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在历史上衰落,主要是因为担任欧洲的盾牌,抵抗奥斯曼人,结果被奥斯曼人杀的人口失去了大半。
  现在当然不会出现这样的事了,匈牙利也绝对不会再成为奥地利的附庸。
  为了防止出现这种可能,大明也会大力扶持他们。
  不过他们不知道这一点,对大明支持他们发展工业,在匈牙利建设拖拉机,收割机的组装厂感激不已。
  当然,除了这些,大明也会给他们铸造银币,铜币,解决他们的钱荒问题。
  一直到五月,解云才从欧洲转了一大圈,几乎走遍了所有的国家。当他最后来到巴黎的时候,双腿因为长期骑马,已经磨出了一层厚茧。
  他倒是想坐汽车,可是欧洲的道路太差,汽油供应又艰难,加上护卫也跟不上。所以一路上主要就是骑马,只有在城市里,才能坐马车。
  看到欧洲的现实情况,他对朱瞻基为什么要保留欧罗巴,又要遏制欧罗巴,引导欧罗巴有了足够的认识。
  与大明进行全面对比之后,他也知道了如何更好地来执行这项长期国策。
  这个时候,他才真正明白,为何皇上在正统三十三年昭告天下。今后的秘书长,总理大臣,议长,不仅要熟悉内政,更要有足够的外交经验,方可就任这背后的真正含义。
  只有了解所有的对手,又具备足够的处政经验,才能为帝国的发展做出最合适的选择。
  这一次的欧洲之行,就让他收获颇多。虽然所有的国家都不如大明,但是他现在也做到了知己知彼。
  发现对方的缺陷,也有助于发现自己的优势,保持自己的优势。
  皇上让他出使的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了,他很清楚这是皇上要提拔他的先兆。
  要不然,出使之际,皇上会直接下令,擢升他为正五品文华殿大学士。
  正统十一年,皇上第二次重修大明律的时候,就已经明令天下,哪怕是皇帝自己,提拔官员的时候,也不能一次擢升两级以上,并且一人一年不能超过一次,不能连续超过两年连续提拔。
  他去年出使的时候升为正五品,等年底回到大明,就能升任四品。明年不能连续提拔,后年的时候,也能升任正三品,可以担任一部主官,或者大部副职。
  这样算起来,自己最快五年,能升任正二品主官。那个时候,自己四十八岁,在朝官级别,还能算得上青壮派。
  不过,想要如此顺利,除了已经达到的目的,还有西洲那件事,也要圆满解决。


第四十三章 目的
  正统四十三年六月,解云沿着苏伊士运河,进入红海,在六月初九抵达西洲东海岸中部的汉州城。
  这个城市差不多位于后世的坦桑尼亚最大城市达累斯萨拉姆的位置,是东非著名的天然海港。
  这些年来,汉王府就是以此为基地,征略了大半个南部非洲,劫掠了上百万土著,然后将他们阉割之后卖到东洲和南洲。
  在发展初期,汉州府相比晋州府,是具有天然优势的。
  首先,中部非洲的土著更多,土著多,人口就多,能卖的银自更多,贸易更发达。
  其次,这里距离南亚和南洲更近,运输更加便捷。
  也是因为这个原因,汉王府的发展比晋王府要快速的多。
  如今,汉州府占据了几乎整个东非,并且将自己的势力范围一直扩张到了后世的安哥拉,刚果。
  北部也一直扩张到了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之所以不再向北扩张,主要是因为那里是沙漠多,土地贫瘠。
  而且,汉州府的人口基数还有些太低,地盘太大管不过来。
  因为占据了四百万平方公里的肥沃土地,汉州府的实力在整个大明境内,都是数得上的大州。
