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瞻基笑了起来,解释说道:“这样的装扮让她们更显眼,白色也易脏,有了污渍就能发觉。”
  对这一点,朱棣也无话可说了。
  从显微镜发明出来,大明的医疗技术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以前许多不知道原因的病症,现在通过显微镜的观察,都能得到确认。
  病菌现在对许多大明人来说,已经不稀奇了。军队的伤员救助,现在对卫生条件的要求就越来越高。
  而这样的卫生要求,也的确救活了不少以前认为的不治之伤。
  现在军队里面的伤情大部分都是刀箭外伤,只要在止血和感染方面提升了技术含量,让军队的伤亡率大大降低。
  每一个方阵绕场一周,然后从朱瞻基他们的正对面,进入中间的足球场。
  当女护士方阵也踢着正步,绕场一周之后,原本民众对她们的抵制之心,也淡化了不少。
  不少将士都还在开玩笑,认为以后有了这些女护工来救治他们,比那些大老爷们更好。
  可惜的是,如今这些女人年纪都大了一点,要是殿下安排一批小姑娘当护工,还能解决一部分单身问题。
  当然,最少短期之内,这是不可能的。
  所有方阵聚集在了场地之中,形成了整整齐齐的方阵。鼓声停止,李亮的声音又再次响起:“所有将士,行礼……”
  场地内的将士整齐地面向朱棣和朱瞻基单膝跪拜,右拳击胸三次。
  而不仅仅是他们,包括场地的民众,这个时候也忍不住跟随他们的动作,向朱棣行礼。
  看到这一幕,朱棣忍不住心潮澎湃,也向所有人回敬军礼。
  今日的阅兵,让他大开眼界,也极为满意。
  对所有大明人来说,这场阅兵都足以振奋士气,增强自信,加强凝聚力。
  但是对观礼的数千外国使节们来说,如此雄壮的大明士兵,却让不少人感到恐惧。
  特别是西北各族,他们大多都是一些墙头草,一个强大的大明,对他们来说并不是好事。
  一时之间,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望向一个地方,那就是夹江工业区。
  对他们来说,获得大明制造火枪的技术,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火枪,任何一个国家都不敢反抗大明。
  在阅兵式后面,是朱棣对立功将士的嘉奖,除了张昶和留守在撒马尔罕的郑亨,张信也依靠后面的战功和缴获,被进封为郧国公,世袭隆平侯。
  国家安宁,如今爵位的获取越来越难,而且受了朱瞻基的影响,许多获封爵位都是世代递降,张信获封郧国公,让所有人都羡慕不已。
  当然,最受嫉妒的还是被封为彭国公的张昶,他从彭城伯直接进封彭国公,而且因为他是太孙的舅舅,还被授予中军都督府左都督之衔,掌管京卫指挥使司,名副其实的大权在握。
  轰轰烈烈的授勋仪式也与往常不同,朱棣亲自召见了获封伯爵以上将领,让他们与自己一同在主席台前,享受全场十万人的恭贺。
  一直到日暮时分,这场庆典才落下了帷幕。
  朱瞻基陪着朱棣,沿着独立出口刚下到竞技场外面,就看到了张昶守在那里。
  见到朱棣,张昶立即双膝跪拜,俯首道:“臣参见陛下,参见太孙殿下。”
  朱棣今天心情颇好,上前扶起他的臂膀让他起身。“彭国公离家三年,不急着回家团聚,留在此处为何?”
  张昶低头道:“臣有幸追随陛下西征,不过是凭借运气立下大功。如今得陛下厚赏,却心怀不安。臣资质愚鲁,自知如今能得领军大权,实乃……还望陛下能收回圣命。”
  朱棣扭头看了看朱瞻基,笑问:“瞻基以为如何?”
