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殷扬)-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汉、唐、宋三朝马政的成功或失败,导致这三朝或强盛或衰败,由此可见,马政极为重要,而把唐朝马政推向中国历史巅峰的王毛仲是多么的了得。

“他在哪儿?”王毛仲是一位管理奇才,此人应当重用,李隆基忙问道。

“还在宫中管事。”杨思勖忙回道。

“去,把他叫来。”李隆基当即道。

杨思勖应一声,忙去传王毛仲。

“王毛仲,一个管理奇才,有他来管理,就不用再为后勤发愁了,不管打多大的仗都不用发愁。”李隆基对王毛仲很是期待。

没过多久,杨思勖回转,带来一个中年人,他就是王毛仲。

王毛仲个头甚高,瘦长瘦长的,不象杨思勖那般筋骨如铁,倒有点瘦不禁风。不过,此人甚为精神,一双眼睛清澈,透着睿智,一瞧便知是那种精明过人的人。

“王毛仲见过太子。”王毛仲快步上前,向李隆基见礼,红光满面,甚为激动。

王毛仲不过是一个宫奴,身份地位很低,李隆基竟然要召见他,他是万万想不到,要他不激动都不成。

“嗯。”李隆基瞄着王毛仲,也没有要他起来,而是淡淡的道:“王毛仲,高丽人,父辈犯罪,罚为宫奴,不知你可愿为国效力?”

“愿意,愿意。”王毛仲哪能不愿的。

“你愿意,我还不愿意收你呢。”李隆基拿捏一番,道:“我这里的人,都有过人之处,一句话,我不收废物。你说说看,你有何过人之处?”

“禀太子,别的不敢说,管理之事我想没人能比我更在行。”王毛仲头一昂,脖子一梗,激昂昂而言。

“大胆!”李隆基脸一沉,沉喝一声,王毛仲一缩脖子,一脸的惊惧之色。

“你也太高自己了,张说难道不如你?”李隆基声音有些冷。

“禀太子,张大人盘盘大才,策论天下第一,有大器局,若是全盘运筹,王毛仲万万不如。若只是管理,筹备粮草之事,王毛仲不才,却比张大人要胜上那么一两分。”王毛仲信心十足。

“是么?”李隆基依然不冷不热。

“若太子不信,王毛仲可以用人头担保。”王毛仲昂头挺胸,激昂昂道。

“那好吧,我就给你一个机会。”李隆基终于点点头,道:“朝廷要准备对吐蕃的大战,这筹措运送粮草、军械就交给你了。”

“请太子放心,王毛仲定不辜负太子厚望。”王毛仲大喜,终于有大展身手的机会了。

xxxxxxx

大明宫,李旦、李隆基、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宋璟、张说、陈玄礼在座。

“呵呵。”李旦发出一阵畅笑声,赞赏的打量着李隆基,道:“三郎,你独具慧眼,又发现一个人才。这个王毛仲真是了得,管理很在行。”

“是呀,是呀。”狄仁杰重重点头,大为赞许:“一个小小宫奴,竟然如此善于管理,要不是我亲眼证实,我还真不信。”

王毛仲是管理奇才,他一展身手之后,众人信服,李旦对他是赞不绝口。

“太子的眼光非常了得,发现了陈玄礼、杨思勖,如今又发现了王毛仲,佩服佩服。”张柬之佩服得五体投地。

陈玄礼、杨思勖、王毛仲三人才华横溢,非常了得。三人中,除了陈玄礼是千骑出身外,其余两人的出身都很低贱,杨思勖是为人瞧不起的太监,王毛仲是为人不重视的宫奴,李隆基却能发现两人,重用两人,谁能不服?

