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帝国风云(闪烁)-第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迫使帝国不得不把重点放在陆地上,从而失去超越与挑战英国海军的机会,最终以战败收场。”
威廉皇储愣了一下,说道:“照伯爵这么说,我们没有丝毫胜算。”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伯爵的意思是……”
“打与不打的选择权在英国手上,可是怎么打的选择权在我们手上。”冯承乾故意停顿了一会,才说道,“只要战火点燃,怎么打就不由敌人单方面决定。在此之前,我觉得应该把重点放在准备工作上。”
“伯爵说得没错,只有拥有了强大的海军,才能论及今后的事。”
“上校,听说你已经是巡洋舰舰长了?”
提尔皮茨勉强笑了笑,说道:“能为陛下效力,是我的荣幸。”
“那么,你是否有更加长远的打算呢?”
“这……”
“陛下让我负责帝国海军建设,此事千头万绪,我连从何着手都不知道。”冯承乾也笑了笑,说道,“我觉得,必须从基础做起。如果上校不嫌弃,我希望由你来负责筹建帝国海军的第一支大舰队。”
提尔皮茨一愣,似乎没有想到冯承乾会如此信任他。
“当然,只是筹建而已。在拥有战舰之前,还得建设供这些战舰停靠的军港,以及各种各样用来维持战舰的基础设施。考虑到帝国的地理环境,特别是波罗的海与北海,还要考虑得更加长远一些。”
“伯爵是说,提高基尔运河的通行能力?”
“如果舰队进出波罗的海都得走斯卡格拉克海峡,不但航程遥远,在战争时期还极易遭到封锁。”
“此事重大,我觉得应该向父皇禀明之后,再做决断。”
冯承乾点了点头,说道:“殿下所言有理,只是我仅负责海军事务,像这样的事情,不大方便提起。”
“我会找机会向父皇提出来。”
“这样的话,就再好不过了。”冯承乾笑了笑,对提尔皮茨说道,“上校,愿意担任帝国海军的首任大舰队司令吗?”
提尔皮茨会拒绝吗?显然不会!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十六章以退为进
更新时间:20126143:30:26本章字数:5643
任命一个有名无实的大舰队司令在冯承乾的职权范围之内,算不上什么大事。几个月之后,借提尔皮茨筹建大舰队有功,冯承乾为他申请了帝国海军少将军衔。在威廉皇储的帮助下,得到了腓特烈三世准许。
只是,筹建大舰队的事情,依然是漫无头绪。
以筹建大舰队为名,冯承乾在这几个月里走访了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所有造船厂,对帝国的造船能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做为新兴工业国,德意志第二帝国的造船能力并不差。
此时,德意志第二帝国已经拥有威廉港造船厂、伏尔铿造船厂、日尔曼尼亚造船厂、威悉造船厂、但泽造船厂、基尔海军造船厂、布洛姆与福斯造船厂、席绍造船厂、霍瓦兹造船厂等多家能够建造巡洋舰以上级别大型战舰的造船厂,为帝国海军、以及他国海军建造了数个级别的数十艘战舰。
只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依然缺乏建造战列舰级大型战舰的造船厂。
此外,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因为订单非常有限,造船厂又参差不齐,所以每个造船厂都难以发展壮大,也就无法在新兴技术上取得突破。
冯承乾的第一个想法,就是整合帝国的造船工业,把分散的造船厂合并到一起。
问题是,从何着手?
