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傲唐(唐远)-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晞相信在李隆基当皇帝的时候,有一个人在他面前说话是最有份量的,这就是杨玉环。杨玉环答应无条件帮他在李隆基面前争取利益,并助他成为皇帝,杨晞觉得,他成功的可能性上了一个台阶。
杨晞清楚,杨玉环答应帮助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期望能得他的保护、爱护,免得自己后半辈子没着落。这是个非常有心计的女人,想的很长远。两人之间,主要维系的还是利益的交换,不过他与杨玉环之间,如果说没有一点感情,这他也不相信,也不相信杨玉环会这么认为。
“日久生情”,这个成语在后世时候出现了歧义,但歧义也是有道理的,许多男女,感情的产生都是在身体的交流之后,杨晞觉得他与杨玉环之间的感情,在第一次亲密接触后,急促地升温。两人间不可能是单独的身体欲望需要才变成这样,杨玉环对他产生依恋的,其中肯定有一定比例的感情因素在里面。这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时候的婚姻一样,婚前男女之间不一定有感情,或者不一定有很深的感情,但在成婚后,有了一起生活的基础,有了亲密的关系发生,许多人之间生出割舍不断的感情出来,甚至一些人之间还有了很浓烈的感情。这道理是差不多的。
天天在一起亲密,怎么可能会没特别的感觉产生呢?
现在杨晞分辨不出来。两个人到底是因为身体的需要才经常在一起缠绵,还是因为感情所需,或者两者兼有。不过他相信他在杨玉环的心目中份量不会轻,无论是出于实际利益,还是个人感情及实际的身体需要方面考虑都是这样,这让他敢肯定,只要以后他与其他人起争斗,杨玉环都是会帮他的。
有杨玉环这个特殊身份的人帮忙。杨晞自信在以后可能产生的与李玢的争斗中,会有压倒性的优势,当然前提只要李隆基还在世上。
杨玉环在亲热之后的表态让杨晞信心再次增加了,他真切地感觉到了吹枕头风的威力。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杨晞都在夜半时候,偷偷潜到杨玉环的寝宫中,与她私会。颠鸾倒凤地折腾大半宿。他的表现让杨玉环非常满意,非常满足,几天下来,她的气色都好了很多,面色也红润了许多,容光焕发的味道。杨玉环在李隆基面前的解释就是睡觉睡的好了。还有泡温泉的缘故。
在刚刚成婚之时,杨玉环与李瑁之间的亲热也不是很频繁的,从来没有天天过。跟了李隆基后,频率更是下降,连续的日子从来没有过。但与杨晞好上了后。杨晞宠幸她是连续多天,直到她因为月事来了不方便才停。这让她身体的满足感及心里的满意度达到了空前的地步,再加上杨晞比她小很多,老牛吃嫩草般的感觉让她倍加珍惜这份在旁人眼前称之为“畸恋”的感情,深怕失去,对杨晞有恋人般再加儿子般的疼爱,她怕她做的让杨晞不满意,或者自己的表现让杨晞失望,因此在包容杨晞的基础上,也努力让自己做的更好,以免最终被杨晞厌弃。
杨玉环这般心思表现在行动上,就让杨晞感觉到了一种无比的热烈及杨玉环对自己的爱怜,他也趁机与杨玉环说了自己的很大打算,许多需要杨玉环帮忙,需要在李隆基面前陈情相说的事。杨玉环没有任何的迟疑,全都答应下来,表示只要杨晞想做到的,需要她帮忙的,她一定会不犹豫地相帮。
