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帝国风云(闪烁)-第3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国的轰炸机相提并论。

除了空中力量,在其他方面,中国的优势同样得到了巩固。

比如,按照顾祝同批准的海军发展规划,到一九九二年,中国海军将维持十五支航母战斗群与十五支两栖舰队,大型舰船总量将达到六百艘,总吨位超过三百五十万吨,海军航空兵将维持两千架的规模。

陆军方面,中国将保持一百二十万的常备兵力与二百四十万预备队。将装备一万四千辆主战坦克、一万八千辆装甲战车与装甲运输车、八千六百门自行火炮与火箭炮,三百二十套远程防空系统。

这些全部落实的话,中国的常规军事力量将达到战后的巅峰。

由此也可以看出,顾祝同的目的是要把冷战的军备竞赛由核武器转变为常规武器。

说白了,早在七零年代,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形成了核均势。虽然中国在核武器的数量与质量上都拥有优势,到一九八零年,中国拥有的核弹头总量为二万二千枚,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一万四千枚,且中国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工具的平均精度在五十米以内,而德意志第二帝国为五百米,但是双方庞大的核武库规模,让数量与质量上的差距变得无足轻重,即双方都有能力在遭受了对方的突然打击之后,用剩余的核弹头对对手进行全面的、彻底的报复性打击。

显然,对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核武器全都成了摆设。

核均势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爆发全面战争、甚至是直接冲突的可能性降到了无限接近于零,而双方爆发间接冲突,即爆发代言人战争的可能性则增大到了不可忽视的地步。

事实上,冷战时期的大部分局部战争都是代言人战争。

此外,军事冲突成为了国家斗争的次要手段,而在军事领域之外的斗争,对国家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显然,中国已经无法通过战争来击败德意志第二帝国。

那么,军备竞赛就成为了战争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二十七章常规军备

更新时间:201322311:18:02本章字数:4614

w从本质上讲,冷战是两个超级大国以经济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全面较量。

只是,较量的本质并不是国民生产总值的数据对比,而是国家在各个领域所投入资金与收益的比拼。

可以说,顾祝同对此有着最为清楚的认识。

不可否认,建设庞大的核武库,让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付出了极为高昂的代价,而且在维持上的花费更加高昂。哪怕在冷战结束之后,中国在处理削减掉的核弹头时都花掉了大量金钱。

问题是,继续扩大核武库已经毫无意义了。

这一点,在七零年代末就已经显现了出来。

这就是,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一九七九年签署了《中程导弹限制与削减条约》,明确规定双方都得销毁射程在五百到五千公里内的所有导弹,并且承诺不再研制、生产与装备类似的导弹。

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德意志第二帝国就已经放弃了在核武器领域的追赶步伐。

一九七八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联邦国会批准了一项特别法案,即把帝国核武器的总量限制在一万四千枚以内,军方不得继续增加核武器的数量,而是把重点转为提高核武器的作战效率。

显然,重点是限制核武器的数量。

说白了,核武器根本就不是可以随意使用的武器,也就不存在使用效率的问题。真正需要使用核武器的时候,恐怕也没有人会去计算核武器的使用效率,而是以把核弹头发射出去为最高原则。

当然,这部法案,宣告德意志第二帝国正式放弃了追赶中国的核战略。转为寻求在有限军备情况下的核均势,即通过保持足够摧毁中国本土的核力量来遏制中国发动核战争的战略企图。

事实上。一万四千枚核弹头都显得有点多余。

即便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七零年代末的战略运载与投掷工具的技术水准,即便德意志第二帝国把核弹头的数量减少一半,即只保留七千枚核弹头,也有足够的把握在遭到突然战略打击的情况下有两千枚以上的弹头幸存下来,而只要其中的一千枚弹头落到中国本土,中国就将遭到毁灭性打击。

德意志第二帝国没有把核弹头削减到七千枚,而是维持在一万四千枚左右,最主要的问题还是销毁核弹头要比维护核弹头更加昂贵。妥善处理掉七千枚核弹头的花费,相当于生产三千五百枚核弹头。而这笔钱足够在二十年内保证七千枚核弹头得到正常维护与保养,因此维持核弹头的数量在经济上更加划算。

