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最强兵王在三国-第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朗说道:“你狡辩!”
“狡辩?”
陈登不屑一笑,道:“我如何狡辩了,我摆事实讲道理,你说我狡辩。莫非,你让我动拳头,你才高兴吗?”
王朗气得身体颤抖,道:“你简直不可理喻。”
陈登看向陶谦,道:“主公,道理已经说清楚了,该如何做,请主公决断。”
王朗握紧拳头,却又松开了手。对于陈登的做法,王朗觉得不妥当。可他说不赢陈登,简直气煞人也。
陶谦问道:“元龙,关于搬迁的事情,你打算怎么做?”
陈登早有了腹稿,不卑不亢的道:“事情很简单,从军中调遣士兵,凡是愿意追随主公离开莒县的人,由士兵免费帮助他们搬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不愿意离开的,全部抄家遣散。不愿意追随主公,那就是追随刘宣了,这种人留之何用?”
“倒也是!”
陶谦对陈登的说法,也很是赞同。
顿了顿,陶谦说道:“元龙,搬迁的事情交给你。我们有五天时间,五天内,把一切准备妥当,然后交付粮食和甲胄给刘宣,再撤出莒县。”
“是!”
陈登拱手应下,眼神挑衅的看了王朗一眼。
王朗撇开头,不搭理陈登。
小人得志!
王朗心中,悄悄骂了陈登,却不再和陈登说话了。
陈登从陶谦的手中领了兵符,就离开国相府去军营。抵达了军营,陈登击鼓升帐,时间不长,军中的将领都来了。
陈登亮出了手中虎符,然后道:“本官奉主公命令,给诸位将军下达一个命令。”
“大人请说。”
为首的将领开口道。
其余人全都坐直身体,一副聆听训示的姿态。
陈登朗声道:“第一,五天后,大军将撤出莒县,将莒县交给刘宣。第二,这五天内,我们要搬空莒县。军中士兵全部出动,按照莒县街道进行划分,每一条街道派遣一队士兵,逐一拜访询问。”
“愿意追随主公的,你们帮助他们收拾行礼,搬家准备离开。”
“不愿意追随主公的,一律抄家。”
“得到的粮食、钱财等,全部统计在册。最后,本官会做一个统计,然后将所得的钱财和粮食上报给主公。”
说到这里,陈登的脸色冷肃下来,道:“本官知道诸位辛苦,军中士兵也辛苦。所以抄家过程中,诸位及士兵可以赚取辛苦费,但吃相不能太难看,否则别怪本官心狠手辣。”
为首的将领神色欣喜,道:“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办妥。”
其余人都是欢喜,连连附合。
一众人开口,都觉得陈登太会做人了,都给了他们好处。
按照陈登的计划,可操作的余地很大。不愿意走的,他们抄家便是,钱财全部上交。至于愿意走的,他们多抄几家就行。
这里面的猫腻,又岂能为他人说道。
陈登把事情安排妥当,然后就回了国相府,把事情告知了陶谦。
然后,陈登才前往陈珪的住房。
在房间中,陈登道:“儿子拜见父亲。”
“坐!”
陈珪摆手,陈登依言落座。
陈珪道:“老夫问你一件事,你如实回答。”
“是!”
陈登笑着回答。
陈珪眸子微微眯着,眼眸中闪烁着光芒,问道:“你是不是已经归顺了靖王?”
陈登愣了下,很讶异陈珪的问题。
片刻后,陈登恢复平静,摇头说道:“父亲说的哪里话,儿子被刘宣俘虏后,宁死不屈。之前,儿子还曾寻死明志,怎么可能归顺了刘宣呢?父亲误会了。”
陈珪说道:“你是老夫的儿子,老夫难道不了解你的脾性?”
