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食王传(小灰雀)-第13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陵地带,涝灾来时,也只有那些地势低的田地会被淹了,高一点的却是没事,只要做好排水就行,正因如此,发生大灾害,对建州的打击就不像那些平原地带一样是致命的。
其次,建州各县都已经有了的特色产业,百姓的富裕程度如今已经敢和长安洛阳叫板了,百姓富了的第一件事就是储备足够的粮食以防不测,这么一来,衙门只需要做一些补充就好。最后还有一点很关键,如今周围各州都几乎或多或少的靠建州带动,如果建州有难,周围的州县不会坐视不管,他们支援的积极性肯定比朝廷还要高许多,可能朝廷的公文还没下,建州就已经得到妥善的安置了。
正是因为建州模式的不可复制性,决定了不可能天下各州都有建州这样的财力物力去做好储备,但不管如何,随着大唐天下越来越稳固,民心越来越安定,哪怕再穷的州,要做到一两个月的储备也是能做到的,加上其他地方的支援,灾害的损失就能减到最低。
对于病坊和学堂的设立,王况是举双手赞成的,这是造福天下的好事,也说明了李世民确确实实就是将子民放在了第一位,而不像和谐朝一样,没得天下前说得天花乱坠,得了天下了,子民别说看病,就连死都死不起了。因此王况建议,设立病坊时,不妨给各地的私人药堂和郎中来个规定,每个郎中每月必须到病坊去轮流义诊,这么一来,病坊里需要养着的固定郎中就能少了不少,从而节省不少的开支。
但是,只靠了李世民一代帝王的个人所为就够了么?恐怕不够,如果李世民翘了辫子,哦,不对,这时候没辫子,应该说是去见先帝去了。等到新的帝王上任,恐怕就做不到这一点,于是王况又将目光瞄到了刚定出《大唐律》的长孙臭老酸身上,想看看能不能说服臭老酸,让臭老酸制定出一部关于民生的律法来。
王况是有些杞人忧天了,病坊制度从建立开始,一直到满清入关后中止,中间只有蒙元一朝没有这个制度,即便是后来南宋积弱,晚明腐朽,病坊制度始终在中原大地上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王况不这个情况,他还是用了表格的形式,将能考虑到的问题及今后的思路都写了下来,洋洋洒洒也有十几页纸,直接丢给长孙煜让他帮着转呈了,别驾本来就是负责民生这方面的事情,奏折丢给他转上去,肯定要落到臭老酸手中,王况就不,面对可以流传后世的丰功伟绩,臭老酸能不动心?
奏折的事情解决了,罐头的流水线生产也就提上了日程,因为哪怕是李老2肯采纳王况的办法,不再硬性规定各州必须储备的罐头了,这需求量也是惊人的,哪怕你是各州都设立了作坊,全靠手工来做,需要多少人力?人家还要不要种地了?
所以,流水线必须建起来,还是土办法,用水车带,王况的初步设想是,作为储备的菜肴罐头,只要做一样就行,那就是梅菜腊肉,这个菜肴甚至都不需要用到厨师,不用厨房,只要将梅菜干泡发好,挤干水分,再与洗净切好的腊肉混匀了装罐,封好后投放到水中煮上半个时辰就得。
这中间牵涉到的罐装可以用人工装,也可以用机械实现,上面,煮的也可以用机械来控制,这些从理论上都不难,只要水车足够大,能提供足够的动力就行,第一代老式车床都可以用水车带动,一架水车要带动好几台车床,何况只是个流水线及上面的附属设备呢?
