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我的大明新帝国-第13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张武在欧洲转了一大圈,早知道这是西方人的正规礼节。想到礼部和鸿胪寺的培训,他也没有行军礼,而是左手心平压住了右手背,长揖到底说道:“大明帝国彭城伯府武德将军张武向阁下问安。”
卡尔索利看了看他方正的脸,又看了看自己女儿,忍不住问道:“阁下竟然是个将军?”
张武更不好意思了,说道:“我这个武德将军只是武官的勋爵,不是职位,我的职位只是羽林卫学的一个卒长。”
好半天,张武才跟他解释清楚了自己的爵位和家族的爵位。听说对方是个伯爵家族,卡尔索利现在担心自己的女儿配不上对方了。
对方是个强大帝国的强大伯爵家族,而自己却是一个早就不承认爵位的自由城邦的没落子爵,这身份差距有点大。
经过一年的学习,他也知道大明并不是一夫一妻制,除了妻子,还能娶几个小妾。
如果是个普通人,自己的女儿还能成为他的妻子,但是他的身份高贵,自己的女儿恐怕当不了正妻。
但是如果不能当正妻,卡尔索利是不想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因为小妾没有人权。
所以,他对张武又开始冷淡了起来,跟索菲亚用拉丁语说道:“索菲亚,身份的差距犹如悬崖,他在上面,你在下面。还是收敛自己的感情吧……”
索菲亚能清晰地感受到自己父亲心意转变的过程,她也明白,他们这些人的身份本来就比不上真正的大明人。
如果对方是个普通的士兵,自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爱,但是现在……
她好看的双眸蒙上了一层阴翳,低下了头去,向张武行了一个淑女礼,头也不回地回去了舱房。
张武有些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一开始说的好好的,还有说有笑,突然之间就变了。
看到索菲亚难过,他的心也难受了起来,忍不住问道:“阁下,刚才你说了什么?”
卡尔索利犹豫了一下说道:“我们的身份配不上你的身份,所以请不要再来打扰我们的生活,好吗?”
在苏伊士,张武第一眼看见索菲亚,就被这个女孩吸引住了,所以才赖死赖活跟黄渊和副山长张凤山申请了来这艘船上当向导。
他很快就查清楚了对方没有男人,并且通过多日的小心翼翼接触,能感觉到对方对他也有了一点意思。
可是……
张武沸腾的心冷却了下来,虽然他并不算聪明,但是也知道,自己的婚姻自己做不了主,更别说是找个异族女人当妻子了。
他只觉得心疼无比,有些失魂落魄地默然离开。
卡尔索利叹了口气,将自己的注意力又放在了远处的海岸线上。
终于来到大明本土了,整整一年的时间,他终于来到了这个传说中的国家。
而从这个国家的最南方到国都,竟然就走了两个月,这是以前的卡尔索利根本不敢想象的。
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国家啊,这个国家又是如何才能管理如此庞大的疆域的呢?
那个被称作滑翔翼的人造翅膀绕了几个圈又飞走了,那些惊恐的人群听到了船上水手的解释,才安定了下来。
望着变的浑浊的海水,他很清楚,船队这是抵达出海口,要准备进入内河了。
他听见了有人大喊张武的名字,刚才一脸失落的张武又出现了,他沉着脸,一言不发地又攀登上了船头的主桅杆,在上面用旗子指挥着船队的行进。
恩科羡慕地望着他脖子上挂的望远镜,说道:“要是我也能拥有一架望远镜,那该多好啊!”
蒙特还在为他的糖被哥哥拿去讨好女孩子生气,讥笑着说道:“那是不可能的,望远镜是军事用品,只有军队才有。”
恩科坚定地说道:“那等我十六岁了,我也去参军。”
尤西尼奥取笑说道:“那你不想娶我的特里娜了吗?”
