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唐醉(唐远)-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话是这样说,但贫道却是相信,这其中定有人力而为的原因!呵呵!”孙思邈自嘲地笑笑,依然看着陈易:“子应既然不愿意在这件事上多说,那贫道也就不多问了,但有一些话贫道还是想和你说说的!”
“有什么吩咐孙道长请尽管说吧!”孙思邈的不追问让陈易微微松了口气。
孙思邈呷了口茶,语气如同刚才那样说道:“子应,你这些年得皇后娘娘的特别宠信,得以年纪轻轻就身居高位,不可谓不是奇迹,这其中固然有你远异于常人的才智和眼光之故,但定然有另外的原因,但贫道也想告诫你几句,皇后娘娘的心智非常人可比,你做任何事都要小心!”
陈易心里一怔,机械地应了句:“多谢道长提醒,在下一定会注意的!”
“这个女人心肠狠辣,为了获取更高的权势,任何事都会做出来的,挡她道的,无论是谁,她都会下狠手对付的,现在你得她宠爱,并得重用,但随着你权势的膨胀,权力的进一步提升,她一定会防你的!”孙思邈非常严肃地说了这些后,又缓了语气:“贫道也知道这些年你收罗了不少人才,而收罗这些人才你是打着替皇后的掘人才的旗号而为的,这是你的高明之处,会让人少些忌惮,但皇后非常人,你的这些伎俩她不会看不穿的。但她如今什么事都忍着,这是她做人的非常之处,只不过说不定哪天她会将所有对你的不满积蓄起来,一并发作,想必你自己也明白这些年所作的那些事究竟意味着什么,要是这些事皇后一并要和你清算,那后果就不是你我能料得到的,你可明白?”
孙思邈此前从未对陈易说过此等严肃、露骨的话,但今次他不得不说,他怕以后机会没有了。陈易是他最疼爱徒弟的夫君,为了自己的徒儿能安享百年,他就不能不提醒陈易一些事要注意。在他眼里,陈易无论怎么出色,但到底年轻,没有阅历,从这些年的表现上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今日就毫不客气地提醒了。
前后两番话加起来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陈易当然也一下子明白过来,当下马上起身作礼相谢:“多谢孙道长提醒,在下明白了!”
“以后做事,要多为自己考虑,毕竟你现在有这么多家人,更要为他们考虑,呵呵!”孙思邈说着,也笑了起来:“你是极聪明之人,贫道的意思你也肯定明白,今日也不和你多说了,待以后有机会,我们两人再好生聊一下!”
“是,道长!”
第三百二十五章要为已所用
(感谢我爱花生酱书友的打赏,天魁葬魂皇书友的两张月票!)
年刚过近,朝廷再发诏令,宣布了一系列官员的任免事项:以裴行俭为检校尚书左仆射兼吏部尚书,戴至德为尚书右仆射,张文瓘为侍中,张大安为守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守中书令,黄门侍郎来恒、高智周,中书侍郎薛元超、李义琰并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此,政事堂诸宰相人选又出现了较大的变化,这也是短时间内武则天对政事堂宰相人选朝廷的第二次大的变动,不过这次并不是武则天想折腾的原因,主要是刘仁轨致仕,姜恪意外病亡的原因。
尚书省六部主官也有一些变化,除裴行俭依然兼任吏部尚书,崔知悌、刘审礼、卢承庆继续领户部、工部和刑部尚书外,其余两部主官人选改为他人,以岑长倩为守兵部尚书,崔知悌的弟弟崔知温为礼部尚书。兄弟两人同朝为官的事并不少见,但像崔知悌、崔知温兄弟这样同任一部尚书的情况还是首次出现,一时间传为美谈。
贺兰敏之也被朝廷任为秘书监,并领检校右卫大将军。
