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21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除了莫斯科公国,唐林城周边有什么大型部落,军事实力有多大,对大明的态度如何,他们却没有记下来。
  听着蹇义跟侗王的争论,朱瞻基想的却是,大明应该建立一些专业学校才对,即使建立专业学校还有一些麻烦,也应该找人进行一些职业培训。
  如今的官员,大部分还算不上称职的官员啊。


第一一二章 顺利
  “十月二十。晴。这一天我们终于抵达了殿下交待过的河流与海岸夹角处的石炭矿,但是因为山体的掩盖,所有人都不能确定是不是这里。所有人也在疑惑,那个麦哲伦是如何发现这里有石炭矿的。
  用了一天的时间,经过反复测量,又测试了岸边的水深,我们终于寻找到了一处合适的登陆地点。
  这里的土著跟我们大明人长的就有些差异了,他们不像北方的土著,简直跟我们大明人没有两样,说话也不一样。
  从北方带上的几十个土著,他们的语言也不相同,充当不了通事,没办法,我们还是继续用最原始的办法,一点一点跟他们接触。
  他们这些人以打渔和养殖为生,羊驼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衣服。他们会制陶,却只能烧制最粗陋的陶器,他们会晒盐,却只有味苦的粗盐。他们不会织布,只有一种用树皮和麻皮用手编成的麻布,粗糙难忍。
  面对大明的细布,哪怕是那种细麻布,他们都视若珍宝,非常愿意跟我们交易。
  内监的那些宦官已经学会了当一个奸商,他们将运来的所有商品都几乎上涨了百倍,但是这些土著依旧爱不释手。
  他们的日子过的很苦,但是却不缺少黄金,就连孩子的脖子上,也挂着黄金制成的项圈。
  一匹细布,他们都愿意用同等重量的黄金来换,而我们那平时吃饭用的陶瓷碗,在他们的眼里就是宝贝。
  可惜他不知道茶叶的作用,所以对茶叶并无偏爱,至于那最昂贵的丝绸,因为不能防寒,他们却不太喜欢。
  当我们拿出了坚固的铁器,这让这些土著变的疯狂起来,他们没有铁器,连做饭都是用火烧石头来烤肉,然后用陶罐来煮汤。
  但是铁器我们是不出售的,只要他们用帮我们干活来换取。
  他们没有太多迟疑,就愿意替我们干活,当他们用铁镐刨开了山石,露出了下面的泥炭,他们一个个都跪了下来,向我们磕头。
  我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直到把我们的船上都装满了泥炭,那些通事与他们能够简单交流的时候才知道,他们将我们当做了神。”
  “十月二十八。大风。只用了八天的时间,我们就航行了两千多公里。在我们的左侧,有一大片望不到边际的雪山。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雪山,整个舰队除了几个曾经去过西域的通事,大部分人都没有见过雪山。
  为了这稀奇的景色,我们在此停留了两日,然后一上岸,就看到了那让人震撼的冰川。
  我从来都没有见过如此美丽的景色,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来冰川并不是白色,而是泛着一种蓝宝石一样的浅蓝色,在太阳的照射下,迷人之极。
  可惜的是,我们在这里没有发现人类生存的痕迹,除了我们这些人,这里似乎从来没有人来过。”
  “十一月初六。雨。这一天的海面上起了薄薄的雾气,这些雾气来自左侧大陆那数不清的高山和峡谷之间。负责测量海岸线的传令船一直沿着海岸行驶。他们告诉我,这里不是一整块大陆,而是一个个海岛组成的岛屿群。为了记下这里的地形,我们的速度降低了许多,但是时间有限,我们只是记下了海边的大致地形,并没有深入。”
  “十一月二十五,晴。在看过超过两百个岛屿和无尽的雪山之后,所有人对这瑰丽的景色已经变的麻木。舰队已经靠近南纬五十七度,我们向东偏移了大约有两个经度,这也意味着,我们终于抵达了东洲南大陆的顶端。”
  “十一月二十七。晴。这些天的天气虽然不错,但是大风吹的人格外难受。这还是夏天,要是冬天从这里经过,一定异常难行。
  这里已经是南纬57度,根据殿下标注的地球仪,这里是整个地球的最南端,跟遥远的大明正好隔着整个地球。
