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食王传(小灰雀)-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两天死光了,那才是真的浪费。

    因为菜式多,又是晚上,陈大他们也是刚来,没具体分配活做,就给外面都配上了酒,让他们吃够喝够,要是在平时,晚餐外面的桌上可是没酒的,更别说午餐了,想要喝酒的,只能是等到入夜了,要睡觉了,这才可以去厨房里让厨师做上几样菜,配壶温好的酒,或者是三五人邀了,或者是躲房里喝去,这个王况不管的。

    但其他,不能喝酒,这就是王况自从上次差点泄露了天机后定下的规矩。当然他和王五不在此例。

    王况这才刚坐下,就听到外面陈大在大声说着,起先倒没注意,但是一个词引起了他的注意,顿了一下,见王凌夫妇三个还是没动,想了想,也没说,拿起酒壶,先给王凌斟满一瓯,又给王冼斟了半瓯,最后是,斟完了笑道吃,开吃,这剑蛏可得趁热。”

    陈丫儿笑着看了小娘子一眼,把个小娘子看得脸腾的又红了起来,那一眼分明就是说,这不就是等你们两个么,要不是小疲q去叫,早就冷了。

    王凌却是注意到了王况动作,也听到了陈大的话,就没吃,起身到外间去了,不多时,回转,看了王况一眼,笑笑那一对按捺不住了哦。”

    “哦,由他们去,在那里,他们折腾不起来,翻不了天去,且不管了,过些天,再看看。”王况抿了一小口温热的酒,然后夹了一个剑蛏,送到嘴里,轻轻一吸把肉吸了出来,嚼几下咽了下去,这才。

    第二五0章 有人按捺不住了

    第二五0章 有人按捺不住了

第二五一章 寻亲

    第二五一章 寻亲

    王凌说的那一对,说的就是从长安的三十里铺跟了王况一路来到建安,又被王况收留的那对假乞丐父子,甚至他们是不是真父子,王况都有所怀疑,实在是因为年龄差距太大,但因为有的人长得显得老,有的人显得嫩相,在没证据的情况下,只能他们是父子。

    他们是不是父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目的。

    他们来到建安,如果从在长安算起,在王况这边潜伏了也快两年了,就是从他们到了建安再找到王况算起,也是一年半多,却是一直规矩得很,被王况安排在孙家庄上做事,都很本分,也很勤快,要不是王况调查过,估计也就被他们的表现所迷惑了。

    他们是从李胖子的府上出来的,这点是绝对可以肯定的。难得的是,这两人竟然这么能隐忍,到现在才开始蠢蠢欲动起来。

    因为事关大局,所以,除了黄大,孙铭前,孙嘉英和王凌外,王况是谁也没说的,就是为的让大家表现自然一点。

    虽然有过之前诓骗曹六的成功,但这不同于那次,骗曹六,只需要装几天,要骗过这对假乞丐,却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的,如果让太多的人,一长,难免会泄露出去,从而打草惊蛇了。所以王况就连孙家庄上的几个成精了的老爷子也都没说。

    唯有如此,大家表现自然,才能更好的监探他们的来意思,究竟是要搞破坏呢,还是想偷,依王况猜想,可能还是要偷的嫌疑和探听虚实的可能更大些。

    陈大他们几个,是刚被抽调没几天,闲着没事做,要是在王村里,他们还能时常的操练打闹一下,可这是在王家,他们担心的操练会影响到小东家的休息和日常生活,就都停了下来,没事可做,那就只好到处去逛逛。

    孙家庄子就在郊区,离城很近,加上又是番薯的种植和存储地,他们以前在王村要吃的番薯都是从孙家庄运了去的,有爱吃的都没能放开肚皮吃,又不吭声要,王况和孙铭前自然是不他们有人爱吃,王凌带着他们在军队里的时候,还没番薯呢,所有王凌也是不。

