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屠家子-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凶非蟮娜耍胖鹩诤笫溃褪俏囊涨嗄辍O胍玫剿娜峡桑愕糜姓虻米∷⒛苋盟姆诜氖侄巍

    小鱼儿盈盈一拜之后,由单福护送着走了,是回了潇湘苑还是哪里,何咸就不得而知了。

    水调歌头让小鱼儿爆红的同时,何咸也顺带着火了一把。有人说这么有生活深度的词句,是不可能由一名七岁的孩子创作出来的,肯定是找人代写了,比如说著作了《百家姓》和《千字文》的何老太爷。也有人说,这词曲确实为何咸自己所著,有小鱼儿为证。这何咸前几年一直在寻找的那个门原来是返回仙界的通道,何咸本为迷路的仙人,流落反间,而那个叫做导演的则是说好接应他的仙人。未曾想,等了七年,还是等不到。凡间的浊气入体,何咸难再返回仙界,只好静下心来最好一个凡人,重新修炼,争取能够再次返回天庭。

    何苗再和家宴上说这些故事的时候,笑得前俯后仰,直呼编故事的人太离谱了。

    直到被老爷子一巴掌拍进了面前的汤盆里。

    “这些故事就是老子我命人放出去的!”何老太爷气鼓鼓地说道。

    何苗就是一个奇葩的人,听到老爷子的话,二话没有,竖起了大拇指,全然不顾十秒钟之前,他还在嘲笑那个编故事的人。

    “实则虚之,虚则实之。真真假假掺在一起,听起来越假越好。何家根基浅,不需要天才。咸儿,今天之后不需再如此张扬了。你的名气已经够大,司马先生也同意收你入门。你已经足够出色,接下来就该藏拙了。出头的椽子先烂!这帮世家没一个好定西!咱们得提防他们捧杀你!”何老太爷叮嘱道。

    “诺!”何咸乖巧地应承。道理他不是不懂,有时候只是收不住这种快感。得到历史名人肯定的那种快感,这是前世的何咸不曾享受到过的。看样子是要改啊,免得到时候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就在整个颍川郡的文人雅士都盯着何咸,看起其下一首词曲佳作能再何时问世的时候,何咸却像消失了一般,躲进了何府和书院之内,再也不抛头露面。

    练功习武,看书习字。何咸的心绪真正开始沉淀下来,融入大汉朝的生活。

    更重要的,何老太爷准备了七年的药材终于集齐。他要给他的乖孙子,做一个重要的药浴,也叫作筑基!
………………………………

第二十一章 武者之道

    “练武之道,谓之百曰筑基,千曰炼气,十载化神,甲子还虚。筑基之后,还有易骨、易筋、洗髓……除了武功招式,内功心法,很重要的一项,是要配合药浴!这几年间,爷爷利用内劲给你拓展筋脉,打稳了根基,但是要进入武者的境界,你还需要很重要的一项,那就是利用药浴进行筑基!药浴之后,你体内的杂志一排而空,同时又能达到强根培元的目的,能够快速帮你进入筑基期,成为真正的武者!”

    何咸闻言,目瞪口呆。本以为何真神神秘秘提供的所谓三十六式擒龙手不过是骗骗小朋友的大路货,这个世界所谓的功夫不过是比拼谁的力气大,谁的招式熟练。但是听何真这么一解释,仿佛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所谓的药浴,其实就是就在一桶熬制了七七四十九天,添加了上百种珍稀药材的中药里泡澡。每天三个时辰,连着泡上7天。

    药物、招式、心法,三位一体,循环往复。

    七天之后,何咸慢慢地感受到一股暖流自丹田而生,流转于七经八脉之间。

    这就是所谓的筑基成,内气生!

    何氏的这门类似于太极的三十六式擒龙手,说到底也是一门旺气血的功法。按照古代养生学的说法,人在七八岁时,齿发更生,气血初成。筑基就是要激发潜能,强壮气血运行,从而使血脉旺盛。以气血养神蓄精,是所有武功强大起来的根本。

    何老太爷处心积虑7年,为的就是今天。何咸不成功晋入筑基期才怪!