  这个时候,我十分想念远在地球另一端的祯芳,相隔八万里,但是距离也挡不住我对祯芳的想念。
  其他的将士在经历了单调,难熬的海上岁月之后,喜欢找当地的土著女孩解决需求,但是我更愿意用对祯芳的思念来淡化我的冲动。
  人之异于畜生,就是因为人有更深层的道德伦理和自控力,我更想看看自己的极端在什么层次。
  最近船上的氛围越来越压抑,每一天,太阳在子时才降落,但是不到两个时辰就又出来了。这里几乎没有黑夜,全是白天,让每个人的精神都疲惫不堪。
  作为舰队的前军,我终于听到了传令船传来的有人住的痕迹。
  这里的大陆已经不再是山脉,变的平缓了下来。但是这样的地形也增加了船只靠岸的难度。一艘二级军舰就因为行驶的距离岸边太近,因此触礁。
  虽然有水密舱,船只不至于下沉,但是不得不卸下了一半泥炭,保持平衡。
  这些时日,跟随舰队一起出行的土人们大明话说的越来好,他们自告奋勇地登陆,开始跟岛上的土著联络。”
  “十一月二十九。晴。跟这里土著的接触非常顺利,这里的土著非常友善,他们在地上点燃了篝火,欢迎我们的到来。
  不过相比北方的土著,他们更穷。
  这里虽然地势辽阔,却不适宜种地,只有遍地的牧草。
  这里的人们以打渔,放羊,狩猎为生,他们没有黄金,穿着毛皮,没有任何我们想要的东西。
  但是这里有不少强壮的土著少女,这里的人们养活不了太多的孩子,他们愿意将女孩子卖给我们。
  不少人都用布匹和长刀换到了还算漂亮的女孩,这些只用内监记账,到时候从俸禄里面扣除。按照内监的内部计价,半个月的俸禄都能买一个年轻的女孩子。
  这让许多人都开心无比,有些甚至根本没有想过把她们带回去,只是想要尝尝鲜。”
  “十二月初三。阴。就在我们准备要离开的时候,舰队的主帅廖指挥使却染上了不知名的风寒。他的染病让所有人都有些恐慌起来,舰队开始了封锁,不敢在随意串门,也不敢出海。”
  “十二月初十。小雨。这一天发生了两件事,让我悲喜难言。悲的是廖指挥使没有抗过去这场突如其来的病,连指挥同知方同也跟他一起死去,整个舰队死了三十一人。不过其他人都安然无恙。
  喜的是因为这支临时舰队是各军抽调的人员,大部分千总都来自羽林卫学。因为只有我们,才能熟练地控制蒸汽帆船。
  群龙无首下,我们这些羽林卫学的千总组织起来开了一个会议。托了父亲留下的一点名声,其他人都高看我一眼,选了我担任这支舰队的指挥官。
  虽然这只是一个临时职位,但是担任一个三十艘船,将近五千人的舰队的指挥官,依旧是我从来不敢奢望的。”
  “十二月十二。晴。我们火化了死去的将士,将他们的骨灰收敛了起来。破损的船只已经修好,我已经传令下去,明日一早就出发,所有将士购买的土人少女暂且还留在这里。回程的时候,如果她们还愿意跟我们一起回大明,再把她们带上。”
  “十二月十八。阴。绕过了南大陆的顶端,船队变成了逆风。不过,这对我们的影响并不大,只是船速慢了一些,然后泥炭的消耗也大了一些。我们现在走的这片海域,就是我们曾经走过的大西洋的西侧,与西洲隔海相望。这里也是东西方的分界线。大陆上面地势平坦,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不过经验丰富的农夫上岸之后,发现这里的土地也就只能放牧,不能种粮。”
  “十二月二十三。大雨。我们遭遇了大风暴,被迫返航到前一天发现的一个海湾躲避大风暴。但是谁也没有想到,就在这片荒原的河边,就有一座露天的泥炭矿。这一天已经是小年了,将士们难免思乡情切。我们决定在这里休整一段时间,等过了年再继续北上。”
  “十二月二十九。晴。这片荒原上竟然有着这么多的野生动物,熊,狐狸,还有许多奇形怪状,叫不上名字的怪物。几天下来,我们猎取了大量的动物,这些猎物虽然有些很好吃,但是我们根本吃不完,只能现场烧盐,用盐巴将这些肉都腌制了以后风干。我也统计了一下船上的藏酒,除了那些为了消毒留存的高度酒,剩下的酒水我分配出了五千斤,准备让所有将士过一个好年。”
  这个时候的杨道,还是一个刚结婚不久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接下来将会面临一段残酷之极的旅程。
  大西洋之所以在大航海时期成为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天堑,主要原因就是这里变幻莫测的天气。
