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唐天子(殷扬)-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是一举两得的美事儿。
“陛下英明。”张说他们对李隆基这一说法大为赞成。
“呵呵。”王孝杰大是欢喜,笑得特别开心,道:“我还能为大唐做事儿。好!”
“狄仁杰辞去丞相一职。王孝杰辞去兵部尚书一职。你们都说说,由谁接任为宜?”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扫视群臣。
丞相是文臣之首,兵部尚书是武将之首,一文一武,一将一相,在一天之内换人,这在唐朝历史上还没有过。
若是正常情况下的话。用不着这么快就换掉,可眼下是时间不等人,不得不从快处置掉。
与阿拉伯帝国一战越早准备完成,越早开启,对唐朝越是有利。
正是因为如此,李隆基连他登基的庆贺都省掉了。
刷!
众人的目光齐刷刷落在姚崇身上。
刷!
然后,又齐刷刷落在张说身上。
一将一相,就在这两人之间产生。
姚崇的政才没得说,众人都服气。而且,他还有过人的品德。没人能在品德上挑得出毛病,由他接任丞相非常合适。
不过。张说也有宰相之才,虽然他眼下主要是从事的军务,随李隆基征战数年,积累了丰富的战阵经验。并不是他的政才不怎么样,相反,张说的政才很了得,众人心服。
张说在朝中为官的时间比起姚崇还要长,他当丞相的话,谁也没有话说。
“先说丞相吧,谁担任合适?”李隆基问道。
群臣把姚崇和张说瞧瞧,没人说话。这两人中选一个丞相,还真是有些难为人。
“祖母,姚崇和张说都是你发现并提拔的,你以为谁做丞相合适?”李隆基笑着问道。
姚崇、张说,还有宋璟,虽是开元名臣,却是武则天发现并提拔起来的,她对这两人是非常熟悉。
“嗯。”武则天沉吟着道:“你们都以为姚崇政才了得,却不知道他也精通兵道,只是他没有张说这样的机会,能追随陛下征战,积累战阵经验。一句话,姚崇文武全才,能文能武,文武皆宜。”
姚崇虽是以政才着称于世,然而,他本人也有不错的军事才干,他曾在边关时,多立战功,这点在史书有所记载。
其实,唐朝的丞相大多既有不错的政才,又以军功起家。这是唐朝武功极盛的一个印证。
“张说嘛,眼下虽是追随陛下数载征战,对军务很熟悉,然,他具有非凡的政才,处理政务也不错。”武则天抚着额头,道:“还真是有些难以决断。这要看陛下如何抉择了。”
武则天以识人发现人才着称,就连她都觉得有些头疼了,别人就更加难以决断了。
实在是,这两人一般优秀,都是文武全才,要做出抉择,还真是让人难断。
“既如此,朕就乾纲独断了。”李隆基点点头,道:“姚崇,你就当丞相吧。”
“陛下,要臣当丞相也可以,但得宋璟相辅。”姚崇并没有一口答应,反而提条件了。
丞相,这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高官,要是换个人,一定会欢喜的一口答应,他倒好,竟然要讲条件了。
“姚崇。”李旦轻喝一声,道:“休要胡说。要你当你就当。”
他这是在保全姚崇,怕李隆基不高兴。
“陛下,有人自认为刚直不如宋璟,而眼下要革除积弊,所要处理的事儿多不胜数,其中就有很多人想方设法,想要保住自己的官位。处置这些棘手事儿,非宋璟莫属。”张说却是开口了,看上去是在贬损姚崇,其实是在说姚崇的想法。
“哦。”众人恍然。
在整个朝中,要论刚直无私,还没人比得过宋璟,就是姚崇和张说也比不了。而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的这种性格正是派上大用场的时候。
革除积弊的过程,就是要把那些拿钱不办事,或得官不正,不愿意放弃官位的人拿掉,他们肯定不甘心,会想方设法保住官位,各种各样的办法都会用到。
这就需要一个刚直无私的人来处置,舍宋璟其谁欤?(未完待续。。)
第六十四章一将一相
