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章德收这一个徒弟都心不甘情不愿的,哪愿意再多一个负累。为了打消她的主意,脸一板说道:“本大人只跟二狗子有缘,你家孩儿还是送去学堂吧!”
李家大媳妇一听,也不敢再说,胆战心惊地将一众人等迎进了院子里。
等李家老二回来,李家已经平静了下来。他在牙行当差,在后世就相当于是个中介,平日里也算是见多识广。
看到羽林卫的骑装,再看到杨章德千户的打扮,就知道自己家的二狗子这是遇到贵人了。至于太孙殿下那边,离他太远,他根本连想都没有敢想,那可不是他们这样的人家能巴结的人。
见李家老二也是个聪明人,杨章德也就跟他多说了两句,把二狗子的以后就算是安排了下来。
以后二狗子先送到私塾的学堂去认字,每三日到长安坊他的住所去一趟,他会传授一些基础功夫。
因为要练功夫,所以二狗子以后的生活也就不能差了,不能说顿顿吃肉,最少每天要有些荤腥。
李家老二还在想,这要话多少冤枉钱,又要给千户大人交多少束脩才合适的时候。
杨章德却拿出了两锭五两的官银。“这些银子你就留着,以后给二狗子改善生活,要是他还是这么弱不禁风的,小心我打断你的腿!”
接下来,就是焚烛烧香,二狗子规规矩矩地按照三拜九叩的大礼,给杨章德行了拜师礼。
从今以后,二狗子就是杨章德的学生了。按照这个时代的民俗,这杨章德对二狗子可也有生杀大权了,就是打死了二狗子,也只是罚银,不会因此坐牢。
当然,二狗子要是犯了法,这杨章德也会受牵连。
完成了这套程序,杨章德虽然对二狗子看的顺眼起来了,却也不愿意在这里待了。“你们就跟我一起来吧,今日跟我去认认门,以后就直接去我那里学武。”
……
……
朱瞻基的目的绝对是超出了预期,第二天的应天府茶楼,说的最多的不是划龙舟,龙舟每年都有,已经不稀奇了。
也不是滑翔伞,因为拿东西都看到了,就是那么一个东西,不到近前看,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能飞起来。
而是应天府尹顾佐悯民,身为三品大员,竟然让几个孩子上了城墙。
因为他怜悯几个孩子,还给几个孩子拿了桃子,才引出了后续的妞妞喂桃,太孙投桃报李的故事。
杨章德也跟着出了名,在说书人的口中,他是看到二狗子英勇护妹,所以心生爱才之意,收了二狗子为徒。
随着说书人的传播,这一连串的三个故事,不仅在应天府传播,还随着商人的嘴传到了大明各处,就连皇宫的朱棣也听到了这个消息。
对此他还是乐见其成的,也就没有控制这股舆论。
“顾佐此人官查如何?”
关于顾佐的信息很快就送到了朱棣的案头,看到顾佐官声很好,还被誉为当代包拯,朱棣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不是正是朕的左都御史嘛!”
自永乐九年左都御史陈瑛被朱棣处死,都察院已经四年没有一个领头人了,这几年都察院也被锦衣卫压的几乎一点作用没有。
如今纪纲要去日本,锦衣卫被交到塞哈智这个老好人的手里,朱棣就有些不放心,想要重振都察院了。
他原本还在考虑刑部尚书刘观,但是刘观此人因汪涟一案表现让人失望,所以他还没有拿定主意。
现在看来,这个顾佐资历虽然尚浅,但是行事作风却是一个合格的左都御史。
所以,没过两天,内阁拟旨,朱棣用诏。任命了正三品的应天府尹顾佐为正二品的左都御史,并署院事。
官升两级不少见,但是能直接署理院事,等于是顾佐直接越过了两个大门槛,从一个中层官员直接成为了大九卿之一,位极人臣。
这一下,这些文官们也都有些不安分了,似乎任谁跟太孙相处的好,都能直接得到重用啊。
第一一八章 纳吉
五月初八,宜祭祀。
在五月初七这一天,朱瞻基就被一帮太监赶进了浴室,里里外外好好清洗了一遍。
以往的温香软玉小美人,变成了穷凶极恶死太监。
不仅如此,他除了早上吃了两个馒头,然后就再也不被允许进食。除了清水,什么也没有,被好好饿了一天。
这一次也没有人心疼他了,以至于第二天早上被叫起床的时候,他的腿都有些发软。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可是他这个大饭桶,这次是饿了一整天啊。
