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他这个太孙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也对这个太孙更尊崇了。
  朱棣对这种情况是最满意的,甚至直接给朱瞻基封了一个北征左将军的虚衔,让他全面接触北征大军。
  从六年前开始,年轻时候累积下来的伤病就一直困扰着朱棣,特别是近年来的严重类风湿,折磨的朱棣经常生不如死。
  不要说这个时代,即使六百年后,类风湿也不是一个好治的病,根本治不断根。
  不犯病的时候,朱棣还有无数的豪情壮志,可是每当犯病的时候,朱棣也有一种英雄迟暮的惆怅。
  这次出征,抵达北平以后,他的风湿就又犯了,这让他对军务的插手就少了许多。
  虽然他没有他父亲朱元璋对将领的猜忌,宁愿把有功之臣全部杀光,也不让他们对对朱家的统治造成威胁。
  但是他对军队将领的忌讳却一点也不会减少,所以看到自己的孙子能够获得军中将领的认可,并且处事有理有据,才给自己的孙子封了一个虚衔,代替他参赞军务。
  这个职位对朱瞻基来说非常合适,因为在现代的时候,雇佣军数次的军事行动,他自己也不是总指挥。
  他可能缺少处理具体事务的经验,但是绝不缺少处理一场战争战略目标的经验。
  在后世,从非洲中部出兵到利比亚,需要处理各种国际外交争端,需要与欧盟,美国,非盟等各国,各机构协商协调。
  那个时候朱瞻基都处理的妥妥当当,现在的大明根本不需要处理外部事务,就更轻松了。
  他这个北征军左大将军,只需要协调好内部各军卫之间的配合问题,处理好粮草供应,处理好辅军修路架桥,这些工作对他来说,根本没有太难的地方。
  因为他在现代就做过这样的事,虽然模式不同,但是战争的本质是相同的。
  不过,这些繁琐事务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导致了他最近一段时间几乎没有一点空闲时间。
  而在这种忙碌中,他与五军都督府,兵部,包括一些将领都建立起来信任和默契,这是他最大的收获。
  比如说武安侯郑亨,这位大明著名的将领,也是朱棣四年前第一次北征的首功获得者,就对朱瞻基展现出来的战略才华,统筹安排才能敬佩不已。
  从最开始接触时候的漫不经心的应酬,到现在已经彻底成为了朱瞻基的拥趸。
  郑亨比朱棣还要大四岁,今年已经五十八岁了,但是长期的军旅生涯给了他一副强壮的体魄。
  在军中,比他年龄大的将领也有,但是能比他资历老,权势大的将领,却一个也没有。
  永乐元年,他镇守宣府,永乐五年,镇守北平,永乐七年,镇守开平。
  第一次北征,郑亨督护运输兵饷,并在出塞后统领右哨,追击本雅失里,大破阿鲁台,论功第一。
  随后被朱棣大赏,又委以重任,镇守宣府。
  在北地九边地区,郑亨的功绩无人可比,大名威震北元。
  朱瞻基现在获得了他的认可和支持,等于在北征军内部,已经笼络到了最大一股势力。
  三月初一,最后一批北征军从北平出发,前往张北。
  朱棣虽然身体有所好转,但是仍然骑不得马,只能坐车前往。
  不过北平和张北之间道路通畅,又全部是骑兵,只用了三日,就抵达了张北。
  在张北草原,朱棣升起大帐,大赏三军,大军出征。
  五十万大军被分成了两条路线,东线由柳升领军,经由后世的锡林郭勒盟,向东北方向直抵翰难河乔巴山。
  在那里,柳升将会与如今臣服大明的阿鲁台汇合,向和林进军。
  中路大军则经由后世的二连浩特,向和林进军。
  三月五日,休整好的大军由前锋营开路,伙头军随后,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大行军。
  的确是浩浩荡荡,东路军差不多二十万人,中路军差不多七十万人,人人肩扛手拉。
  若不是个个都穿了军装,这根本不像打仗,而像是逃难。
  但是,这已经是这个时代最强的军事集团了。
  北元人虽然个人战斗力更强,但是他们的人数太少,总共不到三百万人马,跟大明完全没法比。
  若是他们不跑,跟大明硬对硬,十个换一个,也能把北元人耗的一个不剩。
  七十万人组成的大军组成了大约十里宽的军阵,一路向北。这幸亏是草原,要是山区,恐怕要拉几十里长。