  这片土地,几乎相当于后世的华夏,从河北一直到广东的这么大面积,而且大半是可耕地和草原。
  也因为如此,汉王府近些年来才有了一些膨胀的想法。
  在朱高煦时代他已经被朱瞻基的手段玩怕了,他在正统十年去世之前,一直非常低调。
  但是,他肯服输,不代表他的儿子们就肯服输。
  朱高熙一共生了十一个儿子,除了长子夭折,其他十个儿子都长大成人。
  这就等于是汉王府境内,有一个汉王世子,还有九位郡王。
  他的十个儿子,又为汉王系生了一百多位孙子,这些孙子如今全部都开枝散叶。
  按大明律,亲王三千护卫,五百亲卫,郡王四百亲卫,再到一百多镇国将军,朝廷授权他们成立的亲卫军就有万余。
  儿子生的越多,势力也就越大,这是明朝宗室最有利的一点。
  朱高熙去世之后,朱瞻圻继任汉王位,他对朱瞻基这个堂兄嫉恨在心。因为他,汉王府对朝廷虽然一直表面顺从,却也并无亲近之意。
  不过,朱瞻圻也是个短命的,他当了五年汉王,就因病去世。到了他的长子朱祁镶继位汉王,此人胆小如鼠,与朝廷关系日渐亲近。
  不过,他在正统三十一年去世,朱见注继位之后,他受祖父朱瞻圻影响颇深,加上汉王府势力渐大,对朝廷就有些阳奉阴违。
  不过,他也很清楚,汉王府虽然势大,但是人口不到三百万,跟大明全球超过三亿人相比,是不能提的。
  不仅人口相差太远,汉州府的科技,经济,工业,都跟大明无法相比。所以最少在表面上,他们对朝廷依旧忠心耿耿。
  解云却很清楚,这种服从是建立在力量对比悬殊的基础上。再往后几十年,汉州府的人口超过千万,越发强盛的时候,他们对大明的服从就会更加大打折扣。
  为了大明的稳定,防微杜渐,现在皇上春秋正盛,正是解决这个隐患的最佳时期。
  虽然现在汉州府势力强劲,但是汉州府的经济还是需要大明支撑的。
  而且这里的老百姓心向大明,虽然现在听从汉王府的话,但是要让他们跟着汉王造反,恐怕大部分人都不会依附汉王府了。
  汉王府能够依靠的,主要还是自己的亲卫,因为这些人的命运,才是真正跟汉王府绑在一起的。
  但是他们的人数少的可怜,哪怕汉王府依靠自己有钱,养的私军人数已经将近三万,但是相比大明,他们依旧弱的可怜。
  解云的想法是切断汉王府,汉王府私军,以及隶朝廷军队之间的关系。
  携裹不了百姓,汉王府就只能乖乖听话。
  当然,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现在的汉州府已经被分成了十片大区,除了亲王府统管最大的区域,另外九大郡王,也都分别在各地建城。
  他们的势力分散,也就不容易一网打尽。
  但是,朝廷现在有了一件利器,不是连发枪,而是广播电台。
  这趟出使之前,解云除了自己的护卫,不要一兵一卒,只要求朝廷尽快开通大明与西洲之间的信号网络,让西洲那边能直接听到大明的广播。
  有了广播,再有了无线电报,西洲的情况不仅瞒不了朝廷,更主要的是,汉州府的百姓不会傻傻地被汉王府利用。
  当然,完全依靠一张嘴,就想要让汉王府接受朝廷的条件,这也不太现实,所以,他还想依靠的就是黄金城的六万精兵。
  从前年开始,大明军队逐渐从燧发枪换装成连发枪。
  黄金城的大明士兵是第二批就开始换装的,但是一直到现在,汉王府和晋王府的军队,仍然在使用老旧的燧发枪。
  武器上有差距,再控制住舆论宣传,只要他的手段不太过分,两家王府恐怕只能乖乖听话。
  汉州城港口,朱见注坐在港口处汉王府兴建的酒楼三楼,看着缓缓进港的特使船只,脸色一片阴沉。