天色刚明,宗人府,礼部,包括内监各部的礼官们就准备好了各种仪仗和器具,然后也没有肩辇和轿子,更没有马,就这样像押解犯人一样,把朱瞻基押上。
所有人都穿着新衣,一个个头发都梳的站不住苍蝇,一本正经地先到皇宫东南的太庙祭祀,再到西南的社稷坛祭祀。
每到一处,祭祀官都要念一大堆祭文,朱瞻基先要三拜九叩,然后就跪在那里,等结束以后,再三拜九叩。
这还不算完,才刚刚开始。李亮怕他撑不住,还特意切了一片三百年的人参给他含在嘴里。
三百年的野山参,刚入嘴有点苦,不过含的时间长了,就有点萝卜味了。
朱瞻基干脆嚼碎了,直接咽了下去。除了丝粗了一些,然后药效似乎有点大,比较烧心,还不难下咽。
从社稷坛出来,才开始了最艰难的行程,因为要从这里步行前往光华门外的天坛祭祀。
为了这次祭祀,应天府相应的道路都被封了,但是不允许走人,却挡不住爱看热闹的应天府民众,他们都聚集在路边,想要近距离观看太孙与众大臣祭祀的样子。
今天的朱瞻基打扮的非常超前,因为他穿的是代表皇袍的明黄色九龙袍,这样的款式,就连他的父亲朱高炽也没有穿过几回。
当然,这不是朱棣要传位给他,而是他要举行自己大婚前的祭祀,所以可以例外一次。
每到一处,围观的民众都忍不住发出一阵阵的欢呼声,这个时代,人们对于皇权的认同,还是非常由衷的。
要是像后世那个没有皇帝的时代,恐怕许多人都不知道该怎么活了。
一路步行,走了一个多时辰,才来到了位于正阳门东南,也就是他的下马桥农庄西南方的天坛。
这个天坛外围墙“九里三十步”,换算到现在为5200多米,整个天坛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跟皇宫比起来还要大一点。
天坛(圜丘)是一座圆形建筑,共有两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台面和台脚都用琉璃砖砌成,四周为琉璃栏杆。圜丘外还有两重围墙环绕,内圆外方,暗合“天圆地方”之意。围墙四面均设有棂星门。
圜丘内还建有望祀殿,其西面还建有斋宫、钟楼、神厨、神库等附属建筑。但是平日,是不允许外人进入的。
一路上,朱瞻基又忍不住问李亮要了一块人参。这东西的作用还真的好,虽然肚子越发饿了,但是的确精神百倍。
这个时候,他也要感谢朱元璋这个曾祖了。因为在洪武十年,朱元璋下旨天地合祀,也就是将对天地的祭拜活动合在一起,都在圜丘举行,太平门外的地坛(方丘)从此废弃。
同时在天坛这里进行了改建,把天坛和地坛合二为一。
要不然,在这里祭祀完毕,还要再去城北的太平门外边的地坛祭祀的话,这场祭祀一天根本进行不完。
那他可要受老鼻子罪了。
在太庙和社稷坛祭祀以宗人府为首,不过因为大宗正空缺,所以众人也进行的比较寡淡。
但是到了天地坛,就是以礼部为首。
礼部尚书吕震可不是一个简单角色,此人记性很好,上朝奏事从不备份,张口既来。
但是他心胸狭窄,小气多仇,死在他手下的大臣可不少,没有一个人敢在他主事的时候出纰漏。
朱瞻基反正就是当一个木偶,让他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虽然今日天气有些炎热,不过也还能承受,他就跪在圜丘的台阶之上,旁边除了礼官和吕震,其他人都跪在台阶之下。
当吕震朗读祭文的时候,只有他一个人站着,其他人跪着一动也不能动。
不过等到长达一千多字的祭文念完,还属他最累,念到最后他的嗓子都差点哑了,连灌了几杯水。
这个时候已经是午后了,众人都不能说话,一个个按照事先的安排,退出了天地坛,这次的祭祀才算是结束。
出了天地坛,其他人都能吃东西了,只有朱瞻基还不行。他要一直步行回到城内,进了正阳门,这次的祭祀才算是结束。
而这样的祭祀还要进行一次,他还在礼部官员的陪伴下,去中都凤阳祭拜先祖和祭拜天地坛。
进了正阳门,这个时候看热闹的民众更多了,一个个看到朱瞻基就欢呼不已。朱瞻基也像后世的国家领导人们一样,对着人群挥挥手,立刻就引起更大的欢呼声。
二狗子和自己的父亲也在人群里,他还不懂朱瞻基这个太孙的身份意味着什么。但是他却知道,自己现在能儒学,能拜师,都是因为这个人才得到的。
“二狗子,以后好好读书,习武,长大了要为太孙效力。晓得吗?”
