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瞻基看了看杨章德,他立即会意说道:“今后当有我锦衣卫与诸位联络,当你们准备好之日,也由我锦衣卫为你等带路。”
朱瞻基又说:“兵器,军马在你们离开山东,抵达北明山铜矿的时候,向那里的镇守太监亦失哈索取,我会交待下去的。此外,锦衣卫将会护送你们返回山东,你们在山东遭遇的不平,孤一定会一查到底,还你们一个公道。”
让人将他们送了出去,朱瞻基却坐在那里叹了一口气。锦衣卫当初被剥夺了审案的权力,如今想从刑部,都察院要回来可就难了。
刑部那里昨日顾佐勉勉强强通过了廷议,接替吴中担任了刑部尚书,吴中回到了工部继续担任尚书,管建房子。
顾佐能担任刑部尚书,腾出来的应天府尹的职位却被文官推出来的赵羾担任。
朱瞻基对赵羾的印象还不错,他曾经担任过礼部尚书,却因为大汉主义思想,瞧不起外国人,在送朝鲜使臣回国离京的时候,无礼相待。
这让朱棣大怒,认为丢了大明的脸,把他降职,到兵部担任侍郎。
赵羾擅长的也是兵事,但是因为朱瞻基把黄福塞进了兵部当右尚书,还有一个资格也很老的方宾任左尚书,没有了位置,所以赵羾一直担任侍郎。
永乐十五年,其母去世,他回乡丁忧,也算去年冬季才回到京城。
这样一个资格够老。为人方正的人担任应天府尹,朱瞻基还可以接受。
但是不管是顾佐在刑部,还是赵羾在应天府尹的位置上,暂时都指望不上。
光靠锦衣卫想把山东的案子查清楚,难度不会小。
而且朱瞻基不想耽搁,想趁着朱棣还没有离京,就把这件事给办成铁案。
朱棣要是走了,他想处理哪个大臣,可就不容易了。
这个案子其实很容易查清楚,那么多的粮食总不会长腿跑了,不管是粮食交接,还是粮食的处理,都有迹可循。
而且,朱瞻基不打算走寻常路,他要把目标对准一个他早就看不过眼的人,那就是负责粮食调配的中官马琪。
第二十五章 大案
宦官在大明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在征战异族的过程中,凡是抓获了异族的小孩子,基本上都是阉割了送进宫当太监。
所以在明初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大明的太监数量众多,还大半是异族。
在土木堡之前,宦官势力因为跟皇族唇齿相依的关系,他们的势力比文官阶层,比武将阶层还要大。
因为他们的手里掌握了大明的财政大权。
明朝的内监,清朝取代内监经济大权的内务府,都是当时全国最大的机构。
清朝之后,因为太监数量不足,康熙成立了内务府,职官就有三千多人,管辖人员超十万。
但是他们的权力还远远小于大明初期的宦官势力。
因为内务府还只是管辖旗人经济事务,而如今的大明太监们管辖着整个大明的几乎所有经济事务。
大明的朝廷除了纳粮,缴税,其他任何经济事务都把持在太监的手里,包括上交皇家内库的赋。
除此之外,手工作坊,商业行为,大到开发矿山,小到种茶养蚕,全部都是内监管辖。
开矿是内监管,织布是内监管,丝绸是内监管,海关是内监管,陶瓷是内监管,茶叶是内监管,几乎没有内监不管的。
而除了这些,还有大量的内监被安插在各个军营里面,从上到下对每个军队进行监管。
然后还有皇宫的内库,各地的采买使,税监,各个王府的下人等等……
十二监,四局,八司,总共究竟有多少太监,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他们这个庞大的群体之中不乏英明人物,比如王彦,不论行军打仗,还是皇宫总管,都干的无可挑剔。
还有郑和,候显,王景弘等,这可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但是相对大明数量众多的内监,优秀的人才终归是少数的,大部分人因为成为了残疾,都有着与常人不同的极端心态。
或者说,多多少少都有一点变。态。
有身体不行,依旧好色如命的。
有因为身体不行,喜欢折磨人的。
更多的却是通过对金钱的控制,来满足自己的私欲的。
他们贪财跟官员,跟普通人不一样。
因为官员和普通人除了为满足自己享受之外,更多的金钱是为亲人们留着。
而他们却更多是自己享受,并且在内侍阶层里面毫无顾忌地攀比,炫耀。