  他不开心不是因为这进港的船只,而是因为港口一直响个不停的高音喇叭。
  自从半年多以前,朝廷开始在汉州城以及汉州境内的十大城市开始安装风力发电机,高音喇叭,他就感到了不对。
  不管是建设信号塔,还是风力发电机,高音喇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
  朝廷什么时候做过亏本生意,哪有可能一两银子的成本都不要,免费给汉州境内的城市安装。
  但是这种免费的东西,他又不能说不要,只能由着工部的官员在每个城市都安装了这样一套东西。
  随后,无线电报的出现,已经让他感觉到威胁了。原本的西洲与大明之间不能直接通话。
  大明有什么消息要传到西洲,必须通过电报传到英州府,然后从那里派出快船来传信。
  虽然已经节省了大半的路途,但是从英州府传信到汉州府,也需要七八天的时间。
  但是现在,朝廷的指令就能够直接传到汉州府,汉州府的布政使,按察使他们,就没有以前那么乖巧了。
  特别是这半年来,通政司和咨情司的电报一直传个不停。哪怕他让人在电报房盯着,也安排了自己人进电报房,但是依旧不知道有多少不利的消息传回了大明。
  身为一个封建海外的王爷,一举一动都被朝廷盯着,这让以往自由惯了的他如鲠在喉。
  更让他觉得不妙的是后来开始传出声音的大喇叭,这种新奇的玩意从一开始就吸引了无数的百姓。
  当喇叭里面每天两个时辰开始播放各种节目的时候,更是吸引的大人小孩每天到了时间就围坐在喇叭下面。
  他不明白为什么大明的靡靡之音能跨越几万里,传到西洲来。
  而且,喇叭里面传出来的,不仅仅是靡靡之音,还有许多朝廷的政策,法令,各地趣闻。
  哪怕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也知道了应天府出现了电话,能够相隔千里通话。知道今天夏天淮河水势凶猛,江淮百姓在准备抗洪。
  甚至有时候,皇上也会在喇叭里亲口说话,在喇叭里面,皇上就是一个心怀万民,惦记着每一个百姓过的好不好的圣人。
  但是朱见注很清楚,这位伯爷爷实际上是一个心狠手辣之辈,根本没有家族亲情。
  可是,只有朝廷能在喇叭里面说话,只有朝廷播什么,他们听什么。他就是想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也做不到。
  眼看着汉王府维护了几十年的民心就这么一点点被朝廷拉拢了过去,朱见注什么也做不了。
  他原本还在等朝廷换装,他知道,现在的连发枪的威力远远超过了汉王府境内士兵的燧发枪。
  可是现在,连发枪一直没有换装,广播每日却响个不停。
  在这样下去,汉王府的统治,会被一点点瓦解。百姓只会念叨朝廷的好,皇上的好,至于汉王府做了什么,付出了多少,有谁记得?
  他想要振兴汉王府,想要告诉世人,他们汉王府一点也不比当初的太子差。如果不是太宗出尔反尔,立了朱高炽为太子,这如今的天下,应该是汉王府的。
  但是现在看来,距离这个目标似乎越来越远了。
  他知道解云是来干什么,还不是见汉王府这些年日子好过,过来打秋风。
  这些奸臣们,只要有银子,一切都好,要是不把银子塞足了,回去了还不知道要搬弄多少是非。
  这恐怕也是那位伯爷爷的意思,他用各种手段来削弱强藩,还不是怕江山不稳。
  “王爷,特使已经下船了,我们该去迎接了。”
  朱见注收回了思绪,看见码头上已经被一批红衣京卫占据了各处要道,嘴角不自觉冷笑了一下。“看来这位大学士,也是贪生怕死之辈。我汉州府这些年驰骋西洲,什么时候出国事了!”