当然,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即在核武器领域的竞争已经没有可以发挥的空间了。

问题是。中德的冷战局面并没有因为核武器不再增加而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是。中德间的军备竞赛并没结束。

正是如此,顾祝同才开始在常规武器上做文章,即把军备竞赛由核武器转移到常规武器领域。

可以说。这是一个相当聪明的决策。

虽然中德间的冷战关系,使得大战后的每一次局部战争都有演变成中德全面战争、也就是世界大战的风险,某些时候一些热点问题都有可能成为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比如在在一九七三年,菲律宾爆发所谓的民主革命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立即宣布承认菲律宾非法政权并且与之建立外交关系,随后在一九七五年秘密向菲律宾部署配备核弹头的中程弹道导弹。导致中国在当年年底出动海军全面封锁菲律宾,并且拦截向菲律宾运送导弹的德国船只。由此引发了菲律宾导弹危机。在这场危机最为紧张的时刻,中德领导人都进入了战略避难所,而且随时准备向对方发起毁灭性打击。但是这些危机全都获得了化解,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在三十多年间没有发生一次直接冲突。更重要的是,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只要某个超级大国直接介入,另外一个超级大国就会竭力避免直接介入,最多只是以援助方式为对手制造麻烦。

显然,这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即便在核武器的毁灭阴影之下,常规武器依然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工具。

此外,从政治上讲,任何一场局部战争的胜败,都对中德的国际威望产生了影响,也就对冷战局势产生了影响。

显然,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不可能在局部战争中使用核武器,因为这会产生不可收拾的局面,甚至会直接引发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一来,决定局部战争胜负的,依然是常规武器。

也就是说,中德在常规武器领域的竞争,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说得简单一些,加入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常规武器更加先进,那么德意志第二帝国的盟国就更有可能在局部战争中取胜,而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力与势力范围,也将随着这些胜利也得到扩张。相反,如果中国的常规武器更加先进,那么中国也能够通过一场场代言人战争来压缩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势力范围。

当然,中德间的常规军备竞赛早就开始了。

拿空军来说,在大战结束之后,德意志第二帝国凭借在喷气式发动机技术上的先发优势在一九五二年率先进入了喷气式战斗机时代,而中国则依靠强大的国力、以及从战败国、特别是英国获得的技术,仅仅在一年之后进入了喷气式战斗机时代,随后两国的战斗机在性能上你追我赶,均衡局面维持了三十年。

在陆军这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优势极为明显。主要就是,中国在战后并不是很重视陆军的现代化建设。虽然中国是一个传统的陆上强国,但是在大战期间,中国不但击败了所有陆上邻国,还消除了来自陆地方向上的威胁,在本土外围建立纵深在一千公里到三千公里之间的战略防御空间。也就是说,在战后,离中国本土最近的陆上威胁都在一千公里之外,中国自然没有理由担心来自陆地上的敌人。可以说,直到冷战的最后十年,中国陆军才获得了比德军更好的主战装备,而在此之前,德军在坦克、装甲车与火炮等方面,都要比中国陆军好得多。

当然,中国的强项是海军。如果说中德两国在陆军上的差距只是几年的话,那么中德在海军上的差距就足足有半个世纪。说得简单一些,直到冷战结束前夕,德意志第二帝国海军的规模与战斗力都没有达到中国在冷战爆发时的水准,也就更加无法与中国在冷战后期的海军实力相比了。

由此可见,在顾祝同之前,中德常规军备竞赛是有侧重性的。

说得简单一些,在发展常规军备的时候,中国与德意志第二帝国都有所选择,根本原则就是扬长避短。

显然,顾祝同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局面。

原因很简单,这种田忌赛马式的竞赛,对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影响非常有限,而且也无法让德意志第二帝国投入更多的资源来增强常规军事力量,必须通过全面的竞争,向德意志第二帝国施加更大的压力,才能达到目的。

