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们这批追随太孙殿下一同下西洋的六百羽林卫学学员兵,五百个都被朝廷各方要走,目前只剩下了一百人,随着人员的减少,各人也都重视起了同窗之谊。
  现在,勋贵子弟和那些孤儿出身的士兵也都没有了剑拔弩张的气氛,看到低年级的学员们依旧分成了勋贵子弟和孤儿子弟,他们只会感到好笑。
  只有上了战场,才会发觉,所有的身份都是虚的,只有同窗之谊是真的。
  不管是勋贵,还是孤儿,以后都是敢把后背交给对方的战友。
  留下来的一百人,自然都是朱瞻基精挑细选,能够胜任中层将领的精兵,除了有少数文臣子弟想要继续走科考路线,大部分都会在这段时间选定未来的道路。
  “正路,你说服你家老爷子了,今日怎地如此快活?”
  正路是杨道的字,他笑着点了点头说道:“正是,想到今后能指挥战舰,纵横四海,吾就喜不自禁。”
  说话的男子叫郭昂,是成安候郭亮的后人,他是勋贵世家出身,以后的发展道路本来就在军中,没有杨道的烦恼。
  见杨道嘚瑟,忍不住嫉妒地说道:“你能加入海军,可惜我却不能,以后只能进幼军了。”
  他是成安候第三代长孙,即使从军,也只能在陆军。家族不可能让未来的成安候冒险出海,一年到头不落家。
  “幼军乃是殿下亲军,以后发展不比海军差。”
  “可是却见不到壮观的日出日落,无边大海,还有那椰林沙滩的美景。”
  武城候世子王澹笑道:“你怕是舍不得那异域美人吧?”
  郭昂一愣,几人相视了一眼,都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作为都是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期待加入海军,当然不是因为喜欢在海上漂泊。
  能忍受几个月的漂泊,固然有年轻人爱冒险的特质,更主要是因为海外的奇景,还有那各式的美人。
  进了羽林卫学,低级的学员们已经在进行早操。他们几人来到军机处点卯后,就一起来到了图书室看书。
  他们这批人虽然现在近乎毕业,已经不用在每日上课。但是因为太孙殿下如今忙碌不堪,还没有来得及安排他们。
  他们如此积极,是因为过几日他们就会举行一场考试,通过文比,进行操典,谋略,天象等考核,然后决定他们的职位。
  根据羽林卫学的规矩,他们进入军中,最少都会是一个副千总。但是留下来的人,最高也只能担任千总一职。
  即便如此,大部分人依旧愿意留下来,在幼军担任一个千总,也比到其他军中当一个守备强啊!
  人多,位置少,那就要经过考核。
  大家都是同窗,现在是平级,自然不愿意到了军中,他当千总,我当副千总,去了就要矮一级,还要受管。
  所以到了这个关头,所有人学习的劲头更大了。


第三十章 选择
  “外面那帮小兔崽子又精力没地方发泄,打架了。”
  外面传来了一声吆喝,图书室里面原本安静的众人立刻骚动了起来。
  王澹丢下了书本,抱怨道:“这书看的老子头晕,去看看小兔崽子们打架。谁去?”
  众人也都学他一样丢下了书本。“奶奶的,听天由命吧。”
  一个尖细的声音慢条斯理地说道:“王澹,郭昂,袁祯,三人不珍惜书本,罚银元一枚。”
  这一下,惹得众人立即轰然大笑起来。
  坐在门口的老太监依旧不急不缓地说道:“图书室请勿喧哗,否则罚银!”
  众人立即又赶紧闭上了嘴巴,谁也不会跟自己口袋里的银子过不去啊。
  王澹和袁祯不以为然,袁祯如今已经广平侯,家中的大权他父亲袁容已经逐渐交到他的手里。
  而王澹则是因为其父镇守宣府,他自己带了几个随从在京城生活,自由度比较大。
  只有郭昂爷爷成安候郭亮还在活着,家族庞大。其父郭晟又是武夫性格,讲究棍棒下面出孝子,虽然不会短缺了他的用度,却也不会给他太多零花。
  他一个月就只有三枚银币,一下子上交一枚,可够他心疼的了。
  王澹和袁祯各自掏出钱袋,将一枚银币交给了房间门口的年老太监,还陪笑着说道:“刘爷爷,不用记在月册上了吧?”