朱棣知道这件事吗?当然知道。
但是他不在乎。
因为太监的圈子不大,他们贪的这些钱大部分依旧是在这个圈子里面流通。可以说,皇室想要拿回来,连手都不用伸,一张嘴,他们自己就送上来了。
所以在朱棣看来,天下的钱都是自己的,内监们贪一点比在百姓手里更好。毕竟内监们跟自己更亲近,这贪污的钱,跟自己的没有区别。
所以,皇室不怕太监贪,只怕他干事不行。只要能干,你贪再多我都不在乎。
而马琪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为了金钱可以毫无底线,那些金银就是他炫耀自己存在的最重要的意义。
但是他很会做人,他对百姓苛刻,转过来对皇室更忠心,甚至贪污的金银,在是在他手里转了一圈,后面又进了皇家的内库。
他在乎的不是金银,只是在金银掠夺过程中带给他的满足感。
朱棣能忍这样的人,但是朱瞻基最厌恶的就是毫无底线的欺压百姓的行为。
在交趾,就是因为他丝毫不顾交趾百姓的难处,逼着百姓卖儿卖女也要凑够他要的金银,导致了永乐十三年的造反。
也因为他的没有底线,他跟当时的承宣布政使黄福结下了大仇,双方都恨不得对方死。
也因为他这种没有底线,当初他想要担任大阪的镇守使,被朱瞻基否决,但是后来他成为了从南洋向大明运粮的转运使。
他虽然是皇室的家奴,但是属于是朱棣的直系家奴。
他没有直接得罪朱瞻基这个还没接管家业的继承人,朱瞻基也不能因为他的过错来惩罚他。
但是这件事,如果说没有马琪的手脚,朱瞻基是绝对不相信的。
而且,哪怕他没有动手脚,朱瞻基也需要一个对象来立威。
所以,这次就算他倒霉吧!
只有处置了一个拿得出手的内监中官,那些敢对百姓活命粮动手的官员,也才能按律追究其责。
房间里面只剩下了朱瞻基,金阔,李亮,还有一个杨章德。
朱瞻基叹了口气,沉默了半晌才说道:“林三这些人的事你不必插手太深,你的精力给我主要放在调查粮食到底是被谁贪没了,倒卖了,买家又是谁?”
杨章德轻声说道:“殿下,如果涉及到三品以上官员呢?”
锦衣卫虽然负责监督百官,但是对三品和三品以上官员是没有调查权的。当然,这也不是一定,关键还看是谁在主事。
纪纲担任指挥使的时候,连那些超品勋贵见了他都怕,一品的都督都被他打的半死。
“不管是谁,都给我一查到底。”朱瞻基冷笑了一下,说道:“皇爷爷要出征,把父王都给我支走了,我要是不大闹一场,又如何能让人怕我?”
杨章德彻底明白了过来,这个案子刚好给了殿下杀鸡骇猴的机会,他现在要监国,自然要形成威慑力,这就是个好机会。
有了这样的目的,他查起案子来也就没有了顾虑。
“那微臣明日就送这林三几人回山东……”
“不,你不能离开应天府,我需要你在京城帮我亮刀。这个案子并不复杂,你派几个查案的好手去就好了。一会我就会安排李亮去跟顾佐联络,让他明日派人跟你们一起去。”
金阔提醒道:“殿下要不要派人去联络一下青州卫都指挥使刘忠,让他保护一下查案人员?”
他被朱瞻基安排在家里主持大局,现在出了贪腐案,朱瞻基虽然没有怪罪于他,但是难免会质疑他的能力。
他想表现积极一点,却也知道自己也脱不了嫌疑,心里恨死了马琪。
“你又如何知道刘忠没有参与?”朱瞻基摇了摇头说道:“我会安排第一舰队派一艘快船送调查人员到胶州,然后由第二舰队派一支一千人的火枪手队伍保护调查人员。”
胶州也就是后世的青岛,那里是接收南洋运粮的一个重要港口,虽然运到青州的粮食大部分都是在莱州湾装上河船,通过弥河,白浪河这样的支流进入内陆,但是抛开嫌疑最大的莱州水师,从胶州着手才是正确的。
朱瞻基不怕内监与当地官员勾结,他最怕的是自己的莱州水师也被拖下水。
如果是这样,朱瞻基绝对会先清理军队中的蛀虫。
他事务繁忙,既然已经见了唐赛儿她们,他们也受了自己的蛊惑,准备拉一帮人马去乌拉尔山,那么今天的主要目的也就达到了。
他还要让顾佐安排人手去山东,也就没有在锦衣卫这里久待。
临出门时,他想起了林三等人一穷二白,现在什么都没有去乌拉尔山,家里就是有粮了,也放心不下老弱病残。
他又交待李亮:“你一会儿亲自送五百块银元给林三,不要让人讹诈了去。让他们用这些银子安顿家人,准备各种工具。”
走出了锦衣卫,朱瞻基上了马,才又问金阔:“那马琪如今在何处?”
