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食王传(小灰雀)-第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咽喉,而且一到须江,沿途山少平原多,也好走了许多。因此这两条路才应该是当务之急。
至于说其他路,先只能放一放,等到其他时间劳动力有了闲后再来想办法,经王况这么一分析,大家也就都不吭气了,实情就是如此,总不能无理取闹罢?最后商定了修路的顺序,先集合全州之力,把唐兴到须江的路和建安到延平的路修好,至于在须江境内的路段,由刺史黄良出面找衢州刺史说合,有之前王况分给须江县令剿贼的功劳,再加上若是这条路修好,往来过路的行商也能增加不少,能为须江县带来不少收入,想必他们也不会拒绝。因为目前的扬州一带就是江南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商人们往北的比往南的要多很多,所以才选这条路为最优先的路,而南下商人虽然不是很多,但许多商品却是只有岭南一带才有,也是不得不修。
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各县通往建安的路了,只要这些路一修好,各县从此以后往北行取道建安去就要便捷许多,修路的顺序一定下来,接下来的事情就比较好班,照例是各商家捐献钱粮,等到秋收后农闲时再动工修路,这时候的捐献就比之前要多了许多,先前修路主要还是建安商人捐献为多,现在则是全州的商家一起行动起来,最后捐献的钱粮让王况都有一种把樟元山和仙霞岭各打个隧道的想法。不过这也太不现实,这时候的技术,想要打通隧道,没个几十年是不行的。
等到以后,经济上去了,人口渐渐的多了起来,各县就可以有能力,自己和相邻的县商议好,把各县之间的路再修上一修,如此一来,整个建州的交通格局也就基本确立了下来。
事实上,建州的交通算是江南两道里最为不便利的,西面有武夷山,北面有雁荡山,南面有戴云山,这三条山脉又相互连通将整个建州围了个水泄不通,只有东南角留了个延平这个缺口。所以建州一直以来经济都不是很发达,要不是有条闽江可以直通大海,走海路往岭南的话,建州几乎就不会有什么外地行商往来。
不过这个情况很快就会得到改变,只要从须江一直到延平,路宽且平,那么取道建州走水陆往南的商人就会逐渐增多,物流的力量是很大的,只要物流畅通,想不发达都很难。
还没到秋收季节,须江县令就回了信来,说是愿意负责须江路段的修造工作,条件是宣德郎要优先给须江商人提供辣椒酱卖,他还不知道王况已经准备把辣椒种植推广开了,一听这信就王况乐了,一看就知道这肯定是那些商人出的主意,辣椒酱产量就那么多,全国各地都有人来,所以富来一直都是按地域分配着卖的,想必就是须江商人不满足于他们现在的份额了,当即让林明回了信去,若是须江路段能按建州境内的标准修而且能保证明年的春耕前完工的话,别说辣椒酱,当地捐款前几名还可以得到辣椒种子。有了这个条件,还愁他们捐献不踊跃?
很难得的,入秋后,王况竟然见到了有史以来最为不可思议的圣旨,一个皇帝,竟然跟一个小品级的官员用商量的口吻?王况都要怀疑自己是不是在做梦。
圣旨又是徐国绪这个吃货带来的,连着小六子也跟了来,说是想念小姑丈的做的菜肴了,就壮着胆子跟皇帝请命说是要跟徐少监一起出这趟差使,没想到李老二想也没想就准了。
圣旨的内容只有两个意思,一个是问王况是不是有空再去长安一趟?另一个就是问王况想要什么封赏。可以说,通篇没有半点皇帝的架式,就连徐国绪当初一接到圣旨的时候也是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别说是他,即便是程处默也是目瞪口呆,直叹:二郎太妖了,太妖了。
前前后后想了一通,王况也就明白了李老二为什么会发出这么一道不伦不类的圣旨来,一个是他想王况去建安再帮长孙皇后调理调理,但又担心王况在做什么重要的东西,万一正是紧要关头,一下打断了进度,那就得不偿失了,所以才问王况有没时间,从这点上看,长孙皇后的身体最近应该不错,属于可去可不去的,但李老二毕竟是放心不下,还是想让王况去瞧瞧。
结合徐国绪把最近朝堂上为自己封赏的事吵得不可开交来看,第二条,那就是自己才得官不久,想必是朝堂上商量来商量去,实在不知道怎么给王况一个赏赐,这才来问王况自己的意思。看来李老二也知道自己是个懒人,不想管事的么。