宋璟刚直无私,认法不认人,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也会按律处置。在革除积弊的过程中,宋璟将是一把快刀。
正是因为这种性格,在当初张说被武三思威胁,要张说作伪证诬告李旦父子之时,宋璟就提醒过张说,要张说坚持正义,他愿与张说一道担责。
在当时,武氏横行,武三思气焰滔天,宋璟敢与武三思对着干,这种正气非常人所能及。
“嗯。”众人赞赏的打量着姚崇。
此人不仅看事儿很透彻,就是看人也是透彻,不简单啊。
同时,众人对张说也是欣赏有加,他也看到了这点,同样不简单。
“姚崇,你看得通透,这很好。可眼下的宋璟在天竺,难以调回呀。”李隆基的眉头拧在一起,道:“与大食大战一开,天竺将是大唐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光靠王毛仲可不够,必须要一个才能昭著的能臣坐镇。”
天竺的重要性不需要说的,会成为唐朝最重要的粮草来源地,有了天竺的支持,唐朝就不用从内地调运粮草,会减轻很多负担。
正是因为看到此点,李隆基这才主张征服天竺。
是以,把天竺治理好,为将来的大战筹措粮草,就成了重中之中。要做到这点,需要一个能臣来完成,宋璟是很好的人选。
“是呀。”众人赞成李隆基的话。
“陛下,臣倒是有一策,可解此难题。”张柬之接过话头道。
“哦。说来听听。”李隆基大感兴趣。
若是能把宋璟调回来。又能治理好天竺。这是一箭双雕。无上美事。
不仅李隆基感兴趣,群臣都感兴趣,无不上睁大眼睛,打理着张柬之。
“陛下,臣愿去天竺替回宋璟。”张柬之道。
群臣一愣,随即点头,大为赞成这事。
张柬之的才干没得说的,要不是他的性格有妇人之仁。放过了武三思的话,就不会有后来被害之事。
他去天竺换下宋璟,还是让人放心的,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
“你要去天竺,换回宋璟,倒是一个好办法。”李隆基沉吟着道:“只是你的年岁大了,能适应异域万里之外的情形么?”
张柬之的身体虽然不错,然年纪比起狄仁杰还要大上几岁,派他去天竺,这还真是让人担忧。
“若陛下担忧臣的身子。臣还有一个两全之策。”张柬之道:“陛下可以找一些有才干,而又年富力强的人。随臣一道前去。若是臣有个三长两短,他们可以接着挑起重任。”
“好办法!”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个好办法。
“你是否有人选?”李隆基问道。
“陛下,臣是有几个人选,还请陛下恩准。”张柬之点头,道:“桓彦范、敬晖、崔玄暐、袁恕己可与臣一道前往。”
“这不是五王么?”李隆基有些惊讶。
历史上,张柬之就是与这四人联手,发动“神龙革命”,逼武则天退位,扶持李显当皇帝。李显封他们五人为郡王,史称“五王”。
这五人的才干没得说,着实了得。只是有一样,那就是存有妇人之仁,忽略了武三思,最后被武三思害死了。
“他们虽是有妇人之仁,可去天竺不是内斗,他们不会手软,让他们去不会有问题。”李隆基在心里暗道,很快就有了决断。
“既如此,那就这样吧。”李隆基点头道。
“谢陛下。”张柬之大是欢喜,道:“臣能在有生之年,为大唐做事,即使身死异域,也无憾了!”
击破大食,这是千古盛事,能为此事出力,是莫大的荣幸事儿。即使是身死,那也值了。
“没错!”群臣齐声赞同,人人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张柬之换换。
唐朝之所以武功极盛,在于唐人有这种献身精神,敢于身入异域,哪怕是死,也不后悔。
“陛下,张大人前去天竺之事,可以先行。”张说提议道:“容诸事铺开后,朝廷要招揽人才,陛下再挑选一批人才,随后派去。这些人到了天竺,既可以历练,又可以辅助张大人。”
“好主意。”众人齐声赞同。
这绝对是一个好办法。唐朝打下这么广阔的土地,自然是要去治理的。招揽的人才,他们不去治理,还要谁去?
