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殷扬)-第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仙凫。葛福顺。”李隆基发现李仙凫和葛福顺也在。

这两人对李隆基来说很是重要,因为他们是前任发动宫变的得力助手,要是没有这两人的帮助,前任很难成功。

而且,这两人很有才华。在突厥犯边之际,这两人就能发现突厥这次犯边与往昔不同,一个发现突厥所杀的多为老弱病残,一个发现突厥掳掠的多为丁壮、识文断字的读书人、工匠,被李隆基拿来利用,说服了武则天,武则天最终决定要彻底解决突厥。

“诸位,请。”李隆基跳下马背,侧身相请。

“楚王,请。”众将满脸含笑,鱼贯而入。

众将自己找位置坐下,高力士带人送来茶水点心。

“楚王,末将这次前来,没甚准备,备了一点小小的礼物,还请楚王收下。”一个将领有些心急,喝了几口茶就要送礼了。

“礼物?”李隆基眉头一挑,道:“多谢你的好意。只是本王从不收礼。”

李隆基是要当皇帝的人,要是收金银珠宝的话,反倒是落了下乘。只要当上皇帝,天下都是李隆基的,区区金银珠宝算得了甚?

“楚王高风,末将佩服。”这个将领大为赞赏。

“是呀。”众将齐声附和。

要是换个人,比如武三思,肯定是眼睛放光,大收特收了。李隆基不收礼物,这很能博得众将的好感。

“楚王,末将这礼物不是金银珠宝这些俗物,而是末将打突厥缴获的一点儿战利品。”这个将领忙说明。

“哦。”李隆基兴趣来了,眼前一亮,问道:“是何物?”

作为现代军人,李隆基很清楚,战利品是战士最值得珍视的东西了。比如,缴获一把敌人的匕首,就得好好收藏,有很高的纪念意义。

在另一时空,李隆基就收藏了很多有纪念意义的战利品。

乍闻这个将军的话,李隆基就想起了在另一时空的战利品,倍觉亲切,顿时来了兴致。

这个将领见李隆基感兴趣,大为欢喜,在怀里一阵掏摸,掏出一块绢帛,几下打开,露出一把短刀,笑着解释,道:“这把短刀是末将在杀掉突厥吐屯缴获的,末将一直珍藏,今日献给楚王,还请楚王笑纳。”

李隆基站起身,来到这个将领身前,身子躬成九十度,向这个将领深深一躬。

“楚王,你这是……”这个将领很是意外。

“这刀是你荣誉的象征,是你英勇杀敌的象征,本王敬佩你这样的英雄豪杰,值得本王深深一礼!”李隆基异常诚恳的道。

作为军人,李隆基不会不知道这刀对于这个将领来说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这个将领的荣耀,是他征战一生的最高成就!值得李隆基见礼。

“楚王!”这话说到这个将领的心坎上了,让这个将领大为激动,眼中含泪,深深一躬,给李隆基回礼。

“你这刀,本王收下了。”李隆基接过刀,拔刀出鞘,只见寒光闪闪,赞道:“好刀。突厥善于打造兵器,果是不假。”

还刀入鞘,递给高力士,道:“给本王好生收着,若是出了问题,唯你是问。”

“楚王请放心,高力士一定收好。”高力士忙道。

“谢谢你的刀!自今以后,我们就是兄弟!”李隆基上前一步,拥抱这个将领,很诚恳的道。

“兄弟!兄弟!”这个将领激动得泪花滚滚。

这样珍藏的战利品,极为珍贵,非过命的兄弟不会赠予,李隆基一句“兄弟”说得这个将领心神激荡。

不仅这个将领激动,这些将领个个激动难已,打量李隆基多了几分亲近之意。

第四十七章武则天的决断

第四十七章武则天的决断

这把短刀是这个将领用性命换来的,非常珍视,他送给李隆基这是把李隆基当作了非常重要的人。李隆基回应一句“兄弟”,一下子把距离拉近了,让他大起亲近之意。

更别说,李隆基是楚王,是武则天的亲孙子,是皇嗣的儿子,这身份尊贵着呢,即使这个将领送给李隆基再珍贵的东西,也不可能与李隆基成为兄弟。然而,李隆基却是把他当作兄弟,语气很诚恳,不是作伪,要这个将领不激动都不成。