  三月的草原刚发了嫩芽,但是这些草也远远不够十几万军马和挽马吃的,进入草原以后,军阵越拉越宽,最后形成了上百里宽的一股洪流。
  而北元人也早已得到了消息,兀良哈人早已跑的不见人影,瓦剌人也都收缩了战线,想要依靠草原和沙漠来耗费大明军队的体力。
  不过,中路大军为了跟东路大军形成配合,行军速度慢的惊人,一天只有一二十公里的速度,进行平推。
  除了前锋军和斥候军,所有的大军都是交叉行军。今日左掖在前,就会休息一天,然后让后军变成前军,这样的轮换行军既保存了体力,又稳如泰山。
  唯一不好的就是,这样的行军速度,耗费的粮草太多了一些。


第四十五章 打秋风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候,原本平静的草原就变成了热闹的帐篷海洋。
  一座座简易帐篷连绵百余里,形成了一副热闹的景象。
  中路七十万大军形成了一股平推的势力,不仅是草原上的人,就连草原上的动物,也都遭殃了。
  成群的野狼,豹子,还有少见的野牛,都成了大军狩猎的目标。
  经过之处,简直是寸草不生。
  除了野牛会被辄重营套上鼻环,进行驯服,大部分野兽都成了大军口中的食物。
  许多将领都会在扎营期间,带着卫队跑出几十里狩猎,而且大部分时候都不会落空。
  朱瞻基开始也想过一下瘾,但是他一出大营,羽林左卫的两千多人都不敢大意,非要跟着。
  这样劳师动众的,让他也没有了打猎的兴致。
  每天傍晚,他只能带着卫队在大营周边,练习一下骑术。
  在现代的时候,他的骑术就已经很好了,来到了古代,又是从小练习,如今的骑术并不比任何人差。
  特别是他的马全都是这个时代最好的马,汗血宝马,阿拉伯宝马都要比蒙(古)马高出一大截,这让他在战场上,也具有更大的优势。
  他的卫队也成了大军的一景,行军一个月来,他的足迹踏遍了几乎所有的军卫。
  上到每个将领,下到每个小兵,都已经认识了他。
  来自后世的朱瞻基并没有太森严的阶级思想,不管是将领,还是小兵,他都平等对待,这也让他的好名声传遍了大营。
  在经过荒原地区的时候,朱瞻基遇到了一辆辎重车陷进了沙地,直接跳下马帮着推了一把车。
  这微不足道的行为,却让当时的无数人双膝跪地,痛哭流涕。
  对于那些最底层的小兵来说,朱瞻基这个太孙亲自动手帮他们,这简直是天大的福分。
  人心,也就是这样一点点收拢了起来。
  大军的行进并不是一条直线,也没有直接穿越上千里的荒原地区。七十万人的大军,粮食容易解决,最大的问题是水源。
  所以大军的行进也是逐水草而前进,路线逐渐也偏向了东侧草原。
  在后世,朱瞻基来蒙,古考察过当时发现的大型铁矿,虽然没有投资,但是对这里的地形并不算陌生。
  在后世已经变成一片荒原,戈壁滩的蒙,古高原,这个时代还有一大半地区都是草原,特别是东部地区,许多地区还水草茂盛。
  时间进入四月以后,草原上的青草已经长了起来,这也给牲畜的粮草供应,减轻了很大的负担。
  大军行程过半,瓦剌人已经全部集结了起来,积极备战。
  他们在草原上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行军一个月来,除了少数被抛弃的年迈牧民,几乎一个人也看不到。
  通过幼军的斥候营和大军的斥候发回来的情报,如今的瓦剌人已经从翰难河撤军,西移。
  他们如今的大军主要集结在忽兰忽失温,和林,康哈里孩一带,面对大明军队虎视眈眈。
  虽然四年前明军大破鞑靼,但是北元三族却并不怕明军,只要不让大明军队包围,发挥出人多的优势,瓦剌人根本不会怕大明军队。
  而且,这还是在草原上,瓦剌人可以来去自如。
  而大明军队面对善骑善射的瓦剌人,也没有任何心理优势,根本不敢分兵,因为假如分兵,面对瓦剌人的各个击破,就有很大的可能吃败仗。
  可惜的是这个时代的火器威力有限,如果是十年以后,朱瞻基有信心武装一支更犀利的神机营,那个时候,骑兵的优势将不复存在。
  不过,这些也只能想想,没有一步登天的事,什么事都要一步一步来。
  这个时代郑和下西洋没有亏钱,没有耗费巨资建设北平,大明的国力蒸蒸日上,强弱之势在他的手里绝对不会逆转。
  “殿下,前面有人烧烤!”