船上的众人又是一阵大笑,只有两个孩子有些不好意思,相视了一眼,又心跳如鼓,连忙闪开了视线。
在众人的欢笑声中他们迎来了几艘小型的领航船,看到对方船上挥舞的旗帜,他们忍不住欢呼了起来。
船只开始变向了,逆风而行的船队开始向西方行进,东北风变成了顺风,船队的速度登时能感觉快了不少。
“爸爸,我们终于到大明了吗?”
卡尔索利摸了摸蒙特的脑袋说道:“两个月前,我们就已经到大明了,不过那是大明的藩国,一个月前,我们就到了大明的最南方星城,现在,我们终于抵达了大明的本土。”
“大明真大啊!”
“大明当然大了,这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爸爸,以后我们也是大明人了,是吗?”
“是的,只要我们遵守大明的法律,为大明做出贡献。十年以后,我们就能从大明的居民,变成大明的国民。”
当船队进入了内河,虽然是顺风,但是因为是逆流,船速又降了下来。
这个时候,众人看到在河道的南侧,有一排一眼看不到尽头的船队。
这里面有许多船都不是海船,可以看到船舷很低,还伸出来了许多船桨,而有些船的两侧,竟然还装着几个水车一样的风叶,看起来又像车轮。
虽然是河船,但是有些船建造的也很高大,甚至还有几层,想要划动这些船,肯定需要很多船员。
连续几个小时,他们都看不够南岸的景色,这里虽然靠近海边,但是河道南岸都是平整的土地。
至于北岸,那个距离太远了,根本看不到边。众人只有一个印象,那就是这是一条巨大的河。
在船上都能看到许多小村落,散布在田野里面,这些村落都是白墙黑瓦,显得十分漂亮。
只是看到这些,就能知道大明的百姓要比那些欧洲的百姓过的好的多了。
“爸爸,为什么那些房子都在冒烟?”
卡尔索利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船员们平静的表情告诉他,那绝对不是起火了。
他认识的数学家纳瓦罗忍不住问向了一个经过的船员,那个船员愣了一下,才回答说道:“没什么稀奇的,中午了,那是百姓们在做饭。”
“难道每家每户都是自己做饭?”
“当然了,你以为大明百姓像你们罗马,连口锅都买不起?”
纳瓦罗闭嘴了,虽然还没有踏上大明的土地,但是他已经感受到了巨大的差距。
在罗马,他也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人,但是家里只有一个烤架,一个陶罐。一个街区才有一个能够烤面包的烤炉,想吃面包,就需要去面包房买。
这还是城里,要是在乡村,一个镇才有一个面包房,镇民们一次要用粮食去换足够几天吃的面包,否则就要天天去排队。
也因为这样,面包放冷了以后就变成了坚硬的木棒,成为了凶狠的武器。
想要自己有个能做饭的厨房,那是贵族才能奢望的事情。
众人的脸上都充满了憧憬,在大明当一个下层人,似乎都比在罗马当个贵族生活更好啊!
恩科趴在护栏上,扭头说道:“爸爸,我想吃大明的饭菜了,想到曾经吃过的几次饭菜,我都忍不住流口水。”
被儿子这样一说,卡尔索利也觉得肚子饿了起来,说道:“据说还要三天才能到应天府,只有到了才能吃到美味的饭菜。恩科,你去找姐姐去拿几个馒头来吃,顺便夹上腌菜。”
军队的饭菜只能说做的熟,根本称不上美味。在船上,更是每天只有一顿热饭和热汤,剩下的一顿只能吃冷食。
但是每到大明的节日,总会做一顿好吃的,那个时候,总是能让他们这些人吃的涨肚子。
卡尔索利一直没有跟自己的儿子们说,他还被大明皇太孙召见过一次。那次他跟其他人一起,吃了一顿真正的大明菜,那是他几十年来,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
但是因为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怕勾起孩子们的希望,他一直没有跟他们说。
如果到了大明,要是能有做出那样美味的餐厅,他一定会带孩子们吃一顿,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味。
即使是上等船,船舱里面也是又黑又臭,虽然寒风阵阵,但是所有人都裹着大明发放的棉衣,站在甲板上看风景,只要不挡住船员们调整帆向就可以。
一边吃着馒头,一边看着两岸的风景,在河对岸出现了一大片房子,这里应该是个小镇。
可以看到河边竖满了巨大的水车,一架挨着一架。也不知道,建设这么多的水车有什么用,这不是浪费吗?
