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铁十字-第10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暮湔ɑ蚬セ骰蘼凼荘e…2,Sb…2还是伊尔…2只要被BF…219咬上,基本都逃脱不了被击落的下场。
于是BF…219和虎式坦克一样,成了俄国人目前最不愿意面对的目标,虽然BF…219打出来的交换比没虎式这么恐怖,但造飞机可比造坦克容易,虎式从10月份开始生产,到1月份的月产量不过170多辆,BF…219正式量产已是12月初的事了,仅仅一个多月,产量一下子就过了400,预计到3月份时能突破800,如果不是海航的需求要优先保障,东线的BF…219还会更多。
BF…219带来的挑战深刻折射了红军空中力量在最近几个月面临的危机,这种困难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成的:
一是因为英美的援助物资没有到位。从11月份开始,苏联累计需求高达5万多吨的铝锭没能拿到手,缺少金属材料的现实直接制约了飞机生产,迫使俄国人只能拿木头制作飞机,这当然不足以造出好飞机。只是,他们万万没想到美国人其实把铝锭都送出来了,只可惜这些物资要么沉没在了印度洋,要么在埃及的码头和仓库里变成了德国人的战利品,总数高达近3万吨的铝锭目前正紧张地往德国国内输送,再过个把月就能变成飞机重新与俄国人见面了。
二是德国投入了新机型。以BF…219为代表的新飞机在东线战场彻底发挥了航程远、低空性能突出、缠斗水平高的优点,打得红军苦不堪言。除此之外,新推出的飞机还包括He…218,这种飞机比BF…219更让人头疼,以往斯图卡是慢吞吞扔炸弹然后再慢吞吞往回飞,有足够的时间供红军战斗机打靶,德国人只能凭借坚固的机体硬扛,现在新的俯冲轰炸机几乎是“刷”地一下就把炸弹给扔了,然后又“嗖”地一下跑了,反应慢点的截击机飞行员连对面长什么模样都没能看清楚,以至于最开始在红军内部流传的版本是德国人开发了一种新型战斗机——具备俯冲轰炸能力的战斗机。He…218受到了斯图卡飞行员们的狂热追捧——轰炸机当然要像斯图卡那么坚固,但如果有敌人摸不着边的轰炸机就更好了,有人称呼这才是真正的“闪电轰炸机”,曾经的闪电战王者斯图卡被挤兑地只能去担任对地攻击机了。
其实俄国人还不知道,He…218的第一种改型,加装Mw…50(甲醇与水混合物喷射装置)的He…218c已出现了,它能在紧急状态下为发动机额外多提供200匹马力。此时He…218能飞出632公里/小时的高速度来(舰载机略重一点,速度只能达到619公里/小时),比BF…219还快,不过持续时间只有15分钟,且多次使用后对发动机有损伤。
与此同时,由于霍夫曼的大力引导和BF…219与FW…190a高低搭配的成功运用,再加上戴姆勒…奔驰公司的技术人员终于开窍了,不再试图让一款发动机完全兼顾高中低各空域的性能,于是在Db605d(Db605是db601系列的升级版)发动机上安装一级两速机械增压器很快成熟并投入量产(主要照顾中低空性能),该发动机马力达到1700匹,大小直径比目前使用的Db601e系列略大,重量会重近200公斤,亨克尔公司的技术人员正根据新发动机重新改进机体结构、调整重心分布。按照他们的乐观估计,这种发动机安装成功后,He…218哪怕不“嗑药”也能飞到615公里/小时以上,而且低速状态下的起降性能会变得更好。
