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傲唐(唐远)-第1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一会儿间,杨玉环就彻底释放在杨晞的猛烈进攻之下。

久未尝过这种味道的杨玉环,彻底瘫在了榻上,起不了身了。

杨晞在附着她耳朵说了一些体贴的话,并且让杨玉环早点和李隆基说一下事后,也就离去了。

走出杨玉环所居的殿后,杨晞心里又有点罪恶起来,觉得自己有点无耻,好像把男女之间的事当作一种手段和遣赠一样。不过想想也释然,许多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直接,大家各以所需吧。

离开宫殿后,杨晞并没直接回府,而是偷偷去了虢国夫人府。

虢国夫人现在很清闲,大部时间都呆在府中。杨晞去找她,她非常的惊喜,屏退下人后,也直接扑身入杨晞怀里。她也好久没尝过男人的滋味了,杨晞这样自投罗网一样送上门来,她怎么会放过?

虢国夫人太主动了,刚刚在杨玉环那里释放了一次激情的杨晞,有点抗拒,但最终还是束手就擒,听任虢国夫人主动折腾他。虢国夫人兴致非常高,手段也非常厉害,只几下就把杨晞弄的性致昂然。

最终在虢国夫人的努力下,杨晞激情再次释放。

在事毕,虢国夫人不舍地挤在他怀里,享受温存的时候,杨晞也和她说了自己遭遇的事,希望虢国夫人能在李隆基面前说上一些好话,心满意足的虢国夫人没一点犹豫就答应帮忙。

在得了虢国夫人的承诺,她会马上进宫面见皇帝,想办法施手段替他说情后,杨晞也离开了虢国夫人府。他觉得很荒唐,真正觉得自己为达到目的在出卖身体了。不过荒唐归荒唐,这样的日子以后还是要继续一段时间的,只希望不要被人知道就行了!

他就当自己征服了这对姐妹花!(未完待续。。)

第九十五章没想到

……………………………………………………………………………

御史台官员弹劾杨晞的奏本最终被李隆基轻描淡写地处置了。

李隆基认定,杨晞在守孝期间是守“孝道”的,杨国忠去逝后就向他辞去了一切职务,此后没有再参与朝政大事。因为军制改革的事交由杨晞处置,他这当皇帝的,原本还想“夺情起复”杨晞,让杨晞带孝处事。只不过怕杨晞被世人指责,所以才没这样做。

他没“夺情”起用杨晞都被人指责,要是“夺情起复”了,不知道有多少人弹劾杨晞了。

“杨晞的事朕自有数,一些时候只不过问询他一些意见而已,你们不要再在杨晞的事上说三道四了!”这是李隆基在驳回御史台官员弹劾杨晞折子时候说的话。

皇帝都直接这样说了,御史台的官员也没敢再坚持己见,指责杨晞在守孝期间不遵“孝道”,染指朝事的指责也就这样处置过去了。

不过在批驳了御史台官员的弹劾后,李隆基还是召杨晞进宫说事了。

“四郎,朕不知道为何会有人以这样的事弹劾你,但朕还是要忠告你,守孝期间不要和朝中其他大臣有过多交集,免得让人再说闲话!”李隆基也直接给杨晞以“警告”了。

但在杨晞还没来得及开口说话时候,坐在李隆基身边的杨玉环开口了:“陛下,臣妾觉得那些指责四郎的人都误会了。四郎归朝后,他父亲就病重了,很快就不治身亡。而此时四郎刚刚被陛下任命为守武部尚书,主持军制改革的事,他领军出征的军务也未完全交御。这种情况下,他不可能一下子就将所有朝事都交给其他人,什么事都不管的。要是这样,那接手他事儿的官员,肯定弄不清楚情况。四郎在守孝期间还偶尔过问一些朝事。正是因为这些事情缘故。陛下不能因为四郎负责任而指责他吧?要是这样,那四郎可就太冤枉了!你说是不是?”

