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样的人不要说在目前需要稳定的日本,就是在蛮夷之地,也要慎重使用。
朱瞻基就是用他,也不是在这里。现在他没有确定自己要不要建立东厂,否则的话,根本不会搭理他。
见朱瞻基胸有成竹,黄渊也就不再废话,躬身告辞。
朱瞻基叫住了他问道:“易信和朱真吵完架了吗?大军留守是如何安排?”
黄渊有些为难地说道:“这件事连郑总监都压不下来,两人还是各不相让。若想让他们安稳下来,恐怕还是要殿下出面。”
朱瞻基笑着说道:“第二舰队和第三舰队都想留守日本,将心可用,孤怎么好给他们浇冷水。不过你传我军令,三日之后开拨,要是两个人还吵,我就让第一舰队驻守日本。”
日本在疆域上来算,跟第二舰队更近,所以一心就把日本看做了第二舰队的摇钱树,不肯放手。
但是第三舰队当然不肯轻易罢休,怎么也要在这里分一杯羹,所以为了驻军问题,两大总兵是吵的不可开交。
其实第二舰队的胃口也不大,如今日本西侧的对马岛,出云国,佐度岛都在第二舰队的巡航线上,所以他们只想要求在伊豆半岛驻军。
但是这里又靠近大阪这个日本最大的集散中心,而且东部才是日本人口最多,经济最好的地区,第二舰队怎么也不肯放手。
朱瞻基两不相帮,偏偏又要求必须是两大舰队联合驻军,不让任何一家垄断。
当黄渊将朱瞻基的话传达给了两大总兵之后,两人也只能偃旗息鼓了。
虽然朱瞻基说三天后开拨,但是十几万人的军队转移,哪怕都是乘船,也有许多手尾需要解决,时间紧迫了。
易信忿忿不平地在伊豆半岛上划了一个圈,丢给了朱真说道:“便宜你个混蛋了,注意以后别让我抓住你们第三舰队的把柄,否则,这里我还是要要回来的。”
朱真毫不示弱地笑道:“你也别让我抓住你的把柄,到时候再从你们手里拿个基地。”
其实双方心理都很清楚,这是最好的结果,也是符合朱瞻基的想法的。
军队虽然不能插手民政,不能涉足关税,但是既然军队在这里驻守,一些好处是少不了的。
特别是大明军队有协助日本局势稳定的职责,主要出兵,就有外快捞啊!
但是让一个舰队驻守,人员没有竞争,就会容易腐化。虽然殿下说了三年一轮,军队要流动起来,但是三年对一个军队来说,时间也不短了,该捞的都捞的。
所以,有一支舰队竞争,互相监督,再加上内监和锦衣卫的监督,才能保证军队不会快速腐化。
大阪内城原将军府后院,刘承徽亲自端着四杯黑乎乎的水,放到了桌面上。
在她的面前,是四个神情有些茫然的日本少女,两个是皇室的公主,还有两位是名主的嫡女。
虽然在日本她们地位高贵,但是这个时候,她们却如同受惊的小羊羔一样无助。
刘承徽叹了口气,才开口说道:“该讲的道理我已经跟你们说了,现在到了你们该做选择的时候。喝下水,就跟我们一起回大明,若是不想喝,两位公主我会将你们送去侧院,两位贵女我则会将你们送回家。”
和子公主与贞子公主两姐妹相互看了一眼,认命地走上前去,一人端起了一杯水,却怎么也喝不下去。
虽然知道这是自己的命,但是想到从今以后就不能再有自己的孩子,又有哪个女孩子能干脆利索地做到呢?