另一个值得称道的进步是,由于霍夫曼和施佩尔搜罗了大量的稀有金属,德国各科研人员不再为材料短缺而发愁,再加参考英国梅林发动机的设计细节与日本方面有关高温合金的技术探索,他们在相关领域进展很快。在控制中东油田后,根据霍夫曼的批准,德国航空不再使用煤制油燃料——他们终于可以财大气粗地敞开用96号c3燃油了,法本等公司开始大力钻研110号以上的燃油标准与添加剂,不至于让这些专家为照顾87号的低等级燃油而伤脑筋,因此在Db603+系列发动机安装两级三速涡轮增压器(偏重高空性能)的事情也终于有了眉目,实验室里获得的数字是1850匹马力,只是距离实用还需要一点时间。
第20章 俄罗斯的冬天(5)
红军在1942…1943年遭遇的空军危机除资源与生产能力不足、飞机性能差距外第三个也是最大的问题在于飞行员素质。
面对战争的迫切需求,很多红军飞行员只训练了50…80个小时就拉出来实战,他们接受了最基本的飞行和作战技能培养,但有关相互配合、保持队形、采取合理战术、排除故障等训练科目却少得可怜。俄国人的逻辑简单而粗暴,掌握了基本技能就上去飞,每参加一次战斗就是最好的训练过程,活下来就是胜利——就增长经验与能力而言,作战1小时比培训20小时还有用。
而他们的对手,通常是在德国国内训练了250个小时,有着完整的各级教练机培训经历的飞行员——虽然这个培训时间相比大战以前已压缩了很大一部分(德国新飞行员最初与美国飞行员一样,培训时间超过350小时),但仍强过红军那些连训练都不完整的飞行新手。在身兼空军司令的霍夫曼要求之下,9月份之后的东线飞行员队伍同样进行了重大调整,那些创纪录的功勋飞行员被一个个抽调回国,或是到学校担任教官,或加入本土航空队对付英美飞机,以战斗机飞行员为例,留在东线的基本都是击落数字不破百的人员,他们经常带着一批刚毕业的新手出来作战。
新飞行员大都喜欢开BF…219,因为他们习惯狗斗、喜欢狗斗,经常因为与对方缠斗而忘记作战任务,BF…219尤其适合他们,而老手通常更喜欢Bz战术。因此,在东线上空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场景,新手辛辛苦苦追杀、纠缠了半天,他的长官或者资深战友仅仅用一个轻巧的扑杀就解决了对手。
根据霍夫曼拟定的轮换制规定,各航空学校毕业的新飞行员一律加入东线作战,然后从东线抽调资深飞行员赴西线参战。在航空学校内部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航校是第一训练阶段,东线是第二训练阶段,只有在东线完整出勤并作战五次以上才算是成绩合格,准予毕业。
这样一来,东线的红军菜鸟没有变成德国王牌飞行员刷成绩的地方,反变成新手飞行员进行实战训练的场所,由于飞机产量和航空学员比历史多得多,德国空军得以维持了较高的出动频率,同时也能承受了更高的损失。这项政策的好处在9月、10月还看不出来,甚至比以前更被动,等到了12月、1月时,效果就比较明显了——红军飞行员逐渐陷入了被绞杀的窒息陷阱。
霍夫曼的方针很明确:最好的飞行尖子抽回来当教官——加大人员培养力度;资深王牌飞行员充当西线的顶梁柱——加大对英美战略空袭的反击;一般王牌飞行员在东线带团队——用他们的经验对新手进行传帮带;新手飞行员去东线练技术——面对连培训时间都不完整的红军新手,他们有更高的生存几率与提升空间。当然,如果你连东线俄国新手飞行员也打不过,那只能说明你不配当飞行员。