“爹,我晓得,长大了为太孙殿下效力。”
这么多人,朱瞻基也不能当着这些人的面前吃东西,只能继续忍着。
一直到进了皇城,没有了民众的围观,只有一些大臣们了。在午门处,吕震又训导了诸位大臣一番,这才让人都散了。
“殿下,要不要给你叫肩辇来?”
朱瞻基笑道:“吕尚书大衍之年尚且能忍,瞻基年轻力壮,更不在话下,我们还是先回去复命,再好好歇息。”
虽然不坐肩辇,但是东西必须要吃了,开始胃里还泛酸水,现在都没感觉了。
不敢大鱼大肉,朱瞻基接过来了李亮递过来的一碗八宝粥,一口气灌了下去,这才感觉舒服了一点。“吕尚书,李太监,请……”
李谦和吕震谦让了一番,还是让吕震当先,进了午门,直抵朱棣所在的谨身殿复命。
第二日,朱瞻基又披红挂彩,好好当了一回大猩猩,在京城万民面前被瞻仰了一番。
这是要前往太平坊孙娴居住的孙宅提亲纳吉了,虽然这些双方都已经心知肚明了,但是程序还是要走一遍。
按照朱元璋定稿的宗室定例,皇子皇孙定亲的时候也需要进行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
所谓纳吉乃是中国古代婚嫁礼法第三礼,主要就是男方通过询问女方八字然后进行占卜,并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而纳徵则是送彩礼的礼仪,而告期则是挑选黄道吉日出嫁的日子。
孙家在孙娴被确定为太孙妃的时候,就被在太平坊赠送一座宅子。与他们同样待遇的还有蓝家和胡家,区别之处就是她们的宅子稍微小了一点。
朱瞻基这一次不用受罪了,因为他这次乘坐的是一架四匹白马拉着的马车,马车只有顶,没有围,可以让百姓能清楚地看到他。
而且这一次不是祭祀那样严肃的场合,所以也没有净街,相对应的是,他这次的侍卫多了不少。
先到了孙家,孙忠亲自接待了朱瞻基和礼官一行,双方拿了生辰八字,然后就开始谈迎娶的一些规矩和礼仪,包括确定迎亲正使和副使。
因为女眷不能出面,所以整个过程非常无趣,接下的胡家也是如此。
到了蓝家,可就不一样了。因为蓝家已无长者,而为了避讳蜀王妃与蓝烟的关系,蜀王妃也不能露面。
不过蜀王府还是派来了他们的长史张槎,帮着蓝氏打理。
朱瞻基也见到了两个小舅子,一个今年十岁,一个今年才七岁,他们在张槎的教导下,像个小大人一般,亲自处理嫁姐事宜。
不过从他们不停望向屏风后面,还有屏风后面不时传来的轻咳,指挥着他们的行为,所有人都忍不住想笑。
任谁都知道,蓝烟应该躲在屏风后面,她自己亲自处理自己的婚事,这件事想起来就有些好笑。
也不知道是因为怜悯她们三姐弟没有父母,还是因为蓝烟是在符合自己的审美观,朱瞻基觉得自己对这个有些精明,又迷糊的小丫头,格外喜欢一些。
她的前半辈子过的苦一点,那就让她后半辈子过的幸福一些吧。
完成这些程序,返回了宫中,钦天监就拿出了孙氏和朱瞻基的生辰八字,开始选定吉日。
选来选去,只有十月才有佳期,朱棣大笔一挥,就确定了十月初十这一日大婚。
十月才结婚,朱瞻基又可以松一口气了。结婚的安排耽误了他太多时间,现在不管是海军那边,还是工业区那边,包括已经竣工的研究院这边,都需要他出马啊!
