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唐天子(殷扬)-第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有了张说这个盘盘大才加入,准备事务进行得非常顺利。

这期间,有一件事不得不说,那就是李成器见李隆基要去打突厥了,他心眼也活了,准备去边关,就去向武则天请命。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垂头丧气的回来了,武则天不准。

很快的,就到了奔赴边关的日子。

龙光门,是皇宫的北大门。

一大早,这里就是人山人海,赶来为王孝杰送行的百姓多不胜数,不下数万之众。

百姓聚集在这里,高声议论。

“可恨的突厥,又犯边了,这次,一定要打得突厥绝种。”

“突厥是我华夏大敌,数百年来掳掠我边关,杀我百姓,不知有多少百姓冤死在突厥的屠刀下。幸得我华夏有太宗皇上这样的明君,还有李靖这样的盖世名将,一举而灭突厥。”

“可是,突厥并不死心,一心想要复国,纠集数十万之众,滋扰我边关,再杀我百姓,每每想起这事,就是心如刀绞,痛不可挡。”

“听说了么?这次突厥犯边甚于往昔,凶狠残暴,大加杀戮,边关百姓死伤甚众。”

“突厥这是犯下滔天杀劫,当我大军破其众时,也当大加杀戮,这叫以牙还牙!”

突厥在南北朝时崛起,威胁北方,多次进攻中原,杀戮甚多,这本就令华夏痛恨。而这次,突厥犯边甚于往常,大加杀戮,边关百姓死伤甚众,这激起了百姓的仇恨之心。

历史上,突厥这次犯边,光是掳掠的口众就有八九万之多,被突厥杀掉的更是不知道有多少,估计不下三四十万之众,甚至更多。

“陛下驾到!”突然,太监尖细的声音响起。

百姓的议论声戛然而止,如同被剪刀剪断似的,个个眼里一片火热,瞪圆眼睛,死盯着皇宫。

只见龙光门大开,一队千骑率先开出。

“千骑!是千骑!”千骑是帝国最为精锐的军队,大名鼎鼎,有很高的威望,百姓一见千骑,无不是激动难已,个个眼里一片火热,恨不得自己成为千骑。

在千骑之后,是太监宫女,他们出了龙光门,立时忙碌起来,忙着摆短案,斟酒。

武则天要亲自为王孝杰送行,这酒是少不了的,太监宫女当然要忙这事。

然后就是一队文武大臣出现,他们个个高冠革履,褒衣博带,一脸的兴奋。

唐朝武功极盛,只要是男儿,无不愿沙场建功,文人更是以带剑为荣。武则天这次要大举出兵,这本身就很能振奋人心,群臣要不兴奋都难。

他们之后,就是武则天和狄仁杰、王孝杰这些重臣,大步而来。

武则天头戴皇冠,身着皇袍,威仪四射,步态沉稳有力,大步而来。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武则天在百姓心目中有着崇高的地位,百姓一见到她,很是激动。

王孝杰一身戎装在身,头戴铁兜鍪,身着明光铠,威风凛凛,如同天神下凡。

“那是王大帅!是王大帅!”

作为名将,王孝杰在百姓心目中同样有着不低的地位,更别说,这次是他挂帅出征,百姓对他是好感倍增。

狄仁杰一身紫衫,沉稳若山。

“是国老!是国老!”

狄仁杰在百姓心目中拥有不低的地位,百姓见到他,又是一阵欢呼。

李旦紧跟在武则天他们身后而来,百姓一见到他,爆发出惊天的吼声:“皇嗣!皇嗣!”

“这……”李旦听在耳里,大为惊讶,一脸的难以置信。

李旦这个皇嗣是虚的,没有实权,更没有建功立业,竟然让百姓如此激动,他还真是想不到。

“人心思李!”李隆基听在耳里,却是明白原委所在。

虽然武则天代唐成功,然而,百姓仍然心向李氏,见到李旦能不欢呼?

李隆基头戴铁兜鍪,身着明光铠,大步而来,很是威风。

“楚王!那是楚王!”