贺兰敏之改姓“武”,成为武家的子嗣和继承人,袭周国公的爵位后,所有人都认为他肯定会被武则天特别倚重,事实证明也是如此。不过贺兰敏之的才学不错,行事又不张狂,品性更没有多少不端,不到而立之年被武则天委以如此重职,没什么人敢对此提出意见的。
可以说贺兰敏之是现在武则天唯一可以倚重的武家人,他不任要职,那是很说不过去的。
每每朝中人事变动之际,都是一些想有作为官员收集势力。招揽门徒的好机会,一些自认为有才学的仕子,也会在这个时候向一些高级官员投行卷,期望能被赏识,甚至一些中低级的官员也是如此,他们同样期望获得荐举,能有施展自己才学的机会。过了年后,这些新任命的政事堂宰相,及贺兰敏之、陈易这样得皇后武则天特别赏识的朝廷高官,都有数量不少的仕子及中低级官吏来访。
陈易很怕烦。再又因为他身边笼络了不少历史上有名望的人,正在加以培养,让他们得到磨练,一般情况下不接待士子的投行卷和中下级官吏的拜访。那些投的行卷满目的子乎者也看的他头大,与人很客套地说着话挺让他难受。因此他总是吩咐管家陈忠,不接待来访者。除非他有兴趣见的人。
也就在上元节后。有一位特别的人物来陈易府中拜访,在听到此人的名讳后,陈易没拒见,而是将他迎了进来。这是一名中级官吏,名叫魏玄同,定州鼓城人。早年中进士,先后任长安令、司列大夫,但麟德年间因与上官仪文章属和,被发配至岭南。去年因得工部尚书刘审礼之荐拜岐州长史,此次来京叙职,顺便拜谢一下刘审礼。在拜会刘审礼时候,得其指点,来拜会陈易了。
陈易隐约记的魏玄同的名,大概知道此人曾在高宗武则天时候当过宰相,只不过具体事项他不清楚,听到这个人的竟然来拜访他之时,马上就亲自出去将他迎了进来。
“不知和初兄来访,在下有失远迎,还请见谅!”和初是魏玄同的字,为示亲近,陈易在初见时候就以此称呼。
知道陈易轻易不见人,来访者大多碰壁而归,魏玄同并不是很期望能得陈易的接待,他只不过是得刘审礼的指点,过来拜访一下这位武则天身边的红人,名噪一时的大唐第一才子,为兵制改革和武器更新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但没想到却得陈易亲自出迎,刹那间让他有点受宠若惊的感觉,赶紧作礼:“不敢当陈大监亲自迎接,某今日冒昧打扰了,还请陈大监见谅!”
说实在的,魏玄同是有点看不上借武则天而攀上权位的官员,但陈易的名声及这些年做出的成就让他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这种看法,再又听到得陈易赏识的人都非泛泛,得其推荐后都在朝中任要职,一直以来又极少接待来访者,诸多因素让他想结交一下这位名声在外的大唐最年轻的高官。当然他还是得刘审礼的指点,抱着不寻常的目的来拜访的。
在朝中多年,又是官宦之后的刘审礼,看人当然与一般人不同,他知道同样举荐一个人,他这个工部尚书所说,与陈易这个兵部侍郎兼军器监大监在武则天面前说,效果却是截然不同,应该说陈易所荐更有效果,得陈易所荐之人,无不在京任职,前途是不可限量。他赏识魏玄同的才学,也趁魏玄同来京之际,让他来找找陈易,表示若是能得陈易赏识,定会在皇帝和皇后娘娘面前举荐,说不定就能在朝中任职,留在长安了。
诸多因素让魏玄同在离京前决定来拜访一下陈易,当然他是做好被拒见的打算的,反正他就要回任地,拒见了也无所谓,但没想到陈易竟然马上接待了他,并且亲自迎了出来,这意外的待遇让他对陈易的态度进一步发生了改变,再看陈易的气度与一般人有异,言语上也表现的很恭敬。
陈易初看到魏玄同堂堂的仪表,不同一般人的气度,也很是欣赏,同样很客气地说道:“和初兄客气了,久闻和初兄的才学,早就想结识,只是一直无得机会,今也不知道和初兄返京,没能一叙,甚是遗憾,今日和初兄来访,真是幸事,我们就进见说话吧!”