  虽然这里比太平洋小的多,但是这里的海浪高度,海流变化,天气无常,都远远超过了太平洋。
  而比天气更加可怕的,则是南美洲上面那让人恐惧的毒物。
  让我们再把目光望向探险队的大本营,经历了第一次的探险失败,候显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踏踏实实地做起了准备。
  他不再以地图上的距离作为标准,因为许多看似很近的距离,其实却根本无法通过。
  他出生在藏区,也曾经多次出使西域,对在高原和荒漠的行军都非常熟悉。
  这一次,他直接派出了多个舰队,寻找入海口,一共找到了五个入河口,经过探子的探路,他最终选择了沿着大本营南方四百里的一处河流行军。
  这条河流是后世的英吉尼奥河,也是大名鼎鼎的纳斯卡线条的所在地北侧。
  之所以选择这里,除了因为这里的地势稍微平坦一些,还因为这里的土人部落,对大明人充满了友善。
  甚至不能说是友善,而应该说是崇拜。
  当地的土人不像北方的土人,长的跟大明人几乎没有两样,而是肤色偏黑,颧骨高耸。
  但是他们偏偏对大明人充满了崇拜,甚至将出现的一队大明士兵当做了神一样对待。
  经过艰难的沟通,他们非常愿意带着大明人一起前往东方的高原上,甚至愿意为大明士兵作战。
  这个自称为文蒂拉人的部落可不是一个小部落,他们的人数超过三万,占据了整整一条河的流域,绵延四百多里的地盘。
  候显得到了这个消息之后,将从几个不听话的部落,抢来的粮食都送给了他们。
  然后,候显又做主,便宜处理了一批布料给他们,并且承诺,凡是派出的士兵,都会得到大明赠送的刀箭。
  整个东洲大陆上,除了青铜武器,大部分还是以木棒为武器,即使有一些弓箭,也都是威力小的可怜的长木弓。
  这些弓箭的威力,甚至比不上他们自制的吹箭。
  候显的这个承诺一下子引发了他们热情,一个三万人的部落,竟然就一下子挑选了将近一万士兵,想要陪同大明士兵一起作战。
  这个时候,候显有些下不来台了,因为他们此行,虽然携带了不少铁器,镰刀,锄头,刀剑都有,但是数量都不多。
  现在搜干净家底,也凑不出一万铁器了。
  不过即便是这样,他们仍然愿意为大明作战,并且还不要大明人给他们出粮食。
  然后,候显通过通事才了解到,原来他们看到大明人的舰船,看到他们的武器,已经将大明士兵都当成了神。
  不要说给他们铁器,就是不给,他们也愿意为大明作战。
  这让候显很有些不习惯,他本来是想来征服这片土地,为什么对方根本都不反抗一下,反而欢天喜地呢!
  不过,这也让他对接下来的行动非常乐观,他虽然没有去过南洲,但是也知道南洲那里的许多部落,可是真正地将大明人当做神一样供奉。
  而这个文蒂拉部落,也是这样的。
  有了他们的带路,这一次行军要轻松的多了。
  所有的板车都被他们这些文蒂拉人拉着,他们吃苦耐劳,要求又低,虽然不会依靠他们打仗,但是充当辅军还是很不错的。
  南大陆这边虽然许多地方都没有路,但是并不难走。因为这里都是荒原,河流很小,很浅。而且地面上除了一些草,连树都不长。
  一路上,大军始终沿着水源走,每日行军六十里,然后安歇。因为这里几乎从来都不下雨,连搭帐篷的时间也省下了。
  三日之后,大军进入高原。这里居住的普吉奥部落是文蒂拉人的世仇,他们占据了高原上最富饶的土地,人多势众。
  但是这些人面对大明的火枪,只是一轮枪响,所有人都匍匐在地,再也不敢动手。
  战争还没有开始就结束了,雄霸了方圆千里的普吉奥人,跟文蒂拉人打了几百年,双方谁都不服谁,可是面对火枪,他们只死了不到一百人,就彻底认输。
  他们不是怕了大明的火力,而是因为枪声带给他们的震撼。
  接受了普吉奥人的投降,他们给大军提供了充足的玉米和土豆,接替了文蒂拉人的苦力,跟在大明士兵的后面,继续向东前进。
  越向东走,候显也越是诧异。在沿海的荒原地区,他就已经发现,这里的人跟大明人很像,但是因为这里天气炎热,土著人显得更黑。
  可是进入高原以后,气温下降,这里的气温没有沿海那么热,人也白皙的多了。
  看到他们,就像看到大明乡村里面的百姓。特别是小孩子,跟大明的小孩子几乎没有两样。
  候显又多了一个兴趣,每次行军途中,他都喜欢喊上几个部落的长者,开始跟他们交流,询问他们的历史。
  他们都已经说不清自己部落的历史,也没有文字记载。但是在一些语句的发音还有生活习俗上,他们与大明人如出一辙。
  难道他们真的是殷商后裔?