  朱瞻基举目望去,前面河湾处升起了渺渺炊烟,十几匹马被随意丢在四周吃草。
  不过这里是大明军队的警戒区以内,来往的都是大明军人,不可能是外敌。
  朱瞻基拿起了胸前的单筒望远镜,抽出了镜头,调整好了焦距,镜头里的场景就清晰地映入了眼帘。
  这种望远镜是用木柱制成,粗木柱套细木柱,两头安装了手工打磨的纯水晶。虽然只有六倍左右,但是在大漠中使用的效果非常好。
  “是云川卫的将士,走,我们去打秋风去。”
  众卫士一听就眉开眼笑了起来,最近一段时间,朱瞻基几乎很少在大营进餐,到了晚饭的时候就到处打秋风。
  被太孙打秋风,这可是荣耀之极的事。所以每次到了安营扎寨的时候,只要是有了收获的将士,无不在大营四周故意支起锅灶,篝火,期待朱瞻基去打秋风。
  他们想要巴结朱瞻基,朱瞻基也想用这样的机会来笼络人心。所以哪怕朱瞻基明知道这些人的企图是什么,也故意主动送上门。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不到三里的距离,骑马也就是几分钟的事。
  朱瞻基率领众侍卫来到这个河湾处,忙着剥皮宰肉的众将士才如梦初醒般地纷纷停下了手里的活,躬身行礼。“参见太孙殿下。”
  朱瞻基从马上跳了下来,笑道:“免礼……今日收获如何?”
  领头一人年龄大约二十出头,身穿千户服,见朱瞻基问话,立即说道:“回禀殿下,今日猎取了六头狼,还有一只母豹。”
  对方有二三十人,最低级别也是一个百户,再低的官衔,就没有晚饭时候的自由时间了。
  而自己一方近百人,这些收获勉强够吃了。
  朱瞻基笑道:“不知是否欢迎我等……”
  “此乃臣等荣幸,只望殿下不嫌鄙薄。”
  朱瞻基看他们支起了一个大锅,就知道他们是有所准备的了,回头跟李亮吩咐说道:“你派人回去将麦粉拿五十斤来,再过去几个人帮忙。”
  麦粉也就是面粉,白面在这个时代,也算是主食了,大多数平民也都吃得起。
  今日有肉,再摘一点野菜,做一锅面疙瘩,在这个时代算是一顿不错的好饭。
  见几个太监上去帮忙,一帮将士也没有客气。因为想要做的让朱瞻基觉得好吃,还需要他们这帮最熟悉朱瞻基喜好的太监。
  朱瞻基把自己的马缰递给了李亮,在这匹汗血宝马的脖子上摩挲了两把,它才跟着李亮到了一处水草茂盛的河滩上。
  在这荒漠与草原中的小河,水流很小,水深不到一米,宽不到二十米。到了秋季,恐怕就要断流。
  这里的具体位置朱瞻基并不知道,不过根据六分仪的测试,大约是在北纬46度,东经112度的位置。
  因为上游有一个湖,下游有一条小河,所以作为了大营的驻扎地。
  跟众将士一一打了招呼,每个人都激动的浑身发抖,这也是大多数士兵的常态。对他们来说,太孙跟他们就是天与地的差距。
  只有领头的千户平静如常,朱瞻基看他有些面熟,说道:“云川卫驻地云中郡,蒙元改为振武,指挥使我记得是刘柱吧?”
