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耗费了两日功夫,舰队抵达了半岛北岸一处海湾,这里有一处深水港,而且距离标注的泥炭矿只有八十里地。
  虽然才是三月,但是这里气候炎热,四季如夏。
  这处海湾周边的区域也有不少土人部落,他们驾着最多只能容纳十人的木舟,在浅海处打渔。
  登陆的大明士兵一上岸就被当做了天神,众多的部落民众纷纷前来跪拜。
  因为气候炎热,这里的男女大多身无寸布,只是在胯间用草帘遮挡,连那女人哺乳之物都搂在外面。
  不过他们格外重视头饰,每个人的头上都有饰物,还有脖子上,手腕上,都有贝壳,黄金制成的饰品。
  这些大明士兵已经逐渐习惯了土著女人的裸露,但是到了这里,依旧有些吃不消。
  这些女人,裸露的地方是在有些太多了。
  而且这几个月一直忙于勘测沿岸的水情,大陆的边界,士兵们憋了几个月,看到这些皮肤光滑,丰满的女人,就有些憋不住了。
  韩进也有些吃不消,将目光放在了船下一个健壮的女人身上,轻声说道:“杨兄,为了泥炭,舰队就在这里休整一月吧!”
  杨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既然岸上有土著居住,那肯定是没有瘴气的,这里浪平,水深,也适合驻扎。这样吧,这次寻找泥炭矿,就由我亲自率队,韩兄弟留在这里驻守。”
  韩进行礼道:“遵命!”
  在西海岸带上的那些土著,经过了将近一年的训练,现在都成为了内监们的传声筒。他们虽然不一定懂得这里的语言,但是由他们出面跟当地人交际,很快双方就能简单的沟通。
  双方在贸易方面很快达成了共识,大明人带来的所有东西,都是他们想要的。特别是那些钢刀和匕首,让当地土人视若珍宝,让他们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他们也心甘情愿。
  而大明士兵也格外受当地土人的青睐,这里跟日本一样,有着换种的习俗。许多丈夫心甘情愿地送出了自己的老婆,想着她们能生出像大明士兵一样的孩子。
  大明士兵在当地休整了整整五天,许多附近的部落都送出他们认为最美丽的女人,来跟大明士兵借种。
  但是他们却不愿意将女人卖给大明人,也不愿收钱。
  这里的气候温暖,生活容易,许多部落都非常大,却没有生存危机。所以他们不愿意卖女人,只愿意借种。
  这跟南大陆的南方刚好相反,因为那里的环境太恶劣了,养活不了太多人。
  舰队的士兵们简直有些乐不思蜀了,不过在杨道用前方还有更多的部落,更多的女人来诱惑,那些士兵才勉强振作精神,跟随杨道向内陆进发。
  跟他们同行的还有一千个当地部落挑出来的健壮男人,他们拉着五十辆仅存的板车,跟随着杨道他们一起前进。
  对于不会制作圆形器物的美洲土人来说,板车简直都是黑科技了。看到板车上面装满了上千斤的食物,还能前进,他们一个个都惊呆了。
  当大明人提出让他们派出五百人帮忙转运泥炭,然后这些板车就归他们所有,他们二话没说就同意了。
  对于一个原始部落来说,这五十辆板车,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杨道一开始并没有把这八十里地当做是艰难的任务,在他想来,这段路再难走,两三天的时间也能抵达。
  可是,当他行进到一片漫无边际的沼泽地的时候,开始担心了起来。
  沼泽地是难以运输的,装满泥炭的板车,肯定不能经过沼泽,所以他们只能一边先派人前去寻找泥炭矿,一边寻找更坚实的道路。
  耗费了整整五天,他们才沿着沼泽地寻找到了一条路出来。而前军那边,来到地图标注的地方,还没有开挖,就看到了裸露在外面的黑色泥炭。
  这座在后世都能评上世界十大煤矿之一的塞雷洪煤矿,占据了近五十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世界上最好开挖的露天煤矿。
  可是,开挖并不顺利,因为他们的到来,惊动了这里的巨蟒。当一条长达十米的巨蟒高昂起了它的头,用尾巴一下子打飞了四个人,所有的土著都吓的仓皇而逃。
  大明的士兵们也都被惊呆了,数百人惊慌地用火枪扫射,可是巨蟒被打死了,自己也伤了数十个士兵。
  现在,没人敢来挖煤了。


第一二四章 黄金
  “老天爷啊,杨千总可曾见过如此大的巨蟒?”