“他将转运司设在了繁华的宁波,目前人应该也在宁波。”
“给余先传旨,将马琪给我押回京城,我要亲自审他。”
回到皇宫,已经见过朱棣的陈诚在咨情司会客室等着朱瞻基。见到了朱棣,他自然也就拿到了任命和与各国联络的国书,只等内监和京卫这里组成使团,就会出发。
他要出发,事务也繁忙,只是跟朱瞻基简单地汇报了一下朱棣的态度和安排,朱瞻基叮嘱了他几句,就起身离开。
而这个时候,一脸颓然的孙林来到了朱瞻基的面前,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奴婢用人不明,请殿下责罚。”
“把事给我说清楚,而不是动不动就请罪。起来说话。”
孙林拿出了一叠来往公函说道:“这熊度也是宫中的老人,咨情司刚组建的时候就加入了进来。他是去年三月被奴婢调到莱州水师去任监军的,而莱州的粮食调度,也是从那以后才有出入。”
“一个小小的水寨监军,是主持不了这么大的窝案的,这些粮食的调度哪里有问题,问题出在哪?有什么人参与?”
“奴婢正在查粮库的进出账,但是目前并没有发现问题。”
朱瞻基脸色一沉,疑惑道:“那你又如何知道是从去年三月粮食调度出问题了?”
孙林连忙解释:“因为在此之前,运粮船都会从山东当地运一些当地的特产到南方,既能赚些运费,也能压舱。但是,从去年三月之后,足有一半的船只虽然在莱州登记卸船,却没有装船的记录。”
朱瞻基这才释疑,孙林能通过旁证来验证这件事,说明还是有头脑的。“可有这些船返回后的装卸货记录?”
“这个恐怕只有转运司有详细登记,属下正准备派人去宁波查……”
朱瞻基沉吟了一下说道:“如此多的粮食,恐怕也只有大商户才能吃的下。而这些商户基本不是在泉州,就是在宁波。金阔,你去一趟司礼监,让王彦派人去宁波,泉州,查验那里的市舶司,海关账目,不仅要查内监的账目,更要给我查一下朝廷那边的都转运使司,我还不信,几十万石粮食能查不出来。传令给刘江,让他除第三舰队朱真外,召第一舰队孟瑛,第二舰队易信,第四舰队顾兴祖进京。”
金阔愣了一下,连忙劝道:“殿下,万万不可。事也不至如此啊!何况那易信如今在筹备勘测北洋,顾兴祖不受陛下喜爱,贸然招进京,会遭群臣上书的。”
朱真随朱瞻基出使西洋,可以排除怀疑。
易信掌管第二舰队,负责大明北部海域,莱州正是他的管辖范围。
而第四舰队驻地广州湾,也就是后世的湛江,管辖着从广东到南洋的大片海域。
内监的运粮船,从南洋拉粮,需要经过第四舰队的手,到山东卸粮,需要经过第二舰队的手。
而结算又在第三舰队所在的宁波,这让朱瞻基很是担心,自己的几大舰队都会深陷其中。
但是想想又不可能,因为人越多,利益越难分配,利益变少了,再去冒险就不划算了。
在后世,朱瞻基见过太多的利益分配矛盾,也了解许多经济犯罪的类型。
基本上,再大的窝案也主要是关键位置人物的贪腐,其他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采用瞒天过海之计来欺骗,隐瞒。
一方面是利益的分配难以平衡,人越多,回报越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保密,越多的人知道,越是容易露馅。
他们要真的能把三大舰队全部拉下水,这几十万石粮食,最多十几万两银子,根本不够分了。
金阔劝阻,是因为如今的大明将领在拿到领兵权之后,基本上不得皇上召见,是不能回京的。
如果因为查案就把他们召回京,会让文臣以为朱瞻基是不是要阴谋“逼宫”了。
朱瞻基深吸了一口气,平复了一下自己的心情。他也知道自己在愤怒的时候,容易做出错误的选择,所以干脆把精力放在了安排人去与顾佐沟通上。
昨天顾佐才坐上尚书的位置,今天还忙着搬家和会客呢。他连刑部的人事恐怕都没有了解清楚,现在就要让他费心派人去山东,也是够难为他了。
司礼监中官谢匡来到了咨情司。“殿下,陛下刚下午朝,招呼殿下与他在谨身殿共进午膳。”
“知道了。”
看了看谢匡,朱瞻基问道:“谢中官与马琪可熟?”