“楚王!楚王!”

“楚王要上战场?万岁!万岁!”

百姓见到李隆基,爆发出惊天的吼声,个个激动难已。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称久,千里共婵娟。”

更有人高声吟咏。

第十五章踏上征程

第十五章踏上征程

中秋之夜,李隆基一首《水调歌头》,一举成名,洛阳百姓都知道李家有儿名隆基,只是很少有人见过李隆基。如今,他们终于如愿以偿的见到了李隆基,个个兴奋不已,自然而然就吟咏起《水调歌头》里的名句。

“楚王好高大,跟天神似的。”

“楚王好英俊,玉树临风啊!天啊,我的闺女幸好没来,不然她会睡不着的。”

“楚王比莲花还要英俊,也不知道哪家的闺女有福气。”

紧接着,百姓就是大声赞叹,赞叹李隆基英俊帅气,玉树临风。

李隆基虽只有十三岁,却有一米八的个头,这已经很惊人了。然而,更加惊人的是,李隆基英俊不凡,玉树临风。

李隆基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美男子,要是在现代社会,他出现在大街上,必然会引起无数花痴女尖叫。

李隆基右手举起,冲激动的百姓挥动。

“楚王!楚王!”

百姓更加兴奋了,无不上扯起嗓子大吼。

“哼。”武三思紧跟着李隆基而来,把百姓的吼声听在耳里,大为不爽,暗道:“就你会出风头?我就抢你风头。”

主意一定,武三思脸上泛着亲切的笑容,右手举起,冲百姓挥着,心想百姓一定会为他而欢呼。

“……”

然而,让武三思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原本热闹的欢呼声戛然而止,如同被剪刀剪断似的,百姓打量着武三思,个个眼眼神不善。

“这……”武三思万万想不到,竟然是如此结果,张大了嘴巴,一脸的难以置信。

他的眼睛瞪得滚圆,从百姓身上扫过,只见百姓看他如同在看仇人似的,一点儿亲近的意思都没有。

“‘假’梁王,你拔头筹了哦。”李隆基扭头,冲武三思一笑,露出一口雪白的牙齿,调侃一句。

“哼。”武三思把脸扭到一边,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

武氏本就不得人心,武三思更是胡作非为,没有少干欺压百姓的事儿,百姓要是亲近他,就成了天大的怪事。

这可是把脸丢大了,再被李隆基一戏谑,武三思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

武承嗣也想来出出风头,一见武三思吃憋,只得打消这一念头。

“嗯。”百姓情绪的变化,武则天也感觉到了,眉头一挑,把武三思和李隆基瞄了瞄,没有说话,至于她在想些什么,只有她自个儿知道了。

武则天站定,狄仁杰率领群臣站在她身后。

王孝杰率领李隆基、武三思以及要出征的将领,站到武则天身前,个个身板挺得笔直,昂头挺胸,气势不凡。

“嗯。”武则天看在眼里,大为满意,微微颔首。

“昔,太宗命李靖率军出征,夜袭阴山,一举灭突厥,擒颉利,而报数百年之大仇。”武则天缓开金口,开始训话,道:“太宗不念旧恶,赐予突厥土肥水美的河套之地,突厥不感念太宗恩德,聚众反叛,杀我百姓,夺我畜产,百姓死于突厥刀下者不知多少,朕甚为痛惜!今日,朕命王孝杰为单于道招抚大使,统率诸军出战,务必要报此仇!”

“报仇!”

“报仇!”

武则天的话刚落音,一片惊天的吼声响起,不是出自王孝杰他们这些出征将士之口,而是出自百姓之口。

百姓个个扯起嗓子大吼,攘臂大呼,眼里尽是仇恨的光芒。

唐人对突厥的恨如同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更别说,这次突厥大加杀戮,北方死伤甚重,“报仇”二字说到他们心坎上了。

“报仇!”

“报仇!”

