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他们,也将成为大明廉价的劳力,就像朝鲜和日本一样。
  在议会大楼里,蒙特带着自己的大儿子,还有伪装成下属的大明通政司,外交部的工作人员与对方进行贸易方面的谈判。
  但是在科隆城里面,驾驶着汽车到处游荡的蒙正,成为了全城的焦点。
  汽车这个新玩意,在大明的数量都不多,在欧洲,也就几个总督,总兵,才在两年前装备上这个装比的玩意。
  绝大多数的欧洲人,即便是听说过汽车这个玩意,也没有见过。对北方的百姓来说,能够自己跑,不用马匹的汽车,恐怕连上帝都造不出来。
  他的车后一直跟着一大帮孩子,每到一个地方,都能吸引无数的目光。而蒙正英俊的外表,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一大帮女人抛来媚眼。
  蒙正现在扮演的就是一个纨绔子弟,一个有钱的二世祖。看到那些符合自己审美的女人,他也丝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露出一个迷人的笑容。
  看到那些女人,女孩子为此害羞不已,他就露出了得意的笑容。
  可惜的是,他只懂拉丁语,不懂这里的语言,如果能懂,他毫不怀疑自己今天艳遇不断。
  他喜欢这种生活,不仅能有公款供他潇洒,而且这里面的惊险刺激,也让他为之陶醉。
  他已经决定,从明天开始,就在这里交几个贵族朋友,然后开始学习除了拉丁语之外的各种语言。
  像他这样的人在大明太多了,根本难以出头,但是他在欧洲,却能轻易地出人头地。
  他已经想好了,除了吃喝玩乐,他还要在欧洲推广足球。没有什么游戏,能像足球一样展现属于大明的运动。
  而这种不需要语言的运动,能让他很快在欧洲传出属于自己的名气。
  今天的会谈非常顺利,蒙特这一趟赚取的利润虽然大半都要上缴,但是依旧比他来时预测的利润要高了许多。
  只等过几日这些货物出手,就能给他带来大笔的利润。
  更让他欣喜的是,这一次跟外交部和通政司有了密切的关系,又跟汉萨同盟建立了业务往来,今后他一定能成为大明最耀眼的商人之一。
  “今后的一些时日,你在科隆就是以交际为主,我们需要你以奢华的气派吸引整个北欧的贵族的青睐,让人人都想跟你建立紧密的关系。在跟他们的交际过程中,注意旁敲侧听如今这个白人联盟的组成,查清楚究竟是哪些势力在背后支持了这次的联军。”
  听了通政司范学的交代,蒙特问道:“我们不是已经查的差不多了,汉萨同盟,立陶宛公国,基辅公国,匈牙利都参与进来了吗?”
  范学摇了摇头说道:“这些不过是大众消息,如果仅仅是为了知道这个,我们在克里特岛就能探听出来。我们需要掌握的是,究竟是谁在中间串联,有哪些人主导,他们联合起来的利益关联是什么,资金如何筹措,武器又如何付款,战争的获利究竟如何分配。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有目的性地进行分化和针对,击破对方的联盟。所以,接下来你的任务还十分繁重,如果可能,我们还希望你能到汉堡,柏林,甚至立陶宛那里去一趟。”
  蒙特沉吟了一下说道:“我能知道帝国的目的,但是,作为一个商人,如果我滞留欧洲不会去筹措货物,难道不会引起怀疑吗?”
