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食王传(小灰雀)-第1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与成立南瀛州这件大事相比之下,在工部下新设个尚食监,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平姓秀才担任监丞就显得不那么引人注目了。果然是如王况所料,尚食监主要就是负责天下大比及各地食材的调配等相关工作,但不管农耕,只是将天下所有的食肆酒楼及小食铺归到了尚食监中来,很像是后世的烹饪协会,不过是一个是正式的有品级的机构,而另一个呢,打着民间的旗帜,行的是政fu机构的职能罢了。
不那么引人瞩目并不代表着没人关注,尚食监的成立,还是有人注意到了,而且也注意到了诏令里的一条,以后的尚食监官员,都必须从考评局中选出,而考评局成员,则必须由各届天下大比前十名中出来,这也就是说,你要想进尚食监当官,就必须有一手过硬的烹饪手艺要得到天下人的认可才行,这就在最大程度上将跑官要官的路子给堵了。当然了,你要是有一手烹饪绝活,那么你有能耐要来官,那也是你的本事。
这似乎是给工商匠人从仕开了个口子?以前也是有匠官,但匠官只是匠官,并不管事,成不了一部门的主官,像是蒲熙亮,虽然也当过一阵子的监丞,但那也只是一个待遇,并没有负责实质上的工作,手底下也就那么些跟着他干活的匠人,而其他匠官是主官的,比如说万海,比如说阎立德,他们可都是从科举中正儿八经的录用的,能当主官,那是从他们还同时是个文官的角度去任命的。
王况算是完成了一个心愿,尚食监的成立,代表着考评局也是官方机构了,孙铭前他们几个考评都得到了一个食学博士的从九品下职位,和算学博士、书学博士平级;尤其是作为考评局令的孙铭前,更是正九品上的官职。
而随着以后的尚食监走上正轨,尚食监还将改为尚食司,平盛田也将从现在的正七品上的监丞一跃成为从五品上的郎中(前面说错了,各司主官应该是郎中,而shi郎是各部副官兼各部本司的主官),考评局并不会随着尚食监升格为尚食司而升格,但身为考评局令,孙铭前也可以升两级。
当然这一切,都是后话,都要看平盛田和孙铭前他们自己的努力,能不能将天下大比办成大唐最大的盛事,办chéng人人都可以参与,家家户户都能从中得到一些好处的盛会,就要考验到他们的能力了,王况已经将他们扶上了马,最多,再护送他们一程,剩下的就只能靠他们自己去努力。
如果孙铭前有心上进的话,考评局也可以上升一个台阶,这不是不可能,在王况看来,如此开放的大唐风气下,才是真正的凡事皆有可能发生。如果有机会,王况也不会让孙铭前错过,前提是王况到时候还能说得上话。
王况没有理由不怀疑自己今后的去路,这一大串的手笔,恐怕会引起其他豪门世家的忌惮,李世民在位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动作,但换了李治这个耳朵骨软的家伙上位,可能对王况对王冼都还是信任的,但信任归信任,削弱他们的影响力也肯定是乐于去做的。
这起码是十几年后的事情了,王况现在没这个心思去,他还得赶着进一趟宫,将自己调整了后的东南亚战略跟李老2沟通一下,不能算是沟通,应该算是禀报并取得同意。
南诏是简单,现在的南诏,以后将会成为交州的一部分。但南诏以南,也就是后世越南的中南部,还有一个国家名为林邑,王况找来王冼问过,由于有一段时间和鸿卢寺的人打得火热,王冼对有什么国家来朝那是了如指掌,林邑这个国家可是年年来朝,岁岁进贡的,想要将其纳入大唐版图,有一定的阻力。因此必须将李世民说服才行,如果说服不了,就只能另想办法,让林邑自动上表请求去国设县或者设州