杨玉环这样说,杨晞原本想请罪的话也说不出来了,只能呆呆地站着,等着李隆基再说什么。

李隆基听了杨玉环的话后,看了看杨晞,又看看杨玉环,最终叹了口气后说道:“玉环说的也是在理,朕交御四郎太多职事了。唉,朕没想到国忠这么快就身逝了。总以为他还能再清醒过来。替朕做事。为国分忧。以至许多事都手忙脚乱,四郎所负的职事也没有人可以代管。好了,这事也不要现提了。朕也是好心,爱护四郎才这样说的。玉环。朕并不是指责他,而是担心他在朝中名声受损!”

“多谢陛下关爱,臣感激不尽!”听李隆基如此说后,杨晞赶紧上前作礼致谢,“也多谢陛下驳斥了弹劾臣的奏本,让臣避免了名誉扫地。自今日后,在守孝期间,臣不敢再有任何失礼的事做出来,安心在府中呆着。替父亲守孝。不然不但陛下会失望,九泉之下的父亲也会伤心的。”

杨晞如此的表示让李隆基心里也舒服了点,笑笑道:“四郎,你们四兄弟当中,你父亲可是最赞赏你了。你的才智朕也是非常欣赏。可以说你现在所得一切全是你的才智与功劳换取的。朕虽然知道有人会眼红于你这样,也会暗中指责朕对你太过于偏心,会有人说你太年轻,不足以担任重职。但朕依然给予了你重用,希望你不要让朕失望。”

“陛下,臣一定不会让你失望的!”杨晞挺胸答应,一副傲然的样子。

李隆基对他表现出来不一般的恩宠,让杨晞有点迷惑不解。

他自己清楚,凭他的表现及与李隆基之间亲近程度不至于让李隆基表现这般的。他与李隆基之间几乎没什么私交,两个人没有几次私下说事,更没有说私事方面的情况。他是知道,李隆基与杨国忠之间是什么事都会说的,两个人关系亲近表现在公与私的两方面。而他与李隆基之间并没有过多的私交,李隆基待他这般宠幸,可能的原因应该是杨玉环在其中的作用。

对!肯定是杨玉环时不时在李隆基面前说他的好话,让李隆基觉得他这个杨家子嗣几乎是个完美的人,是个完全足以大用,不需要有任何提防的人,不然不可能这样的。

杨玉环的话李隆基非常相信,杨晞也认为,这个老皇帝肯定料不到他和杨玉环会有一腿。但杨晞没有任何的内疚,因为在男女之事上,李隆基不会比他高尚,肯定比他邪恶百倍,连自己的儿媳妇都要抢的人,如果跟他去比较道德品质,那肯定是自讨没趣的。

一切他都心安理得,要是有可能让杨玉环替他生子嗣,他也不会觉得亏欠李隆基什么。

人不要脸就是无敌的,杨晞相信这句话。要想问鼎九五之尊的位置,那非常多的时候,脸面都不能太多去顾及。有这样的心态,杨晞做起邪恶事来就心安理得多了。

他从来不相信“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这句话”,世界上有太多的事,做了后根本没有人知道。无论哪个年代,都有数不清的疑案,更有许多难以解释的“迷”,这些事实证明只要一个人做事隐蔽,别的人就不会知道的。

接下来的日子,该做的事继续做,该装的样子继续装,这是杨晞心里的想法。

在这次事件过去后的三天后,杨玉环又单独召杨晞进宫说事了。

也许杨玉环抱着和杨晞一样的想法,也可能杨玉环就是认为,杨国忠不是杨晞的生身父亲,杨晞遵守孝道已经做的挺好了,要不要很严格地为杨国忠守孝在她心里并不是很重要。因此在单独召见杨晞时,也迫不急待地求欢了,表现的如同虢国夫人一样,弄的杨晞哭笑不得。

女人“三十如狼,四十如虎,”这话说的还真的不差,很多时候杨玉环及虢国夫人表现的都是这样,杨晞觉得他有点被她们强暴的感觉。不过在这种时候,杨晞也表现的“能屈能伸”,她们既然喜欢主动,既然愿意逆推她,那就让她们如愿吧。让她们付出点辛勤和汗水,让他也享受一下。

心里的渴望贮藏的太久了,很快就释放出来,杨玉环一副非常满足的样子。

一番快餐式的激情后,杨玉环也开始说正事了。

“四郎,你知道吗?现在陛下对太子的表现并不太满意!”