顾祝同的入手点就是对手不能回避的空中战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已证明,制空权成为了决定战争胜败的头号军事要素,也预示了下一场战争将由制空权决定胜负。战后的多次局部战争,反复证明了制空权的重要性,也就提高了空军的地位。

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建立一支强大的空军显然是保证其国家安全与利益的基础。

也正是如此,在推动战后的第三次军事改革的时候,顾祝同把重点放在了空军上,而不是倾力打造海军。

说白了,中国海军已经足够强大,没有必要变得更强大。

要知道,到冷战结束的时候,中国海军的综合战斗力超过了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海军的总和。

相对而言,中国空军的领先优势不够明显,特别是在七零年代。

虽然j66是一种极为优秀的战斗机,战斗力极为全面,性价比也非常出色,在中国空军中一直服役到二十一世纪初才全部退役,而在其他国家则服役到二十一世纪二零年代,服役周期长达六十年。但是在七零年代,j66并不是最出色的战斗机,或者说其任何一项性能都算不上最好。比如在指控作战能力上,j66就明显不如me440与bf300,对地攻击能力则不如j68。说得简单一些,较为全面的性能,让j66在各个方面都显得平庸。即便做为多用途战斗机,j66的性能极为出色,但是做为制空战斗机,在面对德军的新式战斗机时根本占不到便宜。

要命的是,j66是海军与空军通用的战斗机,而是占据着绝对主力的位置。

在多次局部战争中,j66不但败给了me440与bf300,甚至被me300这种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击落过。

显然,这也正是催生j78与j80的主要动力。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m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二十八章厚积薄发

更新时间:201322317:22:14本章字数:4475

顾祝同在一九八四年发起军备革命,并且以空军为主,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即在载人登月工程与“星际大战”中得到了资助的大批军事科研项目到了结果的时候,为军备革命打下了技术基础。

依然拿空军来说。

J80的研制启动时间是一九六四年,也就是载人登月工程开始的那一年,而J78的项目启动时间是一九六六年,比J80晚了年年。结果却是,J78在一九七八年正式定型,反而比J80早了两年。关键就是,为J80配套研制的第三代喷气式发动机到一九八一年才正式定型。

这种被命名为WS100的大推力小函道比军用涡轮风扇发动机的研制工作就与载人登月项目有关。准确的说,WS100能够研制出来,其半数以上的技术难题都是由载人登月工程解决的,比如制造高压涡轮叶片的材料就来自载人登月工程,而研制这种异向单晶结构的耐高温材料总共花掉了十多亿华元。如果单独为军用发动机研制的话,肯定难以在国民议会获得拨款,并且会导致WS100的研制费用严重超标,而放在载人登月工程里面,就没有这么多的麻烦了。

受此影响,J80的首飞才拖到了一九八零年,而且首飞时用的是J66的发动机。

相比之下,J78就没有这么幸运了。第一批J78,即J78A全部采用的是由J66的发动机,也就是WP7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改进而来WP97型涡轮喷气发动机。虽然J78B计划换上WS100,但是为了优先满足……依然使用的是WP97。直到J78C才换上了……也就是说,J78用落后的发动机飞行了五年之久。

凭借……拥有当时其他战斗机都无法比拟的先进性能,比如其空战推重比达到了一点一二,而J66只有零点九五,Me440为零点九,Bf300也只是接近一,其他性能同样如此。

事实上,在J78C服役之前,J80A是格斗性能最为优秀的战斗机。

用中国空军的话来说,J80A的空战性能至少比德军的Me440领先了二十年。而且在十年之内肯定不会被超越。

当然,这是在说大话。

在一九八四年,随着J78C批量服役,加上海军开始为J78A与J78B更换发动机。空军的塑造的J80A不可战胜的神话就破灭了。J78C在多次模拟空战中都毫无悬念的击败了J80A。

只是,这也不是在吹牛。

这就是,直到一九九二年。都没有任何一种由其他国家研制的战斗机在性能上超越、甚至是接近J80A。

也就是说,J80A的性能优势确实保持了十年之久。

当然,到一九九二年的时候,J80C已经批量服役,连专门以对地打击为主的J80G都已经加入中国空军的战斗序列了。

从某种意义上讲,J80是一个象征。即中国在航空领域技术大爆发的象征。

在经过了近三十年的努力之后,中国通过在基础技术上的巨大投资。终于在军用航空领域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