    晋入筑基期,何咸算是真正晋入武者的行列,虽然只是最低级的武士。但只要何咸勤加练习,慢慢积累,就能慢慢从武士晋级为武将,从武将晋级为宗师。

    何咸最后能达到什么程度,一方面取决于功法的等级,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何咸的悟性和刻苦程度。

    三十六式擒龙手是什么级别的功法,何咸并不清楚,何老太爷也没给他选择的余地。但从何真一惯对何咸的宠溺程度来看,这份功法绝对不会是地摊货。除非,何老太爷本身就是一个草包。

    冬去秋来,转眼就是一年过去。这一年来,何咸潜心看书练武。

    三十六式擒龙手的招式和心法,何咸已经烂熟于心。但何咸的修为却迟迟没有突破筑基,晋升到武士的第二个阶段:易骨期。因为按照何老太爷的意思是不着急,筑基期打得越稳固,将来的成就也就更高远。

    除了练武,何咸把其他的时候都用来看书。凭借着后世练毛笔字的一点点基础,何咸对于这些远古汉字已经不再陌生,书法的水平也是突飞猛进。融合记忆中的颜体楷书风格,何咸倒是创造出了一种属于自己的字体,介于楷书和隶书之间,虽不成熟,但别有一番风味。

    只是,前往岳麓山访友的司马徽迟迟没有返回颍川,何咸也不想贸然请教其他的名士,只能闷在家里苦练。

    张朗倒是来请教了好几回关于数学方面的问题,作为正牌大学毕业生,这些基础数学还真难不倒他。无他,这个时代太不注重数学了。数学,被归为杂学,也属于奇淫技巧一类。可见地位之低下。

    公元180年冬天的第一场雪迟迟不来,气候反常的热,这不是一个好的兆头。

    黄月英给何咸写信了,信是通过商队带过来的,颍川郡守府何咸收,很好找的地址。

    小丫头在信里埋怨小翠把那坛蜜糖桂花都吃完了,现在来向何咸讨要蜜糖桂花的做法,她准备明年自己做。信的最后,小丫头说到一个信息,荆州爆发了瘟疫司马夫子的行程受阻,可能不会按时返回颍川,让何咸莫要着急。

    瘟疫?何咸终于知道哪里不对了。是瘟疫!

    东汉的灭亡,除了皇帝昏庸,吏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之外,天灾也是很大一方面的原因。太平道的发展就是借着民间大疫流行,以妖术教授,咒符水以为人疗病,民众神信之。

    三年一小疫,十年一大疫,就是汉末瘟疫盛行的真实写照。

    何咸来到汉末已经五年,尚未直面过瘟疫的侵袭,所以忽略了这一个魔鬼。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在揭示中国古代气候变迁波动状况的研究中发现,东汉末年恰好处于第二个气候大波动期。反常的气候条件,是造成当时也是历史上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看来今年的暖冬不单单是发生在颍川郡,整个大汉朝的南部和中部都受到了影响。而荆州,是第一个因此而爆发瘟疫的州郡。

    防疫!刻不容缓!

    但是,荆州离颍川尚有数百里之地,况且现在是冬天,何进会相信瘟疫之说,在全郡范围内开展全民防疫工作吗?毕竟这种动员性质的行动牵扯到太多人,一个不好,就会被言官弹劾,是吃力不讨好的工作。

    看来,只能曲线救国了。

    “什么?瘟疫?”听到何咸的提议,何老太爷的脸色瞬间阴沉了下来,阴沉的极为可怕,“咸儿有几成把握?”

    “没有把握,但预感非常强烈!入冬以来的天气太反常了!温热的气候太适合疫病的流行了!”