“哦?!”这话一下子将杨晞的注意入吸引了过去。他原本以为杨玉环召他进宫,就是想和他激情缠绵一番的,却是没想到,竟然真的有要事相说,“姑姑,你的意思就是陛下有另立太子的打算?”

杨玉环没否定也没承认,只是按着自己的意思说道:“这段时间永王璘时常进宫求见陛下,与陛下讨论天下大事,针砭时事!而陛下对永王璘还是挺常识的,不只一次在姑姑面前称赞永王璘。不过此前姑姑并不是很在意,昨天陛下无意中说起了一句,说永王各方面的才能远重太子,行事什么的都比太子果断。从这句话中,姑姑能理解的出来,陛下对太子的表现是不太满意。说不定啊,会有改立太子的打算。”

“还有,太子和彭城郡王这段时间的表现太过于明显,许多人都能看的出来,他们是在努力壮大自己的势力,拼命拉拢朝中大臣,这让陛下心生忧虑!”说到这里,杨玉环顿了顿后,再轻声说道:“四郎,虽然陛下并没明言表示要改立太子,也没和任何一位大臣说过这事,但姑姑知道,他心中已经有这样的想法了。唉,陛下年岁大了,许多事也优柔寡断,不像从前一样杀伐果断了。四郎,你可要早做准备,省得到时措手不及!”

“多谢姑姑的提醒,四郎一定牢记在心,定会严加提防,争取将一切事都理顺,尽在控制之中!”

杨晞在谢了杨玉环后,马上出了宫。回到自己府上后,一个人躺在榻上想了小半天,也最终想出一些头绪来。想出一点头绪来后,他也马上跑去找郭子仪说这事了。

“子亮,永王璘与太子相争,说不定是好事哪!”郭子仪听了杨晞所说后,抚着须有呵呵笑道:“现在的太子感觉到你是他最大的威胁,彭城郡王更是如此。要是永王跳出来,想争太子位,那太子感觉另外的威胁,肯定会向你救助,期望得到你的帮助,一力抗永王璘的威胁。那样对你就是极大的好事,太子肯定不敢公然与你撕破脸,而且还要努力与你修好关系,会再次重申他的承诺,那样你就不要担心什么了。”

“岳父大人说的极是,小婿受教了!”其实杨晞在回府想这件事的时候,也想到了这一点,他猜测要是太子李玢知道了这一点,肯定心里会紧张。如今李隆基剩余的这些儿子当中,从谋略能力上来说,应该是永王李璘最为出色的,李玢也是知道这一点,肯定会感觉到威胁。怕太子位被人夺走,那李玢肯定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努力捍卫自己的太子位的。

“子亮,你应该尽早将此事透露出去,让太子知道陛下起了另立太子的念头!”

“岳父大人,小婿知道了!”

第九十六章再次承诺

……………………………………………………………………

东宫,武德殿,太子李玢正与其长子彭城郡王李倬商量事儿。

所有下人都被屏退了,没有李玢的允许,任何人不得进到殿内来。不过即使李玢这样吩咐了,还是有某一个胆子妄为者,悄悄隐在帷幔的阴暗处,偷听他们的说话。

“倬儿,陛下这段时间时常召见永王璘,与永王商量事儿。你觉得陛下这样做,是代表什么意思?”李玢小声地问询李倬道:“父王想,会不会陛下是有另立太子的打算?”

已经耳闻到差不多事的李倬也一脸紧张,“父王,还真有可能这样。孩儿也听说陛下这段时常召永王殿下进宫,讨论朝事。父王,说不定陛下真的动了此心思,那该怎么办?”