  老太监点了点头说道:“只是一时兴起,非有意为之,不用记入月册记罚。”
  郭昂摸了摸身上,只掏出来几枚当五十的铜币。他向着老太监求饶道:“刘爷爷,你看我这囊中羞涩,不如以劳代罚。”
  老太监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去挑半个月的大粪,不用罚银了。”
  众人又嘿嘿笑了起来,只有郭昂愁眉苦脸地犹豫了半天,回身向大款袁祯求救。“广平侯,你老宽裕,先借我一枚银币,待我明日还你。”
  袁祯笑着掏出一枚银币,替他交到了老太监的手里。“我还想着你能选择去挑大粪,为了这个奇景,我愿意多花几枚银币。”
  “滚蛋……”郭昂对着袁祯的肚子来了一拳,嘴硬地说道:“我怎可与那些平民子弟抢活干!”
  杨道哈哈笑道:“我看你刚才颇为意动,差点就答应了下来。”
  一个孤儿出身的同窗赵毅说道:“侯府家也没有余粮啊!”
  众人出了图书室,这才放肆地大笑了起来。
  郭昂对袁祯可以放肆,对原本是对头,现在是战友的寒门子弟反倒要客气了许多。
  他装作恶狠狠地箍住了赵毅的脖子。“你小子祈祷不要分到我的手下,要不然,以后我每年都让你去挑一次大粪。”
  众人来到了演武场上,看到人工山坡那里聚集了近百人,双方剑拔弩张,大战一触即发。
  羽林卫学是武学,自然不禁斗殴。
  只要不使用武器,不打向致命位置,不论摔跤还是竞技,在规则允许的范围之内,都可以动手。
  卫学内孤儿的数量与勋贵差不多,论武力,是勋贵子弟略微领先,但是在文比的时候,勋贵子弟就占不到什么优势了。
  他们出身富贵,从小就有个好底子。但是因为起点高,自然也就没有孤儿们的学习动力足。
  孔武有力的王澹走在最前面,忍不住大声笑道:“看到他们,就想起了我们前几年的傻样。打吧,打吧,打的越狠,以后就会觉得越亲。”
  吴克勤从背后踢了他一脚,笑道:“你以为谁都能跟俺们一样,这群小蚂蚱,还要经过一番历练。”
  袁祯在哪里都喜欢充当众人的中心,这个时候哈哈笑道:“你以为谁都像你们两个变,态!”