陈登摇头道:“父亲误会了。”
涉及到陈家的生死安危,涉及到刘宣的大业,纵然眼前的人是亲生父亲,陈登也不能说出实话。
陈珪捋着颌下胡须,道:“孽障,还不实话实说。”
陈登道:“父亲误会了,儿子忠于主公,从未改变过。”
陈珪冷冷道:“你在主公麾下,素来爱惜羽毛,绝不可能让自己陷入险境。如今这一计策,虽说短时间为主公带来好处,却会为你带来坏处。”
“莒县百姓知道计策为你所出,必定对你恨之入骨。”
“连带着,主公的名声也会受到影响。”
“老夫思来想去,才发现能得到好处的人,唯有进驻莒县的刘宣。遭到兵丁劫掠后,莒县百姓凄苦,一片荒凉,再也没有人阻拦刘宣。甚至刘宣的进驻,反而会让百姓举手相迎。”
陈珪冷冷说道:“你个孽畜,竟然和刘宣联手演习,胆子越来越大了。”
陈登心中惊讶,没想到抚琴分析如此透彻。
只是,陈登却不能承认。
陈登摇了摇头,道:“父亲说的这些,儿子不懂,更不明白。”
“哈哈哈……”
陈珪大笑了起来,道:“老夫有子如此,苍天待我陈家不薄。”
陈登一头雾水,不明白陈珪的意思。
陈珪说道:“想有所成就,光有才华不行。恃才傲物者不可胜数,但难成大器。我儿有才华,脸皮如此之厚,将来成就,不可限量。”
陈登哭笑不得,不明白自家父亲是夸奖,还是打趣了。
第380章 琅琊国相
五天时间,莒县城内宛如人间地狱。
所有百姓困苦不堪。
四处的街道上,都出现了陶谦的士兵。
无数的士兵四处乱窜,闯入一户户百姓的家中,普通百姓遭殃,世家望族却遭到灭族之痛,全部被抄家。
真正逃过一劫的人,都是极少数的人。
无数百姓,哀嚎不已。
然而,消息却并未传到国相府。
一条条消息传入陈登耳中,陈登得了消息也只是压了下来。
陈登从军中主将得了汇总的消息,看到了后,神色震惊。短短五天,竟然捞取了十五万石粮食,钱财无数。
这一搜刮,着实厉害。
陈登知道绝不止这个数,因为军中将领和士兵还有所贪墨。
可想而知,这一次搜刮有多狠。
陈登拿着数据到了国相府,在书房中见到了陶谦。
陈登道:“主公,结果已经统计出来了。”
说着话,陈登递上了统计的竹简。
陶谦粗粗看了一眼,惊呼道:“十五万石粮食,竟有这么多。”
陈登道:“莒县是琅琊国的治所,有粮食实属正常。这些人中,许多人都故土难离,不愿意离开。所以被抄家,才得了这么多的粮食。”
“好,干得好!”
陶谦咬牙切齿的道:“留下他们,那就是资敌。”
陈登道:“主公英明!”
陶谦话锋一转,道:“元龙,粮食和钱财都收缴了上来。现在,你把之前允诺给刘宣的粮食和甲胄送去,然后随我撤退。”
“诺!”
陈登点头应下,转身离开了。
出了国相府,陈登去军营取了三万石粮食和三千套甲胄,在士兵护送下,送到了刘宣的营地中。等陈登回了城,陶谦就立即率军撤出莒县。
虽说莒县遭到极大的破坏,但陶谦并不后悔。
作为一个从乱世走过来的人,这样的事情并不稀奇。
陶谦看重的,是得到的好处。
所以陶谦对城内发生的事情,并不放在心上。
军队离开了莒县,留下了一个空荡荡的莒县,什么都没有,粮食和钱财都被搬空了,里面的世家和大族,被撵走的撵走,被杀死的杀死。
陶谦前脚走了,刘宣后脚就带着士兵来了。
军队入城,只见到了满目的疮痍。
大军在城外驻扎下来,军队扎营后,刘宣把太史慈喊来,吩咐道:“子义,你马上派遣士兵在城内张贴告示,让所有百姓在城外集合,我们发粮食。”
太史慈震惊道:“殿下,莒县虽然遭到陶谦影响,但留下的百姓,至少还有数万人。现在下发粮食,能行吗?”