德意志第二帝国是资本主义国家,造船厂大多是私营的,受法律保护,无法用国家强权进行整合。
虽然冯承乾是军人,但是他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金融家比军人更管用。
要想整合帝国的造船工业,必须依靠帝国金融资本家。
为此,冯承乾决定回柏林之后,就去找卡尔,通过他与德意志银行、符腾堡银行等帝国金融资本建立关系。
在这几个月里,还发生了很多事情。
经俾斯麦与索尔兹伯里出面,法国在对俄贷款上有所收敛,沙皇也暂时放下了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的想法。至于冯承乾在索尔兹伯里面前提到的巴格达铁路也暂时告吹,仅修建到伊斯密尔。
俄国暂缓西伯利亚铁路的修建计划,不等于法俄同盟的基础就没有了。
随后,沙皇用获得的贷款,从法国订购了五十万支步枪,为在三年之内把陆军扩充一百万做准备。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而言,俄国此举,绝对是如芒在背。
冯承乾回到柏林时,帝国上下正在讨论这件事情。
毛奇元帅已经提出,帝国应该针锋相对的扩充陆军,至少要扩军五十万,应对实力大增的俄国陆军。
话虽好说,做起来却很困难。
帝国的军事体制,是由已经去世的罗恩伯爵建立的,罗恩也因此成为了帝国开国三大元勋之一。
虽然知道俾斯麦与毛奇的人更多,但是论贡献,罗恩绝不亚于他们。
毛奇提出扩军,就得修改帝国的军事体制,也就得出台新的征兵条例,并且对兵役制度进行修改。
这些,都是小事。
关键是,扩军五十万,意味着需要花数十亿帝国马克采购武器装备,每年还要多出数亿帝国马克的陆军军费。
在帝国财政早已捉襟见肘的情况下,增加这么大笔开支,肯定不是件小事。
结果,事情扯到了下一财年度财政预算上,而核心又是军费预算。
冯承乾回来的也正是时候,因为毛奇早就盯上了海军军费,俾斯麦也认为暂时没有必要扩充海军。
了解情况后,冯承乾没有立即去找腓特烈三世,而是去了皇储行宫。
“这件事,我知道的也不多。”威廉皇储叹了口气,说道,“父皇让我少问政事,只是听说毛奇元帅要求削减海军军费,宰相没有提出反对。父皇还没做出决定,所以你回来的正是时候。”
“陆军军费有多大的缺口?”
“明年大概有十五亿马克,以后会更多。”
冯承乾稍微思索了一下,说道:“海军经费不到五亿马克,就算削减掉一半,也无法填补陆军的空缺。”
“话是这么说,可是……”
“看来,我得找陛下好好谈谈。”
“此事益早不益迟,伯爵得抓紧时间。”
冯承乾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威廉皇储的意思。虽然腓特烈三世还没批准毛奇提出的陆军扩军计划,但是在毛奇与俾斯麦软硬兼施之下,肯定无法始终保持沉默,迟早得在此事上做出决断。
“伯爵这几月可有收获?”
“跑了不少地方,谈不上什么收获。”
“是吗?”威廉皇储皱起了眉头。
“帝国的造船业、乃至帝国的所有工业都处于初级阶段,各家企业的规模都很小。”冯承乾勉强笑了笑,又说道,“说得好听一点,是发展潜力巨大。说得难听一点,就是羽翼还未丰满。”
“看来,伯爵这几个月的辛苦没有白费。”
“也算是吧,帝国要想发展壮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啊。”冯承乾叹了口气,说道,“时候不早了,我就不再叨扰殿下。”
威廉皇储也未挽留冯承乾,因为他知道冯承乾要赶着去见皇帝。
离开皇储行宫,冯承乾就去了波茨坦皇宫。
到达的时候,已经是傍晚了,腓特烈三世正准备用晚餐。冯承乾一路兼程,肚皮早已空空如也。
“今天回来的?”
“下午才到,前来觐见陛下的时候遇到威廉皇储,所以耽搁了一些时间。”
“不是偶然遇到的吧?”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威廉也不小了,而且一直对海军兴趣浓烈,想必他是专门等着你的。”
“这……”
“再过几年,我会让威廉参政,让他学习如何治理国家。”腓特烈三世长出口气,又说道,“你肯定听说了,毛奇提出扩充陆军,而且至少扩军五十万,宰相没有反对,大臣都等着我做决定。”
“帝国是陆权为主的国家,扩军很有必要。”
“是吗?”
“陛下,我说的可是心里话。如果没有稳固的本土,帝国就算拥有全世界最强大的海军也派不上用场。不管怎么说,我们没有英吉利海峡这样的天然屏障,如果陆军战败,帝国将遭受亡国之灾。”
“你的意思是……”
“也许,五十万还不够多。”
“这……”
“俄国扩军一百万,法国不会在一旁看热闹,恐怕要不了多久,也会提出类似的扩军方案。我们必须考虑同时与法俄开战,所以我觉得,如果要扩军的话,就得把法国潜在的威胁也考虑进去。”
“你觉得扩充多少才算合适?”