  朱瞻基当然知道自己的这个舅舅能力不过寻常,当一个普通指挥使就已经是极限了。现在,因为自己的关系,他却站在了许多名将的前面,自然心有忧虑。
  朱瞻基笑道:“彭国公能认清自己的能力,这是好事。不过如今大明有了新式火枪,领军作战自然与过去不同,就连英国公,最近两年也一直在研究新式战术,不敢怠慢。所以,在新战术面前,许多将领以往的经验都不足为凭。让彭国公掌京卫指挥使司,孤是放心的,只此一点,就足够了。彭国公不必妄自菲薄,只要今后多练兵,多学新式战术,成一代名将也非难事。”
  朱棣笑道:“彭国公可明白了?此事以后休再提起,回去吧……”
  张昶明白了过来,让自己掌管京卫指挥使司,是自己这个外甥的意思。他这个舅舅自然是不会害自己外甥,看来这个指挥使,是不接不行了。
  张昶走后,朱棣招呼朱瞻基与自己一同上了龙辇,才说道:“张昶是个本分人,这样的人,拱卫京城,朕也是放心的。真让张辅这样的人掌管京卫,朕才不放心了。”
  朱瞻基笑道:“英国公这样的名将,还是打发到外边去的好。”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如今交趾逐渐安靖,瞻基可想好了如何安排他?”
  一开始,朱瞻基是想让张辅镇守交趾的,那里屡次反叛,让大明耗费巨资,十数万大军深陷泥潭。
  但是,当大明各军装备了火枪,拿着大刀,木棒跟大明作对的陈氏,就再也不能依靠地利跟大明作对了。
  就在去年的秋季,黔国公沐晟,与胞弟沐昂,指挥使方政率一共统率七万大军,分别从云南,广西,交趾三路出击,彻底清除了中南半岛的反叛势力。
  如今的中南半岛,只剩下了勃固(缅甸),大城王朝(泰国)两个独立势力。其他的南掌,占城等国,都直接归附大明。
  中南半岛既然已经平定,让张辅再镇守交趾那里就有些不合适了。
  毕竟那里紧靠大明,而朱瞻基与朱棣已经定下了大明周边不封建的基本策略。
  朱瞻基笑着说道:“孙儿已经与英国公就此事聊过,孙儿有意将张家封到榜葛刺东北的山南地区,而英国公也已经接受。”
  榜葛刺就是后世的孟加拉国,他们以北,就是后世的印度阿萨姆,曼尼普尔等国。
  那片区域与缅甸之间隔着那加山脉,当地瘴气横行,交通不便。
  缅甸在朱瞻基的计划里,也是要收服的,变成大明的南疆。那里的矿产资源,物产都非常丰富。
  以后的沐家,就准备迁封到那里去。
  但是对印度区域,朱瞻基也不想放过,他的心愿可是要把喜马拉雅山脉变成大明的内部山脉。
  而要执行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就是要在印度次大陆有一个立足点,还不能是在南部海边。
  所以,再也没有比阿萨姆更合适的地方了,而且,占据了这里,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阿萨姆一带,是除了中国以外,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基地。
  这里变成了大明的疆域,以后大部分的茶叶都是大明出产。
  其他国家,最多也就是能出产一些廉价茶叶了。
  朱棣只是回想了一下,就知道了朱瞻基说的是哪里。他都点了点头说道:“很好,看得出来你是经过深思熟虑了。”
  朱棣的视线被街边的一排三层门面吸引住了,这些建筑充满了古风古色,但是一眼就能看出是用水泥建造的。
  这样的房子高大明亮,比原本的土木建筑要大气的多。
  朱棣笑道:“现在应天府,变的我都有些认不出来了。”
  朱瞻基笑道:“皇爷爷有时间可以到处看看,应天府会越变越整洁,越变越好看的。”
  这个时候,他们看到骑马的朱高煦有些好奇地停在了一家店铺门口,仔细打量这新建的房子,还有明亮的玻璃窗户。
