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文官们美其名曰是不怕担心外戚干政,实际上,就是他们已经控制住了皇室的,不会允许出现自己的对手阶层。
所以到了明代中后期,文官们自己不娶公主,并且制定娶了公主就不能从政的规矩,逼着公主们只能嫁给普通老百姓。
于是,民间男子争当驸马爷,成为明代一道独特的风景。由于皇室被文官们封锁和民间脱离,皇家高高在上,如何了解驸马爷,如何挑选驸马爷,成了一个大难题。
历史上,不乏皇室被骗婚的新鲜事,而且大多数时候,皇家也只能自吞苦果。
明弘治,民间有个大款叫袁相骗婚,依靠贿赂就差点娶了一个公主。
嘉靖六年,皇室为永淳公主招选驸马。通过太监、女官的极力推荐,皇室选定了一个叫陈钊的男子,可是这个陈钊是个妾生子。
嘉靖皇帝大怒,推迟了婚期,又亲自主持全国海选,想要临时挑一个合心意的驸马。
经过千挑万选,终于挑中了一个叫谢昭的男子。这次,嘉靖皇帝可不敢再轻信人言,非要亲眼审查驸马人选。
谁知亲眼一见,嘉靖皇帝狂怒不已,原来这个谢昭天生秃顶!奇丑无比,显然,这个丑八怪不知他使了多少手段,才得以蒙混过关。
长得丑不是什么大的过错,而且婚期不等人,嘉靖皇帝只好自吞苦果,准许女儿永淳公主下嫁给谢昭。
大婚那天,全国震动,如花似玉的永淳公主竟然许配给了一个秃顶的丑八怪。
最离奇的是万历十年,万历皇帝的亲妹妹永宁公主要选驸马。一户姓梁的富豪,儿子病入膏肓,却想用公主来冲喜。
他们贿赂了大冯保,结果就被选中了。婚礼当天,那个驸马拜堂时候就流鼻血,公主却被太监们送入洞房。
那个姓梁的不能人道,结婚不到一个月就死了。而永宁公主就只能守寡,没几年也郁郁寡欢地去世了。
朱瞻基虽然已经改变了大明的命运,如今绝不会出现土木堡之变了。但是,他也担心,国家长治久安,以后武将勋贵们肯定会变得不会打仗,而文官的势力注定会大盛。
所以,他以后肯定会改变这方面的规矩。
这次给羽林卫学毕业生授勋,看到当初的二狗子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他就想起了七年前,那个挡在弟弟妹妹身前的瘦弱身影。
一个能对弟弟妹妹如此照顾的哥哥,品行是值得信赖的。
嘉兴是他胞妹,今年已经满十四岁,要不是父王去年去世,早就该议亲了。
看到二狗子,他就有些动心了。他查看了二狗子在学校期间的历年考核,有杨章德这个师父,他可以称得上是文武双全。
而后等到二狗子在实习考核的时候,身为学员兵的主帅,行事章法有度,执法行事公允,有大将之风,就更满意了。
所以他就把这消息透露给了杨章德,生怕二狗子这一毕业就定亲,这么好的一个妹夫跑了。
他不看重权力,没有人比他有权,也不看重金钱,谁也没他有钱。
他看重的只有人品和能力,而二狗子这两方面都合他心意。
如果说,二狗子一开始还有些不甘,但是听到自己能娶公主,登时没有一点不满,反而对这个师父感恩戴德起来。
那个嘉兴公主去年葬礼上他见过,可是不比师娘差的小美人,还是大长公主的身份啊。
他终于回过来神,有些不敢相信地望向自己的师父。“师父,你不是拿徒儿开涮吧?”