  王澹和吴克勤在武力上绝对算幼军最强,王澹的祖父王聪就是朱棣军中的一员猛将,完全依靠战功获封武城候。
  他们祖孙三代都是身宽体长的外型,外人想假冒都假冒不了。
  因为身体宽的像个门板,脖子很短,偏偏又长了一双长手臂,练的还是家传的长臂拳,这让他在羽林卫学里,在个人武力值上一直遥遥领先。
  吴克勤则是蒙元人,其父吴允诚原名把都帖木儿,官至北元平章。
  永乐三年,吴允诚与同党伦都儿灰率领妻儿以及部落五千、马驼一万六千匹,受宋晟的招安来归附明朝。
  朱棣因蒙古人多同名,赐给他们汉人姓名以示区别。尚书刘俊请照洪武时期的惯例,把他们编为用勘合(符契)调遣的队伍。于是把都帖木儿被赐姓名为吴允诚。
  当时吴允诚的两个儿子已经成年,小儿子才三岁,他根据自己的名字,给小儿子起名叫吴克勤。
  吴克勤小时候一直在甘肃长大,永乐十三年随西域使团进京,后来就一直留在京城。
  其父吴允诚作战勇猛,在两次北征期间都立下大功,他杀起蒙元人来,比汉人都狠。
  更重要的是,他的归附让许多蒙元小部落都跟着开始学,降附的人越来越多,边境日益安宁,这都是从吴允诚开始的。
  所以朱棣特许了吴克勤进入羽林卫学,以示嘉奖。
  他跟王澹可以说是羽林卫学的一代双骄,两人的武力值高高在上,勋贵子弟过去几年占尽上风,他们两个人的作用占了大半。
  这个时候,一帮十四五岁的孩子在教导的安排下,已经决定好了比斗的方式,是众人最喜欢的大乱战,只要不把人打的留下重伤,可随便出手。
  袁祯看到一帮孔武有力的高学级教导以看热闹的心态看着一帮孩子闹,忍不住叹道:“曾经我们最恨就是这帮喜欢无事生非的教导,但是现在我们却也变成了这样的人。”
  王澹点了点头说道:“要不是舍不得银子,当初我就想狠揍这帮教导一番。可是等我们长大了,他们却都离开了。过年时候我还在夫子庙那里碰到了曾经教过我们的熊奎,小时候我最恨的就是他,但是这次见到他,还有一种亲切感,请他在酒楼吃了一餐。”
  郭昂跟他关系亲近,笑道:“你就是个贱骨头,挨打上瘾了。”
  杨道摇了摇头说道:“不,这是因为我们都成了同样的人。”
  袁祯点了点头,风度翩翩地说道:“是啊,真的上了战场,才知道,还是我们这样的人才最值得信任。”
  这时候,袁祯看到一个半大的孩子不仅没有开始脱衣裳,准备战斗,反而哭哭啼啼地跑向了操场另一边的山林。
  他奇怪地说道:“怎么回事?这个小家伙哭什么?”
  众人都认出了这是比他们晚了四年进入羽林卫学的二狗子,倒不是因为二狗子魅力大,而是因为他有一个好师父杨章德。
  杨道因为跟杨章德两家都是江西,又都是姓杨,两个人曾经还有过攀谈。今年回来,他还到杨章德家中去拜年,两人保持了友好的联系。
  他也见过二狗子,挺喜欢这个小家伙的,开口说道:“我去问问他怎么回事。”
  那一边,一帮小家伙已经脱了外套,开打了起来。看起来挺热血的,但在一帮上过战场的高级学员兵面前,这种打斗也仅仅算得上热血。
  如今有高年级的学员兵充当教导,在他们热血上头的时候拦住,也不怕真的把人打坏了。
  杨道绕过了战场,来到北方的山林里,看到二狗子对着一棵树正拳打脚踢着。
  “精力不错啊,为何不在操场上打,却一个人躲在这里?”
  二狗子回身一看,脸上还挂着泪滴,连忙不好意思地擦去眼泪。杨道虽然只是比他大几岁,但是跟他师父平辈相交,他恭恭敬敬地喊了一声:“杨世叔。”
  “这是在羽林卫学,叫我师兄即可。为何开战了你一人跑开?”
  二狗子有些不好意思,也有些委屈。“他们都不要我……”
  只是略微思索,杨道就想通了这里面的门道。
  二狗子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进羽林卫学却是通过杨章德的关系,也算是个勋贵子弟。
  但是他这样的身份很尴尬,勋贵子弟不会真正认同他这个锦衣卫关系进来的,而孤儿群体也不会认为他跟他们是一路人,所以导致了这个局面。
  杨道笑了笑,上前拍了拍他的头说道:“这说明你以前做的不够好。”
  二狗子委屈地说道:“面对勋贵子弟,我都百般讨好,面对贫寒子弟,我也照顾有加。论学业,我每次都名列前茅,论武力,他们没有几个是我对手,难道我做的还不好吗?”