  杨道望了望四周受伤的将士,他们都是惊慌失措之下向巨蟒开枪,由于是散弹,所以导致了流弹伤到了自己人。
  这倒不是训练不足,实在是这头巨蟒太过惊人。
  杨道摇了摇头说道:“前几年,我倒是听说西南将士在勃固(缅甸)曾经遇到五丈长的巨蟒,原以为是流言,不曾想今日也遇到一条。”
  一个把总陪着笑说道:“京城动物园里,也有一条巨蟒,比这条还要小一半以上。可惜方才惊慌过甚,将这条巨蟒给打死了。”
  杨道摇了摇头说道:“此地距离大明五六万里之遥,装运不便,若是在船上作恶,会造成巨大损失,此事就不要再提。若是再遇此等大蛇,也照例打死,不过蛇皮和蛇骨倒是可以晒制运回。”
  负责记录动物的通政司知事黄钰详细记录下来了这条大蛇的特征后,笑着凑了过来。“杨千总,这条大蛇怕不是有两千斤重,煮食分之,我们这些人一人也能吃上一斤鲜嫩的蛇肉。”
  杨道小时候在江西山区长大,当地倒是不忌讳吃蛇。所以他也毫无心理障碍地说道:“嗯,下午加餐,这蛇肉想必鲜嫩无比。”
  但是一些北方的士卒,听到要吃蛇肉,吓的面无人色。跟在杨道身边的把总徐冲籍贯河北,连忙说道:“属下无此口福,这等美食还是让给杨千总吧。”
  杨道看了看四散而逃的土人说道:“你去将土人收拢,安抚民心。另外,蛇一般是群居,这里应该不止一条蛇,让各位士卒谨慎一些,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徐冲也知道方才士卒的表现大失水准,围成了一个圈射击,结果蛇只是轻伤了四个人,他们慌忙射击,自己人反倒伤了二十余人。
  这也是他们海军士卒很少经历战事的缘故,不过这一点绝对不能成为借口。回到舰队之后,他们这些人肯定要受到处罚。
  内监首领长随贾川这个时候小心翼翼地来到了巨蟒的身边,惊叹了一番回头说道:“杨千总,如今土人认为这个泥炭矿有蛇神守护,无论如何不肯再来挖煤。”
  杨道长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吐出。“耐心劝阻一番,我们可以适当加大一些筹码。如果再不从,就以武力相逼!看看到底是蛇神厉害,还是我大明的火枪厉害。”
  杨道并不是一个狠辣之人,但是他接受的领军教育告诉他,身为主将,慈不掌兵。
  领军就像是博弈,想要一子不失是不可能的,能够以最小的损失,赢得最大的战果,才是正道。
  为了达到目的,当勇往直前,切忌犹豫不决。
  他们这五千人目前抵达东洲南大陆的北部,一部分人要测量地形,一部分人要驻守港口,想要把几百万斤泥炭运送到一百多里外的船上,必须要依靠当地土人的力量。
  只是依靠他们,恐怕两个月都难以转运完。
  贾川叹着气说道:“咱家再去试试看,看看哪些人的反对意见最大,说不得要杀鸡骇猴一番了。”
  不过,他们没有料到的是,火枪的出现震惊到了所有的土人。他们将火枪当做了天神的武器,原本他们就怀疑大明人是天神,只是因为大明人跟他们的女人纠缠了几日,让他们失了敬畏。
  如今这火枪一出,众人皆惧。当大明人的火枪对准了他们,所有人都臣服了下来。
  这种能冒出白烟,发出巨响的火枪,比蛇神更让他们恐惧。
  除了这五百人负责拉着板车运输泥炭,一次可以拉五万斤,却需要四日的时间,如果想要凑够三百万斤泥炭,需要大半年的时间。
  杨道他们当然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耽搁,所以拿出了更多的琉璃珠项链,让土人派出了更多的人来帮大明人运输泥炭。
  他们虽然没有车轮,却会用圆形的树木做成一种曳地拖车。这种拖车虽然没有板车好用,费力费时,对路面的要求也更高,也容易损坏。
  但是,装的也不少,更不用大明人费心费力制造板车了。