    疫病,是中国历史上对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包括因病毒、细菌、寄生虫和其它微生物引起的多种疾病。而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疫病则称为瘟疫。二十一世纪初流行的SARS就是一次现代的瘟疫,被公认为是一次世界性灾难性传染病,带来的社会和经济了损失尚难以估计。

    “如何防疫,可有对策?”何老太爷脸色数变,问道。

    “我这里有几条措施可是执行,起码可以防范于未然。但需要您说服我父亲。”

    “你父亲不用说服,他会支持你的!”何老太爷笃定道。

    何咸很疑惑,但说服何进确实相当容易。甚至于说,他根本没有开口说服,何进就拿着何咸准备的《防疫八策》,召集属官商量实施对策去了。只留下一脸愕然的何咸和一脸落寞的何苗。

    随后,何苗娓娓道出了缘由,也解开了一直以来萦绕在何咸心头的一个困惑。何府的女眷都去哪里了?何府这一辈为什么只有他一根独苗?
………………………………

第二十二章 大疫来袭

    答案是,其他人都死于了上一次的宛城瘟疫。

    何进原有二子一女,何咸只是他最小孩子。何苗原来也有两子,岁数均比何咸年长。

    在上次来袭的宛城瘟疫中,何家失去了二十七个亲人。何咸的直系亲属祖母、母亲,三个姨娘,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堂兄均死在了那场瘟疫之中,最后顽强活下了的,只剩下祖孙三代四口人。

    这件事情对何进和何苗的打击很大,这也是为什么这五年来两人一直没有再娶妻妾的原因。失去挚爱,让两个大男人至今没有从痛苦中回味过来。何进还好,可以强迫自己周旋于公务之中,为争取家族地位,为宫中独自打拼的小妹提供援助。何苗就惨了,无所事事的他只能封闭自己,纵情于吃喝玩乐。这也是何苗向来放纵何咸,任他胡作非为的原因。没有人知道,下一场瘟疫将在什么时候降临。

    真相总是很残酷,没想到何府竟然还影藏着这等苦痛的回忆,想必那会儿自己刚刚来到这个世界,还尚未适应,没有丝毫的记忆。

    有了这样一个惨痛的教训,这次预防瘟疫侵袭颍川郡,成功的把握已经更加大了。

    《防疫八策》:

    其一,在通往荆州的各条道路设置路卡,建造隔离坊。欲进入荆州的百姓商队,必须在隔离坊待满七日,每日对其人身、乘车和马具用艾蒿等药物火燎烟熏以消毒防疫。七日之后,无病症者方准许进入颍川郡地域。擅闯者,以悍匪罪,格杀勿论。

    其二,建立防疫管理体系,一经发现有感染者,现场人员立组织人员将病人送“病迁坊”隔离,置医药,并逐级报告传染病和对可疑病例的调查,不得延误。

    其三,各县统计空置民房,以为“病迁坊”,严格隔离,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其四,郡内医者全部登记造策,关于瘟疫的药方搜集研制,一旦瘟疫爆发,就近出诊治疗,所有医药费用由朝廷支出。

    其五,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其城市近沟渠污水杂入者成碱,用须煮滚。勿食用变质的菜饭,勿食生冷食物,不要食生鱼。鼠涉饭中,一律捐而不食。不管吏、民五日必须一洗浴,保持个人卫生。

    其六,组织专门人员,督促百姓改善卫生条件,尤其是贫民区的卫生条件。生活垃圾一律集中清理,凡“弃灰于道着”,罚铜币。“都厕”,也就是当时城市里还设有公共厕所,和村间的茅坑,一律铺撒生石灰,消毒灭蝇灭鼠。

    其七,疫区一律施财赈灾,来年免税减租。妥善安葬亡者,救济抚养遗孤。死于瘟疫者,必须深埋或者火化,以免危害家人。患瘟疫家庭留下来的遗孤,如不满十二岁,由同族亲属负责养育,官府提供两个月的口粮救济,孤儿名单要上报官府。无亲属者,朝廷统一设立孤儿所进行抚养。疫区百姓万勿惊慌,不要离开故乡,以免瘟疫传播。