谢匡躬身道:“奴婢是在师父在辽东的时候在身边伺候的,那个时候,马琪就已经是蜀州采买使。奴婢随师父回京,马琪担任了苏州织造府织造。后来他又任交趾采买使,南洋转运使,基本都在外地任职。除了隔三岔五有些联络,他每次回到宫中有些礼物赠送,奴婢与他并无多大私交。”
朱瞻基也知道内监系统太大了,二十四个衙门,在全国各地都有分部,分管各行各业,虽然都是内监,但是不是已经混出来的人,大部分都不认识。
当然,这些藤蔓都是附生在皇室身上,出自一个系统,哪怕就是不认识的人,相互之间也能攀附上关系。
相比其他大臣来说,太监们都很齐心,哪怕内斗的再厉害,针对武将和文官的时候,他们都能摒弃隔阂,抱成一团。
见朱瞻基没有了后话,谢匡反倒是有些急了。“殿下,奴婢方才在师父处,知道了殿下想要惩治马琪,清查账目。奴婢早年就分管账目,一般账目漏洞,都瞒不过奴婢的眼睛。”
朱瞻基这才点了点头说道:“一会儿我会跟你师傅说,将你派到宁波。”
“谢殿下!”
清查贪官,自古以来都是肥差。马琪在宫中的财产无人敢动,这是属于皇家的,伸手就要被砍。
但是他担任了这么多年的主官,家底薄不了。哪怕就是大半要上缴皇室,经手人也能在短时间内发一笔财。
谨身殿内,让朱瞻基意外的是,除了朱棣,竟然还有新任的应天府尹赵羾。
赵羾担任过尚书,后来贬为侍郎,要不是丁忧,恐怕早就又被升为尚书了。
现在他来担任这个应天府尹并不算擢升,所以朱棣也给他挂了一个尚书衔,除了应天府尹的俸禄,还有一份尚书的俸禄。
不过赵羾此人不喜奢华,生活俭朴,今天坚决向朱棣辞了尚书的俸禄。
当然,辞的只是俸禄,不是虚衔。他这个应天府尹是大明最难当的官之一,挂一个尚书衔,还是很有用处的。
朱棣对他的态度很为开心,今日特意留了他一起进膳。
同时,跟他一起作陪的还有如今被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学士,内阁首辅的杨荣。
朱瞻基对杨荣的印象要比杨士奇更好,比三杨中另一个杨溥的印象也要更好。
杨士奇在朱瞻基的心中更偏向一个秘书,一个参谋,这个人能力是有的,但是能力主要体现在维持各方关系上。
因为他的斡旋,朱高炽在文臣之中一直得到了很高的支持,但是做事的执行能力嘛……很值得怀疑。
而杨溥如今还没有真正得势,他为人也小心谨慎,除了文采高一点,朱瞻基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优势。
但是杨荣不同,此人性情警敏通达,善于察言观色,尤其擅长谋划边防事务,被一众文臣捧为“挥斤游刃,遇事立断”,称他为大明姚崇。
姚崇可是被称为唐朝四大宰相之一,一带杰出政治家,军事家。
虽然杨荣这个时候就被如此褒奖,有文臣自我吹捧之意,但是朱瞻基知道,他的确是有很高的军事素养的。
永乐六年,他父亲去世,朱棣不允丁忧,让他葬了父亲就召回启用。
永乐七年,他母亲又去世,这次因为第一次北伐临近,朱棣连假都没有给,让他主持甘肃受降,北征时担任行军司马。
北伐之后,他曾教过朱瞻基两年的军事知识,朱瞻基见识到了他在行军作战方面的统筹能力。
第二次北伐,他担任朱棣的机要秘书,整个大军的衣食住行都是他在负责,处理的井井有条。
在胡广永乐十六年去世以后,他就被提升为内阁首辅。
但是他因受朱棣重视,不得文臣喜欢,一众大臣廷推,推荐他去担任国子监祭酒。
朱棣气的鼻孔冒火,呵斥群臣:“朕知道他担任祭酒绰绰有余,但是你们谁能接替他的内阁首辅之位?”