虽然刘承徽说的好听,给了他们选择,但是从她们来到这个院子,他们的命运就再也没有了选择的机会。
和子与贞子可能还不会死,但是也会跟其他皇室一起,被幽禁起来。
而两位将军的女儿,她们若是被送回家,恐怕只会被家人逼着一条白绫结束性命。
犹豫了许久,她们终于都还是喝下了刘承徽专门为她们配置的药。
刘承徽这才露出了一丝笑意说道:“那以后我们就能以姐妹相称了。”
前院,朱瞻基与海军众将开完了一场漫长的军事会议,一个个都显得有些疲惫。
大军出征集合艰难,撤离同样不简单。十几万大军,每一支舰队要撤回到哪里,各种奖赏和奖励的发放,这都需细致的统筹安排。
还有大批的军官会随着朱瞻基一同进京,这些人将会得到皇上的亲自接见和奖赏,该升职的升职,该授勋的授勋。
几乎所有的将领都喜气洋洋,这次出征,十几万大军,不算那些倭寇,总伤亡人数也不到两千,死亡人数还不到一千。
而他们取得的战绩却是连北征都比不上的,不仅杀死了超过三万敌人,还活捉了天皇一系,并且让整个日本臣服在了大明的脚下。
更不用说,他们还劫掠了如此多的财富,按照大明军功规定,有三成的战场收获属于诸将士,这也是一笔超过一百万两白银的巨大财富。
即使按照总人数来计算,每个人也能得到五两银子的奖励。
柳升这个时候反倒显得矜持了起来,这次出征,他军功第一是毫无疑问的,一个公爵是少不了啦。
既然已经出尽了风头,这个时候他当然要低调一些,省得遭到其他人的一致仇视。
但是内心里,他却又抑制不住的兴奋。
安远侯哪里有安国公好听啊!
何况,他这次攻破敌国都城,生擒倭王,这一次就是面对英国公,他也不认为自己就比不上对方了。
但是他也知道,这一切都是多亏了火器的应用。以后大明各军都能换装成火器的时候,立功都不再是一件难事。
但是再想像自己这样挣个国公回来,怕也没有那么容易。
第二一五章 琉球
从四月三十日发动攻击,到六月二十六足利义持自杀,活捉称光天皇,这场针对日本的军事行动仅仅持续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大获全胜。
但是,从永乐十三年,朱瞻基正式筹谋日本攻略,到如今,已经过去了整整一年半。
即便是从朱瞻基第一次军事行动,到现在,也进行了九个多月的时间。
因为朱瞻基的温水煮青蛙策略,这次大明虽然从日本剥削了上千万两白银,另外还劫掠了数不清的物资和古董。
但是这些物资大多来自本来就是敌对大明的将军和名主,所以整个日本现存的将军和名主,对大明的印象并不坏。
他们甚至因为大明现在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对大明有了更加亲密的依赖。
特别是那些中下层的百姓和奴工,以前他们穿不起衣服,吃不饱饭,但是现在却有了便宜的布料,有了低价的粮食,对大明更有好感。
八月初二,当大明的主力舰队离开大阪湾的时候,有数十万日本百姓都前来大阪送行。
虽然他们的主要目的是送行他们的国主,但是也有相当大的一部分人,对大明士兵的离去,有些恋恋不舍。
他们生怕大明的士兵离开以后,物价会再度攀升。在获知大明并没有中断与日本的联系,还会设立永久的市舶司以后,才放下心来。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心里的最后一丝担心才彻底消失。
这个时代,虽然国家与民族的概念已经有了,但是依旧是家国天下。
老百姓对谁是皇帝,谁统治其实并不是特别在乎,除了中上阶层会有一些抵制,下层的百姓都是谁能带我过好日子,我就支持谁。
看到这一幕,朱瞻基也在暗想。后世如果不是经过了民国的民智开化,如果日本提前几十年,在清末就提出大东亚共荣圈,侵略大陆,恐怕真的有可能让他们成功。
但是他们晚了几十年……
从清末的反抗意识崛起,到民国的军阀混战,各种思想文化的碰撞,导致了普通民众对世界的认知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所以,他们后来哪怕是几乎占领了大半个远东,却已经晚了。
民族意识的觉醒,世界殖民历史从土地占有到经济控制的蜕变,让日本人最后以失败告终。
话说回来,虽然朱瞻基觉得日本与朝鲜是负累,只想利用他们的生产力,却不想被他们的人口拖累。
但是从政治上割裂,在思想上统一,似乎也非常可行。
朝鲜和日本与大明基本是一个人种,从外表上来说,比汉人跟蒙元,藏族,西南的少数民族更相近。
而且他们也深受儒家文化熏陶,在文化上同根同源,这种思想上的统一,非常具有可行性。
西南和北元虽然与汉人算不上一个人种,但是因为土地的相连,朱瞻基绝不会放弃政治上的统一。