  范学笑道:“有外交部的支持,回大明装运货物,难道就非要你回去吗?在我看来,只要蒙方回去就可以。你留在欧洲,混入欧洲的上层社会,而今后,你的商队会越来越大。”
  蒙方和蒙正都喜形于色,蒙方高兴的是自己终于可以独当一面,而有外交部的支持,他相信回大明采购货物,一定能非常顺利,如果能从内务府拿到一些紧俏货物,对他们的生意大有好处。
  而蒙正却是从自己的任务方面着想,开口说道:“父亲,你留在欧洲,我留在欧洲才能变得更加理所当然。你在欧洲各国之间洽谈贸易,而我留在欧洲利用纨绔子弟的身份结交各国的年轻人。他们可没有那些老狐狸精明,许多情报,都能从他们的口中套出来。”
  他又望向范学说道:“范司长,除了吃喝玩乐,我想将足球运动也在欧洲推广起来。大明的足球运动现在已经成为了全民运动,但是欧洲没有制造足球的技术,所以还没有流行。如果我将足球推广开,肯定能够在欧洲树立属于我的独特形象,这对于我在欧洲的发展,是有积极好处的。”
  范学看了看几个下属,他们小声商议了一番,纷纷点头说道:“这的确可以促进蒙正在欧洲的名声,而且从纨绔形象之外,增加他的魅力。”
  范学道:“那好,将这项计划也列入你的任务之中。你想好从哪里开始发展了吗?”
  蒙正点了点头说道:“先随我的父亲在欧洲到处走一圈,至于我如果在欧洲扎根,我认为最合适的地方还是米兰。那里位于欧洲的中心,经济还算发达,适合当做基地。”
  范学点了点头,也认可了蒙正选择的这个地方,但是蒙正的身份问题,却是一个难题。
  在欧洲的阶层也非常分明,一个平民,即便再有钱,也很难进入贵族的世界。
  如果想要让蒙正发挥更大的作用,就必须给他安排一个贵族的身份。只有这样,他才能更轻易地进入贵族的层次。
  可惜的是,因为蒙特的荣誉勋爵的名声已经传开,现在再给他安排一个其他的身份不合适。
  要不然,只要说蒙特是个伯爵,自然会比现在更受欧洲贵族的青睐。
  范学沉吟了一会儿说道:“如今给你父亲安排一个贵族身份已经晚了,但是你却可以。几天之后,你就随船队离开,对外宣传是,你需要回大明继承你姑姑给你留下的一个爵位。通政司这边,也会尽力说服陛下,为你册封一个爵位,所以需要你亲自回大明一趟。”
  蒙特如同做梦一般,一下子站起身来,抓住了范学的手臂说道:“此言当真?”
  范学摇了摇头说道:“我不敢保证!但是以我所见,陛下对情报工作非常重视,为了配合通政司的行动,即便一个正式爵位难得,蒙正荣获一个荣誉勋爵应该没有问题。”
  蒙特激动地颤抖不已,望着蒙正说道:“这次回大明,你要用心办事,为大明效力。如果真的能够获取陛下封爵,今后每次贸易盈利,我都会给你留下一成,作为你在欧洲的经费。”
  大明的正式爵位,只有军功才能获得。除此之外,就只有荣誉爵位。像那些文官,哪怕因为劳苦功高,获封公爵,也只是终身爵位,子孙无法继承,更没有封地。
  此前为了这个爵位,哪怕让他献出家产,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而黄挺承诺了一个低等爵位,这个爵位可以传给蒙方。要是蒙正也能获得一个正式爵位,那就代表他们蒙家脱离了移民的身份,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大明人。


第十五章 太子又死了
  二月十三。宜安葬。
  朱瞻基的六十六岁万寿节过去四日,而福国公黄渊的葬礼在应天府举行。
  这次的葬礼朱瞻基亲自主持,追封福郡王,以郡王之礼葬于钟山,并且配享太庙。
  这可以说是做到了一个臣子的顶端,再也没有什么荣耀可以相比。
  当黄挺手捧父亲牌位,将之供奉在皇城内的太庙正殿,更是引得无数的文武百官艳羡不已。
  大明开国九十五年,如今才是“第三代”皇帝,能配享太庙的大臣不到三十人,配享正殿的更是只有十一人,而黄渊是第十二人。
  太庙是皇帝一家直系的专门祭祀场所,所以一般只有皇帝的先辈可享此殊荣。
  一般的皇亲都不够资格,必须是近亲或有功于江山社稷的皇亲,还有就是有大功于社稷的臣子,经皇帝允许也可在死后享用太庙的待遇。
  此后这些大臣也能享受皇帝亲自祭祀,只要后辈不是犯下谋逆大罪,基本都能保证富贵荣华。
  就连黄渊的妻子芸娘也没有想到皇上竟然能如此恩遇,一贯云淡风轻的她,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痛哭不止。