杨章德哈哈笑了起来,向皇宫的方向抱了抱拳才说道:“我又有几个胆子,敢拿殿下的亲妹子的开涮!你就等着过几日就去皇宫当差吧!不过,这几日好好休养几日,出海一趟,晒成黑炭了,要是太子妃,嘉兴郡主看不上你,那就空欢喜一场了。”
第二日,二狗子的档案就被锦衣卫从羽林卫学调了出来,当他下午,他就从一个一个羽林卫学的学员兵,变成了锦衣卫直属卫所副千户。
虽然锦衣卫直属卫所,管辖的就是应天府,能留在京城享福。锦衣卫的副千户也是从五品,比他能被授予的六品官职还要高一级。
但是,同期的学员却没有一个羡慕他的,现在的羽林卫学学员兵们,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首选就是进海军,其次是幼军,然后才是神机营,或者其他军卫。
至于去锦衣卫当鹰犬,没有几个愿意的,除非是专门的卫所进修兵。
现在,李子风这个羽林卫学的状元,可是各军卫都争抢的对象,他却选了锦衣卫这个最没有前途的衙门,实在是遗憾。
不过,许多知道李子风家世的,也不得不赞叹他一声:“不忘本。”
锦衣卫直属千户所,负责京城包括周边的案件侦缉,但是二狗子李子风进来之后,只是挂了一个名,就被安排到了另一个部门,也就是负责皇宫守卫的侍卫所。
这是杨章德的私心,他可想这以后重用二狗子,特意把他的职官放在了外籍,而不是护卫营。
锦衣卫首先是皇帝的侍卫亲军和仪仗队,由将军、校尉和力士组成。将军初名“天武”,永乐时改称“大汉将军”,选取体貌雄伟、有勇力者充任殿廷卫士。
校尉、力士拣选民间身体健康、没有前科的男子充任。校尉掌管卤簿、伞盖,力士举持金鼓、旗帜。
他们是皇宫的第一层护卫,除了宫城的内殿,包括前殿在内,都是他们的守护场所。
在朝会的时候,也是由锦衣卫负责维护秩序。锦衣卫将军一百二十九人与千户二人、百户四人,分别守护在丹陛、御道、金水桥以及奉天门广场的各个门前。此外还有锦衣卫校尉五百人,排列在午门内外,负责鸣鞭及执掌仪仗。
而御驾出行的时候,他们也跟内侍组成仪仗队,负责近处的拱卫和防护。
二狗子虽然是外籍,具体职位却是朱瞻基的亲随副千户。这是个能时常跟在朱瞻基身边,却不用在皇宫值守的职位。
而他在家休养了十几天,一直没有出门,直到皮肤白皙了一些,这才在杨章德的带领下,亲自到皇宫报道。
而这一天,朱瞻基也“恰巧”在文华殿跟自己的母亲太子妃闲叙。
文华殿在地理位置上属于前殿,不过后殿群也属于内宫,所以一般的时候,锦衣卫也是不能进入的。
不过这天朱瞻基在,加上锦衣卫指挥使亲自带着他来熟悉环境,介绍给内侍各衙门见面,认识,所以,朱瞻基召他们进来,也不算逾规。
听到锦衣卫指挥使拜见,坐在一边的嘉兴就想回避。张氏拉着她的手说道:“你年岁还小,没那么多忌讳,就留在这里陪娘一会儿。”
说完,她有些关切地望着殿门口进来的身材高大的两人。
杨章德今年已经三十好几,身体魁梧无比。二狗子李子风虽然常年练武,不过还在发育期间,虽然身材高,但是瘦的多了。
两人进来,都是单膝跪拜,先向太子妃张氏行礼,后向朱瞻基行礼,两人起身之后,还向张氏身后的嘉兴行抱拳礼。
嘉兴起身,回了个仕女礼,就又坐回母亲的身后,隐藏了自己的身子。
不过她也看清了进来的两人,杨章德她见过多次,自然知道是谁,而李子风则是第一次见,不敢细看,却也看出来是个气宇轩昂的年轻人。
两人拜见之后,说了李子风以后到朱瞻基身边当差,然后杨章德就以要带李子风去其他地方熟悉情况告辞。
朱瞻基也没有挽留,打发了他们离去,又让其他人退下,才问张氏:“母亲觉得如何?”
张氏回头望了望嘉兴问道:“嘉兴,你对这李子风印象如何?”