  杨道摇了摇头说道:“你认为的好不是好,反而更让双方都讨厌你,认为你是墙头草,风吹两边倒。”
  二狗子有些懵了,不过很快醒悟了过来,长揖拜道:“还望师兄教我。”
  杨道笑了笑,搂着他的肩膀出了山林,他们的位置在半山坡,可以清楚地看到远处的百人混战。“你说,太孙殿下为何故意要在卫学里面树立对立的阶级?”
  二狗子摇了摇头,以他的阅历,当然不明白这背后的意义。
  杨道肯定地说道:“这是殿下故意要让我们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勋贵子弟,要有家族的荣誉感,贫寒子弟大多是父兄战死的孤儿,一切只能靠自己,所以想要出头,就必须要对自己狠一点。两个群体有了比较,才会有竞争,有竞争,才会进步。如今你们还在学习阶段,这种竞争能促进你们进步,也能让你们看清社会的本质。”
  二狗子疑惑地问道:“殿下不怕我们永久对立起来吗?”
  杨道笑着摇了摇头说道:“等你真正上了战场,再来说这句话吧!那个时候,你们才会明白什么是战友。何况……殿下未必不希望我们一直对立。”
  二狗子问道:“师兄,那我应该怎么办?”
  “选边,不能两边讨好,坚定地选择一边。既然你武力高,学识又好,其实他们嫉妒你,但是也愿意接纳你这个强者。”
  相比二狗子的选择容易,黄渊这个时间也面临艰难的选择。
  因为这次选择,会是他人生道路上最大的一次选择,也将会直接影响到他的一生。
  有一个好父亲,是黄渊最大的宝藏。
  黄福精明能干,不论在工部尚书,还是在行军调度上,都有着一般文人不能比的执行能力。
  黄渊从小受父亲熏陶,加上自身机敏稳重,在这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常优秀的能力。
  所以他才能在来到京城之后,就迅速被朱瞻基和海军都督刘江看重,成为海军最出色的后备将领。
  在朱瞻基下西洋期间,他负责整个舰队的物资调度,处理的井井有条。不论什么事到了他的手上,都变的易如反掌。
  大明不缺会行军打仗的将领,但是像他这样的将领,却少的可怜。这也让他受到了各军的重视,如今的五军都督府就下了大本钱,想要将他从海军调到陆军。
  他的父亲黄福现在是兵部尚书,负责陛下西征的后勤事宜。而且他也很清楚,今后的两三年,海军不会有大动作,到了陆军不能能帮助自己的父亲,也能参与进这次的西征。
  殿下那边好说,不管是在陆军,还是在海军,都是为大明效力。
  但是如果去陆军,就难免愧对一直提拔他的都督刘江了。
  他同时也知道,大明今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海军。
  虽然近几年因为西征,战场的重心会在陆军。但是等到平定帖木儿国,西北各国归附,大明就会开始着重发展海军,将天下无主的土地变成大明的。
  去陆军是短期作用大,在海军对长期发展好。
  这似乎不难选择,但是父亲因为西征已经两年没有归家。他又怎么忍心躲在京城享福,不去替父操劳呢?
  相比之下,五军都督府许诺的游击一职,并不能让黄渊心动。
  他很清楚,自己哪怕是在海军,这次嘉奖令下来,自己最少也能官升一级,成为指挥佥事,甚至有可能直接升为指挥使。
  未来不要五年,他就有信心升任游击一职。
  不同的选择,就会直接影响他的一生。
  究竟是海军还是陆军……


第三十一章 根
  “把总,看这天色,像是又要下雪了啊。”
  看着一张山东地图的马德钟嗯了一声,小心地将地图收了起来。“测试过风力了吗?”