  想到出发之时朱瞻基的交代,如今的候显已经没有了大杀四方的想法。
  他们既然将自己这些人看做是祖神,那么,自己也就好好地充当一次他们的祖神吧!
  将命令传达了下去,大明的士兵们傻眼了。
  他们怎么也想不通,原本以为是要来打仗的,现在总兵竟然让他们脱下军装,换上常服,而且还要怎么好看怎么来。
  不过既然是军令,这些士兵们在晚上安营扎寨的时候,就从板车上的包袱里面,拿出了自己最光鲜的衣裳换了。
  而接下来的行程,有了这两大部落的带路和充当打手,也的确没有让大明士兵动手的机会。
  每到一处,大明士兵只需要派出一小队人,骑着高头大马游荡一圈,然后用火枪打死几只猎物,然后所有人就主动送上了黄金和粮食。
  运送辎重的板车从离开普吉奥部落之后,就再也没有空过。
  而且这些部落也没有向大明人索要回报的想法,一口一声祖神,叫的大明士兵真的有一种当神的享受。
  八百里的征途,他们用了半个月的时间走完,当他们抵达库斯科部落的时候,身后的士兵人数已经超过了四万。
  整个东洲的部落,如今都还是奴隶制度。胜利者可以拥有一切,包括其他部落的女人。而失败者失去一切,不要说人权,连性命都随时可能被剥夺。
  大部分部落,都是以多个部落长老和一个族长为首领。但是在库斯科,这里已经有了统治阶级的雏形,甚至还有了不同的官职。
  到处可以看到奴隶在地里干活,但是这里的官员却不事生产,任意剥削奴隶。
  大明士兵进入库斯科城的范围之内,对方只是出来阻拦了一次,听到了枪响,他们就再也没有反抗。
  当候显坐着高头大马出现在他们的面前,看到气势不凡,面白无须的候显,他们一个个匍匐在地,口呼白神,祖神。
  这里是没有马匹的,骑着马的候显,在他们眼里就是天神。
  库斯科如今的王叫维拉科查,这与他们的创世神一个名字。在维拉科查的带领下,库斯科部落一直迅速地向外发展,如今的势力范围方圆几千里。
  他们与大明人长的也非常像,都是一头黑发,脸部轮廓相差不远。
  这半个月来,候显认真考虑了殿下当初交待的要给这些土人安排一个祖宗的问题。
  虽然当时殿下只是提到了在北方,但是现在看来,南方这里也可以施行。
  想要用文化来笼络这些土人,可要比藏人更加容易。藏人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化,而且信仰佛教,所以一直跟大明面和心不和。
  但是这里的土人,连自己的文字都没有,依旧还在用结绳记事,想要让他们接受大明的文化,那就要简单容易的多了。
  身为一个宦官,候显从来都不是那种只会打打杀杀的武将,更善于动脑子。
  面前的这张地图上面,已经标注出来的部落势力范围,他已经用汉字全部编排。
  这些库斯科人如果接受他的建议,所有人都开始学说汉话,也就罢了,要是不从,自己就要将他打的顺从。
  统治一块地盘,不能只靠打打杀杀,更要从文化上征服他们,让他们主动靠拢。
  维拉科查面对四万多大军,他们自己也有这么多的军队,并不算畏惧。
  虽然他也听说了对方的阵营里有能发出巨响的武器,但是并没有放在心上。
  八十个贵族抬着巨大的肩舆,上面坐着他们的王维拉科查。贵族的头上都带着羽毛做成的帽子,身上穿金戴银。
  可是,当他们看到将近一百个骑在马上的大明士兵,领头的那个穿着红色的好看的衣服,登时就觉得自己太没有气势了。
  候显右臂一扬,七十二个骑兵纷纷骑马狂奔,然后他们瞄准了前面空地上的一群羊驼开枪。
  一阵枪响过后,那些被当做靶子的羊驼纷纷死亡。
  而对方那汇集起来的数万战士,看到这一幕,直接丢掉了手中的武器。
  八十个贵族抬着的肩舆被丢在了地上,他们也匍匐了下来。
  看到这一幕,候显露出了微笑。“马上就是过年了。这永乐二十年,看来是个好年头啊!”


