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食王传(小灰雀)-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王况早就怀疑不是李胖子就是太子搞鬼,这个汉子只是证实了王况的猜测而已。对于不是人的人,王况不会多说,但也不会亏待于他就是了。对王况来说,找个机会,让李业嗣找他家老头子帮个忙,就说是建东借用了此人就可以了。
本来王况对李胖子其实没有很深的恶感,对他来说,注定要失败的李胖子其实也很可怜,这个李胖子其实才是真正的符合可怜人有可恨之处这句话。
李胖子并不是不学无术,相反,李胖子却是个书画鉴赏大家,深得李世民宠爱,其受宠程度和李恪有得一拼。本来按例,皇子成年后不得常驻京畿,必须到封地去,但李胖子也和李恪一样,得到了“不之官”的许可,允许在长安开府长住。
其实李胖子并不胖,按唐时的审美观,他还偏瘦一些,就是放到后世,也只不过有些体宽,还完全达不到大胖子的标准,只是王况先入为主的李胖子会篡位,又屡次三番的打王况的主意,再加上程处默他们一直叫他李胖子,所以不太胖的李泰到了王况眼中,就是个胖子了。
王况一直对李胖子退让,一部分的原因是对方肯定会失败,就等着以后打落水狗就是,至于将狗打进水里,那是要费点力气的,王况才不愿意帮李老2出这个头,老子打是可以的,外人打那就不行,古往今来,概莫如是。另一个让王况退让的原因也是因了李胖子的才气,其他不论,就冲着他正在主编的五百五十卷的《括地志》,首次按道,州,县分级阐述了天下地理,这种地理体裁是后世的地理类书籍大多采用的体裁,可以说他是后世地理书的祖师爷。
从后世来的王况,比这时候任何人都人才的重要,本来他以前还没有深入的考虑,等李胖子落水后是不是要去打上一下落水狗的,因为李胖子从头到尾,只是图他的产业,图他拥有的技术,并没真正的对王况做出出格的事来。
但是这次,李胖子的手伸到了南山,差点就揭破了王况视为命根子的田黄,王家的财产能不能传到后世的王况身上,王况一点把握也没有,但是田黄,王况却是有把握,只要后世的也是在这个时空的,那么就能找到田黄,不是一块两块,而是如山的一大堆。
无疑,李胖子触碰到了王况的底线,天作孽尤可以,自作孽不可活,这可是你自找的,王况心头暗恨,但是,要动李胖子,不是那么容易的,李胖子隐藏之深,是一直到了太子被废之后才被的,而且要不是长孙无忌的坚持,李胖子还差一点就被李世民立为了太子。
但是,为着正在编写的《括地志》,王况还是不想动李胖子,要动,也得等到四年后,等《括地志》编完了才行,这可是地理巨著,舍不得啊。
只是,准备工作应该要开始进行了。
连续几天,王况都是窝在书房里面,林颖芝和小疲q王况一躲到书房,必定又要有大动作,也都不来烦他,只是偶尔来书房陪王况坐坐,替他解解闷。
几天后,黄大后又匆匆的离去,王况这才恢复了正常的悠闲生活。
说悠闲,其实不悠闲,黄大带来一个让他哭笑不得的消息。黄大在安排魏小五的人将那汉子转移出三十里铺的同时,也没忘记对王冼的暗中保护,在王冼被新派来的丫环逼得落荒而逃的第二天,他就让人开始调查那个丫环的来历。
结果是让人啼笑皆非,那个丫环,本来就是林家的家生子,上溯三代,都是在林府中老实本份的,所有的事情起因,就源自与卢国公裴翠云的到访。黄大在事情是从裴翠云到访之后发生的,他的身份,不适合再去调查这事,便禀报给了王冼。
王冼在林老太爷和林老太太的眼中是宝贝,三言两语的,就被王冼把前因后果给诈了出来,最终还是落在了梅兰竹菊四个丫环身上。
也不知裴翠云是梅兰竹菊四个丫环现在还是云英未嫁的,她送四个丫环来,可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就是预备着以后给王况当偏房用的,王况没碰四个丫环,裴翠云坐不住了,这才上门来找林老太爷要个说法。
林老太爷本身林家香火不旺,自是没有后人的苦恼,又见女儿的肚皮从结婚后到现在没个动静,心下也为王况着急,再加上王家如今只剩了王况三,他就更是上心,如果说以前林家做过一段王家的保护伞,那么现在,王况就是林家的保护伞了。