从战斗机飞行员统计结果为例,进入12月份以后,苏联新飞行员的平均生存时间是50飞行小时——95%以上的人都挺不过100个小时,而德军新飞行员的表现则要好得多,只有不到20%的人会在头100飞行小时内丧命,这意味着双方新手飞行员的交换比大致是1:5。问题不在于1:5或者1:6,只要德国飞行员能熬过这个阶段,他就可以被视为成熟飞行员,能坦然面对红军老手而不必担心。而他们的对手,仍然是一茬又一茬的新手。
如果他能挺过250个小时,那基本上都拥有5架以上击落记录,够得上王牌标准了。当一名德国飞行员有了250个培训小时,又有了250个作战小时后,他就开始进入成绩稳定增长阶段,在东线具备带团队的水平了。套用游戏的术语来说,东线就是一个巨大的新手村,能经受住东线的考验,就意味着度过了新手阶段而存活下来。
这种轮换方式带来的损失固然比以前一直让尖子飞行员执行任务、坚持到被击落然后再上一个新手替补来得大,但轮换中丧生的多半都是新手,对队伍整体的伤害并不太大,空军司令部就愕然发现在大批飞行员损失的同时,飞行员整体队伍的素质与飞行时间却在稳步上升。现在东线再要抓100多架的超级王牌比较困难,但抓十几架,几十架的王牌却比比皆是。
在东线培养、成长成熟,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老飞行员很快就会抽调回国参加西线战事,这时候他们碰上的英美飞行员大多数拥有充分培养时间但缺乏作战经验的类型,然后这批老手又愉快地用自己在生死边缘总结、提炼出来的战术和策略来对付这些新手,能经得住东线老油条三板斧的英美飞行员可不多。而且就算德国飞行员被击落也无妨,只要跳伞后捡回一条命,过几天又能重新上蓝天搏杀,而英美飞行员只要在欧洲大陆上空被击落,除极个别被地下抵抗组织搭救外,多半只能沦为阶下囚。
随着时间的推移同时伴随着飞机产量的暴增,德国空军队伍越打越强、越打越壮,东线苏德两军的作战飞机对比从8月份的3000架:9000架变化为5000架:8000架,西线英美轰炸机群的损失率一路攀升,最高曾冲破19%,在引入P…47护航机制后,损失率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14%左右。与此同时,德国空军的人员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革,从轰炸机为主变成以战斗机为主,霍夫曼自信地宣称:“在这个世界上,排除空军因素之后的纯粹地面战争,在兵力接近前提下能击败德国陆军的国家目前还没有。”
第21章 俄罗斯的冬天(6)
秋列涅夫的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红军从各个渠道得到消息,南线德军的兵力增长得特别快,这种增长已超过了为打败英国第10集团军所需要的兵力,该集团军残部到1月23日时已剩下3个不满员的师,而且基本丢光了重装备,连掩护的飞机也没有几架,全军覆灭近在眼前——但德军不但没有跟随退却印英军的脚步向波斯东部、阿富汗和印度方向追击,反而将部署重心越来越深入贴近波斯北部,1月24日,德军占领波斯中部重镇伊斯法罕,距离德黑兰只有350公里。虽尚未与红军交火,但经方面军参谋部的讨论,一致认定德军有向北进攻的企图,且已迫在眉睫,这个时候,从中亚方向抽调进入波斯的军队甚至尚未完全越境,更别说与红军波斯集团军汇合——这让秋列涅夫感到了深切不安。
高加索方面军并未夸大自己面临的困境,东线并不是德军增加兵力最多的地方,南线已成为目前第三帝国第三大重兵集团。