  “大致是五级风,但是船速依旧达到了大约每个时辰二十里。”
  “殿下那个船舶研究院还是有点作用的嘛,这船比我们下西洋时候的船好用的多了,那时候要是都是这种船,我们在路上最少能快半年。”
  迎着寒风,马德钟登上了甲板,几个研究院的工匠根据风速,正在指挥着船员们调整软帆的角度,然后记载船速,寻求最吃风的角度。
  他们只有一个年纪超过三十岁的工匠,其他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
  但是马德钟对他们不敢怠慢,对这种有本事的人,他一直非常尊敬。“姚主事,天寒风大,你们受苦了。”
  那位工部的姚主事搓了搓手笑道:“都是为了混口饭吃,相比船员,我们享福的多了。”
  马德钟点了点头说道:“今日抵达胶州,诸位大人在胶州可以好好休息一段时间。我到胶州会回乡探亲,试航的任务就交由这位褚玉明为诸位大人打下手。”
  姚主事笑着说道:“来到胶州总要歇息几日才会再出海试航,据说诸位大人要在山东待一个月?”
  “查案子,时间没有一定。总之半个月内可以随意出海,但是半个月后,就必须要留在岸边待命。”
  “好,那我心里有数了。”
  这是一艘大明船舶研究院刚刚研发出来的新式海船,不同于以往的硬帆,新船不仅是软硬帆并存,而且经过福船改造的新式船体,逆水也更加犀利。
  原本的海船在逆风的时候,必须要走之字形,这样才能航行,并且速度奇慢。
  但是现在,他们只是改变了风帆的悬挂,加上了几片软帆,逆风航行,一个时辰竟然也能走二十里路。
  虽然还没有试过顺风状态,但是仅凭如今的速度,他相信顺风状态下,一个时辰四五十里都是可能的。
  从甲板上回了船头的指挥舱,马德钟将指挥舱里面的一些海军军规,航行日志这样的军事机密的文件都收了起来。
  他要离开船只一段时日,研究院和他的大部分下属会依旧留在船上,这些东西也要锁起来。
  等他将东西收拾好,看到锦衣卫的人他们都已经起床了,一个个跑到船尾那里去撒尿。
  那几个同乡也已经起来了,他们没有去跟锦衣卫抢位置,而是等锦衣卫的人都方便了,然后才过去。
  他们有个女人,在船上不方便,只能避开人多的时候。
  几人也都方便了,他们就靠在栏杆边,望着不远处的大陆。
  马德钟顺着他们的目光望了过去,心中却没有那种面对故乡的亲切感。
  山东对他来说是故乡,但是也是伤心地。要不是牢记着自己的父母还葬在这里,他根本没有想过回来。
  对故乡的一切记忆,恐怕也就只有那山坡下的两个坟头。
  自从九岁就离开了家乡,到被迫加入水贼队伍,后来又加入海军,他已经有十五年不曾回来过。
  对他来说,下马桥那里殿下赏的房子,才是自己的家。
  对这四人,马德钟也没有太多的亲切感,不过有同舟共济之谊,马德钟也不会在他们面前摆出把总的架势。
  他走向了四人,林三四人看到马德钟径直走了过来,连忙抱拳行礼。“把总大人。”
  马德钟嘿嘿笑道:“一个小把总而已,当不得大人之称。这船上,比我官职大的多了去了。”
  话虽然如此说,但是四人也不会当真。这船上虽然许多人的官职都比他高,但是他是这艘船的船长,任谁都要给他几分面子。
  马德钟又说道:“今日抵达胶州,我们就要分道扬镳。这次一别,又不知何时得见。我再次也祝四位马到成功,到北地做一番大事。”
  唐赛儿开口说道:“马把总老家是泰安府,这次回乡探亲,若遇到山匪,可以报上泰安府刘俊名号,应该还是有些作用。”
  马德钟笑着说道:“先在此谢过林娘子了,不过我会带两卒卫兵一起回乡,要是真遇到不长眼的山匪,也要看他们有没有我的火枪利。”
  唐赛儿也就是一说,她知道马德钟他们一行骑马穿乡,又没有行李,基本没有土匪敢对他们动手。
  只是他身为太孙亲军,又是住在太孙殿下的农庄,显然是太孙殿下最亲信的将领。
  以后她们远赴北地,在京城要是能留下一些关系,以后也有人能替她们说句话。
  马德钟是知道她们今后要远赴北地的,去过一次海外,马德钟的眼界也宽了不少,知道海外也有不少好地方。
  他们要是运气好,去的地方真有大金矿,以后说不定能成为一股大势力。
  所以双方都有些心照不宣的想跟对方留下一丝香火情的想法。
  几人闲聊了一番,看到内侍陈宣走了过来,这可是朱瞻基身边亲近太监,他们不敢马虎,一一行礼。“见过太监。”
  陈宣摆了摆手说道:“我一个小小的长随,不敢当太监称呼。这次只是跟大家伙一起出来见见世面,诸位请便,咱家找马把总有话要说。”
  林三四人连忙告退,让出了这里的位置。待他们离开,马德钟向着陈宣抱拳道:“不知中官大人找属下有何吩咐?”