第一一三章 新年
  临近新年,应天府进入了一年之中最热闹的时候。
  大街之上,采办年货的百姓接踵比肩,玩把戏,耍杂技,还有各种小戏坊,都在市场上支起了舞台。
  度过了平静的一年,老百姓们也不会吝啬几个铜子,凑着热闹乐呵乐呵。
  朱瞻基从西洋回来,带回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今年的朝廷财政宽裕,举国西征,要以稳定为主,所以各级官府的盘剥也少了许多,大部分百姓都能轻松地过个好年。
  而在皇宫之中,虽然要过年了,朝会的事务少了许多,但是朱瞻基最近更加忙碌了起来。
  因为临近过年,各种各样的应酬,祭祀,都需要他出面打理。
  每一天,他都在会见礼部,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的官员,将过年的膳食,礼仪活动安排下来。
  许多礼仪他是不太懂的,一切都听官员的安排。
  过去这些事务都是朱棣出面,他也就在必要的时候出头露面一下就好了。
  今年轮到他自己出面,才发觉这些事务比那些政事更让人费心费力,还没有捷径可走。
  二十八这天,宫中设宴款待在京五品以上文臣,二十九,款待在京的武将,勋贵。
  大年三十这一天,他更是一直在连轴转。白天上午去天地坛祭天地,下午社稷坛祭社稷。
  这些礼仪必须要严格按照程序来,不能有一丝懈怠,更不能偷奸耍滑。
  到了傍晚,在武英殿大摆宴席,所有在京的宗室一起团年。
  朱棣不在,各大藩王被严格限制,禁止离开封地,甚至连出府都不容易,地方官员们像防贼一样防备着他们。
  这主要原因就是不想给朱瞻基增添一帮不好管的长辈……
  朱瞻基虽然监国,还不是真正的皇帝。这些个爷爷辈的,叔叔辈的来了京城,闹出什么事来,朱瞻基到底是管还是不管呢?
  管,一个晚辈管严了,对自己名声不好,管的松了,有损朱瞻基的声誉。
  所以朱棣干脆让他们都不许来京城。
  在京城这边,基本上都是曾经跟朱瞻基一起出海的各大王府的继承人们。他们大多是朱瞻基的平辈,就是有几个叔叔辈的,也都是一些低调之人。
  仅仅是为了以后能在海外分一个好地方,这个时候也没有人敢触朱瞻基的霉头。
  “二十四那天,我就已经安排了各路人马,将《国家与民族》的那些节选内容,刻印成报,占据了背面整整一页。正面也按照瞻基你的意思,头版头条是大明欢庆春节,大明今年新施行的一些政策法规。”
  朱瞻基点了点头,跟朱有炖说道:“如今报纸印制成本高昂,虽然留了四个底角来给内监的蒸汽机,轻便马车做广告,但是想要保本依旧很难。不过,在以后的运输成本统计出来以后,就要统计一下报纸应该推广几个版面才最划算。”
  朱有炖惊讶地问道:“如今报纸最贵的成本就是纸张,印的越多,岂不是亏的越多?”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不能这样来计算,当运营成本稳定了以后,就要想办法开源节流来维持收支平衡。不要小看了广告的作用,要知道,皇家报纸面对的可是整个大明百姓。在报纸上做一次广告,就等于整个大明的人都能看到。先试几次,以后你就知道,那些商户恐怕会愿意出大价钱来做广告了。”
  看着朱瞻基的笑脸,朱有炖迟疑了一下说道:“说到这件事,我倒是真遇到了一件怪事,不知道瞻基还记得第三舰队的陈武吗?”
  陈武是朱瞻基东征日本期间认识的一个参将,他是泉州人,这几年一直在负责大明对东番的驻军和移民。
  东番也就是后世的台湾,因为朱元璋曾经将岛上的汉民都迁移回来,让整个岛荒芜了下来。
  这几年第三舰队在东番建立了两个海军卫,迁移了超过二十万人,不过相对那么大的一个岛,几十万人远远不够。
  如今的东番岛,因为对土人的笼络比较滞后,还谈不上自给自足,仅仅能维持两个军卫的生活。
  一南一北两处军卫,可以给朝廷的南洋贸易舰队进行补给和维护。
  不仅仅是东番,这个世界上现在跟大明进行贸易的每个国家,都比不上大明的底蕴和技术。
  不过正是因为这种依赖性,才能给大明带来源源不断的贸易利润。
  陈武作为如今东番岛的最高官员,过年也来到了京城履职,朱瞻基还接待了他一次。
  “陈武什么事?”