相比之下,德意志第二帝国不但丧失了技术优势,还被甩下了足足十年。

要知道,这仅仅是一代战斗机而已。

虽然在此之前,德军拥有性能足够先进的战斗机,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中国空军的战斗机,但是在中国的航空技术大爆发面前,德军的技术优势荡然无存,而且当德军猛然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出现了难以在短期内追上的差距。

别的不说,随着WS100在J80上大规模使用,中德两国在军用打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上的差距就拉开了十多年。要到九零年代,德意志第二帝国才制造出在性能上与WS100相当,但是在可靠性与使用寿命上依然存在着巨大差距的涡轮风扇发动机。主要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在相关的基础技术,特别是材料技术上的初期投入过于薄弱,根本不可能在短期内取得突破。

当然,通过WS100,中国也迅速确立了在涡轮风扇发动机,特别是军用大推力涡轮风扇发动机领域的霸主地位。

要知道,在WS100诞生三十年之后,除了德意志第二帝国之外,依然没有第三个国家能够研制出性能与WS100相当的发动机。其他国家要么从中国进口,要么就只能从德意志第二帝国购买相关产品与技术。

此外,WS100也不仅仅是军用发动机,其核心机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比如用来制造高函道比的军用运输机发动机,成为民航客机的主要动力,甚至以此为基础研制出了大功率燃气轮机。

当然,J80的先进之处,并不仅仅是在航空发动机上。

依靠性能先进的发动机,J80除了没有在气动布局上取巧之外,对重量的限制也相当宽松。结果机是,J80成为了一架正常起飞重量高达二十四吨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留下了足够大的改进余地。

得益与较大的机体与起飞重量,J80使用了当时最为先进的电子设备。

此外,宽裕的改进余地,也为J80在后期通过改进提高战斗力打下了基础。

有趣的是,鉴于J66在制空作战中的糟糕表现,中国空军要求J80是一种典型的制空战斗机,即一切以增强制空能力为主,而承担研制工作的成都飞机制造公司也宣称J80上没有一公斤的重量是为了制空之外的任务而存在的。可事实上,J80是一种典型的多用途战斗机,而不是纯粹的制空战斗机。这一点,在其气动布局的取舍上就看得出来,即J80的气动布局并不适合执行高速截击任务,而中国空军在取消了截击机之后,截击成为了制空战斗机的必备能力。相反,原本做为重型多用途战斗机研制的J78,则是一种在气动布局上较为重视高空高速性能的战斗机,其截击能力反而强于J80,特别是在高空的远程拦截能力明显强得多。此外,J80的初期型号就具备极强的载弹能力,外挂点的总挂载量高达八吨,比J66高得多。只是为了强调制空作战能力,J80并没有对地攻击的火控系统,也没有针对低空飞行加强机体结构。

说白了,J80的初期型号,实际上都是性能简化版。

到J80C的时候,其制空能力得到了全面加强,而且可靠性得到提高,可以看成是针对制空作战的性能强化版。

真正把J80推上巅峰的是J80G,即J80的多用途型。

这种以对地攻击为主的重型战斗机不但针对低空飞行加强了机体结构,安装了对地攻击所必须的火控系统,并且选择了纵列双座布局,还把载弹能力提高到了十一吨,并且通过增加保型油箱,在不影响弹药挂载能力的情况下,把燃油总量提高了百分之四十,使其能在不携带副油箱的情况下,达到一千二百公里的最大作战半径,而挂上三具副油箱时的作战半径则增加到了一千五百公里以上。

可见,J80取得的成功,正是得益于优秀的基础设计,而这又来自中国在七零年代所完成的基础技术积累。

同样的,与J80同时代的战斗机,不管是做为空军低端战斗机的J84,还是海军高低搭配的J78与J88,在当时都是极为优秀的战斗机,而其成功的基础都与中国厚积薄发的航空技术有关。