众人猜测着这些水车的用途,距离小镇越来越近,可以看到岸边聚集了无数的百姓,在看着船队指指点点。
而在一片港口边,停着两艘巨大的四层的河船,上面挂着皇家的龙旗。
已经走了两个小时了,停在岸边的船队排了十几里长,而前面依旧还看不到尽头。
这是有多少船啊!不要说罗马了,就连威尼斯也没有这么多的船。
而现在,这些船的任务似乎只是来迎接他们。
这个时候,他们听到了船员的大喊声:“停船一个时辰,小心不要掉河里。”
有人问道:“为什么要停下啊?”
“宫中太子妃急盼殿下,亲自来迎接殿下。我们要等殿下上了快船,才能继续航行。”
这些人虽然学会了一些大明话,但是宫中,太子妃这些词他们还是不能理解,听了士兵们的解释,才知道原来这是太孙殿下的母亲亲自到这里迎接了。
而宫中的皇帝也想早点见到太孙,所以派了大明最新发明的滚轮船来迎接太孙。
这条船的速度要快的多,不要两天的时间,就能逆流抵达应天府。
他们等了没多久,就看到太孙殿下乘坐的旗舰缓缓行驶了过来,当这条船抵达的时候,可以看到岸边的百姓沸腾了起来,他们一下子变得疯狂了起来,欢呼雀跃。
特别是当旗舰缓缓靠岸的时候,岸上的百姓一个个全部都跪了下来,他们全都向着旗舰跪下磕头。
这个时候,船上的各族人都愣在了那里,他们这个时候才真正理解,为什么大明的士兵说,在大明,皇上要比神更大,连神都是皇上封的。
在大明百姓的心中,皇族恐怕都比神还要大了!
而这个时候,许多人也忍不住在怀疑,这个世界真的有神吗?还是说,神只是优秀一点的人?
但是从小接受的都是教会的教导,他们并不敢把这种疑问问出来,只能以后继续观察了。
大明人根本不信他们的神,却似乎比他们过的更好。
“卡尔索利先生……”
卡尔索利回过头来,看到张武又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的神情有些严肃,却坚定地说道:“我到过罗马,知道你们的习俗。你是一个贵族,又是一个有学问的人,所以你的女儿,不能像农奴的女儿一样,给人当小妾。我会尽量说服我的父母,让他们接受我娶索菲亚。”
“如果你能获得家人的同意,我不会成为你与索菲亚之间的障碍。”得知对方是个贵族,索菲亚又对张武有那么一丝好感,卡尔索利就没有了阻拦他们的心思。
“如果我的家人不同意,我会让殿下替我说情,包括我的姑姑在内,她们都会听殿下的。”
卡尔索利有些懵,问道:“殿下是谁?你的姑姑又是谁?你的婚事不是应该父母做主吗?”
张武望向了南边的旗舰,眼神充满了火热。“殿下就是皇太孙殿下……”
卡尔索利愣住了,小心翼翼地问道:“皇太孙殿下,他肯替你说服你的父母?”