    这回好了,这么近,所以他们这几天是天天往孙家庄里跑,只留一个人在家里听命令,有事做就骑了快马去庄上喊人,一柱香都不用就能了。

    在孙家庄,他们是可劲的变着方的吃番薯,用烤,用煮乃至生吃,番薯生吃本来就是又脆又甜,他们吃得自然是津津有味,尤其是烤着吃是最多的,番薯这,容易消化的很,吃饱了,就在孙家庄上操练几趟,就消的干干净净的,饭照吃。

    也因之前他们也去过几趟孙家庄的,孙家族人也有曾去王村帮忙做辣椒酱的,都陈大他们几个是属于核心中的人物,不然也不会让他们去看辣椒地,而不是孙家族人去看的。既然他们爱吃,就干脆的将库房敞开了,由着他们折腾去,反正现在番薯够多,多到晒成番薯干都堆满一库房,现在地里的一些个头太小的,都没人爱捡。

    这是孙家庄上从没有过的,开了库房由着一帮人去糟蹋番薯这么好的,至少,在那对假乞丐眼中就是如此,所以他们就判断,这帮人定是属于核心人物,就算不是核心人物,那也是很接近核心的,肯定肚子里藏不少秘密,就开始试探着接近陈大他们。

    陈大他们要烤番薯,他们就帮着挖地起火;陈大他们要吃煮的,他们就主动的去帮着洗了煮上,陈大他们想喝点番薯粥,他们也是不辞辛苦的去淘米熬上,还帮看着火,盯着锅里。。。

    两天下来,他们就和陈大这帮人混了个捻熟,不熟不行啊,开始陈大他们都是动手的,孙家几个老头是这么说的喏,库房开着,你们爱吃弄,就弄去,某等眼不见为静。”他们可是活了大半辈子的人,饥荒没见过,所以是见不得糟蹋粮食的行为,即便陈大他们没糟蹋,全都吃进肚里,在几个老头看来,还是糟蹋,这不是么?吃饱了就去打闹蹦跳,这不是糟蹋是?

    一来二去的,两个假乞丐就开始试探着打听起王况的往事来,尤其是对王凌从军的那一段最感兴趣,这恰恰又能挑起陈大他们的话头,一说起来就是眉色飞舞,这个说他掌劈了几个逆贼,那个说他枪挑了个逆贼的伍长火长等等。

    陈大他们吹牛归吹牛,心里却是能说不能说的,加上王凌从军的那段,光明磊落,也没隐密事,所以倒是没给这俩假乞丐听到有用的。

    刚才陈大他们就是在吃饭的当间,说起这对假乞丐的。

    这对假乞丐报上的名王况早就忘记了,只身边有这么颗钉子存在着,但一长,他们又没个动静,差不多都忘了,要不是刚刚陈大他们提及,他就不要时候才能想起来。

    假乞丐父子姓贾,年长的叫贾拾,年幼的叫贾小三,这姓起得倒真贴合他们的任务,贾(假)么,不过王况却不,这二人还真姓贾,没乱起名,这按排行来起名,天下重名的多了去了,不信你就站在建安的钟楼上,大喊一声二郎”保证应声的人没有一千也有八百,这换不包括那些不应声的呢。

    当然了,要是喊一声王二郎,可能就没那么多人应了,顶多就那么三五个,或者是没有,整个建安,就只有王村是唯一的王姓村,其他地方虽然也有姓王的,却是不多,也不是王况这一支的。

    可若要是喊一声李三郎,赵五郎这样在建安的大姓,那就应得多了。

    所以,倒是没人会在姓上造假,这姓名发肤,受之父母,不是谁都愿意改的。除非是非常少见的姓,比如说尉迟保琳的姓,只要一报尉迟两字,那多半都能引起别人的遐想,这是不是尉迟家敬德家的啊?