陈易表现的随和亲热,让魏玄同原本有的不自在也全消除了,言语间客套少了一点,但依然不敢随意。入了客厅,两人分宾主坐定,下人们上了茶后,都退了下去,陈易也不客套,单刀直入地问道:“和初兄今日来访,定是有要紧之事,在下不喜欢客套,还请和初兄明示!”
陈易这般直接,让魏玄同有点吃惊,一下回不过神来,陈易马上再道:“和初兄,请别见外,在下与人交往,喜欢直来直往,知道和初兄也是如此,因此也就直言了,还请别见怪,呵呵!”
魏玄同也回过神来,歉意地笑笑:“看来某是打扰了陈大监的清静了!”
“错矣!”陈易赶紧摇头,“在下知道和初兄颇有才学,特别是在朝事上见地与别人不同,只可惜……呵呵,往事也不需要再提,今日只想与和初兄好生聊聊,有什么话和初兄请尽管说吧!”
陈易这么直接,魏玄同原本想好的一些话,诸如希望得陈易荐举之类的话就说不出口了,心里叹了口气道,也只能顺着陈易的意思说道:“陈大监,某此次来京,原本想面圣陈述一些事,只是陛下得恙不能得见,皇后娘娘又忙事朝事,求见不得,一些事想找陈大监说说!”
“和初兄有什么指教请尽管说,在下洗耳恭听!”陈易当然知道魏玄同的来意,只是没点破,还表现出一副很有兴趣的样子。
见此魏玄同也不客气,从怀中拿出一份早就写好的奏议,呈给陈易道:“陈大监,此是某所写,对如今朝廷选拔官员制度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还请陈大监过目!”这份东西他原本是想呈给武则天或者李治看的,但却找不到机会,给刘审礼看了,却得不到共鸣,心下黯然。今日冒昧拿给了陈易看,但也不知道能不能得陈易的认同。裴行俭制定的选拔官员的规章制度刚刚推行,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各级官吏选拔中的弊端依然存在,魏玄同对此有深刻的分析,这份奏议中所写就是他的意思。
陈易接过,马上打开看了起来,只见上面写道:“方今人不加富、盗贼未衰、礼谊浸薄者,下吏不称职,庶官非其才,取人之道有所未尽也!武德、贞观初,庶事草创,人物固乏。天胙大圣,享国永年,异人间出,诸色人流,岁以千计,官有常员,人无定限,选集猥至,十不收一,取舍淆紊……”
陈易虽然对之乎者也的古文有点头疼,但是经常要看,看的多了,一份文稿的大概意思还是能看懂的,魏玄同所叙之事马上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份针砭时蹩的奏议一下子将他吸引住了。里面所说还真的是一针见血,非常有见地,就如后面的“莅官者,不可以无所学,今贵戚一皆早仕,弘文、崇贤、千牛、辇脚之类,程较既浅,技能亦薄,而门阀在素,资望自高,夫少则仕不务学,轻试则无才,非先德后言之谊……国之用人,如人有财,贫者止糟糠,宣者余梁肉,帮当衰弊之乏……当择举之贤,责所举之滥,为国家之德业,应建经久之策……”,这些意思与裴行俭进行人事选择制度的改革有异曲同工之妙,当下兴致马上起来。
“妙哉,和初兄所言实是述我心中之意,在下也觉得如今选官之策甚需改进,可幸裴尚书已经在主持其道了,和初兄所言一定会得陛下和皇后娘娘赞赏的!”陈易说着,眼珠子一转,笑道:“和初兄这份奏议即使不曾投出,那就交与在下,在下替你面呈皇后娘娘,不知可否?”
“那是太好了!”魏玄同长舒了口气,得陈易赞赏,他又愿意转呈武则天,他此行来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当然赞同。
“那和初兄就在京师多盘桓几日,等着在下的消息!”