在接下来的几天内,杨玉环果断帮杨晞做到了一些事,包括替杨晞的几名亲信争取到更好的职位,及杨晞自己职权方面的变化等。在杨玉环的帮助下,李隆基令杨晞兼任了左羽林军的职事,让杨晞以左龙武大将军职兼领左羽林卫。左、右龙武卫是从左、右羽林军析置的,析置后的左、右羽林军地位大不如前,但依然掌领皇宫中的禁卫,多掌领一支禁军人马,意味着什么谁都知道。
杨玉环的答应及在行动上的表示让杨晞惊喜异常,在与杨玉环单独相处时候,以自己的方式表示了感谢,杨玉环当然是喜滋滋的。
不知不觉中御驾来到了华清宫已经一个月了。因为经常有激情,无论是杨晞还是杨玉环都觉得日子过的挺快的,虽然杨晞在想起留在长安府中的郭昕和平儿时候会有一些内疚,但在面对表现火热的杨玉环时候,许多时还是禁不住就做了出来。
………………………
十一月末,华清宫来了几位特殊的客人,都是朝中身居高位的大臣,有郭子仪、韦见素、房琯、高适等。在悄悄地问询了高适后,杨晞才知道,他们是因为青海之事来的。
在安禄山的叛乱起来时候,大唐的边境也是不安稳的,无论是安西还是安北、安东都有异动。安西境内的突厥部位时有起叛,只不过声势不是很大,安北都护府境内的突厥部落,也趁大唐无暇顾及时候,蠢蠢欲动了一阵,南下抢劫了一些财物后北归。安东都护府境内的兵力西归平叛后,新罗人也不老实,趁机攻占了一些原来属于大唐的城池。
不过这些都算不上大问题,最严重的威胁是来自西面的吐蕃。
有一点杨晞是知道的,吐蕃这个强大的国家可以说一直是大唐的最大威胁,他记得原来的历史上大唐的国都长安都曾被吐蕃人攻占,在来到这个世界后,他也了解过关于吐蕃的情况。
现在青海一带的形势可以用非常不乐观来形容,原本就在青海一带陈兵布阵的吐蕃人,更是趁安禄山的叛乱起来时候趁火打劫。他们几乎将整个青海都吞并了,这一个后世时候被喻为中国最美丽的湖泊的胜地,如今差不多全落在吐蕃人之手了。吐蕃人的胃口很大,他们不但将青海及河曲及湟河之地吞并,还将触手伸到了安西。吐蕃人在安西也派驻了不少兵马,准备趁安西的大部兵马被抽调回内地平叛的机会,吞并安西地。如今的安西四镇龟兹、碎叶、于阗、疏勒,并不是完全掌握在大唐军队的手里,而是大部落入吐蕃人之手。
如果详细分析一下周边的形势,就会发现西面及西北部的大唐边境是非常不乐观的。整个大唐的边境其实都不乐观,积毒太深了。
这让接任武部事务的郭子仪忧心忡忡,他一直在琢磨着要如何应对这局面。今次收到了关于吐蕃人的新的情况汇报,他就鼓动身边的那些重臣,一道来华清宫请示皇帝李隆基了。
监国的太子李玢主持朝会时候,已经讨论过要如何应对吐蕃日益强大的威胁这个问题了,但没讨论出个所以然来,李玢是完全不赞成在大乱刚刚平息时候,再对吐蕃及其他周边部落或者小国开战的,而郭子仪是一力主战。高适在说明情况后,偷偷地对杨晞说道:“子亮,郭相公到华清宫来陈情这事,是有希望你在边上帮忙说项的意思。”
“哦!我明白了!”杨晞听了后,不喜反忧。这事郭子仪并没和他说过,也没密信给他说任何关于这件事。在没事先和他这个护卫李隆基安全的女婿打招呼的情况下,就带着几位朝中的重臣到华清宫来面圣,这其中包含什么意思,杨晞想不出来。
“那一会你们与陛下讨论有关吐蕃之事时候,我也一道去凑凑热闹,或许我还可以发表一些不同的意见!”杨晞话说出口后,马上打定了主意,在这件事上,他一定要全力支持自己的岳父郭子仪。
郭子仪不是主张是武力解决吐蕃的问题吗?杨晞也是抱着这个观点的,以战才能止战。进攻是最好的防守,像潼关保卫战一样,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却打的很憋屈。但这是没实力主动进攻而被迫采取的手段,要是有实力进攻,就像后来一样,谁会被动防守呢?