第四0三章 舆
石见银场将来是肯定要单独从南瀛州列出来独自成一州的,这才是东瀛三州的本意,所以,现在石见银场的主官争夺战从诏书一颁布,就已经是开始暗中进行了,王况不知道李世民的用意,要么,你就两州先设,两州的主官也同时选拔出来,省得大家心中猜疑,现在倒好,说是划三州,北瀛州也还罢了,目前不是没得到消息到底是打下来还是没打下来么?但却只给出个南瀛州的任命,而将石见银场托管到南瀛州下,又不选出主官,这就给了人无限的遐想。
王况可不管这个,他既然已经决定从东瀛脱身出来,就不会再去干预东瀛政事,或许,李老二这么做,也未必不是存了暗中观察朝中官员动静的意思?他这分明就是搭个舞台,让那些人纷纷登场唱戏,而他自己呢,则可稳当当的坐在台下看戏了,这李老二可够阴险的。
听说王况这个惫懒货竟然主动求见,李世民赶忙召见,对他来说,一个一向很懒的人突然勤快起来,绝对是有事情,而且是大事。而王况的大事呢?几乎可以肯定又是和好事脱不了干系,在李世民的印象里,王况似乎也没为坏事找上门过,没告过黑状,连小报告都懒得打,这样让他省心的年轻官员,这还是头一次被他碰上,现在王况找上门来,哪怕真的是来告状了,那也还是要摆出个重视的态度来的。
这次王况是夜里来的,为的就是不想再让别人碰到而生了什么遐想,自己的东南亚规划,整个东南亚群岛倒也罢了,他们还几乎没建国,即使是建国了,也是那种才略具备雏形的国家,与其说是一国,倒还不如说是一个部落,没有明确的地域边境,大唐最次也能在上面选个无人处先站稳脚跟,然后可能都不用做什么,既然在那立足了,那么建东到东治港往返的楼船拐一个弯停靠一下总是要的吧?可能这么几停几靠下来,那些个部族就会乖乖的投怀送抱了。
所以东南亚诸岛不怕被人知道,王况现在就怕被人知道他图谋林邑,毕竟林邑可是一直进贡的,图谋林邑是师出无名,王况可能会因此而被人拿了把柄,以后成为他人攻击王家的武器。
在宫里王况是边走边想,巧的是,给王况引路的又是那个黄门,见王况走得慢,有时侯走着走着会突然的拍一下额头,他也知道建安侯这是在考虑事情,所以倒也不催,反正陛下说过了的,先带建安侯去御书房侯着,他自己还没检查完晋王的功课呢,等检查完了就过去,似乎,时间上还是来得及的。
等到御书房前,王况已经又改变了主意了,无论如何,自己不能落下任何的把柄,所以,他决定,林邑的事提也不提,反正南诏灭国还早,等到南诏灭国后不还有几年的时间么?几年的时间,也够让林邑主动请求去国立县了。
“南诏啊,南诏”想着想着,王况就念了出来。
“建安侯说的南诏是何处?某怎么没听说过呢?”将王况引进御书房的那个黄门,听到王况的自言自语,好奇心起,不禁问了出来,建安侯脾气好,大家都知道,并不会如其他相公一样的板着一张脸来对他们这些个去势之人,而且,他也隐隐的听到传言,说是去年给他们寺人们做的那个导尿术,其实就是建安侯的师父教给老神仙的,然后老神仙才会先给徐监丞和林局令这些平日里和林家走得近的人先做手术,再传给了太医署给他们这些人做。
建安侯了不得啊,一来长安,又整出个诺大事件来,东瀛打下了一半,东瀛设州,建东设县,这都是开疆拓土的不世功勋,建安候倒好,眼皮眨也不眨一下就把功劳送了出去,把利益也就那么拱手让人,现在一听王况说什么南诏,他马上又和东瀛及建东联系到一块去了,莫非,又是有动作?自从小六子当上尚食局令后,他就替代了小六子的位置,成为李世民的随侍,因此对于大唐周边国家也是知道的,在他的印象中,并没有南诏这个国家啊。