做都要从易到难,王况准备做的第一个流水线就是简单的传送装置,一直在罐装之前都由人工操作,一罐罐封装好的罐头,只须头朝上放到传送带上的一个个托盘里,托盘用机械的办法做到定时移到大锅中煮上一个时辰,然后又能自动的移出来到融化了的蜂蜡池里浸泡一下将盖子和竹筒中的缝隙填上,同时也将竹筒表面锅上一层蜂蜡,保证空气不能渗入,再移出来就是成品罐头了。
第三二0章 土法流水线(上)
第三二0章 土法流水线(上)
第三二一章 土法流水线(下)
第三二一章 土法流水线(下)
王况现在要用的铁,都是不算在建州每年的固定配额里的,为了让王况能够不受限制的帮着搞出好来,朝廷在建州另设了个铜铁库,这是天下有史以来首次为了满足某个人的需求而单独设立的铜铁库,就是现在的将作大匠都没这个待遇。
铜铁库里的,王况想要多少就拿多少,这个铜铁库是由建州代管,每半年根据头两个半年所耗费的铜铁结算一次,及时的补充库存。
铜铁库有朝廷派来的羽林军士看守,只认王况的条子放行,其他人都不好使。看守的羽林军也不对建州镇将府负责,是由兵部和工部直接管辖,想要调动这一支人马,除了要兵部行文外,还需要工部的印章才行。
王况刚穿的时候,还想着不懂许多工业品的配方,在这世界上站不住脚,但是这么些年下来,他也,古代的中国,技术水平并不低,其他不说,就说这个时代的镜子,已经是镀水银的镜面,并不是后世人想象的只是个光秃秃的铜面磨平,其鉴人效果不比后世的镜子差到哪去,无非就是贵点,稀少点,一面镜子需要几两乃至几十上百两银子而已,以孙铭前以前的财力,不过只有那么一面巴掌大小的铜镜而已。
当初王况在那小破庙里醒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想到了做镜子,幸好,他当时没那条件去做,否则等他真的试验出来了,见到人家的镜子岂不是要郁闷得半死?这个念头,在进到富来客栈的第一天,见到镜子的时候,就被他彻底的放弃了。
明《天工开物》记述唐开元宫中镜尽以白银与铜等分铸成,每口值银数两者以此故。朱砂斑点乃金银精华……;唐镜、宣炉皆朝廷盛世物云。”朱砂就是硫化汞,而且柳老夫子在王况跟他学字一段后,丢给了他一本《考工记》,里面,就详细的记录了铜镜的生产工艺:将纯红铜和锡,或铅或锌,通过严格配比,进行冶炼溶化,再灌入模范,冷却后取出毛坯,最后进行机械加工磨平镜面,表面涂锡汞,即成为可照容的日用品的铜镜。《考工记》是先秦古籍,也是一本重要的科学技术著作,它是春秋末齐国人记录手工业技术的官书,那时候并没有“镀”这个词,所以就用涂抹来说明。
因此,铜镜并不是后世那些影视作品里面那样的模糊一片,古人的技术水准并不差,至少在王况看来是如此,只不过没办法做到大规模化,又受到交通,传承等的制约,又经历了许多的浩劫,比如说焚书坑儒等等,许多技艺,后世只存留于传说中罢了。
印刷术便是如此,所幸后世还是有不少学者心怀虔诚,穷尽一生的也要捍卫祖先的荣光,才会找到了木活字,在那些说中国印刷术是子虚乌有的人脸上狠狠的煽了一个耳光。
王况穿越而来,不光见识到了制作精美的璃瓶这样小的后世以为祖先烧不出来的,也见到了楼船这样的庞然大物,了祖先们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就有了轮船。有时王况偶尔会在推出某样的时候,怀疑这是不是早就有人做了出来,只不过是藏在民间,藏在深山不为人所知呢?甚至于罐头,这做法并不难,可能早就有乡野山民用了这个法子来延长食物的保存期了,只不过他们并不这种的战略意义,没有王况那么高的眼光,所以也就没被人重视起来。
这样的事例不要说唐时,就是后世都很多,许多被媒体连称奇迹的,在某些地方人眼里,却是属于平常,就说天上同时出现七道彩虹的事,八十年代在浦城就出现过,但过了二十多年后央*视竟然会在新闻中播出某地同时出现三道彩虹的事情。
还有古人早就有发明出来了保温碗,其原理就是碗双层,中空,用时从底部注入热水,再反正置后,水就不会留出,然后碗上盛放食物,可保温,但就这个,竟然被后世的人申请了专利。
这一次,王况不打算用皮带传动了,皮带传动的噪音大,不如齿轮传动安静,也不如齿轮传动稳定。可等到王况让铜铁库的人把铁运到铁匠铺子,掏出一张纸想让铁匠帮他铸齿轮的时候,那铁匠铺掌柜一见了图,就问王况小东家莫非是要用铁造棘齿么?”这几年里,老铁匠已经帮王况打造过不少,也学会了看王况画的图。