  “他前几日来找我,询问在报纸上做广告的耗费,我说一次要两千枚银币,这么高的价格似乎并没有吓到他,反而很有兴趣。我当时就奇怪了,他一个驻军的参将,为什么会关注报纸上做广告的事儿。问他才知道,原来他也想在报纸上做广告,想吸引更多的人移民去东番岛。”
  朱瞻基忍不住笑了起来,没有想到陈武还有这个聪明劲儿。不过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报纸在官员中的影响已经不小了。虽然现在报纸连一期还没有刊印,但是聪明人都看到了报纸的作用。
  “他有没有说如何募集这笔资金?”
  两千枚银币虽然不是一笔大数目,但是也绝对不少。他想做广告没关系,但是如果敢动用军费,那朱瞻基倒是要找他算算账了。
  他问清楚了广告的耗费后,倒是顺嘴提了一句。“说福建那边成立了一个东番会,这个东番会为了开发东番,愿意出这笔银子。”
  又扯出了一个东番会,这让朱瞻基关注了起来,他招了招手,刘万就连忙来到了他的身边。
  “你让孙林过来一趟,带上东番会的情报。”
  刘万去了,朱有炖问道:“这个东番会我倒是知道一点,不过是一些小商人成立的互助会,集中多家的财力,物力来开发东番。像这样的互助会,大明已经有了不少,特别是在宁波,各种各样的商会,多不胜数。”
  朱瞻基笑了笑,没有回答,心中涌出了一丝警惕。
  朱有炖看不到这种商会的威胁,但是朱瞻基却不会大意。
  大明的贸易如火如荼,虽然内监控制了大部分贸易的进出口权,但是生产和运输,还是要依靠民间力量。
  以茶叶为例,内监不可能自己种茶采茶,这些还是要依靠商户。只不过,这些茶叶必须要经过内监的手来卖到海外去。
  除了茶叶,布匹,丝绸,瓷器这些商品都是如此。
  而且,内监人手有限,不可能控制所有的货物。就像那些粗瓷大碗,内监根本看不上这点利润,只管收税,不愿意掺和进这些生意。
  一大部分初级商品,都是民间力量自己控制着。
  但是这几年朱瞻基出海在外,今年又一心在控制朝局,对这方面倒是有些疏忽了。
  资本的力量是无穷的,而且这种带有会社性质的机构,都是那种半黑半白的。
  因为政治结构的原因,朱瞻基不担心大明会出现后世美国的那种财团,但是很可能出现像天地会,白莲教这样的势力。
  孙林很快就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手里还拿了一叠资料。“殿下,东番会是十五年在陈武扶持下成立的一个互助机构,原本只在泉州,福州一带有些影响力,不过这几年逐渐向北发展。在会社中,东番会不过是一个三等会社,并不值得关注。”
  “如此说来,你们对这些会社都有进行关注?”
  孙林点了点头,道:“自十七年开始,咨情司就对大明的商会,会社进行了一番统计,安插了不少下线。按照人数多少,势力大小,分成了三个等级,每个等级有不同的关注和干预力度。”
  朱瞻基这才放下心来,吩咐道:“让人将这些情报汇集成册,呈交上来。”
  没有朱瞻基的吩咐,孙林能做到这一步已经很不错了。
  不过,在朱瞻基的心里,这些做的还不够。因为这些暗中的插手,肯定不如直接管理的好。
  治政,就像军事一样,虽然难免会有一些阴谋诡计。但是大部分时候,都依旧需要一种堂堂正正的制度约束。
  就像和尚们有僧录司,道士们有道录司,这都是专门的管理机构。
  而商会,也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管理和约束,包括扶持。
  不过这件事不急,等到年后再操办也不晚,朱瞻基也还要找一个合格的官员来牵头。
  这个人不能死板,一心打压商人,也不能太愚蠢,被商人们耍的团团转。
  王彦这个时候带着几个小太监走了过来。“殿下,人都到齐了,时辰也差不多了,开席吧……”
  朱瞻基点了点头,吩咐道:“传膳……”
  年三十的团年饭,最热闹的不是大人这里,而是朱瞻基的一帮孩子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