  贾川用布匹,琉璃珠,铁器,吸引了附近的部落首领派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当人数达到两万的时候,这样算起来,不到二十天的时间,就能将所需的泥炭运到海边的船上。
  这个时候,杨道他们才轻松了下来,享受起了南美的特异风情。
  杨道他们所处的区域,是后世的哥伦比亚加勒比地区,这里生活的民族是泰罗那人。
  他们与哥伦比亚的主要民族奇布查人虽然在文化上并没有任何想象之处,但是他们肤色却跟大明人一样,都是纯正的黄色人种。
  至于后世的印第安人肤色变异,主要是因为大部分印第安人他们的血统都融入了黑人和白人的血统,纯正的印第安人,不到人口的百分之二。
  所以在后世,看到的大部分印第安人跟黄种人不太一样,这只是因为他们已经不是纯正的民族了。
  但是在这个时代,这里的土著跟大明人并没有明显的区别,无非是装扮不同,然后因为天气炎热,不穿衣服导致被晒黑了许多。
  这样不同的民族,因为外形的相似,融合起来,完全没有一点难度。
  “这里的土著自称泰罗纳人,他们会建造石屋、石墓、石桥及阶梯状石台;也会制作陶器、石器、兽骨及贝壳饰物以及念珠、钮扣、首饰等。
  在农业方面,他们种植的粮食并不多,以玉米为主,主要以狩猎和采摘为生。这里有着各种各样的水果,还有数不清的动物,人们不用辛苦劳作,就能获取吃不完的食物。
  而且他们的石磨与大明的几乎完全一样,能将玉米粉碎,用陶罐煮粥。
  只是他们的钢铁冶炼非常落后,只会将铁矿石丢进火堆焚烧,然后进行锻压,得到纯度不高的铁器。
  这里的人们主要还是使用青铜,黄金制作的武器,只有这两种金属,才能用火烧融。”
  “三月十六日,晴。今日负责在矿山巡逻的一个小队,又发现了两条巨蟒,这一次,有了心理准备的士兵们并不畏惧这巨大的蟒蛇,虽然只有十个人,却轮流射击,将这两条巨蟒打死。其中一条巨蟒的长度将近十三米,另一条也将近十米,在大明,我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巨大的蟒蛇。当地的土人们虽然尊崇蛇神,但是他们却更喜欢这样的蛇肉,两条巨蟒近两千斤肉,被他们直接分食。”
  “三月二十一日,晴。如今越来越多的土人们赶到了这里,他们的身上都携带着黄金,不用贸易,只要我们说想要黄金,他们都愿意主动奉献出来。许多部落首领看到我们,都匍匐在地,向我们行礼。在他们的心中,我们就是来自天上的神。特别是在看到我们的大船以后,无数土人甚至愿意奉献上自己的生命。”
  “三月二十五日,阴。今日从那个泥炭矿里面挖出了一条巨大的蛇骨,这条蛇骨的长度甚至超过了十五米,并且骨头已经变成了像石头一样。我想到了殿下曾经说过的化石,这应该就是了。所以我让土人收集出来这些化石,并且进行编号,运到船上。把这些运回大明,殿下应该会喜欢吧。”
  “三月二十八日,晴。今日接到了韩进传来的消息,泥炭已经够用了。
  而贾川与土人的贸易,也早已经完成了。我们携带的布料只剩下了一小半,还有一些琉璃珠。这是预备着后面的行程,再遇到土人跟他们交易的。
  知道我们要走,这些土人们失望无比,他们还希望我们能长久留在这里。
  我们提出要二十个年轻人跟我们一起上船,他们为了这个名额还争夺了起来,最后是二十个大部落,每个部落派了一个身强力壮的年轻人跟我们一起上船。
  我们会教会他们大明话,以后再来到这里,我们就不怕跟他们无法沟通了。”
  “四月二日,晴。舰队出发了,新上船的这些土人跟开始的那些土人一样,他们勤劳,能吃苦,不管安排他们干什么,他们都毫无抱怨。贾川安排了一个秀才教他们说大明话,他们也都很愿意学。从他们的眼睛里,能够看出他们对大明充满了向往。贾长随最近一直非常开心,他用不到十斤黄金成本的货物,换来了四千斤黄金。这真的是暴利啊!”