也是王况上次的赏起了作用,所以这个黄门就有点为王况担心,怕他在李世民面前闹出什么乌龙来,建安候也怪啊,你说他精通那么多东西,怎么就偏生对大唐周边不是那么熟悉呢?这话不是他说的,可是晋王说的,说是从王三郎的口中得知,王二郎似乎对远离大唐之地反而比与大唐接壤的地方还熟悉。
什么?他没听过南诏?王况马上意识到,自己可能真的错了,能被皇帝选中做为随侍的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没有去势的话,让他去参加科举,只要考官公正,不敢说三甲,至少能中也是肯定的。就以徐国绪和小六子为例,他们对大唐各地的物产人物,对周边也是耳熟能详,对诗书礼仪这些,也都是精通的,说是宫内有专门的西席给他们授课的,徐国绪曾经叹息,如果他没去势的话,拿个三甲前三也不是问题,小六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所以王况一下就重视了起来。
“廖黄门没听说过南诏么?就是六诏那一带或者更南边,林邑国的北边。”王况试探着问了一句,这个黄门姓廖,是他那天给王况打暗号后王况找小六子问过了的。
见王况竟然知道他的姓,廖黄门更是心情激动,天呐,建安侯竟然知道某家本姓呢,难道某家真的好运来了?这下更加小心,连忙把自己知道的说了出来:“回建安侯的话,林邑北边便是唐林州和罗伏州呀,六诏又合称濮,并不和林邑接壤,而是和真腊国相连,真腊东部才是林邑,六诏东部则是交州,其主被封为滇王,是为戎州刺史,六诏便是戎州,交州往南还有爱州,驩(欢)州,棠州,然后才到罗伏、唐林二州。等等,建安侯说的莫非是六诏中的蒙舍诏?此部在六诏中位于最南端,故偶尔也有人称南诏的(灰雀将实际的地理位置和年代都略改了改,省得如同历史资料上那么拗口,大家莫拍)。”
这悲催的,王况这下才明白自己闹了个大乌龙,此时候正是大唐走向颠峰时刻的上坡阶段,南诏怎么可能反了呢?要反也应该是以后大唐走下坡路时候的事情,自己的历史知识啊,真是没得说,幸好知道自己的短板,也从没存了心思去卖弄,不然等下和李老二说起来,搞个不好李老二还以为自己得了消息说六诏要反呢,否则半夜三更的急巴巴赶进宫里来做什么?
刚好,趁着李世民没来,王况连忙问个究竟,廖黄门也知道王况深得皇帝信任,当下也趁着李世民不在,卖了个好给王况,私下给王况展开舆图讲解,王况这才知道详细情况(具体说,最南端的唐林州都没建安县大,不过有一点很好记就是,现在越南的广平省北部省界线就是当初唐与林邑的界线,而老挝的甘蒙省以北当时都是属唐的,那界线可以说是千年没变,大家就记得个大概,六诏就是如今云南加上少部分老挝,缅甸部分,老挝北部,基本是棠州所在,是个内陆州,其他州便是如今的越南北部),可以说,从晋隋起,一直以来北部湾早就内海了。真腊,就是后世的泰、老、柬么。
“王璃你在研究个啥呢?”俩人正埋头在那里嘀嘀咕咕,比比划划的,就听身后有人问了这么一句。
廖黄门登时脸色就煞白,豆大的汗水在这个已经开始凉了起来的夜里就那么冒了出来。王况回头一看,见李世民正捻了他那算不上浓密的颌下长须探着头也往案桌上的舆图上瞅,看光景应该是来了有段时间了,可能刚刚就是两人埋头研究,挡了李世民的视线,让他看得不真切了,心中急了,这才问了出来。
这时候廖黄门已经是吓的扑通一下就跪了下来,这让王况很是纳闷,他可是第一次见到有人跪李世民的,前些时日,即便是曹四门犯了那么大的罪也没跪下来过。不能啊,不过就是向他介绍了一下大唐疆域么?这能有什么罪过?让廖黄门如此担惊受怕?