王况这个时候才,齿轮早就出现了,不过都是用木头做的,称为棘齿,用木头的原因很简单,木头到处都是,不像铜铁一样贵,也不是属于管制品,所以民间都是用的木头做。而且这个时候的棘齿都只是用来改变传动方向和运动方式的,比如说将转动转变为拨动拨杆进行往复运动;比如说将转轴改变个九十度这样的。
既然老铁匠棘齿,那么事情就简单了许多,王况也省了许多口舌,而且这时候的齿轮不可能造得精密,模数啊等都不在王况的考虑范围内。他只要不同齿数的棘齿就够了。
王况想要他造出来的做老铁匠好奇归好奇,但却是严守着本份,从没对外透露过王况在他这里打过的,这些年里,王况每每找他打,都会多拿些铜铁,这多余的铜铁,对他而言,可比工钱实惠多了,钱可以赚到,但铜铁你有钱未必能买到的。
一个多月的忙碌,总算是把流水线搞了出来,就设在城西的新区里,那一片地,有一大部分都被王况先买了下来,就是为的临着建溪,方便以后想利用水车来做点好用,这下派上了用场。
水车也比起普通用来灌溉的水车大了许多,直径达两丈,树立起来的时候两丈有余,建安城里除了钟楼比它高外,再没其他建筑能比它高,在城东就可以远远的看到一个庞然大物矗立在城西。
动力的切断和接合,王况用的就是联轴器,不过这联轴器并不是按后世那种靠摩擦力来带动,这个时候找不到好的摩擦材料,所以他采用的是斜面齿形结构,类似于石磨一样的花纹,将一个套在花键的联轴盘和另一个固定在水车轴上的盘压紧之后,就咬合得死死的,动力就传递了,要切断就直接把那盘的锁紧凸轮松开,将压盘拨开就可以了。
同时为了不浪费,王况还在这个水车上装了可以汲水的大竹筒,汲出的水就储存在厂外的一个大池里,可以供给那些清扫街道的仆役们用,溢出的水又通过水道流回到建溪里。省得他们要跑到建溪去挑水。原来在供水工程结束后,开始的时候每个蓄水池溢出的水还是很多,但随着人们逐渐的习惯于在水池变洗菜洗衣服后,用水的人多起来,水等到后来就开始浑浊了起来,而且上面偶尔还会飘着烂菜叶的,有的人还在这里杀鸡宰鹅,水就更不适合于用来清洗街道,现在这个大水车一立起来,也算是帮那些扫街的人一个大忙,也给建安城多了一个紧急用水的地方。
要是哪个地方走水了,灭火用的水龙车直接拉到这里,将可以转动的最后一段水槽往车上一转,比用桶舀水还快,顷刻间就能满了。
因为罐头要煮上至少小半个时辰(半小时),所以煮罐头用的大锅也是特制的长方形,埋在地下,下面则是超大号的灶堂,有好几个灶口,在熊熊大火之下,深只有一尺的水很快就能烧开。
这个灶所费的柴火不少,好在建安竹子多,做那些罐头又能剩下许多的废料,王况一句话,那些送竹筒来的匠人们每次就都将废料一起带了,也省下不少柴禾,不然王况估计,这罐头厂一开工,恐怕周边的山林就要遭殃了,看来,找煤,成了必须要进行的工作了。古代的福建一直没有煤的,到了后世,在闽西一带,才有少量的煤矿,不过都是小煤矿,且埋藏比较深,并不适合于这个时代开采,成本太高了,现在要找的,就是露天煤矿,只是,哪里有呢?王况不。
这个很粗糙的流水线,五个人操作,平均每个时辰可以产出大约两百个罐头,一天开工五个时辰就有一千个罐头出来,可就这个产量,也远远达不到李世民原来要求的产量,但王况已经无能为力。
想要产量更高,简单,再做流水线就是了,这个水车,可以再带动两个同样的流水线没问题,但真正的关键还在于原料。
一天一千个罐头,每个罐头要用到的梅菜干三两,就相当于要用到三斤的鲜梅菜,一天就要三千斤,一个月就要近十万斤,一亩地种两季,也不过产量千斤不到,也就是说,一天就要用掉三亩地的产量,罐头厂只要开工三个月,就要用到三百多亩地的产量,两万多斤的梅菜干,可建州如今全年的梅菜干销售量还不到万斤,所以,原料的来源成了个问题。
不得已,王况只好又贴出了招贴,将明年所需要的梅花菜干数量大致说了下,以激励起人们去种梅菜的兴趣来。
第三二一章 土法流水线(下)
第三二一章 土法流水线(下)
第三二二章 于三
第三二二章 于三
不光是梅菜干的数量不够,就连腊肉也是远远不够,全建州如今十多万人口,两万户人家,以前大家做的腊肉都是做来吃,没人拿出来卖的,一家做得多的,不过十多斤腊肉而已,少的只有一两斤,就是把全州的腊肉都收来,也是不够,而想要更多的腊肉,只能等年底,而且在这之前,还得鼓励人们多养豚。
还有竹子的问题,建安竹多,但同时,竹笋也是百姓们额外收入的一个重要来源,如果按现有的竹林面积,做罐头是够,但鲜竹笋和笋干的产量肯定要下降,要解决这个问题,别无他法,只能是扩大竹林面积,即保证罐头有足够的竹子可用,又要保证竹笋的产量,王况还打算以后要做竹笋罐头呢,这么点产量能够?