    孙家庄上现在已经几乎没秘密可言,又有孙家几个老成精的在那,所以王况才说他们蹦不起来。

    不过,既然他们按捺不住了,王况准备给他们创造创造条件,过段,给他们换换地方,要是现在换的话,假如精明的,恐怕会联想到这和他们向陈大几个套近乎有关而生警觉,或许就这么跑了也不一定。

    王况可不想他们没“完成任务”就跑了,要是这样,李胖子说不定还会再派人来,再派谁来,那就很难了,就变成了敌暗我明,而不是现在的敌明我暗的态势。这可不是王况希望得到的结果,再说,李胖子那边一直没动静,估计还和这对假乞丐没有“暴露”有关。

    陈大他们说的不光是这些,这中间也提到了有几个嫁了出去的王村女儿,算是王村幸存者了,去年清明,有带了香烛去王村祭拜的,还说等到今年清明到了,他们还要回转回王村去,帮着那些王姓女儿扫扫墓的。

    这话让王况在那小间里吃着饭,脸红了一下,这是他极大的疏忽,诺大的一个村子,上百口人,既然有娶进来的,自然也就有嫁出去的,三个是王村的继承者,她们又何尝不是继承者呢?

    但自古以来,都是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除非说父母这头的男丁死绝了,才会有女儿来继承家产的事情发生。可能陈大他们就是因为这点,加上王村还有王况三个男丁在,继承整个王村的田地是理所当然,所以也就一直没跟王况报告这事。

    但是既然王况已经听到,他就不能不管了,当下跟王凌商量了下,田地是不可能让她们继承了,但却是可以在其他地方帮持一二,让这些王村出去的女儿过上好日子,在夫家能抬得起头来。

    王凌被抓时已经年纪不小,所以村里面嫁出去的女儿,他大多都认识,就是不认识也不要紧,只要认识几个,再由这几个一一的去记忆去寻访,然后对照一下县里面存了档的户籍,就能对比出来,不怕有人来冒认,倒是怕会遗漏那么一个两个的。

    王况心里其实很敬佩这些嫁了出去的王姓女儿,在建安已经如此的发达,却是没人前来认亲,这就是这个民族自力更生的民族性了。

    但由此也可以推断出来,这一房,包括了王凌这一房,怕是已经没了没了姑姑,就是有,也是在战乱中离乡背井,不迁到哪里去了。不然,就只要王况在,断不会有姑姑不会心存了找到亲人的侥幸,而到建安来的,王况王冼可是成天街上走,而且王况王冼的各自父母名讳,也几乎是建安家喻户晓的。

    寻找王村家嫁出去的女儿的任务,就交给了王凌,他是州衙门班头,等到这任满了,就要升为总班头了,顶了原来那个老班头的位置,带衙役下去巡视本就是王凌的工作,自然也就可以利用这个工作之便来寻访,同时,正好陈大他们也没事做,就让他们都跟着王凌多到乡下去走走,一起帮着寻访。

    州衙门一共有五个班头,每个班头下又各有五名副班头,然后每个副班头下又各有十名衙役,每个衙役又都带了一到三个类似后世临时工性质的帮办,算起来王凌手下,就有几十近百号人马,若是等到夏末,建州的考课完成,他顶了总班头的位置,能调动的人马句有四五百号人,也算是一支不小的力量。

    当然这个力量不是绝对的,只有班头,副班头是流内的,是固定官职,是由朝廷拨付薪俸的,衙役都是半临时工性质的,只在州里有名册,由州里拨给薪俸,只比帮办地位略为高些,平时也都有的田地要种,只有闲时才能来衙门站班。

    县衙门也是如此,可以说,县衙门的衙役和州衙门的衙役的地位是一样的,没有谁高谁低之分,只不过在平时办差的时候,县上的会尊敬州上的一些而已,同理,大理寺的衙役也是一样的地位,不会出现后世那种部里随便一个办事员,等级也比地方一个派出所所长高的现象发生。