王况这才二十出头,就封了县伯,再往后,按这势头,封侯封公应该没问题,至于早些年间传闻的皇帝许了个封王的说法,林老太爷这些年是不大信了的,李唐天下,还没有异姓王出现过呢,而且瞧这架式,以后估计也难。
县伯袭爵是要降一级,可要是到了侯这一级,那就开始有世袭罔替的可能了,只要王家子孙兴旺,那么就有可能一直承袭侯爵,不管是嫡子也好,庶出也罢。所以,林老太爷就上心了,又存了要试看看倒底是王况不能生育还是自家女儿的问题的心思,因此于裴翠云商议了一出,让林管家带了话给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大意就是,若四个丫环还不能得了王况的雨露,以后卢国公府可不认她们是从那出来的了。
既然王况那里要进行,王冼这个宝贝林老太爷自然也是不愿意落下,一个是担心王冼年轻血气旺,怕被人诱了往勾栏里去,自此沉缅下去,另一个也是担心王家的血脉问题,他可听说了,王大郎娶了陈丫儿两个,到现在为止,只得王晟一个。
本来么,林老太爷还有些以为这是王况故意的安排,就是要安排王家人才有个阶梯状的接替,相互提携的,这是以前对王况盲目的信任而造成的,但裴翠云的来访,使得他推翻了这个论断,再要培养接替人,也不是这么培养的么,子女多不是更好挑选接替人么?
所以,综合细郎至今无子,以及王凌只得一子的信息,林老太爷又想歪了些,担心起了王家血脉怕是传承困难的问题,既然是困难,那就多播种了,于是,就安排了个丫环给王冼,丫环又经过了林老太太的耳提面授,加上王冼本身长得俊,待人和气,林家上下没人不喜欢的,自然是嘴上应允,心中欢喜,一万个愿意,这才有了王冼沐浴时的那一出。
没想到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后面还有裴翠云在支持着,难怪这四个丫环最近胆子越发的大了起来,再一想,不对,没准林颖芝和小疲q也这个事情,只把瞒在鼓里,难怪说几次提过说要给四个丫环找婆家,林颖芝答应是答应了,却笑得那么的诡怪。
既然裴老虎都出面了,王况不得不考虑了,是把四个丫环推了出去得罪裴老虎呢,还是收了?
卢国公一脉,一直都是香火鼎盛,圣眷延绵的,当朝的几个国公里面,就数程家一支独秀,一直延续到宋代了唐,后人虽然没出几个人才,但国公是一直都保留着,只是有时候换个爵位而已。所以,王况犯难了。
不过,王况心中也有那么一点点的小兴奋,这么看来,不光可以看了,还可以吃了?以前不敢动,一是为的林颖芝和小疲q俩丫头考虑,另外就是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好歹是卢国公府送出来的,不比得买的丫环,不能太唐突了。
但是,除了梅兰竹菊四个丫环外,还有如花和秋香呢,对这两个丫环,王况是没有任何的邪念,只是为着她的日后着想,俩丫环的年纪比梅兰竹菊四个都大,是该为她们找个婆家了,总不能有一个就收一个吧?随着以后家业的扩大,丫环只能是越来越多,哪怕是三全上,那也要忙得。
王况,呆在建安的不会太长,这些年里,其实是赖在建安不走,本来按说,封了公,侯,伯,子四个爵位的,如果不是领兵在外的,都必须住在长安,只有封王的,才是必须到封地去住。王况借了建安离不开他,又有个建东刚兴的由头,赖着不走,李世民也就没催他,朝中大佬又不想得罪他,也都是睁一眼闭一眼的,要换了是其他人做这个建安县伯还赖在建安的话,恐怕弹劾他的奏折就能把人淹死。
而且,不可能所有的府上丫环都把眼睛盯着主家的,和主家见面的机会,远没有和家丁相处的机会多,长了,总归是会有两情相悦的出现。可不能只顾着的性福,而忘了家人的性福。
果不其然,王况将消息放了出去后,候老四就板了一张脸来找王况了,这个侯老四,就是当初在富来参与设计曹六的,狠狠的坑了一把蒲熙亮的那个面部受伤,没有表情的候老四,王况也请孙老头为他看过,孙药王对这个也是束手无策,神经损伤放在后世都是非常难治疗,王况也只是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不行也就罢了,所以侯老四到现在还是那副面无表情的样子。不过这个样子,拿出去唬人倒是好使,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到富来客栈闹事的外地客人,侯老四一出面,木然的表情加上从死人堆里爬出来带着的一丝杀气,往往都不用多说,往那一杵,就能把闹事的给吓跑了。