从外地运竹来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这个成本可就要增加不少,所以,扩大建州的竹林面积势在必行。
可以说,罐头生产的流水化,带来的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改变,许多相应的供应,马上就显得捉襟见肘起来,于是,这个流水线在运转了不到一个月后,不得不因为原料的短缺而停了下来。而此时候,王况投进流水线的成本已经达到了六百多贯,这还不算要跟朝廷结算的铜铁,要是这些都加起来,恐怕要达到两千多贯,如果按现有的条件,对建州的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的话,流水线不得不在三四年后就停下来,但要收回成本,就是遥遥无期了。
面对一个又一个的新产生的问题,富来客栈是一张接一张的招贴贴了出来,一又带动起了整个建州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对于小东家的话,建州人如今深信不疑,小东家让做,那就做,不了,保证赚钱的,于是,种竹的种竹,养豚猪的养豚猪,种梅菜的钟梅菜,甚至,已经开始有人专门开了荒地,种上了豚猪喜欢吃的草来,这些都是精明人,这也算是饲料行业的雏形罢。
还没完,王况接二连三又贴了许多的招贴,其中心思想就是一个,让大家充分的调动起来,能种就种,多了也不要紧,富来商行保证不让这些人亏了,王况这也是没办法,建州人认王况的话,但前提是王况得明确的指出让大家去干,比如说养鱼,王况得说要鱼,建州人才会去做,如果只是个笼统的说养鱼,大家还要追根究底的,所以,王况只能是想到一项就贴个招贴。
要换以前,王况没这个能力做出让建州人不亏的保证,十几万建州人,就算每人补贴一贯,那也是十几万贯。但现在不同,仅去年,根据林颖芝的统计,去年一年,王况就赚了十几万两银子。
这十几万两里面,建林酒楼,富来客栈,富来商行,林家铺子,山外山这四项差不多各占二成,剩下的二成则是其他的小生意及王况的封邑王村和其他杂七杂八的凑了起来的。但今年,依据王况的估计,恐怕要翻上好几番。
原因很简单,第一是李世民刚下了道旨意,规定将林家献上的两成行军饼坊的份子中,分了一半给王况,如此一来,现在的行军饼坊则是四巨头,一个王况,一个林家,一个长孙家,一个皇家,四巨头又隐隐分成两个不对抗的阵营,一个自然是王况和林家,一个则是皇家和长孙家,算是达到一个平衡,看来李老2的平衡术玩得还是不。
另一个是王况这次运了几十块的田黄到长安去,如今在长安,田黄的价格是节节攀升,虽然还没达到后世价比黄金的地步,但也差不多了,一块一斤重的田黄,能卖到八千多贯。王况送去的几十块田黄,都是半斤多以上的,这些如果都卖掉,就能有几十万两的银子,也就是几十万贯。
本来王况是不想卖的,但得到回报说是田黄价格飞升极的快,他不得不吐血拿出了一些来遏制住田黄上涨的势头,价格缓慢增长的,不会引起其他人的注意,但要是突然的暴涨起来,那么王况恐怕就会变成某些人的眼中钉肉中刺了。
这些田黄到了长安后,都会通过魏小五发展出来的在长安和洛阳开珠宝铺的手下店里发售,对外都会谎称是从各地收上来的,有的会说塞外,有的会说胡地,有的则会推到安息人头上去,王况就是要来个混淆视听。
王况得了田黄矿的人不多,除了李老2,黄良,林家和孙家是确切的的外,其他的,大概就只有程处默他们几个猜了出来,至于徐国绪是不是猜到,王况并不用关心,徐国绪只有一个追求,那就是吃得好,其他别没能打动他的,如今的大唐,又有谁能和王况比做吃的呢?