李隆基一下子博得了这些将领的好感,他们对李隆基的好感刷刷上升,大起亲近之意。

李隆基在这个将领肩头拍拍,这个将领红光满面,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跪坐在矮几上,他拔了头筹,自然是格外欢喜。

“楚王,我这块玉饰是从突厥特勤身上缴获的,还请楚王收下。”立时有一个将领手捧着一块玉饰上来,满脸的希冀,生怕李隆基不收似的。

李隆基接过一瞧,这是一块上等好玉,应该是西域美玉。上面刻着一只狼头,雕工有些粗犷,不似中原细腻精致的风格,这应该是突厥玉饰不会有假。

突厥以狼为图腾,这是突厥独有的标识,再加上独特的粗犷风格,必然是突厥玉饰。

特勤是突厥大官,能从特勤身上缴获,非常不容易,这个将领同样珍视这块玉饰。只是,李隆基让他心折,这才把这块玉饰献给李隆基。

“好!我收下了。”李隆基满心欢喜,给了这个将领一个拥抱。

“谢楚王。”这个将领非常欢喜,红光满面,笑得嘴都合不拢了。

就这样,将领一个接一个的给李隆基送礼,他们送的都是战场上缴获的战利品,有些是打突厥缴获的,有些是打吐蕃缴获的,有些是打契丹缴获的……

件件都是他们用性命换来的,非常珍贵,李隆基全部收下了。

李仙凫送的是一把小巧的金刀,这是突厥一个叶护的餐具。叶护,是突厥的重臣,能缴获叶护的金刀,非常难得。

葛福顺送的是突厥“设”的一根腰带,这根腰带上面点缀着金银珠宝,珠光宝气。只是其制作与中原大不相同,一瞧便知不是中土之物。

这根腰带价值不菲,若是拿到市面上出售的话,卖一万金也有人抢着买。

突厥的“设”,相当于唐朝的宰相。不说这根腰带本身的价值,光是这一点就足以价值连城了。

葛福顺送给李隆基,这令李隆基非常高兴,在心里暗道:“如此珍贵之物理应珍藏之,当作传家宝传给后人,葛福顺却送给我,这是一件大好事。”

如此珍贵之物,绝对当得传家宝了,葛福顺送给李隆基,那是把李隆基当作了最珍贵的朋友、兄弟,只要李隆基再多加运作,就能让葛福顺追随他。

当然,不是每一个将领都有战利品相送,有人没有带战利品,颇有些不好意思,李隆基不仅没有计较,反倒是好言好语与之套着交情,这令将领们对李隆基的好感再增。

最后,李隆基回赠了他们礼物。这些礼物是李隆基的个人物品,价值并不大,但很有纪念意义,这令这些将领大为欢喜。

“你们军务繁忙,难得聚到一起,趁着这一良机,我们就一醉方休!不醉不归!”李隆基当即决定,设宴款待他们。

“一醉方休!不醉不归!”众将大为欢喜。

能与李隆基饮酒,那是何等的难得,没人会拒绝。

酒宴设下,李隆基命人把张说、陈玄礼、薛直、苏凡、裴孝恪、李宽、张小飞他们叫来相陪。

听说陈玄礼他们出身千骑,引得这些将领好一阵惊讶,个个争相结交。

千骑,是帝国最为精锐的军队,大名鼎鼎,那是军人心目中的“圣地”,无不以进入千骑而自豪。能见到千骑,是无上荣耀,要他们不争相结纳都不成。

与陈玄礼他们结纳,和与李隆基结交没多大区别,这是大好事,李隆基特别支持。

这次饮宴,尽欢而散。

李隆基在心里暗道:“虽然离他们追随我还有很远的距离,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只要我再立下军功,提升我的名望,就能让他们追随我了。有了他们的追随,我在军中的影响力就大多了,我随时能调动十万大军。到了那时,就是武则天也会忌惮我。哼,太子之位谁敢与我争?”

