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铁十字-第1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只能先让秋列涅夫同志加强防守,然后我们再想办法解决高加索的危机。”华西列夫斯基忧心忡忡地答了一句,又交代罗科索夫斯基道,“斯大林格勒这里的局面必须维持住,不能再往后缩了,那些抽调出来的预备队兵力不见得都能给你,要留一部分给高加索方面军。”
  “是,我一定死死顶住德国人!”罗科索夫斯基知道现在不是置气的时候,秋列涅夫那里比他更危险几倍。
  凌晨5时一刻,东方慢慢露出鱼肚白,炮击一夜之后的德军开始登陆,这次为部队提供掩护的是意大利海军和德国海军地中海舰队主力,利用近段时间日本舰队调度与运输船的组织,两家于一周前出港,把地中海里的主力军舰全部神不知鬼不觉地拉过了土耳其两海峡,并突然展开猛烈进攻。
  由于德国海军在地中海中目前没有可用的战列舰(要么在船厂改建,要么被克兰克带去北海舰队,唯一的新锐军舰帝国号还在抓紧最后的舾装),这次出兵主力意大利战列舰占了大头,除几艘新锐的维内托级外,老旧的朱利奥…凯撒号战列舰也被拉了出来,夜里炮击的水平比起联合舰队炮击瓜岛时的火力强度虽然差得老远,但也足够碾压索契的防御体系了。
  意大利海军总司令伊亚金索海军上将担任舰队指挥,德国海军总参谋长弗里克临时接替克兰克协同指挥,不过由于红海军黑海舰队已基本全军覆灭,德国又掌握着区域制空权,舰队完全是横行无忌。
  担负“春醒”战役第二阶段重任、执行登陆任务的是隆美尔元帅麾下的中东集团军,自昆古尼尔计划完成后,隆美尔俨然成了德国两栖登陆战的头号专家,这次又是他从高加索南线悄悄脱身,率领包括大德意志师、维京师、德意空降兵等精锐部队直扑滩头,第一批登陆部队上去的规模很大,直接就上了2个装备4号潜水坦克的装甲营和2个装甲掷弹兵营。
  看着旗舰维内托号上381mm主炮喷射出的怒火向纵深延伸,隆美尔满意地点头,海军火炮可是比陆军火力威力大多了,不过弗里克悄悄告诉他,正在舾装的帝国号上并不是与维内托同级的381mm,而是与提尔匹茨号同级的380mm舰炮,不过由双联装换成了三联装。隆美尔一开始弄不明白381mm和380mm之间究竟有何本质区别,经过详细解释才明白。
  虽然意大利维内托级的381mm主炮比德国通用的380mm射程远、威力大,而且墨索里尼也表示可以为帝国号再建造一批,但雷德尔斟酌再三还是决定给帝国号安装三联装的380mm:一是为了通用,今后提尔匹茨、帝国号、沙恩霍斯特级全部都用一样的炮弹,能有效减轻后勤压力;二来意大利嗑药炮虽然威力巨大,但副作用也不小,包括散布精度差、身管烧蚀严重等毛病,德国主炮炮管通常可以打250发炮弹后再更换,意大利舰炮过了100发之后就要考虑更换了,长期来看得不偿失。当然,用于对岸攻击、火力压制这个缺陷倒没有关系,反而能将嗑药炮的威力发挥到极点。