不过对于房玄龄,王况倒没恼他,换个角度,假若是让王况站在房老头的位置来考虑,王况也会提出差不多的意见,这就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和个人喜好恩怨无关。相反,王况还是有些佩服房老头,能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难怪他能如此深得李老二信任。
去长安嘛,王况暂时不想去,他和林小娘子的婚期已经定下来了,就在今年冬,这要一去了长安,那恐怕就要过完年才回来,后世打了几十年光棍的王况可不想丢下小娘子走了。
借口很好找,就说自己正忙着要给皇后做桂花和金桔就是,不过对于长孙皇后的饮食,倒是可以给她添上一样,青海一带不是前几年就打下来了么?那里虫草应该不少,就让皇后多吃点虫草就是,王况不是医生,不知道虫草能治什么病,但有一样后世人人都知道的,虫草能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有这点就足够了。
至于封赏,嗯,这点倒是可以做做文章。
前段时间,王况闲着无聊,跑到林明那里翻看了下县志,发现县志上并没说王村是什么时候有的,只说王村人大多是晋隋时迁移来此,这就给王况提供了个造假机会。他唆使林明把王村人的来历上添了一句有部分人氏是从福州迁来。林明是知道田黄的,王况一说他就知道王况打的什么主意,反正自己还要在建安呆好几年,有自己在,过得几年,这字迹淡了,老了,谁也看不出来修改的痕迹,因此也就帮王况改了,而且他做得更为彻底,说是要重修县志,整本县志全重新编了一遍。
从前朝天下大乱到本朝建立,几十年里,人员流动频繁,有时候许多地方都有很长一段时间没官治理,许多地方的县志都已经遗失,谁会再去详细考证?只要王况再想办法把福州(此时实际称为闽县)县志给改了,两边一对照没有矛盾的地方,那就坐实了王村人有一部分是从福州而来了。
黄大早已经探听到田黄产地回来了,又被王况派去寻机做那修改福州县志之事,修改县志并不难,一般不会有人闲着无聊翻看的,只要使了些银钱就能做到,更何况王况要改的只是一小支族人的祖籍而已,并不妨碍当地任何一方的利益。如果顺利,等黄大回来证实任务已经完成,那么就可以要求李老二说,想要回祖上的地块,就不用再等着高三慢慢的买地。要回祖上的地是念祖之情,念祖之情是理所当然,若是一个人不念祖,反而要被世人唾弃,说此人不孝,当不得重任。谁又能想到王况竟然造假呢?竟然是为了田黄而去的呢?知道王况要回“祖地”,也只会赞王况是个有孝道之人,没人会想到其他地方去。
徐吃货已经升为内府少监,本来内府就没少监,徐国绪是一直以副监之职行使少监之责,现在也算是名正言顺了。虽然王况并不在意官位高低,但这也是让他吃味不少,为什么别人升个官就那么容易,轮到自己了,就那么难呢?
小六子来了建安,因为他是林翰的义子,少不得要住到林明府上,这一住可不得了,第二天就咋咋呼呼的跑来说三白是祥瑞,王况这才想起来白色的动物在古代可都是祥瑞来的,幸好自己穿过来的时代是李老二统治的时代,李老二对这些事情没什么大兴趣,自己也用不着把小白金丝猴给送进宫里去。
三白的腿上的伤早已经好了,如今是活蹦乱跳,不过说了也怪,只有王冼王况和林小娘子可以抱它,旁的人想要伸手去抱,如果熟人还好,三白最多就是逃得远远的不理会,要是生人的话,手就要被三白给挠出几个血口子出来。
石膏固定伤腿的法子王况也早就告诉了李业嗣,正好年初的时候,有猎户从山崖上摔下来,命大,只摔断了胳膊,李业嗣也就见证了石膏固定法的好用,已经上报到朝廷了,只不过如今天下承平,西北的战事也停了,一时间没法子验证石膏固定法的便利,所以朝中对李业嗣也没什么封赏下来,倒是据徐国绪说,赢老头几个一听说石膏固定法是从建安传报上来的,就跃跃欲试的四处探访有谁断胳膊断腿的,想试着用这法子,结果闹了个灰头土脸的,大家身体好好的,谁愿意断胳膊断腿啊?赢老头他们一去打听,就被人认为是咒自己断胳膊断腿了,肯定没个好脸色,这还是念着他们是太医,要是寻常郎中,说不定就给告到衙门去了。
徐国绪带来的消息很多,有林荃淼已经被派到太原去当了个佐史,流外二等,这还是沾了王况的光,吏部官员因着想结交林府,就把他给派到太原这个龙兴之地,平白的把林荃淼提了一级上去,不然派到其他州县,那就是流外三等的官。