  大明最近几年,除了水泥厂,建设最多的就是玻璃厂了。
  平板玻璃的制造并不困难,难的是制造大块的平板玻璃。
  在懂得了烧制石英砂,硼砂等能烧制玻璃之后,凡是这些矿石的产区,几乎都会建设一个这样的玻璃厂。
  这主要是玻璃难以运输,就地生产,就地销售,能节约大量成本。
  玻璃的售价因此大幅度降低,玻璃镜子也取代了一般的铜镜。
  朱瞻基已经在组织第二批去欧洲的商队,在欧洲驻守了三年多的士兵们,也该换防回来了。
  这个时代绝对不会出现一块玻璃镜子能卖十五万金法郎天价这样的事,那些威尼斯商人,也不可能凭借玻璃赚取大量的利润。
  看到朱高煦的身影,朱棣看了看朱瞻基说道:“待功臣都如此优容,你也不要再为难你二叔了。”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皇爷爷还不了解我吗?心胸狭窄,似乎用不到我的身上。”
  朱棣点了点头说道:“我已经准备恢复他的王爵,并且派六千人随他一同去征服西洲。”
  对朱高煦这几年的所作所为,朱瞻基非常清楚,他有心到非洲发展,朱瞻基只会支持,绝不会拖后腿。
  抑制黑人的数量,让他们永远只能生活在非洲那个小角落里,将会是后面主要的战略之一。
  有朱高煦这个喜欢打仗的叔叔去做这件事,朱瞻基会大力支持的。
  见朱瞻基情感真挚,不似作伪,朱棣的心情显然更好了。他对朱高煦这个儿子一直都有些愧疚,让他去西洲为王,也算对得起他,如今不用再继续愧疚下去了。
  年纪越大,他对亲情方面,看的也就越重。
  从朱高煦想到大儿子朱高炽,朱棣忍不住叹了口气,问道:“你父离世之时,可曾有抱怨?”
  就是有,朱瞻基这个时候也不能说。他摇了摇头说道:“父王离世之时,似乎已经想开了,并无遗憾。改日孙儿让人送上当日起居注,让皇爷爷能知晓当日情形。”
  朱棣又道:“我既然回来了,改日就去看看他,也让他早日入土为安。墓穴可曾建好?”
  朱高炽已经停灵一年多,就是为了等朱棣回来,才没有下葬。
  他活着的时候只是太子,葬礼只能按照太子礼仪下葬。他的墓穴只动用了数百人,月余就已经建好。
  朱瞻基点了点头说道:“为了宣扬薄葬之风,规制按照最简单的来,石雕都没有刻。孙儿准备以后将整个紫金山灵谷寺以西的南麓,建设成为了一个大型公园,成为祖陵。所有祭祀规制一次建设完毕,今后我朱家直系子孙,都活在山脚,死在山腰,所有墓穴都简单规划就好了。”
  “公园?”朱棣皱了皱眉头说道:“不妥,我皇家陵寝,岂可让百姓随意出入!”
  朱瞻基也没有反驳,笑道:“是孙儿想的简单了……”
  他不会知道,老朱家今后的皇家陵寝,可都是热门景点啊!
  不过现在开放,也的确是有些太超前了。
  爷孙俩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着,并没有专门的目的性,这样也让两人轻松了许多,想到哪里,就谈到哪里。
  回到了皇宫,今日从承天门开始,端门,午门,奉天门,所有的城门大开。
  以朱棣的嫔妃为首,在宫中的太监,宫女,只要不当值的,全部在道路两边跪迎。
  一直回到了谨身殿,朱棣在龙椅上坐了下来,露出了一丝倦意。
  “你也累了一天,回去休息吧。明日,你陪我一起早朝。散朝后你在将这几年间发生的事情都跟我细说。”
  朱瞻基问道:“今日御厨那边为了迎接皇爷爷归来,可是做了不少美食……”
  朱棣摇了摇头,叹道:“老了,今日忙碌一天,我这腰杆可受不了,一会儿回了后宫,随便吃点就好了。”
  从谨身殿出来,朱瞻基又回头看了一眼这座宫殿,虽然太监宫女进进出出,但是他却能感受到里面那个老人的暮气。
  一代雄主,如今也到了不得不服老的年纪。
  对朱瞻基来说,他更愿意朱棣多活几年,有这个主心骨在,朱瞻基做事就不会有任何担忧啊!