行军饼坊和田黄这两个,就能给王况平白的增加至八十万两银子的收入,再加上新增加的产业罐头,李世民也算厚道,并没有限制王况和林家不能私自做这个生意,本来么,这就是王况搞出来的,他想限制也不好意思啊。不光是罐头,李世民也同时给各部通过气了,凡是王况搞出来的并献上办法的,只要不涉及到社稷根本的,王况和林家都可以做,其他人么,那就看情况,高兴了,就允许你做,不高兴了,一个渣都不给你留。
李世民也是,想要马儿跑,就得让马儿吃的饱,要想让马儿跑得快,那就得喂精料,也正是如此,才有了王况成为有史以来第一个由国家无限量的供应紧缺的铜铁的人,也是大唐目前唯一一个有县伯爵位,却不按规定住在长安的人,同时,也是一个要是两三个月没了消息,就会让李世民觉得缺少了点的人。
以前的越王府,现在的泰王府,还是那个老花农模样的人,还是管家毕恭毕敬的站在他身边,还是那个家将懒洋洋的靠在茅屋前面的假山上,所不同的是,今天没出日头,而是飘起了绵绵细雨,但那个家将依旧像是在享受着阳光一样,眯着眼,任凭细雨打湿了他的玄色袍子,尤子不觉般的叼了根草根在嘴角里嚼着。
今日茅屋里除了那老头和管家外,又多了个膀粗腰圆的壮汉,正拿了把扇子,死命的扇着,如果王况在的话,就会,这个壮汉用扇子扇的,就是那尊失窃了的石像。
春末夏初的长安,并不热,尤其是又下这这绵绵细雨,反而有些凉意,那管家和老头都穿了两层的衣服,身边还有个小火炉烧得旺旺的。
但那汉子,却是光着膀子,身上已经是大汗淋漓,从他略显苍白的嘴唇可以看出,这个汉子,已经扇了许久,差不多脱力了,但依旧在坚持着一下又一下的扇着,每扇一下,都似乎用了极大的气力,喉咙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吼声,似乎憋屈,似乎不甘。
连续再扇了十几下,那汉子终于坚持不住,腿一软坐到了地上,嘴里呼哧呼哧的直喘气,头上也蒸腾起浓浓的水汽来。
“,莫非这石像果真有灵性的?为何在那洞前,哪怕是微风也能发出梵唱,而于三,其扇出的风,某隔这么远,且还没直接扇到某身上,某都受不了,竟然是一声也不发出来?”那管家见汉子脱力,情知他已经尽力了,也没责备,在见到老头摇了摇头后,就挥手让汉子走了。
汉子如获大赦,踉跄着出了茅屋门,路过那家将身边的时候,家将见他的模样,咦了一声,问于三,你也不成?”
“不成,某已经尽力了,某估摸着,恐怕这石像不能发声。”这叫于三的汉子,对极其有信心,他别的没有,就是一身天生神力,在军中也是赫赫有名的,如今竟然脱力了,所以,也就怀疑起来。
“不可能的,某亲耳听到的,只是,既然你于老三都无能为力,恐怕这天下,也找不出几个人能行了。”家将叹了口气,挥手低声道走罢”
那于三听得“走罢”两字,突然脸色就变了一变,但步子却是没停,只是眼角微微的四处瞟了一下,循即又平复下来,提手在胸,用中指在胸口曲了曲,一言不发的走了,头也没回。
家将看着于三的背影,心底叹了口气,便不再看他,又恢复到了原来那老神再再的模样,没人,他和于三,原本就是生死,是打出来的生死,旁人都只见他们天天一言不合就开打起来,有时候甚至为了几文钱的赌资都要动起刀子来,都以为他们是一对冤家,而只有他们两个心里清楚,若是其中一人没了,另一人定会舍弃了性命不要,也要为其报仇的。
茅屋内,那老头呷着茶,同样的一言不发,没有回答管家的问题,而是定定的看着石像,良久,看着那于三消失的方向,挥了挥手,管家会意,退了出去。
第三二二章 于三
第三二二章 于三
第三二三章 王冼进宫
第三二三章 王冼进宫
老头和管家也是想不明白,为在那洞前一点点的风就可以梵唱的石像,在那么大力气的扇风下,却是一声不吭。
他们哪王况当初在和王五捣鼓这石像的时候,就考虑到了可能被盗的事情,这个石像,不是扇风就能发声的,而是必须螺旋风才可以发声,在那洞前,山风经过洞前两侧的石壁阻挡反弹后,于从山洞中打个旋又出来的风一起又和原来的风搅在了一起,形成了螺旋风,这才能催动石像发声,不管风力大小,只要是螺旋风,都可以让石像发声,不然王况当初也不会鼓捣那么多天才把石像整出来,他在的院子里,建了个微缩版山洞模型,这才试验了出来。