“倬儿,现在为父在朝堂上的力量还很单薄,支持父王的大臣并不多,特别是那些政事堂的宰相,还有各部尚书,对父王基本都是保持一定距离。要是陛下真的下定决心改立太子了,那父王很可能连做出应对的力量都没有!”李玢说这话时候,心里已经有点后悔让李倬做那些对付杨晞的事了。

他知道,杨晞肯定明白御史台官员弹劾的事件是李倬在背后搞鬼的。这件事他觉得是大错特错了,非但没有让杨晞得到丝毫的责罚,而且让杨晞对他生份了,以后想得到杨晞的全力帮忙,那肯定很难了。不过这件事上李玢也不能怪任何人,一切都是他自己拿的主意,儿子李倬只不过添把火而已。

现在杨晞不一定会帮他了!

“父王,听到传闻后,孩儿派人关注永王的动向,果然发现这段时间永王活动很频繁。不断地出入各大臣的府邸,甚至连杨晞那儿也去拜访过!”李倬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父王,你不能听任永王的威胁起来,你要想办法,将他的风头压下去,不然还真的会是大麻烦事。”

“这件事让为父好好想一下吧!”

李玢有点烦,知道与李倬也讨论不出所以然来,挥手让李倬先退下了。

李倬退下后,李玢独自一个人坐着想了会。但脑袋却一团糟,怎么也想不出化解的招式来。

他能当上太子,全靠杨国忠、杨晞、杨玉环及郭子仪等人的支持,这些人帮他创造了机会,他也把握了机会,最终得父皇李隆基的赏识,当上了太子。但要是他当上太子后被废了,那就没有人能帮上他的忙,也没有人会来帮他的忙。

李玢的反应很快被杨晞按在东宫内的密探报告了出来。

“过两天。李玢肯定会来拜访我,救我帮忙了!”这是杨晞在接到密报后很自然就想到的。

果不其然,在接到密报后的第三天,李玢就秘密到他府中来拜访了。

李玢来拜访的时候。杨晞正在府中逗自己的儿子玩。

已经是年后的开春时节,不过长安的天气依然寒冷,杨晞陪着几个妻妾在后园中晒太阳,逗已经会歪歪扭扭走路的杨谌玩。一家子其乐融融的。好不开心。不过李玢的来访很快就将这副融洽的氛围打破了,杨晞皱着眉离开了脸有幽怨的妻儿,去接待李玢了。

走进前厅。杨晞看到一身便装打扮的李玢,正在管家杨东陪伴下,在前厅喝茶。在下人面前不敢有任何的失礼,也赶紧上前作礼问候:“不知太子殿下来访,有失远迎,还请太子殿下见谅!”

“杨大将军客气了,今日本王冒昧来访,打扰了杨大将军的清静,还请见谅!”李玢也很客气地起身回了礼,并致了歉,“本王知道杨大将军在为父守孝,不喜欢被人打扰清静,也不愿意在这时候过问朝事,不过本王有一些难决之事,还想向杨大将军讨个主意。”

杨晞顿然明白了今日李玢来的用意,也马上客套着回话:“太子殿下客气了。殿下有什么事要问询下官的,还请尽管问询,下官要是知道什么,都会尽量回答的。我们到书房说话吧!”

杨晞说着起了身,对同样起身的李玢示意了个请的手势,就在前面带路了。

李玢跟在杨晞后面,来到杨晞的书房。

进了屋后,杨晞在下人们上了茶水点心后,就将所有下人都赶走了。

“太子殿下今日有什么事要吩咐下官的,就请尽管说吧!”

“晞儿,为父听说这段时间永王璘时常进宫与陛下讨论朝事,你可否知道此事?”

感觉到李玢在问完后话眼睛直盯着他,杨晞心里乐了一下,但也马上摇头回答:“这事我还真的不知道。前些日子被御史台的官员弹劾,说我在守孝期间还过问朝事,吓得我再也不敢出府,更不敢向人打探朝事。所以这段时间朝中发生了什么事,我根本不知道,永王殿下经常进宫与陛下讨论朝事,我也没听说过!”