  第二日,朱棣准时起床,先到了武英殿召开早朝。
  落座之时,他出乎意料地让朱瞻基与他并排坐在龙椅上,而不是身前就座。
  而且,他基本上很少发言,什么事都交给朱瞻基处理,只说自己还需要休息几日。
  朱棣刚回来,许多事情还没有跟文臣们交流,许多安排也需要他首肯,所以今日的早朝,主要就是商议这些事务。
  早朝结束,所有主官都被留在宫中进食,随后,全部人移驾前往天地坛祭天。
  二十七日祭天,二十八日拜祭社稷坛,二十九日拜祭祖庙。
  三十日这一天,朱棣连早朝都没有参加,让朱瞻基主持,自己睡了一个懒觉。
  等朱瞻基下了早朝,带上所有亲眷一起到了灵谷寺,去祭奠在那里停灵了一年多的朱高炽。
  回来的途中,他让人抬着上山,到自己的墓穴和朱高炽的墓穴看了一眼。
  他一个人面向南方,看着脚下的应天府沉默了许久,然后一语不发地下山。
  七月初一,朔望朝。
  这是朱棣回来之后的第一次大朝会,当日的朝会人员齐整,不过大部分五品以下的官员连进入议会大楼的资格都没有。
  因为这一天,朱棣要正式接见各国代表,接受他们递交的国书,这里面有不少部落想要归附大明。
  当然,更多的国家是被迫接受大明的统治,成为大明的属国。
  朱棣却不在乎这些,甚至因为距离的原因,像位于巴格达的黑羊部落,想要归附大明,大明还不接受,只承认他们是大明的属国。
  大明现在也确实没有能力统治更大的地盘,光是一个南洋地区,现在还缺大量的官员。
  朱棣第一次进入议会大楼,立即被这里面的布置给震惊住了。
  议会大楼建设的有点像后世的剧场,一共有四层。主席台位于第二层,台下是安装的大缸,还有铜管通向每个角落。
  不论是从第一层,还是第三层,第四层,都有楼梯直接跟主席台相连。
  第一层可以容纳大约八百人,第二层以上,每层可以坐四百人,呈环形包围着主席台。
  而皇帝的御座,位于主席台的正上方第四层,不仅可以看到主席台上的一切,也能直接看清所有就坐的大臣们。
  整个议会大楼内部,一共有三个地方可以直接说话扩音。一处是皇帝御座,一处是议长座,还有一处是主席台前方的发言处。
  所有与会的大臣们,在参加大朝会之前,都会先跟鸿胪寺递交奏折,由鸿胪寺,司礼监,安排会议进程。
  朱棣第一次进来,兴趣十足,在开始之前,洋洋洒洒地说了好一番话。听到自己的声音响彻整个会场,他对这个难看的议会大楼已经改变了态度。
  虽然丑了一点,但是确实很好用啊,不用扯着嗓子,也能让所有人清清楚楚地听见自己的话。
  而这样的布置,即使没有大明议事法则,文武百官们也要遵循规矩,才能有说话的机会。
  大善!