这一切,又与中国搞的几个大型政府项目有关。

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在载人登月工程、以及类似政府工程上的投入,显然并不是在白白使用纳税人的钱。

显然,对德意志第二帝国来说,中国在第四代战斗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迎头追上。否则的话,中国在航空领域取得的优势就足够瓦解德军的制空权了。

根据后来披露的资料,在随后的十年里,德意志第二帝国用在两种第四代战斗机上的研制经费高达三百二十亿帝国马克。虽然从总量上看,德军的投入不算多,J80的研制费用就高达二百四十亿华元,相当于四百亿帝国马克,但是相对于德军的军费,这笔花费就算得上庞大了。要知道,中国研制四钟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还不到研制期间总军费的百分之一,而德军研制两种第四代战斗机的费用就占到了十年军费开支的百分之二点二,形成的负担几乎是中国的三倍。

事实上,常规军备竞赛正是通过聚少成多形成规模效应,最终对国民经济产生影响。

当然,对中国空军而言,战术航空兵永远不是重点。

在大战期间,中国空军就确立了以战略航空兵为核心的发展战略。RQ



卷一德意志的荣耀第二百二十九章空中霸主

更新时间:201322322:10:59本章字数:4657

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空军发展成为全球头号空军,到战争结束时拥有的战术飞机超过了其他国家的总和,而且拥有世界上性能最先进的螺旋桨战斗机,战术航空兵更是成为了地面部队的主要支援力量,但是与之相比,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更加令人畏惧,而且优势更加明显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强大的战略航空兵是中国赢大战的三大军事支柱之一

相反,并没有人给中国空军的战术航空兵这么高的评价

到大战结束的时候,中国空军拥有二万八千多架中型与重型轰炸机,仅“超级空中霸王”式重型轰炸机就多达八千架,而“空中霸王”等重型轰炸机超过了一万架,反而是中型轰炸机只有不到一万架

这支强大的空中力量,足够让任何一个国家感到畏惧

说白了,如果当时再次爆发战争的话,哪怕是与德意志第二帝国的战争,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都能把敌国炸到投降

当然,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也进行了大规模裁军

到一九五四年的时候,中国空军的轰炸机数量缩减到了一千六架,其中包括一千二架重型轰炸机与四架中型轰炸机

因为中国政府限制重型轰炸机出口,所以只有部分退役的中型轰炸机被当做过剩军事物资出售或者是赠送给了友好国家,而所有裁减下来的重型轰炸机部分直接销毁,更多的则是被送往西北的飞机坟场

只是,相对而言,战略航空兵在战后最初几年里的日过得最为轻松

这就是在战略弹道导弹问世之前,战略航空兵是中**队仅有的战略击能力而重型轰炸机是当时唯一的核武器运载与投掷工具,所以就算中国空军大规模裁军,都保留下了一支规模足够大的轰炸机队伍

当然,受到大裁军影响,战略航空兵也在战后迅速沦落为了核武器投掷部队

说白了,当时战略轰炸机的唯一价值就是用来向敌国投掷核炸弹,即作为最后的战略击段而存在

显然,在战后最初几年,因为核弹头数量有限所以没有必要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更重要的是,动力革命也影响到了轰炸机,即宣告了以活塞式发动机为动力的轰炸机即将退出战争舞台

在此情况下,中国空军自然没有理由保留太多的轰炸机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空军在一九五四年取消了HX项目当时该项目已经完成了工程试制,即已经制造出了第一架样机这种配备了八台六千千瓦级活塞发动机的超级轰炸机计划用于取代“超级空中霸王”,能够在携带十八吨炸弹的情况下飞行二万二千公里即能够从中国中部地区的空军基地起飞,直接飞往德意志第二帝国,在投下了下带的十二枚核炸弹之后返回出发基地问题是,这种轰炸机的最大飞行速度只有每小时六六十公里,巡航速度为每小时五四十公里,最大升限只有一万三千米根本不可能在战斗中应付敌人的防空战斗机要知道,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的最大飞行速度都超过了每小时八五十公里升限更是在一万五千米以上

