。
“目前正在进行第二批6个师部队的整补,全部到位后我们会有大约14个师的兵力……额……至少有13个师。”
原本美军在南美有4个师,后来又陆续整补了4个师,整体布局是哥伦比亚1个师,委内瑞拉2个师,圭亚那1个师,巴西累西腓地区2个师,东部巴伊亚州首府萨尔瓦多1个师,里约附近1个师,整体兵力正好是沿着南美海岸线摆开了一字长蛇阵。本来按参联会的规划,南美至少要达到50万兵力以上,所有拉普拉塔集团国国境线都应该有美军存在以便威慑。但实际上由于海军屡屡抽调再加德军不断打岔,这一任务远远没有完成。
目前的兵力分布阵型当然是非常不理想的,但南美地形决定了只能这样分派兵力——因为南美腹地的交通状况根本无法支持大部队和重装备通行,再加美军对后勤的需求尤其繁重,脱离港口和船队根本无法生存。
至于艾森豪威尔忽然改口说13个师,则是因为现在里约附近的步兵师建制已溃散,人员实际损失可能不多,但已不成为一支可承担作战使命的部队。
“我们希望将兵力增加到20个师,并且配有2…3个装甲师。”艾森豪威尔对着地图解释道,“由于巴西的特殊地形,我军无法通过腹地行军,只能利用两栖登陆作战的方式展开进攻,我们的进攻方向有2个,一是直接去里约;第二是绕开里约去叛乱州,但无论哪种策略,都必须先由海军肃清在巴西沿岸的德国舰队。”
杜鲁门不禁皱起了眉头,海军已表示在7月初之前无法行动,陆军又说要等海军,这岂不是时间一条条拖下去?
正在沉默间,忽然克拉克有新的战报传来:“我第442团经过浴血奋战,挡住了敌军追击,并先后击退敌军3次进攻……掩护了第7师撤退,现在初步预计有8000多官兵已收拢,我已率参谋部和其他有力部队向南行动……”
马歇尔对这情况很恼火,区区1万不到德军居然打得一个完整师仓皇撤退,居然还是被442一个团解救下来,两相对比之下,反差有点儿惊人。
杜鲁门却很高兴:“这个团不错,好样的!从长官到士兵都应该嘉奖,这是哪里的部队?”
“这……”众人一阵尴尬地沉默。
“怎么了?”杜鲁门看众人神色不对,疑惑地问道。
442团最初是由夏威夷独立步兵100营为主形成的,这部分官兵原先服务于夏威夷第298和299国民警卫步兵营,几乎全部是日裔美国人,珍珠港事变以后,处境非常尴尬,美军解散也不是,留用也不是,最后打发他们组成了独立100营,原本做些后勤保障工作,但他们都强烈表示要去上前线,再加上其余部队对日裔官兵的排挤,最后陆军系统没办法,把所有日裔官兵都集中起来,组成了一个单独的团,番号陆军第442团。里面85%的士兵和中低级军官都是日裔,只有上尉以上级别和部分技术兵种才有较多其他族裔。
这个团编成后,没哪个师愿意接收,因此一直独立存在,陆军既不敢把他们送去太平洋战场与日本交手,又不能放去欧洲怕添乱。正好外交值顶格的克拉克愿意要他们,于是他们便成了第五军的直属部队。与一般美国高级军官不同,克拉克很喜欢他们,认为他们吃苦耐劳、作风顽强,是不可多得的优秀部队,甚至还提议让他们担任司令部警卫。虽然这事在其他人劝阻之下最后没成,但显而易见克拉克给了他们很大的信心和鼓舞。
杜鲁门听完全部原委后将桌子一拍:“什么日本裔、德国裔,加入美利坚合众国国籍,宣誓效忠国家和宪法,现在愿意在战场上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都是我们的同胞,战争当头,我希望军队不要存在种族主义偏见,不要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脚。这支部队战功核实后要予以总统部队嘉奖。”
“是!”
杜鲁门解释了为什么授予总统嘉奖的原因:“现在德国人气焰很嚣张,组成了党卫军美国师还敢用来打斯大林,美其名曰‘捍卫社会正义和自由’,虽然我们没有太多轴心俘虏,但让德裔部队去打日本,用日裔部队去打德国,难道不是一个巨大的政治胜利么?”