第一三七章 禅位
  唯一让朱棣有些不满的是,如今议会大楼因为要尽可能多地设计座位,并且每排座位前面还有长桌,所以没有了跪拜的地方。
  也就是说,凡是在这里召开会议,商议国家大事,不管职位高低,都不再跪拜。
  如此看来,这里只能作为廷议的地方,遇到庆典之类的朝会,还是要放在奉天殿才好。
  这也正是朱瞻基的目的,要将朝堂各位大臣头发胡子一把抓的现象纠正过来,首先就是要改变官员们的议事环境。
  当工作环境被隔开了,所有人习惯了各司其职,就不会再有一个刑部官员,对兵部事务也能随便置喙的做法了。
  当然,这也会造成一个后果,那就是议长的权力大增,虽然没有丞相之名,但是也有了丞相的权力。
  只不过,朱棣现在还没有看到这些。
  他对议会大楼满意,除了能居高临下地看清每个大臣,还因为这个龙椅,要比奉天殿的那个金丝楠木龙椅坐的舒服的多。
  在享受方面,朱瞻基比任何人都讲究,议会大楼里面的所有座位,都是按照真皮沙发那样的设计。
  而他所坐的龙椅,以檀木为架,九龙盘踞,上面和背后包裹弹簧,棕蓬,再塞入棉花,外面绷上明黄九龙丝绸。
  椅背高达两米,能并肩坐入两人,一个人坐在里面,能当床睡。
  这样的龙椅,朱棣坐进来,就感觉份外舒服。
  他看了看搬来一个锦凳,坐在自己斜前方的朱瞻基,心中又犹豫了起来。
  如今繁杂事务有这个孙子费心,自己可以偷懒一番,这个皇位,又让他舍不得了。
  从这两年的变化也能看出,自己这个孙子虽然勤政,但是也是一个享受派。
  他现在把朝廷议事改的面目全非,抓大放小,实际上还是为了偷懒。
  不过,朱棣也不担心,因为现在虽然他把许多事务都放给了大臣们,但是同时限制了各位大臣对其他事务插手的资格,绝对不会出现一个权倾朝野的大臣出来。
  如今的蹇义虽然身为议长,看似权力大增,但是没有执行权,根本干涉不了其他各部的事务。
  坐在宽大的龙椅上,朱棣打开了今日的议事手册。
  这也是朱瞻基弄出来的新花样,每次大朝会,必须要各部先把需要议的事提交上来,然后按照程序执行。
  蹇义这个议长,负责的就是控制议事纪律和进程。
  所有人要奏事,都必须按照程序来,这也减少了在朝堂上扯皮的过程,加快了议事进程。
  看到面前这个小册子,朱棣就知道了今日朝堂要讨论那些事务,什么人会上台发言,会讨论哪些事。
  而他只需要看到这个小册子,心里就对许多事务已经有了判断。
  但凡群臣讨论的结果符合他的想法,就可以通过,而不符合他想法的,就能打回重议。
  这不仅可以节省许多时间,更让他能对朝廷事务有最直观的认识。
  只要不是一个庸才,今后当皇帝,就不会随随便便被大臣蒙蔽。
  这里面唯一不好的一点是都察院想要弹劾哪位官员,就不可能一开始瞒着众人。
  不过这样也好,没有确凿的证据,靠风闻奏事就随便弹劾官员的事会出现的少的多。
  朱棣心里也在奇怪,朱瞻基一直在强调要提升都察院的地位,为何现在反而限制了他们的权力呢?
  特别是六科,他们本来就是一个监督机构,靠的就是风闻奏事立足。
  如今他们等于是被绑住了手脚,以他们的级别,如果没有圣裁,他们根本没有权力调查六部可能的贪腐现象。
  想到这里,他敲了敲面前的木桌。
  可不曾想,这个木桌的前面就是扩音的铜管,这个铜管从四层一直通到二层主席台下面的扩音装置上。
  经过铜管的扩音,他敲桌子的声音响彻了整个议会大楼。
  主席台上,乌兹别克族的代表,刚递交了国书,准备向朱棣跪拜。
  听到巨响,忍不住愣在了那里。
  主持会议的蹇义扬起了头,向着朱棣抱拳道:“陛下有何吩咐?”