李玢当然知道杨晞是清楚此事的,但杨晞这样的回答也让他也不好指责什么。上次弹劾杨晞在守孝期间过问朝事,就是他与李倬在背后搞鬼的,杨晞也肯定有所觉察。李玢感觉到了杨晞是借这话发泄对他的不满,也只能无奈的应和:“原来晞儿竟然不知道这事,那今日为父也和你说一下!”

李玢说着,也把他知道的事原原本本地告诉了杨晞,在告诉了杨晞这些事后,再道:“晞儿,相信你也明白,永王这样是想谋取太子位的。永王现在得陛下赏识甚至盖过了为父,为父的太子位肯定有危险了。为父要是不能继续当太子,那以后肯定没办法登基称帝,也没办法将皇位传给你了!”

“太子殿下即使以后登基了,也肯定不会将皇位传给我的吧!”杨晞也不想客套,直话直说了,“这段时间彭城郡王很活跃,他替太子殿下做了许多事,相信殿下也是明白他做了什么事。彭城郡王这般得殿下的信任,我这样一个连出身都没完全弄明白的人,以后殿下怎么可能会想起来呢?”

杨晞几句阴阳怪气的话把李玢噎住了,呆了一会才回答道:“晞儿,你想错了。为父答应过你的事,以后肯定会做到的。今日为父也是这样保证,只要为父能登基,马上就将你的身世诏告天下,并立你为皇储,日后将大唐的天下交到你的手中。只是现在形势多变,陛下有可能再改立太子。要是陛下再改立太子了,那不要说将皇位传给你,连为父的命能不能保留,也不知道。”

“太子的话,臣可是不敢相信的!就如永王殿下给予臣的承诺一样,臣知道肯定不会实现的!”

“永王也给你承诺了?”李玢一下子目瞪口呆。

“永王殿下当然不会像太子殿下一样给我这样的承诺,但他也许诺了很多事!”杨晞将眼睛从李玢身上移开,虚看着前方,声音轻轻地说道:“从刚才殿下所说的,还有当日永王来拜访时候的言语,我也能明白过来,永王是想谋取太子位的。相信只要我愿意帮忙,他肯定会给以更多的承诺的。但是我也知道,他的承诺最后不可能全部做到,甚至会适得其反。”

说来也巧,前两天,永王李璘竟然很奇怪地到杨晞府中来拜访。虽然李璘并没直接说明意思,但从其恭敬的神态上,杨晞知道李璘是想寻找他的帮助的。

李隆基这般待李璘,李璘当然能感觉的出来自己父皇对他态度的改变意味着什么,因此也不放弃这样的大好机会,努力拉拢关系,争取与李玢争斗一下。这点意思当日在与杨晞商议时候也略微透露了,今日与李玢说话的时候,也把这点意思流露了出来,让李玢着急一下。

听杨晞这样说,李玢果然非常着急,一下子伸手抓住了杨晞的手,急切地说道:“晞儿,为父答应你的事,肯定会做到的,这一点请你放心。前段时间发生的事,都是误会,是倬儿他不明白事由才那样做的,为父许多事并不知道,事后我已经严厉责骂过他了,以后他再也不会做这样的事了。晞儿,你要相信为父,我们是身肉相连的父子,在这样的事上一定要站在一线上。你一定要帮为父,斗败永王,稳固为父的太子位。为父能依仗的人不多,只有你了,希望你一定要帮为父做到!”

杨晞微微地叹了口气,将手从李玢掌中挣脱出来,看着李玢,没一点顾忌地说道:“太子殿下,我可是一直在帮你,为了帮你登上太子位,可不知道付出了多少心血,做了多少努力。但没想到,你还没登上帝位,就想过河拆桥了,如何不让人寒心,如何还敢让人再帮你?”

“不会的,以后肯定不会的!”李玢一个劲地保证,“晞儿,上次你到宫为拜访为父的时候,为父已经和你说过,今天依然这么说。答应过你的事一定会做到,请你千万不要怀疑!希望你能鼎力助我成事,不然我们父子几个,都不会有好下场的。就算为你自己的以后考虑,你也要帮为父的!”