  杨道他们沿着加勒比海的西侧们开始向北航行,来到巴拿马的疆域的时候,测试的定位让所有人都惊喜无比。
  不管是看地图,还是根据实际的测量结果,都证明了这里与他们大半年以前驻扎的港口,相差不到一百五十里。
  如果能在这里挖出一条运河,连接两片大洋,以后就能省了几万里的行程啊。
  不过他也知道,想要依靠这里的土人挖出一条运河,是一个几乎不可能的任务。
  这件事还需要从长计议。
  就在杨道和贾川他们因为自己的收获感到窃喜的时候,远在库斯科的候显,却因为巨大的收获而感到惶恐了。
  位于秘鲁高原上的库斯科王国,已经雄霸了当地一百多年。
  一百多年间,库斯科王国南征北战,成为了一方霸主。而他们占据的地区,也是这个世界上黄金储量最大的地区之一。
  从秘鲁到智利,到玻利维亚,这是世界上最大,也是最密集的金属矿产带。
  可以这么说,这里的随便一座山挖开,里面不是有黄金,就是有白银,或者就是有黄铜,无非就是储量多少的问题。
  占据了这里库斯科王国因为一开始想要跟大明作战,遭到了候显的惩罚。
  他没有想要杀死维拉科查,这个坐井观天的自大君王,在面对大明的火枪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了反抗的意志。
  他表现出来的谦卑,甚至比普吉奥人,文蒂拉人还要过分。
  大明征略这里,根本不需要动用武力。
  有着同样的肤色,有着同样的外表,还有着更先进的文明。封闭的南美印第安人们见到大明人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反抗的意识。
  为了表示惩罚,候显随口说出了要让他们贡献出所有的黄金和白银。然后,上百万各地的库斯科人部落,纷纷贡献出了自己的黄金。
  他们跋山涉水,来到了库斯科城,然后将黄金摆放在了城市中心的广场上。
  而只要候显对他们表现的和颜悦色,然后用柔软的丝绸奖励他们,他们就会激动不已。
  当三个月的时间过去了,广场中间的黄金已经堆积的像一个小山。
  负责看守广场,清点黄金的内监少监邬训,从最开始的震惊,已经逐渐变得麻木起来,最后变得恐慌。
  因为这些黄金和白银是在太多了,多的远远超过了他们的预计。
  仅仅是初步统计,这里的黄金已经超过了五万斤,白银也有三十万斤。总数超过了千万两白银。
  这里的人很穷,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他们没有什么奢华的享受,就连君主,也只是穿着粗麻衣裳。
  但是他们又是这么的富裕,坐拥无数矿山。只是他们缺少将这些黄金和白银变成物质财富的渠道。
  候显这段时间除了会见各个部落的首领,跟他们签订各种协议,将这些地区变成大明的疆域。其他的时间,就在考虑如何建立一条贸易渠道。
  身为内监,他很清楚朱瞻基现在的目标就是建立大明跟世界各国的贸易通道,跟朝鲜,日本,跟南洋,跟西洋。
  这条商路如果建立起来,将会远远超过跟西北的那条丝绸之路。
  以前,这可能是一个梦想,但是在大明已经有了蒸汽帆船的时候,建立这样一条商路,却变的容易了许多。
  现在,最忙碌的就要属舰队的工匠们了。
  他们一边指导当地人制作木箱,一边指导他们制作板车。光是把这些黄金和白银运到海边,就需要几百辆车,还有大军的辎重,食物,最少需要一千辆板车。
  而大批的士兵也被派了出去,他们测量地形,勘探矿产,还要指导当地的农民种地,修路。
  所有的士兵都干劲十足,这个遍地是黄金的地方,真是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啊!