刘宣说道:“必须下发粮食。”
“是!”
太史慈得了命令,转身就下去了。
郭嘉走进来,道:“二弟,陈登这一计,可谓是绝了。遭到损失的莒县,将永远不可能再效忠陶谦,这里将是抵挡陶谦大军的坚城。”
刘宣点了点头,道:“只是苦了百姓。”
郭嘉道:“只要有战争,就不可能不死人。事实上,如今这样不大规模的死伤百姓,他们可以得到救济而不至于流离失所,就已经足够了。”
刘宣点了点头,道:“兄长,走吧,我们去准备粮食。”
两人一前一后出了营帐,把营地内的粮食调动起来。
约莫半个时辰后,就大规模的有百姓抵达了。
无数人聚在一起乱哄哄的,刘宣专门派遣士兵维持秩序,然后按照百姓的居住区域进行划分。等划分出了不同区域后,再挑选出原来所在地的三老。
做完这一切,足足用了两天时间。
两天后,百姓都登记造册完毕。
刘宣下令发粮食,所有的人按照人头领取粮食,中年人三石粮食,老弱妇孺二石粮食。按照这个比例发粮食,一个人至少多了一两月的口粮。
所有百姓在短期内,都不会再饿肚子。
这样做的结果是陶谦送来的三万石粮食全部用完,还补贴了一万石粮食。
可是刘宣获得的,却是无数百姓的民心。
粮食全部下发完毕后,刘宣又派遣了一千士兵分散在城内巡逻。大乱过后,很容易滋生抢劫打杀之类的事情,这是刘宣坚决杜绝的。
足足用了五天时间,刘宣把莒县渐渐恢复过来。
无数百姓,也渐渐恢复了生气。
许多的商人再一次露头,再一次开始做生意了。
一切开始恢复,刘宣也轻松了下来。
和刘宣的清闲不同,太史慈、刘政等人在这段时间很辛苦,不断忙于政务,把一切渐渐梳理清楚。
中军大帐!
刘宣把刘政喊到了营帐中。
刘政拱手道:“殿下!”
“坐!”
刘宣摆手,示意刘政落座。
等刘政坐下后,刘宣道:“本王还记得,当初在辽东遇到你,是因为柳信的事情。我们两人,可谓是不打不相识啊。”
刘政一听这话,知道肯定有事。
否则,刘宣不可能这样说。
刘政微笑道:“那一幕,卑职仍然历历在目。卑职没想到,轻易被殿下击败了。”
刘宣道:“力量方面,本王本就擅长。”
顿了顿,刘宣道:“刘政,本王如果让你主政如今的琅琊国,你可有信心?”
对于目前拥有的琅琊国,刘宣需要一个放心且有能力的人来治理。按理说,太史慈是最合适的人选,但太史慈是刘宣麾下统兵的大将,刘宣不能让太史慈留下。
周仓等人,却是能力不足。
思来想去,也只有刘政文武双全,是最合适的人选。
刘政听到刘宣的话,心忽然间就激动了起来。他深吸口气,让自己的心平复下来,缓缓道:“卑职主政琅琊国,必定不负殿下厚望。卑职有信心能处理好琅琊国的事情。”
“好!”
刘宣闻言,脸上笑容灿烂。
要的就是这股劲儿。
刘宣不喜欢下属虚头巴脑的,主政一方,就要有主政一方的自信和能力。
刘宣说道:“本王任命你为琅琊国的国相,治所就在莒县。你所下辖的地方,你是知道的。你不仅要治理好我们的区域,更要训练精兵,随时准备抵挡来自陶谦,甚至是其他方面敌人的进攻。”
刘政道:“殿下放心,卑职一定不负厚望。”
刘宣继续道:“本王即将率军离开,你需要多少士兵驻守莒县?”