“不说别的,就凭太子这份眼光,大唐就会人才济济。”姚崇也是感慨一句。

“太子,对征吐蕃一事,你有何想法?”李旦充满期待的问道。

李隆基精明过人,每当言事,必有惊人之见,众人很是期待,睁大眼睛盯着他。

“父皇,儿臣以为吐蕃这一战,干系重大,儿臣亲自率兵出战。”李隆基眉头一挑道。

“嗯。如此甚好。”对于李隆基的军事才华,李旦很是赞赏,李隆基亲自率兵出战,这胜算就更大了。

狄仁杰他们也没有异议。

“吐蕃地处高山密林里,易守难攻,大唐要想战胜,必须调集精兵强将,是以张说、陈玄礼都要随我出征。”李隆基对吐蕃之战很是清楚,不是容易打的。

吐蕃的国力与唐朝没法比,其军队的装备战力与唐军没法比,但吐蕃占据有利地形,进退自如,这一仗不太好打,必须要精兵强将,方有胜算。

是以,陈玄礼、张说这两个李隆基的左臂右膀必须出战。

“如此甚好,只是兵部怎生办?”李旦的眉头拧着了。

兵部尚书是王孝杰兼领的,只是他在漠北,兵部实际上是由李隆基和张说一手打理。他们两人要去征吐蕃,这兵部就没人打理了。

“父皇,王孝杰年岁大了,让他在漠北对他的身子骨没好处,儿臣的意思让唐休璟去漠北,要王孝杰回京打理兵部。”李隆基道。

“甚好!甚好!”李旦、狄仁杰、张柬之齐皆赞同。

王孝杰的年岁不小了,不比年轻人,让他在漠北,对他的身体没好处,回到长安反而有利于他的身体。至于漠北军务,可以由唐休璟处理,唐休璟也是一员良将,完全能处理好。

“传旨:要王孝杰回京。唐休璟入漠北。”李旦当即传下旨意。

“如今已经入冬,不便作战,就趁此机会调兵遣将,做好来春大战的准备。”李隆基道。

眼下已经入冬了,不是用兵之季,而且青藏高原太冷,不可能在冬天大举用兵,只有等到来春。不过,可以趁此机会调兵遣将,做好大战的准备。

xxxxxxx

西北,河西走廊,冬天雪地,一派银装素裹。

一队队唐军开来,热情似火,个个欢天喜地,冰天雪地并不能浇灭他们的热情。

“大唐终于要对吐蕃大举用兵了,我辈男儿建功立业的时候到了!”

“吐蕃是个小人,反复无常,象个窃贼,总是偷偷摸摸的,让人气愤。”

“左骁卫大将军兵败大非川之仇,一定要报!”

将士们来到西北,厉兵秣马,战意高炽,只等来春开战。(未完待续。。)

第五章各自盘算

西域,小孛律。

小孛律位于西域之南,是吐蕃的属国。攻打小孛律,这要到唐玄宗后期,高仙芝远征,小孛律才成为唐朝的属国。

小孛律是高山国家,地域很小,相当于内地一个县那么大小,却是地理位置很重要,可以俯瞰西域。而且,还是吐蕃在西域的出境之地,能很好的与阿拉伯帝交结。

历史上,吐蕃和阿拉伯帝国勾结,小孛律就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两国曾经组成联军,进攻西域,却给唐朝击败。

“见过小论。”吐蕃小论到来,小孛律国王忙见礼,如同见到祖宗似的。

小论是吐蕃高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小论之所以来到小孛律,那是因为阿拉伯帝国使者穆拉古到来,要与吐蕃商量结盟一事。

优素福尽管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中国,然而,他却很清楚,唐朝是劲敌,不是那么容易打的,要想征服中国,就得借吐蕃之力,是以,他派出穆拉古前来商议结盟之事。

对于结盟一事,吐蕃也很积极,因为突厥覆灭后,唐朝的北方再也没有牵制,就可以把兵力集中起来对付吐蕃,吐蕃面临极大的压力,能与阿拉伯帝结盟的话,这对吐蕃有好处。

虽然阿拉伯帝国相距遥远,暂时无法联兵,却可以得到阿拉伯帝国的军事援助,阿拉伯帝国可以给吐蕃急需要的军械,可以让吐蕃军队的战力提高。

是以,得到这消息后。吐蕃赞普很重视。派出小论前去西域。

“大食使者呢?”小论问道。

“回小论。大食使者在驿官歇息。”小孛律国王忙回答。

“那好,你给我找一间上房,我要好好歇息。”小论眉头一挑。

“小论,您不立时见大食使者?”小勃律国王有些奇怪。

小论不远万里,在大冬天的赶来小勃律,竟然不第一时间见穆拉古。

“不急,不急。”小论摇头,道:“容我歇息好了再说。”