经累次兵力抽调、增补与编制调整之后,东线德军毫无疑问是德国第一大重兵集团,陆军总兵力高达202个师,西线德军(西欧各国与本土)是第二大重兵集团,陆军总兵力超过50个师;本来北线德军(挪威、丹麦方向)是第三大重兵集团,拥有超过14个师的兵力(包括一个装甲师),但现在北线总兵力下降到11个师,而南线兵力却在成倍扩充。
南线主要包括古德里安的非洲集团军和隆美尔的中东集团(在拿下波斯油田后正式由运河集团军改名为中东集团军),中东集团军的作战区域包括西奈半岛以东的全部中东地区,非洲集团军则负责全部非洲地区。两个集团军一个由西向东打,一个由北往南打,声势相当骇人。为加强力量,原本部署在西非方向、用于威吓法国殖民地与英美登陆企图的部队(归属古德里安指挥,兵力主要包括2个装甲师、2个步兵师)抽调一半兵力出来增援,隆美尔分到了第22步兵师,古德里安分到了第10装甲师。
同时,根据总参谋部的调令,党卫军第2帝国师将在2月初加入中东集团军。这样一来,非洲集团军拥有5个装甲师,3个步兵师共计12万人;中东集团军将拥有4个装甲师(维京、大德意志、第15和帝国师),1个步兵师和2个伞兵旅共计9万人。除此之外,古德里安拥有501、502虎式重装甲营,隆美尔则拥有506重装甲营。
霍夫曼信誓旦旦地给两个手下打包票,在3月底之前,他们还会得到进一步支援,南线总兵力将突破20个师以上。但这句话刚说出口的第二天,隆美尔就通过凯塞林打来电报,希望再得到一个步兵师的支援,而且指名道姓要求必须是山地步兵师,理由很充分——波斯北部、外高加索是大片山区与丘陵地带,山地步兵师很有价值,而且俄国人也出动了山地部队,因为他要求加强这方面力量,甚至委婉地表示可以暂缓部署帝国师——他的装甲力量够了。
这要求让霍夫曼哭笑不得,但刚刚拍了胸脯只能硬着头皮应承下来,于是只好临时变更增援计划——将帝国师先配属给古德里安,命令原本2月中旬给古德里安的步兵师暂缓行动,腾出运力给隆美尔加塞一支山地部队。问题是德国最负盛名的山地部队要么在挪威布防,要么在东线高加索的克莱斯特集群效命,短期内抽调不太现实。最后还是凯特尔提了意见,让党卫军第七的欧根亲王山地步兵师去南线,隆美尔高高兴兴地接受了。
虽然德国向南线追加兵力有助于减轻红军在东线的压力,但斯大林和红军总参谋部受到秋列涅夫的有关报告后仍感觉很难应付,因为实在没法把中东战场单独切割出来,特别是隆美尔不断地在波斯攻城掠地并打得威尔逊上将的第10集团军节节败退让所有人忧心忡忡——大英帝国在南部波斯的统治很快就要完蛋了,可北波斯将来怎么办?
波斯战场存在的意义一是保护援助物资的通道,二是掩护脆弱的巴库油田,现在第一层意义在英美失去印度洋制海权后已完全失去了意义,而第二层目标却不容易达成。
“可以现在让波斯集团军发起进攻么?”在中东问题专题研讨会上,斯大林皱着眉头问道,“隆美尔集群的兵力目前分布仍比较分散,在伊拉克有一部分,在波斯又有另外一部分,随便哪个部分都不是波斯集团军的对手,是否……”
朱可夫和华西列夫斯基对望了一眼,都不吭声,老半天之后,又摇摇头表示不看好进攻计划。
两人原本共同拟定了一个计划:打算在隆美尔深入追击英国第10集团军时,利用德军后勤补给线拉长、兵力分散配属的机会发起进攻,猛击敌军侧翼,但没想到德国人根本没按预定剧本走——他轻易地放过了惶惶如丧家之犬的威尔逊上将的残兵败将,主动脱离了与英军接触,反而重新将兵力缩回伊斯法罕,并摆出了向德黑兰进攻的态势。
然后两人又认为隆美尔即将发动进攻,不但紧张地命令德黑兰方向的驻军提高警惕,同时又要求波斯集团军加快向南行军,做好迎战准备,但忙乎了半天发现德国人呆在伊斯法罕又不动,只忙着固守当地防御体系并布置空中力量。
不仅俄国人看不明白,连霍夫曼也不明白隆美尔究竟想干什么。