嘉兴听到母亲发问,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过来,登时脸色羞红,低头不语。
张氏心里有数,这不反对就是答应了。如今大多数时候,男女都是盲婚哑嫁,今日先让两个人见上一面,也是因为张氏心疼女儿。
嘉兴不说话,张氏又说道:“他既然也是瞻基看着长大的,人品能力都信得过,嘉兴也愿意,那就先定下来。不过嘉兴要到明年这个时候才出孝,在此之前不要泄露了风声,省得让别人闲话我皇家女儿嫁不出去了。”
朱瞻基点了点头道:“孩儿已经吩咐过了,这李子风,连他父母还没有说。”
“正该这样……不过他这身份还有些低了,反正还有一年多,你也找个机会让他立功,到时候,最起码有个更高的身份,才好娶我的嘉兴。”
这一下,嘉兴听不下去了,站起身来,向张氏,朱瞻基飞快行礼:“母妃,储君哥哥,我……我先回永寿宫了……”
朱瞻基和张氏看着她有些慌张地跑了出去,都忍不住笑了起来,很有一种吾家有女初长成的感触。
第一四七章 移民规划
八月初十,在前往东洲探寻的人员回来二十天之后,关于舰队人员的封赏,才全部整理了出来。
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这是特大功勋,价值两千多万两白银的收益,这是大功。
相比之下,最受朱瞻基重视的玉米,土豆,红薯,辣椒,橡胶这些作物,只被看做是此行的附带功劳。
当六部整理出来这些功绩,并且根据相应的制度作出相应的嘉赏记功的时候,朱瞻基却直接将这份嘉奖重新厘定。
运回橡胶,红薯这些作物,被朱瞻基列为特大功,带回两千万多万两白银的收益,是大功,至于五百多个部落的归附,却被列为小功。
而关于舰队各级人员的金银奖励,功勋奖励,升职奖励,则没有改动。
这让大部分大臣不满,认为朱瞻基分不清轻重。在这个时代,朝廷文官重视虚名的程度,依旧超过了实际利益。
但是朱瞻基却不会理他们的这种标准,直接在早朝上说道:“玉米,土豆,红薯,皆可在山坡,荒原地带耕种,如此作物,可以让我大明永无饥荒,如何不能列为大功?至于东洲土著归附,只是名誉上的归附,他们大部分人连我大明话都不会说,如何能说他们就是我大明子民?今后记功,当以实际利益为准,其他虚名,一概不理。”
大臣们见劝不过朱瞻基,还将此事告于朱棣。可惜的是,朱棣直接回道:“朕已老矣,今后当以太孙意见为准。”
蹇义,吕震等人无奈,只能又回来劝朱瞻基,认为名分大于利益,一个天朝上国,不应以实际利益作为评价标准,这会让百姓变的趋利。
两边的意见不一,礼部和吏部直接封驳了朱瞻基的圣旨,并要求在大朝会上进行廷议。
朱瞻基却变的强硬无比,坚持让内阁撰写封赏诰文,并且发布在了第二日的报纸上。
如今的报纸经过了一年多的发展,从最开始的半月刊,变成了五日一刊。而且,从最开始的亏损,现在变得收支平衡。
这主要就是各地广告费用大增,这些广告费,补足了人员耗费和纸张成本。
很多人都看到了广告的效果,许多做了广告的商品都供不应求。那些民间的商会,现在做广告不惜成本。
但是,最舍得花钱的还是各大勋贵,他们现在想要吸引百姓跟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为了招人,他们最舍得花钱。
虽然各家的封地还没有确定,但是这次分封的标准,却在一年多以前,就已经被透露出去了。
南洲那里,主要就是沿海地带有牧场和肥沃的土地,南部的土地又比北部多。
按照土地肥沃程度,距离水源的远近,土地被分成三个等级。
南洲根据土地肥沃程度,一共被分成了大小不一的十七块,由十七家宗室分管。
这十七家宗室是从朱元璋时期封的亲王府,加上靖江王府,还剩十六家。加上朱高燧这个赵王,一共十七家。
十七家亲王,他们之中又分出来了不少分支的郡王,但是他们内部的利益分配,宗人府不管,只负责监督和协调。
在他们之下,公爵府可以分一万里,差不多也就是两千五百平方公里的一级土地,换成三等土地,还要增加两倍,也就是变成七千五百平方公里。
在这片土地上,大明免征五年税赋,五年以后,视收益开始收税,不过也只是十抽一。与此同时,处于管理地位的亲王府,二十抽一。
但是亲王府对地盘上的公爵,侯爵,伯爵等没有管理权限,他们只有百分之五的收益,和名誉管理权。