第一二五章 选才
  时值仲春,梅雨未至,位于江南的应天府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
  自三月中旬春闱结束,整个应天府的气氛就变的有些压抑起来。在挂榜之前的这段时间,应天府的气氛平静到有些凝固。
  所有士子,包括文武百官的注意力,都在贡院那片小小的天地。
  但是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京城运行的火车,依旧是一大景色。当冒着白烟的火车鸣响汽笛,呼啸而过,依旧能让许多老百姓驻足观看。
  二月下旬火车运行以来,到了三月中,南北线的火车也开始了运行。因为火车的制作需要时间,现在环城线的火车,依旧还没有能运行起来。
  京城的百姓们现在已经习惯了出门乘坐火车,只花几个铜子,这可比租马车要便宜的多了。
  这也导致了乘坐火车的人数一直居高不下,人满为患,导致了各种纠纷,以至于各个站台还需要衙役维持秩序。
  朱瞻基知道,这样的情形最少要持续半年以上,等到以后火车多了,这种情绪才能缓解。
  “殿下,西北情报。武安侯已经率兵出征,携十七万大军,兵分两路,沿着丝绸之路南北线向撒马尔罕进军。”
  “可有来自帖木儿国的消息?”
  “如今兀鲁伯着火者梅德乐,卡西姆分别于奇姆肯特北部山口,浩罕北部的卡拉库山口严阵以待。不过,对方并无可靠火器,难以抵挡我两路大军。”
  朱瞻基看着地图,找到了两处险隘,回首问道:“如今河中地区士气如何?可有我南路军战果?”
  监军太监差让摇了摇头,“自半月前接到了张信与沐昕传回来的消息,此后西北各部并无南路军的消息。”
  如今这个时代,信息的传播非常缓慢,西北各地距离大明上万里,即便每日派人快马加鞭,消息传回来也需要一个多月。
  朱瞻基知道南路军现在激战正酣,但是却不知道朱棣那边打的怎么样。
  但是他并没有太多的担心,以热兵器对冷兵器,加上现在他又派人去了前线制作新式炸药,如果朱棣还打不赢,那才是意外。
  他唯一担心的是后勤跟不上。现在两路军都要出征几千里,战线拉的太长,对后勤是严峻的考验。
  南路军在围攻赫拉特,赫拉特距离忽鲁谟斯只有两千里,后勤问题有印度人负责,问题还不大。
  但是随着朱棣率领大军越来越往北,后勤补给将更加艰难。
  现在可不是后世,到处都有公路,现在的波斯高原,许多地方都是没有道路的,何况向北,还要经过阿富汗的荒漠地区。
  不过他现在也是鞭长莫及,只能寄希望黄渊能解决好这个问题,这次西征一举成功。
  朱瞻基想了想,还是决定暂且不去管西征的事务,对他来说,现在的科举事务才是头等大事。
  西征虽然重要,但是有朱棣在负责,他的主要任务是维持国内的政局稳定。而现在科举事务,就是政局稳定的重要因素。
  三月十八科举结束,随后的半个月,翰林院,内阁,礼部,都察院选出来的内外帘官,就进入了紧张的阅卷之中。
  与此同时,为了防止作弊,锦衣卫和咨情司两个部门也都派了随员全程监督。
  朱瞻基虽然在试卷里面加了不少关于时政方面的策论,但是因为已经提前了半年统治,也给了这些举人充足的学习时间,所以并没有遭到举人们的反对。
  但是在春闱结束之后,还是有一些在这方面考的不好的举人,掀起了一股反对的风潮。