  正因为战列舰舰炮具有如此威力,在土耳其加入轴心后,很眼馋罗马尼亚从德国手中拿到的海洋号等旧战列舰,再加维护黑海力量平衡的需要,也提出希望德国能支援一艘主力舰。雷德尔拿不出军舰来,最后霍夫曼出面让施佩尔执行了一个三角交易:意大利将老旧的朱利奥…凯撒号战列舰和一些鱼雷艇交给土耳其;德国给土耳其10条近海潜艇,同时每个月再给意大利50万吨煤炭;土耳其每年给意大利300万吨煤炭和10万吨铝矾土,给德国150万吨粮食,期限一共三年。经过一通交换,三家各取所需、皆大欢喜。
  索契防线没能抵挡住德意联军陆海空联手之下的进攻,上午8时许,中东集团军第一批部队登陆成功,到中午时分,隆美尔已派上去1万多人,牢牢控制住了滩头阵地,秋列涅夫虽然命令当地扼守的红军发起一轮又一轮的反冲击,但这种挣扎注定是徒劳的,除损兵折将外,什么效果也不会有。
  傍晚时分,罗斯托夫的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里洋溢着一片轻松的气氛,韦勒中将走到霍夫曼面前立正敬礼:“报告元首,隆美尔元帅已率部占领索契,目前后续部队正源源不断上岸投入战斗,整个登陆过程损失极小,我们只损失了7辆坦克,10辆装甲车,伤亡人数大约400余,毙、伤、俘敌军超过1万。”
  “非常好,发电报给博克元帅,要求他尽快拿下那些高加索山脉隘口……”霍夫曼满意地点点头,将目光投向曼施坦因,“亲爱的埃里希,直布罗陀攻克在即,我今天要去西班牙,‘春醒’战役后续推进就全指望您了,不过我很想知道您下一步打算怎么打?”
  “攻击重点目标不变,依然是敌高加索方面军。”曼施坦因指着地图说道,“情报显示,该方面军初期兵力在55…60万之间,在外高加索方向,在敌波斯集团军覆灭、巴库守军投降后,兵力下降到40万以内,目前在高加索隘口阻拦我军的兵力大约是8…10万,在高加索山脉以北与克莱斯特集群对峙的兵力大约在25…30万。在占领索契后,考虑由隆美尔率领部队与土耳其人前后包抄,在一周内完全占领高加索各山脉隘口,然后分三路围歼该集团军主力。”
  曼施坦因关于“春醒”计划的目标完全冲着秋列涅夫的高加索方面军而去:一路由克莱斯特集群派出,从西向东进攻,进攻兵力不少于30万;第二路以隆美尔元帅的中东集团军为主力,再加部分土耳其军队从南向北进攻,总兵力在20万左右;第三路由博克元帅率土耳其、伊朗陆军主力40万,从巴库与高加索山脉东段北上后自东向西进攻,首要目标格罗茨尼。
  霍夫曼默默算了一下,围歼高加索方面军的兵力将达到90万,而红军不过30万,飞机、坦克等技术兵器也不占优势,应该说是很有把握完成的。
  “至于叶廖缅科的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和可能的敌援军,拟用中路集群主力与克莱斯特集群剩余兵力加以牵制。”曼施坦因停顿了一下,“如果能在4月底之前完成高加索战区有关战役且损失在可承受的范围内,拟考虑进一步削弱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力量并向伏尔加河下游进攻。”
  “这是‘春醒’战役第三阶段的想法?”