吐蕃与阿拉伯帝国结盟。不过是相互利用罢了,谁心急谁吃亏,小论自然是不会看不明白这点,他这是故意拿捏。

“那好吧,请小论歇息。”小孛律国王亲自把小论送到驿馆。

小论这一歇息不打紧,却是一连五天都不出门,仿佛他并不是为了国事而来,而是为了旅游度假似的。

穆拉古得到这消息后,嘴一裂,冲他的随从不屑的道:“这些自高自大的吐蕃蠢货。为了一点脸面竟然如此拿捏。”

“大人,这些吐蕃狗真是没有眼光。两国结盟都有利,何必如此呢?”随从也是不满。

“吐蕃这么多年一直与中国交战,却始终打不过中国,除了国力不强外,还有这些大臣都是蠢材。”穆拉古眉头一挑,道:“既然这些蠢货想要脸面,那我们就去拜访他吧。”

“大人,这不太好吧?”随从不太同意。

“这些都是小事,无干大局的。”穆拉古精明人一个,笑道:“越是在乎小事的人,越是做不出大事。我们要做大事,要征服中国,不要斤斤计较。”

“还是大人眼光了得。”随从赞扬一句。

就这样,穆拉古主动前去拜访小论。当他来到小论的住处时,被小论的人拦着了,道:“你是做甚的?”

“烦请回禀小论,就说穆拉古前来拜访。”穆拉古脸上堆着笑容,右手里一颗明珠塞到此人手里。

此人略一打量,眼睛放光,冒出一长串的小星星,脸上泛起笑容,道:“你们等着。”

说完,此人进去禀报。

小论正在与一个姿色过得去的歌女在嬉闹,得报后道:“不急,让他等着。”

“大人,这不太好吧?他已经来到屋前了呢。”随从提醒一句。

“有甚不好的?是他求我们,不是我们求他,让他等着就等着。”小论得意的道。

真正说起来,是吐蕃求阿拉伯帝国才是,因为吐蕃与唐朝的大战即将进行,这是燃眉之急,而唐朝与阿拉伯帝国虽然早晚必有一战,却还要过上好一段时间。可是,到了小论嘴里,却是阿拉伯帝国求吐蕃,真是自高自大。

“那好吧。”随从出来向穆拉古道:“大人有事,还不能见你,你等着。”

说完,也不管穆拉古的反应,快步而去。

穆拉古这一等就是老长时间,足足一个时辰,也不见小论的影。

这是冰天雪地的大冬天,而且小孛律是高原国家,就更加冷了,冷风吹在身上,如同刀子在割肉似的,穆拉古被冻得一脸乌青,鼻濞直流。

穆拉古一开始还能耐心等待,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耐心被消磨得一干二净。耐心被消磨了不说,还怒气上涌,越来越盛。

作为一国使臣,被人吃闭门羹,受些委屈,穆拉古能接受,问题是这要看对象。象唐朝这样的大国,即使给穆拉古再多的闭门羹,穆拉古也只能忍着,因为唐朝有那实力。

吐蕃与阿拉伯帝国比起来,差得太远了,就是如此一个二流国家也敢给穆拉古如此折辱,他不得不怒:“走,回去。”

手脚冻僵了的穆拉古带着人回到屋里,围在火堆边取暖,越想越气,冷冷的道:“如此蠢货,也想成事,真是没天理了。来人,准备准备,明日我们启程回国。”

“大人,不结盟了?”随从忙问道。

“如此蠢材,结盟也没用。”穆拉古是真怒了。

“这些吐蕃狗也真是太蠢了,没有他们,我们照样能征服中国。”随从大为赞成这话。

于是乎,阿拉伯帝使者一行人开始准备。次日回国。

小论得到消息后。不以为意。冷笑道:“他是在拿捏,他不会回国的。”