    甚至,在州里当衙役,比起在县里当衙役还要辛苦一些,拿同样的薪俸,干的活要更多些,因为他们是机动的,哪个县上缺人,就要被抽派去那个县几天,唯一的优势是,他们住在州衙门所在地,仅此而已。

    所以王凌自从当头后,在家的并不多,这还是黄良对他特别看顾,许他不用去签到的份上的,但王凌却是坐不住,闲不下来,总是带了衙役出门去巡视,一个是他坐不下来,另一个自然就不不想给王况脸上抹黑的缘故,所以即便是有其他班头告假,他都会去顶了他的工作,所以在衙门里人缘不,加上建安人人都承王况的情,王凌接总班头却是没人有意见,即使他是资历最浅的。

    王凌人缘好,所以请其他班头在巡视的过程中帮打听也是都给积极的应了下来,接了的在巡视过程中也都留心查访。

    又有陈大几个独立去找的,这么几天下来,还真被查到了几个,其中一个还竟然就在建安城内,其他的几个,都是嫁到老师巴交的农户家里,这些人家都还淳朴,王家女儿在他们家倒没被歧视的,大多还都因了这两年王况的崛起,在家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建安城的那个,算起来如果按辈排,应该是叫王况为叔的,已经三十多岁了,她出嫁的时候王凌已经懂事,所以见了面还依稀能记起。这个叫英娘的王家女儿,因为在城里,受王况的影响是最大的,如今已经是一家之主,家里面,不光是听她的,就连公婆叔伯也都听她的,家里的帐也全由她管着。

    他们家只是做的在每个墟日到街上摆摆摊,卖些从乡里收来的为生,日子其实过得很紧巴,但却是没来找过王况,甚至如果不是王凌依稀记得她的相貌,这次王况提起了,他留上了心,见到面问了后,她的街坊邻居都是不竟然是小东家的亲戚的。

    自然是林小娘子和陈丫儿几个妇道人家上门去拜访的,问到日子既然过得这么紧巴,又为何不上王家来认亲,英娘只是笑笑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早就出了五服了,不好去打搅小叔父,再说了,这日子是紧巴了些,可孩子们不都穿上了新衣?也时常能吃到豚肉了,以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好,这有了盼头,又不是熬不下去了,真要熬不下去了,再去找小叔父不迟的。”

    这话说得林小娘子是澘然泪下,她在长安,可没这见过这么淳朴的民风,倒不是说长安一地的民风不好,实在是因为城市大了,又有坊区相隔,这坊区,就如同后世的小区一般,安全是安全了,却也将人心隔离疏远了不少。

    陈丫儿自是见惯不怪的,她们家原来住山里,嫁出去的女儿,就是再苦,回到娘家探亲,也是极少吭声的。

    在英娘和其他先寻访到的王家女儿帮助下,倒是找齐了在建州的二十多个从王村出去的女儿,这里面上有七十多岁的,下有才嫁出去还没到一年,王村就被屠了村的。

    大多数的人因一家人均不识字,又很少进城的,甚至是离了村子十几里外都很少去的,有的人到现在都还不王村已经平反了,都还以为依旧被定为附逆,所以也都不敢说是王村出来的女儿,怕邻里戳脊梁骨,而的呢,也基本就都小东家就是娘家的骄傲,有这层骄傲对她们来说,已经很够了,再说,这都嫁了出来了,早就不能算是王村人了,所以也就都没找上门来。

    当然这是女儿家的思想,这个时代就是这样,嫁了出去,就从此不算是王村人了。若要是男丁还有存活的,那自然又是另一番想法,自几本家或者说是长辈晚辈出息了,那当然要去投靠的,本家人么,总归是要用人的,用别人是用,用人也是用啊。

    建州是找到了二十多个,还有嫁到更远地方的几个,只有一个是确切地址和夫家姓名的,王况就派了孙二,他嘴巴比较能说,干这事是最合适,店里有黄廿看着,也不怕没人,再说,孙掌柜是总掌柜,可也是坐镇在店里的。

