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皇帝分身(香港)-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论是在剿匪、抗虏、赈灾等等方面,都会有心无力

    “好!再说第二条,东厂、锦衣卫转型。今后的锦衣卫和东厂,不再拥有直接抓捕官员权利。虽然权利变小了,但是大家也不能消极怠工,而应该更努力的做好本分工作!应该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收集、刺探重要情报,比如满清鞑子的动向,以及全国各地的匪情、旱情、天灾情报。这些消息,及时汇报给朝廷,便能够让朝廷处理事务,多了一分把握。”

    肖图白顿了顿,说道:“除此之外,锦衣卫和东厂,在国内各省,可以设立常驻机构,收集各地的物价信息,以及分析、考察各地的经济环境。此外,总顾问衙门会设立有专门的情报分析部门,将全国各地汇总的消息,加以分析、统计。以利于我们更好了解国情的方方面面”

    骆养性迟疑道:“既要刺探境内外军情,又要收集全国各地的物价信息。我锦衣卫有限的人手,恐怕是无法铺开这么大摊子的。”

    肖图白问道:“锦衣卫现有多少人手?”

    “在京城有五千多,加上全国各地的卫所,大约有一万多人吧”骆养性说道。

    肖图白皱眉道:“这样吧,军事情报方面,锦衣卫自己负责。商业情报,雇佣各地商人代为收集。今后人手逐渐充足之后,我要看到遍布全国的情报网络。”

    王承恩说道:“我东厂也是人手不足!以前魏忠贤当政时,东厂有千把名番子。而现在,由于朝臣的打压,东厂只剩下百多人,苟延残喘而已”

    肖图白点头道:“东厂暂时就维持原状。”事实上,东厂在崇祯年间,主要的作用,已经不是对于百官的监视,而是监督锦衣卫。像锦衣卫这样的巨大情报系统,不采取监督措施,皇帝也睡不好觉的。

    接下来,肖图白又说道:“总顾问衙门,第三项计划,则是练兵。朝廷既有的军队,大多数不堪使用。所以,本官决心练一只真正的精兵。这批军队,采用最先进的火器,并且配合全新的战法。先期准备练成3000人,等到练兵有成效之后,再推而广之!”

    王承恩愕然道:“不是有神机营吗?”

    肖图白摇头,反问道:“神机营能打仗吗?”

    王承恩、骆养性皆是默然。

    神机营属于京营的一只,由御马监统帅,主要负责拱卫北京和南京的安全。而京营分为三部分——五军营﹑三千营和神机营。

    五军营,以冷兵器为主的常规部队。三千营,是一只骑兵部队。

    神机营,是明成祖朱棣征战交趾时所创建的部队,是世界上第一只成建制的火器部队。早在征交趾时,便创下了火铳“三段射”战术。算是17~19世纪的欧洲流行“排队枪毙”战术的鼻祖。

    不过,到了明末神机营装备了鸟铳、自来火鸟铳(燧发枪)等等先进武器,战斗力反而变低了。

    除了因为,兵器制作过程中腐败、偷工减料,造成枪械容易炸膛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京营士兵根本没有经过严格的训练。临到战场时,才发给枪械、弹药,临阵磨枪,如何能够有战斗力?

    历史上,李自成攻打北京,在城外刚刚放了几炮,京营士兵就被吓的不战而溃。由此可见,重新训练一支能够打仗的热武器部队,已经是当务之急。

    “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新军,恐怕不容易吧?”骆养性有点迟疑说道。

    肖图白淡然道:“本官自有计较!”总顾问衙门,要掌控财权,要掌控军权,更要掌控这个帝国的方方面面。

    运行了两百多年,大明的体制已经透着一股腐朽的味道。肖图白的目标是用“总顾问衙门”去架空整个大明朝廷,重建一个全新的体制

正文 第五章 总顾问衙门、庄田拍卖

    崇祯八年十一月中旬。熙熙攘攘的京城,一处占地百亩的大宅子前,忽的挂了“总顾问衙门”牌匾。

    门前,炮竹声声、锣鼓阵阵,吸引了无数行人的瞩目。

    衙门内,更是请来戏班子,进行了热闹的表演。

    “请肖大人,上台训话!”太监陈观鱼,恭谨说道。

    肖图白点头,道:“本官废话不多!总顾问衙门,不是养闲人的衙门,而是一个办实事的衙门。做实业的官吏,给我做出一点成绩来,多赚钱,多给朝廷贡献利润。军事相关的部门,多刺探军情,多训练精兵。”

    “本官先在这里说明一下——勿谓言之不预!本衙门实行高薪养廉,能够做出成绩的官员,不贪污不腐败,也能够获得几千两、几万两年薪!一般的庸人,也足够养家糊口。所以,本衙门对于贪污腐败零容忍!无论你多大的背景,贪污十两,罢官去职。贪污百两,杀无赦!”