“既然太子殿下这样说,那我也不敢再争辩什么,一切听凭殿下的吩咐。”杨晞也稍稍松了口气,对李玢说道:“殿下也不要这么紧张,你现在是太子,而且在继位为太子后并没什么过失犯下,也没与什么大臣有什么难解的过节,陛下他没有理由废你太子位的,只要你自己不做错事!”

“晞儿,你的意思是……”(未完待续。。)

第九十七章只会越来越厉害

………………………………………………

杨曦差不多以打太极的方法将李玢“哄”走了。

让李玢一副云里雾里摸不清他心思,这是杨曦现在期望看到的。

杨曦希望接下来的时间内,怕太子位被自己兄弟取代的李玢能对他产生依赖。当然杨曦也希望李璘能不退让,一直与李玢掐架,掐的越凶越好,让李玢整天生活在胆战心惊中最好。

这样的话李玢再不可能有精力与他起矛盾,而他就可以安心地将守孝的最后一年混过去。

李玢再次承诺的事,他依然抱着与以前一样的心态:将李玢的承诺记住,但并不相信这个承诺。

在关乎权力与皇位之争的时候,任何承诺都与放屁无异,杨曦不会傻傻等到李玢当上了皇帝后立他为太子,再接手皇位,一切都需要他自己的努力和争取。李玢当了皇帝的话,那大权在握,可以找无数个理由毁了自己的承诺,而且不会受到任何道义上的指责。李玢还年轻,李隆基已经老了,如果李隆基将皇位传给李玢,或者李隆基病亡,那李玢能当皇帝的时间非常长,谁也没办法预料到李玢当了皇帝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李亨当了几十年太子,最终都落了一场空呢!

因为有这样的心理准备了,并且知道李隆基是靠政变当上皇帝的,李亨最终也是想通过发动政变夺取权力,只不过没有成功,杨曦认为他最终要走的路就是效仿他们。而要想获得成功,那禁军人马肯定要基本掌握,并且要得到更多在朝中有份量的大臣的支持。因此杨曦也坚定自己最初的打算,努力在禁军中安插自己信任的人,并想办法为自己所用那些人争取更高的官职。

颜真卿、高适、李泌这几个如今在朝中地位不错的大臣,杨曦相信关键时候他们会支持他的,自己的岳父郭子仪更不用说。但这还不够,他需要培植更多的力量。

在出征青海时候,杨曦在创造战争奇迹的同时,也收获了不少领军将领的心,让他们对他心悦诚服。浑释之、浑缄父子,仆固怀恩、陈回光、郝廷玉这些人在杨曦恩威并施的手段拉拢下,都对杨曦表现出了一定的忠诚。杨曦也努力为他们争取更高的职位。以回朝后,通过自己的努力、郭子仪的帮助、杨玉环和虢国夫人的说项,成功地将他们安置在比较关键的位置。

浑释之被任命为右武卫大将军,浑缄继续在左龙武卫任职,因军功被晋为左龙武卫将军,仆固怀恩被任命为朔方节度使。陈回光被任命为河南节度使,郝廷玉被任命为检校右羽林军大将军。

这些被杨曦拉拢之人在军中的影响力都不错,再加上庞忠、王思礼、刘光庭、李福德、吕崇贲等早先跟从杨曦打仗的那些人,杨曦能信任之人广布于军中。这些人当中的一些人关键时候不一定会完全听命于他,但杨曦期望关键时候这些人不站到他的对立面去就行了。

杨曦一直在努力发掘人才,通过自己的举荐让他们到朝中任职,最终为自己所用。因为对这段历史并不是非常熟悉。对这个时代生活着哪些能人并不完全知情,那些有名气之人举荐完毕后,以后举荐的人只能依他自己的认定做出判断了。不过有两个得他举荐到朝中任职的人的表现挺让他失望,那就是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声的李白和杜甫。这两个人性子孤傲、耿直,但能力不足,以杨曦的认定几乎没有什么政治才能,没办法委他们以更高的职务,更大的重用。