  次日,午朝之时。朱瞻基召见了从南洲归来的其他黄氏族人,各有嘉赏。最后,黄挺顺利继承福国公爵位,三代以后递降。
  不过,如今的大明的爵位和职司已经在有意分开,黄挺虽然现在变成了福国公,但是他的职司依旧是外交部副部长。
  黄轩这个外孙朱瞻基也没有忘记,征询了黄家的意见之后,将他调入了下马桥化学研究院任职。
  对黄家来说,黄渊的去世如同天塌了一样失去了一个支柱,但是对大明来说,这也不过是一件小事。
  生活依旧继续,秦淮河畔的青楼里,依旧灯红酒绿。
  对整个大明来说,如今本土蒸蒸日上,南洲安宁,东洲祥和。西洲虽然有一些战争,那不过是大明的军队在欺负人。
  朝政清明,让朱瞻基最近也省心了不少,现在他最关注的,还是西域与白人的交锋。
  说实话,朱瞻基并没有把欧洲的白人当一回事,没有了东洲的资源,他们局限在欧洲那疙瘩儿,这个时空是别想发展起来了。
  朱瞻基故意留着他们,不是因为慈悲,只是为了给大明留一个外敌。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华夏人的内斗能力,如果大明没有外敌,自己人绝对会打的脑浆迸出来。
  留下一个没有多少威胁的欧洲,不仅有了一个练兵的机会,更能让所有人有一种居安思危的思想。
  所以,他是不会去费力灭了欧洲各国的,不管是从战术上,还是战略上,都不划算。
  而且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文明需要竞争,需要继续发展。
  没有了外敌,朱瞻基丝毫不怀疑大明会躺在功劳簿上混吃等死。这种事情在历史上是在太多了。
  在那样的环境下,不论政治,法律,文明,还是经济,科技,都会停滞不前。
  战争的爆发,往往会全方位地促进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的发展是那种跃迁式的发展。
  像后世,世界的工业,电力,科技,医药等等,无一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奠定的基础。
  世界上的飞机,汽车,枪支,包括工业技术的奠基,都是那个时候就已经确定下来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直到了计算机时代,才算是又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是后来的科学家们变笨了吗?
  不是,只是因为没有了竞争的压力,生存的压力。
  现在因为东方对西方的压制,朱瞻基丝毫不怀疑欧洲人会积极学习大明的先进技术,增强自己的力量。
  朱瞻基是期盼他们这样做的,只有这样,才会让大明的科学家们紧张起来。
  如今的大明虽然在一些应用科技,应用工业方面发展的很迅速,但是这是建立在朱瞻基的有意拔苗助长上面的。
  大明的工业和科技发展还非常不均衡,能造汽车,是因为朱瞻基要求的,能造蒸汽式拖拉机,柴油发动机,是因为大明的太多土地无人耕种。
  但是有了如此的技术储备,却没有人能想到去造坦克。
  大明现在的火枪储备已经从连发枪到了AK47式的半自动步枪,这是朱瞻基严格要求下,才发展到这一步的。
  但是因为没有朱瞻基的要求,大明军队对火炮的期待不高,所以,如今的大明火枪制造技术已经到了二战后期,但是火炮制造技术,却连一战时期都没有达到。
  这还只是朱瞻基关注的方面,而在整个工业领域,这种发展的不均衡问题更加严重。
  比如说,汽车的发动机气缸合金耐高温,这个在后世都属于高科技的问题,因为朱瞻基懂得铝合金的应用,在气缸,活塞,活塞环的制造方面,已经能保证稳定。
  可是在一个小小的橡胶油封方面,大明就保证不了质量。
  因为一个小小的油封问题,如今大明的汽车,飞机质量就不能保证,飞机经常出问题。
  幸亏现在是螺旋桨飞机时代,即便是飞机有一些问题,也能紧急降落,要不然,不知道会出多少事故。
  这也不是那些技术人员不钻研,而是因为整个工业体系的不完善,造成了许多短板的存在。
  人们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知识的储备基础,你跟一个古人说电视机,他能明白是什么东西吗?