让王况没想到的是,如花和秋香这俩丫环中年纪比较小的如花没看上最为机灵的陈大,却是看上了侯老四,看来如花还是有那么一点点后世人的心态,喜欢酷难,别说,侯老四成天的板着一张脸,倒还有几分酷像。如花相中侯老四,自然平日里对他看顾有加,帮他洗洗袍衫啊,或者是帮着整理整理下房间啊的,一长,这二人就都对上了眼。
如花是个女儿家,害羞,自然是瞒着不说,侯老四呢,则是和陈大他们一起,一直奉王凌为老大,以前是担心如花会被王况看上,自然是一直不敢提这事,现在王况放话出来说,只要郎有情妾有意,就会成全,侯四也就找上了门来。
王况当然乐于见到这样的结果,候四和如花就是一对榜样,当然要答应,而且还要给他们办个风光的喜宴。有这一对标杆立在那,效果十分的显著,一,秋香一下就成了香饽饽,在家里许多事情都有其他人抢着帮满做了,就连出门采买,也都有那小郎自告奋勇的或是开路或是提。
本来王况还想着借这个机会,看看能不能把梅兰竹菊四个丫环中至少发落出去一两个,他可是记得,以前陈大一伙是团团围着这四个丫环转的,有事没事都要在璃棚附近转,就连他们的操练场地,也央着王凌从厨房边挪到了璃棚边上,大概是存了在四个丫环面前展露身手的心思罢。
可诡怪的是,竟然没一个人到王况的面前来求四个丫环中的任何一个,王况这回彻底死心了,想必是这四个丫环已经明确的表过态了,只是不而已。
唐时的风气,远比后世和*谐(郁闷,连这个词也要合鞋)朝开放得多,经常能在街上碰到主动出击追着小郎跑的正经人家的女郎,王况是早在扩建城墙的时候就亲身经历过了,现在已经见怪不怪。这些年,随着王况的地位提升,建安人家又都了王况的立场,所以这些年也就几乎没有女郎再来“调戏”王况的事情发生,倒是王凌,这些年里是花边新闻不断,有时候回家,王况还要提醒他擦一擦嘴角的胭脂。
第三三四章 梅兰竹菊的出路
第三三四章 梅兰竹菊的出路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夏天,其实过得很快,恼人厌烦的蝉都没鸣叫几天,就渐渐的安静了下来,稻田里的稻谷早就灌满了浆,一粒粒圆鼓鼓的,眼看着,又是一年好收成。不仅是稻谷,番薯和米仁都是长势喜人,辣椒也是如此,放眼望去,辣椒地里是红彤彤的一片,还没到秋天,就已经开始有许多辣椒泛红了。
今年天公作美,不光是建州,其他地方的粮食长势都非常的喜人,虽然还有近一个月的才是秋收时节,北方还会更晚一点,但今年的大丰已经是不可阻挡。
建州今年更是人人脸上喜气洋洋,许多人家种的柰果树都有了好收成,被王况以一斤十文的价格收去了,少部分送到长安去,大部分则用来做水果罐头了,而种甘桔的人家,也收到了富来商行的预订。细心的人,但凡是家中有种了多棵花梨的人家,今年的收入都要比去年翻一番还多,而那些没种花梨的,则变化不是很明显,一,传言四起,说那花梨果真是聚财之木,许多没种花梨的人,纷纷的抗起锄头上山去找树苗去了,想赶在秋收前先找到树苗,先移植个一棵两棵的,其他的则做好记号,标记给别人看,这是有主的树苗,等到明年春天再来移植。
其实,这不关聚财不聚财的事,也不是王况的有意安排,家中有花梨的人,大多都是房前屋后空地不少的,有空地,又他们的小东家,自然就会去种花梨,同样的,也是因为有空地多,也就多种了不少柰果树,收入当然会增加不少,而那些没种的,基本都是家中空地不多,有的又因为信风水的缘故,以前种的老树舍不得挪了,因此在是信风水还是信小东家这两个问题之间犹豫了许久,最终是选择了先保持不动,观望一年两年再说,现在一看,还是信小东家来得现实些,就都开始准备了,不仅要种花梨,也要种柰果,以后凡是小东家让大家种的,将再也不能过了。
历史的车轮,终究是偏向了,王况第一次,历史的改变,竟然能引起气候的改变,不光是本来应该在去年七月发生的谷水泛滥和大河决口都没发生,就是本应该在今年春发生在松、丛两州的地震也没发生,这都是历史大事件,就这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让一直关注这两个灾害的王况吃惊不小。