然而,小论想错了,到了次日,穆拉古真的带着人回国了。

“不会吧?他真走了?”小论有些傻眼,想了想道:“他一定是在拿捏,不是真的要走,很快就会停下来。”

以退为进。也是外交上的常用招数,小论不得不如此想。

“禀小论,大食人走得很快,没有停下的意思。”没过多久,随从前来回报,道:“已经走出三十里了。”

“三十里?我料定,他在五十里就会停下来。”小论一愣,随即又道。

当穆拉古回程到了五十里,依然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小论意识到不妙了。额头上冒出冷汗,道:“不会真走了吧?快。备马,我去追。”

要是失去了阿拉伯帝国的支持,吐蕃的情形就不太妙,别的不说,只说铁这一项就足以让吐蕃难受。吐蕃本质上是游牧民族,没有先进的技艺,发达的科技,不能大量生产铁。而阿拉伯帝国有不少铁,只要援助一些,就足以让吐蕃受益良多,小论不得不急了。

小论骑着骏马,带着随从,顶风冒雪,去追穆拉古。

等他追上时,穆拉古一行已经在七十里开外了。

“拦住他。”穆拉古得知小论追来,怒气不仅没有消散,反而更盛,没有见小论的意思。

小论见不到穆拉古,并不罢休,不断向随从说好话,都没用。他只得跟着穆拉古,到了晚上,穆拉古一行停下来歇息。

“机会来了。”小论忙赶到穆拉古的帐幕前,大声道:“吐蕃小论求见大食使者。”

“让他等着。”风水轮流转,终于轮到穆拉古掌握主动权了,哪会便宜小论。

这一等不得了,足足几个时辰,穆拉古都没有见小论的意思,小论冻得一脸乌青,都快成冰人了,穆拉古还是没有见他。

到了后来,小论实在是挺不住了,给冻晕了。

“自作自受。”穆拉古这才勉强满意,脸上多出一丝笑容,道:“把他弄进来。”

随从把小论搬进穆拉古的帐幕,放到火堆旁边烘烤,过了一阵,小论这才醒过来。

“见过贵使。”小论挣扎着站起身,向穆拉古见礼。

“说吧,见我有甚事?”穆拉古高昂着头颅,斜着眼睛,一副不把小论放在眼里的样儿,冷冷的道。

“我奉赞普之命,前来见贵使,商议两国结盟之事。”小论丧失了主动权,不敢再强项,只得小心翼翼的道。

“结盟?不会吧?贵国强大无比,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也不把敝国放在眼里,用得着结盟么?”穆拉古被冻了一个时辰,他心里不爽,扯起嗓子讥嘲。

小论脸一红,讪讪的道:“我多有不敬,还请贵使谅解。”

“我穆拉古身为使臣,出使过很多国家,中国也去过,还被气得吐血,但我服气。”穆拉古冷笑道:“因为中国人有手段,有实力,我输了我就心服口服。尤其是那个李隆基,特别了得,我很佩服他。你嘛,没有手段,没有实力,想拿捏又把握不住分寸,就是愚蠢。”

这话有道理,拿捏是需要实力的,没有实力的拿捏那是笑话。

穆拉古出使唐朝时,被李隆基气得吐血,他还不得不服气,因为唐朝有那实力,怎么拿捏都行。而吐蕃没那实力,乱拿捏就是愚蠢。

“还请贵使见谅。”小论不得不低声下气。

“看在你还有点诚心的份上,可以与你们结盟。”穆拉古眉头一挑,沉声道:“不过,援助你们的东西,却不能一次全给你们,得分批给你们。先给你们一半,余下的一半,若是你们能取得令我们满意的战果,再给也不迟。”

小论那个后悔,要不是他乱拿捏,穆拉古也不会如此分批给他们,现在再后悔也没用了,只得接受这一现实。(未完待续。。)