“目前看来,至少得扩军一百万,如果法国也开始扩军,还得增加一些。”
“这……”腓特烈三世有点为难了。
“我只是分管海军的战争大臣,对陆军的事情不大了解,所以只是一面之词。”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只是我觉得,既然扩军的目的是应对新增的威胁,为什么不根据现实情况做出决定呢?”
“你的意思是……”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军队在和平时期存在的价值就是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因此首先得搞清楚下一场战争会是个什么样子,才能知道该如何打造现在的军队,也才能够明确是否需要扩军。”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似乎觉得冯承乾的话很有道理。
“我的意见是,在决定扩充陆军之前,得做好两件事。一是明确下一场战争大致会在什么时候爆发,以及以什么样的方式爆发、会有多大的规模、会出现哪些新式武器、战略战术有没有变化。二是制订一份详细的战略计划,由此对帝**事力量进行全面规划。有了这两个基础,就能知道是否需要扩军了。”
“你说得没错,看来我们都忽视了最本质的东西。”
“陛下,关心则乱。”冯承乾暗自松了口气,说道,“俄国突然宣布扩军,不但陛下感到紧张,恐怕帝国上下没人不紧张。一时之间,忽略了事物的本质,也是常有的事情。只要搞清楚了真相,就不难应对了。”
“我会尽快做出安排。”
“陛下,此事不益伸张,毕竟现在还没有必要与法俄持剑相对。”
腓特烈三世点了点头,说道:“那就单独找毛奇,让他组织一次沙盘推演,模拟下一场战争。”
“陛下,我有个不情之请。”
“什么?”
“如果可以的话,希望陛下准许由我组织人员充当假想敌。”
“这……”
“这样的苦差事,恐怕总参谋部的参谋没人愿意干。”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既然你有如此兴趣,也未必不可。只是你牵扯进去,就得由我亲自担任裁判官了。”
“那就有劳陛下了。”
说到这,晚餐也吃完了。冯承乾很自觉,没有打扰皇帝晚上的活动。腓特烈三世既是帝国皇帝,也是丈夫与父亲。一般情况下,腓特烈三世很少在晚上处理政务,而是守在妻子儿女身边。
在帝国陆军扩军这件事上,冯承乾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已经初见成效。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十七章战略大师
更新时间:20126143:30:26本章字数:5658
一八八八年九月九日,在德皇腓特烈三世亲自主持下,帝国总参谋部秘密举行了一次后来十分闻名的战略沙盘推演。
参与推演的是以毛奇为首的帝国陆军,以及由冯承乾为首的帝国海军。
德意志第二帝国从未公布这次推演的结果,只是从参与人员就看得出来,这次沙盘推演意义非凡。
毛奇身边有瓦德西,还有施利芬,都是成名已久的帝国名将。
冯承乾身边,却是一帮二三十岁的年轻军官。只是,二十多年后,这些军官无一例外的成为了帝国名将。
扮演假想敌的军官名单是:埃里希-鲁登道夫,伯恩哈德-迪姆林,巴伐利亚王子鲁普雷希特,海因里希王子,符腾堡的阿尔布雷希特,费里克斯-伯斯梅尔,亚历山大-弗里坦格-罗林霍芬,奥托-贝洛,埃里希-法尔肯海因,弗里茨-贝洛,约希亚斯-黑林根,格奥尔格-布鲁赫米勒,马克斯-霍夫曼。
当然,当时负责策划德军作战的军官中,也不乏名将。
推演开始前,瓦德西放出豪言,将在二十四小时之内,让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毛头小子败下阵来。
结果,这次推演没有在二十四小时内结束,而是足足花了一个星期。
虽然最终判定德军集团获胜,但是冯承乾率领的一批年轻军官,着实让自视甚高的毛奇与瓦德西等人大开眼界。
更重要的是,没有让德皇腓特烈三世失望。
推演结束后,腓特烈三世当场表彰了鲁登道夫等人,提升了他们的军衔,连还为预备役军官的霍夫曼都破格晋升为陆军少尉。
这场推演的第一个结果,就是毛奇在九月底正式提出辞职。
腓特烈三世没再挽留,让毛奇元帅回家养老,由瓦德西出任帝国总参谋长,施利芬升任帝国陆军军需总监。
在庆祝瓦德西升任帝国总参谋长的宴会上,冯承乾把注意力放在了施利芬身上。
此时的施利芬,只是一个配角。
冯承乾知道,再过几年,施利芬就会成为主角,而由他提出,而且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帝**事战略计划,将使他成为帝国历史上最有名的战略家,并且一举打下帝国在今后数十年的军事战略。
“上将,恭喜了。”升任军需总监的同时,施利芬也拿到了帝国陆军上将军衔。
“伯爵客气了,也应该恭喜你。”
冯承乾笑了笑,见到一下涌现出如此多年轻有为的将才,德皇腓特烈三世在高兴之余也授予冯承乾帝国海军少将军衔。
这只是荣誉军衔,在拿到帝国海军学校的毕业证之前,冯承乾仍然是文职官员。
“想必要不了几年,上将就将成为帝国总参谋长。”冯承乾朝四周看了一眼,说道,“到时候,肯定会有一场更加豪华的宴会。”
“伯爵,我可没有想过。”跟瓦德西相比,施利芬非常低调。
“想没想过不重要,如果不是上将,恐怕瓦德西将军也成不了总参谋长。”
“此话怎讲?”