刘政仔细思考了一番,道:“三千士兵足矣!”
刘宣道:“你确定吗?”
刘政神色自信,回答道:“如果是完好的莒县,卑职没有任何的希望。但是莒县无数人因陶谦而家破人亡,他们对陶谦恨之入骨。一旦陶谦杀来,他们必定奋起反抗。所以有三千士兵,已经足够了。”
事实上,刘政的三千士兵,都不是用来抵挡陶谦,是用来维持秩序,确保莒县稳定的。
刘宣道:“本王给你三千精锐。至于一应的粮食、甲胄、器械和粮食,陆续都会送达。”
刘政拱手道:“多谢殿下!”
当即,刘政就下去了。
刘政挑选了三千精锐出来,然后快速的接管士兵,便带着三千士兵入城。刘政作为琅琊国的国相,他接下来将会安排其余的官员,以及对其他各县的掌控。
可以说,刘政执掌琅琊国才刚开始。
而刘宣完成了事情,撤军离开,途径诸县,回到东武县。在东武县补充了粮食,大军北上黔陬县和军队汇合,然后撤回黄县。
第381章 七月抽奖
刘宣率军回到黄县,已经进入七月。大军劳师远征,一路颇为辛苦。刘宣让太史慈带着大军回营休息,同时让太史慈处理抚恤和嘉奖的事宜。
贾诩、郭嘉等人,各自回府。
刘宣回到府上,和貂蝉、千雪、蔡琰等人小聚后回了书房。刘宣让史阿守在外面,暂时不见任何人,便闭上眼睛进入抽奖系统。
七月的奖励,可以抽取了。
刘宣的脑海中,浮现出抽奖系统的转盘。
转盘上,刀枪剑戟,武功秘籍,各项书籍,各种药物,各种农作物的种子等,尽皆可以看到,全都罗列了出来。
刘宣扫过一项项,眼神淡然。
武功进入了神境初期,刘宣对武功类没太大期望,反倒是对农作物种子,刘宣更为期待。他现在通过系统获取种子,以后就可以专门划出地方耕种,然后再进一步的推广。
“宿主,是否开始抽奖。”
脑海中,系统冷漠的声音再次响起。
刘宣道:“开始!”
“抽奖倒计时,三、二、一!”
随着系统运行,转盘上的物品滴滴滴的一项项点亮,速度非常快。随着系统的运转,转动的速度匀速降低,渐渐可以分辨了。
不一会儿,速度彻底慢了下来。
刘宣的目光落在最后即将点亮的物品上,眼中露出一丝意外。
按照这次的情况,可能抽到一柄弓。
“滴!”
系统发出最后的声音,转盘便不再运行,最后停在一柄弓上。
“宿主,是否抽取奖品。”
“抽取!”
片刻后,一柄弓和一壶箭出现在刘宣的手中。
弓的详细信息,也出现在刘宣脑中。
灵宝弓!
弓的名字是灵宝弓,相传为西汉名将李广所用。根据系统的情况,虽说弓冠上了李广灵宝弓的名字,但绝对比李广本人的灵宝弓更好。
系统出品,必属精品。
这柄灵宝弓,不可能有任何缺陷。
刘宣拿了弓看了一眼,在弓身上刻着三个字——灵宝弓。
刘宣又数了弓箭的数量,有九支羽箭。
摸索着手中的灵宝弓,刘宣眼中也有着笑意。
“好弓!”
刘宣粗略试了弓弦,忍不住开口称赞。
不过灵宝弓对刘宣来说,用途并不大。到了刘宣现在的地步,执掌一方,更身为靖王,亲自上战场狙杀敌人的次数已经很少了。如果不能用于实战,唯一的可能,就是收藏起来。但一柄灵宝弓摆在书房,简直是暴殄天物。
刘宣心思转动,思考怎么处置手中的弓,把灵宝弓价值最大化。
忽然,刘宣脑中闪过一道灵光。
刘宣想到了解决的办法,吩咐道:“来人!”