“因为他是我的表兄,我的姑姑,就是来迎接他的太子妃,也是他的母亲。”
卡尔索利这一下子有些害怕了,他根本没有想到,眼前这个跟他们一路行了几万里路,同吃同住了几个月的“小兵”,竟然是太孙殿下的表弟,竟然有如此“高贵”的身份。
但是,如果有这位皇太孙殿下为他和索菲亚主持婚礼,他相信,在这遥远的大明,他的子爵身份也能得到承认。
而在距离他们几百米的岸边,朱瞻基已经走下了旗舰,一边向着百姓挥手,一边快步走向了停靠在不远处的楼船,跟在他身后的内侍们,根本跟不上他的脚步。
一步飞上了楼船的二层甲板,还没等他进门,一个颤抖身影就迎了过来,张氏泪流满面,嘴里颤声喊道:“我的儿啊,整三年了,你终于回来了!”
朱瞻基双膝跪倒在地,磕下头去。“孩儿不孝,请母妃责罚。”
话没有说完,他就被一个温暖的怀抱给抱住。“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第二章 家天下
朱瞻基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有情有义之人,自我为主,利益当先。
但是张氏用她不求回报的爱,在这十几年中已经完全融化了他。
朱棣对他期望甚多,不自觉会给他一些压力,朱高炽更是因为朱棣对他的偏爱,欣慰中还有一些嫉妒。
只有张氏不求他任何,只要他平安。
纵然他这个铁石心肠之人,也早就被感动了。
原本来拜见的时候,他还有一些作秀的心态,但是看到张氏憔悴了许多的悲喜之状,他的眼眶也忍不住红了。
他跪在地上,张氏抱着他的头眼泪忍不住地往下流。母子两人相拥了好一会儿,张氏才注意到近侍太监郭良不停地在跟她使眼色,而跟在朱瞻基后面李亮他们,堵住了远处岸上众人的视线。
她连忙擦了擦眼泪,挤出一丝笑容,扶着他的双臂道:“都是母妃不好,我儿一路奔波,竟还忘了让你起身。”
朱瞻基顺着她的手起身笑道:“孩儿不累,见到母妃只有开心。这次孩儿从海外给母妃带回来了各种奇玩,这两日说与母妃听。”
这个时候,跟在朱瞻基后面跑过来的朱瞻埈,朱瞻墉见朱瞻基起身,也都赶紧跪下磕头。“孩儿瞻埈,瞻墉见过母妃。”
张氏看到走的时候还不满十三岁的朱瞻墉,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半大少年,眼泪又忍不住流了下来。
叫了两人起身,又问了好几句,才记得将众人让进了舱内。
船舱内还有朱瞻基的几位妃子,以太孙妃孙娴为首,带着几个已经三岁多的孩子等候多时。
几个女人的眼睛都黏在了朱瞻基的身上,一个个泪眼朦胧。还是张氏要主持场面,收拾了心情,说道:“快让基儿见见几个孩子,走的时候都还没有满岁,现在都五岁了。”
几个孩子有些怯生生地看着一下子进来好几个陌生人,往张氏,孙娴她们的身后藏。
最小的朱瞻墉见孩子们害怕,逗乐道:“快来叫一声三叔,三叔有好东西送给你们。”
张氏嗔怪地瞪了他一眼,温柔跟孙娴身后的孩子说道:“祁镇,你不是天天想爹爹吗?快来见过爹爹……”
孙娴擦了擦眼泪,蹲下了身子说道:“还记得我教你的吗?快去给爹爹磕头……”
三岁半的朱祁镇看了看其他的姐姐和弟弟妹妹他们,绷着小脸,怯生生地来到了跟张氏并肩坐在软榻上的朱瞻基面前,跪了下来。
“孩儿见过爹……”一句话还没有说完,就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还不忘记连磕了三个头。