第六章征吐蕃

逻些,布达拉宫。

吐蕃赞普召集大论、小论、整事相这些大臣商议军机。

“一转眼,春季到了,本赞普以为唐朝会对大吐蕃开战,你们有何想法,都说说。”都松芒布结眼中精光闪闪,看着群臣。

“没甚好说的,我们大吐蕃地处高山密林里,易守难攻,进退自如,唐朝就是派出再多的大军也是没用。”大论自信心十足,一点也不放在心上,道:“这么多年了,唐朝想要进攻大吐蕃,都止步于高山密林。高山密林,就是大吐蕃最好的盟友。”

高山密林很难对付,就是以唐朝强大的国力也是无可奈何,对于此点,吐蕃人绝对有信心能够阻止唐朝的进攻。

“大论说得没错。”小论已经回到逻些,他当然不会把与阿拉伯帝国结盟的经过实话实说,而是谎言他多加努力,这才争取到最大的支援,赞普对他更加赞赏,道:“有了高山密林,我们就万无一失。当然,我们也要做好出击的准备,一旦把唐军拖累拖疲,就可以趁势出击,打一个大胜仗,要唐朝知道大吐蕃的厉害。”

“呵呵。”一片畅笑声响起,群臣个个欢喜难言,

以往就是如此,利用高山密林把唐军拖累拖疲,再抓住机会出击,总能让唐朝难受。

有道是“一招鲜,吃遍天”,吐蕃还真是这样。吐蕃对付唐朝的战法一点也不新鲜,很是老套,就是用高山密林把唐军拖垮。再趁势反击。总是能成功。

“更不用说。我们还有石堡城,只要石堡城在,我大吐蕃就无忧也。”整事相接过话头,笑呵呵的道。

石堡城并不大,却是一座易守难攻的坚城,哥舒翰为了攻打此城,付出了四万多人的代价,而吐蕃驻军只有四百人。

石堡城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难攻打的关隘之一了。

而且。石堡城地处要害之地,若是不打下来,就难以进入大非川,唐朝不得不打。

“你们说得很对,本赞普也是如此想的。”都松芒布结点头道:“本赞普的意思是,先坚守,消耗唐军,挫其锐气,直到把唐军拖累拖疲,再趁势杀出。嗯。这一次,不打则已。既然要打,就要把唐朝打疼,要调集大军到大非川,唐军一败,我们就直下河西走廊。”

“哈哈!”群臣放声大笑,特别得意。

河西走廊太过重要了,吐蕃一直想要拿下来,却是没机会。若是吐蕃占领了河西走廊,往东可以俯视关中,就是把利剑悬在唐朝头上,直逼都城长安。往西就可以进攻西域,可以与小孛律的吐蕃军队遥相呼应,一举拿下西域。

一旦拿下西域,就掌握了“丝绸之路”,就可以象当年的突厥一样,把中国的丝绸倒卖到西方,再把西方的珍货倒卖到唐朝,就可以快积累庞大的财富,那么,吐蕃的实力就会暴涨,会有金山银山。

有了钱,就可以招兵买马,就可以纵意驰骋,那是一步登天。

想到这种美好的后果,吐蕃君臣欢天喜地,笑得特别开心。

xxxxxx

长安,大明宫。

李旦召集狄仁杰、王孝杰、张柬之、李隆基、张说、姚崇、宋璟、陈玄礼这些文武重臣议事。

王孝杰已经接到旨意,把漠北的军务都给了唐休璟,从漠北回到长安,接管了兵部。

王孝杰虽然年事已高,身体却是很硬朗,精神不错。

“转眼间,已经到了春季,是用兵的季节了。”李旦眼中精光闪闪,颇为兴奋,道:“这是朕即位以来的第一战,一定要打好,要打得漂亮。”

对于李旦来说,这一仗意义非比寻常,因为这是他复位以来的第一仗,务必要打好,要打得漂亮。

“如何打这一仗,你们都说说。”李旦扫视众人,很是期待的道。

“这一仗由太子统军,还是太子来说吧。”狄仁杰期待的看着李隆基。

李隆基虽然年岁不大,却是精通兵道,这在灭突厥一战中得到了验证,众人对他是抱以厚望,目光齐刷刷落在他身上。

“大帅久在西北,对吐蕃异常熟悉,这一仗如何打,还请大帅提点一二。”李隆基并没有满足众人的想法,而是看着王孝杰道。

“也对。”众人对李隆基此举大为赞同,因为王孝杰是硕果仅存的老将名将,身经百战,战阵经验极为丰富,而且他精通兵道,再加上他久在西北防范吐蕃,能得到他的提点非常有必要。