  不过总体来说,因为有了这种不均衡的发展,大明的各行各业有了明确的目的,所以整个工业体系的填充,还是非常快的。
  但是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如今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朱瞻基的积极推动下进行的。
  大明如今的整个社会需求,还达不到后世的发展需求,文化知识储备,人们的思想意识形态,都还需要加强。
  这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朱瞻基虽然知道该往这个方向发展,要让社会的需求与人们的追求相结合,却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提升整个国家的国民素质,他能知道的就是加强教育,加强宣传。
  提升社会的需求与国民的追求境界,他只知道应该扩大内需,引领社会趋势。
  涉及到更深层次的方案,他其实也不过是个半瓶水。
  所以,他要留着欧洲的白人,让他们变成一条鲶鱼,不至于让这个世界变成死水一潭。
  这是外部环境,在内部,除了加强教育和宣传,他开始逐渐将注意力转移到继承人的培养方面。
  二月十五,大朝会上,朱瞻基正式颁布了《大明军队换装条例》,从三月开始,大明的所有军队将会换装连发枪。
  而原有的超过五百万支燧发枪,除了一小部分发放给地方民兵和衙役之外,将会全部运送到大明本土以外,或者卖给大明的藩国,或者发放给东洲,南洲,西洲的百姓,让他们能够不需要军队的保护,继续保持对当地土人的优势。
  与此同时,原本那些没有持枪资格的商船,商队,这次也被放宽了规定。凡是没有案底的大明百姓,都能申办持枪证。
  这条规定遭到了不少官员的反对,他们认为枪支泛滥,会让百姓变的难以管教。
  朱瞻基当然知道后世的美国是什么样的,但是他想试验一番,如果百姓的手里有了枪支,那些贪官污吏,那些欺压百姓的恶霸乡绅,会不会老实一些。
  因为阶级的存在,哪怕如今的朱瞻基再强调吏治,一些欺压百姓,不把百姓当人看的官员和乡绅依旧很多。
  枪支的普及,或许会从源头上解决一些问题。因为人人的手里有枪了,那些欺压百姓的人就要掂量一下了。
  当然,如果影响实在太坏,朱瞻基相信他有能力届时再进行禁枪。毕竟,如今大明的军队还是很强大的,而老百姓的生活过的好,也没有几个活腻歪自己想要找死的。
  四十年来,朱瞻基想要推行的政策,还没有推行不下去的。虽然许多人反对,但是最终还是在议会得到了通过。
  议会里面的武将不少,他们对大明的军队实力很相信,认为不管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军队都能解决问题。
  那些文官们虽然有一部分不愿意,但是不敢违逆朱瞻基的旨意,最终以刚好超过三分之二的票数,通过了这个条例。
  二月十六,朱瞻基接见了外交部长红海候马随和副部长黄挺,询问了关于欧洲各国之间人事和亲戚关系方面的一些情况。
  红海候马随是曾经的苏伊士总督马欢的幼子,此人从小随父亲驻守苏伊士。在马欢修建苏伊士运河的过程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从年轻时代一直在海外发展,所以他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和眼界。