海军那边好歹还有一个刘江帮他,但是工业区的建设,研究院的建设,却只能他来安排工作。
第一一九章 官司
天气越来越热,就连狗都躲在阴凉的地方,有气无力地吐着舌头,只有知了在不知疲倦地叫着。
太平坊蓝宅,后院。
自选妃之后,宫中就派了两个管事宫女和四个小宫女来教蓝烟宫中礼仪。
明朝才经历了三任皇帝,其中还包括一个四年而绝的建文时期。朱元璋当初也就是个泥腿子,虽然英武不凡,重启汉人国祚,但是因为当初的出身低,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的讲究。
如今的大明皇宫,主要是以朱元璋当初根据前朝规例确定的一套管理方案,重严厉轻自由。
蓝烟自幼在西川长大,父亲得蜀王妃照拂,虽然从事商业,却也无人敢欺。父亲经商多不在家,母亲柔弱多病,难以管教,她是完全的靠自己在书上学到的东西成长起来。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她对人情世故略有不足,一直将书里面的东西当做天经地义。
一个自由散漫惯的人,现在被几个宫女处处约束,叫苦不已。
这些她都还能承受,唯一受不了的就是,自己完全失去了自由。
蓝父嗜好经商,在西川也攒下了一份不菲的家业。因蓝烟选妃,大部分家业都被蜀王妃变卖,着人将这些家资换成金银,给姐弟三人傍身,还派了王府一位典薄代为管家。
但是,蓝家其他产业易变卖,唯独养蚕织锦这份产业,难以变现。
蜀锦天下闻名,一直是皇家进贡之物。但是西川多山,养蚕种桑相比苏杭一带更分散。
蓝家与数千农户分别签下契约,供应蚕茧,这产业就是其他人想要接手,也不是易事。
加上价钱方面难谈,虽然与西川一富商谈好了交接,却也要等今年春蚕交易过后,双方才交接。
蓝烟自小代父记账,对家里的产业了解甚多,虽然并未实际操作过,但是自认在书上学到甚多,又得父亲传授,所以就有些蜜汁自信。
如今那位王修王典薄在西川帮他处理交接,也将今年产出的蜀锦用船运到了京师。却不曾想,船刚到京师,就被京师这边的绸缎行给联合抵制了。
京师绸缎行业关系错综复杂,各家绸缎行的背后,都有达官贵人,更有苏杭一代的商业联盟。
如今两船蜀锦还被耽搁在石头城码头,既上不了岸,船又走不了。
蜀王妃已经回来西川,留下来帮她处理婚事的右长史张槎是个典型的书呆子。让他谈古论今,主持礼仪还行,生意上的事根本指望不上他。
所以这几日天气热,但是蓝烟的心中更燥,嘴角都起了几个痘痘,又惹得大宫女一顿数落。
教习是一旬休息一日,到了这一日,终于得了空闲,她就有心想要亲自到石头城码头处,处理这两船蜀锦。
这个决定也让她的小丫头梧桐忧心不已,以前跟着小姐没有接触外面,她还觉得自己家的小姐是最聪明的人。但是现在天天跟着小姐被宫女们教导宫中规矩,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这么复杂,这么难以理解。
小姐她真的行吗?外面的人是不是都像宫女姑姑那么凶?
而且,她更怕宫女姑姑知道了她们溜出去,会严厉地惩罚她们。
但是蓝烟一意孤行,这府里又是以她为尊,所以并没有人敢劝。
不过她也知道今时不同往日,一切要以安全为上,所以特意让梧桐找了四个身强力壮的护院跟上。
夹江工业区的建设,出乎朱瞻基意料之外的顺利。
虽然自古以来,华夏文明的研究和发明都是因人而成,因事而成,缺少相关的逻辑应用。
但是当这件事变成了行政命令,由上而下地传达下来的时候,为了一个目标,所有人都能爆发出让人恐惧的潜力。
从三月底,经过测试的水车入水,夹江两岸,各种各样的水车已经架起了超过了一百个。
这里面,有一大半都是磨面和舂米的水车,而且大部分都已经被应天府的米行给买了下来,专门从事加工业务。
这些回报也让工部的工匠们爆发出了更高的热情,利用水车的动力,他们积极地研究各种不同的连接结构,更稳定的连接结构,将水车的应用拓展出更多。
水车大多有三种不同的构架,分为转轴、竖轮、卧轮,而三种不同的水车,能够带动的连动装置也各有不同。
如今,转轴的水车因为轴承的发明,可以做的更大,更结实,也能带动更大的动力。所以如今的大部分工艺研究,都是围绕着转轴水车来进行。