“我建议你们采取的策略更积极一点,在海军暂时没法占据海域制海权情况下,陆军步步推进,稳扎稳打,即便不能收复圣保罗和里约,至少也要把破坏力遏制在这两个区域而不能继续扩散。”杜鲁门道,“我知道还有德国援兵赶来,但我军援兵也源源不断地在路上,每天、每小时都是异常珍贵的,那种一个师被远少于他们的敌军轻而易举被击溃的战报我不希望再看到了。442团能做到的事其他人怎么就做不到?如果你们打不到442团的水平,我们凭什么说一旦德美停战我们能轻而易举地扫平日本——日本在太平洋西岸有上千个442团等着我们!”
就在杜鲁门面对巴西的局面而心烦意乱时,齐亚诺伯爵也在自己的房间里心烦意乱的来回踱步。在历史上,北非战役彻底失败后,齐亚诺便尝试与盟军接洽,反德情绪滋长最后被墨索里尼解除外交部长职务而改任有名无实的教廷大使。但现在,随着轴心节节胜利,意大利的情况很好,齐亚诺稳稳地待在位置上。整个内阁都是他的支持者或手下。
诚如霍夫曼所说,墨索里尼一天只抽出1…2个小时处理国家问题,其余无论大事小事都推给了齐亚诺,这就让齐亚诺产生了特别的感情。
一方面,墨索里尼提拔他、重用他,不但明确了他的继承人地位,还把女儿艾达嫁给齐亚诺。两人几年前分居,但一年前刚刚和好——原因当然是齐亚诺在外面偷腥,但齐亚诺只是逢场作戏罢了,比起老丈人长期包养的情况而言简直是个圣人。再说意大利这么浪漫的地方,大家都对上层人士的风流韵事一笑了之,谁也不当回事。
另一方面,墨索里尼的问题齐亚诺看得是很透彻的:虚荣、夸张、自高自大且不符合实际、个人生活糜烂。如果是平时,对老丈人这种事情大家笑笑就过去了,反正齐亚诺最后经常会站出来擦屁股。但今天这摊子烂事和屁股可不好擦。
“伯爵,从您的话中我认为元首已到忍无可忍的地步,再这样发展下去,意大利会有灭顶之灾。”
“我就知道,我就知道……”齐亚诺叹着气,“我又能怎么办呢?我向元首保证过了,可人家听不进啊……”
“那是因为您的位置导致保证无效,您得用其他位置才行……”
第26章 D日(9)
“换您站在元首的立场和角度,您能够容忍么?元首不遗余力向意大利输出工业、技术、装备,是为了让意大利更好地和德国合作,而不是被领袖拿来当对抗德国的本钱。更何况,元首对意大利不薄。三号突击炮,给了;BF…109生产线,给了;四号坦克生产线,也给了;连领袖垂涎的虎式坦克、喷气机也给了,无非我们暂时接不上而已,但将来可以慢慢来啊。物资上,原油、煤炭、矿产,凡能帮我们协调的都协调了,地盘上也没有亏待我们,领袖想要的地盘都拿到手了,就连他没想到的塞尔维亚,元首也给了我们。”心腹莫罗在齐亚诺面前侃侃而谈。
莫罗同样也是意大利贵族,比齐亚诺家族等级要低,但算是历史一直有密切关系的盟友。莫罗在齐亚诺出任新闻出版局长时就意识到后者前途不可限量而报上了大腿,现在外交部欧洲司担任司长,年纪比齐亚诺小6岁,也算是年轻一辈中的佼佼者。
“说句不客气的话,我们出了什么呢?地盘其实都是德国人打下来的,海军、空军勉强出了点力,陆军在北非基本就是笑话,在东线表现也一般。”莫罗痛心疾首地说道,“元首着眼于欧盟未来给了意大利排名第二的投票权,英法虽是战败国,可平心而论,意大利单独对上哪个都打不过,现在地位压在英法上面还不够么?还想去抢元首的位置?如果领袖私下发发牢骚也罢了,居然还把手伸到元首口袋里,想把圣保罗州掏走,这就会触怒元首,本来德国就有很多人对元首过于迁就领袖不满……”
“他抱怨领袖只顾享乐搞女人,一点不办正事,影响很坏……最后来了一句‘希望我多帮助领袖承担起责任来’,我后背上的冷汗当时刷地就流下来了……”齐亚诺毫不夸张地描绘了当时的感受,“我仿佛站在一头巨大的猛兽之前——这头猛兽曾经吞噬了施莱彻尔、吞噬了罗姆、吞噬了戈林和十余位将军元帅……”
“现在东线打完了,几百万德军就要回家了,这要是……”莫罗做了个从北往南推的手势,“您觉得英国、法国、罗马尼亚、匈牙利或者西班牙谁来帮助我们?不看笑话已算是不错了。”
这是齐亚诺最害怕的地方,不过他也有顾虑:万一只是误会呢?万一搞掉墨索里尼影响太坏自己成了替罪羊呢?万一希特勒在找借口准备对意大利动手呢?万一自己动手最后没掌握权力反而被其他人搞下去了呢?