  马欢六十四岁向朱瞻基告老还乡,朱瞻基擢升他为红海公,家族世袭红海候,三代以后方才递降,以示褒奖。
  马欢在正统二十六年过世的时候,马欢的长子已经早夭,并且没有留下后代,次子,三子都是庶子,所以最小的马随继承了爵位。
  马随在是正统十九年回国之后,就进入了外交部工作,在外交领域迅速展现了自己的才华。
  正统三十二年,原本的外交部长陈诚以八十高寿过世,马随以绝对优势被朱瞻基任命为新的外交部长。
  这些年来,大明在外交领域硕果累累,南洋诸国,西域诸国对大明言听计从,马随的功劳不可湮没。
  所以,黄挺虽然是黄渊的儿子,是朱瞻基的女婿,但是马随这个外交部长的位置,依旧稳如泰山。
  黄挺跟朱瞻基汇报了他这次前往欧洲的工作成绩,对奥斯曼与欧洲的关系,也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因为火枪的出现,原本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在这个时空面对欧洲却没有多大优势。
  不过,他们现在依旧占据着君士坦丁堡,只是略微处于下风。
  欧洲人心不齐,加上大明给他们的威胁太大,也并没有跟奥斯曼死磕的想法,目前保持着微妙的均衡。
  在提到用蒙特作为暗线,想要进入欧洲上层阶级的计划之后,朱瞻基对这项计划表示了赞赏。
  他也承诺,如果蒙特真的立下大功,不会吝啬一个正式的爵位。
  最后,他跟马随说道:“郑宏一事,虽然未遂,但是也凸显了朝廷对边关的一些政策的不足。朕有心改变目前的职衔继承制度,爵位可以继承,但是今后的职衔将会与爵位分开。这项制度会触及各地边关世家的利益,不利稳定。所以,今后外交部要加强对边境地带部落和国家的干涉,维护各地稳定。”
  马随身为一个老外交人员,当然明白朱瞻基的担心是什么。
  就像河中地区,那里虽然现在已经是大明的地盘,但是大明在那里的总人口也不过百万。
  这些人,还比不上当地的一个大部落,像吐鲁番国,目前的人口就有百万。而蒙元人后裔,也超过了五百万,乌兹别克人,总人口达到了八百万,而波斯人各族更多。
  这些人与郑家的关系颇深,郑家不稳,他们虽然不敢直接造反,但是难免也会在背后玩一些小动作。
  马随点了点头说道:“由于内务府的贸易直接卡住了他们的咽喉,臣以往并没有过多向河中地区布局。如果臣要加强干涉力度,还望能得到宁阳侯的协助。”
  “准奏。”
  宁阳侯陈润是朱瞻基曾经的幼军提督陈懋的次子,娶的是朱瞻基的大女儿朱雪。
  其兄长陈晟狩猎落马变成残废,也无后裔,陈润在陈懋过世之后继承了宁阳侯的爵位。
  陈晟当初是被陈懋当武将培养,而陈润走的文臣一途,在正统六年,还中了二甲进士。
  成为驸马都尉以后,他被朱瞻基安排进了当时刚组建不久的内务府。当时的内监人数还多,文官们的内务府远远比不上根深蒂固的内监。
  陈润当初是不乐意的,不过在朱瞻基不增加内监以后,大部分内监逐渐老去,死去,文官们掌管了内务府,陈润手里的权力变的越来越大。
  如今他是皇室的大管家,掌管的财富,比户部还要多。
  除了资金,他还掌管着大明最大的衙门内务府,手下正式吏员就超过五万,超过十万户。
  马随躬身答礼,刚准备说话,却听见殿门口的李亮颤声说道:“陛下……太子殿下身体不太好了……”
  马随只觉得耳朵里一阵轰鸣,不顾礼仪地回过头去,瘦小的李亮匆忙跑了进来,神情慌张。
  龙椅上的朱瞻基却依旧很平静,冷声道:“什么情况?”