  “是。”曼施坦因点点头,“待完成顿河流域、伏尔加流域下游控制后,敌伏尔加工业区将会损失一半经济潜力,斯大林格勒会形成一个巨大的突出部。”
  “如果‘春醒’期间来不及,可以按夏季战役的设想来考虑。”霍夫曼接着补充了一句,“我会另外派人与车臣民族实力接洽,第二阶段战役结束后,考虑由该民族与其他一些高加索民族单独建国。”
  凯特尔插了一句:“恐怕这会引起土耳其方面的不满。”
  霍夫曼微微一笑:“我知道,但土耳其人的手不能伸得太长。”
  众人一愣,随即都会意地笑了。





第130章 春醒(5)
  4月3日深夜,元首专列“哐当哐当”地运行在铁路上,向波兰方向疾驰而去,元首卫队并未因最近治安形势转好、游击队活跃程度下降而放松警惕,依然保持了最高戒备。
  出于安全考虑,霍夫曼现在外出时很少选择飞机出行,大多数时候都乘坐专列,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的运气有没有希特勒这么好,也不知道国内是否有残余的反对势力。而火车专列的安全性远远强过飞机,元首所在的车厢虽然与其他车厢看起来一模一样,但实际上经过大幅度防弹强化,防御装甲在远距离上连37mm反坦克炮都打不透,除此以外,专列的日程表、线路都是高度保密,甚至于走哪条线都是霍夫曼开车前才临时确定的——他不想给阴谋家一点可乘之机。
  为加强东线运输能力,在施佩尔主持下,在各东方国家大力推动以标准轨距改造为核心的铁路升级,将原先俄国标准的1520毫米宽轨改为欧洲标准的1435毫米,这样从柏林出发的列车就能不用停留换轮而一路畅通——这是德国继“巴巴罗萨”开始前对东部(包括波兰)铁路网改造计划(奥托计划)的延续。
  虽然苏联西部的铁路网远不如欧洲密集,但这仍是一项浩大工程,特别是苏联铁路水平很低,依然处于一战水平:绝大部分铁路(除哈尔科夫到莫斯科)都建筑在松软的沙土路基上,而且枕木也是较为松软的松木,铁轨载重量也不如德国:德国标准铁路钢轨每米重49公斤,苏联只有38公斤;德国每公里轨枕密度1600根,苏联只有1440根;德国人固定铁轨用螺丝加垫圈,苏联人直接用长钉。而苏联的铁路桥承重能力也很低,须重新加固才能运输坦克和其他重型装备,至于铁路调度设备基本上都是一战时期的老古董,电动道岔更是非常罕见。
  帝国运输部长兼铁路总干事长多普穆勒曾做过专题汇报:理论上说,由于俄国轨距更宽,同等线路长度下运载能力应该更强,但实际上由于俄国落后的管理水平、设备以及基础建设,运载能力不到德国三分之一,而红军败退前的破坏与德军快速推进又加剧了铁路网面临的压力,使运输能力下降到只有四分之一——台风战役失败与物资运送与保障不无关系。
  历史上德国限于能力与物资供应,只对苏联铁路网进行了小修小补,但霍夫曼综合权衡以后,决定利用波兰、犹太人与俄国战俘的劳动力进行系统性修复:不但调整轨距,同时还尽可能按奥托计划中的德国标准进行改造升级。除国内的企业外,比利时的钢轨与铁路设备制造能力在欧洲是非常拔尖的,因此包揽了很大部分订单,法国也分了一部分。改造经费先由德国垫付,届时由各东方国家以粮食、资源和其他物资予以偿付。施佩尔雄心勃勃地立下计划,准备在1943年至少完成3000公里的改造工作。
  得益于整体战局的顺利和针对“叛国集团”的提前整肃,目前霍夫曼的威望正处于前所未有的巅峰时期,因总动员而带来的不适也被民众选择性地忽略而专注于当前一个接一个的胜利,这种溢出效应深刻影响了意大利政局。历史上已摇摇欲坠的墨索里尼政权现在稳如泰山,在夺回利比亚,拿下埃塞俄比亚、合并部分苏丹后,特别是在顺利控制地中海局势后,意大利人原本虚幻的“罗马帝国”迷梦看上去很有些货真价实的意思,而大量德国工业和技术的转移又使墨索里尼博得了大资产阶级的欢心。意大利投入大战的准备本来极不充分,但经过轴心一体政策的大力强化,居然开始像模像样起来,这不由得让人啼笑皆非。
  “元首。”达尔格斯的电话打断了霍夫曼的思绪,“如果您还未休息的话,施佩尔部长希望能和您汇报一下工作。”
  “当然可以。”
  “军备生产有几个领域出现了一些变故,需要进行调整。”施佩尔忽然露出不好意思的神情,“元首,我得向您道歉,有些生产并未达到当初的设想与期望。”
  “比如说?”