  不过他们掀不起大风浪,因为量才选士,历届王朝本来就带着独有的风格。
  就像朱元璋搞八股选士,那些世子们不是照样学习八股。
  如今的八股文选士也才十几届,还没有形成后世僵硬的风格。
  朱瞻基现在加大时事策论,数学的内容,那些士子们也就只会跟着他的要求走。
  解缙最近一些日子一直非常开心,他一边密切关注贡院那边的消息,但是却不敢有任何的动作。
  这一次,他的儿子和侄子同时参加会试,身为长辈,他不敢掺和进去,生怕会影响到自己的清誉。
  但是不管是解桢亮,还是解祯期都自认这一次考的不错,金榜题名,应该是板上钉钉。
  解祯期他们的确有这样的自信,在儒家学术上,他们家传渊源。现在朱瞻基加的这些策论和数学,他们两兄弟本身就是所有事件的参与者。
  他们随着朱瞻基一起出海,见识到了世界各地的风情,本身也是朱瞻基海外策略的参与者。
  而且,朱瞻基推广数学,字母,标点符号,他们也是参与者。
  如果这个时候还没有这种自信,那就是朽木不可雕也。
  四月初九,阅卷整整二十天,一万多份试卷经过五次交叉阅卷,评比,终于决出了名次。
  一万八千多举人,差不多按照十比一的比例,选出了一千六百余份试卷,成为了会试的胜出者。
  榜单分正榜,副榜,正榜三百一十二人将会直接参加复试,殿试。副榜一千三百余人将会直接参与选官。
  拆封唱名之时,朱瞻基亲自来到贡院,监督着礼部吏员们一个个拆开了封住的名字和籍贯。
  与往届一样,选出来的士子们依旧是南人居多,北人只占据了不到两成。
  不过这些在所有人的预料之中,这还只是会试,后面还有复试和殿试。那个时候,才会稍微偏向北人,选才之时,将北人的比例提高到三四成左右。
  北方清贫,连年战难,在读书方面,跟南人无法相比。所以在选士的时候,稍微偏向北人也是应该的。
  真要像洪武年间那样一次选才,选出的都是南人,那才是对北人的不公平。
  经过整整一日的复核,一千六百五十一人的名字和籍贯被抄在了二十张皇榜上,第二天辰时张贴在贡院之外。
  这一千六百五十一人,按照如今的制度,都被称为贡士,其实都有当官的资格了。
  不过他们大多数只能候选,也就是有了官员空缺的时候,才有他们的机会。
  这一次会试滞后了一个月,但是殿试朱瞻基却不愿意拖延。经过司天监的观天象,复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十五,而殿试日期被确定在了四月二十一。
  四月初十,当皇榜被张贴在贡院之外,自然是有人欢喜有人忧。
  解祯期虽然依旧榜上有名,但是这一次,他没能像上一次拿下头名解元,只拿了一个第二。
  第一被来自江西泰和的曾鹤鸣夺得,曾鹤鸣曾经也是大明有名的神童,永乐三年就已经中举。
  不过此后,其家兄病重,还要赡养父母,养育侄儿侄女,他就一直留在家乡。
  一直到其侄儿长大,今年的他已经快四十岁了,才来参加会试。
  他的诗歌蕴藉旷达,文章说理明畅,次序有法,虽然其才华不知几何,但是在应试考核方面,他的文章绝对属于精品,任何人都挑不出半点毛病。
  相比较而言,解祯期的文章虽然华美,却充满了浓郁的个人风格,不如他的文章能让所有人都喜欢。