王孝杰、李隆基这些出征的将士攘臂高呼,吼声直贯九霄。

“报仇!”武则天眼中厉芒闪烁,杀气腾腾,右臂一挥,大声怒吼。

“报仇!”狄仁杰、李旦、太平公主这些大臣跟着大吼。

一时间,龙光门沸腾了,冲天的怒吼声震动九霄。

过了好久,怒吼声这才停歇下来。

武则天端起两杯酒,一杯递给王孝杰,一杯自个儿端着,冲王孝杰,道:“王孝杰,你是老将、名将,一生征战,大大小小的仗打了没有一百,也有八十,朕也就不多做叮嘱。朕只有一句话送给你:放开手脚去打!打他个血流成河,尸积如山!”

“血流成河!尸积如山!”王孝杰声若洪钟,大声响应。

突厥这次犯边,凶狠残暴,大加杀戮,已经激怒了武则天,她这话无异于是给了王孝杰大开杀戒的圣旨。

不过,这很合适,王孝杰大为振奋。

“陛下万岁!万岁!”百姓听在耳里,大为欢喜,齐声欢呼。

突厥这次犯边杀戮甚重,要是不能打得突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无以泄愤,无以报仇,武则天这话说到百姓心坎上了,谁能不振奋?

“干!”武则天把手中酒杯一举。

“干!”王孝杰一仰脖子,一口喝干,右手一用力,酒杯摔在地上,砸得粉碎。

摔酒杯,这是出征将士的礼节,意味着有死无生,有进无退。

“啪!”武则天用力把手中酒杯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武则天与出征将领一个个送行,一杯又一杯的喝着。

很快,就到了李隆基,武则天脸上泛着笑容,拉着李隆基的手,叮嘱道:“三郎,到了边关上,你要多加小心,千万要多长些心眼。”

浓浓的关怀之情尽在话语中,李隆基大为感动,道:“祖母请放心,我会照顾好自己。”

“疆场上很辛苦,若是受不了,你就回来,祖母不会笑话你!也没人敢笑话你!”武则天的眉头立着,杀气腾腾。

打仗很辛苦,李隆基含着金勺出生的,他能不能受得了这苦,还真不好说。若是他受不了这苦,不得不回来,必然会有人笑话他,武则天这是在李隆基撑腰。

对于李隆基来说,战场跟他家似的,他很熟悉,哪有吃不了苦的。

“谢祖母。”浓浓的亲情自在其中,李隆基心中温暖。

祖母两人喝干杯中酒,相视一笑,把酒杯掼在地上,摔得粉碎。

“三思,到了边关之上,你切莫生事,得听从王孝杰的调遣。若你胆敢不从,休怪朕治你。”武则天为武三思送行时,竟然沉着脸喝斥。

“陛下放心,臣明白。”武三思毕恭毕敬的道。

“哼!”武三思在心里暗道:“等到了边关之上,那就是我的天下,我要号令诸军,我要掌控军队!”

武三思这次去边关,就是想捞军功,想要控制军队,他肯定不会错失此等良机。

“嗯。”对武三思的好态度,武则天大为满意。

武则天送行完成,狄仁杰他们又来送行。

王孝杰作为统帅,自然是群臣争相送行的对象了。

其次,就是李隆基很受欢迎,群臣不断上来叮嘱李隆基,要他多长心眼,多加小心之类的话说着。

李旦眼中含泪,与李隆基干杯,都快哭了,他很是不舍。

至于武三思,为他送别的只有武氏子弟和武氏爪牙,加起来还不到十分之一,真够冷清。

“出发!”送行礼一完成,武则天右手一挥,大声下旨。

“本将出征!开拔!”王孝杰声若洪钟,大声下令。

“隆隆!”出征的将士们出动,蹄声如同惊雷般骤然响起,惊天动地。

第十六章“传”兵法

第十六章“传”兵法

这次北征,总共要出动四十万大军,不过,这得从全国各地调遣。武则天特的从驻守洛阳的大军中抽调了三万,由王孝杰带去北方。

驻守都城的军队,必然是精锐中的精锐,这三万大军一出动,这气势太过惊人,如同十万大军在驰骋似的,蹄声惊天动地。

而且,将士们高昂着头颅,挺起胸膛,振奋异常,眼里一片火热,仿佛这不是奔向危险的战场,而是去吃肉喝酒似的。

“唐军能纵横天下,席卷万邦,灭国数十,压着阿拉伯帝国打了数十年,不是幸致,而是必然的!”李隆基尽管已经从陈玄礼、张小飞他们身上见识过这种视死如归的可贵品质,如今再度见识,依然是感慨不已。