“殿下!”
史阿走了进来,拱手行礼。
刘宣吩咐道:“请太史慈来一趟。”
“是!”
史阿转身离开了,立即派人去通知。不一会儿的功夫,太史慈一身甲胄,急匆匆的来到书房,抱拳行礼道:“殿下。”
“坐!”
刘宣摆手吩咐。
“谢殿下。”
太史慈落座后,双手搭在大腿上,腰杆挺拔,目不斜视,神色有一丝拘谨。
刘宣说道:“现在没正事,不用如此拘谨。”
“是!”
太史慈回答,却仍是如此。
作为一个下属,太史慈把自己的定位分得很清楚。
刘宣懒得劝说太史慈,直接进入主题,问道:“子义,我听说你箭术出众。如果百步之内,你能否精准射中。”
太史慈道:“百步距离,末将能射中。但要精准射中,还得有一柄好弓才行。”
箭术重要,武器也很重要。
刘宣脸上挂着笑容,道:“我刚得了一柄弓,品质不错,你来看看。”
说着话,刘宣拿起了手中的灵宝弓。
太史慈起身走到刘宣面前,略微弓着腰,伸出双手接过灵宝弓。他后退两步,然后才站直了身体,神色肃然,一手持弓,一手拉住弓弦,猛地用力。随着太史慈力量的施展,弓弦拉伸了开来,弓身没有一丝变化。
“咄!”
太史慈突然松开弓弦,弓弦嗡嗡的震荡不休。
一股沛然力量,在弓身上传出。
“好弓,好弓!”
太史慈眼中放光,流露出一抹喜欢。他摸索着弓身,发现弓身上刻着‘灵宝弓’三个大字,顿时瞪大了眼睛,惊呼道:“灵宝弓,竟是李广将军使用的灵宝弓。”
汉武帝时期,飞将军李广出门打猎,误把草丛中的一块大石看作老虎,挽弓射箭,一箭射去,箭头穿入石头,箭术通神。
不论是李广的箭术,还是李广的弓,都大大的有名。
太史慈对李广,也极为佩服。
刘宣拿出李广的灵宝弓,太史慈心中惊讶无比。
太史慈问心中好奇,忍不住开口问道:“殿下是在何处得到灵宝弓的呢?”
刘宣回答道:“偶然得到的。”话锋一转,刘宣又回答道:“灵宝弓有九支羽箭,每一支羽箭都用精钢锻造。这一壶羽箭你拿去,灵宝弓归你了。”
“啊!”
太史慈闻言,愣得一惊一乍的,实在是想不到。
这样的绝世宝弓,竟然归他了。
刘宣道:“不喜欢吗?”
太史慈摇晃着脑袋,仍是觉得难以置信,回答道:“殿下,末将很喜欢。只是灵宝弓乃是宝物,如此贵重之物,却给了末将,这……”
刘宣大袖一拂,打断太史慈的话,说道:“再贵重的物品,没有人使用,也是宝物蒙尘。要想发挥出宝物的价值,得派上用场才行。你箭术精湛,有灵宝弓在身,就等于多了一件利器。灵宝弓交到你的手中,能发挥最大的价值。”
太史慈闻言,心中感动不已。似灵宝弓这样的宝物,换做是其他的人,直接就收藏了,不可能拿出来的。
刘宣得了宝弓,却给了他。
这份器重,令太史慈无比的感动。
太史慈深吸口气,让自己冷静下来,然后恭敬的从刘宣手中接过羽箭。
站在刘宣面前,太史慈九十度鞠躬行礼,郑重道:“殿下放心,末将必不辜负殿下期望,定要让灵宝弓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刘宣道:“本王相信你。”
顿了顿,刘宣说道:“如今你负责军队,要多操练士兵,力争让士兵一日强过一日,训练出百战之师。不久后的青州大战,希望你能大放异彩。”
“诺!”