  “殿下好记性,我云川卫现在的指挥使的确是刘大人,不过自永乐八年讨伐鞑靼,我们边卫就已经左迁,如今驻扎盛乐土城。”
  见他不卑不亢,朱瞻基问道:“我看你倒不像寻常人家出身,祖籍何处?”
  他平静的脸上也忍不住有些激动了起来,连忙低头抱拳说道:“臣名徐景彦,父乃定国公增寿,家中行二,如今在云川卫任千户。”
  朱瞻基愣了一下,皱眉看了看他说道:“这么说,你还是我表叔,只是为何从来未曾听说过你?”
  定国公府,景字辈,那是徐皇后的侄儿辈,论起来比朱瞻基要大一辈。
  朱瞻基虽然跟徐家的人不算亲近,但是逢年过节也都有些来往。
  上一代的定国公徐增寿三子两女,朱瞻基也都见过,现在突然出来一个没有听说过的,难免有些猜疑。
  徐景彦迟疑了一下说道:“臣母罪臣之后,所以不得入族谱。”
  朱瞻基这才有些释疑,明初的等级森严,像徐景彦这样的出身,能够被徐家认可,还安排一个千户的职位,已经是很难得的了。
  他宽慰着说道:“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汝祖魏国公一世英雄,汝父定国公刚正不阿,希望你不要坠了他们的英名。”
  “臣绝不辜负殿下厚望,拼出一个前程来。”
  这是明着想要投靠自己了。朱瞻基笑了笑,点了点头,却没有再说别的。
  说的再好听,也不如真刀真枪地拼一场。他的大哥徐景昌一直在向自己靠拢,但是其人无才平庸,朱瞻基也看不上。
  他若真有能力,朱瞻基不介意扶持一把,但是若没有能力,他也不会因为他就让定国公府难堪。
  说到底,还是要有能力。
  不过,心存了扶持他的想法,加上又是亲戚,朱瞻基对他自然也有不同,进餐的时候,还特意让他坐在了自己的身边,将他介绍给了自己的侍卫们。
  这也算是给他留了一条捷径。


第四十六章 无奈
  三月五日,柳升率领十五万大军,六万民壮从张北出发,沿着水草丰盛的东部大草原,一路向东北方向行进。
  除了神机营以外,各军卫都是由东北边卫的老兵组成,他们也大部分参与了第一次北征,对草原各地的情况了如指掌。
  这些老兵也是这次北征的主力,现在却为了防范鞑靼人们全部被派到了东线。
  不过只要能够把鞑靼人赶上战场,消耗他们的力量,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阿鲁台老奸巨猾,他这次嘴上叫嚣着要帮大明打瓦剌,现在大明就将计就计,看他这次如何应对。
  不过,柳升深知阿鲁台的狡诈。他现在虽然臣服大明,接受大明册封的和宁王,但是这四年来不仅没有帮着大明牵制瓦剌,反而坐视瓦剌将鞑靼的战散部落收拢麾下。
  这一次,他也算是自食其果,崛起的瓦剌人将他们从土刺河的丰茂草场驱赶了出来,他才迫不得已向大明求援。
  但是不管他们内斗的再厉害,他们都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北元。
  他们有着一样的生活习俗,一样的生活方式,跟大明,他们永远不会是一路人。
  自初五发兵,柳升一直以最高警戒行军,这次想要利用阿鲁台,同样也要防备着阿鲁台这只恶狼反咬一口。
  五日后,大军抵达元上都,这里原本是蒙元的陪都,但是现在却已经在大明的统治之下,并且被设置了开平前屯卫。
  抵达这里之后,大军就沿着甘诺河西侧,一路向北。
  沿着河岸行军,不仅不愁水源,更能防备东侧被大军偷袭。