从这点可以看出来,唐时的官员任命有着很活的空间,同样是封官,柳老夫子只因编了个歌诀就得到流外二等的官,而林荃淼中了探花也才流外二等,至于说那些豪门大阀子弟,当官的起点虽然和寒门子弟一样都是流外,但升官的速度飞快,一升就是入品以上。这些全凭了皇帝的喜好和朝中各势力的力量对比来衡量,没个一定的章法。要说有章法,也就是皇帝有皇帝的章法,豪门世家有豪门世家的章法,普通人家有普通人家的章法而已。
徐国绪带来的消息里还有如王况预料的,长安已经有人开始仿制椒盐了,但味道都不如王况弄出的好,所以目前还是林家商铺里卖的椒盐最多,基本天天都供不应求。
自然了,像什么皇宫里如今也起了个大棚,就等着天气转冷后开始种菜蔬了,林家所在的升平坊还是那样门庭若市了等等消息徐国绪都带了来,不管王况爱听的不爱听的,感兴趣的不感兴趣的,他拉着王况絮叨了半天,全倒了出来。
徐吃货一边絮叨个不停,一边给王况数起来,谁谁谁托他带了贺仪来,说是怕王况会在建安完婚,他们赶不及,所以就提前送了来,基本上,上次林府大宴有参加的中低层官员都有送,知道王况喜欢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所以,送的东西也基本都是这些为主,有种子,有果实,有西域流传进来的玩物等等。王况一一过目后,却是没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但人家送了来总归是一片好心,说不得,只能回头让长安那边给回个礼。
其实王况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全是幌子,他总不能说,喏,某喜欢大食国产的胡萝卜,你们去帮某挖上几棵来这样的话罢?某喜欢大洋彼岸一种长在树干上的叫可可豆的东西,你们飘洋过海去帮某搞来罢。
第一九七章 徐国绪的真正任务
第一九七章 徐国绪的真正任务
王况就一直很纳闷,胡萝卜的原产地按说离中原并不远,为什么会一直到了十三世纪才传进来?只是王况个人并不大喜欢吃胡萝卜,所以他才懒得派人去寻,不要说王况个人不喜欢,就是后世,也没多少人真心喜欢,在寻常百姓餐桌上,它就是属于可有可无的一种,菜市场上任何一个摊位,胡萝卜一定是销售量最小的品种之一。或许,正是因为胡萝卜的味道并没什么独特之处,这才很晚才进中原罢。
巧克力是好东西,可这个比起辣椒来要难上万倍,所以王况并不抱幻想说能搞到可可豆,能提前八百多年有辣椒,他已经很满足了。只不过是既然大家都要送他东西的话,莫如让他们送些稀奇古怪的东西来,兴许能有些新的惊喜也说不定,只是这几年来,并没被王况发现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他欣喜的。
提前给王况送贺礼,不用问,肯定又是程处默这个大嘴巴四处漏风了,年初孙铭前瞒着王况,跟林明敲定了年底就要给王况完婚后,林明就给长安送了信去,王况都能想象得到程处默是怎么得到消息的,一定是搂了林荃淼的肩膀:“小淼淼,给某说说,你那小姑姑什么时候和二郎完婚啊?”几瓯酒下肚,林荃淼肯定就不知天南地北的全倒了出来,然后程处默就开始四处的乘机给众人敲边鼓,尤其是给他老头子敲,好借了给王况贺礼的名头,给王冼搞点什么好东西。
还是二子幸福啊,对二子来说,只要自己不倒,他面前就是坦途一片,许多事情根本都不需要自己出面,程处默和尉迟保琳这俩活宝就能帮二子摆平了,这俩活宝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对二子好得都能让他们的老爹喝起干醋来。
他们喜欢二子,其实本身和王况并没多大直接关系在里面,要有,也就是如果没有王况,他们就不可能见到二子,没有王况,也就没有现在这种招人喜爱的二子,可以说,二子的性格已经完全被王况影响了过来,思维跳脱,天马行空,又彬彬有礼,成天脸上挂着的就是学了王况的招牌微笑。再加上最近几年的将养熏陶,几乎就没几个人见到二子能不喜欢的,甚至于程处默当初还鼓动王况,进宫的时候拉了二子进去,没准能尚个公主回来。
二子绝对有勾搭一个公主回家的潜力,这点王况一点也不怀疑,但是驸马爷可不是那么好做的,想想看房老头的儿子和臭老酸的儿子将来的悲惨遭遇,王况是坚决不可能让王冼尚个公主回家的,自己在家当家作主多惬意,还要招个“婆婆”进门?这不是自找罪受么。
再说了,王况自己不做娶个三妻四妾的打算,有个林小娘子,顶多再加上个小疲q,他就心满意足了,如果小疲q不是以通房丫环的身份跟了过来,王况考虑都不带考虑一下的。但他可是知道,王凌现在就已经在为帮王冼以后纳上几房做准备了,要是有个公主在,别说三妻四妾,想纳个妾都没门。