一句话说的大臣们无言以对,还是让杨荣坐上了内阁首辅的位置。
不过这个内阁首辅在如今没有行政权利,所以就是个大秘书,只是属于是皇帝最亲近的秘书。
朱瞻基对杨荣的能力还是很认可的,可是今后他也不会给内阁太大的权力,以后让杨荣这个内阁首辅担任兵部尚书还是很合适的。
见朱瞻基过来,朱棣就吩咐让人摆膳,然后问他:“今日为何下马桥都没有去,反而去见几个山东百姓,可有异常之处?”
朱瞻基并没有隐瞒的想法,在座的杨荣和赵羾跟山东那边关系不深,他也不介意把这件事说出来。
“孙儿怀疑他们是白莲教欲孽,所以要当面见上一见。”
朱棣大惊,“既然如此,何不将他们羁押下来,一查究竟!”
朱瞻基笑了笑说道:“就算他们真是,孙儿也不准备抓他们。孙儿今日已经答应他们,只要他们能在漠北极西安营扎寨,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孙儿会许诺他们一个伯爵。”
朱棣皱着眉头沉吟了一会儿才说道:“让如此有嫌疑之人替我大明开疆拓土是应有之理,但是许以伯爵……你是怎么想的?”
谨身殿中就有一个地球仪,朱瞻基带着他们来到了地球仪的前面,转动了地球仪,指着乌拉尔山南麓的方向说道:“皇爷爷,此地距离我大明两万里,不能通船,我大明真能控制如此之远的区域吗?”
朱棣还没有回话,杨荣已经点了点头说道:“陛下,殿下此举甚为高明。若他们是白莲教余孽,发配到这极西之地已经是最大惩罚。大明只需提供一些武器,就能让他们在那里安居下来,几十年以后,那里就变成我大明的疆域。即使不成,我大明也不损失什么。”
赵羾也支持杨荣的想法,不过他又说道:“只是这些人不顾大义,许以伯爵之位,太为优待。”
朱棣笑道:“一个伯爵之位,若真是让我大明扎下脚跟,倒也不算什么……”
朱瞻基又说道:“这些人之所以来京城,乃是为了一件大案,自去岁以来,朝廷运往山东的几十万石救济粮,却没有被分给百姓,孙儿今日就是为了此事,才耽搁到现在。”
大明如今粮价极低,一石稻米不过两钱五分银子,一块银元,可以买四百八十斤稻米。
但是几十万石粮食,也能值十万两银子了,而且,这不仅仅是银子的问题,没有粮食,百姓过不下去,可是会起大乱子的。
几个人都是聪明人,想到这背后的问题,脸上的笑容都消失了。
第二十六章 得与失
如今这个时代的百姓日子难过,主要是因为大明的苛捐杂税太多。
大明的税赋看起来不高,一年总额也就不到三千万两银子,平均到每个百姓身上,一个人只有五钱银子,还不到一两银子。
但是,去掉特权阶级,文人免税,官员免税,宗室,勋贵免税一人最少要多交两钱银子的税。
而且,账还不能这么算,因为低效的收税系统,加上层层剥削,每个人身上承担的税差不多就有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似乎很少,许多人都不在乎,但是要按照如今大明的生产效率来说,这一两银子对百姓来说,足以算得上重税了。
因为这一两银子,就是将近五百斤粮食,而一个三口之家,摊到一千五百斤粮食,这都是五亩地的收成了。
而在大明的东南方,许多三口之家,连五亩地都没有。
哪怕一年种两季粮食,还需要女人们在家里做一些手工活,养鸡养猪换一些钱贴补,才能不用卖口粮来交税。
在完全手工的农业时代,这些税就如同一座大山,压在每个百姓的身上。
而严苛的户籍制度,让所有人根本没有能力来改变自己的处境。
你是种地的农民,除了种地,到城里卖一些自己产的东西,就不能离开自己的土地去打工。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项最要命的义务,那就是服劳役。
按照大明律,每一户每年都要派一个劳力为大明免费服役一个月到两个月。
而且在服役期间,大明是什么都不管的,连你自己的口粮,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的。
因为这样的规定,所以朱元璋是大力打击大家族,因为三口之家是派一个劳力,十口之家也是派一个劳力。
这些苛捐杂税,还有服役,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每一户人家,差不多一半的收入都要交税,然后还要服役……
在朱元璋时代,大力打击大家族,禁止守寡,鼓励生育。
人口就代表了税赋,代表了国力。