xxxxxxxxxxx

洛阳,上阳宫,甘露殿。

武则天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威仪四射,端坐在宝座上。

狄仁杰、张柬之、太平公主、李旦、武承嗣这些大臣跪坐在矮几上,正在与武则天商议军国之事。

“幸得三郎了得,打探到了突厥与大食勾结的消息,要不然的话,朕还被蒙在鼓里。”武则天先是赞扬一句李隆基,接着道:“照眼下情形看,天朝和大食早晚必有一战!为了在即将到来的这一战中,天朝有更大的胜算,务必要先解决突厥。”

武则天不愧是中国历史上的卓越政治家,已经看到了唐朝与阿拉伯帝国之间必然会爆发战争,这眼光非常了得。

阿拉伯帝国自从崛起后,就在致力于东进。尤其是优素福,更是野心勃勃,想要征服中国,他公然对他的两员大将古太白和穆罕默德说“谁先踏上中国的土地,谁就是中国的总督”。

征服中国,一直是阿拉伯帝国的夙愿。

而唐朝在致力于西进。唐朝建立后,先是灭了北方的突厥,再对高丽用兵,征服了大漠和辽东,在东方和北方已经没有可以开拓的余地了。至于西北,那里山高林密,唐朝是有心征服青藏高原,只是太过艰难,只得放弃。

唯一能用兵的方向,唯一能开拓的方向,只有西方了。

是以,唐朝一定会西进。

阿拉伯帝国要东进,唐朝要西进,两国必然会在中亚相遇,爆发大战也就是必然之事了。

两国的大战将在十年后,也就是李隆基朝正式拉开序幕,武则天现在就能意识到这一点,无论怎样赞扬都不为过。

当然,要想与阿拉伯帝国大战,必须先得干掉突厥,让北方安宁。不然的话,唐朝会被突厥拖住,难以调集重兵西进,在中亚与阿拉伯帝国争锋就会不利。

“陛下英明!”狄仁杰他们对武则天是心悦诚服。

“都说说,有些甚难题。”武则天问道。

“陛下,要想一战而灭掉突厥,所需的军队很多,至少需要四十万。”狄仁杰率先开口,道:“这些军队大多是从全国各处调集,因所处的位置不一,所需的时间也不一样。尤其是西北防守吐蕃的军队,要等到宋璟与吐蕃和谈之后才能调集,所需时间更长。而且,还要招蓦,还要训练,这需要的时间也不短。臣恳请陛下,不要催促王孝杰,何时用兵,由王孝杰定夺为宜。”

如此大战,谁都得担心,武则天有可能心急了,等不起了,就下旨催促王孝杰进军,这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历史上,有不少就是因为皇帝严旨掷下,强令大将在不合适的时机出战,导致惨败。

武则天虽然了得,难保她不心急,狄仁杰这番提醒很有必要。

“嗯。”武则天点点头,赞赏的道:“国老所言极是有理。如此大战,要朕不心急也不成,若是朕心急了,国老,你得及时提醒朕。”

武则天就是武则天,她虽然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在大事上从不糊涂,而且她的心胸非常宽阔。要是换个皇帝的话,很可能不悦了,她却能欣然接受,非常难得。

“陛下心胸宽广如海,臣佩服!”狄仁杰心悦诚服。

“还有么?”武则天问道。

“陛下,如此大战,不仅所需的军队众多,就是钱粮也是多不可计。”张柬之眉头一挑,道:“冬时已近,天气即将转冷,道路难行,百万民夫运粮因难重重。”

武则天右手一挥,大气的道:“告诉民夫,就说朕的旨意,此次运粮不算徭役,而是以军功计。”