为这两个灾害,王况可是做了不少准备,结果最后就好象是一拳打在了棉花堆上,无处着力。也幸好,没人王况为这两个灾害做准备,不然,这时候肯定会有人说王况故意危言耸听,扰乱民心了。
不过有一个人,却还是严格的按照历史这个编剧的安排,走完了他的一生,这就是和欧阳洵、诸遂良及薛稷一起并称“四大家”的虞世南。李世民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虞世南因为身在人才辈出的贞观年间,所以在历史上的地位和其真实地位差距不少,很多人会感到陌生,但其兄虞世基可是个厉害人物,曾经在前隋任建安王法曹参军事,炀帝时为内史侍郎,专典机密,参掌朝政,名声显赫一时。
王况本来和这些文人都没交集,他们搞他们的文,王况搞的吃食,两不相干。但这次,因为王冼在长安闹得动静不小,又得了诸遂良的指点,算是有半师之谊;兼且其兄虞世基曾供职于建安,所以,虞世南对建安出来的王冼也是颇多看顾,没少为王冼在世族豪门中造势。在得知其去世的消息后,王况特地着人前往长安吊唁。
本来王冼就去吊唁过了的,但王况吊唁却是不同,王冼吊唁是以个人身份,但王况吊唁则是代表了建安王家。这么一来,又一次的加深了朝中各大佬对建安王家的印象,再一次的落实了王况对那些肯看顾王家人的回报的说法,这可是王况第一次派人到长安吊唁逝者,要,六月,虞国公温彦博去世,王况可没派人去的,而虞世南只是个永兴县公,比稳彦博低了不少档次。
也是这一年六月,黄良得了个好消息,朝廷订立了功臣可任世袭刺史的制度,这里的刺史不是指的一定是实职的刺史,比如说黄良若去世,建州刺史改派他人,则黄良的仍旧是建州刺史,不过是转为虚职遥领罢了。黄良算是功臣,所以这个消息对他而言,比起升职还要高兴许多。
王况同样也得了好消息,在东治港建造的两艘大楼船提前半年完工,正好可以赶上季风转向起锚开往建东,同时建好的还有五艘小楼船。大楼船可容纳三千多兵士,这是在海上远洋航行时候的标准,如果在内河,因为不需要载太多的物资,则可容纳四千兵士,在同等大小的情况下,比改进前要多容纳了一千人。小楼船则可容纳五百兵士。
两大五小的楼船,再加上原有的一艘大楼船,就一共是三大五小的楼船,除了原来的那艘搂船要用做沿海巡逻外,一大五小的楼船将组成一个舰队,长期驻扎在建东,另一艘搂船则用做大陆与建东之间往返的运输船。
有了这个舰队,大唐就成了太平洋的霸主,而新的楼船也已经开工了。第二批将再建五艘楼船,全是海用大楼船。造船的钱,自然是建州出,为建这五艘楼船,建州将不得不推迟一年申请从中州升格到上州,本来按计划,应该是后年,黄良这一任满后马上申请的,为了楼船,只好推迟了。
以王况的财力,要他独立承担造船费用是没任何的困难,别说五艘,就是再造十艘也行,但是王况不能,这楼船可一算是国之利器,只能是朝廷出钱,个人嘛,还是少掺合为妙,现在是不会有人说东说西,但难保过个几年,会被人扯出来。
建东置县的建议及县令人选的建议已经递了上去,同时,两大五小的楼船,也载满了兵士和物资开往建东,这些兵士都是从建州和福州两州的镇军中抽水性好的出来的,这一派出去就是五千多兵,占了两州镇军兵力的差不多一半,而因为抽调兵士形成的防卫空白,则是由衢州和饶州“友情赞助”临时抽调了部分兵力。
对王况的动作,江南东道镇军府是大开绿灯,本来镇军的调动需要兵部行文和镇军府的批文,但镇军府是皇帝默许王况的作为,且这调兵去帮助建州和福州防卫也是李业嗣的出面邀请,不是他们主动出兵,在这个情况下,只要事后将一应公文补全了,并且得到兵部的补充说明,就不是问题。兵部尚书是李靖,难道他还会为难的孙儿么。
再者,建东之事,朝廷早就下过旨意,允许建州镇军便宜行事,是便宜行事?那就是建州镇军认为好就去做,时候报备即可。有这一层原因在,又其实着幕后的推手就是王况,没有王况就没有福州水军,也没有建东并入大唐版图的事情,各地镇军正愁着没机会和建州方面把关系搞得更好呢,现在有机会了,还不赶快的抓住?