太史慈点头应下。
刘宣又和太史慈谈了些军中的事情,才让太史慈离开。
第382章 题字
黄县,城西。
如今的青州书院,顺利的运转了起来。
管宁、邴原等人都进入了状态,一副以天下为己任的姿态,开足全力教育书院士子。在现在,青州书院已经面向东莱郡和北海国招募学子,不过都要经过书院的考核才能进入。
刘宣处理完政务,休闲下来后,带着史阿来了书院。
进入书院,四处是看书的人。
朗朗读书的声音,不绝于耳。
刘宣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赞叹不已,书院的创建果然是正确的。
管宁、邴原亲自来迎接,带着刘宣在书院内走走看看。
刘宣笑了笑,道:“幼安先生,在书院习惯吗?”
管宁脸上洋溢着笑容,回答道:“一切都好,目前的情况,再好不过了。”
刘宣颔首道:“看得出来。”
管宁带着刘宣在书院走了一圈,身份很快暴露了,被无数人知晓。许多人跟在后面,远远的看着,想在刘宣的面前留下印象。
刘宣回头看了一眼,跟着的人越来越多了。
刘宣停下来,问道:“幼安先生,书院现在有多少人?”
管宁不假思索的回答道:“人数不是太多,有三百人。书院虽然不分寒门和世家,但进入书院的人,不能什么都不懂,得有一定的基础才行。等书院运转良好后,再慢慢调整,扩大人数和范围。”
刘宣道:“幼安先生言之有理。”
管宁微微颔首,忽然说道:“殿下,跟在后面的人越来越多,不如把他们召集起来,你说两句吧。”
刘宣道:“可以!”
管宁停下来,朝身边的人吩咐了几句话,然后就有人去安排了。
管宁说道:“殿下,在下让他们在书院的校场集合。所以,我们去校场吧。”
“可以!”
刘宣点头同意,跟着管宁朝校场走去。
书院的校场,犹如军中校场一般,是用来训练学子的。在管宁和邴原看来,读书不是读死书,不能手无缚鸡之力,所有青州书院的学子,都要进行操练,骑、射等必须精通。
刘宣站在高台上,静静等待着。
时间不长,三百青州书院学子全部就位。
所有人站定,一个个精神抖擞,昂首挺胸,目光落在刘宣身上。
刘宣目光扫过所有人,这些人中,有极少数年龄较大,更多的人是正当年。面对所有人,刘宣开口便是惊人言论。
刘宣正色道:“你们这三百人,是青州书院的第一批人。本王可以告诉你们,凡是书院出来的优秀士子,都可以进入东莱郡,乃至于本王下辖的地方做官。”
哗!
高台下方,三百人齐齐瞪大了眼睛,议论纷纷。
一个个的眼中,流露出震惊神色。
刘宣的话太令人震惊了,相当于给了所有人一个承诺。
当然,刘宣提的是优秀士子。可不管如何,按照刘宣的说法,只要进入了青州书院,都将得到巨大的好处。
至少,这将是一条通天坦途。
管宁听了后,很赞同刘宣的话。因为随着刘宣的一席话,将会为青州书院招来更多学子,青州书院会更加繁荣。
众人议论纷纷,声音嘈杂不已。
刘宣抬手往下压,众人见状,噤声闭嘴。
刘宣神色平静,继续说道:“进入青州书院,可以不经过举荐、察举、征辟等,直接出仕为官,相当于是走了一条通天坦途。”
“但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如果不能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你们就没有必要留在青州书院。”
“做官,必须要为民做主。”
“为官之人,须以天下苍生为己任。”
“如果你们来书院的目的,是********钻营做官,大可不必来书院。因为在本王的治下,不允许贪官污吏的存在。”
“本王在这里送你们一句话。”
“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刘宣眼中闪烁着锐利光芒,郑重道:“如果你们做不到,没有必要进入青州书院。”一番话说完后,刘宣说道:“多余的话,本王就不说了。”
刘宣走下来,管宁走了上去。
管宁说道:“殿下刚才的一番话,我很赞同。做学问的人,得耐得住寂寞;做官的人,就得耐住得清贫,守得住底线。既想留名青史,又想锦衣玉食,天底下哪有这么多好事。”
“殿下刚才的话,我决定刻成石碑,竖立在书院大门口。”
“升官发财行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
“这句话,不仅是我,包括你们,必须铭记于心。”
管宁的目光落在刘宣身上,眼中流露出一抹期待神色,说道:“殿下,我还有一个请求,不知殿下可否答应?”