这其中涉及到了流体力学的原理,这哪是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得了的?在这个时代的人看来,风就是风,雨就是雨,却是不,风和风之间,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再说于三,穿好袍服出了泰王府,再出了这个坊区后,却是左拐右拐,拐到了一间茶楼,要了个雅间,窗户正好对着那坊街的出口。
家将说出“走罢”两个字的时候,他是吃惊,但心中尤是不敢,可如今,就在他刚坐下来,店家还没将茶端上来的时候,他却见有几个人从泰王府出来,步子迈得很快,腰间鼓鼓的,这几个人的方向,正是他家
于三见了此,脸色一变,从怀中掏出一吊钱丢在了桌上,下了楼,寻到了店铺的后门,闪身出去了。
“走罢”两个字,是他和那家将之间的暗语,平日里,他们见了面都是叫“快滚”,如今这“走罢”两字从那家将口中吐出来,就意味着事情有变,危险了,但他依旧不,只是来扇个风,就能惹到祸事?但想到家将不会害,些也是没坏处,所以他出了门并没直接往家中赶去,而是寻了这个茶楼开看。
现在已经可以确认了,那个石像,必定有见不得人之处这见不得人的程度到了泰王要对他这个小小的校尉起了杀人灭口的心。
这时候,家是不能回了,他要回了家,阿娘和刚过门的新妇都不能活,他要是没回家,那么阿娘和新妇还有一线生机,咬了咬牙,于三用身上仅存的一吊钱,雇了一辆车马行的车,出了长安。
魏小五已经很尽力了,他甚至让手下的人放下了其他情报的收集,几乎集中了大半的人全投到打听关于石像和能发声的怪上去。
但是,魏小五的队伍才组建起来多长,能和李胖子那苦心经营了许多年的力量相比?因此这几个月里,魏小五连一丁点的消息都没打探出来,而他的车马行,这几个月里,已经把触角都伸到了江淮一带,依旧是没有任何的消息。
这一日,黄大押送了田黄来长安,在交接田黄给魏小五的时候,他也接过了魏小五整理出来的这段的情报,粗粗的翻看着,突然,他在一张纸条上停了下来,闭着眼想了想,道去查,分出一部分人查下此人。”
魏小五接过字条一看,原来是记载着五日之前,有个精壮的汉子雇了辆马车出长安,这本来是件小事,无所谓报不报的,但这些年来,魏小五的手西养成了习惯,那怕是某条街上两只野狗在交*配也会报了上来。
但黄大不同,首先他石像,石像必须风吹才能发声,而且也石像的精妙之处,一个精壮的汉子,竟然要雇马车,这只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他病了或没了力气,连走都都不动了,另一种就是,他不想让人他出了长安。
后一个可能没,但第一个可能则有可能是脱力了,情况能脱力?黄大是深有体会的,当初石像雕好的时候,他也脱力过,是用扇子扇石像脱力的,正是因为他有过扇石像的体会,所以就想到了这一点上来,要是换了王冼或者其他人,没有黄大这样的经历,未必能想到这一层。
黄大在王况心中的地位,魏小五是的,而且,黄大虽然并不直接管着他们,但是王况可是说过,黄大郎的命令,就是他的命令。因此一声令下,还在长安的人手就出动了,自然这个出动,在长安一个波澜也没引起,在外人看来,不过就是那么一两辆的马车出了长安,不过就是那么一两个铃医骑了个毛驴晃悠悠的出了长安,不过就是有那么一两个行商形色匆匆的催促着的车队趁天没黑赶到三十里铺,今天多走三十里,多走三十里,就能早一天到家而已。
王冼进宫了,这是王冼第一次进宫,不是李治邀他进宫的,是小六子说,武才人听闻有个建安小才子在长安,想见识见识,央了皇帝把王冼召进宫来的。
王冼的才学如何,李世民是心知肚明,那些在长安传唱的几曲时令小调,在李世民和几个大佬看来,不过如此。但奈何王冼是王况的弟弟,即便是王冼才学只属于中流,几个大佬也是要假模假式的赞扬上一句两句的,这么一传十,十传百的,王况的名声越发的大了起来,当然和真正的才子没得比。
只是因了王冼到了长安后,成天脸上都是笑眯眯的,丝毫没有一点点因为的二哥是富国县伯和几个国公的喜欢而表现出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