“陛下英明!”众人齐声赞道。

冬季即将到,顶风冒雪运送粮草,其困难可想而知了。要是没有点甜头,很难激起民夫的热情,以军功计就不同了。

唐朝武功极盛,对军功的赏赐很丰厚。而且,唐人以立军功为荣。若真把运粮当作军功的话,会激起百姓的热情,顶风冒雪运粮也就不是问题了。

武则天这一手非常了得,众人不服也不行。

“陛下,梁王的奏章。”就在这时,只见贾铭快步而来,把武三思的奏章递过来。

“三思?他有甚事?”武则天眉头一挑,有些惊疑不定,接过武三思的奏章,浏览起来。

“嗯。”武则天的眉头挑了眉,有些诧异。

“砰!”武则天看完,把武三思的奏章重重砸在短案上,眼中精光闪闪,杀气腾腾。

“陛下,何故发怒?”狄仁杰忙问道。

“你瞧瞧。”武则天把武三思的奏章递给狄仁杰。

狄仁杰展开一瞧,手一颤,奏章差点掉在地上。一番浏览,狄仁杰额头上的冷汗都流出来了,忙冲武则天道:“陛下,王孝杰忠心耿耿,绝不会做出里通突厥之事,还请陛下明察。”

“王孝杰里通突厥,从何说起?”李旦吃了一惊,忙问道,满脸的震惊。

“梁王状告王孝杰邀买民心,里通突厥,意欲恢复李唐江山。”狄仁杰的冷汗更多了。

“这……”众人额头上的冷汗流下来了,目光齐刷落在武则天身上。

恢复李唐江山,那是武则天最忌讳的事了,她会如何处置?

众人为王孝杰暗捏一把冷汗。

第四十八章奇葩圣旨

第四十八章奇葩圣旨

武三思这一手够狠!非常狠!

他要是告王孝杰里通突厥的话,武则天肯定不会信,可他告王孝杰意欲恢复李唐江山,这可是戳到武则天的痛处了,这是她最为忌讳之事。

武则天通往帝王宝座的道路是一条血路,杀人无数,把那些阻止她、有可能阻止她登上帝王宝座的人全部杀了。

其中,不乏极为重要的文臣武将。

程务挺被杀一事,就是其中之一。

程务挺很得武则天赏识,很得武则天器重,派他镇守北方。在程务挺镇守北方那些年,将士用命,打得突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突厥不敢近边。可以这样说,若是程务挺还活着的话,很可能已经把突厥给灭了,不会留到现在。

程务挺被武则天杀害之后,突厥欢欣鼓舞,杀牛宰羊的庆贺。并且,突厥还给程务挺立庙祭祀。

由此可知,程务挺在对付突厥一事上取得的成就有多大。就是如此重将,武则天说杀便杀了。

她为什么要杀如此重将?

就在于程务挺卷入一起政治纷争中。

徐敬业扬州起兵,公然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向裴炎问策,如何平息此事,裴炎就说天子已经长大,只要武则天还政,此事自平。

这让武则天非常不高兴,就把裴炎给灭了。

程务挺与裴炎的交情很好,就上书为裴炎辩解,武则天怒了,就把程务挺这员抗击突厥的重将也杀了。

不仅了杀了程务挺,还把程务挺的家人也给灭了。

程务挺并不反对武则天,他只是出于朋友之义,为裴炎辩解了几句,就招来杀身之祸,家破人亡。原因就在于“恢复李唐江山”这是武则天的禁忌,谁碰谁死。

武三思以此来告王孝杰的刁状,这一手狠啊,狠得让人无话可说。

只要和“恢复李唐江山”有关,哪怕是捕风捉影,武则天也会大开杀戒。尽管王孝杰是重将,众人也是为他暗捏一把冷汗。

“砰!”就在众人担心之际,只见武则天眉头一挑,如同利剑似的,右手重重拍在短案上,发出一声巨响。

这一声响不得了,狄仁杰他们听在耳里,如同炸雷在耳际轰鸣似的,个个脸色大变,在心里暗叫:“完了!完了!王孝杰完了!”

“这要如何营救王孝杰?”狄仁杰在心里暗道。

王孝杰是硕果仅存的名将,若他出事了,这打突厥一事就成了泡影,谁来统兵?