他们虽然在经济层面注定会成为大明的负累,但是政治统一的必要性是有的。
日本孤悬海外,只有大明和朝鲜两个邻国,人多地少,土地贫瘠,所以是大明天然的人力资源地。
思想上的统一,可以让他们死心塌地为大明效力。政治上的割裂,不属于一个国家,大明人却又比日本人过更好,这会让日本人将成为一个大明人作为一生奋斗的目标。
只要世界的层次不发生变化,每一个出生的日本人都会为了成为一个大明人奋斗。
这比大明直接统治他们,好处要更多。
至于朝鲜,这个地方虽然与大陆相连,但是国家自然环境与日本差不多,也不能成为大明发展的踏板,所以朱瞻基暂时还没有考虑过他们。
反正目前将他们跟日本一样对待,说不定一百年以后,他们哭着喊着想要加入大明。
随同大明舰队一起离开日本的还有数百名日本的代表,他们以如今的幕府第五代将军足利义嗣为首,向大明进献国书。
同时,他们也是仰慕大明文化的一些上层人士,想要跟大明保持更亲密的关系。
除了政治,还有经济……
对于一个饭都吃不饱,衣服都没有穿的国家来说,能够通过山里的金银买到这些东西,对他们来说就是幸运。
但是千年以来的长久往来,日本不仅仅想要买,他们更想能自己创造。
所以全盘向大明学习,也是这个时代的日本有识之士的共识。
朱瞻基当然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传授给他们,但是通过产业调整,将一些低级技术传授给他们,继而通过这种方式影响他们国内的经济,还是可以的。
当然,朱瞻基永远不会让他们吃饱,因为这个国家可是一个白眼狼,喂饱了,他们就会奢望更多。
反正就是把他们吊着,给点好处,却又不能喂的太饱。
这些日本人可不知道朱瞻基的想法,虽然大明这次烧了大阪,甚至差点烧了京都,但是也直接打压了一大批当权的将军和名主。
能够跟着一起来大明的,都是或多或少得到了一些好处的,对大明目前算是忠心耿耿。
勘合贸易变成自由贸易了,大部分将军和名主都想着与大明的内监之间建立更深入的合作关系。
特别是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一些矿产的土豪们,一心想要扩大自己的实力。
足利义嗣这次可以算是最高兴的一个,轻轻松松就成为了日本的掌权人,这在大明出兵之前他是想都不敢想的。
从小生活在自己的哥哥的淫威之下,犹如一片乌云,笼罩在他的上方。
如今乌云散去,就连皇室也被一股脑地带去了大明,如今的日本,除了南部那些叛军,已经没有什么能让他担心的了。
军事上他帮不上什么忙,所以日野康子和足利满隆派他前往大明示好。
在两个月之前,他根本不敢相信自己能成为日本的主宰,因为足利义持的势力实在太大了。
事实上也的确是。历史上的他今年也造反了,但是可惜的是,在原本的历史中,他是失败的一方。
他在造反失败后,足利义持将他囚禁了起来。囚禁了两年后,影响不是那么大了,就直接干掉了他。
“纪指挥使,如今我们去向何处?”
依靠与纪纲的密切关系,山名氏利没有与其他名主和将军一起乘一条船,而是在锦衣卫船上混了一个舱室。
纪纲也需要在石见国附近拉拢一个死心塌地的盟友,如今山名氏利虽然成为了长门国的守护,但是依旧势力最弱。因为最弱,需要依靠大明的支持,所以纪纲觉得他更值得扶持一把。
纪纲当然知道舰队的航行线路,笑着说道:“如今中山国基本统治了琉球,太孙殿下答应了他的请求,将会去琉球一行,所以我们要绕一圈。”
这趟回大明,纪纲已经准备好了卸下锦衣卫指挥使一职。虽然下一步的官职还没有确定,但是石见国已经被太孙许给了他,这一次回去,也要把家人全部接到日本来。
大明他是待不下去了,哪怕这次他在日本立下大功,但是掌控锦衣卫十几年,不知道树立了多少仇人。
为了平息民愤,哪怕朱棣对他再重视,也不会为了他得罪一大批文臣武将。
所以,还是远离大明这个漩涡更安全,他这种形同流放的去职,最少也能平息一些民愤。
既然太孙已经答应了让他成为石见国的守护,虽然只有一县治地,但是在这里当一个土皇帝,也比留在国内强的多。
何况,日本虽然穷,但是石见国却不穷。其他人将日本当做蛮夷之地,但他却很喜欢这种等级分明的国家。
因为在这里,他可以名正言顺地作威作福。
作为日本的王室,称光和家族的两百多个成员单独乘坐一艘宝船。船上除了水手,就只有大明的一些内监伺候。
日本虽然什么都跟大陆学,但是唯独宦官文化没有学过去。
这主要是日本王室并不是个集权王室,他们这种加盟式的政治制度,并不能让人心甘情愿去势为他们服务。
其次,日本的畜牧业并不发达,他们对家畜的驯养非常落后。不要说在古代,哪怕就是八国联军时期,他们的军马都是没有骟过的。
为什么,因为没有人会这门手艺啊!