    其八,将瘟疫的预防知识和简单的药方刻录在石板上,每县、每乡、每村发放,置于病坊、村坊和路边,以示民众,供紧急情况时使用。

    郡守府的政令已经发布下去,阳翟城防疫除四害,打扫卫生死角,共建大汉朝文明城市的运动在郡尉何苗同志的带领之下,轰轰烈烈地展开。但除去郡冶所在地阳翟城,其余下辖的长社、许县、舞阳、颍阴、轮氏、郏县、父城、颍阳、襄城、昆阳、定陵、临颍、新汲、鄢陵和偃县等一十六个县却反应了了。究其原因不过是这些县城,世家的力量远大于朝廷的号召力。而何进在发布政令的同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和世家进行商量,不能不说是很大的失策。

    何咸是在七日之后,才知道各县地的情况。在感慨世家力量的同时,何咸第一时间拜访了郭嘉,郭氏是阳翟城大家,祖上郭弘、郭躬,习《小杜律》,讲授徒众常数百人。

    郭嘉愿意说服郭言,以郭氏的名义号召阳翟所辖的百姓,配合朝廷行动。但颍川世家众多,郭氏影响力有限,要整个郡开始行动,郭嘉建议何咸必须要得到“颍川四长”的支持。所谓的颍川四长,便是颍川世家里面名望最高的四大世家的话事人,分别为颍阴荀淑,长设钟皓、许昌陈寔和舞阳韩韶。

    其中,由以颍阴荀淑为首。现任颍川书院院长的名士荀爽就是荀淑的第六子,也是下一任荀氏家主的不二人选。

    和郭嘉告别,何咸马不停蹄赶往书院求见荀爽。

    没人知道何咸是如何说服荀爽的,颍阴和许县的防疫工作终于开始推进,说明何咸的努力已经成功了。

    当年SARS横行的时候,何咸正值高中,当时社会普遍弥漫的那种末日的气氛,他是深有体会的。二十一世纪的医疗条件下,尚且对这类传染性的瘟疫没有绝好的防止手段,他不认为大汉朝的医疗体系能够抵挡得住,他所期望的,不过是当大疫真正爆发的时候,死亡的人能够少一点,仅此而已。当何咸为防疫的事情搞得满嘴燎泡的时候,噩耗终于传来,南阳大疫。

    南阳,位于荆州北部,紧邻颍川郡的舞阳、昆阳和父城。舞阳韩氏在荀爽的书信劝慰之下,是第一批站出来支持朝廷开展防疫工作的。但饶是如此,进度还是太慢!

    下令郡冶所属大城,严格查禁,外乡人,尤其是由南往北的商队、百姓,一律禁止入城!发现有病患者,第一时间隔离和上报!昭告百姓,查缉外乡人,隔离病患不但是为了他们自己的性命,更是为了他们的父母、妻儿、亲眷、族人和乡邻!把所有能够发动的力量都发动起来,依靠世家,已经来不及了!

    狼,不,是魔鬼,真正来了!
………………………………

第二十三章 道家仙药

    第一例上报的瘟疫病例来自舞阳,南阳通往舞阳的路上陆续出现了逃亡而来的百姓,这些百姓都被集中在了舞阳边界的隔离坊。病例就是从隔离坊中传来的!

    “昆阳和父城可有上报?”何咸追问道。

    “未有任何消息!”小吏回答道。

    “令郏县、襄城、定陵三县阻止一切南来人员!包括舞阳、昆阳和父城的百姓!其余各县紧守自己的边界和冶所内的百姓,严禁迁入和迁出。何咸想通过各县之间的层层阻击,用空间换时间,尽可能拖住瘟疫扩散的步伐。”何进最后下了死命令。

    命令虽然是下死了,但最后能执行到什么程度,只有天知道。

    派往荆州寻访医圣张仲景的人马还没有消息传来。现有的医疗条件根本无法确切查明瘟疫的病原体,大汉朝唯一能够开出药方的医生恐怕只有两个:神医华佗和医圣张仲景。

    华佗来去无影,根本无从查起,何咸只好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了荆州籍贯的张仲景身上。据传张仲景还曾在荆州为官,想必追查起来应该没有那么困难。

    找不到张仲景就找不到可以治疗瘟疫的药,除此以外何咸唯一能寄托的,便自有老天!