  “比如说坦克生产。”施佩尔掏出报告解释道,“3月份是有史以来坦克生产的最高点,但即便在这个月,4号坦克产量也只达到了1394辆,虎式坦克产量是204辆,离您要求的1500辆与250辆还有一些距离。”
  “差不多达到了预想的90%或80%以上,这也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成绩了。”霍夫曼知道历史上4号坦克最高月产量不过600多辆(包括以4号为底盘的各类变形车),虎式坦克只有堪堪100出头(本位面虎式坦克生产难度低于历史),现有生产水平已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一倍有余,不过现在彻底没了三号坦克(包括变形车)的生产。
  “因部分生产线准备转产豹式坦克,从4月份开始该数字将开始下降,我始终牢记您的要求:希望能达到4号1500辆、豹式750辆、虎式250辆的生产规模,但今年我们无望达到该目标。”
  “豹式预期产能如何?”
  “得益于很多零件与虎式通用,豹式转产3个月后月产量将达到100辆,3…6个月是150辆,到本年年底可达到250辆以上的月产量,这是一条生产线的产量,这样我们就只剩下2条4号生产线,同期4号坦克生产量会下降到1000辆左右,虎式基本保持不变。今后每条生产线的转产都会经历这个过程。”
  霍夫曼忍不住皱了一下眉头:这水平比起历史来当然是好了许多,但与期望比较依然有很大差距,特别是意大利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只能出产突击炮的事实造成德国必须承担供应全部坦克的重任。
  “您预计2500辆的水平何时可以达到?”
  “可能要到1944年年底。”有过一次经验之后,这次施佩尔不敢打包票了,说了一个他认为相对稳妥的时间。
  “假设现在停掉所有4号生产,到年底会是什么情况?”
  “豹式有望实现750辆,虎式接近250辆。”
  霍夫曼沉思片刻后点头道:“我明白了,请您按下列计划调整:4月份4号坦克确保实现1500辆,然后保持高水平生产3…4个月,推迟转产豹式——到7月份再来讨论这件事。”
  “这会不会对战斗力造成不良影响?听说英、美、苏三国都在开发新坦克。”
  “他们重点是针对虎式,但在1944年之前,他们拿不出可与虎式相抗衡的新坦克,这对我们很有利,我们要做的是尽快提升装甲部队规模——尤其是燃料问题已不再成为一个致命制约的情况下。”说到这里,霍夫曼干脆拿出纸笔推算起来,“去年9月份之前我们一共保有不到500辆四号坦克,9月到今年3月又生产了6500辆左右,累计规模大约是7000辆,这几个月作战累计损失近1000辆,拨付给海军陆战队400辆,再加上给西班牙、葡萄牙、罗马尼亚、意大利、日本的坦克……”
  “一共500多辆,您可以按600辆计算。”
  “这样4号保有量大约是5000辆,后备军、装甲学校需要分掉500辆,再扣除送厂维修、运输中途的200辆,大约还有4300辆?”
  “基本就是这个数字。”
  “目前国防军一共有25个装甲师,党卫军有4个……”
  “党卫军应该是5个。”施佩尔小声提醒道,“除警卫旗队、帝国、骷髅和维京师外,您还同意征召希特勒青年师并将他们预定为装甲师。”
  希特勒青年师是霍夫曼同意的,为数不多的新扩军部队,士兵基本由1925年出生的希特勒青年团志愿兵征召而成,士官和军官大部分由警卫旗队和国防军其他部队调入,虽然这是一支年轻的部队,被外界戏称为“奶瓶”师,但霍夫曼知道这批全由志愿兵组成的部队士气高昂、战斗力强盛,非常爽快地放行了,还亲自出席了授旗与宣誓仪式。