“起来罢,今日是给建安侯看舆图,不算有过,就不深究了,自己去领五杖。”李世民瞥了廖黄门一眼,淡淡的道。
王况这时候猛然想起来,别说是唐时,就是在满清时代,地图都是属于高度机密的,底层官员只有资格看到自己所在地的地图,可以说是管多大的地盘,才能看到相应的地图,如一县之令,只能看到一县地图,在满清时代,能完成一幅全国地图都可以算是能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哪里像后世,地图满天飞,随都可以看到,不过也不是能看到全部的,后世谁要想买到一本哪怕是分省的地形图,也是难上加难,国人对自己国家地形的了解,反而不如外国人那么详细,这倒是一桩咄咄怪事(比如灰雀,想看某省的地形,网上木有,书店木有,只能上狗狗地球上看)。可见地图之于一个朝廷的重要性,难怪廖黄门要吓得脸都白了。
但王况不可能让其为自己受过,说白了,如果不是王况问起,廖黄门也不可能展开舆图给自己看,事情的起因,还是在王况身上。
“陛下,若是要打,那臣也得罚了,臣也请领五杖,另廖黄门的那五杖也算到臣身上罢。”
“怎么?王二郎你这是在威胁朕了?难道朕真不敢打你?”李世民一听,眼睛一眯,冷冷的看了王况一眼。
第四0四章 那里有这个
“陛下,臣只是就事论事。”王况低下头,这不是向李世民低头,他又是想看李世民的脚呢,有没有再动,可李世民是站着的,又不是坐着的,抖脚的下意识动作自然也就不会出现,这让王况有点失望,得,这下好了,猜不透李老2的心思了,都说女人的心思不要去猜,可王况看来,现在的李老2的心思才是最难猜的。
王况也是怕挨板子的,尤其这还是杖责,那滋味肯定比板子还难受,但他又不得不去挨,王况做事,常常是用将心比心去揣摩人的,假如换个位置,如果自己是廖黄门,挨了板子,心中肯定会有怨气,这怨气如果不消了去,天长日久,怨气就能变成恨。
唐风讲孝的同时,也很看重义,不义之人,哪怕再有才干,也会为天下人所不耻。换言之,你可以背地里做小人,没被人发现,那是你的运气,但是当面,就必须是义气当先,哪怕是稍微犹豫一下,在别人眼里,你的人品也是会大打折扣的。
“哼,你倒挺仗义。”李世民也知道如果不是王况提起,一个黄门怎么会想到给王况看舆图呢?而且,刚刚二人在比比划划的似乎是个新地方?既不是建东,也不是东瀛,似乎,是唐林那一带?难道,那一带又有好东西?李世民的胃口,可以说已经被东瀛已经发现的一个银矿及可能存在的另一个银矿给吊了起来,如果再来那么一两个,大唐岂不是可以直接用银子取代铜钱了么?而铜钱就可以沦落到补充的地位去,这不光是对民生有利,就是对大唐的交通物资也是有利的啊,本来铜铸钱就已经是亏本生意了,若是用了银子来取代,这个亏空不就可消去了?
现在的李世民,满脑子已经被可能出现的巨大利益所占满,哪里还顾得上惩罚廖黄门?为了让王况赶快的将他连夜进宫的意图说出来,李世民不得不妥协一下,更何况,刚才不过是要给廖黄门一个警告罢了,省得他以后不长记性,现在效果似乎也达到了,不妨卖王况一个好罢,于是挥一挥手:“下去罢,看在建安侯为汝求情的份上,就再放你一马,以后再犯,定当不饶。”
“是。”逃过一劫的廖黄门抹了一把脸上已经流淌成小溪流的汗水,躬身退了下去。
“这下满意了罢?还不速速给朕道来,你看这交州唐林做甚?”