    下雪!对!没有有效的药物,便只能寄希望于低温能够杀死瘟疫病毒。就算不能杀死病毒,降低病毒的传染活性也是好的。

    但这一场雪,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下下来呢?

    荀爽走了,在听闻舞阳传来第一例瘟疫感染者的消息之后,就准备走了。荀淑年纪大了,颍阴需要他回去坐镇。同行的还有荀攸和荀彧。他们走的很急,几乎没有惜别的时间。

    何咸和郭嘉只看到了他们远出城门的背影。

    “可有把握将瘟疫阻挡在阳翟城之外?”

    “没有!瘟疫来的太快,舞阳、昆阳和父城一线的隔离措施都没有做好。尤其是昆阳和父城,我怀疑已经沦陷了。”

    “治疗的药方可曾寻到?”

    “有医者说荆州张仲景有一本伤寒杂病论,里面记载了几种治疗瘟疫的药方,但没人手上有这本伤寒杂病论。”

    “我这有一种丹药,不能治疗,但能强身健体,起到预防的作用。回头我让府上的童子给你送一份过去。”

    “丹药?”何咸皱起来了眉头,从来没有听说过有什么丹药能够提高抵御瘟疫的能力啊?难道又是板蓝根之类的货色?专门坑害无辜的百姓?

    “道家仙药!五石散!有病祛病,无病强身!但炼制起来颇为困难,原料也比较贵重,你如果想要推广就死了这条心吧。”

    原来是大名鼎鼎的五石散!号称中国古代第一奇药!是中国有史记载以来第一种使用之后能够有致幻作用的丹药,内含具有刺激血脉的药物,能够让服用者在短时间内,感觉自己力量充沛,强壮无比,但长期服用具有成瘾性,称为软性毒品也不为过。同时,因为原料重金属成分含量高,长期服用会破坏人体器官的技能,降低服用者的寿命。相传,郭嘉36岁逝世,就是和长期服用五石散有莫大的关系。

    何咸自然对它没有什么好感,更不会相信它能提高抵御瘟疫的免疫力,而冒险为去服用。

    “不用,我不惧瘟疫。”何咸拒绝道。

    “哦?难道是因为你经历过之后,就能抵御了?”郭嘉好奇道。

    何咸略一思忖郭嘉的话,感觉不对,眼神中闪过一道寒光。

    “熹平元年夏(公元172年),宛城大疫,何氏满门具染,妇孺老弱皆亡,唯存咸一人。”

    “你去彻查了我的底细?”

    “彻查算不上,我只是对你很感兴趣罢了。这些信息自然会有下面的人搜查。世家之间都有专门的人负责收集和分析整理这些信息。我查你的,你查我的,这样才能平衡,不然岂不是很容易被要挟?”郭嘉风淡云轻道。

    何咸承认郭嘉说的很有道理,世家之间不就是相互监视,相互要挟之后的平衡吗?

    何氏相比对这些世家而言,还是根基太浅,太弱小啊。说到底,又是一个人才的问题。搜集情报需要人手,整理分析情报需要人手,主持这些工作需要人手,何家现在不缺钱,但缺人,非常非常缺人。

    “瘟疫分很多种,有些瘟疫感染之后就不会再次感染,终身免疫。我不能肯定这次的瘟疫和宛城大疫那次是同一种类的瘟疫。”

    “那你为何拒绝服用五石散?”

    “你在服用五石散之后,是不是会感觉到精力充沛,身体强壮,但过一段时间便会感到困倦?“

    “你怎么知道?“郭嘉有些惊讶道。

    “别再服用了!能戒最好戒了!折寿的!“

    郭嘉有些不大明白,何咸既然没有接触过五石散,如何能够笃定,五石散会折寿?