他们去了天竺,既可以历练,还可以帮着张柬之做事,对于天竺的稳定有着很大的作用。
“姚崇,你可愿任丞相?”李隆基冲姚崇问道。
“臣愿担此重任,尽心尽力,把政务打理好。”姚崇这次没话说了。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大为赞赏。
姚崇和宋璟是一对好搭挡,史称“姚宋”,这一对组合奠定了开元盛世的基础,为开元盛世的成功立下大功。
后人在评价这一组合时,认为唐朝的所有宰相中最有才干最有成就的,也就是两对组合,即房玄龄和杜如晦,姚崇和宋璟。
姚崇深远的目光,所提的十事为开元盛世定下基调,再有宋璟的刚直为之相辅,铸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开元盛世。
开元盛世,无论是文治,还是武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仅恢复了唐太宗时的疆域,还大有开拓,尤其是在西域的进取,一路向西,打到阿拉伯帝国的腹心去了。
这一段历史,对于西方国家来说,那异常沉重。现代的西方历史学家在提到这一段历史,就会感慨阿拉伯帝国费了好大的力气,“终于打退了中国的进攻”。
千多年过去了,虽然有康雍乾三世号称“盖世之选”的鼎盛。然而在文治还是武功上都与开元盛世有不小的差距。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能与开元盛世相比的。也只有汉武帝开创的“汉武盛世”。
汉武盛世,同样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丰碑,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巅峰时期,让人目眩。
一提起汉武帝,人们就会想到他的赫赫武功,硬生生击破匈奴,对他的文治。很少有人提及。其实,汉武帝在文治方面取得的成功非常大,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文景之治,两代皇帝历时数十年取得的成就,汉武帝只用了几年就超越了。
在汉武帝取得的文治中,提几件大家熟悉的就知道他的文治方面有多大的成功。打击地方豪强,实行“推恩令”削弱诸候,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些,汉高祖、汉文帝和汉景帝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汉武帝全做到了,所以他的文治同样了得。
李隆基要开创的盛世。比起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还要了得,有了姚宋这一对组合,再有他推动,相信一定能成功。
“在宋璟未回来之前,还要请国老多加担待,辅助姚崇理政。”李隆基冲狄仁杰道。
狄仁杰的年纪虽然大了,难以长时间操持国政,但短时没有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尽心尽力,辅佐姚大人理政。”狄仁杰忙道。
狄仁杰有着优良的品德,相信他会尽心尽力,不会因为姚崇是后辈,他就拿捏,李隆基大为欣慰。
“张说,你就当兵部尚书吧。”李隆基冲张说道。
“臣领旨。”张说倒没有多说,欣然领旨。
“与大食一战,必是倾尽国力之战,需要准备的事儿特别多,光靠张说一人难以完成。”李隆基冲王孝杰,道:“这还要请王孝杰多加辅助。”
王孝杰的身子骨是大不如从前了,精力也不是那么好了,无法承受繁重的军务,但辅助张说没问题。
“陛下请放心,臣一定辅助好张大人。”王孝杰重重点头。
他是直性子之人,性格豪爽,没有多少心眼儿,他如此说了,定然会打好下手。
“一文一武,一将一相,朕已派定。”李隆基眼中精光闪闪,道:“你们两人还需要哪些人手,你们都说说。”
既然把重任派给他们了,就得给他们打造一套用得顺手的班子,不然的话,也是冤谈。
“陛下,只要宋璟回来,一切好说。”姚崇倒没有什么特别的要求。
宋璟是个大能人,有他相助,还能有什么要求?至于打下手的一些大臣和吏员,这根本就不是难事了。
“陛下,能否把陈玄礼调回来?”张说想了想道:“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若是有他相助的话,处理军务就顺利多了。”
“是呀。”众人大为赞成这话。
“这恐怕不能。”李隆基摇头,道:“朕之所以把陈玄礼放在西域主持大局,就是因为那里非他不可。杨思勖固然了得,精通兵道,然而他却是性子阴狠,做事狠辣,恐激起事端。薛直是一员猛将,征战不是问题,可要他运筹全局就不行了,把陈玄礼调回来的话,西域谁来主持?”
李隆基把陈玄礼放在西域,那是经过通盘考虑的。陈玄礼有大器局,善于运筹,目光深远,由他主持西域的军务正合适。
杨思勖此人不错,就是性格狠辣,做事狠毒,恐激起事端。杨思勖是一把快刀,用来杀敌没问题,若是用来主持西域军务,很可能出事,不能不虑。
至于薛直,勇猛过人,打仗没问题,全盘考虑问题就欠缺了。
“那好吧。”张说知道李隆基说得对,只得认可了。
“倒是有一个人适合给你打下手。”李隆基笑道:“钟绍京给你,如何?”
“钟大人?不错!”张说欣然同意了。
钟绍京以一文士入主千骑,虽然不领军,却是打理千骑的文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就在于他有这方面的才干。让他进入兵部,帮助张说处理军务,再好不过了。
就这样,文武两帮班子给确定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五章气象一新
李隆基他们议事,费时好长,当李隆基率领群臣离开武则天住处时,天已经黑了很久了。然而,李隆基惊奇的发现,群臣还在等着,就没有人回家歇息。
“你们没走?”李隆基有些惊讶。
“陛下,我们在等着呢。”
“就是呀。陛下刚即位,不庆贺,立时投入国事中,一心要击破大食,如此千古美事,我等岂能不尽心尽力?”