面前这个铁定是人才,他要将此人招入门下,为已所用,陈易在刹那间打定了主意!
第三百二十六章又一件大事
魏玄同在得陈易马上会将奏议转呈给武则天的答应后,改变了主意和行程,并没马上踏上返回岐州的行程,而是继续在京中盘桓。
陈易当然不会食言,他是个做事干脆的人,魏玄同的奏议在很短时间内他就交给了武则天,武则天也仔细看了,甚是赞同,在问询了一会陈易对魏玄同的印象后也告诉陈易,待过几rì她会亲自接见魏玄同,当面问询对策,要是此人真的有特殊才学,可堪大用,定不会错失。
而在魏玄同被武则天召进宫问询的当天,陈易又接待了另外一名魏姓来访者。
这名叫魏元忠的人他也略微有过耳闻,当然是指原来历史上的名声。在原来的历史上,如魏玄同和魏元忠这样的人物陈易知之不多,要让他主动想这些人是想不到的,至多只是听到他们名字时候,会记起来历史中好像记载有他们的事迹,大概记着这些人是比较有名的人,他们在历史上有过作为的。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才对他们刮目相看,礼贤下士一样接待。
魏元忠很年轻,还是名太学生,他与许多年龄相仿的人一样渴望有机会用自己的才能建功立业,报效朝廷。但他们苦有才学,却没有遇到合适的引路的人,如今情况下,没有合适的荐举之人,差不多就是失了早早被人赏识、得到朝廷重用的机会。但他们依然期望能得朝廷高官的认可和赏识,因此寻常间也时常想办法拜访他们认为可以给他们带来好运的高官,陈易也是他们选定的目标之一。魏元忠也算比较幸运,后世时候的陈易略微知道他的名声,因此就得以接见了。
历史名人注定有其与众不同之处,魏元忠也是如此,在与陈易的交谈中,充足展示了他的才学,除了与魏玄同一样在官员选拔的制度上有所提议外。还提出了朝廷必须要重文扬武之道,不能因为立国多年,外患大半消除而荒废武事,强国自道更加要重视武略。
“理国之要,在文与武,今言文者以适辞华为首而不及经纶,言武者则以骑射为先不知方略……人无常俗人。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故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魏元忠以、郝处俊、裴行俭等人为例,讲述了武将谋略培养的重要性。同时又陈述了军队中奖罚分明的重要性,“夫赏罚者,军国之切务,苟有功不赏,有罪不诛,虽尧、舜不能以致理!”并言赏罚不分明会让将士不拼命,其所带来的损失是无法统计的!
他的观点当然得到了陈易的认可。甚至觉得此人真是他的知己,在军备改革方面的建言还是挺有见地的。陈易也向武则天推荐了魏元忠,只不过他没魏玄同那样得幸,蒙武则天召见,到底两人原来所当官的级别有差别。最终,在陈易的荐举下,经吏部考核,魏玄同意外地被任命为检校吏部侍郎。协助裴行俭进行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魏元忠也因为在人事选拔制度上及军事改制方面有与众不同的建议,被补到兵部任职,委以兵部郎中职。
对于自己举荐的人得武则天看重,并被委以重职,陈易很是高兴,他相信他又收罗了两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玄同和魏元忠自然更加高兴,陈易的举荐让他们得到了特殊的待遇。而且得到的任命远出他们自己的意外,对陈易很是感激,生出知遇之恩。
魏玄同在得武则天召见时候陈易也在座,一道论事时候陈易经常能给予画龙点睛的指正。彼此间聊事时候也是类似,让他们经常听到不同常人的理论,远比他们想的高深的理论,在惊叹的同时也敬佩于陈易的才情,觉得真是名不虚传,陈易是有真才实学的。