王况这边忙着,长安那边也没闲着,李老2要动作了,这是王况的判断,不光是行军饼坊,就是富来商行都收到了朝廷的订单,要赶在秋末之前,生产出足够五万大军半年所需要的罐头和麦芽糖,行军饼的订单则是增加了一倍。
如果只是作为常年的储备,朝廷应该不会向富来客栈下订单,也不会限定,现在这么做,只有一个可能,最迟在明年开春,就可能是对东北或者对西南用兵。而且最起码是五万以上的兵力。正是本该发的洪水没发,本该地震没地震,使得大唐这两年的粮食满仓,就有了对外用兵的可能,而以李老2好战的性子,在财力窘迫的情况下都要用兵,更别提现在有这么好的基础了。
王况很是犯难,梅菜的产量还是没上来,豚猪也是不够,只能去周边州县去收,幸好许多人家都有种了萝卜,在梅菜产量不够之前,萝卜叶也可以用来做腌菜,自然,今年供应给朝廷的罐头,就只能是腌菜炒肉罐头为主了。
不是只有建州得了好处,王况,梅菜干在后世虽然是因梅州而得名,但真正最好吃的梅菜干却是在汀州一带,顶级的梅菜干甚至都不需要泡发,直接加几片肉上锅去蒸就非常的香,肉越肥,香味就越浓,这可能和当地的气候及地理条件有关。因此,汀州的百姓得到了王家的保证,只要他们种梅菜,做梅菜干,王家是有多少就收多少。
同样的,常州无锡县的民众也从金陵姜家那得到了保证,他们的桃子是有多少就一定收多少,价格有保证,销路有保证,一时无锡民众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来年大种桃树,这些桃子,同样是要送到建安来做罐头用的。
也因为有人专门种了豚草来卖,建州养豚猪的人越来越多,除了之前慎家那个远房专门养起了豚猪外,今年又有好几个有点实力的人家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番了,就是平常人家,以前会养一头两头豚猪的,现在最少养殖数量也翻了两番以上。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第三三五章 风雨欲来
第三三六章 还是收了
第三三六章 还是收了
到目前,建州已经不缺耕牛了,连续几年的大力补偿制度,使得建州人对耕牛的重视程度远高于其他地方,再加上这些年大家也都见识到了耕牛和新犁结合起来的威力,这两个一结合起来,使得劳动强度大大的降低,耕地的速度也是加快了很多,以前即便不算上开荒的地,只按一个劳力十亩的永业田来算,光是耕地就要用上半个月的,现在可好,三五天就搞定了。
对现在的建州人来说,宝贵得很。
农闲时并没,有需要做的,亲朋好友都能帮衬一二。但到了农忙时,大家都恨不得一天掰成五天十天的用,多一天,就能多种些,季节可不等人呢,因此这时候想请人帮忙是很困难的,你要种?我也要种呢,要不,你家先放放,先来帮我家干,干完了再来帮你?