  失去了会元,也就失去了连中三元的机会,但是解祯期并不觉得失望。因为殿试的主考官是朱瞻基,依朱瞻基对他的喜欢,在殿试上,显然具有比别人更大的优势。
  四月十五,为了迎接复试,当日的大朝会都被取消。
  三百一十二名贡士黎明时分进入了皇宫的奉天殿,朱瞻基以大明外交策略,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思想发展,军事扩张出题,进行了第一轮的复试。
  这一轮复试,让不少外敌学子叫苦不迭。他们根本没有想到,朱瞻基在复试上竟然不考儒家经义,只考时政策论。
  日落时分,一众考生出了皇宫,登时显得群情沸腾起来,不少人都觉得自己的答题并不尽如人意。
  不过,他们现在已经是贡士,已经有了当官的资格,哪怕就是考的不好,也不会因小失大,闹出是非来被削去功名。
  “兆南兄……”王乾走出了承天门外,算是出了皇宫,才敢放松下来。寻音望去,只见于谦笑着等在路边。“刚才就看见你了,不过被那些内侍,官员盯着,现在才敢跟你打招呼。”
  王乾摇了摇头说道:“廷益兄,这皇家威严,今日方得一见,果然让人战战兢兢。”
  于谦笑问:“今日考试如何?”
  王乾叹了一口气,摇了摇头说道:“不尽人意,以往只读圣贤书,对这些时政荒疏不已,也就勉强通过吧。”
  他向于谦行了一礼说道:“还要多谢廷益兄此前开解,否则真要抓瞎了。”
  对于时政,越是富家子弟了解越多,因为他们有机会从长辈那里知道一些新闻。而清苦家庭的子弟,为了学儒就耗费大量心神,也没有广泛的社交圈子,了解的事务自然不多。
  要不是朱瞻基从去年就开始让学子们多了解时政,今日的复试,大半士子恐怕都回答不了。
  于谦笑道:“你我本是同窗,如今又是同科,自当团结一心。”
  王乾受了于谦不少恩惠,此时长揖到底道:“若弟有幸登科,定当与兄一同为朝廷效力。”
  于谦笑着搂住了他的肩膀道:“君子乐于人同,可不能因为一些小恩小惠就铭记在心。兆南不必将这些放在心上,你我学圣贤书,同为朝廷效力即可。”
  这时,一而立之年壮年男子回过身来,看向了于谦问道:“请问可是写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钱塘于廷益?”
  张榜以后,本届会试的一些有些试卷,就被朝廷公布了出来,刊印发行。
  于谦虽然在文采上略逊,但是眼界开阔,所写策论立意方正,被挑选出来作为范文。
  这也让他在士林之间获得了不少赞誉,因为文采高低难以评论,但是策论写的好不好,可是高低立下。
  于谦松开了王乾的肩膀,正容回礼道:“正是在下,请问兄台贵姓。”
  壮汉回礼道:“在下河津薛瑄,字德温。”
  于谦讶然道:“竟是河南解元薛河东当面,请恕小弟失礼。”
  这薛瑄也是本届考生中的佼佼者,虽然出身北地,但是文采斐然。其“爱民而民不亲者,皆爱之不至也。”的名句,这次也被作为典范被朝廷大力宣扬。
  薛瑄摇了摇头笑道:“不敢,不敢。鄙人虚长十岁,却也写不出廷益兄的广博立意。廷益兄既精通时政,这两日还望能与廷益兄多多请教。”
  于谦哈哈笑道:“好说,好说,择日不如撞日,不如我们现在就去找一处酒家闲叙一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