把上战场当作吃肉喝酒这种美事儿,有如此气慨,唐军要想不打胜仗,要想不席卷万邦,要想不压着阿拉伯帝国打都不成。

“聿聿!”照夜狮王兴许是受到这种战场激昂气势的感染,引颈长嘶。

“聿聿!”唐军战马大受感染,无不是引颈长嘶,一时间万马齐鸣,一派金戈铁马之象。

“照夜狮王,你真会来事儿啊。”李隆基右手在照夜狮王的头颅上抚摸,笑着道。

“哼哼!”照夜狮王不住喷着响鼻,在李隆基身上蹭着,一副撒欢模样。

“走喽!”李隆基宠溺的拍拍马头,飞身上马。

“得得!”阿拉伯马很聪慧,照夜狮王更加聪慧,不需要李隆基说,它就知道该做什么,撒开四蹄奔跑起来,如同离弦之箭,飞也似的驰骋。

而且,照夜狮王奔驰起来,平稳异常,没有一点儿颠簸。

“这蠢货还是做了一件好事,收了一匹好马。”李隆基斜睨着武三思,在心里暗道。

“好一匹骏马。”

“这马太好了!万中无一啊!”

“你知道么?这马本是陛下的,给楚王抢走的。”

李隆基夺马之事已经传开了,将士们有所耳闻,看着照夜狮王,个个一脸的艳慕,恨不得与李隆基换换。

骏马,是将士们的挚爱,比起老婆还要可爱,照夜狮王这样的骏马,万中无一,谁不想拥有?

“哼!”武三思听着将士们的话,看着李隆基策马飞驰,眼珠子差点掉出来了。

这可是他收受的贿赂,最终却是便宜了李隆基,他能好受么?

“真是匹好马!”王孝杰打量着照夜狮王,眼里一片火热,策马追上来。

“楚王,把照夜狮王给我骑骑,好么?”王孝杰身段儿放得很低,与李隆基商量。

“不行!”李隆基断然拒绝,防贼似的盯着王孝杰。

照夜狮王这种宝驹,王孝杰到手了,会还来么?

“楚王,我就骑骑,一会儿就还给你。你那啥眼神?跟防贼似的,本帅是贼么?”王孝杰很没好气。

“我看着就象!”李隆基重重点头,道:“对于金银,大帅可能会视若粪土,可这等宝马,你还真可能做贼,我得防着点。”

“你……”王孝杰的鼻子差点气歪了,指着李隆基哭笑不得。

“大帅,你敢说不心动?你敢说不想据为己有?”李隆基反问道。

“……”王孝杰的嘴巴张了几下,想要辩解,却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照夜狮王这样的宝驹,就是以王孝杰的坚韧心性,也是不免心动。真要到了他手里,他会不会还回来,还难说。

“算了,不说这事了。”过了好一阵,王孝杰的目光恋恋不舍的从照夜狮王身上收回来,道:“楚王,趁着行军的间隙,我给你讲讲兵法。”

他这是要传授李隆基兵法了。

在唐朝,名将很重视传承,但凡名将,都想找一个可以继承自己衣钵的传人。

最有名的当然要数李靖了。

唐太宗就曾要李靖给诸将讲授兵法,其中,侯君集最想学李靖兵法了,他向唐太宗告发李靖不传他核心兵法。唐太宗就把李靖召来问话,李靖回答说,我传的已经够他们用了,侯君集还要学,难道他想造反?