“王孝杰绝不能出事。”张柬之在心里道。

谁都明白王孝杰的重要性,他绝不能出事,这可是关系北方安危的大事。

“武三思,这狗东西……”武则天轻开金口,大骂起来。

“完了!完了!陛下如此大骂王孝杰……呃……不是骂王孝杰?”狄仁杰一开始还以为武则天在骂王孝杰,听着听着这才发现武则天不是在骂王孝杰,而是在骂武三思,他觉得这太不可思议了,嘴里发出一阵磨牙声。

狄仁杰都如此反应,其他人更不用说了,个个先是一脸的沮丧,以为王孝杰完了。然后就是一脸的不信,以为自己听错了。

“……让朕不省心!”武则天沉声骂道,语气严厉,气恨恨的。

“……”狄仁伙他们总算了是相信自己没有听错了,只是他们更加迷糊了。

明明是武三思状告王孝杰,咋又成了武三思不让武则天省心了呢?

“陛下,您是不是……”武承嗣一脸不信,小心翼翼的提醒,道:“是王孝杰大逆不道,里通突厥……”

“闭嘴!”武则天眼睛一翻,眼中精光闪闪,冲武承嗣喝道。

“让我闭嘴?”武承嗣惊宅莫铭。

武承嗣一个哆嗦,只是这是绝好的良机,应该把李旦扯进来,武承嗣强忍着心惊,道:“陛下,王孝杰图谋不轨,大逆不道,必是有人与之勾连。”

眼睛瞄了眼李旦,那意思再明白不过了,那就是李旦和王孝杰勾结。

“陛……”李旦脸色大变,额头上冷汗都渗出来了。

这事儿要是坐实了,他就完了。

对这种犯忌的事儿,哪怕是亲儿子,武则天也是照杀不误,李贤就是最好的明证。李旦不能不惧。

“砰!”武则天抓起短案上的茶盅,朝武承嗣重重砸来,砸在武承嗣的额头上,武承嗣的额头起了一个青包。

茶水溅了武承嗣一头一脸,衣襟湿了一大片,武承嗣兀自不觉,张大了嘴巴,瞪圆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

明明是他有理,武则天咋又砸他了呢?

不仅武承嗣一副不信的样儿,就是狄仁杰他们,个个都是看见老母猪上树的表情。

“武承嗣,你这狗东西,给朕听着:王孝杰忠心耿耿,从未有谋逆之举,若你胆敢中伤他,诬蔑他,休怪朕六亲不认!”武则天指着武承嗣,如同骂孙子似的大骂。

武则天的骂声洪亮,人人听得清清楚楚,却是字字如雷,轰得狄仁杰他们晕头转向。

武三思状告王孝杰,明明应该治王孝杰的罪才是,武则天竟然冲武承嗣发火,这事儿也太出人意料了。

“陛下英明!”紧接着,众人反应过来,长吁一口气,他们白担心了,武则天不会治王孝杰的罪。狄仁杰他们心悦诚服,齐声颂扬。

武三思以“恢复李唐江山”为由,状告王孝杰,这是打在武则天的禁忌处,她竟然不理睬不说,还褒扬王孝杰,武则天之精明可想而知,她的确是当得起这份颂扬。

武承嗣搭拉着脑袋,垂头丧气,大气也不敢出了。

他今天可是丢脸丢大了,被武则天当着这么多人的面用茶盅砸了一个大青包。这事儿传出去,他都没脸见人了。

“一定是武三思这狗东西胡来,王孝杰不准,他这才上奏,告王孝杰的刁状。”武则天狠狠瞪了一眼武承嗣,缓缓道:“此战干系北方安危!干系天朝与大食的大战!干系极大,绝不能出错!”

声调转高,恨恨的道:“如此大战,理应齐心协力,共破突厥,武三思这狗东西竟然挑起事端,诬告王孝杰,朕得狠狠治他!”

闹事,不是不可以,那得分清时候。

要是在平时,武则天遇到这种事儿,很可能睁一只眼闭一眼,甚至于可以纵容些。这已经得到验证,武三思和武承嗣之所以如此嚣张,就是因为如此。他们闹的时候,没甚大事,武则天可以纵容他们,为他们积累名望。

可现在进行生死大战,关系极大,关系到未来数十上百年的安危,在这节骨眼上还要闹事,那就是分不清好赖了。

武则天绝对不会纵容!