所以,他们的王室一般都是使用将军府,名主府的贵女服侍。这些贵女一般都会在十几岁的时候,进宫服侍几年,然后再回去嫁人。
当他们被押去大明,除了少数女官愿意随从,大部分都回了家。
王室不可能没人伺候啊,别的不说,洗衣服,倒马桶这些事,不能让他们的王爷,公主自己干吧。
不过朱瞻基让他们不用担心,大明太监不少,就他们这些人,随便安排个一两百人就能伺候好了。
而且用大明的太监,就更能监控他们的生活了。
与其他喜气洋洋的人不同,所有的王室成员都是提心吊胆,虽然大明繁华,但是他们的命运从此就不能掌握在他们自己的手中了。
而且,将军府每年只肯给他们出二十万两银子的例银,这些钱只能够维持相对体面的生活,想要做更多事,也是力不能及了。
只靠例银生活,许多习惯了各种奢华的成员,都觉得未来一片黑暗。
朱瞻基却不管这么多,他恨不得幕府一两银子都不给他们,让他们在大明天天吃糠咽菜。
当然,这是不实际的。最少在目前,大部分日本人还是认可王室的统治,没有几十年,想要让大明取代王室的地位,几乎不可能。
他们现在都已经成了自己锅里的菜,想怎么吃就怎么吃,不想吃,当垃圾丢了都可以。
他现在考虑的是还没有成为自己锅里菜的南琉球,也就是湾湾。
湾湾这个名字现在还没有,官方对湾湾的定位也很模糊,有时候称南琉球,有时候称东番。
自元代以来,这里设置了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泉州路同安县。
朱元璋时期也继承了这一传统,一直到洪武二十年,因为朱元璋实施海禁而废除,并把岛上的汉族居民迁到漳州、泉州一带。
如今海禁虽然还没有取消,但是已经形同虚设,所以朱瞻基决定趁热打铁,将东番问题给解决了。
朱元璋时期不分青红皂白,将所有的汉人迁回大陆,不管这些人在东番已经有了大片的产业。
一直到现在,漳州,泉州一带迁回来的汉民,每年都还有向东番那边跑的。
福建山多地少,人口密集,东番虽然只有西部有少数平原,但是人更少啊。
汉人迁回来之后,那里就只有一些少数民族,总人口恐怕也不到十万。相比后世的几千万人,现在的人口少的可怜。
所以,他这次名义上是到琉球,主要还是为了东番。有些事情,必须要有他这个太孙出面,才推动的更快。
建立巡检司就不用说了,第三舰队肯定要在台北和台南建立水寨,即使不为占领,也能作为以后大航海时代的中继点。
当然,移民这件事也不能忽视,福建人多地少,那里是个天然的移民地,还没有半点抵触。
而且,移民东番,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樟脑。
在后世,许多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樟脑。
就连朱瞻基,也只是小时候每次在家里的大衣柜里,见过气味熏人的白色樟脑丸,到了后来几乎不可见了。
但是在这个时代,樟脑却是神药,也是极其重要的战略物资。
樟脑的应用非常早,在三国两晋时期就已经入药。具有通关窍、利滞气、辟秽浊、杀虫止痒、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疥癣瘙痒、跌打伤痛、牙痛等症状。
如今征战西南的军队,每个士兵发放的药包里面,就有樟脑成分的药物,能够预防瘴气。
东番能够被成为“樟脑王国”,是因为这里的北部山林几乎全部都是樟树林,其中不乏千年以上的老树。
大明军对想要攻略全球,樟脑是必不可少的物资。何况,如今因为樟脑贵重,许多人买不起,家中衣物也常被鼠虫咬烂。
所以,提前几百年开发樟脑经济,并不会因为时间而不合时宜。
船行两日,就抵达了琉球中山国的首都首里。这个时候,第三舰队已经完成了护航任务,要返回水寨的舰队,就转向西北方向航行。
不过即便如此,在首里滞留的舰队仍然超过了十万人,这已经超过了琉球如今的人口数量。