也幸好王凌自己有过“恋爱”经历,家中没了其他长辈,又是王况当家作主,否则王冼想和三丫头订婚,那是不可能的,以前是不觉得,现在可就是身份悬殊太多了,若是家中有其他长辈在的话,肯定是要大闹一番。不要别人,若不是王冼订婚对象是三丫头,孙铭前肯定也会引经据典的极力反对,当然了,三丫头是孙韩氏的外甥女,那又是另当别论了,肥水不流外人田么,王冼娶了三丫头,孙家和王家那就是真真正正的亲戚了,而不是以前只是个称呼而已。倒不是说孙铭前不信任王况兄弟,而是他在意外人怎么看的问题。
徐国绪不光是带来了这些贺礼,顺便着把柳老夫子的任命也带了过来,一个流外二等的官员,品级太小,值不得李老二下圣旨,直接吏部发个文,破格录用就是了。
接到任命的柳老夫子自是涕泪交集,他可从没想过,自己早年屡考屡败,老了,没再报一点希望了,却能落个流外二等的助教来,这已经是和县学的学正平级,再往上就是州学博士了,不过柳老夫子也明白,恐怕今后能不能再升上一级两级的,那就靠王二郎了,因此心中发狠,无论如何也要对王冼倾囊相授,即便是自己升官无望,能培养出个栋梁之材来,那自己也算是个名师了,如是一来,自家儿孙今后出去也有脸面。只不过他并不知道,若是王况的建州升格计划能成功,他也就会自然的一跳就跳到入品,学正和博士这一套教育系统的官职,实际上是独立于县之外的,有事都是找刺史汇报,县令只有监察权而无行政权。
因为王况之前就跟孙铭前说过,徐国绪算是自家兄弟,又和孙嘉英是熟得不能再熟,因此这几天徐国绪都是吃在富来客栈,由孙嘉英亲自下厨整治的,把个徐吃货吃得是红光满面,满嘴流油,直夸孙嘉英如今的手艺已经不输二郎,所缺的只是二郎那千奇百怪的想法罢了。
孙铭前听了这话大是喜欢,心中多年的积郁一扫而空,对他而言,没什么遗憾了,俩小子,从前几年的无所事事到现在一个厨艺上有了成就,一个跟着黄大习武,而且今后的前程都已经安排得妥妥的,接下来就看这兄弟二人自己的造化了,二郎已经扶他们上马,这怎么策马,那总不能还要人帮罢?因此这段时间总是念叨着祖上显灵了,却被孙韩氏淬:什么祖上显灵,分明是二郎的功劳。
徐国绪这次来其实还另有任务的,一个任务就是因为王况年初送去的桂花和很是得皇后喜爱,不光是皇后,那些有得到的大佬们都是直呼这桂花简直就是上天所赐的珍品。因为闻着桂花香,所以李老二就动了心思,想看看能不能移植几棵到皇宫里去。
当然,李老二也不想劳民伤财,所以他只想移些幼树过去,但心里没个准,又不知道桂花在长安能否成活,所以就派了徐国绪来,看看王况有没什么说法。
桂花能不能在长安成活,王况没试过,不敢说死了,但是他却是知道,后世沪杭两市是曾经花了巨资几乎把浦城的丹桂都挖绝了的,但是最后几乎全死光,没种活,可以说是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的决策,白花不少钱不说,还浪费了丹桂这一巨大资源,搞得第二年桂花价格大幅度攀升。
长安可比沪杭两市偏北冷多了,气候也干燥许多,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气候,这桂花未必能活,但没试过也是不知道,所以王况也不好说,但是他却知道,丹桂只要一离开了唐兴,就不再是丹桂了,其形,其色,其香都会有很大变化。所以,即便能种得活,也只能是很普通的桂花。
徐国绪很小心的把王况说的都拿纸和笔记录了下来,当然皇帝交代的差使那还是得办的,好在今年已经有很多人都有种,幼树多的是,给点补偿也就是了,这不成问题。王况差了个人去送信给慎戥就能办妥这事,只需要徐国绪回长安的时候,路过唐兴取走就是。
徐国绪还有个任务,那就和王况是有关的了,李老二对一下子那么多的贵勋子弟涌进建州,终究是很好奇的,就一心想看看建州到底有什么地方能吸引人,但这些派来的勋贵子弟也有什么事也都只跟自己家族里的说,这几家又都自己瞒着,什么也不肯透露一点出来。
而李老二唯一安插过来的两个眼线,长孙煜和李业嗣的回报又是很简单,无非就是去年办了个流水大席,这是民间自发的,挑不出什么毛病,另外修路的事情,这也很平常,哪个州不修路?再说修文庙,这个值得上报么?中原各县哪个县没个文庙什么的?也只有建州偏远,人家现在不过是在跟上步伐而已。
倒是公用书馆算是大事,给寒门士子提供个免费阅读的所在,可这似乎和这些勋贵涌到建州也搭不上边吧?这些人哪个家没有书房,哪个家里不藏是百八十本的书,犯得着跑建安去读书?