    草创的班子,百多名大小官吏,面色一变。

    恐吓一番后。

    肖图白又给众人讲解薪酬待遇问题。

    “嘶,好高的俸禄”官吏们翻阅《总顾问衙门薪酬待遇表》后,纷纷露出震惊设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草莽,尤其痛恨贪官,对于贪官几乎是零容忍,遇到就杀,但是哪怕是这样,也无法杜绝贪污——因为贪婪会让人失去理智,自古以来的贪官多是不怕死、不怕杀的!

    但是在杀贪官的时候,明王朝的俸禄,也是历朝最低。也可以说,明朝是对官员最刻薄的朝代。

    在明初,物价很低的时候,官员还能够靠俸禄度日。而到明末,物价比明初涨了七八倍,俸禄连维持家庭生活,也非常勉强。更何况,明末时朝廷常年财政亏空,拖欠官员俸禄,也属寻常。

    所以,明朝中后期,对于官员的贪污腐败问题,已经给予极大容忍。只要不是贪的天怒人怨,一般的小贪根本不会受到追究。

    简单说,到了此时,整个体制已经坏掉了!

    肖图白管不了整个大明的体制,但是“总顾问衙门”却是要贯彻对贪污的零容忍态度。

    强硬的反贪的同时,也给予官吏非常优厚的薪水待遇。

    在总顾问衙门,一名没品级的小吏,月薪也高达5两白银以上。而衙门的从九品官员,月薪也会达到20两。每提高一个等级,月薪都会有一定增长。到了肖图白这个正三品的等级,月薪已经达到1万两。

    简单说,肖图白对大明体制拨乱反正——给予不贪、有能力的官员高薪。于此同时,禁止贪污受贿等等非法手段牟利!

    ————————

    按照肖图白的野望,总顾问衙门长远的目标是将大明各级政府架空,重新发展一套新的体制。

    所以,整个衙门的编制,将会比较庞大。

    总顾问衙门下设农业司、工业司、贸易司、军情司、财政司、军事司、人事司、监督司等等衙门。

    其中,锦衣卫被并入了军情司,监督司用的是东厂的人马!

    由于明末自然灾害是导致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所以农业问题成为救亡图存的关键。

    因此,在总顾问衙门中,农业司被排在很重要的地位。

    农业司,主营业务是开垦荒地、引进种植甘薯、马铃薯、玉米等等美洲高产作物。除了计划开垦荒地之外,农业司更是从御马监接管了420多万亩皇庄。

    话说,大明王朝拥有耕地10亿亩,而皇帝私人拥有420万亩皇庄,可真不算多!

    要知道,大明的众多藩王中,任何一家都拥有几十万亩田产。其中福王更是坐拥200多万亩田产。

    皇庄的产出,大多数都是用于补贴朝廷财政亏空。而各地藩王的王庄收益惊人,却依然伸手向国家讨要钱财。

    简单说,藩王、勋贵已经成为了国家最大的包袱!其次,才是不纳税的士大夫!

    毫无疑问,崇祯皇帝名下的420万亩皇庄田产属于北方良田的精华!

    由于皇庄水利设施完善、收成很高,每年光是收取田租就超过200万石。北方的自然灾害,对于水利设施完善的皇庄,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皇田的田租收益,也是崇祯皇帝不受户部制约的私人钱袋子。

    问题是,用不了几年李自成大军将会席卷北方。如果这些田产不尽快脱手,将会成为起义军的战利品。

    还不如趁着局势未完全崩坏,将这些土地脱手卖掉

    所以,肖图白成立一家“皇家拍卖局”,准备将所有的皇庄田地,连带着佃农的租约,一起进行拍卖。

    “皇家拍卖局”成立后,从宫中抽调了20几名有商业头脑的宦官主持拍卖。肖图白告诉土地拍卖经手人员,每卖掉一亩田,给他们1钱银子作为业务费。等完成任务之后,平均每个人能够获得1万两以上的酬劳。

    但是谁敢贪污受贿、中饱私囊,直接诛九族!