  王府长史韩琮笑道:“这些个大臣在富贵窝里待惯了,总以为西洲就是蛮夷之地。”
  朱见注的笑容淡了下来,叹道:“相比之下,我西洲还真是蛮夷之地啊!”
  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十五岁那年,他随着祖父一同进京面圣。第一次回到大明,见识到大明中洲的繁华的震撼。
  那密密麻麻的高楼大厦,那摩肩擦踵的人群,那奔腾的火车,那繁华的街市,无一不让他目瞪口呆。
  他从小生活在汉州城,而汉州城这个汉州府最大的城市,才三十万人。
  整个汉州府,超过四百万平方公里,总共才三百万汉人,还没有一个应天府的人多。
  即便是加上这里的昆仑奴,整个西洲也不到一千万人,还没有一个浙江布政司的人口多。
  他从小在草原上长大,哪里见过如此繁荣的景象。他问祖父,他们为什么不生活在应天府,当时的祖父只是痛苦地叹了口气。
  他不敢追问,后来,他自己寻找答案,他也找到了答案。
  原本的皇上应该是他的曾祖,只是这位皇上抢夺了曾祖的皇位,他们只能被打发到野蛮的西洲,与昆仑奴为伴。
  大明的百姓享受着荣华富贵,他这个王爷却要靠杀昆仑奴,阉割他们贩卖才能换钱。
  西洲有无数的矿产,但是这些矿产还要上缴给朝廷,他们王府只能得到不足五成。
  这一切太不公平了!
  他也想生活在繁华的应天府,住在犹如一座城市的皇宫里,享受着那里的幸福生活。
  当然,这个梦想他谁也不敢说。不要说做这样的梦,就是对朝廷阳奉阴违,也都要做的小心翼翼,不敢让人抓住把柄。
  码头上,解云见到了今年才二十五岁的汉王朱见注。
  从外表上来看,这位王爷也是一位马上将军,身强力壮。但是,他行事沉稳有度,心思阴沉,让解云忍不住想起了多年前见过的赵王朱高燧。
  这位王爷可也不是个泛泛之辈啊!
  朱见注哪怕是亲王,也要先拜见身为皇上特使的解云。
  解云不敢受全礼,然后又以臣子身份,拜见汉王。
  双方笑容满面,言谈举止亲密,仿佛是多年未见的好友。
  等双方的随从见礼完毕,朱见注热情邀请解云落脚王府别院。解云婉拒了许久,才让朱见注打消了这个主意,住进了王府不远的内务府衙门。
  解云这次来是要跟朱见注打擂台的,如何能住到王府别院去。别的不说,伺候的人都是汉王的人,跟属下说句话都要担心有人旁听了。
  坐进了汽车,朱见注脸上的笑容淡去,叹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啊……”
  “解学士坚持不肯住进别院,怕是这次来意不善。”
  “不用提醒本王也知道,只是不知道我的这位伯爷爷,这次到底还要不要脸面了。”
  韩琮道:“要不要老臣派人去一趟晋王府……”
  “不用了,朱钟铉其人胆小如鼠,不可同谋也。不过,给他发一封电报也是应该的,除了他,还有其他的南洲那边的十二家旁系亲王府,都发一封电报去。就说本王惴惴不安,欲自请闭府,今后这奴隶贸易,也该停了。”
  想了想,朱见注觉得不妥,又说:“先不必如此说,就说我汉王府如今人力缺乏,欲请各家王府增派一些旁系和亲卫来西洲筹谋开矿。”
  他怕自己说自请闭府,要是朝廷直接顺坡下驴,他就坐蜡了。
  现在请各家王府派人来西洲开矿,进可攻退可守,他就不信伯爷爷一点脸面不要来对付他这个孙子辈。
  内务府衙门的一个后院,早已经被整理的干干净净。
  解云与其他随从一同住了进来,脸都没洗,就忙着接见外交部,通政司,内务府,咨情司,布政司,按察司的各级官员。
  这一忙,就到了正午,由汉州布政司孙经纬主持,各级官员汇聚一堂,为解云接风。
  因为是中午,晚上解云还要应邀参加汉王府的接待晚宴,所以众人都没有喝酒,酒席上难免就有些寡淡。
  从酒楼回到了小院,解云才算是松了一口气,感到了一丝疲惫。
  这次来西洲,在事情没有点破之前,他不敢相信在西洲的任何人。
  许多官员都在西洲任职多年,谁也不知道他们与汉王之间有无勾结,所以不宜打草惊蛇。
  能让他放心的,就只有他带来的人,还有先期被他安排过来的那些人。
  “解学士,午后不先见见各级官员吗?”