听杨晞这样说,高适有点惊异,“子亮,你也是支持起兵讨伐吐蕃吗?”
高适在与郭子仪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曾听郭子仪说过,有点担心杨晞反对频繁起战事。因为杨晞坚持的观点是,大乱之后应该给予百姓休生养息的机会,让百姓能安居乐业。而再起战事,受苦的肯定是百姓,百姓肩膀上的税赋注定会增加的。但高适想不到,杨晞在听到这事后,两眼放光。杨晞这样的表现,高适当然理解成杨晞是支持战事,甚至想亲自率军出征的。
“这是当然!”杨晞笑着回答高适的问题,又开玩笑一样对高适说道:“达夫兄,你相不相信,或许你们都说服不了陛下,最终是我的观点说服陛下同意对吐蕃大规模开战!”
高适看了看杨晞,认真地想了下后点点头,“子亮,我相信你所说的。因为你的观点经常出人意外!”
第六十二章喜欢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
==============
华清宫华清殿,被打搅了兴致的皇帝李隆基有点不情愿地接待了有急事相禀报的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没被请见的杨晞也以华清宫侍众禁军将领的身份陪侍在侧。
“陛下,从鄯州、凉州、安西数度传来消息,吐蕃人时常来犯,我大唐边关频繁告急!”郭子仪禀奏后,将怀中一份奏本取了出来,“陛下,吐蕃人趁我大唐内乱起来的时候,四处出击,时常犯我大唐边关,并侵占数地,臣恳请陛下下诏组建大军,讨伐吐蕃人。”
郭子仪没有任何的客套,在李隆基召见并问询他们这些人来华清宫的目的后,马上陈明的事由。
“陛下,臣附议!”武部侍郎高适马上站出来,支持郭子仪的提议,“如今我大唐内乱已经平息,当是解决外患的时候。吐蕃人趁火打劫,趁安禄山起乱的时候,攻我安西,侵我青海之地,我大唐万不能容忍此情况出现,臣恳请陛下下诏,组建大军讨伐吐蕃。”
但韦见素、房琯等跟着郭子仪来面圣的其他大臣,并未站出来支持郭子仪和高适的说法,但他们也没反对,只是静候皇帝李隆基的反应。韦见素、房琯等人并不支持马上对吐蕃用兵,毕竟现在内乱刚平,再展开大规模的战事,朝廷有些承受不了,百姓也会怨声载道,他们觉得即使要出兵,也要再缓缓,等过几年再说,现在应该与吐蕃和谈,要求吐蕃人退兵才是上策。
郭子仪、高适急切的请求并未换来李隆基马上的表态,从未想过此问题的李隆基,表现的很惊讶。
见皇帝如此表现,郭子仪更是心忧,再次站出来陈请道:“陛下,安西与青海形势很是危急,安西及陇右、朔方的兵马大部都内调平叛,现在也未全部归建,如此情况下,无论如何都是抵挡不住吐蕃人的攻击的。要是不组建大军讨伐,以武力夺回对安西和青海的控制,这两处地方,将再不会受我大唐的控制。臣恳请陛下下诏讨伐吐蕃,臣愿意率军出征!”
“陛下,臣也愿率军出征!”高适马上跟着站出来,大声请命。
看两位亲近之人这样表现,杨晞也忍不住了,跟在高适后面站出来,大声请命:“陛下,臣也认为,对付吐蕃人的威胁,只能以战争解决,以战才能止战,不然会有更多大唐的边关遭受吐蕃人的攻击,有数不清的大唐百姓遭受吐蕃人的残害!臣也愿意率军出征,扫除吐蕃人的威胁。”
杨晞也跟着出来掺合,李隆基有点意外,忍不住问询道:“杨晞,你为何也这样认为?”