“子应,你这些年所荐之人才都是不错,无论是狄仁杰、张柬之、骆宾王、王勃,还是魏玄同、魏元忠,俱非泛泛之辈,以后你要你本宫发掘更多的人才!”武则天并没在意陈易的私心,她也不完全清楚陈易在这方面有什么私事。发掘人才的要求是她向陈易提的,陈易也不断地向她推荐不一般的人才,这让她很是欣喜,并一再鼓励陈易,多当几回伯乐,为她,为朝廷发掘更多有用的人才出来。
因为先知先觉的原因,陈易举荐的人才都非泛泛之辈,大多都是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声的人,他们的才能决定了他们的表现,这也间接证明了陈易识人的才能,这方面的“才能”让自诩极少看错人的裴行俭都甚是惊叹,武则天更不要。这也让陈易得意,他也在拼命回忆,努力想起这个时代的历史上还有哪些名人,只不过一些很有名的人要么没出生,要么还小,或者没办法寻访,一些如果名讳不传到他耳中来,他还想不起来。
只能以后多多注意,听到耳熟者先将人抢过来再。
年过后,陈易又在谋划另外一件事。
这件事是他早有打算,也算是军备改革中很重要的,但一直没条件或者没机会实施的一件事,那就是筹建军校的事。筹建军校,培养更多的将领,这是陈易认可的最佳提高军中将领素质的捷径,苏定方留存下来的兵法现在只传裴行俭和苏庆节,陈易不希望卫公兵法如原来历史上那样失传,他希望将御兵之道,战争时候的谋略传给更多有潜力的将领。当然不只卫公兵法,还有李勣、契苾何力等一大批非常有谋略的将领所留存的领军之道也不能让他们湮灭,要继续流传下,让后人发扬光大。
陈易提议筹建军校的事得到了武则天的支持,但因为随后发生了很多事,武则天无暇顾及,陈易也有太多的事忙,如此重大的事当然没精力管。如今兵部来了魏元忠这个激情澎湃的人,而且与陈易所执理念基本相同,完全认可筹建类似讲武常性质的军校,培养军中将领的谋略。有这样一个铁杆支持者,又是极具才能的人,再加上对吐蕃的战事已经平息,对倭国的战事也暂时处于停顿状态,军器监属下各工坊正按上一年制度的计划生产和科研着,陈易有精力打理这事了。
他和魏元忠联名写了一份奏本,送到武则天的案前,陈述了趁如今许多有经验战将还在的情况下,应该早一点将军事院校筹建起来。苏定方、李勣、姜恪这样的名将先后离世,他们的作战谋略没能亲自传授给更多的人,这是一个天大的遗憾。
为了进一步服武则天尽快同意他的所请,在上呈奏本的同时,他也与武则天来了个促膝长谈。
“娘娘,所谓军事学院,就是一所教育和培养各级将领的学府,培养出来的各级将领,要让他们做到战时能指挥,平时能管理,对领军作战之道很熟悉,对各类武器也熟悉其性能并能熟练掌握,在军中起着中坚力量!”面对着武则天的问询,陈易娓娓而道:“而且,组建军事学院,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无论在筹建、选址、人员配置、师资力量、管理人员及方式、授课方法、教材编写等方面都要进行长时间的准备,如今朝廷已经进行了全面的军备改革,为了大幅度地提高我大唐军队的战力,必须要尽快决定筹建军事学院!”
“军事学院的授课内容,可以是以往各兵法大家写成的著作,也可以是我大唐军队中能征善战将领的用兵所得,以敌为师,由军中有威望者,军事才能卓著者进行讲授,这比以往军中盛行的一个名将只将兵法传授给几个入门弟子的方法强多了!而且军事学院在培养各级军官时候,可以加大思想方面的教育,让军事学院毕业的将领都有忠君爱国的思想!”