因此李老二看来看去,建州所做的一切都是那么平常,挑不出什么地方能吸引了那么多人宁愿降一级也要过去的理由。因此就趁着徐国绪来建安,让他多呆一段时日,多看看,多听听,好回去禀报。这,才是徐国绪此行的最主要任务,因为他和王况关系好,李世民就料定王况很多事情不会瞒着徐国绪,是最好的探听人选,所以才派了他过来。
至于说王况会不会隐瞒什么,李世民倒是无所谓,一个不贪恋长安荣华富贵的人,一个不贪恋夜光杯的价值的人,在他眼里,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做出于国于民大不利的事情的。即便是王二郎要隐瞒,那也大概是他现在没什么把握而已,一有了把握,还是会都抖了出来的,活字不就是个例子么?他李世民要的,不过就是满足下好奇心而已。
其实也怨不得长孙煜和李业嗣的报告简单,实在是在这个以农为本的时代里,他们受到的教育从小都是以农为本,而且朝廷历来的赋税收入都是农桑占了绝对的大头,谁能想象到王况修路是为了利商?能想到办流水大席是为了以后搞成赛会经济而做的铺垫?能想到建文庙修广场是为了以后比赛有场地可用?能想到办公用书馆和发售便宜书只是为了解放人们的钱袋子?
还有许多王况在做却没有说的东西,比如说鼓励唐兴人大量的种桂花,这是为以后桂花能行销天下而做铺垫;比如说将要推广的辣椒种植,同样也是为了以后去赚建州之外的人的钱;还有椒盐所带动的竹雕业,桂花将来可能带动的烧瓷业等等等等,这些从单个来看,作用不是很大,但一点一滴的汇聚起来,那对建州的影响几年之后就可以明显的看出来。这些,不是他们这些没有任何经济学概念的人所能观察出来的。
不过,既然皇帝没让徐国绪早回去,所以徐国绪也就很是安心的在建安住了下来,这多好啊,有兄弟陪着,有好吃的,有好喝的,气候又宜人,让徐国绪就这么一直住下去他都乐意。
正好,今年王况所期盼的石面台球总算是完工了,去年做成的木面台球,王况只玩了一次,就没想再玩,那球滚的都不是直线,而是弯弯曲曲的,玩得很是不爽利,因此就耐着性子等石桌面做好。这次徐国绪来了就拉他感受一下,等回长安的时候,再带一张球桌给程处默,看能不能影响到那些个纨绔子弟也喜欢上,这可比投壶什么的好玩多了,投壶只要考虑技巧,这不光要技巧,还要算计。
桌面是花了好十几个工匠在那灰岗岩矿上直接一凿一凿的用了半个多月凿了下来,一共凿了三块,结果运到建安就裂了一面,没办法,路面再修,也是不如后世的平坦,车轮又没有减震。不过这个倒是给王况想到了在后世曾经听那个学农的同学说的南靖的雨林里有一种树藤,其胶的质量比橡胶树的还要好,只不过是产量没橡胶树高而没什么群体经济价值而已,但是,自己若是搞来的话,做为密封用的胶,也不需要多大量的产量,或者说,用来给自己打造一辆舒适的马车,那还是足够的。
因此上,前两个月,王况就派了人去寻找,那藤很好找,估计问问当地人就知道,这种藤一般都是成板状,而且往往一长就是从这个山头长到那个山头,特征非常的明显,割胶的办法王况也都说清楚了,现在就等他们回来了。
做台球桌面的石头运到建安,是由王五带了几个徒弟负责磨平的,光磨平一个石桌面就花了足足一个月的时间,让王况想不到的是,后世钳工用的精研平面的方法这时候早就已经出现了,王况毫不怀疑,这张磨出来的桌面的平面度绝对不输过后世磨床磨出来的。
算上来,一张台球桌,连运费,连工钱,足足花了王况好几十贯,这还不包括王五的磨石面费用,王五是不会要这工钱的,王况也不矫情去跟他算,以后给他在建安开个珠宝铺子就是了,现在建安人流量还是不够,有钱人也不是很多,暂时开不了珠宝铺。