王况又看了看舆图,图上的唐林地界大约一个茶瓯大小,就从案桌上取了笔洗过来,笔洗的大小大约是六个唐林大小,摆在了林邑的右下角,道:“此处名为小吕宋,陛下,臣说得可对?再往东南,便是建东。”说完,又取了个茶瓯放到了笔洗的右下角。
“嗯,似乎听说过,有个小吕宋国,多是我中原子民在那繁衍生息的,只是,这小吕宋又碍着你建安侯什么事了?难不成他们竟然也行使那掳人劫货的勾当?”王况一摆上笔洗一说,李世民的眼睛就闪了一下,贼亮贼亮的,对一个帝王来说,开疆拓土肯定是排第一位的不世功勋,现在似乎,又有借口可以出兵了?如果还像打东瀛那么容易的话,这是多多益善的好事啊。
“饿。”王况被小小的雷了一把,李老2似乎很有兴趣,听他口气,想着自己给他找借口?如果这样,那倒是好办了许多,不过,林邑还是不能轻易的动,王况决定还是从其他方面入手,先对林邑实行经济上的包抄,让他们羡慕唐林州的好,主动的请求去国立州。
“这小吕宋国虽名为国,但却不是正经国家,没有固定的疆域,没有固定的一套朝廷及官制,其实,不过是几个部族联合起来而已,这些部族中间,有不少地盘是无主之地,若论肥沃程度,那是无法和中原相比,气候也是炎热无比。但是,那里有这个……”王况说完,在李世民面前一摊手,手掌心,几粒金瓜子在灯火下一闪一闪的直耀人眼,仿佛一个小恶魔,挥舞着黑色的叉子对李世民喊道:“来呀,来呀,来要我呀。”
“二郎所言当真?”李世民的眼光灼热,就如同看到一个九天仙女,不食人间烟火,美艳绝仑的,但却是在他眼前一件一件的脱着衣裳,一边脱,一边还合着缥缈仙乐翩翩起舞,说有多诱人就有多诱人。
……
贞观十三年的冬天,长安并不太冷,和往年相比,雨雪固然是增加了不少,但气温却是不那么低,或许是因为有石碳炉的方便罢,如今长安许多人家,都按了石碳铺子给出的样式,在自家用铜皮安了个烟囱用以将石碳炉的火气引到屋外去,有条件的就全部用铜皮打,没条件的则曲曲绕绕的用砖砌,然后在和石碳炉的交结处用了个铜围子围起来,以保证那石碳烧后的刺鼻气味弥漫在房间内,石碳铺的可是说过了,这气有毒,而且是建安侯的弟弟,如今已经从建安小才子升格为建安才子的王三郎说的,那这话还能有假?就是在紧闭的房内烧木碳,都会有人不明不白的死了呢,何况这么刺鼻的气味?闻着都难受,这时候大家也才明白,原来烧碳也是会有石碳气的,夺人性命的自然就是石碳气。
这是王况将一氧化碳中毒的因果换了个常人容易接受的说法,通过王冼的口中传了出去的,如果换做前些年,这话当然没多少人会信,但今时不同往日,王况说出来的话,那就几乎是代表正确的,是以,那些买了石碳炉的人家,都是格外的小心。
林家铺子最近也多了项生意,那就是凉皮,绿豆淀粉和凉皮的做法,并没有传出去,除了那些御厨会之外,就只有建林酒楼挑选出来的几个可靠师傅会,他们这些天就专门的做淀粉,旋凉皮。建林酒楼则卖成品的拌好的凉皮或者是炒河粉,林家铺子则是发卖旋好的凉皮和河粉这样的半成品,河粉好办,晒干了放上个一年两年都没问题,唯独只有凉皮,在这冬天,最多能存放七天,时间再长,就坏了。
山外山也在建林酒楼开始卖凉皮的第三天推出了类似的菜肴,这让长安人感慨建林酒楼和林家铺子的大方,那么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竟然也不会掐了他的脖子,愿意发卖给他们,要是换了自己,其他人自问没这个大度。因此,山外山和随后跟着一起推出新小食的酒楼倒并没抢了建林酒楼的生意去,建林酒楼依旧稳居第一。