“如果上将的计划能够得到贯彻,推演肯定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只是协助元帅,如何谈得上是我的功劳呢?”
“上将太客气了,就我所知,你才是真正的策划者。”
施利芬勉强笑了笑,没对冯承乾这句话给出回答。
“我很想知道,如果上将的计划得到了贯彻,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恐怕,那得等到战争爆发之后了。”
“也未必得上战场才知道结果。”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上将在推演中提出的战略规划,以西攻东守为主,即集中兵力攻打法国,以侧翼打包抄的方式,绕过法国的边境防线,经荷兰与比利时从北部入侵法国。该计划的核心在于速战速决,以比当年色当会战还要快的速度击败法军,挥师巴黎。迫使法国投降之后,再移师东线,重拳出击,一举击溃俄军。”
施利芬没有开口,这确实是他的战略构想。
“有一点我没有搞明白,上将准备花多少时间击败法国?”
“这得由实际情况决定。”
“什么情况?”
施利芬知道冯承乾有备而来,不问出个缘由来,肯定不会罢休。“以我所见,主要得由东线的战况决定。”
“上将的意思是,德军能在东线守多久,就能在西线攻多久?”
施利芬点了点头,表示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上将有没有想过,俄军根本不可能攻破我们的东部防线呢?”
“这……”
“我们能在东西两线之间迅速调动兵力,并且集中兵力发动战略进攻,有一个极为关键的基础,即帝国有着较为完善的铁路网。”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俄国的欧洲地区有类似的铁路网吗?如果帝国在东部首先进行防御,就能充分利用内线作战的优势,而俄国却没有进攻的基础。”
施利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由此可见,俄国在东线很难有所作为。关键就是,帝国能否在西线速胜,而不是打成持久消耗战。”
“伯爵的意思是?”
“如果是我,会把重兵集中在西线,在东线只留很少的兵力,大约占帝国陆军总兵力的十分之一。”
“这也太冒险了吧?”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有多大的风险,就有多大的收获。”
“可是……”
“我明白上将的意思,东普鲁士是帝国的根本,如果东普鲁士失守,恐怕我们会被容克贵族生吞活剥。”
施利芬苦笑了起来,他也是这个意思。
“问题是,如果不在西线集中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上将的战略计划根本不可能实现。”
“这……”
“如果我没看错,上将这份计划的核心是右翼突击,猛攻法军左翼,避免在正面战场上与法军作战,然后直捣黄龙,攻占巴黎,迫使法国投降。这种大回旋式的进攻,最注重的就是兵力投入。”
“伯爵说得没错,兵力调动当属第一。”
“问题是,攻入法国之后,我们的优势就荡然无存了。”
“这……”
“上将忘了,我们能在西线投入重兵,依托的是强大的本土铁路网,可是从比利时进入法国,根本就没有可以支撑大兵团进攻的铁路网。就算有,也会遭到敌人破坏,很难为我所用。”
“伯爵的意思是……”
“很明显,帝**队越是深入法国,后勤保障越是跟不上,兵团作战的压力就越大,最终将寸步难行。”
施利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他还真忽略了这一点。
“由此可见,速战速决将是西线取胜的关键,任何拖延都将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又说道,“如果西线打成持久消耗战,上将还认为,我们能够在东线取得胜利吗?”