后来,侯君集果然造反了。

当然,李靖兵法是有传人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苏定方,苏定方是李靖的得意高足,很得李靖兵法神髓。在李靖夜袭阴山时,他率领三百壮士打头阵,在离颉利可汗牙帐七里之地时,大雾突然散去,他没有任何犹豫,率领三百壮士杀入突厥大营,为李靖端掉颉利可汗老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苏定方最大的功劳,就是在曳河一战灭西突厥,而且,他当时只有一万多军队,而西突有兵十余万,却是一战而灭西突厥,可以说是一个奇迹了。

后来,苏定方把李靖兵法传给裴行俭。裴行俭由是而大放异采,成为唐朝著名的战将,南征北战,最有名的是“黑山之战”,一战而打得突厥血流成河,尸积如山,死伤数十万。

王孝杰是当世名将,在兵法上的造诣很深,若是能找到一个理想的传人,让他继承自己的兵法,象李靖兵法那般大放异采,那就是无上美事。

李隆基精明强干,是棵好苗子,王孝杰想趁行军的间隙传授李隆基兵法。

“说到兵法,我也算是熟读兵书了。而且,后世的兵法有更多的发展,我不太需要。不过,听听王孝杰讲授兵法,也是人生一件美事。”李隆基在心里暗道。

“谢大帅。”李隆基冲王孝杰谢道。

“甚么?大帅要讲兵法?我去听听。”

“大帅的兵法,等闲难得有机会听到,切不可错过了,我也要去。”

王孝杰还没有开讲,他要讲兵法的消息就飞一般传开了,众将得到消息,无不是一脸的火热,把军队交给副将率领,打马如飞赶来。

“你们……”望着一个接一个飞奔而来的将领,王孝杰有些意外。

“大帅,您就让我们听听吧。”

“是呀,大帅,我们沾楚王的光,学学您的兵法,您就开恩,让我们学学。”

众将个个一脸亲切的笑容,如同见到老祖宗似的,几乎是在讨好了。

王孝杰身为当世名将,戎马一生,战阵经验极为丰富,若是能听他讲解兵法,那是莫大的荣耀事儿,众将要不讨好都不成。

“大帅,就让他们听听吧。”李隆基深知众将的心情,为他们说话。

“好吧。”王孝杰点头同意了。

“谢大帅!谢楚王!”众将大喜,齐声道谢。

“楚王,你出身皇家,是陛下的亲孙子,这兵书战策,你是读过的吧?”王孝杰脸一肃,冲李隆基问道。

身为皇孙,要是不学兵法,不读兵书,还真没脸说。

“读过一些兵书。”李隆基点头。

“兵书战策,你读过,我也就不在这事上多说了。”王孝杰话锋一转,道:“我就给你说说真正的战阵之道,这是我一生征战的经验。”

“好!”一片叫好声响起,出自众将之口,人人欣喜难言。

王孝杰戎马一生,战阵经验是何等的丰富,能听到他说战阵经验,是何等的幸运。

“楚王,先考你一个问题,你说,这用兵的诀窍是甚?”王孝杰眼睛睁大,瞄着李隆基,一脸的期盼。

“兵书战策那么多,讲的是如何如何用兵,说到底就一句话: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李隆基脱口而答。

第十七章谁传谁兵法?

第十七章谁传谁兵法?

“……”李隆基话一落音,只见王孝杰张大了嘴巴,满脸的惊讶。

不仅王孝杰惊讶,这么多将领,谁个不如是呢?

“你们这是……”李隆基有些惊疑,试探着问道。

“好!好!好!说得好!说得太好了!”然而,只见王孝杰右手一握拳,重重一挥,大声吼起来,声若雷霆,远远传了开去。

“好!好!好!”众将也是齐声赞好。

众将打量着李隆基,神态大为不同了,个个一脸的佩服,适才他们对李隆基只有尊敬,没有佩服。

李隆基只有十三岁,又是初次上战场,众将对他虽然尊敬,却不会佩服他。

军中,只有强者才能让人佩服,不是强者,就没门。

“楚王,你这话说得太好了,把那么多兵书战策归总到一句话呀。”王孝杰捋着胡须赞叹不已,一脸的欣喜。

原本他对李隆基有些小瞧,如今,他不敢再小瞧了。

“你这不废话嘛。这是岳武穆的感言,那能差吗?”李隆基在心里暗道。

那么多的兵书战策,讲的都是如何如何用兵,归总到一句话,那就是“阵而后战,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具体的打法要因势而异。