    孙二套了辆马车,带了钱去,如果是家境不好的,就在当地买了油米茶肉送去,再给点钱,让他们在当地找个营生做,要是愿意迁到建安来,自然是最好的;要是家境好的,就接到建安来团聚一下再。

    又因为担心那家女儿在家受夫家管束严,吃苦受累,所以特地还带上了陈大,怀里揣着黄良开具的请当地衙门协助的书信,又有陈大跟着,他是又官身的,身上带着印信,不怕夫家敢有动作,只要见到王况族人受了欺凌,就拿了黄良的书信去找当地衙门用官来压人,这种情况,由不得王况不拿官威。

    是的,王况准备在清明节,搞一次团聚,属于王村所有人的团聚,地点就在王村,这是属于王村儿女的团圆聚会,王家族人的聚会,用这个聚会告慰在天的逝者,族中,还有人在,还会兴旺。

    第二五一章 寻亲

    第二五一章 寻亲

第二五二章 参一本

    第二五二章 参一本

    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尤其是王况找人就根本没打算瞒着谁,他还希望的人越多越好,好让那些得了消息的王家女儿都找上门来。王家人这么大张旗鼓的找本家女儿的事情,很快就在周边的州县传了开来,这些周边州县,这两年多多少少也是从建州的崛起中捞到一些实际的好处的,一听宣德郎寻亲,大小官吏自是都留上了心,有空没空的也都帮着留意了起来。

    这些州县里,尤以衢州搭着建州的顺风车得的好处最多,这回又听说建州要开辟取道饶州的线路,担心从此就要被落在了后面,被饶州取了第一“副驾驶”的位置,将挤到后面一个旮旯里去,甚至挤下车去,干脆,刺史一声令下,全州来了个人口大普查,明面上说是查实了全州的实际人口和营生,有利于今后的政令执行和制定,实际上则是努力寻找从王村嫁出来的女儿。

    人口普查是最耗时耗力的,不管是皇帝也好,朝廷大员也好,都深知这点,故此,一般的也只有在新皇登基的时候,觉得有必要了才会下令彻查一次,若是说上次的彻查还没几年,皇帝就驾了鹤去了,那还是会用上次的数据做为统计依据的,大抵上不会有多少出入。

    人口增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一个是寿命短,能活过六十的都占不到一半,基本上能过五十就死的已经算是不了,许多人,尤其是穷苦人家的,四十多就去了。

    二是婴儿的成活率很低,许多是在生产过程中就死了的,至少又有一半是活不过三岁的。这和这时的医疗条件差有很大关系,也和粮食不够,营养跟不上挂着,故一般的说到人口,只有上头明确说连婴幼儿都算上的,才会都算上,要是没说,那就是一般只统计三岁以上的人口。

    也就是说,这个时代,能活到三岁以上的婴儿数量比之于死去的成年人数量大不了多少去,可以说,在和平年代,粮食和婴幼儿的成活率是制约人口的最主要两个原因,要是一战乱或是来个大灾,死去的人就更多,人口就会来个急剧下降。

    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周朝时的中原人口(是中原,只占唐地域的三分之一不到)就已经有过破千万的记录,但到了顺治入关,地域比起周时大了许多,人口也只剩得一千多万,所以说人口和几千年来的战事频繁是有着最直接的关系的。

    也只有到了清中,北方草原的威胁基本解除,战事少,加上经过多年的积累,医疗水平有了改善,人口这才来了个爆炸式的发展,这并不代表着说满清的统治是好的,只能说,他们的民族政策比较高明,政权稳定下来后,战争少,不像是唐宋明的统治时期,对外战争依旧不断,人口也就一直上不去。

    王况是想着借了外力来查访到族人,却没想到衢州竟然做得这么彻底,搞个人口普查,想要写信去劝止,已经是来不及了,只能苦笑着等着李老2的训斥,衢州刺史这回怕是要倒霉,贬官应该是不至于,不过罚个一年两年的薪俸是跑不了的了。