“陛下,商议得如何了?”
群臣立时围了上来,七嘴八舌的问道。
他们不仅在问,而且还满脸的期待。
想想也正常,李隆基刚刚即位,打破每当新君即位就要大肆庆贺的千古惯例,立时投入公干。而且,唐朝面临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对手,唐朝的压力不小,李隆基要击破大食,如此美事儿,谁能不想早点知道呢?
是以,群臣很有默契的没有回家歇息,而是在等着李隆基,等他陈说国策。
“既然你们如此有心,那就上朝吧。在朝上细说。”李隆基把群臣一扫视,个个急切不说,还精神抖擞,瞧他们那样儿,恨不得立时甩开膀子大干一场似的。
“好啊好啊。”群臣欢呼。
李隆基率领重臣在商议国策,用现代的话来说,那是纲领性的东西。接下来的铺排,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政策落地”,虽然群臣不一定能全部知晓那些机秘,要是能知道一星半点,也是一件快事。
于是乎。李隆基再度到达朝堂。群臣跟进。向李隆基见礼。
“免了。”李隆基坐在宝座上,把群臣一扫视,只见他们精神不错,笑道:“经过与祖母、父皇他们商议,大唐的国策已经确定。姚崇,把你的十事再说一遍。”
姚崇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国内改革的核心,让群臣知道是应该的。
姚崇应一声。把十事再说一次。
“姚大人好生了得!”
“没错!这十事已经把眼下最为紧要的问题说透了呀。”
“我在朝中这么多年,就未见有人说得如此通透,就是国老也不行呀。”
姚崇的话刚一落音,群臣就是好一通赞赏,对姚崇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这十事,是开元盛世的基调。不要说在当时,就是在后世,也有很多后人赞不绝口。其中有名的要数欧阳修了,他在重修唐史时,见《旧唐书》并没有记载这十事。为姚崇鸣不平,专门开辟段落记载这十事。还大加赞扬。
“嗯。”李隆基听着群臣的赞扬声,大为满意,姚崇这一手就足以让群臣心服,那么姚崇具体铺排时就不会有干扰。
“姚崇见事通透,目光深远,你们说他可当得丞相?”李隆基眼睛睁大,打量着群臣,要好好看看群臣的反应。
“当得。”一片响应声响起。
姚崇见事比起狄仁杰还要通透,谁敢不服?此人不当丞相,还有谁能当?
“姚崇,从今日起,你就是大唐的丞相了。”李隆基正式当着群臣的面宣布。
虽然早就确定要让姚崇当丞相,但当着群臣宣布,才是真正的任命,这事也就确定了。
“陛下英明。”群臣只觉这一任命非常英明。
“陛下,姚大人当丞相,固然不错,臣也赞成。那国老任何职?”有大臣很关心狄仁杰的去留。
狄仁杰为官数十载,无论是政绩还是德操,都让群臣心服。他的去留,的确是一件大事,牵动群臣之心。
“国老年事已高,精力不济,难以承担接下来的重任。想必你们都知道,接下来的铺排将是异常沉重,这需要年富力强的人来做,国老已辞相。”李隆基给群臣解释一句,道:“国老虽然辞相,他仍可为朝廷出谋划策,可以辅助姚崇。”
“陛下深谋远虑,臣等赞成。”群臣知道李隆基说得在理,大为赞成这处置。
狄仁杰的才干没得说的,他完全可以胜任接下来的铺排。然而,他的年岁太大了,精力不济了,若是让他来完成革除积弊的话,一个不好就会要他的命。
让他辞相,辅助姚崇,倒是一个两全之策。既可以发挥狄仁杰的才干,又不致于让他劳累过度。
“武事,多涉机密,就不让你们知晓了。”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道:“王孝杰年事已高,更有旧伤在身,身子骨大不如往昔,难以胜任接来的繁重军务,他已辞去兵部尚书一职。”
“啊!”群臣好一阵惊讶。
李隆基这也太雷厉风行了,他才刚刚登基,就把文武两相全换人了,这在唐朝历史上就没有过。就是唐太宗,在经过玄武门之变登基后,也没有如此雷厉风行,也是有一段缓冲时间,群臣还真是惊讶。
仔细一想,李隆基连庆贺都省了,换掉两相,也在情理中。
“陛下行事雷厉风行,臣等佩服!”对李隆基如此作风,群臣反而欢喜。
这才是做大事,干实事的嘛。
“敢问陛下,兵部尚书由何人接任?”