这一幕让众人都忍不住好笑,只有朱瞻基有些尴尬。
张氏就忍不住拍了一下朱瞻基的手臂说道:“孩子还小,你又是在外面久经风霜的,一股煞气,别怪孩子胆小。”
有他带了个头,其他几个孩子也都纷纷上来跟朱瞻基行礼,这一次几个孩子一起,也不害怕了,规规矩矩地行了礼。
朱瞻基更尴尬的是,因为没有准备,连点礼物都没有,更别说几个孩子他都认不出谁是谁了。
叫不出名字,他就只能将注意力放在了长子朱祁镇身上,伸出手说道:“祁镇,来爹爹这里来。”
犹豫了一下,他又回头看了看孙娴,这才磨蹭地来到朱瞻基的跟前。朱瞻基也知道自己没有孩子缘,摸了摸他的头说道:“爹爹给你们带了好吃的,好玩的,等回到宫中,拿给你们。”
他嗯了一声,摸了摸朱瞻基的胡子,咧开小嘴笑了起来。“扎。”
朱瞻基笑了起来,对着孙娴说道:“一别经年,你在宫中代我伺候母妃,照看孩子,辛苦了。”
孙娴福了一下身子,虽然双目含泪,却笑的灿烂。“妾身不辛苦,殿下远赴海外,操心国家大事,才是辛苦了。”
朱瞻基也不厚此薄彼,跟每个妃子都说了一句,算是慰藉她们一番,才跟张氏说道:“行军八万人,母妃又兴师动众来迎接,京城皇祖父他们也在期盼,大军不应耽搁,就请母妃下令起航吧。”
张氏摇了摇头笑道:“我一个妇道人家,这一身荣耀还不是你们带来的。我在这里看着你们就好了,一切都听基儿安排。”
朱瞻基点了点头,向着门外说道:“升行军旗,起航。”
外面传来一声声的“升旗,起航”,直到远方。
而他们乘坐的这艘楼船,在微微颤抖了一番后,在四艘快船的护卫下,离开了码头,进入了江面。
从中午时分进入船舱,朱瞻基就没有了闲暇,一下午都在跟张氏说着出海的景色。他讲述,朱瞻墉不时插科打诨一番,逗的张氏和孙娴她们不时露出笑意。
朱瞻埈的身份就比较尴尬了,他虽然排行老二,但是却不是张氏亲生,而是李氏所生。张氏倒是对他并无偏见,却也不会亲近一个母妃还受宠的名义儿子。
到了晚饭的时候,朱瞻基才让人接来了马欣,刘承徽和沈黛儿她们。
从苏伊士出发的时候,刘承徽就给几人都断了药,一月去药效,路上行程三月,这个时候,四女都怀上了孩子。
而姿色出众,又生了一个女儿的沈黛儿虽然被记入宫碟,却是初次见面,张氏行事周到,自然不会忘记给她准备了见面礼。
至于其他的异族的女子,都没有记入宫碟,哪怕被朱瞻基破了身,在没怀孕的时候,也凑不到这样的场合来。
晚饭后,张氏换乘了另一艘楼船,并且将几个孩子也都带了过去,这艘楼船上,就只剩下朱瞻基与一众妻妾。
这一晚,自然是属于太孙妃孙娴的。离家三年,这一晚朱瞻基自然也要努力拼搏,补足功课。
第二日,依旧是在长江之上行船,从应天府到松江府长江段八百里,又是逆流而上,寻常海船需要三日以上,现在换的这艘新式滚装船,却只需要两日时间。
一帮女人带孩子,陪张氏。张氏是心疼朱瞻基的,成心让他歇息两日,不让那些大臣武将打扰了他享受天伦之乐。
离家三年,这刚回来,一大堆事要处理,一大堆人要见,但是现在,只能听了张氏的安排。
不过在船上他也闲不下来,趁着透气,来到了甲板下一层查看大明新发明的滚轮船。
这个滚轮船其实很简单,就是用滚轮取代了以往的船桨。四个滚轮分置船体的中部两侧和尾部两侧,有一个活动的吊杆可以把滚轮吊起水面,也能放入水下。
滚轮当然比船桨吃水更给力,而且在船舱里面还使用了齿轮配比,可以节省不少力气。