“您说的这些顾虑没法从意大利寻求保证,只能从德国寻求保证,任何一个新任意大利领袖不得到元首的认可,他的位置便坐不稳,我相信法西斯蒂的各位元老们都都懂这个道理。”莫罗考虑了半天,“因为您不但是领袖选择的继承人,另外还是他的女婿,所以我们不能采用暴力或其他过激手段,这不利于您的当选,最好是领袖患上某种暂时无法执政的毛病,这样根据原有的政治安排,您是当之无愧的意大利新一代领袖。至于领袖本人,他退休后照样可以吃喝玩乐啊……他不是喜欢这个么?”
电话铃忽然响了,管家通报是找伯爵的,齐亚诺接过来只说了几句,神情就紧张起来,连忙说:“好,好,哪里,哪里,欢迎,欢迎。”然后很快挂断了电话
莫罗看他脸色不对,问道:“怎么了?”
齐亚诺重重跌坐在沙发上,痛苦地挤出一句话:“阿尔贝特…凯塞林元帅明天要来,指名道姓要拜访我。”
“这是个危险信号,说明元首的想法已落实,准备要执行了,我敢打赌,除明面上的凯塞林元帅,盖世太保一定也做好了准备。”
莫罗的嗅觉无疑是灵敏的,他猜到的真相和事实差不多。盖世太保虽然有很多问题,但在意大利,他们渗透程度完全不亚于德国本土,其工作效率和成果无疑是非常出色的——不断有出卖情报的意大利人士被抓捕,潜伏在意大利政府、军队中的鼹鼠也不断被揪出。本来意大利本土情报机构对盖世太保横插一脚表示反感,但至少人家是有真货色的。现在英美要拿到意大利港口海军调度情报越来越困难了,很多时候情报员都是一次性的——送出情报就意味着完蛋。
“让我想想,让我想想……”齐亚诺叹了口气,“领袖虽然有很多毛病,但至少对我是十分宽厚的。给了我一切,就因为他最近表现不太好,不让德国人满意我就要搞掉他,我下不了手啊。”
“只有您下手,才能保住领袖的地位、声望和性命啊。”莫罗劝道,“元首对领袖还是有感情的,他们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严格说起来元首还是领袖的学生,现在学生已成为世界霸主,老师却还摆不正位置,想倚老卖老教训学生,就是在西西里,这样的教父也有麻烦啊……”
西西里是黑手党的天堂,同样的事情在黑手党内屡见不鲜——小弟成长起来就要顶掉大哥的位置,大哥如果识趣,那还可以当个精神领袖,不知情识趣,只怕是死无完尸。
“元首为什么这么有把握吃准我呢?”这是齐亚诺百思不得其解的地方,按理说自己与领袖有这层关系,元首应该另找人才对,可偏偏找的是自己。
他永远也不会知道,在历史上就是他牵头发动政变罢免了墨索里尼率先实现了停战——为意大利捞了一个还算体面的下场,所以霍夫曼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可惜齐亚诺本人后来却死在墨索里尼手上。
“您是要好好考虑一番,但是……”莫罗提醒道,“无论如何不能和夫人透露半点风声,不然传到领袖耳朵里就全完了,难道您忘了巴尔博元帅怎么死的么?”