  此次东路行军,安全第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只要能把鞑靼人赶到战场前面与瓦剌人作战,他就是大功一件。
  四月十六,柳升终于在饮马河与翰难河的三河口,与率领一万骑兵的阿鲁台相遇。
  跟柳升一样,阿鲁台此时也怕大明军队对他张开獠牙。在他的身后,瓦剌更是咄咄逼人。
  处在夹缝中的鞑靼是弱者了。看到二十万大军的浩瀚气势,再看看自己身后的一万骑兵,阿鲁台忍不住有些忧心忡忡。
  虽然大明的军队行动缓慢,但是势不可挡,仅仅指望他现在麾下的不到三十万牧民,根本抵挡不住二十万精兵强将的平推。
  只要这些大军在草原滞留一个夏天,他的族民无处放牧,到了秋季,人数就会最少减少一半。
  一部分是因为没有牲口饿死了,大部分人都会直接投靠其他部族。
  “国师,我们真的要去跟瓦剌人打吗?打来打去,岂不是便宜了汉人?”
  虽然阿鲁台被明朝皇帝封为和宁王,但是在鞑靼,所有人还是习惯喊他国师,他们内心里,也根本不会认同一个汉人皇帝册封的王爷。
  阿鲁台的眼睛看着远处那无边无际的扬尘,那都是大军行进带起的灰。
  他长叹了一口气说道:“不打不行啊,只有帮助汉人打败了瓦剌,我们才能活下来。这个草原,终究是属于我们的,汉人即使胜利了,他们也不会留在草原上。”
  论仇恨汉人,他不比瓦剌的瓦哈木弱,要不然,四年之前他也不会蛊惑本雅失里反对大明。
  可是他们失败了,就只能承受失败的后果。
  瓦哈木得到了汉人提供的刀枪,才能反过来趁着他们势弱夺去了大片草原,还杀了大汗本雅失里。
  他现在,只是在走瓦哈木的老路而已。
  借用汉人的力量,来打击对手的力量。再不反抗,他们鞑靼异族根本就没有生存的草原了。
  但是,他不会知道,在远方,已经有一个老谋深算的年轻人,准备直接刨掉鞑靼人的根。
  看到大军前锋营已经行进到十里之内,阿鲁台说道:“乌格齐,你率一百部众,再去迎接汉师。”
  乌格齐有些不乐意地说道:“太师,阿斯特,持力欢他们不是已经连续去迎接了吗?”
  “汉人喜欢讲规矩,在我们有求于他们的时候,多一点礼节,他们会更开心,谈起条件来,也会更大方。”
  “好吧,为了长生天,吾今日也向汉人低头一次。”
  乌格齐举起了右臂,伸出了一根手指,向前一挥,一马当先地冲下了小山岗。一百部众两骑并行,像一条长龙,跟在后面冲了下去,当真是来去如风。
  柳升的车驾前,已经有了两个来自鞑靼部落的千户长,这也是如今的鞑靼族级别最高的军事将领了。
  四年前的一战,大明将鞑靼几乎打残,只剩下了两个年迈的万户长,如今也已被这帮后起之秀取代。
  不过为了控制鞑靼的崛起,大明没有册封鞑靼万户长一职。
  四年前,鞑靼部族有一百五十万人,能组织五万人的骑兵,有五个万户长。但是如今,却只有三十万部众,连两个万骑都很难组织起来。
  对这样的结果,大明其实是满意的。如果这一次再把瓦剌也打残,让他们保持跟鞑靼差不多的军力,那么以后大明的北疆就安稳了。
  不过想想临走时候太孙的交待,柳升有些头疼了起来。
  这片草原虽然广袤,但是大明已经有了辽东,九边,滁州卫这些马场,如今拥有马匹近两百万,合格的军马也达到了五十万。
  所以,不管是皇上,还是他们这些将领,对这里的土地都没有企图。
  一个奴儿干都司,每年需要耗费数十万两白银的军费。一个交趾,每年耗费军费百万两,税赋不过区区七万两。
  而草原的部族更多,也更贫瘠,除了养马,几乎没有任何收益,拿来有什么用呢?