很快,俄国人就知道隆美尔在干什么了,1月24日清晨,意大利伞兵旅空降突击,闪电般地占领了距离摩苏尔200多公里,位于波斯西北部的乌鲁米耶,然后维京师迅速开动,强行穿过土耳其、伊拉克、波斯三角地带,控制了乌尔米湖西部的绿洲地带——这是个很有利的位置,隔着该湖东北方向120余公里处就是波斯西北重镇大不里士。
如能拿下该城,就将直接切断了红军波斯集团军与外高加索的联系。
第22章 俄罗斯的冬天(7)
乌尔米湖又称乌鲁米耶湖,属于咸水湖,形状像一只海马(与里海相似),最长两端长140公里,最宽55公里,最窄处不到20公里,最深约16米,面积曾达4500平方公里,是中东地区最大的湖泊之一,也是世界第三大咸水湖,到21世纪时,该湖面积已大大缩小,南北不过120公里,最窄处只有10公里多一点,但在1943年的时候,规模依然比较大。
现在,就算是再迟钝的人也反应过来了,德军前段时间看似漫无目的、丝毫把握不准脉络与重点的空中侦查是在干什么了——不管德国侦察机如何去北波斯和外高加索地区侦查,在返程路上,他们总是要有意无意地掠过乌尔湖周围。思维定式会让人只关注侦察机去了哪些地方,却不明白回来同样也是可以侦查的。
拿下乌鲁米耶之后,大不里士便处于德军兵峰直接威胁之下,正在急忙向德黑兰进军的红军中东集团军立即更改了作战部署,除少部分兵力继续前往德黑兰外,其余部队有意识地回缩,准备固守大不里士,维系中东集团军的后路畅通。谨慎的秋列涅夫一再要求梅佐夫中将务必保持大不里士防御体系完整与后方整固。
就在红军鸡飞狗跳般地紧急调整部署后,已在乌鲁米耶湖西部的德军却开始停留下来收拢部队、构筑防御工事,似乎丝毫没有展开进攻的意图,就在众人吃不住隆美尔想干什么事,中东集团军一声令下,在伊斯法罕的第15装甲师和大德意志师主力迅速向北挺近,四天三夜间进军200余公里,拿下了德黑兰南部的库姆与卡尚,距离德黑兰仅仅只有120余公里。但令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选择一鼓作气进攻,反而在拿下库姆之后选择就地停顿,让部队慢慢聚集起来,同时接受后方给与的补给。在波斯作战有一点比当初北非沙漠强多了,所需的油料基本是敞开供应——德军不但缴获了一批装载成品油的船队,而且遭到英国破坏的阿巴丹炼油厂还保持了100万吨左右的炼油能力,目前伊拉克和德国国内的技术专家正在赶去,施佩尔已乐观地预计炼油厂可以在6月份之前恢复到300万吨炼油能力。
这一连串眼花缭乱进攻行动的背后,所有的视线再一次凌乱了,但大家不得不承认,虽然隆美尔的招数看上去有一搭没一搭,像是刚刚军校毕业,什么实践经验也没有的实习军官在胡搞,但真要应付起来却比较困难:
德军的真实目的究竟是什么?巴库?大不里士?德黑兰?每个都很像,但似乎每个又都不像,就连凯特尔和约德尔,都吃不准隆美尔的想法——他们只觉得他太过天马行空,完全无章可循。
“元首,说句真话,我到今天为止还对埃尔温放走英国人的举动表示惊讶。”
中东集团军放跑英国第10集团军残部的举动是征得霍夫曼同意的,虽然凯特尔、约德尔和凯塞林都表示不太理解,但霍夫曼依然给予了极大的信任和支持,决定放手让他去干。
“其实也没什么,就威尔逊上将那点残兵败将,就算退入印度和阿富汗又能如何?这次不打,下次有的是人收拾他们——顺便这些劫后余生的士兵还能在印度宣传一下我军的英明神武、勇不可当!”
“会么?”凯特尔和约德尔都露出狐疑之色。
“当然。”霍夫曼笑道,“不夸大我们进攻的犀利与战斗力的强悍,怎么能掩饰他们的失败呢?说我们是饭桶,他们岂不是连饭桶也不如?”