  朱瞻基也回头看了看朱棣,见他面色诧异,知道朱棣可能是习惯性动作,却不防被所有人听到了。
  朱棣闹了个笑话,不过也并没有放在心上,面对这种情况,他游刃有余地说道:“乌兹别克族在面对帖木儿国的战斗中,表现英武,今特例嘉赏马刀五千。”
  应天府的特种钢厂专门研究的就是各种合金钢,如今虽然火枪已经成为了大明的主要武器,但是长刀,匕首这些冷兵器并没有被淘汰。
  大明如今出产的特种钢刀远超各国钢刀,大名鼎鼎的大马士革钢刀,在大明钢刀面前也相形见绌。
  而且他们的制作麻烦,造价高昂,根本不可能装备全军。
  听到朱棣的话,蹇义又开口问道:“宋尚书,五千马刀,工部什么时候能够供应?”
  大小九卿在主席台上都有位置,宋礼从自己的位置上起身,来到扬声器前面说道:“安国公上月订了一批马刀,如今还未起运,可以先转给乌兹别克人。”
  这个时候,乌兹别克人的代表王叔木和温跪了下来,先向着朱棣磕了三个头,然后举起了右手。
  这是议事法则里面代表想要发言的请求,蹇义点了点头道:“卿可到台前发言。”
  木和温被鸿胪寺的官员教导了规矩,他走到台前的扩音器前,向准备离开的宋礼抱拳行礼,才面向朱棣说道:“陛下,外臣能否换一个要求?”
  朱棣坐直了身体,说道:“且说来听听。”
  木和温道:“我乌兹别克人原本四海为家,逐水草而生。在上国的帮助下,如今我族大量种植棉花,并且收获惊人。可我族只会人力纺织,还请陛下授我水力驱动之术,对我族来说,水力纺织之术,远比五千马刀更有用。”
  朱棣闻言哈哈笑道:“此事太孙已经有了全盘计划,这等小事就不要来烦扰朕了。不过,为了褒奖你等,这事我就允了。”
  除了第一天晚上,朱棣太过劳累,好好睡了一夜。此后的几天,他在忙碌之余,一直在跟朱瞻基谈心。
  爷孙两人就大明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内务,航海等等,都进行了广泛的沟通,所以朱棣很清楚朱瞻基对西北各族的态度。
  西北各族距离大明遥远,只是转运棉花,让他们赚取微薄利润,这件事不能长久。
  大明想要把他们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除了武力威慑,必须要给他们更大的甜头。
  将水力纺织技术传授给他们,是计划的下一步,哪怕就是木和温不提,朱瞻基也会逐渐实施。
  只有让他们像鞑靼,瓦剌两族一样,完全依靠大明生存。大明从军事,经济两个方面全面控制住他们,这种统治才可能稳定。
  木和温听到朱棣这样说,连忙又跪拜了下去,表示感谢。而在第一层的下面,乌兹别克人的代表,也纷纷向朱棣鞠躬行礼。
  朱棣最享受的就是这种感觉,这种权力在握的满足感,也是他现在犹豫,不想退位的主要原因。
  习惯了手握大权,一时之间让他放弃,任谁也有些舍不得。
  会议在蹇义的主持下继续进行,后面的那些国家看到乌兹别克人的要求得到了满足,一个个也想将各种赏赐换成水力纺织技术。
  甚至还有柯枝,榜葛刺等国,想要得到火车的生产技术。
  这一点朱瞻基当然不会同意,现在公开水力纺织技术,已经足够了。
  何况,他们那些小国,连铁都融化不了,根本不可能生产出火车。
  这可是整个工业的升级,而不仅仅是一项技术。
  提升不了炉温,就不能融化钢铁,不能融化钢铁,就不可能铸造铁具。何况还涉及到了汽缸,活塞的合金制造。
  这可不是他们想的那么容易。
  只要炼钢技术他们突破不了,大明就不会担心他们能追上来。
  在原本的历史上,一直到十九世纪,才真正解决了炼钢技术的炉温提升,那是四百年以后的事情了。
  大明技术改进带来的蝴蝶效应不可能让这个时代依旧遵循原本的历史,但是最少几十年内,钢铁熔炼技术要尽可能地保密。
  等到大明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土地,形成了绝对优势,那个时候,就是让他们获得炼钢技术,他们也要有钢铁来源才行啊!