  “那就一共30个,按1943年标准编制,每个装甲师拥有3个装甲营,一共需要准备90个装甲营,另外国防军还准备完成16个标准装甲掷弹兵师编制,党卫军是4个,他们也分别配属一个装甲营——总计110个装甲营?”霍夫曼摆开乘法,“每个营是92辆4号坦克,110个营的话就是……”
  “10120辆。”施佩尔算得比他更快,马上得出了结果,然后忍不住摇头,“虽然还可以加上部队手里拥有的一些T…34,但距完成全部整编还有一半以上缺口。”
  他是知道情况的:俄国人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T…34坦克的能力,美国人具备月产1500辆以上谢尔曼坦克的能力,虽然德国坦克性能更强一些,但充分的数量依然不可少。





第131章 春醒(6)
  “这几个月的补充至关重要,考虑到还有战损,需要更多坦克,因此推迟豹式生产完全是值得的,倘若推迟到7月数量还不够,可推迟到8月底再说这事,另外……”霍夫曼露出无奈的表情,“古德里安连着和我说了三次,希望将1943年型装甲师中的坦克歼击车营也改为装甲营——让一个装甲师拥有4个装甲营。他的理由很充分,防御作战中坦克歼击车很好用,但进攻作战还是希望能投入坦克。”
  施佩尔也苦笑不已:再加30个坦克营的需求到年底都不见得能转产豹式。
  “不过可采取一些变通。”霍夫曼灵机一动,提出了新办法,“第512重装甲营马上就要成军,有关独立重装甲营编制暂时将告一段落。如果虎式产量能再多一些,每月除补充战损外再组建3个,考虑给12…15个师配属虎式装甲营,替换编制中的坦克歼击车,让其具备3个中型坦克营、1个重型坦克营的水平,这样每师坦克编制数量327辆,看上去也比较合理。”
  “如果这样,为确保虎式产量,新的重型坦克今年也无法投产。”
  霍夫曼知道他说的是虎式升级版——虎王,这是拥有150mm厚度正面装甲的重家伙,虽然已在他的要求下进行了减重与改良,但总重仍然不可避免地摸到了60吨的大关,计划中为其配套的是具有850马力的hl234发动机和全新变速箱,当然也有“中期小改款”:正面装甲升级至130mm,安装88mm/L71坦克炮,重量控制在54吨左右,其余配件(包括发动机)不变,这样机动性下降还在勉强能接受的边缘。
  他摆摆手:“既然Hl234发动机未成熟,新的重型坦克暂时搁置一段时间,等成熟再来谈升级虎式也不迟。其实虎王并不是我最中意的新坦克,我更喜欢E系列通用产品的理念,E50还是重了点,E45或者e40会更好。当然,不管怎么设计,生产数量必须足够多,月产量低于800辆的设计都不能接受。所以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保时捷博士研制100吨级鼠式坦克的请求——那玩意纯粹是个无法行动的固定炮塔,有这精力和物资不如多造一些军舰。”
  E系列是由德国第6兵工厂总工程师海因里希…克尼坎普于1942年5月正式提出的,准备综合运用已有坦克和装甲车辆技术,结合未来作战需求开发具有高通用性零件的装甲车辆研制计划,现有虎、豹坦克零件通用虽然是霍夫曼一力推动的,但其实也算是该计划的部分产物,根据军备部的初步设想,未来装甲车辆、坦克按吨位划分为E…3、E…5、E…10、E…25、E…50、E…75和e…100等不同型号。其中,E3和e5主要作为轻型辅助战车,E10…E25是驱逐战车,E50、E75是主力战车,E100则是超重型坦克。
  但霍夫曼对该计划有自己的想法,认为该系列层次太多且不合理:首先,他认为E3…E5可以合并为e…5系列;其次,E…10应放宽到e…15以加强适应性;考虑到红军马上要推出T…34/85,E…25和e…50两个系列的定位非常尴尬——E…25干不过T…34/85,用E…50对付T…34/85又过于浪费,因此他想综合4号、豹式、虎式三者的优势推出E40。