不仅不会纵容,还要治武三思!

“陛下……”狄仁杰他们激动难已,眼泪花花的。

武则天的精明在这一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不需要狄仁杰他们为王孝杰分辩,她就知道该如何处置了,要狄仁杰他们不激动都难。

以一介女流,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唯一女皇,她能驱使群雄,雄视天下,不是幸致,而是有她的过人之处!

“婉儿。”武则天道。

上官婉儿如同仙女般飘来,冲武则天见礼,道:“上官婉儿见过陛下。”

“拟旨,对武三思这狗东西进行申斥。”武则天沉声道。

“申斥?”上官婉儿提醒一句:“陛下,要不要派人弄明白原委?万一梁王有冤屈呢?”

“冤屈?”武则天冷笑一声,眼中精光暴射,道:“在这生死大战之际,就算他有天大的冤屈,也得给朕忍着!”

声调并不高,却是掷地有声,上官婉儿不敢再说了,只得拟旨。

武则天的旨意,大多出自上官婉儿之手,拟旨对于上官婉儿来说,是驾轻就熟,提笔在手,微一凝思,一挥而就。

“陛下,请过目。”上官婉儿写好,把圣旨递给武则天。

武则天接过一瞧,摇头道:“重写。”

“重写?”上官婉儿跟肚里蛔虫似的,很了解武则天的心意,她写的圣旨就没有重写的事儿,她很是惊讶,道:“陛下,这道圣旨用词精当,未有不足之处。”

“你的文章是写得很好,只是语气不够严厉。”武则天道出原委,道:“如此大战,决不容有失,为了让三思这狗东西长长记性,不再闹事,就得语气严厉。”

“那好吧。”上官婉儿微一思索,再度拟旨。写好之后,递给武则天过目。

“不够!不够!”武则天看过,摇摇头,放到一边,提笔在手,道:“还是朕来写吧。”

上官婉儿忙给铺好皇绫,武则天饱醮浓墨,一挥而就。

“……”上官婉儿看着圣旨,一脸的惊讶,小嘴张得老大,说不出话了。

“陛下,不行啊,观古今,从未有如此奇葩的圣旨。”上官婉儿愣了愣,这才提醒道。

“奇葩?这词用得好。”武则天点点头,道:“在朕之前,不是没有女皇么?从朕开始,就有了女皇,这样的奇葩圣旨,也就从朕开始吧。”

“陛下,你是如何写的?”把两人的神态看在眼里,狄仁杰好奇了。

狄仁奇一生经历过的大风大浪不知道有多少,要让他好奇很难很难。可是,武则天用了“奇葩”二字,还说什么从她开始,要狄仁杰不好奇也不成。

“你瞧瞧吧。”武则天点点头。

狄仁杰忙走过去,把圣旨一瞧,眼珠子差点掉在地上了,失声尖叫道:“还真是一道奇葩圣旨!真是奇葩!”

第四十九章灰头土脑

第四十九章灰头土脑

上官婉儿的学识不需要说的,非常了得,是唐朝著名的才女,她称之为“奇葩”的东西必然是出人意表,见都没有见过的。

武则天更不用说了,开一代先河,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没有女皇的先例。她的眼界非常高,她承认“奇葩”,同样让人好奇。

狄仁杰很得武则天敬重,被尊为“国老”,其修养学识令人信服,他看了武则天的圣旨,一个劲的叫嚷是“奇葩圣旨”,这话太勾人了,勾得众人个个好奇心大起,恨不得立时看个明白。

“是甚样的奇葩?”

“圣旨上写的甚,被称为奇葩?”