“王孝杰,你就说说。”李旦很是期待。

“太子言重了,我虽久在西北,对吐蕃熟悉,却是不如太子惊人呀。”王孝杰笑呵呵的,异常赞赏道:“太子一出,突厥覆灭,王孝杰是佩服无已。”

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李隆基,突厥一定不会覆灭,很可能逃回漠北去舔伤口了,唐朝只有调集大军追入漠北,那么,现在还在打这一仗。

作为灭突厥的统帅,王孝杰对李隆基是特别推崇。

“大帅过奖了。”李隆基谦逊一句。

“说到打吐蕃,就一个字:难!打吐蕃比起打突厥更难!”王孝杰脸一肃,剖析道:“为何这样说呢?突厥虽然强横,其国力是吐蕃的数倍之强,然而,大漠空旷,宜于大军驰骋,只要调度得宜,就能灭掉突厥。而吐蕃不同,高山密林,易守难攻,即使有大军,也是难以展开,这就是打吐蕃之难。”

唐朝的边患主要是突厥和吐蕃这两个异族,突厥被唐朝灭了两次。第一次是李靖夜袭阴山,一举灭掉突厥,第二次就是碛口一战,屠尽百万突厥。

而吐蕃国力不如突厥,与唐朝打败多胜少,其结果是吐蕃始终败而不亡,最后幸存下来。原因就在于,高山密林太过险要,无法展开大军,唐朝是有力使不上。

所以,打吐蕃比起打突厥更难。

“有理,有理。”众人齐声赞同。

王孝杰不愧是名将之才,一般的人难以说得如此通透。

“要是我所料不错,吐蕃这一次应该还是采用老办法:利用高山密林消耗我大军,直到消耗得差不多了,再杀出来。”王孝杰眼中精光一闪,道:“可是,吐蕃忘了一点,这次的大战与以往不同了。”

说到这里,声调转高,道:“以往的大战,大唐是两线作战,既要打突厥,又要打吐蕃,不能把大军投入到对吐蕃的大战中,打上一阵,不得不退兵。而如今,突厥已灭,只有一个吐蕃,我们可以倾举国之力大战一场,可以把军队轮番上阵,让吐蕃无机可乘,不说别的,拖都会把吐蕃拖得难受。”

“妙!妙!绝妙!”众人齐声赞赏。

王孝杰这话说到要害了,以往唐朝要两线作战,投入对吐蕃大战的兵力人力物力有限,打上一阵子,军队就会疲惫,就会被吐蕃所乘。如今,唐朝能集中兵力打吐蕃,军队完全可以轮换,只要后勤跟得上,唐军总是战意高炽,不会有疲惫之虞。

这就是一场消耗战,打到后来,受不了的一定是吐蕃。

因为吐蕃的经济实在是不敢恭维,唐朝可以把吐蕃甩开十万八里,唐朝不过是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吐蕃已经无法承受了。

“当然,这样打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这是消耗战,敌我双方都会有巨大的消耗。而且,还费时甚长,可以说是旷日持久。”王孝杰话锋一转,道:“若能早日结束的话就尽早结束,便于准备与大食的大战。”

“敢问大帅,要如何早日结束大战?”李隆基问道。

“就两策:一是拿下石堡城。石堡城地处险要之地,若能拿下来,大唐的利剑就对准了大非川,大非川就是囊中之物。若是不能打下石堡城,就得从高山密林里想办法,据我所知,高山密林虽然险要,却并非没有道路,只是道路太过险要,难以通行。若是能有万全准备,通过高山密林并非不可能,这就是第二策。”王孝杰出主意。