税收是按照,土地收益,养殖收益来计,这不包括土地上的矿产。所有的矿产,所有权属于朝廷,土地的主人负责开发,但是也只有四成收益,其他要交税。
而且,他们只能挖矿,所有的提炼要交给朝廷,由当地的官员负责组建工坊,内监负责交易。
另外,朝廷还要负责每一家的生产工具的提供,如果有矿,还要负责提供挖矿的工具。
除了人,等于朝廷要承担其最开始的起步阶段的投入。
这几百家勋贵,虽然每隔一级,地盘就要少一半,但是最少的伯爵,也能分几百里的土地,而这土地上的收益,大部分都是他们的。
朝廷会用这些税收建立三级管理政府,一为总督府,负责整个南洲治安保护。
然后还有十七个州府,负责每个王爷地盘上的各种管理。最后,是一个县治为主的最低级管理体系,负责当地的民生。
文官管生产,农业,税赋,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内监负责商业领域,控制进出口。然后海军直属总督府,以各大港口为基地,负责维护秩序。
值得一提的是,南洲并没有陆军。因为这片土地没有外敌,仅有几十万土著,也根本不可能是大明人的对手。
各大王府除了每家可以从大明带去一支三千人的护卫,整个南洲没有了任何军事力量。
而且,朝廷也下了死命令,严禁任何王府发展自己的势力,护卫人数不能超过三千。
这也是为了防止以后各大王府做大,有自立之心。
为了让南洲得到最大化的开发,还不得到破坏,朱瞻基推出了南洲开发指南一书。
南洲除了南方和东部的少数地区种植粮食,实行粮食自给自足之外,大部分区域都划成了牧场。
在这份开发指南里面,明确提出了将南洲建设成为大明的军马基地,羊毛基地,矿产基地。
而且还首次提出了土地荒漠化概念,并且要求在西北一带,也实行保护草场的思路。
如今的大明不是原本的大明,南洋的粮食一直源源不断地往内地运,粮食是不缺的。
因为不缺粮食,造成了粮价低廉,让种地无钱可赚,也相应地减少了土地兼并。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商业发展迅速,商业的利益远远超过了土地带来的利益。
再加上这些年一直在推行的移民政策,东南一带,中原一带的人口一直向四方流失。
而大明也是政府移民执行最有力的时期,后世中国的人口谱系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大明时期奠定的。
一直到21世纪,大部分人都还知道山西洪洞大槐树移民的往事。
只不过,朱元璋时期的移民是残忍的,丝毫不体谅老百姓的死活。
但是到了永乐时期,特别是近些年,朝廷经费充足,各地的水泥路,驿站,沿途到处都是。
拿到移民贴的老百姓,不仅在移民途中能得到照顾,抵达目的地之后,还能得到免费的粮食和种子,工具。
树挪死,人挪活。当能够获得大量土地,能安家落户的时候,百姓能够爆发的力量是巨大的。
朱瞻基回来的这三年,不算唐赛儿他们这些从山东移民到极西的四万人,从山东,山西各地,迁移到东北奴儿干都司,北海(贝加尔湖)一带的百姓就超过了二十万。
而人口更多的东南一带,往东番(湾湾),吕宋,婆罗洲,星城,旧港,马鲁古(香料群岛)移民的百姓超过了百万。
大明人口已经超过了六千万,移民走的百姓还是少数,也是当地的穷人。
他们的移民离开,朱瞻基并不会担心让大明空心化,反而因为不少穷人的离开,让当地少了许多地方矛盾。
这次南洲移民开发,仅仅是海军就要派过去五万,超过一半的海军,都是从陆军转到海军的。
朱棣西征归来之后,大批的将士都面临无仗可打的境地。
他们是军户,只能打仗,这样的时候,进入海军,并且在南洲获得大片的土地,成了他们的一个好出路。
他们这些暂时不会脱离海军辖制,由朝廷支付军费,在南洲驻守三年,未来可以选择全家移民南洲,或者回到国内。
他们还只是第一批,未来,将会有更多的陆军转入海军。不管是南洲,欧罗巴,南亚,还是东洲,都需要大量的海军将士驻守。
相反,大明境内却因为没有敌人,需要不了那么多军人。
在这个时代,大明的军队就要开始走向精简化,专业化,精锐化。
在朱棣与朱瞻基禅让大典之前的这段时间,大明各地都沸腾不已,他们不是因为皇帝的更换,而是因为军队要从陆军转入海军。
而各大王府也都在征召更多的人随他们一起前往南洲,他们用各种手段,各种优惠条件来吸引百姓跟他们走。