在李隆基的心目中,杨晞的地位并不比郭子仪、韦见素、房琯等宰相低,主要是杨晞在危难时候力挽狂澜,拯救了大唐,并最叛乱最终平息。杨晞的所作所为让他惊愕并欣赏,杨晞的诸多见解也让他吃惊,让他大感兴趣。今天杨晞跟在后面掺合,原本对此事没太多兴趣的李隆基,马上就发问了。
见李隆基对他们的请命没什么表示,但杨晞跟着附议了几句后,李隆基马上反问了,郭子仪和高适都挺是吃惊,但吃惊之余,又有一丝欢喜起来。
看来一会前杨晞所讲的话没错,或许真的是他可以把皇帝说动。
他们也不再言语,静听杨晞将会如何回答皇帝的问询。
“陛下,臣以为安西和青海之地万不能失,所以必须要举大军讨伐吐蕃!”
“哦?!你为何这么认为?”李隆基似乎有点兴趣了,他喜欢看到杨晞那自信说话的样子。
“陛下,安西是控制西域的要充,安西不复,北庭也将不存,天山一带的国土尽丧失吐蕃、突厥人之手,因此安西驻军必须恢复,安西的吐蕃人一定要赶出去,安西境内的叛乱必须要平定!”
杨晞慷慨激昂的话震惊了李隆基及诸臣,连躲在帷幔后偷听的杨玉环也惊呆了,谁都没想到从未去过安西的杨晞,竟然如此看重安西大都护府的存在。
在诸人的惊异中,杨晞把安西与北庭两个治理天山南北的都护府存在的意义大概说了一遍,并陈述了非常多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都不能失的理由。
“陛下,臣完全认可杨大将军所陈之言,安西和北庭万不能放弃,一定要派兵收复!”高适在杨晞讲话的停顿间隙,马上站出来支持,并随后再次请愿,“陛下,臣在安西戍过边,臣愿领军出征,收复安西,复我安西和北庭。”
如今的安西和北庭都护府,因安西军内调平叛,只有少数军镇还在我大唐军队的掌握之中,大部领地被吐蕃人及反叛的突厥各部落占领,大唐在安西和北庭两个都护府的影响力降到了极低点。若不马上增兵,后果将不堪设想,曾在陇右呆过的高适是心急如焚,一再请命率军出征。
郭子仪也马上站出来附议,支持杨晞的论断。但李隆基不置可否,只是示意杨晞继续讲述。
见李隆基意外地对他所说产生兴趣,郭子仪和高适马上支持,韦见素也想站出来支持,房琯及其他大臣没有反对,杨晞非常受鼓舞,马上接着讲述道:“陛下,安西因为其地理位置极其重要,是控制西域的要害,万不能有失。而青海之地,更是通往安西及北庭的门户,要是青海完全被吐蕃人占领,我大唐通往安西及北庭的道路就会被完全阻断,更不能有失!”
“青海除了地理位置极端重要外,还有一个更加不能放弃的原因,就是青海是一个非常好的牧场!”杨晞深吸了口气,侃侃而谈,“青海一带,幅地极广,青海沿岸都是水草丰美之地,自古以来就是极佳的牧马地,听说那里还盛产良马。陛下,若整个青海完全在我大唐掌控之下,光青海一地可以牧养的马就可以有数百万匹,能完全满足我大唐军队所需了。依臣所见,青海一带比之安西、安北甚至辽东更为重要,特别是河湟谷地及黄河九曲更是如此,是万不可丢失的地方。”
听杨晞一下子点出了有关青海的两点关键性的战略长要点,郭子仪很是吃惊。他知道杨晞从来没去过青海和安西,依杨晞的年龄和阅历,对青海和安西事务也不会有太多的了解,这段时间至少他没和杨晞讨论过安西及青海的事,两个人之间几乎也几乎从来没有讨论过这些。但今天他却从杨晞嘴里听到了高论,一下子起了兴致,希望能听到杨晞讲述更多,因此也没站出来插嘴。
李隆基也挺是吃惊,他没料到杨晞能看的这么远,想的这么多,当下扬扬手示意道:“杨爱卿,你所讲的挺有道理,朕想听听你的继续分析!”