众人在心里一个劲的道。

然而,武则天没有满足他们愿望的意思,冲贾铭招手。

贾铭忙上前几步,挺直身子,等待武则天吩咐。

“贾铭,你年岁大了,本不该让你受苦。只是,此战干系极大,这次去北方宣旨,需一个镇得住的人,非你莫属,就有劳你辛苦一趟了。”武则天冲贾铭道。

贾铭的年岁不小了,去北方宣旨的话,会让他吃很多苦,他未必受得了。只是,这次宣旨干系极大,非一个能镇得住的人不可。贾铭是武则天身边的老人,有威望,他去很合适,他能镇得住。

可以想想一下,若是派一个不太重要的人去宣旨,武三思知道了这道奇葩圣旨后,肯定会不服气,会闹腾。贾铭去,他就不敢闹腾了。

“陛下请放心,贾铭愿去宣旨。”贾铭忙道。

“嗯。”武则天颇为欣慰,拿起圣旨,递给贾铭,道:“记住,这道圣旨务必要召集众将,当着众将的面宣读。”

“这……”上官婉儿不住摇头,为武三思惋惜:“如此奇葩的圣旨,当着众将的面宣读,这是一点也不给武三思留脸面了。这个武三思也真是的,甚时间闹腾不好,偏偏在这大战的节骨眼上闹腾,真是不长眼!”

“丝毫不留情面啊!”狄仁杰听在耳里,大为欣慰:“武三思这次有得受了。”

“遵旨。”贾铭领旨。

“昔年,大非川之役,之所以失败,不是薛仁贵之过,而是郭待封不听从号令,擅自行动所致。大非川之役,影响深远,吐蕃得到大非川之地,实力大涨不说,更是虎视眈眈河西之地。”武则天眉头一挑,道:“如今这一战,干系极大,干系北方数十上百年的安危,比起大非川之役更加重要,朕决不容有失!”

大非川就是现在的青海湖一带,那里比起西藏更加温暖,气候宜人,是青藏高原上极为重要的经济区。吐蕃打败唐军后,占据了大非川,其实力大涨,对唐朝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同时,也使得吐蕃更加靠近河西走廊,能够对河西走廊构成直接威胁,迫使唐朝不得不在西北派驻大军防守。

直到哥舒翰打下石堡城,唐军对大非川构成直接威胁,这才迫使吐蕃后退。

从大非川失败到唐朝拿回石堡城,那是上百年了,这对唐朝的威胁有多大,可想而知。

而眼下正在进行的这一场战事,其影响比起大非川更大,大得多。若是唐朝失败的话,突厥就会一举复国,对北方构成巨大的威胁,很可能北方会落入突厥之手,那就麻烦大了。

“将令必一,将令必行,为了让王孝杰更好的号令诸军,朕决定……”武则天眼中精光闪闪,道:“取朕的宝剑来。”

立时有太监送来武则天的宝剑。

武则天接过,一手持剑鞘,一手握住剑柄,拔剑出鞘,在清脆的摩擦声中,一把寒光闪闪的利剑出鞘。

“此剑跟随朕多年,从未赐人,今儿朕就赐予王孝杰。”武则天的眉头一挑,如同利剑似的,道:“任何人若不听从号令,若不能力战,胆敢怯敌不进者,王孝杰凭此剑皆可斩之!”

这是授予王孝杰尚方宝剑,王孝杰的权力就会大增,他的号令将会更加森严,没人敢不遵,即使武三思和李隆基也不敢违抗。

“陛下英明!”众人齐声颂扬。

武则天还剑入鞘,递给贾铭,道:“你即时起程,速到边关,宣朕旨意。”

“遵旨。”贾铭接过尚方宝剑,施礼告退。

xxxxxxxxx

丰州,校场,李隆基骑着照夜狮王,正在督促训练。

“冲啊!杀啊!”

虽然天气已经很冷了,但将士们依然是挥汗如雨,刻苦训练。

“咚咚!”就在这时,聚将鼓响,声震长空。

“陈玄礼,这里交给你了。”李隆基眉头一挑,冲陈玄礼道,道:“我要去见大帅。”

聚将鼓响,凡在丰州的将领,都得赶去相见,李隆基即便是皇亲国戚也不例外。

“楚王请放心,陈玄礼明白。”陈玄礼忙领命。

李隆基一拍马背,直奔王孝杰的帅府。

王孝杰的帅府就是唐休璟的将府,因为王孝杰要在丰州停留一段时间,唐休璟就把自己的将府让了出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