  偏偏皇上为了培养太孙,对他的计划大力支持,恐怕也是想要让太孙吃点亏,才知道国土不是越大越好啊!
  “报,鞑靼御前左掖千户长乌格齐前来迎接大帅,大军距离预定目的地还有六里地。”
  “让他随驾……”
  柳升哼了一声,暗道:“连大汗都没有了,还御前……简直是笑话!”
  本雅失里被杀之后,鞑靼族就再也没有了大汗,这也正式宣告忽必烈蒙元帝国家族统治的结束。
  蒙元变成了北元,孛儿只斤黄金家族也完了,这个时候的北元,在柳升的眼里已经失去了威胁。
  但是他不会知道,十几年后,这个家族又会死灰复燃,而北元终其大明一朝,都是大明最大的威胁。
  在两军相聚还有三里地的时候,在喀老台湖支流的河汊口,是鞑靼人专门为大明军队准备好的驻扎地。
  这里靠近喀老台湖,两面环水,地势平整开阔。除了平整了土地,鞑靼人还为大军准备了充足的干草,作为马粮。
  当大军逐渐行近,阿鲁台也率领三百部族亲自迎接了柳升。
  大军稍定,随军的太监梁博恺就率先支起了香案,宣读了朱棣的圣旨。
  圣旨中,朱棣对鞑靼一族愿意充当讨伐瓦剌的先锋军表示了赞赏,并且任命阿鲁台为东路军副都督,率军听从柳升的指挥。
  当然,既然要用鞑靼人充当先锋,自然也要给他们一些好处。
  大军随军带来了两百石海盐,一千口铁锅,当即就赏给了鞑靼族,并且允许鞑靼族派一支不超过五千人的商队与大明朝交易。
  除此之外,还将赏赐给鞑靼族两千把马刀,一千支长矛,不过这些,只能等到大军汇合以后,才会赏赐给他们。
  这也意味着,鞑靼人要先做出一点贡献来。
  阿鲁台的内心一阵苦涩,他最想要的短弓,这一次却不在赏赐之列,而这才是如今的鞑靼人最缺的武器。
  大明朝皇帝不见兔子不撒鹰,他们想要出工不出力,恐怕就难了。
  大帐升起,柳升不顾阿鲁台就坐在旁边,开始了点兵点将。这也是向鞑靼人宣示武力的一个方式,所以在座的阿鲁台和他的一帮手下,脸色都有点不好看。
  论个人武力,他们自认要比汉人更强,但是汉人实在太多了啊!