  E…40的定位非常明确:结合4号的生产便利性、豹式的机动性与虎式的火力与装甲。最接近的思路是基于虎豹零件通用的基础,进一步强化豹式坦克装甲防御能力同时保证生产数量跟得上,但这是非常难实现的目标——转产豹式马上就直接影响当期产量与部队整编,再开工豹的改进型就会牵扯更多,霍夫曼认为到1944年下半年前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至于E…100,霍夫曼想都不想直接就砍掉了,本来E…75他也想砍掉,但鉴于德国在重型坦克领域的独特优势与威慑力,他希望能将其修改为E…60并与e…40搭配使用,利用Hl234大马力发动机加上88mm/L71或105mm/L68的坦克炮,构成独立重装甲营的中坚——代号可以叫狮式坦克(与历史上的7号坦克不同)。
  施佩尔已完全明白了霍夫曼的观点:第一,4号继续造,造到能基本满足整编师规模时再考虑转产豹式;第二,扩大虎式生产量并装备部分精锐部队,但不急于升级——起码一年内不考虑升级;第三,研究E系列通用型坦克,尝试在1944年秋或1945年初推出新产品。
  “第二个遇到问题的生产领域是造船,麻烦更多、更大。”见坦克的事沟通得差不多,施佩尔转而谈起了造船,“首要突出问题是船台。目前意大利方面有3艘战列舰在改建航空母舰,分别是敦刻尔克号、伊势号和日向号,马上要加入第4艘——让…巴尔号;同时受创的齐柏林号、沙恩霍斯特号需要维修,一共需占用6个大型船台。虽然天鹰号航母已竣工服役,帝国号战列舰和鹞鹰号航母也在进行最后的舾装,但从时间和场地看,依然非常紧凑,偏偏意大利人又提出了新要求。”
  “什么要求?”
  “由于欧罗巴号获得成功,意大利海军很感兴趣,墨索里尼首相已同意用国王号和萨伏伊伯爵号两条大型邮轮改建为综合航母,并向我发来电报,希望获得我们的帮助。”
  “他终于开窍了?我以为他会始终攥着那两条蓝飘带邮轮去开胜利派对呢……”霍夫曼冷嘲热讽了一番,“条件是什么?”
  “所有的改造费用、材料、物资和舰载机都归我们出,意大利人出场地和部分人工,竣工后其中一条归我们,不过他们要拿先竣工的那一条。”
  霍夫曼“啧啧”连声:“墨索里尼做生意的水平真是直线见长啊……”
  “按欧罗巴号标准改造大约需要6000万马克,5…6个月时间。”
  “行吧,我答应了。”霍夫曼叹了口气,“海军沉了一艘欧罗巴号得补上。”
  “这样一共就将占用8个船台和相应人力。此外,为运输中东石油,意大利还想陆续开工3…4条2万吨级的油轮。累积造舰能力已超越了地中海各船厂的实际能力,无论是配套资源和人力资源都不够用,我们还必须预留1…2个空余船台用于大型军舰维修,像这次沙恩霍斯特号和齐柏林号就需要在意大利大修不少时间。”施佩尔最后一句话讲到了核心问题,“由此,计划在意大利开工两条云龙改航空母舰恐怕不太现实,强行开工会造成很大程度的延误,我建议放回国内。”
  “放国内凭我们的力量可以应付?不会影响大凤改和现有两条云龙改的进度?”霍夫曼知道2、3月份已各自为一条云龙改铺设了龙骨,原本4、5月要分别为两条大凤改铺设龙骨,听施佩尔的口气,这事还存在很大变数,他有点焦虑起来。
  “勉强能应付,但会造成其他4条航母的进度滞后。初步预计云龙改推迟2个月,大凤改推迟4个月,原本单条云龙改建设周期20个月,现变为22个月,大凤改为24个月,现变更为28个月。或者就暂时取消另外2条云龙改的建造。
  霍夫曼苦苦想了半天都下不了决心:北海舰队到1945年只有4条航母显然不够用,别说和美国比,就是皇家海军也比不过,6条再加上地中海里那一批航母勉强还能应付。