但是对老百姓来说,多生孩子就意味着养不起……生不起,养不起,活不起,死不起。
一直到朱棣时代,受益于社会的稳定,商业税收的增加,农民的苛捐杂税少了一些,百姓的生活才好过了一些。
而且因为如今没有那么多基础设施建设了,所以服役的老百姓准许用钱来买自己不用服役,以银代劳。
交的免役银也不算多,一人也就两钱银子左右,对大部分老百姓来说都能承受。
但是,这次西征的准备,又给无数老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负担。
特别是对大明北方本就不多的老百姓来说,往西北运粮的任务成了猛于虎的苛政。
大明的粮食主产区在黄河以南,仅仅把粮食运到嘉峪关,就超过五千里。
在后世这不过是一辆汽车一天的距离,但是这个时代,却是三人一组的运粮队,要用差不多三个月的时间才能走完的道路。
这还幸亏是大明如今修通了直接到嘉峪关的水泥路,要是以前,三个月都抵达不了。
大明每往西北运一石粮食,消耗的都有两石粮。
这也是因为大明如今有了大量的南洋来的粮食,才敢这么做。在原本的时代大明为什么要实行军户制,卫所制,关键就是没有运粮的能力。
但是从南洋运粮增加的是大明的国力,对老百姓来说,并没有改善自身的处境。
如今这个时代,想要指望皇帝和官员们能对老百姓多好是不可能的。
在这些大人物看来,能够保护老百姓不受血光之灾,能好好活下去,就是天大的恩情。
朱瞻基身为特权阶级的一员,哪怕他有对百姓的怜悯,却也不会贸然地就动摇社会的稳定。
因为不仅皇上和官员,就是老百姓自己,也认为如今能好好活下来。有粮食吃,有衣服穿,偶尔还能孩子们买点零嘴吃,这样的生活已经很满足了。
朱瞻基要是现在就宣传什么人人平等,男女平等,这不是在帮他们,而是在害他们。
失去了信仰,失去了规则限制下小心做人的老百姓,是最危险的。
因为无知,他们毫无顾忌,造成的破坏力更大。
所以他只能借着大明如今与南洋各国的从属关系,从南洋运粮,然后用这些粮食来补贴受灾的百姓,让他们能好好活下来。
只有活下来,才有希望。
但是现在,竟然有人对这些粮食动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
朱棣盯着朱瞻基的脸看了半晌,似乎是在确认这个消息的真实性,但是他很快就清醒了过来,知道朱瞻基绝对不会在这件事上胡说八道。
他立即就要下旨,召集百官来商议对策。
不过朱瞻基拦住了他,劝道:“皇爷爷,如今朝廷刚执行新的议事制度,军政与民政分开,如今这件事涉及到内监,涉及到海军,应该由皇家直接处理,只有在涉及到山东民政官的环节,才让百官加入进来。”
赵羾摇头道:“殿下,臣以为不妥。因为是内监和军队的腐败,才应该由文官审查。”
朱瞻基反驳道:“你又如何保证文官不会藉此削弱内监和海军的力量?民政军政分开,这是我大明长治久安的百年大计,如今才开了一个头,岂能因为这一件案子,又重新回到原点?”
赵羾问道:“殿下何苦对文臣防范如此之严苛,臣以为,大部分文臣都是能秉持公道的。”
朱瞻基看着赵羾一本正经的脸,却忍不住笑了起来,叹道:“我不是不信文臣的公道,而是不相信人性。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只会嗷嗷待哺,当他们懂事,就会有自我意识,学会护食,学会自己制作食物。当他们逐渐长大,在能吃饱肚子的时候,会想有衣服穿,有了衣服会想着有匹马骑,有大房子住,娶贤妻美妾。这是源自于每个人内心的不满足,无关对错与正义,赵府尹可认同我的话?”
赵羾点了点头说道:“臣认同。但是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才需要学春秋大义,以礼义廉耻,仁义道德来约束自己。”
明初的大部分文官其实都是具有很强的道德情操的,这跟明末有着天壤之别。正因为如此,朱瞻基不怕没有文臣可用,也不怕文臣们满口仁义道德,最后来一句水太凉。
真要是那种没脸没皮的文臣,朱瞻基有的是手段对付他们,但是面对赵羾和杨荣这样的人,他必须首先要肯定他们的思想和道德,这样才能让他们服气。
他笑着说道:“暂且抛开仁义道德,只谈人性。人性是永不满足的,所以需要制约,这种制约不仅仅需要你们学春秋大义来自我约束,更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