“是呀。大唐要与大食大战,兵部之事是重中之重,不在国策的铺排之下呀。”
“陛下,应当早定兵部尚书。”
群臣忙着上奏。
兵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长,用古人的话来说,这是“天下兵马大元帅”,掌管唐朝兵马的人物,关系太大了。
而且,唐朝要与阿拉伯帝国大战,早日确定兵部尚书,让他早点把事儿做起来,这对唐朝有利。
“张说文武全才,更是追随朕数载征战,立下大功。由他接任兵部尚书。”李隆基缓缓开口道。
“陛下英明。”群臣把张说瞧瞧。心悦诚服。对这一任命没有异议。
张说文武全才,在朝中的声望很高,都知道他是策论天下第一,目光深远,有大器局。而且,他是风骨凛然,武三思对他威迫利诱,要他诬告李旦父子。张说却是坚持正义。要知道,在当时武氏横行,气焰滔天,张说能如此做,那是何等的难得。
这几年,张说追随李隆基征战,立下赫赫军功,在军中的威望很高,由他来主持兵部之事,再好不过了。
“姚崇。你把国策的具体铺排说说。”李隆基冲姚崇道。
“遵旨。”姚崇应一声,开始具体铺排。道:“张大人,你负责吏治。邹大人,你负责律法……”
一个接一个的指派,头头是道,如同早就深思熟虑了似的。
而且,他指派负责的人,对这方面很熟悉,还非常善长,是非常合适的人选。
“了得!了得!”李隆基看在眼里,大为满意,这个姚崇不愧一手打下了开元盛世的基础,确非幸致。
今日才被任命为丞相,他就能如此铺排,太厉害了,没有几人比得了。
“姚大人对群臣了若指掌,佩服!佩服!”狄仁杰看在眼里,大为叹服。
狄仁杰主持国政多年,论起对群臣的熟悉,自我感觉好象还不如姚崇,他不得不服。
“姚大人任人唯公唯贤,臣等佩服。”群臣也是赞赏有加。
在这些任命的大臣中,有不少人曾经与姚崇不对付,与他作过对,他一点也不记仇,只看才干与品德,这份胸襟,谁能不服气?
“姚大人的心胸比大海还要宽广。我等昔日没少得罪姚大人,竟然被姚大人派以重任,惭愧!惭愧!”这些与姚崇有过节的大臣感慨万端,心服口服,彻底服气了。
“姚某主政,只看才干与品行,有才干,品行良好者,自当处高位。”姚崇脸一沉,一脸的严肃,道:“私怨之事,姚某要正告诸位,休得再言!休得涉及公务!”
“遵命。”群臣一凛,慨然领命。
唯有一人不屑,那就是张说,冲姚崇咧了咧嘴角,眼睛朝上翻。
张说这一小动,群臣没有发现,李隆基却是看见了,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在心里苦笑。
姚崇和张说,都是才华盖世之辈,而且度量奇大无比,可这两货命里犯冲,就是尿不到一个壶里。总是不对付,你看我不顺眼,我看你不顺眼。
在历史上,这两货有仇,是因为互相参过对方。而如今,彼此之间就没有仇恨,更没有彼此参过对方,可还是看对方不顺眼,除了解释为命里犯冲,李隆基找不到别的解释了。
“姚崇说得对!”李隆基把姚崇瞄了瞄,又把张说瞄了瞄,道:“朕不管你们是否有旧怨,朕要告诉你们的是,私怨不得误公务。若有人违反,不管是谁,诛九族!”