  一直到傍晚时分,全军大帐都支起,柳升故意装作才腾出了时间,设宴款待阿鲁台一行。
  阿鲁台最关注就是大明皇帝对鞑靼的态度,柳升也按照事先已经商量好的计策,大力盛赞了鞑靼与大明之间的友好关系。并且将大明这次的出兵,当做是大明对鞑靼最有力的支持。
  同时,他也强调了大明与鞑靼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并且愿意在现有的基础上,扩大商业贸易。
  北元虽然武力强盛,但是却穷的一塌糊涂。
  他们除了皮毛和牛羊贸易,几乎没有任何生产发展能力。现在就连铁匠和火药制造,都后继无人。
  底层的牧民没有菜刀,没有铁锅,连杀牛宰羊都需要共用铁刀,没有铁锅,也只能靠陶罐来煮饭,炖肉。
  这几年大明实行经济封锁,断绝贸易,没有茶叶,没有盐巴,北元就因此死亡了最少十万人以上。
  可是他们现在根本无力去大明抢劫。
  若不是活不下去,瓦剌人也不至于刚恢复一点元气,就迫不及待地想要跟大明作对。
  光是为了能跟大明贸易,阿鲁台就不得不答应了柳升的条件,派出一万人的骑兵,两万只骏马,参与这次的战争。
  这不仅仅是帮大明,也是为了给鞑靼族现在这三十万人,找一条活路。


第四十七章 遭遇
  四月二十五,位于中军大营的朱棣接见了柳升送来的消息,当知道阿鲁台几乎不打折扣地就答应了大明的条件,也是兴奋无比。
  天气渐暖,他的旧疾也好了许多,最近一段时间,他也不坐车了,而是重新骑在了马背上。
  将柳升传来的情报递给了朱瞻基,他忍不住又考起了朱瞻基。“基儿是如何判断出阿鲁台会答应我们的条件?他们真的不会在战场上反叛吗?”
  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们在防备着他,他也在防备着我们。我们双方都不会给对方反叛的机会。在有所准备之下,皇爷爷觉得他的一万人,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而且,武力永远不是征服的最佳手段,全方位的经济和文化控制,才是真正的征服。当北元人以说汉话,穿汉服为荣,当他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大明来供应,那个时候,即使让他们反叛,他们也不会反叛。”
  “但是这只会助长他们恢复的时间啊!怀柔政策在过去可没有少用。”
  “皇爷爷,儒家的那一套怀柔政策,只能针对有道德良知的人,而不能对付狼一样的北元人。我讲的控制,并不是怀柔,而是利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来更好的控制他们。”
  “所以你让锦衣卫调查九边军卫跟北元人的贸易?水至清则无鱼啊!”
  朱瞻基嘿嘿笑道:“皇爷爷放心,我暂时不会在这个方面动手,我只是想要更好地了解,如今的北元人,最需要的是什么物资而已。他们需要铁器,我们就要控制好铁器。他们需要工匠,一个工匠我们都不能给他们。让他们打也打不过我们,只能向我们低头的时候,才是控制他们的第一步。”
  朱棣也呵呵笑了起来,欣慰地说道:“基儿能有如此见识,不枉我对你的期望。”
  朱瞻基心里其实也在庆幸,他穿越在大明势力最强的时代,同时也是草原势力最弱的时代。
  十几年前的草原上,还没有这么弱,朱元璋虽然把蒙元赶到了岭北,占据了漠南的大部分地区,但是北元的军事实力仍然在。
  这十几年来,北元已经换了好几个皇帝,几个民族之间也一直打的不可开交。
  朱棣在他们之间一直左右摇摆,谁要被打垮的时候,大明就立即送上武器,让他们有能力继续打。
  就是因为这样的削弱,所以四年前他才能干净利落地把本雅失里赶到北海那边,最后只剩下了七个人跟着本雅失里,被瓦剌人干掉。
  而原本猖狂地叫嚣要重新攻占北平的阿鲁台,现在只能向朱棣低头。
  可以说,原本的历史上,朱棣末期时候的北元,几乎已经失去了任何反抗的能力。
  还是朱瞻基上台以后,为了保护北平这个首都,把边军几乎全部收拢到了北平四周,主动放弃了漠南的大部分区域,这才给了北元死灰复燃的机会。
  又经过了三十年的休养生息,瓦剌人恢复了元气,但是跟大明的力量对比仍然很悬殊。
  哪怕土木堡之变之后,北元也只有骚扰的能力,根本没有进军大明的能力。
  现在是大明蒸蒸日上,北元逐渐衰落的关键时期。在蒙元帝国时代,他们继承了汉人几乎所有的工业技术,但是却没有给这些工匠发展的空间。
  那些被虏获到草原的工匠们已经几乎死完了,现在的他们连铁刀都打造不出来,如何能够跟大明作对!
  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