  “太子殿下今早醒来就有些不爽利,吃过早膳又回了房躺下,可是刚才内侍才发现,他是昏迷了过去,如今太医正在诊治……”
  朱瞻基道:“还在宫中诊治什么,快送到医院去。”
  坐在朱瞻基膝下的朱见深这个时候站了起来,面向朱瞻基说道:“皇祖,孙儿恳请护送父王去医院。”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每逢大事有静气,不要乱了分寸。去吧……”
  出了这样的事,朱瞻基也没有了议事的兴致,打发了马随和黄挺出去。“明日郑宏就会被押解到京,你们也参与进对他的公审,从他口中了解更多西域的情况。这西域,该到了要变的时候。”
  为了抵制侵袭,朱瞻基这些年对西域佛教的扶持可谓是不遗余力。
  但是蒙元人少,他们还有许多已经信奉了,所以即便朝廷扶持,他们依旧落在下风。
  而这里环境,民族复杂,朱瞻基一直没有全力打压,如今看来,这是他的失误。
  早些年,他就应该毫无顾虑的像南洋地区一样,进行宗教打压。
  在南洋地区,从马来半岛到苏门答腊岛,从吕宋到苏禄。从婆罗洲到爪哇,朱瞻基这些年一直执行强硬的民族政策。
  从正统元年真理教成立开始,朱瞻基就真理教和儒释道三教作为大明认可的教派,其他教派都属于邪教。
  在颁布这条律令的时候,朱瞻基就在防备着西北的平民,西北各军高度戒备。
  但是,吐蕃成为了大明手里的工具,在当时的外交部长陈瑄的笼络下,吐蕃的藩王和藏传佛教的信徒们从西南方对那些少数信仰的教徒极大的威慑。
  他们大部分人转而信仰其他教派,或者变成无信者。而一些顽固分子们,就只能在军队的管制下,向西迁移,一直迁移到河中地区。
  当时为了不激化矛盾,朱瞻基让他们在那里生存了下来。
  但是在南洋,因为岛屿的相隔,朱瞻基就没有那么多的顾虑。
  凡是不学大明话,不弃信的百姓,全部驱赶走,不走者格杀勿论。最开始的马来半岛,然后是苏门答腊岛,婆罗洲。
  苏禄国的三王虽然信仰,但是在朝廷律令下达之后,转而信仰起来了真理教。
  这里面,不是没有顽固分子,比如渤泥国的国王沙里夫阿里和马六甲的国主穆扎法尔莎。
  穆扎法尔莎势力弱小,放弃了王位退往满者伯夷,那里的爪哇岛是朱瞻基唯一允许生存的地方。
  沙里夫阿里在成为渤泥国的国主之前,本来就是一位传教士,因为能力出众,被艾哈迈德看中,选为了自己的女婿。
  他娶的虽然是一个有汉人血统的公主,面对朝廷的法令,他组织了大批信徒想要抗争。
  朱瞻基对渤泥国本来就垂涎欲滴,那里看起来穷,地下却有丰富的石油,而且还是优质的轻质油。
  整个婆罗洲,已经被朱瞻基确定为东西方活物贸易的牧场,又有丰富的矿产,所以借着这个机会,直接就攻占了渤泥国。
  沙里夫阿里在丛林之中抗争了三年,但是却被一条毒蛇咬死。
  自那以后渤泥国去除了敌对分子,变成了黄森屏家族后代一家独大。
  南洋地区好办,是因为大明舰队控制了海域,所以任谁都难以逃脱,只能按照大明的意思来。
  但是西域地区地域辽阔,人们可以随处迁移,加上人口众多,所以朱瞻基缓缓图之。
  现在看来,光凭郑宏有胆量想要自立,就能知道那边的风气是什么样的。没有那些部落给他的支持,他就是疯了也不敢说自立啊。
  所以,朱瞻基觉得,一味的怀柔不可取了。
  马随虽然是回族人后裔,但却是一个大汉主义者。立即说道:“陛下仁慈,不忍刀枪相见,但是以臣看来,只有鲜血才能让那些顽固分子醒悟过来。”
  马随如此激进并不奇怪,因为许多汉人并不在意这些血统,而那些归化的异族人,为了证明自己的忠诚,反而更加极端。