“好!”王孝杰眼睛瞪大,把李隆基仔仔细细的打量,怎么看怎么顺眼,大为欢喜道:“真没想到,楚王对兵法有如何高深的领悟,难得呀。”

“我好歹也在现代军校呆过的呀。”李隆基在心里暗道。

“既然楚王对兵法有如此高深的领悟,我也就不再讲这些了,以你之见,这一仗的紧要处是甚?”王孝杰明达之人,见李隆基对兵法的理解不凡,不再在兵书战策上讲解了,而是找更难的题目来考校李隆基了。

与突厥这一战,很快就要开打了,如何打就成了问题,王孝杰这问题不是一般的难,是很难,众将拧着眉头,沉思起来。

“就两个字:消息!”李隆基微一沉吟道。

“消息?”众将大为讶异,一脸的惊疑。

“为何是消息?”王孝杰也是惊讶不已。

“消息,本就很重要,对于大漠来说更加重要。”李隆基解释,道:“大漠之上,无遮无拦,皆是开阔地,突厥自小生长在马背上,善于骑射,来去如风,今日在这里,明日在那里,要是没有准确的消息,难以对突厥进行有力的打击!”

消息,也就是情报,其重要性不需要说的。要是没有可靠的情报,无异于瞎子,仗没法打了。

对于大漠来说,情报就更加重要了。

因为大漠与别处不同,是无遮无拦,皆为开阔地,便于大军运动。

而且突厥自小生长在马背上,骑射娴熟,来去如风,今天在这里,明天在那里,要是没有准确的情报,连突厥都找不到,更别谈打击了。

这点,已经在历朝历代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得到了验证。

比如说汉朝与匈奴的战争,一开始,汉朝取守势。直到汉武帝时,汉武帝改变了汉朝的军事战略,采取攻势。在他的努力下,汉朝大规模组建骑兵,大量的精锐骑兵在卫青、霍去病这两位天才的军事家统率下,纵横在大漠之上,打得匈奴一蹶不振,最终这个种族都消亡了,匈奴最后只存在于史书中。

是以,拥有准确的情报,是此战的关键所在。

“有理!有理!”众将齐声赞叹,对李隆基的佩服之情更多几分。

“有理!有理!”王孝杰也是点头赞赏。

“屁的理!”然而,一个突兀的声音响起,不是别人,正是武三思。

他也想听听王孝杰讲兵法,是以凑了上来。

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李隆基几句话下来,就博得众将如此赞赏,这不是他想要看到的,开始贬损李隆基了,道:“依我之见,调集大军,击突厥要害就是了。”

众将齐翻白眼,个个鼻孔望天,连反驳都不屑。

王孝杰摇摇头,没有说话。

“哎呀,原来是武大将军呀,你真是高明呀。那你说说看,突厥的要害在哪儿呀?”李隆基斜着眼睛瞄了瞄武三思,扯起嗓子,阴阳怪气的道。

“那还用说,当然是默啜的牙帐了。”武三思头一昂,胸一挺,语气笃定的道:“你连这都不知道,还敢妄谈兵法。”

牙帐,就是突厥可汗的王帐,相当于唐朝的皇宫。

“武大将军,你这话真是千古奇谈呀。”李隆基嘴角上翘,嘲笑道:“你知道么?默啜的牙帐是移动的,默啜在哪儿,他的牙帐就在哪儿,你怎么打他的牙帐?”