    劝止是来不及了,恐怕这时候对王况和衢州刺史的弹劾奏折是已经在去长安的路上了,为了找几个族人,竟然花费巨大的搞人口普查,这不是小事。好在王况的品级比刺史低,又不是衢州的官,也就不存在衢州讨好王况的说辞,虽然是确实是讨好,但说得通?王况又不是衢州的官,品级比之与衢州刺史要低,所以,即便是大家都心知肚明,这就是讨好,但却是纸上说不得,说不通的。

    如果你非要说讨好,那么好罢,为讨好?难道说衢州刺史得了王况的好处?得好处,你摆出来啊?得,一摆出来,原来是为了能让全州人过得好些,那就不是谋私了,而是谋公了。所以,如果是弹劾的,绝对不会说是衢州讨好王况,不然的话,弹劾反倒成就了衢州刺史一心为民生的美名。

    假如是建州也搞个人口普查,那情况就大不相同了,一定可以给王况扣个以公谋私的罪名上去,所以,其他州搞可以,罪名也小,唯独是建州搞不得,黄良也是这一点的,想都没想就把一个书吏提出的也搞个普查的建议给否掉了。

    要弹劾,只会说是王况利用了的影响力,威胁利诱衢州刺史动用全州之力来找族人。而衢州刺史呢,则是被威胁对象,所以,不会有大罪名,也就罚一罚薪俸而已。

    不过王况却是有补救的办法的,没奈何,他一边请黄良派了个比较机灵的心腹去和衢州刺史“串供”,一边给李老2写了个请罪折子,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大致说了下,说是王家出钱,承担衢州全部的普查费用,请衢州做个人口普查,以便今后和建州的配合,既然要普查,臣也是凡人,也有思亲之苦,所以就顺带着让他们帮找一找族人了云云。

    这个请罪折子,估计是不能让王况和衢州刺史免去处罚的,但却是能堵了许多人的嘴,让他们不至于多年以后,又翻出这陈年老帐出来。朝中百官,大多和王况没怨仇,但王况却是,那个投毒幕后人,可有不少支持者的。在这点上,王况李胖子不会为难,这明面上的事情,李胖子可能还会为王况求情。

    那么好吧,既然你衢州如此卖力,地也不能让你吃亏,这个情,王况是记下了。

    #################

    会稽,越王别院。

    越王府在长安,所以,这里就是别院。说是别院,可却一点也不比越王府修得差,有的地方甚至还要好了许多,比如说占地面积,足足是越王府的两倍还多,像亭台楼阁,假山园池,其精美程度,远不是在长安的越王府可比的。

    假山是取自太湖的太湖石和长溪烽火岛的火山石,个个尽显“瘦,漏,透,奇”之能事,来过的宾客都是啧啧称奇,而这样的假山石,在越王府是没有的,也是不敢有的。

    长廊是八曲十六折的,雕梁画栋的,造得极为精美,又沿着长廊,或是种了些竹,或是种了些牡丹,茶花之类的,春夏日花开的时候,常能引来蜂蝶鸟雀翩翩翻飞,鸟语花香的将个长廊是映得是使的人流连忘返。

    九曲十八折是皇宫才允许有,在这点上,没人敢造次,假山越矩好办,随时可以让家人抬走,长廊却是抬不走,就是拆,那也要费好大工夫,上面的拆了,基础和路面却还是能显出原来的样子,故在这点上,李胖子倒也不能乱来。

    李泰并不在,他的行踪,除了少数心腹能随时外,其他人是不的。

    后花园一角,有个并不起眼的茅屋,茅屋三面环水,孤零零的矗立在这园子内,水面都是有十来丈的,进出茅屋,只有正面一条路可走。

    茅屋里,坐着两人,屋外正面,有个家将模样的人懒洋洋的斜靠在一处能晒着日头的假山边,嘴里衔着一根草枝,眯着眼,似乎在打盹的样子,可要是走近了细看,就能,他那眯着的眼里,眼珠子是精光四射,滴溜溜的动着,片刻也没歇的瞄着所有能通往他身后那个茅屋的来路路口。