两人立即会意地笑了起来。
“埃尔温现在的行动我没想通,他汇报得也语焉不详,不过这没关系,我相信他能干好。指挥一个陆军集团军是元帅的工作,不是陆军总司令的工作,我只管负责把他需要的东西给他就行了。”霍夫曼问道,“欧根亲王师上去了么?”
“已经启程,这次走巴尔干、希腊、海法这条线,3天后能够开始登陆,10…15天全军部署到位。”
“很好,古德里安那里怎么样了?”
“昨天报告说已拿下了喀士穆,不过消灭的敌军不算多,只抓到了2000多俘虏,其余英国部队仍在继续逃窜。他留了一个埃及师在喀士穆固守,然后率领其余部队继续向南进攻,预计3天后会跨过苏丹与埃塞俄比亚边境。飞行堡垒装甲旅前期已攻入了法属索马里兰(吉布提),目前停留在边境之上,将与非洲集团军的主力一起发动向心进攻,争取用最快速度拿下亚的斯亚贝巴。”约德尔对著作战态势图侃侃而谈,“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拉姆斯登率领的澳大利亚、新西兰联军和英国部队总兵力接近4万,经过从阿斯旺开始的一路追杀,我们已毙、伤、俘2万余人,残余兵力正在陆续退往亚的斯亚贝巴——但想必他们也跑不了。”
“意大利领袖大概又要琢磨入城式怎么搞了?”霍夫曼调侃地说道,“这次我就不大老远跑过去了,你们代我去吧,其它场合就让他去出风头吧。你们想个办法,用委婉地方式提醒意大利人,那些被俘虏的意大利士兵不要再编组成军队了,我对他们的作战意志和战斗力实在不看好,他们还是回国复员对意大利的贡献度更高一些。”
几个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明显都憋着笑,但又实在笑不出来。
“另外,非洲之角战事过后,有一批英美部队抢滩登陆成功,现在通过飞机侦察终于找到了他们的踪迹,情况显示对方有2万余兵力,正在向肯尼亚方向撤退,在肯尼亚战役中美国人抽调了很多飞机为其空投给养……”
“空投给养,有意思,有意思。”霍夫曼笑道,“我越来越喜欢艾森豪威尔了,让空军去轰炸他们,不过不用打得很急,慢慢把他们往蒙巴萨赶,我很想看看在海运断了之后美国人是如何维持物资与补给运输的。”
第23章 俄罗斯的冬天(8)
霍夫曼话锋一转,又问到了海军身上:“各舰队情况怎么样了?”
“日本联合舰队主力已全数北返,需维修的船队今天夜里会进入意大利港口,我们已准备好了一切。其余参加肯尼亚作战的日本舰队预计明天傍晚穿越苏伊士运河进入亚历山大港,然后按计划在港口补充油料,那里给了意大利人15万吨重油还还剩近20万吨——不过日本舰队恐怕得用掉一多半。由于武藏号超级战列舰过宽,无法顺利通过苏伊士运河,因此会和一部分军舰停留在索科特拉岛进行训练。”
“这点油不能小气,还指望日本人帮忙打马耳他呢。”霍夫曼笑道,“现在我们手里有了油田,罗马尼亚的安东尼斯库元帅再也不敢把尾巴翘到天上去了,其他国家的资本家也老实了很多。索科特拉岛上有我们的人员么?”