“军事学院建立后,可以让大批的高级或者中下级军官到学院中进行系统的培训,大幅度提高各级军官的军事素养!娘娘,筹建军事学院有百利而无一害,如今我大唐已经国富民强,朝廷赋税收入连年增长,建立军事学院所需花费虽然大了一点,但依我大唐现在的财力,是完全可以负担的起的!”陈易眨着一双充满热情的眼睛,以非常有煽动性的口气对武则天了一大通的话。
“唔!的不错,确实是应该早筹建军事学院!”武则天笑着点点头:“这件事你上年也已经提过了,本宫也没反对,只是后来事忙,没顾的上了,如今你再提起,想必已经有了详细的筹建方案,只要你将方案拿上来,在朝会上得到通过,那就可以施行了!”
“是,娘娘,臣一定尽快将详细方案呈上来!”陈易大喜过望。
也只花了几天的功夫,陈易就和魏元忠一道,草拟了一份详细的方案,交到武则天的案头。武则天也没食言,马上就拿到朝会上讨论了。
讨论结果当然不出意外,没什么人反对,军中武将更是拍支持,筹建军事学院的事就这么定了下来。陈易主领此事,兵部的几位官员,包括魏远忠,还有工部的一些官员参加进来,大唐皇家军事学院筹建工作正式启动。
第三百二十七章就以身相谢吧
做一件事,无论古代还是后世现代,当主要领导的总不是最忙碌的,忙的都是副职,忙死的全是下人物。筹建军事学院的工作开始,魏元忠等一众人忙的热火朝天,而陈易却依然如原来那样清闲,只不过稍忙了一些。
开始时候的筹建工作主要是选址,修建校舍,待这些完工后才可以进行教师及管理人员的选拔,制度教案,开始教学。因此在陈易带着人,在长安城外灞河西岸选了一块非常好的地方,令工部及兵部的相关官员开始修建依他提议而设计的军事学院校舍之后也就没他太多的人事了,他也只是偶尔过看看,关注一下工程进展,及做出必要的修整,其他时候大多是听听魏元忠等的人报告就罢了。
天气逐渐转暖,因为天寒之故停下的对倭战事又开始进行了。
经过大半个冬天的适应,我大军已经基本适应了在倭地的生活与作战,而这次战事的开端是倭人沉不住气,从北面往近江一带进军,准备将我征倭的大军赶下海。
中大兄和他下的一众大臣已经从海路通过安东转往长安,只不过因为路途遥远,气候恶劣,至今还在往长安的途中。被大唐朝廷新立为倭王的大海人王子不能服众,率军镇守北面的一名叫中古名仁的将领是中大兄的铁杆支持着,不理会大海人王子的命令,拒不放下武器投降。而被押往长安的中大兄也很硬气,不愿意下令让中古名仁投降,一切只能靠武力解决了。
中古名仁当然不会容忍大唐军队留在倭境内,在天气转好,可以发动战事之际,他就率先率军南下,对镇守在近江一带的大唐军队展开攻击。
不过大海人王子再没有威望,他也是大唐扶植的新倭王,依然有不少倭人听从号令。放下武器,选择了与大唐的合作。中古名仁所领的人马中,也有不少有怀有异心,不愿意与唐军为敌,毕竟在年前的一战中,倭军败的太惨了,根本不是大唐军队的对。因此在中古名仁带领军队南下的过程中。不时有将领率领下的军队哗变,或者私下逃离,一些人是直接投奔大人海王子的。
未战而已先乱,让中古名仁暴怒,但又无计可施,只能在接下来的行进过程中加强监管。将所有领军将领换上自己的亲信。
为防备大唐军队从北面直接渡海攻击,倭军在北面集结了近十万重兵,并修筑了数道防线,如今证明一切都是徒劳的,防线没有任何作用,主要军队集结在北面,反而让近江一带成了防备空虚之地。让大唐军队轻松占领。这情况也可以倭国的军事力量并没遭受大的打击,包括中古名仁在内的许多倭人将领还残存着梦想,以为凭倭军的实力可以将唐军赶下海,赶出倭境的。
不过战事的结果一定不会依照他们的梦想而演变的,大唐军队以逸待劳,正等着他们的到来,准备打一场大的歼灭战呢。