这是在警告姚崇和张说,你们要私下里斗,你们就斗。但不得有损公务,不然的话,朕就不客气了。
历史上,李隆基亲自出面,为这两货排解,都没有用,两货表面上答应,背地里还是在斗。直到死,依然在争斗。
这才有“生张说不如死姚崇”的典故。
这两货斗归斗,但是呢,翻遍史书也没有这两货因为私怨而有损公务的记载。也就是说,这两货把握得很好,绝不会因私而废公。
对于这点,李隆基还是放心的。只要不损坏公务,他们要斗,那就当作这两货的一种“缘分”了。
“遵旨。”姚崇和张说欣然领旨,还狠狠瞪了对方一眼。
国策的铺排,姚崇安排好了。至于军略方面,这涉及到军事机秘,不能公开,李隆基没有要张说陈述,今天的朝议就算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执行的问题了,有姚崇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积弊在迅速革除,没过多久,就有气象一新之象了。(未完待续。。)
第六十六章人才济济
大明宫,李隆基听取了姚崇的汇报,笑着赞道:“不错!很不错!短短时日,就有如此气象,你这个丞相当得不错。”
姚崇不仅看问题深远,大局观了得,而且执行力也是一流的。有他在后面盯着,群臣不敢不尽心尽力。
有时候,执行的官员还没有发现问题,姚崇反倒是提前发现了,派人告诉相应的官员。这些官员有些不信,去一查之下,竟然是真的。
这样的事儿不是一件两件,而是数量不少。时间一长,只要是姚崇提出的问题,这些官员就不得不信了,姚崇的信服力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陛下,这可远远不可够。”姚崇并无喜色,浓眉一挑,道:“革除积弊虽然取得进展,然而,钻营之事越来越多了,官员面临的问题更难了,宋璟得早日归来。”
随着改革的铺开,触动的事儿越多,越来越多人的利益被触动,他们的反弹也就越大,姚崇面临的压力也就越大了。
这些被触及利益的人,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就会用尽一切方法反对与阻止。这就需要一个镇得住,让他们绝望的人来处置,这非宋璟不可。
“嗯。”李隆基重重点头,道:“朕听说你的门槛都被踏破了,找你钻营的人可以排满一条街了。”
“哎。”姚崇有些无奈的摇头,道:“虽然早就料到会有这种事儿发生,当发生之时,臣还真是有些无可奈何。”
这么多人找姚崇钻营。总不可能全杀了吧?就算要全部处置。这需要不少人手。而眼下的革除积弊。人手都不够用,哪里还派得出人手来处置这事儿,是以,姚崇也觉得有些无可奈何。
“宋璟是得赶紧回来。”李隆基道:“以宋璟的刚直,只要他往那里一站,相信这些钻营的人就会收敛许多。”
宋璟刚直无私,他的刚直可以让你绝望。那些钻营的人慑于他的威名,相信会收敛很多。
“张柬之已经做好准备了。朕这就要他启程。”宋璟是得早点回来。这需要张柬之去把他换回来,是以,张柬之早日前去天竺为宜。
张柬之得旨后,立时启程,兼程疾赶,到达天竺后,把宋璟换了回来。
宋璟得知国内需要他赶回来的消息后,把公务交接完成,就兼程赶回来。宋璟回到长安,引起了一场风波。
“甚么?宋璟回来了?不会吧?”
“是真的!他真的回来了!这段木头回来了。我们完了。”
“木头?你太小瞧他了,他就一铁块。对他威逼利诱全都没用,看来我们的麻烦大了。”
“宋璟就一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完了!完了!”
那些被触动利益的人得知宋璟回来的消息后,感到绝望了。对于宋璟的刚直,谁个不知,哪个不晓?
要想对宋璟威逼利诱,那是没用的。不管你是谁,哪怕是皇亲国戚,只要你犯了法,他就会按照律法来处置。
对于这样的人,这些钻营之人不能不绝望。
很快的,那些钻营的人消失了,没人敢再想着钻营了。
“宋璟的威名比朕的名头还要好使。”李隆基得知这一消息后,开个玩笑。
“人的名,树的影,宋大人刚直无私,诸邪退避,果是不假!”姚崇也是调侃一句。
就这样,革除积弊之事更加顺利了,在朝着既定的目标进行。
又过了一段时间,姚崇上奏,道:“陛下,革除积弊之事,已经按部就班的进行,不会有大的波澜了。臣以为,是该开科取士,招揽人才的时候了。”
“好!”李隆基欣然,道:“传旨:开科取士!这次,朕要亲临金殿,挑选人才!”
一道旨意很快就被传遍天下,天下读书人得知这一消息后,大为振奋。
唐朝很重视人才,会重用人才,让他们有用武之地,这是唐朝强盛的原因所在。
更别说,李隆基要亲自挑选人才,这就是天子门生了。谁能不振奋?于是乎,读书人收拾东西,赶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考试与春秋战国的“抡材”大典,汉朝的举孝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并称中国古代的四大取士制度,官员十之八九就是由此而来。
虽然科举考试在近代没落,被批得体无完肤,然而,不得不说,科举考试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这点,或许有人不同意,不过,我要提醒他们的是,看看唐朝那些名相,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