除了朝廷的底线不能破,许多王府承诺给百姓的优惠条件已经几乎与朝廷持平。
只要有人愿意跟他们走,在那里落脚生根,这些人,以后就是财富。
所以他们哪怕没有直接的利益,但是也能因为人口的多少,获得快慢不一的发展。
但是,许多王府还是比较保守的,激进的只是少部分。因为他们现在还不知道,自己会被分到那一片区域。
如果是分到土地肥沃的地区还好一些,再多的人也养得起。但是要是分到贫瘠的地区,人越多,粮食问题也越是大啊。
但是他们只能等待,等到禅让大典之后,进行抽签。
是的,为了表示公平,十七家亲王府将会才会抽签。南洲被分成十七块区域,编成一到十七号。
亲王府分两次抽签,第一次抽抽签的顺序,第二次按照顺序上去抽区域。
至于你能分到那一片区域,就要看你的运气好不好了。
在朱瞻基看来,南洲那边不存在区域好不好,即便是最荒凉的西北,那里也是以后的全球最大的铁矿石基地。
只不过,在这个时代,那里不会那么快得到开发。
亲王府的区域要抽签,但是各大勋贵的地盘,却是由朱瞻基统一分配的。
不可能让一个立了大功的公爵,抽到一块沙漠,而一个继承的窝囊废伯爵,占据一块金矿的事出现。
所以,朱瞻基这段时间,一直被京城各大勋贵在骚扰。朱瞻基不胜其烦,让人在皇城外张贴了三不准,才让所有人安分了下来。
一不准觊觎东洲,东洲不再分配范围。若心怀不敢,取消分封南洲。
二不准贿赂内侍,影响分配。一经发现,剥夺分封区域。
三不准勾结海军,为以后发展拉拢人手,一经发现,分封减半。
这三不准一出,让那些人心不定的勋贵们犹如被泼了一盆冷水,立即安稳了不少。
接下来,就是那些文官们开始动作起来了。
相比勋贵们可以分封,在土地上获得有如古代封建的特权,文官们当然不肯眼睁睁地看着如此大的利益被他们获得。
但是文官有一个天然短板,就是他们的政治资本不能得到延续,家族势力得不到延续。
所以文官们的自身势力,是比不过武将和勋贵的。
武将,勋贵们有亲军,有家族,能形成强有力的小集团。这是他们能够获得分封的主要原因,因为开发需要人手。
可是文官们不行,但是他们有一个优势,那就是处政权。
南洲的三级管理制度,总督府是只管海军,不管民政的。
剩下的十七个州府,还有未来的县治一级,这些管理权被文官牢牢抓在手中。
朱瞻基当初在设计这套管理方案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勋贵阶层虽然分封,但是这种分封不是为了给他们增加实力,只是为了让他们尽快开发南洲。
他们的发展需要引导,需要制约,当然离不开文官。所以,除了总督府的这一级军事机构,剩下的管理机构肯定是要交给文官的。
文官管工业生产,农业养殖,税赋,并且负责协调区域之间的矛盾。利用他们来遏制武将,勋贵阶层,这个中间,同样要给文官集团让利。
利从何来?这又不得不谈到内监阶层了。
大明的内监阶层是一个庞大的利益团体,也是大明第一大政府机构。
在早年的征战中,抓获的异族幼儿,几乎全部被安排进了内监。整个大明的国营经济,几乎都被内监抓在手中。
丝绸行业,茶叶行业,钢铁行业,食盐行业,进出口行业,矿产领域,全部都是内监在管。
这股势力太大,而以后的内监来源肯定会减少。而且,朱瞻基也不愿意让内监越变越多。
所以,以后要减少内侍,像清朝一样,成立一家内务府,让文官来插手一部分商业领域,将会是以后的一个发展方向。
第一四八章 小题大做
在大明宗室之中,有两家倍受关注,一家是晋王府,一家是已经被贬为平民的汉王府。
这两家王府并不在这次南洲分封的行列里,他们将会单独分封西洲。
而且,这两家的分封,也是早早就确定了下来。
汉王朱高煦被封西洲中部森林南方的大平原地区,而晋王府则被分封到西洲的最南部地区。
相比其他王府都只能配备三千护卫,他们也超出定例,各领六千护卫。
这主要是因为,在西洲,还有大批的昆仑奴,他们那些人虽然像野人一样生活在那片土地上,没有多大的战斗力,但是个人力量方面,却非常强壮。
八月下旬,得到皇帝召见的各大王府几乎都是全部精锐出动,云集应天府。
他们一方面是为了参加这次的禅让大典,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参与南洲分封。
自朱元璋时期大封天下之后,应天府也是首次有如此多的王爷齐聚京城。