外界一直说巴尔博元帅是被自家高射炮击落身亡的,但熟悉内情的人都对此嗤之以鼻:以意大利高射炮部队那点水平,能有这么准确的防空效力就好了……
就在齐亚诺瞻前顾后,还在为是否要动手而踌躇不定时,已无法再拖时间的丘吉尔终于下定了决心。
6月17日晚上,在确信苏德已接近媾和,同时又收到巴西政变的消息后,英国国会决定召开一次讨论会,讨论大英帝国何去何从的问题。会议点名要丘吉尔代表内阁进行陈述,并还要发起对内阁的信任投票,一旦投票结果表示反对,丘吉尔的首相生涯已可以画上句号了。
参加会议的每一个人面色阴沉,局势到今天已很明朗了:德国速度飞快地往冰岛部署了力量,上面至少有6万德军和400架飞机,兵力还在持续增长当中。
现在大英帝国面临东、南、北三面封锁,唯一还算有点路的西面要通过德国苦心经营的潜艇攻击圈和亚速尔攻击圈也不是件容易事。工业原料和能源的匮乏使得本土的生产难以维系,特别是油料到了快见底的地步,航空燃油只能支持十天的大规模作战。皇家空军、皇家海军被迫停止了一切新飞行员的培训课程,只把油料由于保障最要紧的战备值班部队,但即便这样也毫无意义。
随着红军不断从现有阵地退出,德军已开始陆续接收,然后原定于去东线换防的部队都收到了停止前进的命令。一个月,最迟3个月,德军就会把主要兵力从东线转移回国——那至少意味着5000架飞机,200万德军。
根据苏德协议,红军缩编与德国撤军同步进行:1944年底前,红军先撤退到条约划定的防区,同时将规模缩小到400万以内,德军会同期将部队减少至200万;1945年6月底前,红军规模要缩减到200万,德军再次撤走100万部队。
无论怎么挣扎,大英帝国都找不到打破封锁的办法。
非要以军事手段来解决只有一条途径:拖到本月底,等美军航母编队、皇家海军航母编队勉强服役后集中优势兵力重新夺回冰岛,但这谈何容易?
而就算是这根救命稻草,现在看起来似乎也要抓不住了,因为巴西再次出了状况,按美国人的脾气和杜鲁门上台后对援英、援苏的功利主义态度,即便最乐观的丘吉尔首相本人也不敢说“美国人会来救我们”这种幼稚的话。
但他必须做一次报告,这是应该履行的必要程序,然后就等着命运的审判:不是议员投票,而是他背后仰仗的别动队队员和驻扎在伦敦的美国陆军第2步兵师——这个老牌步兵师是最早接受改造的三角师,本来是打算充当欧洲反攻的排头兵,没想到现在却成为了另一个行动的排头兵。
丘吉尔走上讲台,习惯性地扫视了台下众人,等会场安静下来再发表演讲。
他刚刚说了一句:“尊敬的议员先生们……”
有人就挤到布鲁克元帅身边,悄悄说道:“元帅,老鼠出洞了。”
“多少人?”
“300个左右,另外陆军2师借口演习在进行调动。“
“知道了……”布鲁克和庞德、波特尔两人交换意见后一致点头,然后一大批中级军官便开始行动起来,至于三大军头,必须在会场里见证大场面……
第27章 D日(10)
三大军头对于美军是很不屑的,这种不屑不仅因为美军在战场上的表现一如既往地大跌眼镜,被英国人称为“我们这边的意大利人”,等意大利军队在德国的扶持和教导下慢慢有所提升时,英国人更认为美军在主要大国中国排名垫底。冰岛战役3万德军打6万美军,听说是隆美尔带兵之后,英国方面没人看好美军能赢,甚至认为德国人只要登陆成功,冰岛战役就可以宣布结束了——事态发展果然不出所料。
英国高层对美军的不满还在于还在于美军的不良军纪。这种不良不是抢劫或者偷窃等明文规定违反军令的行为,而是认为美军对英国社会空气的毒害——在老资格的保守人士看来简直是难以容忍。
在冰岛战役和德国大规模空袭前,英国上下已平静了将近一年时间,各方面社会生活已初步恢复平静,在1944年的春天表现得尤为明显,平静的表面下暗流涌动,著名的伦敦海德公园成了美国人的“性战场”。每到深夜,当战时灯火管制开始后,伦敦街头已空无一人,多数伦敦人都回家睡觉了,但伦敦西区皮卡迪利广场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美国大兵从驻军营地附近的夜总会和酒吧里出来,一个个东倒西歪,“性致”正浓。在每个街头拐角,都有年轻的英国姑娘在等着他们。
美国兵一旦相中目标就会停下来。这时姑娘们会掏出火柴点着,让对方看清自己的脸,然后再往下照,让对方看清她们穿着高筒袜的腿,因为美国兵喜欢穿袜子的女孩。接着便谈好价钱(通常3英镑左右),然后在军大衣的掩盖下(正好适应乍暖还寒时候,又能铺还能盖),交易很快完成。这些姑娘又会去寻找下一个目标。伦敦人把这些妓女称为“皮卡迪利勇士”。美军军官格调高得多,看不上“流莺”,他们更喜欢去伦敦高档住宅区,那里有穿着裘皮大衣的女人在等他们。