朝堂上的人,包括武则天、陈易等人在内的大唐君臣。都不担心倭境内战事的结果,他们认为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捷报传来之时。倭人在倭王中大兄被俘,我大唐新立倭王后仍有许多人不愿意来降,中古名仁还决意与我大唐军队决一死战,这让武则天很恼怒,下令尽快将中在兄及中臣镰足等倭国大臣带到长安来。并令在近江的高侃,尽歼来犯的倭军,不愿意投降者,杀无赦。
高侃当然肯定会遵守朝廷的命令。其实即使武则天不下此命令,他也会如此做的。
在特定时候,一定程度的杀戮会让敌方产生害怕心理,让他们放弃抵抗。
当然高侃也是相信,无论来多少倭兵,都不会是大唐远征军的对。李敬业已经在年后时候乘船返回长安,正在回长安的路上,李勣病逝的消息不能不传给他,朝廷也下令让他回京奔丧,少了李敬业的大唐军队依然战将如云,丝毫不畏惧人数占绝对优势倭兵的进击。
……………………………
转眼就是阳春二月,长安的天气开始转暖,忙里偷闲的陈易也抽空带着家人们外出游玩,在外面做了一些让妻妾们不高兴的事,必须借助一些安慰的法抚慰她们的心,让她们不耿耿于怀。武团儿因他而怀孕的事通过武顺被贺兰敏月得知,继尔频儿、宁青、等人也都知道了,她们有种气不打一处来的感觉,她们恨陈易在外面沾花惹草,竟然招惹武则天身边的侍女,还把人家弄成大肚子。
陈易只能拉着她们私下解释,他这样只是想多打探武则天的事,避免自己遭遇武则天的猜疑,引祸上身。在武则天身边安插一个耳目,能及时打探到她的消息,许多祸事都可以避免过,亲近武团儿正是这个原因,让武团儿怀孕的事不过是一个意外而已。
这样的解释虽然有点让人不齿,但可以这是陈易勾搭武团儿的本意,也的过,也会让妻妾们少些幽怨。对于武团儿这个人,依陈易自己的感觉,相对于感情而言,利用的味道更加深厚一点,至少在刚开始时候是这样,这一点他完全不否论,无论人家是不是他卑鄙无耻他都承认他最初勾引武团儿的目的就是如此。他的愿意也是让武团儿一直呆在武则天边上,一直当他的耳目。
只不过这个俏宫女意外怀孕了,才让他的心思突然间发生改变。对方腹中有了自己的骨肉,感情就是完全不一样的,他这才期望武则天能将武团儿放出宫,真正成为他的女人。通过一些解释,一些实例的举证,妻妾们倒是相信了陈易的解释,依然愤愤不平的同时,也有点认可了陈易所为。
有家有室,还有一堆儿女,作为家长的陈易,最大的责任就是维护一家子的安全,不让家人受到外来影响的侵害,许多时候要使上一些段,甚至付出很大的代价,伴君如伴虎的年代,宫中的情况就是要打探清楚,不然什么时候危险昨到头上也不知道。“就当出卖色相,来换取平安吧!”这是贺兰敏月在听了陈易几天的“申诉”后,调侃陈易的话,也不再来过多计较了,只是要求陈易不要再招惹其他女人了。
妻妾们也知道,陈易的魅力很大,光凭他的名声就可以让很多青春小娘子动情,这不还有两位慕容家的县主还对他念念不忘吗?慕容清和慕容平的事贺兰敏月等妻妾们都是知道的,只不过她们对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们知道这对孪生姐妹身份尊贵,陈易不可能将她们占为已有的,武则天也不会同意的,依两女的身份也不可能当陈易的妾室,从这一角度来讲,那对孪生姐妹再喜欢陈易,也只能是喜欢,至多有一些私情而已,不可能对她们这些妻妾的地位产生影响。陈易在外面偷腥的事肯定免不了的,她们没办法多管,也管不了,还一如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要不闹腾出大的动静来就行了。
这并不是她们大度,而是无奈,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