马致才就通过改进机床的转动结构和连接结构,在机床上安装了一个大铁盘,然后安装了一个水槽,里面加上沙子,就研发出了世界第一架磨床。
虽然这个磨床的功能还能单一,只能剖切玉石和打磨玉石,但是同时也能加工金银饰品。
而这架磨床的发明,很快就被龙凤银楼以高价租赁,有了这台磨床,从此能节约大量的人力成本和加工速度。
而其他银楼也不甘落后,出重金又向工部订购磨床,结果就是江边又增加了十家专门加工玉石和金银的作坊。
但是最让朱瞻基开心的还是工部一个叫常宽的工匠的发明。他研制了一套连接装置,可以用一台水车同时带到五台织布机转动,这个发明,才是真正的引爆了整个大明的发明。
在这个时代,所有的工业都是最初级的,规模最大的,就是服装行业。
从古至今,衣食住行都是所有人最重视的与人密切相关的项目,衣甚至还排在了食的前面。
在华夏的学说里,人之异于禽兽,最关键的就是知廉耻,懂礼仪。而穿衣则是人与畜生最大的区别。
但是生产力的限制,让织布一直都是个人行为,从来不能规模化,集约化。但是常宽的发明,将会彻底改变这一切。
而这项发明,也成为了大明的第一项申请的专利。只不过,申请方不是常宽,而是大明工部虞衡清吏司,这也算是一项行政命令下的专利申请,申请方和批准方都是一个机构。
虞衡清吏司为此专门安排了一位从五品的员外郎负责此事,算是有了一个专门机构。
按照初步规定,工部虞衡清吏司拥有此专利的十年专利权,其余任何人等和机构都不得防制此物。任何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虞衡清吏司同样拥有权益。
而这项大明的第一项专利在被工部申请以后,立即引起了整个江南的震动,第一个跳出来的不是别人,而是内官监的太监们。
因为明代的织造行业隶属织造局,而织造局则又归内官监管。内官监原本见工部发明了这么好用的机器,原本一个人只能管一台织机,现在一个人却能管理五台织机,效率提升了五倍,这就等于他们现在能扩大五倍的产能。
可是专利一出,他们却不能防制了,这就等于是断了他们的财路啊!
内官监可不怕工部,直接就把官司打到了大理寺。
大理寺也没有接手过这个案子啊,又把这件事汇报给了朱棣。朱棣却以不能越级告发,将案子交由工部虞衡清吏司来裁决。
因为工部才是专利的管理者,所以必须先由工部裁决,如果工部裁决不公,内官监才能把工部作为被告告上大理寺。
这个消息一传出来,立刻全国轰动,轰动的不是专利这个新玩意,大家感兴趣的是两个朝廷部门打官司啊!
连续半个多月,工部与内官监的官司你来我往。首先内官监以织造行业是内官监管辖为由,否定工部的管辖权。
工部却以织机改进是工部吏员为由,认定了这项技术属于工部,内官监想要使用这个技术,要么购买工部生产的水利织机,要么直接购买专利,自己生产织机。
裁决方和利益方同属于一家,这官司没法打啊。
内官监也知道专利这玩意是朱瞻基搞出来的,所以大太监候显亲自拜见了朱瞻基询问此事章程。
候显这些年也风光无限,永乐元年秋,侯显受朱棣的委派,以司礼监少监的身份率领临潭藏族昝土司的人马,深入卫藏。
永乐四年十二月,他将哈立麻等一批宗教首领顺利地请到南京,接受了新王朝的官职、封号。
这也意味着,整个青藏正式成为了大明的属地。
他初次出使,圆满成功,使得朱棣大悦,将他从少监擢升为太监。
后来他又追随郑和进行了第二次和第三次下西洋,有了经验之后,他多次单独率领船队下西洋,只不过他率领的船队规模小,每次都是有专门任务,所以不为后世所知。
而如今,他又在准备率领船队前往榜葛剌诸国,也就是后世的东印度一带诸国,准备发展大明与那里诸国的商贸。
因为现在朱瞻基统管海军,两人还有过多次接触,商议船队的规模和任务,朱瞻基当然又给他安排了不少私活。
见他登门,朱瞻基只道:“若想天下工匠用心做事,勇于改进,专利不可废。”
候显立即就明白了朱瞻基的意思,回去之后就让下面的人跟工部磋商专利授权一事。
第一二零章 偶遇
虽然工部和内官监之间的官司了结了,但是,由专利引发的喧闹却慢慢发酵开来。
内官监的也只不过有三座织造府,分别在京城,苏州和杭州。但是整个大明的织造行业,特别是粗布的纺织,才是大明最大的,全境内每个区域都有。
织造府属于是精品机构,规模却有限制,而民间的织造行业才是真正的大头。