不过在朱棣的威势之下,他们不敢像勋贵一样还想为自己争取更好的封地,一个个参加了朱棣和朱瞻基之后,就闭门谢客。
哪怕是再荒凉的土地,也可能有金山银山。在一片比几个省还要大的土地上,他们就是名誉上的主人,总比圈禁在大明境内要强的多。
要是因此触怒了朱棣或者朱瞻基,在家法面前,他们完全没有一点反抗的余地。
对勋贵,朱棣还要顾虑一下面子,但是对他们,一切皆在一念之间。
晋王朱济熺其实是不想去西洲的,那里是昆仑奴的土地,而且昆仑奴懒散,好斗,干活偷奸耍滑,却一怒之下就拔剑相向。
他不是那种雄才伟略的王爷,前些年被弟弟朱济熿给关进大牢,差点饿死。如今的他,就之下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但是,他有几个强势的弟弟,不论是平阳王还是庆城王,都巴不得朱济熺不敢前往西洲,这样他们也能主事西洲,雄霸一方。
而且,在晋王府麾下,朱瞻基首先就确定了曹国公府一家附庸。
曹国公李景隆虽然在靖难之役大败特败,但是他跟其弟李增枝,李芳英,都是明初著名的将领。
曹国公府虽然这些年衰败了下去,但是家大业大,能领军作战的家族成员就有十几人。
他们这几年得到了锦衣卫指挥使杨章德的支持,大力招收亲兵,如今三百亲兵营,在大明勋贵之间,也是首屈一指的精锐。
除了三百亲兵营,按照朱瞻基的安排,公爵府可以招收一千五百亲随前往西洲,加上他们的家属,这就是万人。
朱济熺怕曹国公府有异心,因为李景隆的长女,嫁的就是已经被圈禁至死的朱济熿。
朱济熺与朱济熿两人势同水火,但是他的另外两个弟弟,却跟朱济熿关系甚好。到了西洲,曹国公府会靠向哪边,现在谁也不敢说。
当然,这是朱瞻基故意给他们安插的一个强势下属,晋王府的宗室子弟,没有几个成器的。
手段最厉害的,还是被他关在吕宋,最后身死的朱济熿。
朱瞻基安排曹国公府到西洲,不是为了对付晋王府,实际上,对付的是占据了西洲中部的朱高煦。
朱高煦虽然在朝政上有短板,是个马上将军,但是正因为这方面的能力,朱瞻基害怕他会统一西洲,变的尾大甩不掉。
此人一直野心勃勃,要是统一了西洲,那里资源丰富。然后他要是据此地与朝廷作对,天高皇帝远,朝廷也难以对付他。
但是,朱瞻基还不能打压的他太狠,因为他要利用朱高煦来遏制昆仑奴。
他可不想,让现在只有人口百不足一的昆仑奴,在后世也变成一个巨大种族。
他们的发展是因为当初的白人开发美洲,缺少人口造成的,如今他们没有了这个发展机会,但是仍然要得到强有力的遏制才行。
八月二十七,朱瞻基专门接见了晋王府,汉王府,包括曹国公府的一众青壮,当家人。
在这次的接见过程中,他没有让史官参与,陪他接见的只有陈瑄,杨荣,柳升等一众鹰派大臣。
朱瞻基当着数十个堂叔伯,堂兄弟的面,明确提出了要限制昆仑奴的人口,并且限制贩卖奴隶。所有贩卖的昆仑奴,也必须全部去势的要求。
针对东洲的土著和针对西洲的土著,必须执行不同的针对策略。
东洲的土著是黄种人,是可以同化的。只要他们接受大明的文化,写大明字,今后会逐渐融合进来。
但是昆仑奴的优势遗传基因,让他们的后代,也有着同化其他民族的能力。
哪怕他们说大明话,写大明字,也很难将他们看做大明人。
朱高煦现在对皇位已经没有了奢望,这次从西域回来,连朱棣这个他心目中的大英雄,都已经被朱瞻基架空,不得不禅让皇位,他又哪里还有一点机会。
他也没有想过自己能在西洲跟朝廷作对,哪怕就是移民过去几十万人,相比大明的几千万人,他们的实力也相差甚远。
何况,他最多能带几万人去,那些人也不一定跟他一心,外海还有大明的海军限制。
他如今只想能到西洲去当一个自由自在的土王,在那里发展贸易,将那里发展起来。
亲眼看到了外面的广阔世界,他如今的眼界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不再盯着眼前的这一点利益了。
朱瞻基的话让他又认识到了一个巨大财源,那就是奴隶贩卖。
在西洲,特别是在雨林以北,沙漠以南的地区,生活着大量的昆仑奴。
他们,没有武器,只有一个个小部落,想要捕获他们再简单不过。
将他们去势之后,不管是运回大明,还是卖到南洲去,都能换取大量的物资。
他可是听说了,南洲那里地域辽阔,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