    神仙之言,如郭嘉一般地智者是不会相信的。只能说,何咸的背后应该有一个庞大的宗门,不然不可能解释何咸这些出人意料的行为和想法。何咸现在所拥有的知识根本不是一个七岁的孩子所能拥有的,哪怕是七岁的天才也不可能。一个人的学识、素养,都是需要积累,能够在七岁这样的年纪把何咸培养到这样的程度,郭嘉只能把他理解为隐世宗门的成果。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宗门?他们培养何咸的目的是什么?郭嘉已经调用自己的全部权限去查这件事情,但依旧一无所获。何咸的智慧就像凭空出现的一样,无迹可寻。郭嘉越发感到有趣了。

    “假如有一天,天下大乱,你会否助我?“短暂的沉默之后,何咸开口问道。

    郭嘉玩味似的看着何咸。

    何咸知道这个问题实在是幼稚,像郭嘉这样的世家子弟很多时候是没得选择的,怎么做对家族有利,他们就会怎么选择。友情?诺言?在家族利益面前统统不堪一击。

    “如果你我敌对,我会第一时间干掉你!“不知道是不是被郭嘉的轻视刺激到了,何咸有些挑衅道。

    “彼此彼此!“郭嘉闻言,哈哈大笑起来道。
………………………………

第二十四章 杀人事件

    每次和郭嘉相处,何咸都感觉到压力山大。他那犀利的眼神仿佛能够看穿人心底最隐秘的言语,在他面前一切的谎言都无所遁形。他肯定是怀疑自己的身份,但何咸并不在乎。不管他怎么查,也无法查证何咸竟然是来自二千年后的未来人。现在,就连何咸自己都无法证明这一点。

    揉着发胀的太阳穴,何咸回到了郡守府。屁股下面的蒲团还没有坐热,小强急忙忙跑进来说,小鱼儿在外面求见!

    逍遥阁一曲,捧得小鱼儿大红大紫,而何咸则听从了何老太爷的劝诫,收起了锋芒,缩在府中全心练武识字。两人再无碰过面。

    这次小鱼儿突然来访,所为何事呢?

    “求公子救救福哥儿!“见到何咸的瞬间,小鱼儿便”噗通“一声,双膝跪倒在地。

    “快快请起!小鱼儿姑娘,有话好说!福哥儿发生什么事情了?“何咸赶紧拉小鱼儿,想让她起来说话,但小鱼儿倔强地跪在原地没有动弹。

    “福哥儿杀人了!请公子救救他!“小鱼儿哭泣道。

    “我靠,杀人可是重罪啊,单福现在何处?”何咸急切问道。

    “被官兵带走了,现在郡府大牢。“

    “啊?”这下何咸傻眼了,原来看着小伙子一脸的精明,不至于这么迂腐啊?他为什么不跑呢?想那关二哥也是行侠仗义,杀人之后潜逃,最后不一样封侯拜将,成为了一代武神。单福怎么会这么死心眼呢?

    “福哥儿是怕连累了我们,所以自愿被官兵带走的!”小鱼儿补充道。

    “原来是这样!“敢作敢当,到不愧为一条汉子,不枉费我对他另眼相看。”小鱼儿姑娘,你先站起来,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跟我说一遍,我再想办法怎么救你的福哥儿。“

    小鱼儿这才站起来,娓娓叙道:“自从舞阳瘟疫的消息传开之后,潇湘馆附近摆出了一幅摊子,几个道士自称是太平道的弟子……“

    “太平道?“听到这三个字,何咸的瞳孔明显缩了一下。

    终于出现了吗?这引发汉末大混乱的引子,终究是要出现了吗?