“有,海航留了一部分人员,其余飞行员已由里希特霍芬将军率领他们返回基尔港,他们的飞机也留给了日本人,算是我们移交日方飞机的一部分,舰载机飞行员昨天已登上了齐柏林号航母,正在进行适应性练习——从海试情况来看,整条军舰运转良好,如果舰载机编队一切顺利,可以在2月5日前后让舰队出动。”
凯特尔想了想,又补充汇报道:“海军南方舰队主力目前在奔巴岛、桑给巴尔岛附近逗留,一方面封锁肯尼亚港口与运输,一方面掩护空军和陆军兵力迅速入驻,目前已建立了2个机场,拥有战斗机80余架,轰炸机和攻击机近40架,初步具备对蒙巴萨和周边海域的控制力,预计建成后会拥有200架战斗机、100架以上的轰炸机和攻击机,同时还有一个海军陆战旅。这样的部署,我们认为可以满足元首提出来的,围困蒙巴萨盟军的要求——现在他们的兵力可能在8万人左右。”
霍夫曼默默想了一想,“海啸”计划的行动时间定在1月29日,约定先由提尔匹茨号战列舰编队从挪威阿尔塔峡湾出击,在吸引英国海军主力注意力后,为齐柏林号航母突入大西洋做好掩护。他点点头道:“‘海啸’行动不是海军一家的事,整个战役控制权必须掌握在最高统帅部手中——雷霆…瑟布鲁斯行动的成功就得益于海空军的巧妙配合,而俾斯麦号孤军出击,最终失败的下场就是生动的反例。所以我希望最高统帅部能担负起自己的责任来。”
“是,元首。”一听有机会插手进入被看作是独立王国的海军,凯特尔不由得大喜过望——现在最高统帅部已能十分如意地指挥陆军和空军了,无形中权威恢复了不少,连带凯特尔的地位也更加提高了。
“如果里希特霍芬的舰载机编队还不能完全适应就不必勉强,我等得起,飞机和船都能补充,这批飞行员和水手损失掉之后短期内是没法指望了。”
正在这时,最新的敌情电报来了。霍夫曼一看差点没笑出声来,情报显示:盟军Jw…51已于1月26日从冰岛海域出发,预计4…5天后通过挪威海域。现在正好赶上提尔匹茨出击,看上去一切都配合得“天衣无缝”。
“这时丘吉尔和罗斯福给斯大林的新年礼物——我们应当想办法去捞取一票,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货色。”
就在霍夫曼对凯特尔等人面授机宜的时刻,大德意志师师长巴尔克正在和隆美尔就目前的战局展开讨论。
“长官,您是想用8万去进攻15万,同时还要包围并消灭他们?”中东集团军一共9万人,除1万人要留守后方之外,其余能用的机动兵力不到8万。
“不,这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放在波斯这么大的战场上,这点兵力实在是偏少了。”
巴尔克不知道隆美尔的想法,“那么,您目前的举动是为了什么?”
“这只是一种恐吓手段。”
“恐吓?”巴尔克露出了迷茫之色:隆美尔现在的布局很古怪,他一共只有为数不多的兵力,几乎只相当于敌军的一半,但就是这么少的兵力,他依然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部署在乌尔湖畔边,一部分部署在伊斯法罕。两个部分的兵力都在4万上下。
“换了你是俄国指挥官,整体波斯战局你打算怎么办?”
“首先固守后路,因此必须确保大不里士不失。”
“我现在屯兵在乌鲁米耶湖西畔,你是过来打呢还是在大不里士按兵不动?
“这个……”巴尔克迟疑了一下,“要看对方的决心和他对我们实力的判断,如果他有决心,应当会果断进攻。”
“那你希望他来进攻么?”
“当然,防御对我们有利,这个地形东面是湖泊——俄国人不可能从上面过来,因此只能从南北两个方向而来。除我们现在所处的这片绿洲外,其余都是丘陵和高原地带,行动不便,我们完全可以以逸待劳。”
“那么,如果进攻的话,他需要多少兵力?6万够么?8万?10万?”
“我觉得防御住8…10万红军不成问题。
“他一共只有15万部队,还有需要部署在德黑兰——你觉得我在德黑兰南面的部队可以打下这座城市么?”
巴尔克卡了壳,想了一想后说道:“假如敌人不出击,只龟缩在大不里士呢?”
“那就这样。”隆美尔在地图上轻轻一推,把南路兵力推到德黑兰的家门口,“对这个城市,我只围不打,你觉得如何?”
“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