伦敦西区的卖淫现象是如此严重,以至于当时的警察局长科尔在报告中把这里称为“美国人的殖民地”。每天早上清洁工都能捡到成筐的废弃避孕套,一位美国大兵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我们正在开辟‘第二战场’。我无法描述海德公园夜幕降临后的情景和声音,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巨大的‘性战场’。”
随着英国被封锁情况越来越严重,这种情况不但没有遏制,反而变得越来越严重,英国民众因为封锁而饱受物资匮乏之苦,兴起了各种各样的代用品。但美国军队因为有专门的补给团队,他们的需要总是能优先满足,发展到后来,这些皮肉生意演变为物资交换,而且置身于其中的英国姑娘们越来越多——一开始只是为了改善一下生活处境,到后来变成了一种必须。
最初美国大兵还会给姑娘们送上巧克力、尼龙袜、带香味儿的肥皂等“奢侈品”,到后来一包香烟、一份军用口粮都能换取和姑娘们的一夜。这也是为什么老派的贵族们认为美国人正在毁掉这个国家,德国人占领了法国,涌入了巴黎,但德国人除了偶尔的违纪,不屑于干这种下流事。至于德国占领的挪威、丹麦等国,虽然政治上压力很大,但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德国士兵对他们都是非常客气而有礼貌的。
他们认为美国人已毁灭了冰岛,现在正要毁灭大不列颠。
真实历史上的情况远比现在严重,现在只不过是在伦敦和几个主要大城市,诺曼底登陆前最多时候有150万美军驻扎在英国,那场“性交易”声势更加浩大,英国1939~1945年出生的530万名婴儿中有三分之一是私生子,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美国大兵留下的,小道消息称不低于80万……
如何合理合法地将这些“瘟神”一网打尽,便成了三大军头最头痛的事,最后他们采纳了丘吉尔“假政变、真缴械”的方针,决定利用这个借口合理合法解除美军武装。
就在英国方面周密部署之际,美国人也没闲着,为执行当初约定的“D日”计划,多诺万把他手里的王牌部队打了出去——以精锐和敌后渗透而出名的101特遣队。
这支部队在历史上本来投放于缅甸战区,配合英美进行反攻,并且培养了一支克钦人队伍,但现在整个印度洋都被日本牢牢控制在手里,印度、缅甸战场拥有几十万日军,英国部队只能在上面苟延残喘,美国陆航和剩余部队早就撤退到了重庆,德里战事后,最后一支撤退的是中共军事观察团,他们在英国的飞机安排下飞回了国,除了累累的战争经验和英国方面的友谊,还留下了三分之一强的损失。
这些损失或是水土不服,或是在前线被猛烈的炮火直接覆盖,或是在转移过程被重伤无法及时医治而最终牺牲,或是率领部分队伍试图拉起游击队建立游击区而最终失败,光加尔各答保卫战中就损失了十多个人,看得陈赓直掉眼泪,这些人回去至少都可以当主力团团长用,没想到埋骨异国他乡。好在最后咬牙坚持下来并顺利完成了任务。送中共军事考察团离开前,英国方面还把为数不多的通信器材和一套雷达拆解后送给了中共方面,表示对他们一直并肩作战的感谢。
多诺万同样不想白白把兵力投放进去送死,原本还想看看在欧洲有没有什么敌后渗透的机会,没想到到了英国之后接到了这么个烫手的任务。不过,他和来接头的“蜘蛛”都相信,101特遣队才是最合适执行这种任务的队伍。
丘吉尔说了没几句,台下一片嘘声,嘲笑声此起彼伏:
“得了吧,温斯顿,你别吹了……你那稿子和3年前没啥两样,换个时间就能用,一点儿新意也没有。”
“你是不是还要在登陆地作战,在田野、在山上、在街头作战,宣称在任何时候决不投降?想要强调‘即使整个英伦岛或大部分土地被占,我们饥寒交迫,我们所有由英国舰队武装和保护的海外帝国也将继续战斗?’现在机会来了,是不是实践你去加拿大战斗的誓言了?”
“温斯顿,你还不去加拿大跪舔你的美国主子?大英帝国的脸都被你丢光了……”
屡屡被打断的丘吉尔脸色铁青,正在人声鼎沸之际,忽然有大队武装分子冲进来。
“所有人不许动,举起手来!”
“啊……”面对那些黑洞洞的枪口,议员们一声尖叫,全场秩序大乱。有人试图夺路而走,但却被冷冰冰的枪口当了回来。
布鲁克、波特尔、庞德等人交换了一下眼神,反而长长地出了口气,那意思仿佛在说:“妈的,终于来了,再不来今天这事情就大条了,等丘吉尔演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