  “暂时不见,就说我旅途疲惫,要先休息一日。”
  话虽然如此说,解云却没有一丝疲惫,反而觉得精神抖擞。“让通政司蔡康,电报局刘善才过来,让他带上这半年来的电报留存记录。”
  西洲的无线电报局是过年前才开通的,无线电报一开通,虽然费用昂贵,但是不论是官员,商人,还是普通百姓,遇到有事的时候,总会发一封电报。
  这半年来,留存的电报记录已经不少。
  不过,解云也不担心刘善才和蔡康会没有筛选过,那些商人之间,百姓之间的普通电报记录,只要不是特别关注的人,基本都会筛选掉。
  而通过对剩下的电报的全面分析,就能将西洲的人际关系网,包括一些重要人物的立场了解的差不多。
  不一会儿,蔡康和刘善才就带着几大箱电报留存条进了房子。
  通政司是专业的情报机构,每个在通政司任职的官员,除了像胡远胜那样的专业科技人才,绝大多数都是专业情报学校毕业。
  他们对情报分析,收集,伪装,暗杀,爆炸等科目,不能说熟练,但是最起码每个人都不陌生。
  有他们这些人在,解云根本不需要操心什么,只需要给出明确的调查方向就好了。
  外屋的情报人员紧张有序地工作着,里屋,解云和蔡康两个人坐在窗口,小声地沟通。
  蔡康是朱瞻基专门安排给解云的情报助手,他在大半年前跟解云一起从大明出发,但是没有跟解云一起去欧洲,而是在印度洋上分开来了西洲。
  这半年来,他一边自查通政司,一边安排建设信号基站,在西洲建立了十几家电报局。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电报局,他还带来了超过一千台高频无线电报机,作为各大军队之间联络,侦查用。
  也就是说,今后的西洲,朝廷的命令可以直接绕过总督,提督,总兵,直接发到每个指挥使的手中。
  当然,这只是极端情况,正常情况下,朝廷不会越过高级将领与下面的指挥使直接联络。
  但是最少,每支军队都可以直接接到朝廷的命令了。
  除此之外,他还带来了不少收音机。在目前这个阶段,收音机的制造属于高科技,电子管的制造非常困难,所以产量不高,价格高昂。
  朱瞻基要求每个军卫最少要有一台收音机,朝廷每天都会在不同的频率频道,播放不同的节目,让各军指挥使级别的官员,能清楚知道朝廷的决策。
  明朝的藩王制度中,朱元璋明确规定在经济上,藩王不能对自己封地内的税收进行插手,更不能处理民政事务。
  这些藩王虽然有兵权,但是,他们只能拥有一支三千人的护卫军。
  并且,这些藩王也是无权指挥朝廷的军队的,除非皇帝下令让这些藩王指挥朝廷的军队,否则就会以谋反罪处置。
  到了朱瞻基这里,因为是封建海外,朱瞻基放了一部分经济权力,比如税收上面,藩王府有一部分税权,而且藩王如果自己发展经济,有一定的免税额。
  在军事上,南洲的王爷们因为没有外敌,虽然又三千护卫,但是没有领兵权。
  只有非洲的两家王府各有一支六千人的护卫军,这支军队由朝廷支付俸禄,而且领兵权也给了两大藩王。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要对付昆仑奴,还要对付满世界乱窜的阿拉伯人。
  但是在非洲,最主要的兵力不是这两支护卫军,而是亲王和郡王的亲卫,像汉王府,因为有一个亲王,九个郡王,还有一大堆镇国将军,他们允许组建的亲卫份额就有两万出头。
  但是实际上,汉王府自己组建的亲卫,还要多于这个数字,差不多有三万出头。