刘宣说道:“先生请说!”
管宁说道:“请殿下题词,将这两句话写下来。”
刘宣嘴角勾起了一抹弧度,谁说做学问的人不懂人情世故。管宁这一手相当高明,给了他面子,又让书院得益。
刘宣微微颔首,直接道:“可以!”
管宁道:“谢殿下。”
当即,管宁命人准备笔墨纸砚,又把案桌摆放在台上。
管宁亲自给刘宣磨墨,墨汁准备好后,刘宣提笔蘸墨。待毛笔墨汁饱满,刘宣不再迟疑,迅速的挥毫下笔。
刘宣笔走龙蛇,转瞬就把十六个字写下来。
搁下毛笔,刘宣看着自己的字,也是微微颔首。
刘宣的一手毛笔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相当的有力量。
管宁看在了眼中,眼神赞许。他连忙让人抬起纸,给所有的士子看了后,说道:“殿下写下的十六个字,将永远立在书院的大门口,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众人闻言,神色肃穆。
刘宣看在眼中,心中佩服管宁的做法。十六个字立在大门口,不说能约束所有的学子,但至少在他们的心中留下一颗清廉的种子。
事情结束后,刘宣遣散了所有人。
刘宣和管宁、邴原等人回到办公地点,谈了些书院的情况,才离开书院。
回到太守府,刘宣刚在书房坐下,管亥急匆匆的走来。
第383章 士子闹事
管亥脸上神色,带着浓浓的忧虑。
脚步,更是急促。
来到书房中,管亥拱手道:“拜见殿下。”
刘宣道:“出了什么事?”
一见到管亥风风吼吼的样子,刘宣就知道肯定出了事。
事实上,对管亥来说,他更愿意处理军务上的事情。但担任郡丞,必须处理政务。索性和糜竺两人相互搭档,倒也一切顺利。
管亥回答道:“殿下,一群士子把城内的许多商铺砸了,还扬言让商人滚出黄县。”
刘宣眉头皱了起来,道:“这是大事吗?”
管亥道:“重点在于,士子们认为,商人逐利,更哄抬物价。士子们认为,商人不能这样。士子们的话,引起了无数人共鸣,要处理士子,也很困难。但不处理士子,商人们的权益又难以保证。”
刘宣听了后,明白了管亥的忧虑。
如今的东莱郡,求才若渴,需要大量的人才,士子聚在一起后,让管亥很忌惮。因为一个处理不好,就可能引发士子动荡,进一步影响东莱郡的根基。
刘宣问道:“糜竺怎么说?”
管亥回答道:“子仲说他本身是商人出身,不好处理,所以请殿下定夺。”
刘宣问道:“现场控制住了吗?”
管亥点了点头,道:“闹事的士子和商人,都控制了的。现在,已经有无数人汇聚在城内,都在关注这件事。”
刘宣道:“走吧,我亲自走一趟。”
在刘宣看来,这并非一件难事,能够轻易处理。
但这件事处理妥当了,不论是士子,亦或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