突厥的牙帐与唐朝的皇宫不同,唐朝的皇宫是固定的,没人能搬走。而突厥的牙帐却是移动的,只要需要,随时可以换一个地方。

谁都想到干掉默啜的牙帐,可就是没人能实现。

“呃。”武三思被李隆基抢白,哑口无言了。

“突厥倒是有一个要害,那就是黑沙城了,你能打下来么?”李隆基裂嘴一声冷笑。

黑沙城是固定的,默啜的牙帐大多数在这里,真要能打下黑沙城的话,还真是击中了突厥的要害,只是打了十几年了,唐朝还是没有拿下黑沙城。

“可以设伏呀。”武三思脸色难看,想了想,又迸出一句话。

“噗哧。”众将再也忍不住了,齐齐失笑出声。

“呵呵。”王孝杰也笑了,不住摇头,打量武三思的目光如同在看痴呆儿童。

“笑死我了!笑死我了!”李隆基放声大笑,前仰后合,差点从马背上栽下来。

“笑甚?”武三思自以为出了一个很高明的主意,却是引来众将的嘲笑声,他不明所以。

“设伏需要有利的地形,大漠是开阔地,很少有可以利用的地形,你拿甚来设伏?”李隆基不住摇头,冷笑道:“小规模的设伏还有可能,伏击突厥数十上百人,上千人也有可能。可数十万大军的设伏,那很难很难。”

“没错。”众将齐声附和。

刷!

武三思的脸色铁青一片,很是难看。

“古往今来,在大漠上成功设伏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李牧。”李隆基的声调有些高,嘲弄之意更浓了,道:“就是蒙恬在河套之地大破匈奴,也那是以堂堂之阵打的!卫青、霍去病之辈纵横在大漠上,你听过他们有以设伏取胜的战例么?”

“没错!”王孝杰他们又是大声附和。

在大漠上设伏,那几乎就是空谈。古往今来,在大漠上发生的战争不知道有多少,真正靠设伏取胜的只有战国名将李牧在岱海设伏一战。那一战,李牧大破匈奴数十万。

他之所以成功,那是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人在大漠上设伏,他钻了匈奴人的空子,让匈奴人想不到,这才中计。

自此以后,在大漠上大规模设伏的事儿,就没有听说过。小规模设伏的事儿,倒是有不少,可对于这样的大战,小规模的设伏又能有多少作用?

“哼。”武三思鼻子不鼻子,眼睛不是眼睛,一拍马背,策马而去。

他本想表演一番,显示一下自己的“将才”,却是被李隆基说得一文不值,他实在是在这里呆不下去了。

“楚王,要如何打探消息?”王孝杰瞄了瞄武三思的背影,眼中闪过一抹不快,冲李隆基问道。

“大帅,我们可以从军中挑选一批头脑灵活,骑射娴熟的精锐,教会他们如何在大漠中生存,如可打探消息,再给他们飞鹰,就能很好的打探消息了。”李隆基开始解说。

李隆基出身特种兵,对于如何生存,如何机动灵活作战,那是一套一套的。

“有理!有理!”

“听楚王讲兵法,我如醉醇酒!”

众人是听得如痴如醉,个个如醉醇酒似的。

“谁在传谁兵法?”猛然间,有人把王孝杰一脸赞叹的样儿看在眼里,在心里如是想。

第十八章去最危险的地方

第十八章去最危险的地方

王孝杰原本想要传李隆基兵法,却是没有想到李隆基在兵法上的领悟相当不凡,尤其是在野外生存和打探消息这方面,更是独树一帜,令王孝杰耳目一新,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他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间就请教起来了。

原本要传兵法的,竟然成了请教兵法,要众将不升起这种怪异的念头也不行。

唐朝的兵法非常了得,不过,李隆基毕竟是现代军人,学过现代兵法,他说出的话往往让人赞叹不已,要王孝杰不虚心请教也不成。

“这一战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得到准确可靠的情报,让王孝杰了解一些现代特种作战的知识对这一战有着莫大的好处。”李隆基本着这样的想法,把自己知道的特种作战知识传授给王孝杰,令王孝杰受益非浅。

就这样,这一老一少打得火热,行军在一起,吃饭歇息在一起,就是睡觉,两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