王况的县候府已经是彻底的改好建好,就等着搬进去了,但因为王况曾经说过,要等到林小娘子来了后一起搬家,这才有意思的话,所以,也没人刻意的在王况面前提及这个事情,尤其是林老太爷,对王况的这个说辞更是满意,这说明什么?说明自家女儿和细郎那是夫妻恩爱呢,而且,这也代表着,王况回建安后,不用多长时间,又会回长安一躺,而且是带着林小娘子她们来的,那时候,外孙也该出世了,自己可以抱孙孙了,这日子,越过越是有盼头了哇。
十一月,正是常举的日子,这些天来,外地来长安的学子那一波接一波络绎不绝,离开科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各客栈就已经是人满为患起来。这时候就有那些曾经去过建安,见识过建安的家庭旅馆模式的人家,寻思着自家的房间有多的,动起了心思,将空房间打扫一二,裱糊一新,贴上些吉利的话或是字画来吸引学子门租住。
更有那些家中有适龄小娘子的,想得更是遥远,寻思着若是租住于自家的学子,若是品学兼优,又是未尝婚配的,自家闺女也是近水楼台先得月么?是以,但凡见到年长的,明显是有了妻室的,就刻意的抬高价钱,将其拒之门外,若是有那少年郎前来,就曲意奉迎,压低价钱,诱使其入住。这事明摆着的么,都那么大年纪了还来应考,那定是学识一般或者说没什么特别的名气的,而年少的既然敢来,说明胸有翰墨,心存珠玑的,即便是今次没取中,那么再下次呢,也未必不能取中,没瞧见么,人家新一代的建安才子,才是弱冠呢,可惜了,听说早早就婚配了的,不然,自家闺女倒是般配的。
天下父母,都是认为自家儿女强过别人的,是以,大多数人倒没动起其他心思,不过却也有不少人家,自以为自家闺女也是出得厅堂,下得厨房,长得眉清目秀,家教有方的(这是他们自己认为,至于旁人怎么看的,那不是他们的考虑范围内),就动起了是不是可以让自家女儿给王冼做妾室的想法,如果说王冼只是个白身,顶多能娶一妻纳一妾的,而且纳的妾还要隐密。但王三郎现在是谁啊?那是建安侯的亲弟弟,而且还是最疼爱的,可谓出子候门,算是勋贵子弟了,纳上几个妾,应该不成问题。
基于这样的想法,这段时间,就有不少媒婆子守在了升平坊外,专门侯着林府或是升平坊的其他人出来,塞些个银钱,打听打听下情况,交通信息,又暗中婉转表达自己的来意,只求能带一句话到林老太爷耳中,当然,若是能带到建安侯耳中那是最好不过了。
而早在有媒婆子在升平坊街口转悠的时候,林老太爷这个人精就已经猜到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因此,在他的交代下,几乎所有从升平坊走出去的人,都是很大方的接过了银钱物事,笑眯眯的答应一定转达,至于转达后,老太爷或是建安侯听得进听不进,那就不是他们需要去考虑的了,所以,这些时间,林府上下和升平坊一众收钱是收得手都抽筋了,个个在晚上睡觉都能乐得笑出声来,有几个恶点的,甚至专门的就在升平坊门口进进出出的……。
第四0五章 异动
第四0五章异动
建安侯府虽然是没有正式的搬进去使用,但苗五他们几个也早就搬进去了,新宅子,那必定是要有人住着,涨涨人气的,要是没有人住的房子,人气赢弱,房子就破败得特别的快,许多房子就是如此,哪怕再新的,只要几个月一两年没人,等到再搬人进去看时,就几乎都能赶上有人家的,住了几十年的老房子了。域名。