  除了这些兵力,黄金城有朝廷的六万精锐,各地官府也都有一千人左右的地方军队。
  更重要的是,朝廷在清江口布置了一个海军总督府,并且在西洲沿岸布置了四个战区,方便海军随时打击昆仑奴。
  这些军队,全部都要让他们能直接与朝廷联络上,不管哪里发生任何事,朝廷都能第一时间知道。
  这半年多,蔡康因为这些事几乎转遍了整个南部非洲,不过,他也圆满地完成了朱瞻基布置给他的任务。
  如今每个军卫,都有了两台无线电报机,随时都能跟朝廷联络上。
  而解云布置给他的任务,则是筛选出值得信赖的对象,在原有的情报网络之外,建立一套可靠的情报系统。
  能够不用打打杀杀就解决两家王府的隐患,才是解云想要做。
  这才能显示出他的能力。


第四十四章 压力
  对朱瞻基而言,从电话和无线电报被研发出来的那一刻开始,大明的一统大势就已经无法阻挡。
  任何逆势而为的人物,都将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哪怕秦皇唐宗复生,也逆转不了。
  在原本的历史中,古代生产力的低下,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辖薄弱,是历朝历代都无法解决的难题。
  但是当电话和电报将整个国家的上下阶层串联到一起的时候,任何人都无法在一个成熟的管理体制里面产生颠覆性的影响。
  除非这一套体制已经从上到下,从内到外彻底腐败。
  朱瞻基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为大明重新建立了新的教育系统,新的官员体制,新的军队体系,新的思想体系。
  当这些系统都在他的精心安排下,开始了良性的自我运转,这个时候,即便是他,也很难纠正,最多只能纠正一下方向。
  这就好比一辆车,如果某个零件坏了,你就必须要修。但是如果运转良好,这个时候,你只需要掌握方向盘就好了。
  大明现在就是一辆运转良好的汽车。
  西洲两家王府的势力太大,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当初的西洲上昆仑奴太多,不增强他们的实力,很难在那里发展。
  当初不安排更多的王府前往西洲,主要是当初中央政府对西洲的管理不够,容易养虎为患。
  现在,大明有了无线电报,有了电话,中央对地方政府,对军队的控制就会直接上升到另一种层次。
  这个时候,就不怕出现这样的情况。
  这就好比汽车没油了,明知道唯一一个加油站的油不好,但是为了能够前行,还只能先加一点前行。
  等到了下一个加油站,当然要赶紧加上好油。
  只有两家王府在西洲,一开始虽然会造成他们势力扩张。但是对付两家王府,总比对付七八家王府要轻松的多。
  这两家王府的势力再大,面对浩浩荡荡的历史大势,只能顺流而行,否则就会被大势扫平。
  他与官员们的作用,就是让这种碰撞变的轻一些,对社会的影响小一些。
  他派解云去西洲,也是相信解云能够处理好这件事。
  对解云来说,朱瞻基在战略方面可以蔑视敌人,但是他作为战术的执行人,就必须重视敌人。
  从大明离开之时,父亲的一句“履薄临深”让他铭记在心。
  他很清楚,掺和进皇室的“家务事”,是一件非常冒险的事情。
  即便他现在做的千好万好,等到皇室成员前嫌尽释那个时候,他也落不到好。
  不过,他相信当今的陛下。因为跟在这位陛下身边十几年了,他清楚地知道陛下胸怀宽阔,而且对尽心尽力的大臣们宽容优待。