“这……”
“如果东西两线都打成了持久消耗战,以帝国的实力,恐怕最多三年,就会因为物资枯竭而战败。”
“伯爵所言有理,必须得速战速决,也就得把兵力集中到西线上。”
冯承乾笑了笑,说道:“上将,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伯爵的意思是……”
“能在短期内击败法国自然再好不过,问题是,如果不能在短期内击败法国,西线肯定会变成士兵的坟墓。”冯承乾看了施利芬一眼,说道,“那么,上将有多少把握在开战后的几个星期内击败法国呢?”
“这……”
“我们还得考虑一个问题,即在法国已露败像的情况下,英国会不会参战,会不会向欧陆派遣远征军。”
施利芬的眉头跳了几下,神色显得更加严峻了。
“如果会,那么情况将对我们更加不利,甚至使我们丧失在西线迅速取胜的机会。”
施利芬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开始认真思考冯承乾提出的问题。
“上将,我觉得很有必要制订一份备用计划。”
“备用计划?”
“如果西线不能速战速决,就只能把希望放在东线上,以雷霆之势击败俄国,解决腹背受敌的问题,再在西线跟英法决战。”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说道,“不可否认,英国的援助会使法国实力大增,但是英国的优势在海上,不在陆地上。如果能够赶在英国完成战争动员之前击败法国,我们依然能够取得胜利。即便不能,我们也有希望在资源枯竭之前迫使英法媾和。”
“果真如此的话,就得制订一份更加详细的战略计划,而且不仅仅是军事计划。”
“上将所言极是,作为帝**人,我们必须考虑得比其他人更加长远一些,备好完全之策,才能应对不时之需。”冯承乾笑了笑,说道,“所幸的是,我们还有充足的时间,至少法俄现在还没有向我们开战的资本。”
“伯爵盛名在外,并非虚传。只是伯爵甘愿负责海军,是否有点屈才了?”
“上将言重了,对于陆军,我还是个门外汉。有上将这样的统帅,帝国陆军必然会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两人都笑了起来,施利芬对冯承乾多了几份好感。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十八章委曲求全
更新时间:20126143:30:27本章字数:5650
受推演影响,腓特烈三世没有批准五十万扩军计划,只是象征性的扩充了十万。
这件事,也正是促使毛奇元帅辞职的直接原因。
腓特烈三世没再挽留毛奇,以毛奇健康不佳为由,当即批准辞职请求,任命瓦德西为帝国总参谋长。
这样一来,等于给俾斯麦发出了警告。
结果就是,在审议年度财政预算的时候,俾斯麦做出重大让步,不但批准了高达十亿帝国马克的海军军费,还按照腓特烈三世的授意,把陆军军费压缩到一百亿帝国马克,而不是毛奇申请的一百二十亿。
趁此机会,威廉皇储正式向腓特烈三世提出扩建基尔运河。
腓特烈三世对这件事很感兴趣,因为这是关系到国本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可是钱从哪里来?
除了钱,还有一个谁也不能忽视的问题,即劳动力。
不同于英国这样的老牌帝国,德意志第二帝国是新兴工业国,劳动力短缺一直是阻碍发展的大问题。
当然,最积极的不是腓特烈三世,而是冯承乾。
扩建基尔运河,受益者除了帝国的资本家,还有帝国海军。
只是,必须解决资金与劳动力。
资金的事,腓特烈三世让俾斯麦负责,主要还是通过银行融资,让帝国资本家参与运河修建工作。
劳动力的问题,冯承乾主动找到了腓特烈三世。
“引进劳动力?”
“陛下,现在最要紧的就是获得足够的劳动力,而不是在乎从哪里获得劳动力。”冯承乾早就有了想法,只是一直没有找到适当的机会。“我们不是英国,没有像印度那样的殖民地,也就不可能指望从殖民地获得劳动力。可是并非没有补救措施,大清就有不少的剩余劳动力。”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似乎早就料到冯承乾会这么说。
“陛下也许觉得我有私心,可是还有更好的选择吗?”
“我没有怀疑你,只是大清的那些人……”
“只要是人,就是劳动力,欠缺的只是适当的培训。”冯承乾稍微停顿了一下,“而且在此之前,已经有人尝试了。”
“尝试?”