当看到内官监也要老老实实地跟工部购买技术,改进织机的时候。京城的各家行会也就明白了,这个专利的事情,朝廷真的认真了。
既然有了规则,就需要利用规则,最近一段时间,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员外郎刘杰就从一个无人问津的边缘人物,变成了京城的第一红人。
各大行会都清理除了不少自己的独门技艺,然后挑选一些不太重要的,到虞衡清吏司申请专利。
专利只有十年的有效期,十年以后,就会变成谁都能用的技术。所以,别人能够防制的,当然要申请专利,但是一些防制不了的,肯定不能让别人知道配方。
当然,有些专利还有些价值,有些专利根本就是滥竽充数,想要鱼目混珠。
但是,不管什么样的技术,虞衡清吏司的主事们都一一登记,发放专利许可。
这个时候,许多人才发现,专利不仅有时间限制,同样也有区域限制,并且还有一个过渡期。
并不是什么技术都能申请专利的,比如一些现在已经通用的技术,那些想要通过专利技术来垄断的商人,发现自己根本不能投机取巧。
而且,在过渡期内,还有人拿出同样的技术来申请专利,工部也会甄别两种技术的不同,取优异者授予正式证书。
专利法规虽然只有三个方面,却有数百个细致条款,几乎堵死了那些想要投机的人的企图。
但是,现在最热闹的还是新款纺织机的推广。因为工部除了织造府,还准备在各州府都授予一家专利受益人,愿意更换新款织造机的商户,都可以向工部申请,然后通过竞标,工部将会选择出合作的商家。
跟工部合作,就等于是拿到了一个免死金牌,那些家资富裕,却又没有官府关系的商户,是积极的一群人。
得到这个消息之后,纷纷从全国各地奔赴京师,想要获得这次的机会。
京师最近的天气虽然热,但是这些商人们的热情更高。
这一日,朱瞻基又前往夹江工业区,想要现场解决高压冲床难题。
因为在欧洲,十五世纪就出现了水力冲床,可以生产板甲。所以朱瞻基一开始天真的认为,这个技术对现在的大明也不是难题。
可是他还是太天真了,因为如今的大明,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技术储备,也就是没有懂这方面的人。从一到二,从二到三都容易,但是从零到一,这个难度就要大的多了。
水力锻压的技术跟舂米虽然如出一辙,但是舂米只需要很小的水力就能做到,不要说长江了,就是一条小河也能做到。
但是想要用水力来带动沉重的锻锤来冲压出银币,或者板甲,对于现在的大明来说,要从头开始研究。
水力的主要作用是平稳,而不是猛烈,如何将平稳的水力化作剧烈的冲击。
从传动部分的动力输出,到冲压时候带动锻锤。在没有链条的年代,想要达到冲压银币的强度,这个过程中间,需要解决的问题远不是一点两点。
另外,冷锻和热锻,模具的开发,锯齿周边的发明,甚至包括银币图案的确定,都需要朱瞻基,还有朱棣亲自拿主意。
这个银币朱瞻基是想采用后世袁大头的设计模式,因为这种浮图锻压,是现在能够做到的,却又很难防制出来。
至于钢模,如今的工匠们就已经掌握了蜡蚀法,依靠手工打磨,就能得到非常精细的模具,只是不能量产而已。
但是,到了这个时候,又不得不提材料工艺了。因为一般的钢铁,在大力冲压下,几百次以后也就开始变形了。所以想要让一个模具经久耐用,还需要研究更坚硬的钢模。
新年过后,工部就派出了一直勘测队伍前往南安府寻找当地发现的一种坚硬矿石。但是,矿石虽然找到了,却无法提炼,因为现在的矿炉,根本烧不化这些矿石。
甚至,工匠们用硝酸都不能融化这些矿石,根本是无可奈何。
朱瞻基得到这个消息也傻眼了,这个时候才想起来,钨的熔点几乎是所有金属里面最高的,所以才被拿来做灯芯,现在根本没有手段来对付这东西。
这个时候他又想起了锰钢。
人类对锰的利用,可以追溯到石器时代,软锰矿在那个时代就被人们当作颜料用于洞穴的壁画上。
这个东西非常常见,连铁矿里面的含量都很高。而且像马家的琉璃窑,就需要用到锰来给烧融的琉璃溶液去色或者增色。
锰和钢融合的脾气十分古怪而有趣,如果在钢中加入百分之三的锰,那么所制得的低锰钢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