以前杨曦认定过。让这两个名声非常大的人为大唐的文化繁荣做出贡献可能就是他们人尽其才的用处,如今他越加坚定了这份认定。让他们多写一些诗赋吧,让他们将唐诗的繁盛推向顶峰。

杨曦向朝廷举荐了不少人才,他一度担心此举被人诟病,被皇帝李隆基猜忌,但时间过去后,并没感觉到这些。心里也放了心。不过他也告诫自己,做这些事一定要小心,不要落人口实,被人攻击。

南方的战事进展的很顺利。

高适指挥的洱海道大军准备的很充分。并且造出了很大的声势。大唐军队在青海及安西对吐蕃人战事的巨大胜利给了南诏军民以非常大的心理威压,几年前曾给予大唐军队以重创的南诏军队,这次丝毫没有发挥前几年的勇武,连遭败绩,被高适所指挥的洱海道大军接连重创。

因为大唐军队推进速度非常快,快的出乎南诏人的意外,几个方向包抄的大军包围了南诏王阁逻凤所领的人马。在大唐军队的猛烈进攻之下,守着孤城、遭受了大量火器打击的南诏军队不支溃败,南诏王阁逻凤最终选择了投降,南诏随即宣布被灭亡。

不过南诏境内情况复杂,部落众多,南诏王阁逻凤宣布投降后,高适继续进军,准备率军进驻至洱海一线,完全控制南诏。南诏王阁逻凤及他手下的一帮重要人物在投降后,被押解往长安。

大捷的消息传来之时,一度让朝中大臣不太相信,特别是宰相韦见素。他完全清楚前几年对南诏用兵时候遭遇惨败的情景,数十万大唐军队被南诏消灭。但没想到,几年过去,一切都变了样,变成了南诏军队不堪一击,几个月间就被灭国了。韦见素不知道是南诏军队的战力变弱了,或者是大唐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不过这个结局让他挺满意了,报了大仇了。

在收到前方传来的捷报,并得知南诏王阁逻凤率部投降,并选择了举国内附时候,杨曦也非常高兴,他也马上到杨国忠的坟前,将此事告诉了埋在地底下的杨国忠。表示替杨国忠找回了脸面,报了大仇。这场战事差不多是杨曦一力推动的,如今攻打南诏的战役取得了胜利,可以说他是在为杨国忠尽孝,他可以在几个哥哥面前得意一阵子了。

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杨曦的几个哥哥待他都不是很友善,在杨曦刚刚穿越过来时候就有这种感觉,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杨暄、杨昢、杨曦三人待他好像越来越有成见,特别是在杨国忠去逝后,甚至经常指责杨曦的行为。上次御史台官员弹劾杨曦不守孝道的时候,兄弟三人可是火上浇油的。

不过杨曦对此也没太多在意,他已经明白他这三个哥哥知道了他并不是杨国忠的亲生儿子才这样的,最终决定不与他们计较,任他们说,只要他们不做出出格的行动就行。

杨国忠的这三个亲生儿子能力都不怎么样,他们所任的职事都是靠杨国忠才得的,并且在职上没做出什么成就来。杨曦也相信,随着杨国忠的去逝,他这个三哥哥也会慢慢被李隆基冷落。

毕竟他们能力非常一般。

杨曦只希望关键时候这三个哥哥不要在背后插上他一刀就好了。

朝中大部大臣对南诏的战事关注度远没有与吐蕃之间进行战争时候那样高,吐蕃那么强大的敌人在我大唐军队的快速打击下,很快就被打残了,仆从于吐蕃的南诏,失去了吐蕃的支持,解决起来一定不会很困难的,即使几年前他们曾经重创了大唐军队也是这样。

因为有这种心态,所以前方传来捷报,许多人甚至没感觉到惊异。

太子李玢与永王李璘间因为太子位渐起的争斗也没因为南诏的战事而暂时平歇,反而又浮出水面的迹象。而让所有人都吃惊的是,李璘用来攻击李玢的一个手段就是拿几个月前李倬收买两名侍御史,弹劾杨曦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