“陛下,虽然这些年以来,我大唐对吐蕃的战事有许多的败绩,但依臣所见,现在的吐蕃国力并不是非常强,要是采取措施得当,那吐蕃的力量必定会大受影响,甚至遭受沉重打击也不一定!”杨晞的兴致更加高了,像个战略分析师一样讲的更加详细,“想必陛下也知道,吐蕃人所占据的吐蕃高原大部地方一年四季气候寒冷,天气晴暖的季节很短暂,作物生长异常困难。高原地势又非常高,根本不适合耕种放牧,甚至大部地方不适合人畜生存!这应该是吐蕃人努力往各个方向寻求突破,以谋更好的生存之地的主要原因。他们希望能占领富饶之地,成为他们新的生存地方。我大唐的青海与安西,就是他们觊觎的主要目标。这些年他们攻占了我安西及青海的地些地方,他们就将大部的力量都转移到了这些地方,青海一带,他们屯积了数十万的人马,而且他们凭借青海之地的产出得到了这些人马的所需物质……”
“无论是青海还是安西,都是地域非常辽阔之地,比吐蕃高原更适合居住和生产,安西一带大部地方都适合放牧,要是被吐蕃人占领,不但可以挟西域各部共同抗击我大唐,其地所产的牛马也足够支撑吐蕃人的军事民生之用。黄河九曲及河湟谷地不是可以耕种的地方,青海沿岸都是极好的牧马地,因为与吐蕃接壤,是吐蕃人梦寐以求想得到的地方。若被吐蕃人完全得到了安西和青海之地,其国力必定大为增长,因此,安西和青海之地万不能落入吐蕃之手,要重新夺回安西和青海,必须要对吐蕃人发动大规模的战事,击败吐蕃人,让大唐成为这两块土地的真正王者……”
杨晞慷慨激昂地说了一通后,暂时停了一下,他要理一下思路,也要给李隆基及其他人以思考和反应的时间,接下来要怎么说,他还要看看他们的反应。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今天一定要把这些事说透,除了向在场的这些人证明他的眼光高深长远外,还想说服李隆基同意郭子仪和高适的请求,举大军讨伐吐蕃人。
两世都是军人,他喜欢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本站)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六十三章更多提议
==============
躲在帷幔后偷听的杨玉环非常的惊讶,她想不到杨晞在这些事上竟然有这般高见。也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心理,她反正非常希望杨晞在各方面都表现出色,那样的话她会感觉非常的自傲。她也不想离去,一直站在那里,想将杨晞的所有论述都听一遍,并牢记在心里。
她知道,今天杨晞和郭子仪、高适是准备一起说服皇帝出兵攻打吐蕃的。要是李隆基不同意,或者暂时下不了决心,她准备在李隆基休息时候,私下小心地说了一些话,帮杨晞一些忙。
杨玉环看不到李隆基的脸色变化,她更不知道现在的李隆基是怎么想的,但她知道,要是李隆基在这件事上犹豫不决,自己的话可能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诸人的反应杨晞都看在眼里,这让他挺是得意。如果说以往他所说的,所做的事可以用一鸣惊人来形容的话,那今天所说的应该是再鸣惊人了。以前的所作所为能证明他在军事方面挺有头脑,今天所说的,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证明他的能力,那就是他非常有战略眼光。李隆基虽然老暮昏庸了,但多年的执政下来对大势的判断能力还是有的,杨晞相信他所说的,李隆基应该能明白意思。