如果把所有的能算上的费用算上,一副台球连桌的本钱就要上百贯,再加上房间的布置,地面的加固,想在家里安个台球桌,没两百贯下不来。这不是一般小富人家能承受得起的费用。
不过嘛,若是以后台球运动能推广起来的话,倒是可以举办下比赛,又能给将来建安的赛会经济添个筹码。
没两天,徐国绪就迷上了台球,一直担心以后到了长安没的玩怎么办,后来听王况说让他运一张桌子去给程处默,这才兴高采烈起来。台球的魅力,那远不是投壶这么简单的游戏所能比的,所以徐国绪的表现,王况也是在意料之中。
反正李世民也没给徐国绪下什么死命令说一定要探听到何种程度,所以徐国绪也就偷了懒,有什么就问王况,最多就是找下李业嗣,让他做个旁证而已,天高皇帝远,他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悠闲。
辣椒其实早在夏末就已经陆续有红的了,因此一般要送到长安的辣椒酱都是夏末就开始做了的,等到有辣椒成熟了,晒干了,第一批的辣椒酱也已经做得,因为今年长安种的辣椒还是产量不够大,做辣椒酱是不够卖的,所以还需要从建安再运一批过去,等到明年,就不再需要了,长安的产量就足够长安的市场需求。
这次王况特地让孙二和李大胆两个人押运,让他们也去感受感受下长安的荣华富贵,他们要一直呆到明年开春后才来,主要还是需要在林家铺子和建林酒楼锻炼下,让他们见识见识一下大场面,不然一直呆在建安,眼界开阔不起来,一碰到大事就会畏首畏尾的,当初讹了蒲熙亮的例子还摆在那呢。
几乎是孙二他们上路的同时,孙铭前就开始张罗着王况的婚礼了,日子已经敲定好,林家的嫁妆去年就已经跟了林小娘子一起过来了,房间什么的都已经准备一新,就等着林翰到了建安,日子到了,就给王况完婚。
结果这段时间王况又开始郁闷了起来,林小娘子又被林明用了婚前不适宜见面的理由给禁足出不来,这个理由充分得连林小娘子都没法反驳。
好在有三白在,三白也是机灵,竟然学会了帮王况和林小娘子传递书信,通常是林小娘子让三白递封信出来,里面全是小女儿家的情话,然后呢,王况很不识风情的,只让三白带了吃的回去,究竟三白是真的通灵了呢,还是说它是为吃的所吸引,王况就不知道了。
第一九八章 八宝粥和糖炒栗子
第一九八章 八宝粥和糖炒栗子
事实上,王况不得不佩服经济规律的牛气,自己只是在旁做了下引导,给了建安人示范着走了两步,接下来的发展都不需要王况刻意去做什么,人们就犹如是那闻到蜜香的蜂蝶一般蜂拥而上,这天下,没几个人和钱有仇的,即便是逐利之心有违孔老夫子的教诲,但咱一没那济世之能,二又不荒废田园,就是想让日子过得舒坦点,让小孩子过年有新衣穿,有肉吃,这不为过罢?
因此上,即便是有那么几个建州的老学究直摇头说什么有违教化之类的,人们依旧是该干嘛干嘛,老学究们你说你的,某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回转了身,继续赚钱去也。
这一年建安和唐兴的变化比起去年来明显了太多,街道整洁了,路上行人们脸上开始有了笑容,去年还只是小孩子欢言笑语的,因为去年经济才好转那么一点点,大人们有了点钱,就都首先用在了孩子身上,今年余钱更多了,大人们也开始给自己花了起来。
而且关键的一点是,去年,人们还有点心存疑虑,有点钱,就想攒起来万一有什么大用,但是看了一年,他们发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