而船舱里面,在每个连接滚轮位置处,设置了四个相对而坐的座位,有点像后世健身房的固定位自行车。
水手骑在上面,蹬动曲轴状的联动脚踏,就能让滚轮转的飞快。
四个滚轮可以同时蹬动,也可以分开蹬动,蹬动一边的时候,转向也非常快速,比原本的船桨效率更高。
以前的时候,这样一艘大船,没有五十个人很难划走,船上要配一百多个船员。
但是现在,十六个人就能让船速比以往快了二分之一,因为是用腿发力,还比以往更轻松。
朱瞻基只是一看,就知道这是受到了铸币厂曲轴压铸机的启发。
虽然这种动力还很初级,但是朱瞻基也开心无比。因为这可没有他的功劳,完全是工匠们自我研发出来的,这种趋势绝对让人欣喜。
两日的时间一晃而过,朱瞻基让人从专门给他装货的货船上,拿来了给亲人们准备的各种礼物。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
这些礼物讨好了一群孩子,受到礼物的诱惑,一群孩子现在跟他也不生分,亲近了起来。
特别是胡善祥生的朱雪,身为朱瞻基最大的孩子,聪明伶俐,也有长姐之风范,懂得谦让弟弟妹妹,很是让朱瞻基欢喜。
她带着一帮弟弟妹妹绕欢膝下,虽然让船舱里吵吵闹闹,但是张氏很是喜欢这种气氛。
只要张氏开心,朱瞻基当然是迁就她的心境。
虽然这个时代讲究抱孙不抱子,但是朱瞻基却不在乎这些,跟一帮孩子没大没小地玩闹一番,也算彩衣娱亲了。
不过,当十二月十七,楼船停在应天府阅江楼码头的时候。朱瞻基从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又重新变成了一个帝国继承人。
自永乐十五年正月十六离开应天府,他这趟出行耗费了两年十一个月。
应天府,久违了。
三年的时间,对历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朱瞻基来说,不过是从十九岁变成了二十一岁。
但是对蓬勃发展的应天府来说,三年的时间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初离开的时候,应天府的工业区主要还集中在夹江工业区,但是如今,应天府的江边到处都是林立的水车。
从应天府到扬州府,镇江府,常州府,无锡府,苏州府,一直到松江县,长江两岸形成了大片的水力工厂基地。
应天府最大的变化还有原本坑坑洼洼的街道,主道上的青砖路面全部变成了水泥路,就连那些小巷,也有许多变成了水泥路面,到处干净平整。
这一切,都是自己的功劳。
还有不到半个月就要过年了,江面上吹来的寒风让人瑟瑟发抖,但是在阅江楼的码头上,如今却是人山人海。
最显眼的就是码头最前面代表皇帝的五爪金龙旗,在北风中迎风招展。
这是河船,不是海船,不需要落帆,水手们就直接靠向了码头。
早就穿戴好冠冕的朱瞻基深知,这又到了该作秀的时候了。
船还没有靠稳,岸上的文武百官,老百姓们还在等着内侍摆出太孙仪仗,但是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一个大跨步,稳稳地落在水泥码头上。
他的高大身影毫不停顿,向着朱棣的龙辇奔去。
虽然坐在龙辇中,但是朱棣也一直关注着靠岸的楼船,看到那个高大的身影迫不及待地地蹿了出来,忍不住笑骂了一句。“胡闹。”
虽然是叱骂,但是那掩饰不住的笑容,暴露出了他的真正心态。
王彦笑道:“陛下,太孙殿下对你依旧是赤子之心啊!”