原来的王家小院里,也就留了几个人,还特地的僻了房间来供那些建州来的学子们住,虽说是离着考场偏远了些,但有府中的一辆马车,及林府特地调派过来的两辆马车,合共三辆负责接送,是以也不见得比那些住得近的人要多huā时间,而且,建州来的学子们,每天的三餐,都可以去建林酒楼用餐,建林酒楼专门在后院里僻了个大房间,摆了几张桌子,足够容纳二十多人同时用餐的,而且时间上也没规定,随时来随时有吃的,这对建林酒楼来说,反正火一天十二个时辰都有,并不存在什么麻烦不麻烦的说法,而且每人吃的也都一样,三菜一汤,每天换着huā样。
当然了,他们若要是想到正堂前去用餐,那就和其他食客一样要收钱了,毕竟的,整个建州这次来参加常举的也有二三十人,可以说是历年来最多人的一次,这都要归功于建州这些年的读书及建安书局huā了大力气去印书并且平价销售的功劳,几年下来,效果显著,读书的人是越来越多,有不少以前因家庭窘迫被逼着丢了书本而另谋出路的学子,也都重新的将书捡了起来,因为小东家可是说过呢,要感谢的话,你能好好用功,将来考取了,为父老乡亲服务,那就是最好的感谢。二三十人要占了许多的位置,如果让他们到正堂前用餐,必定会影响了酒楼的生意不是。
至于早点,他们可以在建林酒楼吃,也可以去建安小食铺去,建安小食铺也和建林酒楼一样对建州学子开放,但比起建林酒楼来,huā样当然是少得可怜,所以,一般也就早点的时候,会有人去吃点。
由于有了建林酒楼带头,其他酒楼,也都相应的跟着给他们家乡来参加常举的学子们开放了伙食供应,这些在长安开酒楼的,大部分都是有个家族的,比如说范阳卢氏的隆望楼,比如说清河崔氏的鸿运楼,他们的根并不在长安,而是在乡里,拉拢本乡士子本就是他们一直在做的,而且没得办法,现在建林酒楼就是长安饮食业的风向标,况且还有个山外山总跟在建林酒楼后面,建林酒楼有什么,他们很快也会有什么,这前面的两家都这么做了,如果他们不跟着做,岂不是要被乡人在背后指指点点的?
据说这次的常举很得重视,本来科举就是朝廷重视的了,现在这一届更是引人瞩目,听说主考官从原来惯例的礼部shi郎改成礼部尚书,而且规矩也严格了许多,一经发现夹带等等舞弊行为,将终生不得取仕,所以这一届的常举,大家都小心谨慎,等人全都入场了,竟然没被搜出一个舞弊的人来,可以说是自晋以来,最为守规矩的一次科举。
王况已经开始准备收拾东西了,来长安,他该做的都已经做完,连本来没有预料到的事也都做了不少,可以说,这次的长安之行,不光是王况自己所获颇丰,朝廷上下,上自李世民,下到一个九品匈,也都或多或少的直接或间接得了好处,所不同的只是好处的大小而已,大头的当然是朝廷了,而王况要回建安的消息也没刻意的隐瞒,是以,这些时候王况的县候府前也是人山人海。
官员耳目都灵通着呢,升平坊么,进不去,建林酒楼和林家铺子虽然是林家有份,但客来客往的,也不是接纳人情礼物的好去处,知道的那会说这是前来给建安侯送行的,不知道的还会以为他们是来行贿或者结交乡党之类的勾当,因此当打探到县候府上已经有人,而且在颐政坊街口并没有像升平坊一样有千牛卫守着,就都把礼物送到了县侯府,还担心王况拒绝,基本上,全都是礼物抬过来一放下,然后敲一敲县侯府的门,有人应声了,就马上走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