    屋里的两人,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一老年一中年。矮的是瘦的,年纪大的,五十多岁的样子,穿着简朴,挽起的袍子上还沾了泥土,袍子也是最为常见的灰麻布袍,洗得有点发白了。他此时正跪坐在一个草蒲团上,取了在身边的小泥炉上烧着的滚水,冲泡到面前一个调好了茶料的壶里,然后将冲泡好的茶放到泥炉上烧开,取了下来,给面前小案几上的两个茶瓯里各斟了半杯。

    他做得很是自然,仿佛这就是他要做的,是常做的,而若是别院中的其他人来,也大多会见怪不怪,本来,这就是很平常么,一个花匠,难道平日里还会有人服侍不成?

    然而,很奇怪的是,他这一斟茶,对面同样也是跪坐在草蒲团上的那个高的,胖的中年人却显得有些受宠若惊,这和他身上穿着的绣花镶边蓝丝袍极为不相符,看穿着,这个胖胖的中年人,应该就是这个别院的管家。

    而这诡怪的事情就是这么发生了,花匠给管家煮茶斟茶最是平常不过,管家也该是受之泰然,然而现下这管家却是如同得到了极大的恩宠一般。

    “事情查明了?”老花匠端起茶瓯,轻轻的吹开上面的一层沫子,呷了一口,眼皮抬也没抬,仿佛对面坐着的是空气。

    “查明了,,您看,是不是要附和着也参一本?道御史正等着回话呢,要是参的话,他可联络几个御史一起参,保证可将事情闹大。”胖子一直等到那老花匠将茶瓯放下,这才敢端起面前的茶瓯,却不敢马上就喝,而是等到回答完话了,才喝一口,“煮的茶,那是一流的。”

    “一流,某这也是仿了王建安的煮茶法子,一样的煮茶法,一样的用料,水是最好的山泉水,却是只得其味而不得其髓啊。”老者不满的轻哼了句,接着道要参,不过不是参王建安,而是要参那些参王建安的人。”

    “请解惑。”胖子听了后有些吃惊,不过却是不敢反驳,而是毕恭毕敬的问了一句。

    “嗯,你也有长进了,不再似以往般的毛燥,很好。”老花匠也不多言语,只是赞了一句,并不解释。

    胖子跪坐那,腿都发麻了,尤其是两个膝盖已经隐隐约约的疼了起来,自从胡椅胡床流行起来后,他哪有这么跪坐过的?现在都已经不习惯了,可却是不敢挪动半分,他就不明白,为何那么不喜欢胡凳胡床?百思不得其解下,又坐了会,突然眼睛一亮,某明白了,这就办去。”匆匆起身告辞走了。

    “明白了?若是真明白倒是好了。”老花匠哪能瞧不出来那胖子是腿麻了,找个借口溜之大吉,“不过,也算是有长进了,至少,能听,能去做。”一个卒子,只要能听话,就是好卒子,其他的,能理解就理解,不能理解的也没必要跟他解释那么多,卒子,是用来做事的,必要的时候也是用来牺牲的,不是拿来当将用的。

    胖子走了后,老花匠依旧跪坐着,又喝了两口茶,兴趣索然,一拂袍袖,将案几上的两个茶瓯拂到地上,摔了个粉碎罢了,罢了,既然煮不出,喝着又有意思?”起身,冲屋外喊了一声冉四,你去东街李掌柜那问问,某让他帮着打的几把耒锄好了没,没好就催促快点,这已经开春了,某等着用呢,园子里的草该锄锄了。”

    这一刻,他又是这个别院里最普通的一个老花匠了。

    一股暗流,正在涌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