HX下马之后,中国空军立即启动了喷气式轰炸机的研制工程

因为轰炸机是当时仅有的战略击力量,所以喷气式轰炸机项目备受重视,成为裁军浪潮中少数得到政府与国民议会全力支持的军备项目,而且也是整个五零年代投资最大的军备项目

可以说,中国空军的战略航空兵在战后赢来了黄金发展时期

在五零年代,中国空军总共有十多个轰炸机项目,而且很多在后来看来都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比如,在一九五二年,中国空军就启动了一个混合动力轰炸项目,即为轰炸机同时配备活塞发动机与喷气发动机,而且以活塞发动机为主,喷气发动机只在起飞与加速的时候动力

又比如,在一九五三年启动的Z53项目中,采用了飞翼布局,四台喷气式发动机全部安装在机翼里面,而弹舱则设置在机翼中央,飞行员座舱在机翼中央前端,飞机通过十二对水平气动翼面加以控制

受五零年代大发展影响,中国空军的轰炸机部队在六零年代迎来了收获时期

在六零年代的十年里,中国空军总共接受了八种不同型号的轰炸机,其中七种轰炸机的服役时间均没有超过十年!

可以说,这也正是五零年代全面投资的必然后果

当时,受经费不受严格限制影响,中国空军几乎采购了所有通过完成试飞的轰炸机,而且每一种轰炸机的采购数量都在一架以上问题是,每当获得了性能更好的轰炸机,中国空军就会毫不犹豫的淘汰掉之前采购的轰炸机,哪怕只服役了短短几年,甚至是在两年前才正式装备部队

显然,这是极大的浪费

这样的情况,别说在冷战结束之后,即便在冷战时期也不多见

当然,这也可以理解

原因就是,中国在五零年代根本就没有研制出性能足够先进、也足够可靠的战略弹道导弹,也就没有取代轰炸机的战略击工具,从而不得不把重点放在轰炸机上,希望通过巨大的投入获得可靠的战略击力量

显然,到了六零年代,这种发展方式就无法维持下去了

关键就是,第一种性能可靠的固体燃料战略弹道导弹在六零年代研制成功,而且中国海军也完成了战略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并且研制出了射程足够远的潜射弹道导弹,破了空军在战略击能力上的垄断地位,让中**方、政府与国民议会有了第二个选择,也就不会继续支持空军在轰炸机上浪费资源

事实上,在六零年代末,甚至有人出应该让轰炸机退役

原因就是,轰炸机需要飞行十多个小时才能把核弹头投到敌国领土上,而战略弹道导弹与潜射弹道导弹只需要半个小时就能毁灭敌国如此一来,在全面核战争中,没等轰炸机投下核弹,战争就已经结束了

所幸的是,中**方坚决反对让轰炸机退役,还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

这就是,轰炸机的灵活性,为政府当局在做出战略决策的时候了充足的时间,而这是其他任何一种战略武器都不具备的能力要知道,导弹发射出去之后就无法控制,而轰炸机在起飞之后依然可以返回也就是说,在遇到重大战略威胁的时候,中国当局可以首先让携带核武器的轰炸机起飞,以此向对传达战略信号,而接下来的十多个小时,足够让双方的决策层认清战略对抗的后果,也就获得了通过和平段解决危机的机会,而使用战略弹道导弹则不具备这样的可能性

这一点,在菲律宾导弹危机期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轰炸机能够保留下来,也与一种在五零年代开始研制,于一九六零年开始大规模装备中国空军的战略轰炸机有关

这就是在危地马拉战争期间大规模参战的H56型轰炸机

事实上,H56型轰炸机能够在同时代的八种轰炸机中幸存下来,得到中国空军的认可与大规模采购,不是其性能有多么先进,而是过于平庸,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以及由此带来的低廉价格

当然,H56的成功,也与危地马拉战争有关

这种配备了八台涡轮喷气发动机,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二四十吨,能够运载三十吨炸弹飞行一万八千公里,最大作战半径达到一万一千公里的轰炸机在六零年代就制造了一千二多架在危地马拉战争爆发时,H56最先参战,并且通过地毯式轰炸,充分展现了其强大的弹药投掷能力

更重要的是,在危地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