杨晞一点都不担心郭子仪不认可他的看法,即使在这个问题上他和自己这位岳父没有交流过也是如此。要是郭子仪不认可他所说的,那郭子仪也枉为一代名将了,连这样的战略眼光都没有。
想到这些的时候,杨晞把目光投向了站在一边的郭子仪,恰巧郭子仪也往他这边看过来。目光接触间,一切尽在不言中。
得到了郭子仪眼光的认可和鼓励,杨晞在李隆基的愕然中,继续讲述:“陛下,自大非川兵败及仪凤年间的青海兵败后,我大唐军队无力驱逐盘居在青海的吐蕃人。但谁都知道,吐蕃人在青海的存在是对我大唐实实在在的威胁,即使是北面的突厥人也是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这些年,吐蕃国内也时起内乱,国力增长并不快,而我大唐,内乱已经平息,军器监又制作出了许多新式的武器,大唐军队的军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因此臣以为,一定要在吐蕃国力大盛之前,主动对其发动攻击,将吐蕃人所带来的威胁消除掉,也趁势把其他部落的威胁都消除!我大唐军中不缺能征善战的将领,将士们作战经验丰富,臣觉得现在对吐蕃开战,一定能取得战事的胜利的。”
悲惨的大非川之战,薛仁贵的一名英名被毁,仪凤年间由中书令李敬玄指挥的青海之战,十八万大唐军队几乎全军覆灭,工部尚书刘审礼被吐蕃人俘虏,最近几十年以来,大唐对吐蕃的战事基本没多少胜过,李隆基时候对吐蕃的多场战事,打的也极其艰难。吐蕃成为大唐最大的威胁,这是大唐君臣公认的事。但杨晞觉得,有他为大唐军队做出的贡献,制作出那些在这个时代可以称之为“现代化”的火器,与吐蕃作战时候,优势会越来越明显。
历史上,吐蕃人曾经将大唐的都城长安攻陷,并立了一傀儡皇帝。除吐蕃外,没有任何一个外来势力曾攻至长安城下,即使贞观初时候颉利所领的东突厥也没能做到。杨晞不希望以后历史依然如原来那样重演。几年叛乱下来,大部分的大唐军队都经过了战事的洗礼,他们富有作战经验,要是再装备了厉害的火器,那战力提升的程度肯定非常高,从未见过火器的吐蕃军队,定敌不过装备了火器的大唐军队,这一点,杨晞非常自信。
不过杨晞慷慨激昂的一番话,并未得到李隆基的响应,李隆基在听了后沉默不语。这时候郭子仪站了出来,支持了他一把:“陛下,臣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如今吐蕃国内局势也不稳,而我大唐军队正大规模装备火器,火器的威力在攻击陕郡及洛阳时候已经得到了验证,吐蕃人再勇猛,也是抵挡不住火器的攻击的。还请陛下恩准,下诏组建大军,对吐蕃人开战。要是迟了,吐蕃人会将安西四镇及青海全部占领了。”
“陛下,臣附议,杨大将军说的非常有理,吐蕃人的侵犯,一定要以兵锋还击才可!”一直没表态了韦见素也站了出来,表示自己的意见。
高适也马上跟着,再次表态支持对吐蕃用兵,并再次请命出征。
“唔,诸位爱卿都认为应该对吐蕃大规模开战,朕也认为不应再对吐蕃忍让,郭爱卿、韦爱卿、房爱卿、杨爱卿、高爱卿,你们的请命朕允了!”李隆基终于被几位大臣连番的说辞说动,但答应了几位请战的要求后,又很委婉地说道:“不过天将寒,青海及安西的严冬已经来临,现在时节并不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诸位回去后,可以先一部做准备,凡事待过了年后,再做定夺。”
李隆基的表示让诸臣一阵莫名其妙,皇帝这样说,是表示马上要对吐蕃宣呀了,还是没最终下决定,一切待年后再说?李隆基看到了诸臣脸上的疑惑,挥挥手再道:“待过几日,朕自有诏令下达,诸卿依昭令行事即可!”