石堡城的位置非常重要,若是能打下来,进军大非川就是一片坦途,唐军可以蜂涌而入,拿下大非川就是必然之事。

当然,石堡城太过险要,易守难攻,能不能打下来,还在两说。

若是不能打下来,就得另想他法,就得从高山密林里着手。高山密林里,并非没有道路,只是太过险要,难以通行。

只要准备得当,指挥得好,通过高山密林并非不可能。

这点,已经为历史验证了。比如说高仙芝远征小孛律、大孛律之战,号称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西方史学家认为,高仙芝在平均海拔四千米的高原上作战,还取得巨大成功,比起西方名将汉尼拔、拿破仑、苏沃洛夫翻越阿尔卑斯山,要超过许多倍。

“呵呵。”李旦笑了,特别开心,王孝杰这主意非常好。

“好!王孝杰不愧是王孝杰!”狄仁杰击掌赞叹,一有的感慨。

“大帅了得。”众人齐齐感叹。

“谢大帅指点。”李隆基大声致谢,对于王孝杰的想法,李隆基打从心里赞成。

接下来,商议一阵军机,然后,李隆基与李旦他们告别,带领陈玄礼、张说、薛直、杨思勖、张小飞他们出发了。

出发之时,李旦率领群臣送出城,依依惜别。(未完待续。。)

第七章我有妙计

振武军驻地,将士们兴高采烈,个个张着嘴直乐呵,如同大过年似的。

“太子就要到了,我们快去迎接。”

“若我能见太子一面,就是死也值了。”

“没错。太子英明神武,睿智果断,打突厥那一仗真是太了不起了,可以这样说,若是没有太子,突厥就不会灭亡。”

“甚叫可以这样说,没有太子突厥肯定不会这么早灭亡。”

“见到太子,这是光宗耀宗的荣耀事儿,老了就可以说给儿孙听,那多得意呀。”

振武军将士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说的就是李隆基如何如何了得,他们若是能见上一面,就是死也值得,老了也有吹嘘的本钱。

李隆基在打突厥一仗中太过抢眼,比起统领全军的王帅杰还要露脸,大名传遍天下,将士们服气得紧,无不以能见上李隆基一面而自豪。

“太子也真是的,早就传下军令,不让我们远迎,要不然的话,我要到五十里外去迎接他。哎,太子真是。”

“五十里?太少了,至少要一百里。”

“太子不要我们远迎,让人遗憾,却又不得不服。”

“是呀。太子不在乎这些虚的,只看实的,就算我们在百里之外迎接太子,不能打胜仗,太子照样不欢喜。”

紧接着,将士们又是遗憾,不能远迎李隆基。

“太子到。”就在这时,只听一个尖细的声音响起,将士们如同装了弹簧似的。一蹦而起。快速列成阵势。

振武军训练有素。这列阵的速度很快,只一口气功夫,就列成了阵势,横成行,竖成列,一派整肃。

李隆基在张说、陈玄礼、高力士、薛直、杨思勖、张小飞、苏凡、李宽、裴孝恪、王毛仲他们的簇拥下,快步而来。

“见过太子。”将士们齐声见礼,声若洪钟。个个兴奋不已,眼睛瞪得大大的,盯着李隆基。

适才还在议论若是能见上李隆基一面,就是荣耀一辈子的事儿,李隆基到了,他们要是不看个够,就太对不住自己了。

“免了,免了。”李隆基摆手,把振武军一扫视,脸上泛着笑容。道:“你们中有人很面熟,打过突厥吧?”

“呵呵。”那些打过突厥的将士昂头挺胸。神采飞扬,仿佛能让李隆基记住他们是这辈子最大的荣耀事儿。

“你,斩杀三十六个突厥,对吧?”李隆基看着一个伙长问道。

“太子?你记得我?你记得我?”这个伙长眼睛瞪得滚圆,一脸的吃惊,又是振奋异常,激动得身子都在打颤。

“当然记得。”李隆基点点头,笑道:“在碛口一战时,你斩杀二十一个突厥,另外十五个是在其他地方斩杀的,我没说错吧?”

“没错,没错。”这个伙长一个头颅直点,差点把脖子折断了,扯起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