这一充裕起来,春天能种的就多了起来,秋收也就能多收不止三五斗了,而是三五十石。于是,收入增加了,尝到了甜头的人家就更家的不遗余力的养牛,现在都不用州衙门出面,一到农闲了,就有不少人家跑到县衙门去开路引,要到外地去买牛。
才刚夏末,离新一届的天下大比还有三个多月的,建安就开始热闹了起来,或许是因为前年王况参加大比,得了个之前没有,之后如果王况不再参加也不会再产生的特等奖,去年,唯一没有参加大比的两个道,都在各自的地盘上举办了道内大比,选拔选手参加今年的天下大比。
这些偏远的地方,因为离建安太远,不如今从建安到长安所花的已经缩短了一半,路也好走了许多,还以为是和以前一样,算着,嗯,走到建安刚好赶上大比,也就提前出发,自然也就提前两个多月到了建安。
原本以为到了建安,就要白白的浪费掉三个多月的,却没想到,到建安后,建安街道的两边,早就支起了许多的空摊子,供给外地来的客人租用,不光是摊子,就连一应的家什都能从摊子的主家租到。
于是就有人开始尝试着租下摊位和家什,就地取材,做起了小吃生意来,原本没想着能赚钱,只图个能将这多出来的三个月的花销赚就行,没曾想,随着离大比的日子越来越近,同时,也是秋收越来越近,各地涌到建安来采买时令农产品的商人越来越多,他们的生意也日渐兴隆了起来。见那些早租下摊的人赚得不少,其他人也就开始跟着学了起来,街上开张的摊位越来越多。
本来还有人担心,开张的摊位多了,赚不到钱,但事情却是出乎他们的意料,哪怕是开张的小食摊再多,就从来没有人会一直到夜了才打烊的,都是到了傍晚,头天准备好的食材就用完了,没得卖了。
这个摊位出租的主意不是王况出的,也不是林明刻意引导的,而是建安民众自发起来的,从第一年的大比开始,就有一些精明的人觉得,虽然不能参加大比,但所做的吃食也是建安这边吃不到的,那么多的行商,那么多的客人,为不趁着天下大比的机会支个小摊呢,这么好的彰显名气的机会可不能丢了,于是就找到住的家庭旅馆东家说合,在这家门口支起了摊,没想到效果不是一般的好,于是,渐渐的就开始有人模仿起来,甚至出现了一些人,不光大比年来,就是建安的流水大席也来。
后来考评局一合计,干脆,也让这些人参加流水大席,但不参加评比名次,就这么一来二去的,渐渐的,一到流水大席和天下大比的时候,整个建安的所有街道两边,几乎都支上了摊子,其中最多的就是做吃的,再有就是其他地方的特产。
建安的流水大席和天下大比,已经不光光是饮食界的盛事了,触角已经开始向各行各业延伸,已经初步具备了商贸会的雏形。越来越多的商人,如果要想选一门行当来当做营生,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在建安的流水大席期间看看,有是适合做的,有是他们所在的地方没有,但又能有很好的销路的。
可以说,在流水大席期间的建安,比起长安的两市还要热闹许多,繁华许多,这是去过长安的商人的感觉。也只有这个时候,曾经怀疑过建安大张旗鼓的扩建街道和城区,扩建文庙广场多此一举的人才,扩建不是没有目的的,小东家似乎早就会有今天。
因此,当王况再次提出,明年城区再扩的时候,已经没有了任何的反对声音,甚至还有人怀疑哪怕再扩一倍,也是不够用。
但王况,受到地理条件的限制,也受到远离长安这个劣势的限制,同时,建安只是建州的政治中心,无法和长安及洛阳一个是帝都,一个是东都的地位相比,建安在很长的一段内,是根本无法和这两个地方相提并论的,想要让建安成为能和长安及洛阳并驾齐驱的大都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需要的积累的,不是你建多大的城就是多大的城。
归根到底,还是人口问题,建州今年的人口,按各乡县上报的数据来统计,达到了近三十万,远超过了真实历史上玄宗年间十七万的最高水平,仅建安一县,就达到了十五万的人口。但这和长安过百万的人口比起来,还远远不如。
建安也只有在流水大席期间才能有那么一个月左右,常住人口加上流动人口超过五十万,但这些人口所消耗的物资,差不多已经是建安所能提供的极限,想要有更多的人,就必须有更多的常住人口,而且这些常住人口还必须有谋生途径才行。
但有一点,是黄良和林明感到自豪的,建州人平均上缴的赋税是全大唐之冠,这也意味着,建州民众比长安民众的生活更富裕,收入更高。现在并不是只有建州是按商品的价格收税,早在去年,朝廷一纸令下,全大唐的行商,都改为了按价格收税,而不再采用按体积或按重量来收税了,除了粮税还必须缴纳最低额度的实物税外,其他的税全都用银钱或粮食折算。
简单说,如果一家人,以前按实物税,粮食一项,如果产出一百五十石则需要交十石的税,按新税法后,如果产出三百石,则必须交纳十石的粮食,另外十石,可以交钱,也可以交粮。
这个措施一下,对商人来说其实没差别,普通商品才十五税一,民众急需的日常用品还低到了二十税一,这一点税占他们的利润并不高,而且,还省了许多麻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