    小鱼儿被何咸的反应吓了一跳,以为自己说错了什么话。

    “没什么,你继续说!“何咸收回犀利的目光,宽慰道。

    “那几个道士自称是太平道的弟子,求得了大贤天师的符水,能够抵御不被瘟疫侵袭,而且包治百病。小女子本来是不信的,但架不住每天都看到病怏怏的人过去,喝下符水之后,第二天便康复的奇迹。小女子的母亲久病卧床,花了不少钱财,请了不少大夫都看不好,便动了试一试的心思。不曾想,两位太平道的弟子说,需要亲自见过病人之后,方能赐予符水。小女子不虞有诈,便带着两位道人去了家中。不曾想,两位道人见小女子貌美,且家中只有卧病老母,强迫小女子加入太平道。小女子拒绝,两人便恼羞成怒,欲行不轨之事。幸好,福哥儿见小女子迟迟不去潇湘馆,便寻了过来,阻止了两位妖道的恶行。两位妖道可能见福哥儿年幼,竟抽出兵刃,想要杀人灭口。打斗过程中,福哥儿错手将两个妖道都打死了……“说道最后,小鱼儿泣不成声。

    如果说何咸刚刚还有一丝犹豫要不要救单福的话,听完小鱼儿的论述之后,何咸心中最后一丝犹豫也没有了。何咸不惧小鱼儿撒谎,他自信小鱼儿还没有这份胆量和魄力。太平道人色欲熏心,就算小鱼儿当时答应加入太平道,估计这两位道人也不会放过她。骗钱偏色,最后小鱼儿的母亲也可能因为没有及时用其它的药物治疗而导致死亡,这样的妖道,该杀!

    何咸打从心底就对太平道没有好感。利用百姓的愚昧,妖言惑众。就算目的是为了对抗腐朽的朝廷,这样的行为也不能容忍。汉末诸侯征战,乱世不休的局面,就是太平道起了一个最恶劣的示范。

    “公子!求你救救福哥儿!只要你能救出福哥儿,小女儿愿意卖身为奴,此生报答公子大恩!“小鱼儿见何咸神色凝重,以为其犹豫不决,便再次跪地央求。

    “哎!你怎么又跪下了!快快起来!福哥儿的事情我会想办法!杀人事大,从查案到过堂到判决到最后执行没有半年的功夫是办不完的,我们还有时间。我会让我郡尉叔叔给牢头打好招呼,福哥儿在大牢里面不会受委屈的。倒是你,有什么打算?太平道的妖人不会放过你的?“何咸宽慰道。

    “但凭公子安排。“小鱼儿俏脸一红,柔声道。

    “我让管家把郡守府后面的小院子包下来,你带着你母亲过来住吧,好方便照应!潇湘馆那边你就不要去了,等福哥儿的事了之后再作下一步的打算。铜钱若是不够就直接跟我说。”

    “多谢公子!小鱼儿在潇湘馆卖唱的这些日子还是攒了一些银钱,应付一段时间足以。有劳公子费心!”小鱼儿再拜,答谢道。

    “对了,单福可有亲人?”

    “家中尚有母亲一人。”

    “把单福的母亲也一起接过来吧。”

    听到何咸的叮嘱,小鱼儿面露难色。

    “怎么了?有什么问题吗?“

    “小女子的母亲就是被福哥儿的母亲赶出家门,以至于卧床不起。小鱼儿与福哥儿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何咸本以为单福和小鱼儿是一对苦命的鸳鸯,没想到竟然是同父异母的兄妹。

    “既如此,我让管家将单夫人接到府上暂住一段时间吧。为了营救单福,也为了保证她的安全,想必她不会拒绝吧?“

    “大母是晓得轻重的人,必会感激公子的恩德!“小鱼儿答道。

    “事不宜迟,小强,你把你爹找来,让老周陪着小鱼儿姑娘回家收拾东西,接老夫人去。“

    安顿好了小鱼儿等人,何咸返身去找何进,太平道的事情也该和他说说了。
………………………………

第二十五章 太平道现世

    来到郡守府的书房,何进和何苗都在,看样子正在分析防疫对策。这是何咸第一次看到何苗如此用心地做一件事情,看样子宛城大疫对他的影响确是很大。

    “父亲,二叔!”何咸分别向两位行礼。

    看到何咸进来,何进抬起布满血丝的双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