朱棣扬了一下手,王彦立即掀开了龙辇门口的厚帘。
这个时候,朱瞻基已经快步奔到了龙辇前,跪在了厚厚的波斯地毯铺成的红毯前面。“孙儿瞻基向皇爷爷问安。”
朱棣本来觉得自己有千言万语,可是隔着门帘看着跪在地上磕头的朱瞻基,等他抬起头,露出了那张与自己几乎一样的脸,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了。
王彦一直近身伺候朱棣,很了解朱棣的脾性。虽然他大多数时候是个没有感情的帝王,但是内心并不是真正的绝情绝义,也有他柔软的一面。
只是这柔软的一面,只有少数几个人才能有幸见到。
他打破了两人之间的僵局,大声疾呼:“太孙殿下归国。鸣乐。文武百官,内外百姓,依序行礼。”
他的声音被传令太监一声声地传到远处,应天府城墙上的火炮发出了剧烈的轰鸣声。
这个礼炮还是朱瞻基“发明”的,朱棣觉得这个仪式非常不错,与外国使节初见,这样的炮响,能够极大地震慑对方。
朱棣的情绪平静了下来,伸出了手说道:“基儿上车,与爷爷同享文武百官之礼。”
朱瞻基惶恐说道:“礼不可废。”
朱棣呵呵笑道:“基儿通使南洋二十二国,西域三十七国,西洲,西洋逾五十国。扬我大明国威,为我大明开疆拓土。又以贸易获利超千万两,壮我大明国力,你当得起!”
朱瞻基不再婉拒,起身坐在了龙辇下层,比朱棣矮了大约三十厘米的裙边上,才又背对朱棣,面向文武百官。
这个时候,他感到肩膀上落下了一只手,朱棣的声音传了过来。“你很好,很好,我就是现在去见了父皇,也能理直气壮地跟他说:我做的没错!我对得起祖宗!”
这就是典型的家天下思维啊,从来不会考虑对不对得起百姓,民族,只会考虑对得起祖宗吗?夺取侄儿的天下,是朱棣抹不去的污点,但是现在大明蒸蒸日上,他有后继有人,所以他的愧疚之心也就消散了。
第三章 新生活
时近年关,大明国力蒸蒸日上,百姓生活安定,都在为了庆贺新年准备。
大人们期待明年生活会更好,而孩子们更是放开了玩,根本不在乎寒冷的天气。
因为大明严格的户籍制度,人员不能自由流通,如今社会稳定,那些拐子都没有生存的土壤,根本不用担心小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十二月十七这一日,应天府人最津津乐道的就是出海三年的太孙归国,皇上亲自到码头迎接的盛大场面。
应天府所有的车船行会都被官府调到了起来,为明日舰队的归来做准备。
关于太孙出行的收获,众人纷纷猜测不断,有说殿下获利数百万两黄金的,有说殿下打下了一个比大明本土还要大的疆域的,还有说殿下带回来了数千各国佳丽,要赏赐给有功之臣的。
老百姓们还只是当做一场热闹来看,但是勋贵们却都很清楚,如今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了。
朱瞻基尚未前往西洋的时候,大明舰队在南洲的发现就已经上报回了大明。
所有能有资格在其中分一杯羹的家族,为了这场盛宴,已经准备了整整一年半。
朱瞻基还没有回来,但是不少大家族就借着大明舰队前往南洲换防的机会,派人去那里了解情况。
他们此前也已经在朱棣面前上书多次,为了能够在南洲占据一个好的地方积极拉拢盟友,与朱棣许下万般承诺。
但是都被朱棣留书,以一切都以太孙殿下意见为主,打发了众人。
所以朱瞻基回到应天府,首先迎来的就是这场关于开疆拓土引发的狂潮的尘埃落定。
朱瞻基抵达应天府的上午,就跟着朱棣一起先到天地坛祭天,随后又到社稷坛祭拜,太庙祭祖。
这一场奔波下来,就已经到了晚间。朱棣并没有在宫中设宴款待文武百官,今日的朱瞻基只是属于皇室。
一年多都已经等了,文武百官并无不耐。他们很清楚,明天开始,关于南洲的各大金矿,还有那仅比大明本土小一点的南洲的土地分配才会逐渐开始。
进入午门的时候,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朱瞻基在午门口见到了坐在车上,行动不便的朱高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