皇帝这样说了,原本想再问询一下了郭子仪也停了口,不过杨晞忍不住,再站出来道:“陛下,臣觉得要对吐蕃人发动战事,才能消灭他们在安西及青海的威胁。在准备军事行事的同时,还有再做其他准备。那就是对吐蕃人展开封锁,不让铁器及其他任何可用在军事上的器物流入吐蕃。贞观初时候,吐蕃国力并不强大,松州一战,吐蕃数十万人折戟于松州城下,那时的吐蕃完全不能和我大唐相抗衡!但短短几十年,吐蕃国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强,青海大半被其占领,这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们得到了我大唐许多先进技术的支持。因此臣认为,自现在起,要严防他们再得我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铁,一定要严格控制,避免流入吐蕃。”
唐太宗李世民时候,吐蕃赞普弃宗弄赞也就是那个松赞干布一再请婚,李世民为表示友好,最终许婚于吐蕃,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弃宗弄赞,并在文成公主下嫁时候,陪嫁了许多的工匠和书籍,还有农作物的种子。此举可以说将当时世界是最先进的生产力和生产技术带给了还未开化的吐蕃,大唐先进的耕种、制造技术及其他工艺毫无保留地传给了吐蕃人。这些技术的传授,还有书籍和工匠的作用,短短几年内吐蕃的各种生产技术得到大幅的提升,促使其国力大增。使得吐蕃从原来只会游猎的一个部落,变成耕种和制作技术都非常不错的先进国家,其国力军力大增。这一点是后世基本公认的观点,大多的人都认为,没有这次和亲,吐蕃人的力量不可能增长这么快,英明的大唐皇帝李世民亲手培植了一个强大的敌人。
教科书上极力称赞文成公主入藏是促进了民族的大融合,这真是睁眼说瞎话,从历史记载中大唐与吐蕃之间近百年的交战中就可以知道,李世民此举差点自掘了大唐的坟墓,可以说是李世民一辈子最大的昏招。但他的后代并没从中吸取教训,后来又有金城公主的下嫁和亲。
金城公主的下嫁,依然嫁妆很丰富,这些记述先进技术的书籍及各种制造工艺再次送给了吐蕃人,而且那位可爱的高宗皇帝李治还将黄河九曲割给吐蕃人,当作嫁妆。如此之举,使得大唐在青海及河曲一带的影响力降到了历史低点。现在情况下,大唐与吐蕃的贸易还在继续,吐蕃人从贸易中得到了大量可以用于军事的物资,主要是铁器,还有马匹。铁类物资是制作武器的最重要原料,吐蕃人因为冶炼能力低下,其国内产出的铁非常少,基本都要靠贸易或者掠夺所得。
杨晞新的提议就是,断绝与吐蕃人的贸易,努力争取不让一切可以用军事方面的物资流入吐蕃人之手,对其“坚壁清野”。
当然杨晞抨击李世民和李治父子之举是不敢说出来的,要是说出来,肯定会惹恼李隆基的。
在听了杨晞一通说明后,李隆基及郭子仪、韦见素等人明白了他的意思,郭子仪马上站出来,支持杨晞的建议:“陛下,臣完全赞同杨大将军所言,吐蕃人从我大唐得了太多实用之物,必须要限制战略物资流入吐蕃境内。少留了一斤铁,可能吐蕃人就少打制一把战刀,几要持续多年,吐蕃人可供制作军械的物资必定大大降低!”
“陛下,臣也觉得杨大将军所言非常有理!”高适紧跟着郭子仪站出来,支持杨晞的论断。他对杨晞的敬佩之情越加盛了,真的想不到,年龄比他小一截的杨晞,竟然能想的这么长远,连这些事都想到了。
“唔,杨爱卿说的在理,朕允了,此事就交由郭爱卿和高爱卿去做吧!”
“是,陛下!”(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本站)订阅,打赏,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第六十四章不让你出征
=========
可能李隆基对这些事没太多兴趣,也可能他听了这么多人说了半天的话乏了,也没再让郭子仪、杨晞等人在他面前争论什么,就挥挥衣袖示意众臣都退下,自己回去休息了。
郭子仪等人并没打算马上回去,他们还准备单独请见李隆基。
无论是郭子仪还是韦见素,或者房琯,都有自己一些不想被人知道的观点想单独与皇帝说。来一次华清宫也不容易,要是就这么匆忙归去,也太不划算了。跟随郭子仪来的这些人,都在华清宫住下,准备明天或者后天才归去。
韦见素与房琯年岁不小了,他们的身体与郭子仪、高适这样常年呆在军中的人相比差了很多,今天快马往华清宫过来,差点把他们的骨头都颠散架了。在李隆基令他们退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