中山国国王尚巴志今年也不过四十五岁,他少年时即有才名,取代其父出任佐敷按司。永乐四年年,他起兵击败中山国王武宁,夺取中山王位,奉其父为名义上的中山王,执掌国政。
今年年初,他遵从朱瞻基的意思,攻击不太听话的北山国。
北山国大臣与尚巴志里应外合,攻入北山国都城今归仁城。北山国国王攀安知在城中自刎身死,北山灭亡,北山王族祖传的宝刀千代金丸也落入了他的手中。
如今的琉球已经没有了北山国,但是还有南山国。
去年的时候,山南王汪应祖世子他鲁每,因其父遇害,遣人入明进贡并请袭爵。这是南山国首次向大明提出册封的请求。
同年五月,朱棣遣行人陈继芳等,前往南山国颁诏,封他鲁每为琉球山南王。
因为这层关系,朱瞻基没有同意尚巴志进攻山南的请求,朱棣去年才封了山南王,哪能今年就灭了他。
何况,朱瞻基也不想让尚巴志一统琉球,虽然他们一直奉大明为主,但是朱瞻基也不想他太独立,失去了制约。
为了恐吓山南王,尚巴志提出了想要贡献千代金丸宝刀给朱瞻基。其实就是想让朱瞻基回国的时候来给他撑腰,警告山南王不要在后面给他添麻烦。
对于这样的要求,朱瞻基当然没有拒绝。笼络各国的国王,是他这个未来皇帝必须要做的功课,这才有了在台风季节还要往这里跑的安排。
不过朱瞻基在这里只是停留了半日,舰队根本都没有下船,因为琉球这个国家的人口才跟舰队的人数差不多,根本没有这么大的接待能力。
朱瞻基也怕时间停留太长,遇到台风来了就苦逼了。
抵达了首里,这里的位置大约就是后世的那霸稍微偏北一点,朱瞻基也接受了尚巴志的请求,到他的王宫吃了一顿饭。
说是王宫,不过还不如大明豪族的宅院大,这国王当的苦逼无比。
在这里他也见到了山南王他鲁每,这是一个才二十五岁的壮实年轻人,看起来十分勇猛。
不过这种壮实只是相对普通人而言,对朱瞻基来说,他就不够看了。
面对如此漫无边际的大军,他跟尚巴志一样,根本没有半点不服的表现。
听到他们说全国只有三千多军人,朱瞻基更是觉得有些无语,他也在怀疑,自己如此看得起他们,是不是受后世影响太大了。
现在这样的国家,实在是一无所有啊!
两个国家,不到三千人打来打去的,这不是跟小孩子过家家一样。
他本来还兴致冲冲地想要给他们调解一番,这个时候也泄气了。
只是在临上船的时候,他才跟二人说道:“你们就这么一点人,以后就别打了。以后都给我老老实实地种甘蔗,然后运到大明去,你这里产多少,我就要多少。多赚点银子,给老百姓买点布料做衣服。”
现在是夏季,首里城里还好一点,好歹还有一些穿衣服的贵族。而城外不管男女老幼,几乎都只是在腰间围一块布,就当衣服了。
有些甚至连布都没有,就那样光着身子在路边走。特别是那些年纪大的,一个个身体丑陋无比,没有一点美感。
看着那些黝黑的身体,干瘪的乳房,朱瞻基怀疑自己看多了,会不会变成萎哥。
船只抵达鸡笼的时候,好运气用完了,他们遇到了今年的第二次台风。
第一次在大阪,因为早有准备,加上是在海湾里,有和歌山的阻挡,风势并不很大。
但是这一次,郑和与司天监的人预测有台风之后,急匆匆地赶到鸡笼湾,然后将一百多艘船落帆,连接,捆绑在一起抵挡暴风雨。
有十几艘船海湾里面停不下,停在了海湾的外面,结果十几艘船,一半都被倾覆,剩下的几艘桅杆也断了几根。
在这个时代,遇到了台风,就只能靠运气了。木制的船只吃水浅,船体也没有钢铁的牢固,面对大自然,根本没有任何抵抗的能力。
台风一直刮了三天,也下了三天的暴雨,不过幸好的是,船只在台风降临之前进了海湾,只有不到十个人的伤亡。
本来认为自己已经习惯了海上生活的柳升这个时候才知道,以前的大海是多么的平易近人。本来都不晕船的他,这几天又吐的天昏地暗。
等到台风过去,他才面对朱瞻基自我安慰地说:“老臣以前只觉年岁大了,常有脾肉之叹,这次出征,肚子也小了,腿也瘦了,还当再为殿下效力二十年。”
朱瞻基哈哈笑了起来,说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安远侯不服老,志向可嘉,但是大明要是一直离不开你,岂不是我等的失职?”