  陈宣的年纪跟马德钟差不多,笑着说道:“你我之间不用如此客气,我是殿下亲近之人,你更是得了殿下赏房子,赏老婆的亲军,说起来你我都差不多。”
  马德钟笑道:“属下如何比得过中官,我能有今天,都是托了殿下的福气。”
  陈宣点了点头,将帽兜拉紧了一些,背着风轻声说道:“咱家听说你是要回兖州府探亲?”
  马德钟长叹一口气说道:“所谓探亲不过是光堂话,我父母双亡,就是有几家亲戚,也是曾经抢了我家几亩地的仇人。这次回乡不过是想给亡父母上坟,告诉他们,他们的儿子活的好好的,今后会给马家开枝散叶。”
  陈宣当然知道马德钟的家境,他们都是殿下的亲近之人,他也就直话直说道:“殿下日理万机,但是数次提起兖州府的孔家。你是兖州府的人,回乡之后注意打听一下,有没有孔家为非作歹之事。”
  马德钟大惊道:“可是衍圣公孔家?”
  陈宣不屑地说道:“陛下已经除了他们的衍圣公名号,孔夫子是孔夫子,孔家是孔家,不可混为一谈。”
  因为出身草莽,马德钟虽然为人粗豪,但是格外佩服读书人。他轻叹道:“这孔家乃圣人之后,不至于给祖宗抹黑吧!”
  陈宣笑道:“只是让你回乡的时候注意一下,殿下也没有提起这事儿,一切都是我自作主张。作为殿下的身边人,总要想着替殿下主动解忧。你说是不是这个理?”
  马德钟抱拳说道:“属下明白了,这次回乡,一定会多注意这方面的事儿。”
  陈宣点了点头笑道:“这就对了,要是有什么消息,等我们回到胶州,再一起合计合计。”
  话虽然接下了,但是马德钟总有些不敢相信。这孔府从小在他心中就是一块圣碑,总不至于也会被蛀虫啃噬吧!