  朱棣原本还很享受这种尊崇,但是很快就被各国无休止的要求弄的烦躁了起来。
  到了后面,他缩在龙椅里闭目养神,根本不去管下面发生什么事,一切让朱瞻基回复。
  将所有外国使节接见完毕,他们退场,才又开始进行内部事务的议事。
  这半个多月,本来就没有多少大事,朱棣回国算是最大的一件事了。
  那些程序性的事务,不仅朱棣,就连朱瞻基也没有太大兴趣。
  他心里还在想着蓝烟主持的青霉素提纯,到底成功了没有。这几日一直都跟朱棣一起,根本没有时间去关注这件事。
  青霉素的研究,在这个时代难就难在提纯。甜瓜的生长是有季节性的,每年只能研究几个月的时间。
  虽然后来制作出来了菌种,但是到了提纯这一步,即便是蓝烟,也没有捷径可走。
  已经研究三年了,提纯依旧没有大的突破。如今青霉素的产量从每立方厘米2单位提高到了40单位。
  但是因为缺乏冷却技术,得不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菌。
  靠常温提纯出来的青霉素,与其说是救命良药,不如说是毒药。
  临近午时,也到了议事的最后阶段,锦衣卫奏报的一件事引起了所有人的关注。
  就在今天早上,朱瞻基才知道,朱瞻埈孝期行房,导致其妻范氏怀孕。
  这件事在后世不算什么,朱高炽都死了一年多了,连结婚都可以,更别说同房。
  但是这个时代,却是大不孝。
  这件事其实是一件小事,本不该拿到朝堂上来议论。但是谁让朱棣现在回来了,谁又让朱瞻埈不是朱瞻基的同母胞弟呢!
  也就是说,这件事背后的含义,远远超过了事件本身。
  朱瞻基的心里其实对杨章德有些恼火的,他实在有些无事生非。竟然敢不跟自己商议,就把这件事捅出来,让自己有些被动。
  但是他也知道,杨章德这是代替自己出手,想用这件事来测试一下朱棣的心态。
  即便是多此一举,朱瞻基却也不能太过责备杨章德。
  杨章德担任锦衣卫指挥使已经三年,他虽然没有当初的纪纲跋扈,但是心狠手辣无过之而不及。
  他是朱瞻基忠犬,也在朝堂建立了一帮势力。他们生怕朱棣回来,会让他们这太孙系的势力受挫,想要试探一下朱棣。
  而这个时候,朱瞻埈闹出的这件事,就是一个很好的着手点。
  朱瞻基也不怕瞒不过朱棣,以朱棣的手段,看穿这一点是轻而易举的。
  关键在于朱棣到底是一种什么态度,这种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今后朝堂的局势。
  趁着议事的间隙,朱棣对着朱瞻基招了招手,朱瞻基起身,李亮连忙将他的锦凳搬到了朱棣的龙椅左侧,让朱瞻基坐下。
  朱棣靠在龙椅里面,还将他备受风湿折磨的双腿盘了起来,像个寻常老翁一般,轻声说道:“纵观如今的议事程序,的确做到了你三年前说的那样,如今朝堂上面少了无谓的纷争和指责,更有效率。但……将所有事务摊开来议,让都察院,六科还如何风闻奏事?”
  朱瞻基本来一直等待朱棣的责问,却没有想到他似乎根本不在乎朱瞻埈的事,却问起了议事程序。
  以前的时候,都察院和六科这样的机构,可以仅凭风言风语就弹劾一个大臣。
  而这个大臣不管有没有做过这件事,都必须做出解释,解释不过,就等着丢官。
  这种有罪推断在后世基本已经灭绝,在法律逐渐健全以后,基本都是无罪推断。必须要调查机构提供证据,而不是让人自证清白。
  这样的弹劾步骤,让一些所谓的清流,嘴炮,在后来越来越猖狂,还形成了一股巨大的势力。
  以后世的东林党为例,他们虽然屡有成员身居高位,但是更多人还是把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