柳升大手一拍,惊道:“此诗可是殿下所写?以后谁敢再说殿下文采略逊,看我不大耳光子伺候!”
黄渊也是一愣,叹道:“殿下,微臣闻听此诗像是下阙,可曾有全诗?”
朱瞻基也是一愣,他可从来没有想要做一个文抄公,难道这首诗现在还没有出来?
他自己也不敢确定了……
他只能掩饰说道:“此乃有感而发,倒没有特别构思,就当残句吧……”
郑和接着说道:“虽然是残句,语言直白,但寓意深刻,大气磅礴,显得殿下胸中自有丘壑……”
朱瞻基大惭,连忙说道:“打住,打住。只是一时有感而发,当不得如此夸赞。我有几斤几两,自己心里还是有数的。何况,诗词本是小道,在我眼里,还不如一篇好的策论有用。”
几人都熟知他的为人,都摇头笑了起来,却又偏偏不放过他,非要让他给他们一人写了一张楹联,这才心满意足地收了起来。
朱瞻基却是真的惭愧啊,从来不知道羞耻的他,竟然也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第二一六章 文化与经济
“此岛足有一府之地,虽山多地少,但是西部也有大片平原,足以养活数百万人。如此荒废,实在太可惜了。”
来自第三舰队的参将陈武点头应道:“自洪武二十年,太祖皇帝迁民到泉州府,漳州府,那里这些年因此引发的民间纠纷数不胜数。若殿下允许百姓迁回,也算是做了一件大好事。只是,这是太祖皇帝的旨意,怕是皇上也无法违逆。”
朱棣因为是从朱允炆的手里抢回了皇帝宝座,为了标榜自己的正统,对朱元璋当初确定的各项法规都循规蹈矩。
如今海禁虽然形同虚设,但是朝廷从来都没有说过要取消海禁。
想让他推翻朱瞻基的规定,移民东番,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不过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朱瞻基对此早有考虑,跟陈武说道:“太祖的规矩,自然是不能破的。不过如此大岛,上有万顷良田,还有漫山遍野的樟树,自然不能放弃。海军既然要在此地兴建水寨,我特许你可在漳州,泉州一带募兵。凡是家有参加海军者,皆可携全家移民东番,为水寨种粮。”
陈武本来就是泉州同安人,也就是后世的厦门人,当兵又在泉州,对当地的情况非常了解。
听到朱瞻基这个不是办法的办法,眼中一亮,轻声道:“殿下,陛下那边会不会同意?何况水寨建设,新兵募集,都需要大量钱财……”
朱瞻基扭头看了朱真一眼,笑道:“这件事你就不必担心了,朱总兵自会安排下来。”
陈武也看了看自己的上司,见他笑着点了点头,就知道上层已经都协商好了,他这边照办就好了。
能够帮家乡人民解决实际困难,他自认义不容辞,立即躬身抱拳道:“小臣定当全力以赴!”
朱真这个时候接话说道:“陈参将负责在泉州募集一万两千人,许参将负责在漳州募集一万两千人,每人发放十两银子安家费,并且由海军提供船只,负责转运家属到东番,可有难度?”
许韶光的参将抱拳问道:“总兵大人,这家属可有限额?”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只要不超过十人皆可,另外要记得,不可影响泉州和漳州当地父母官的不满。”
如今的官府,除了按照土地收税,同样也按照人头收税。人口多了,税自然就多,这都是政绩。
如果因为征兵就拉了几十万人走,当地的父母官自然是不能同意的。
所以朱瞻基预想中的,借助家属原因,从两地各迁移十万人,暂时也够用了。
有两万五千人的海军,就能保证东番的航线安全,二十万人,在岛南安排十万人,岛北安排十万人,先把土地垦荒工作做好。
等这里慢慢发展起来了,以后自然能吸引更多的商人,更多的移民。
陈武大喜,忍不住双膝跪拜道:“小臣就是泉州人,自然清楚移民与本地人之间的矛盾。如今迁移十万人,民间矛盾自然会少上许多。殿下此举,乃仁政也!”
众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陈武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