  早上的时候天还阴沉的厉害,以为要下大雪,但是等船进了胶州湾,太阳竟然出来了。
  虽然现在风势更大,但是船不再直接逆风,这船速反倒更快了一些。
  待到午后,船只就抵达了胶州大沽河河口,这里海船是进不去的。
  众人在这里换了河船,低级官员前往胶州县城,而这艘海船将会载着高级官员前往胶东停泊,双方分开行动。
  这次的调查团人员复杂,不仅有锦衣卫,都察院,刑部,还有海军派出的调查组,以及内监的调查组。
  所以在大沽河河口这里,迎接众人的官员也是数量众多。众人好一番折腾,才相互见礼,分乘了七艘船,才一起前往胶州。
  唐赛儿他们几人自然是不受关注的,这也让她们几人有闲心观察四周的环境。
  看到大沽河里来往的河船众多,许多船上都装满了粮食,她们惊疑不定起来。
  去京城的时候,他们自然没有搭乘朝廷船只的权利,所以只能靠步行走到运河,然后通过运河进京。
  他们以为,整个山东都没有粮食,但是现在看来,应该只是青州府那里没有粮食。
  但是事情没有调查清楚,他们也不敢胡乱猜测。
  而马德钟带着自己的一帮下属,坐在了第二舰队胶东水寨派来的一艘迎接船上,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欢迎。
  如今大明的四大舰队,虽然名义上是平级,但是第一舰队因为是殿下亲军,所以自动高了半级。
  而马德钟虽然只是一个把总,却大名鼎鼎,被太孙殿下亲自授予英雄称号,关于他们三人斗智斗勇,抓获日本王室的故事,随着朝廷专门印制的图书的出版,早就传遍了全国。
  他这个小小的把总,能住在殿下的农庄,沐浴皇恩。不要千总,就是一些守备,也对他羡慕不已,恨不得跟他换个位置。
  他这样的英雄得到了朝廷的大力弘扬,不出意外,今后绝对能荣升高位,富贵荣华享之不尽。
  所以他护送调查团到山东,顺便回乡探亲,第二舰队这边也是安排周到,不敢慢待。
  来迎接他的是胶东水寨的一个千总,名字叫做郑宝,乃是胶东当地人。
  他对马德钟这个大英雄仰慕已久,见面不仅没有丝毫倨傲,还将马德钟高高捧起,让马德钟惭愧不已。
  “自从得知马兄弟要回乡探亲,途径我胶东水寨,水寨的兄弟无不期待。只是如今先要护送各位大人,待兄弟探亲归来,一定要到水寨盘桓数日。”
  “好说,好说。都是两个眼睛一个鼻子,马某受此盛情,惭愧不已。”
  如今的胶州是主城,但是水寨建在胶东,也就是后世的青岛。但是后世的青岛现在只是个小县城,归属胶州管辖,而胶州这里,又统一属莱州府管辖。
  郑宝拿出了一份文书,递给他说道:“这是跟转运使司的公文调函,有此公函,可以借用十一匹马,入住各大驿站。”
  “马某多谢大人了。”
  “不用客气,这是应有之理。待哪天郑某有幸到京城一行,还要指望马兄弟能多多照应。”
  马德钟立即打包票说道:“一定,一定。到了京城,可以定要去找兄弟,也让兄弟尽一番地主之谊。”
  一番应酬下来,双方的关系似乎融洽了许多,这河船狭窄,几十个人只能挤在一起。
  看到不时超越的运粮船,马德钟想到这次来山东的主要任务,随即问道:“我看这河里运粮船不断,一直都是如此吗?”
  郑宝奇道:“当然了,这三年多以来朝廷运过来多少粮,全部都是通过大沽河进入内陆,然后进入胶莱运河,送入腹地。”
  不是专业人士,马德钟也不敢多问,岔开了话题,只跟对方谈起了军中生涯,以及跟太孙下西洋的一切经历。
  这次下西洋,只有第二舰队没有派兵前去,主要是因为朱瞻基安排了第二舰队一直在探索北方诸岛。
  而且在日本以北的虾夷岛建城,也耗费了易信大部分精力,第二舰队的军务繁重,所以没有派人跟着朱瞻基一起下西洋。
  如今他们沿着日本北部的小岛,已经深入的上万里,找到了数百个小岛,最北已经抵达了中洲大陆与北洋的交界处,也就是后世的白令海峡。
  而如今,易信就在胶东水寨筹集人马和粮草,只等天气稍暖,就会进行又一次的探索行动。
  不过他这样的舰队总兵,当然不会亲自来迎接他们这些人,相反,几个主将还要专门去拜见他。
  船队抵达胶州城南,一行人等在当地县令孙耀祖的亲自迎接下,进了县城。
  当晚,孙耀祖在县城最好的酒楼款待众官员,面对来势汹汹的众人,他这个县太爷大冷天一头汗都没有干过。
  一千全副武装的海军士兵昨日就抵达胶州,全城人无不人心惶惶,哪怕没有贪污受贿,也不敢面临凶神恶煞的锦衣卫啊。
  酒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