  就像大明现在有不少西域,朝鲜,日本的归化者。他们比汉人更加重视血统的融合,给家族子弟娶亲,嫁女,都必须要是汉人,这样几代以后,汉人血统就会多了。
  除了这些方面,他们在针对异族的策略上,也更加激进,似乎不这样就不能表现他们的忠诚和跟以往割裂的决心。
  马随小时候在苏伊士长大,很清楚西亚各地的民族矛盾,对那些信仰的“族人”没有半点好感。
  在他看来,只有大明才是真正的文明国家,那些落后的民族和国家都应该消失。
  朱瞻基笑了一下说道:“军队一动,就是民脂民膏。如果能不打仗就解决问题,还是不打仗的好。”
  马随不以为然说道:“等河中军队全部换装完毕,有了连发枪,哪怕河中军队不足二十万,只要笼络住了乌兹别克人,也能将那些顽固的波斯人消灭干净。”
  朱瞻基不置可否地说道:“那就要看你们外交部的成绩了。”
  他们退下之后,朱瞻基下面要接见玛拉国的国主亚拉姆巴。
  玛拉国就是后世的尼泊尔,这里是佛教的发源地,却因为紧靠着印度各国,一直被信仰印度教的各个印度小国欺负。
  因为大明的保全,他们才能避免了印度各国的侵占,现在是大明的忠实小弟。
  亚拉姆巴刚进大殿,还没有来得及叩拜,一个内侍气喘吁吁地跑到大殿门口,大声道:“陛下,太子殿下归天了!”


第十六章 娘娘归来
  正统四十一年的新年刚过,几件大事就预示了这不是一个平静的年份。
  首先是西北的白人联军反攻,占据了伏尔加河平原地区的大片农田和牧场。
  到了二月间,不到四十八岁的太子殿下英年早逝。这大明朝立国都快一百年了,至今还没有一个太子能顺利继位。
  三月间,淮河一带连日暴雨,淮河水暴涨,这还没到夏季抗洪救灾的时期,地方卫所就已经全部集结起来,防止水患。
  也就在这个时候,永乐号皇家巨舟从南洲返回,被大明百姓誉为圣母娘娘的蓝贵妃从南洲蓝妃岛返回大明。
  她不是游玩归来,实际上,在回大明以前,她的身体就已经不行了,此番回大明,只是为了叶落归根。
  得到了消息的百姓们从泉州开始,无不到港口迎接圣母娘娘,哪怕只是远远地看一眼她乘坐的大船,不少人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当巨舟进入了长江水道以后,迎接的百姓就更多了,无数百姓在岸边对着巨舟磕头,只是为了表达心中的感激。
  是圣母娘娘造出了神药,不仅疟疾,就连天花,伤寒,现在都有药可医。
  以前生的孩子,不到成年随时都有可能夭折,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孩子都能健康长大。
  光凭这一点,蓝烟就受到了无数百姓的忠心爱戴,在他们心里,蓝妃就是圣母娘娘。
  也因为她有如此大的功劳,早在多年以前,朱瞻基就昭告天下,今后他不仅是皇后,蓝妃也将与他合葬。
  几年前,蓝妃身体变差,她就扬帆出海,决定晚年在自己的封地安度余生。
  以她的意思,今后死在那里,就直接安葬在那里。
  但是这一点被朱瞻基严词拒绝,他虽然放了蓝烟去蓝妃岛生活,但是要求她在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回大明来。
  这一日永乐号停在了阅江楼码头边,无数的应天府百姓自发来到了码头迎接蓝妃归来。
  看到船上并没有挂起白幡,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