  最后他说道:“2条云龙改、2条大凤改优先开工,另外2条请海军部再论证一次,反正真要开工也是6月份的事。我建议运输船、油轮等民用船只安排在法国建造一部分,减轻意大利方向的压力——任何时间拖延都是未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施佩尔提出的第二个造船问题是关于进度最快的敦刻尔克号改造工程:工程师们在改建过程中发现保留甲板前端的主炮对飞机起飞影响较大,不但会对气流形成扰乱,炮口风暴还会冲击甲板的结构强度,海军部认为从这次破交作战来看,单独一艘航空战舰没法承担破交重任,必须增加舰载机并组建舰队才能提高对护航航母编队的压制水平,而如果未来作战中是航空战舰与战列舰或重巡洋舰搭配破交,保留前端火炮价值不大。
  霍夫曼认可该说法:“他们想怎么改?完全改建成标准航母时间太长。”
  “不用完全按标准航母改,只把主炮拆除,前端改平,内部结构不动也不进行机库延伸,只将炮塔座圈和弹药库重新利用起来。”施佩尔掏出修改后的大致设计图供霍夫曼过目。





第132章 春醒(7)
  调整后的设计使敦刻尔克号航母成为一艘标准的直通式斜角甲板航空母舰,主飞行甲板长度210米,略逊于中型航母,但多一块长度为138米的斜角甲板,各类舰载机均能正常起降,综合起降能力与正规航母基本一致,不过搭载容量、调度能力和防御水平依然还是航空战舰的标准。
  新设计将采用斜角甲板与直通甲板共用、甲板系留与单层机库并存的方案,预计排水量3万吨,最高航速30节,可搭载48+6架飞机(机库26架+甲板22架+6架备用)。设计变动将导致工期增加2个月,预计9月初投入服役,增加费用1000万马克。
  伊势号和日向号也将接受类似改造,整体风格保持一致,预计排水量3。5万吨,最高航速25节,可搭载54+8架飞机(机库30架+甲板24架+8架备用),整体建设周期10…11个月,预计12月初投入服役。而规格更大、完工程度略低的让…巴尔号的设计大同小异,预计排水量4万吨,最高航速32节,可搭载60+10架飞机(机库36架+甲板24架+10架备用),整体改造周期12个月,预计1944年4月初投入使用。
  与前面几艘相比,让…巴尔号除了吨位与防御优势外,舰体是最长的,直通式飞行甲板长度达到245米,超过中型航母标准,略逊于重型航母,综合能力已超过光辉级航母。
  这4艘由战列舰改造而成的“破交航母”相比美国埃塞克斯级舰队航母,特征非常明显:第一,采用斜角甲板设计,利用左舷大斜角和右舷小斜角提高了载机水平与起降能力;第二,由战列舰改造而成,只有一层机库,面积普遍偏小,同吨位下载机能力不足;第三,防御能力强于埃塞克斯级航母,水平装甲核心地带可抵御500公斤炸弹攻击,防鱼雷能力也强于埃塞克斯级;第四,航速均慢于埃塞克斯级,且续航力较低,普遍只有6000…9000海里的水平,低于埃塞克斯级1。5万海里。论综合作战能力比不过埃塞克斯级,但比美国批量建造的护航航母却要强不少。
  “过去两年有不少熟练工人应征入伍,影响了船厂施工,为保障各舰按时完工,除物资之外,我还希望能将船厂工人抽回一些。”
  “这完全可以,给您3万人额度,将这些工人全抽回来,具体找凯特尔总长协调,如果还不够再增加一些也无妨。等春醒战役打完,我还会宣布一条政策:40岁以上的国防军士兵可自由选择退役——中高级军官大概不会走,低级军官、士官和士兵会涉及到20…25万人,让他们回国在其他岗位发挥作用。”霍夫曼的口气很严肃,“我最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整合、动员全欧洲力量之前,我们自身力量的使用已基本到了极限,不可能无限制扩张下去。这次春醒战役为了保障隆美尔的物资与补给,运力和资源调度在短时间不够充分,最后被迫挪用了古德里安的非洲集团军一半补给,使他放缓了进攻速度——不知道他该有多抱怨我。”
  这消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