  古往今来,许多皇帝都是多疑善变,寡情薄意的。但是这位陛下,从来不曾亏待过任何人。
  从永乐朝到现在五十多年,除非大臣们自甘堕落,违法乱纪,没有违法的大臣们几乎都是安然地善始善终。
  而且解云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与现在的太孙朱见深关系颇好,除了太孙的老师彭时,他解云算是跟太孙最亲近的。
  他还是太孙世子朱佑樘的座师,朱佑樘今年十岁,聪明伶俐,颇受陛下和太孙重视。
  所以,在太子已经去世,太孙将来会继任皇位的时候,他没有太多的担心。
  没有后顾之忧,是解云敢放手来干的底气所在。
  汉州城。汉王府。
  日落西山之时,汉州城内所有获得邀请的达官贵族们分别乘坐马车和汽车,来到了城内规制最奢华的汉王府。
  汉王府每年除了可以获得全境税收的大约百分之十,本身还从事奴隶贩卖,与欧洲的贸易,与阿拉伯人的贸易,与大明的贸易。
  这些年来历经四任汉王,积累下来了大量的财富。
  除了蓄养私兵,汉王府将大部分的钱财都耗费在了这座家族的大本营上,这个王府修建的越来越大。
  虽然在规制上,汉王府并没有超过亲王府的规则,但是,论起占地面积,一点也不比应天府的皇宫小。
  一开始,还有许多大臣一直在告发,但是在朱瞻基亲自为日本王修建了江户王宫之后,官员们全部都偃旗息鼓了。
  因为日本王宫的占地面积,一点也不比应天府的皇宫小,只是建筑小一点。
  汉王府似乎明白了朝廷的底线,他们谨遵亲王府的规制,每一处大殿都不逾规,但是占地面积越来越大。
  解云在汉王府的大门口下了汽车,换乘了汉王府准备的马车,一直又走了半盏茶功夫,才抵达了汉王府正殿。
  坐在他身边的蔡康看了一眼驾车的马夫,轻声说道:“汉王府北方是火车站,南方是内港码头,这一片区域占地达到了三百万平米,论地盘,可要比应天府的皇宫大多了。”
  解云却似乎没有关注这个方面,有些好奇地看着庭院里到处优游自若的动物。听了蔡康的话,他笑道:“只要汉王府的建筑规制不超过皇宫,占地哪怕十余里,也不用在乎。我倒是觉得在王府里面设置一个动物园,挺有意思的。”
  蔡康又道:“汉州城这里虽然是天然良港,却没有大河。上一任汉王准备将汉州城前往南方三百里外的汉河之畔,并且在那里修建一座水电站,却又舍不得这座汉王府,至今没有拿定主意。”
  虽然解云明知道他是故意在汉王府侍卫面前提起这个话题,打草惊蛇。但是他不认为自己需要玩弄什么阴谋诡计。
  对他们这个层次的人来说,阴谋诡计只是小道,靠阴谋诡计也不可能成就大事。
  天下之势如同潮流潮涌,浩浩荡荡,顺势而为,堂堂正正的阳谋,才是成就大事的基础。
  所以他只是笑道:“如今汉王自有考量,我们就不需为他们操心了。”
  见解云不愿意谈这方面的事,蔡康明白了过来,不再挑起话题,安静地看着一群小鹿不怕生地凑到了马车跟前,似乎想要车上的人喂它们吃食。
  马车抵达了汉王府正殿,以朱见注为首的汉王府十余位在家的宗室,还有王府属官在正殿外迎接。
  而解云这边,随同他一同出使的各部官员,再加上布政使,按察司,海军,等各级官员,人数更多。
  双方相互依次见礼,级别更低的人员被引进了二院,而解云他们被迎进了殿内。
  六月还是汉州城这里的雨季,二院的院子上面被拉了数十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