“美国修建太平洋铁路就雇佣了不少大清的劳工,不然这条横贯洛基山脉的大铁路不可能在短短六年之内完工。”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冯承乾的意思。
“运河与铁路一样,需要的只是最基本的劳动力。帝国欠缺劳动力,为何不从大清雇佣劳工呢?再说了,大清的劳工所需的报酬比帝国工人低得多,还能大幅度降低扩建运河的花费。”
“如果只是雇佣,恐怕难以满足需求。”
“那就得想别的办法。”
“你有办法?”
“大清已经向帝国订购了两艘战舰,为何不借此事向大清提出,可以用输出的劳工抵偿购买战舰的款项?”
“这……”
“当然,这属于变相支付,需要银行出面。”冯承乾笑了笑,说道,“大清这几年大搞洋务运动,肯定会采购更多的武器装备。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还能给帝国的军事工业带来丰厚的收入。”
“这确实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事实上,这也是当前唯一的解决办法。”
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我会认真考虑,还得跟首相商量。这件事要办成了,明年的海军军费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陛下多心了,我所做的,都是在为帝国着想。”
“问题是,那些招募来的大清劳工能用吗?”
“陛下的意思是……”
“我对大清也算有所了解,虽然地大物博,但是极度落后,国民愚昧透顶。我担心招来的劳工无法胜任扩建运河的工作。”
“这确实是个问题。”
“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只能在招募的时候多加注意,尽量挑选年轻人。如果有必要,可以对他们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腓特烈三世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
“当然,这些还得等招到劳工之后再做决定。”
“好吧,你精通汉语,这件事就由你来负责。”
“陛下……”
“总不能把所有的事情都交给我吧,宰相日理万机,也没有多少精力来处理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腓特烈三世笑了笑,说道,“再说了,扩建运河对海军也很有帮助,你理应肩负起一些职责。”
“我一定不负陛下重托。”
搞定了这件事,冯承乾总算可以安心休息一段时间了。
只是,扩建基尔运河,绝非帝国的内部事务那么简单。
消息一经传出,立即引起了英国的高度重视。十月初,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亲自致电俾斯麦,询问帝国扩建基尔运河的意图。虽然俾斯麦承诺,扩建基尔运河只是为了扩展帝国内河航运,属于经济范畴内的基础工程,但是索尔兹伯里依然表示极为关切,因为这条运河同样可以为军队所用。
英国出面干预,运河拓建工程耽搁了下来。
因为还不敢得罪英国,所以在此事上,俾斯麦显得极为谨慎。
关键就在,运河的通航能力。
这个时代,万吨巨轮还极为少见,内河运输船一般就几百吨、大的也不过千吨,而帝国准备把基尔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三万吨,甚至有人提出应该提高到五万吨,不然在二十年后还得再次拓建。
支持提高到五万吨的,正是冯承乾。
虽然别人不知道,但是冯承乾非常清楚,二十年后,战列舰的吨位将达到三万吨,一些主力舰的吨位甚至超过了四万吨。只有把运河的通航能力提高到五万吨,才能确保在大战期间,帝国海军的主力舰能经运河在波罗的海与北海之间往返,而不用绕过丹麦半岛,运河也才有足够的军事价值。
问题是,果真如此的话,扩建运河的目的就昭然若揭了。
根本不用多想,英德关系肯定会急剧恶化,法俄也将趁此机会拉拢英国,俄国甚至会再次提出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
经过数个月的磋商谈判,俾斯麦最终做出了让步。
年底,英德签署秘密协议,英国为拓建基尔运河提供一千五百万英镑贷款,参与运河的设计规划工作,运河在拓建之后,能供排水量在三万吨以内、吃水深度不超过七米、船体宽度不超过二十八米的船只通行。
英国提供贷款,不是在做好事,而是要借此全程参与与监督运河拓建工程。
从政治上讲,这是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了维护与英国的友好关系,或者说是为了争取更多的时间,做出的必要让步。
没有妥协,就没有和睦。
帝国不得不吞下这颗苦果,冯承乾也不得不接受现实。
让冯承乾没有想到的是,《基尔运河拓建协议》公布之后,英国与帝国国内都出现了舆论风潮。
在英国,评论家把索尔兹伯里说成了卖国贼,认为帮助德意志第二帝国拓展具有极大战略意义的基尔运河等于自掘坟墓,必然后患无穷。虽然政治家都知道,索尔兹伯里为英国争取到了尽可能多的利益,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事理的人受到鼓动,索尔兹伯里遭遇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