    一番威逼利诱之后,宦官们纷纷被训的服服帖帖。

    而当皇庄即将拍卖的消息传出,整个京城震动。勋贵、缙绅纷纷派人前来打听详情,“拍卖局”工作的宦官们,态度热情的向众人讲解业务规则。

    因为,皇庄田产总量过于庞大,一次性卖完是不可能的,因为没有谁能够调动如此庞大的一笔资金,一口气买下420万亩的田产!

    所以,“拍卖局”采取零敲碎打的方式,每天举办几十场拍卖,每次拍卖的田亩,多是百亩、千亩左右。

    任何一单拍卖,都会详细列出田地最近十年的收成,以及佃农的每年上缴田租的数据。

    事实上,北方的勋贵、地主,对于皇庄的收益心里有数,平日里垂涎三尺的田产,居然公开拍卖,谁不为之疯狂!

    第一天拍卖便已经交易火爆

    数百名勋贵、巨富,带着巨资踊跃的参加拍卖。

    一天之内卖出了1万多亩田地,每亩平均成交价达到两,给总顾问衙门带来了20万两白银的收入。

    ————————

    PS:新书上传,厚脸求收藏、推荐票。

正文 第六章 科技创新,从珍妮机开始

    在皇庄土地拍卖持续升温时,肖图白却是从北京织造局中要了20名工匠,准备将“珍妮机”给提前弄出来。

    珍妮机是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之一,这项发明源于1764年,英国纺织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一不小心将纺织机踢翻,发现原本横着的纱锭,变成是竖着的纺车依然能够转动。

    詹姆斯·哈格里夫斯迅速的产生联想,认为“手摇单锭纺车”横着排列只能纺一只纱锭,但是变成竖着排列则能同时纺织更多的纱锭。

    第二天,詹姆斯就动手做出了有八个纱锭的纺织机,纺纱效率暴增了8倍。珍妮机在其后的几十年中,不断被改进从十锭、几十锭、甚至几百锭

    詹姆斯发明“珍妮机”后,很快成为了英国赫赫有名的资本家。于是,英国工匠们争相效仿,科技创新出现了井喷,从而引发了英国的工业革命。

    事实上,纺织技术自古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强项。

    我国最早的单锭纺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就是18世纪中期,欧洲还在用的“手摇单锭纺车”),这种纺车一昼夜只能纺纱三两到五两,效率很低。后来经过不断的改进,单锭纺车被改进成多锭,手摇变成了脚踏,效率大大的提高。东晋的画家顾恺之,就画过三锭脚纺车。

    随着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尤其是到了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宋朝,纺织技术出现了井喷。那时候,已经有几十锭的纺纱车,并且普遍以水力、畜力作为动力。而元朝时期《农书》上记载的一款“32锭水力大纺车”,一昼夜已经可以纺纱100斤,领先世界500年!

    而欧洲的纺织技术,发展的非常缓慢。

    直到十五世纪,西班牙人从亚洲学会了“手摇单锭纺车”技术,传回了欧洲,使得欧洲人进入了纺车时代。

    西班牙人引进欧洲的仅仅是单锭纺纱技术。

    至于更高超的纺织技术,依然掌握在中国手中。尽管欧洲的传教士希望从中国尝试刺探多锭纺纱技术的奥秘。但是,中国的工厂主保密意识很强,所以欧洲偷学更先进的技术,没有获得成功

    一直到18世纪中期,“珍妮机”的发明,欧洲人才拥有了自己的多锭纺纱技术。

    珍妮机的原理和结构,比中国的32锭大纺车要简单的多,只要点破这层隔膜,明朝工匠做出珍妮机也是轻而易举的。

    也许原始版的“8锭珍妮机”,生产效率远远不如“32锭大纺车”。

    不过,珍妮机技术改进的余地非常大,历史上,珍妮机可是改进到了一台机器几百个纱锭。

    采用了珍妮机,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仅仅需要改进机器,就能够让大明王朝的纺纱工业快速发展。

    经过肖图白的指点。

    工匠们仅仅用了三天,就制作出了一台16锭珍妮机,比历史上的珍妮机的原始版效率高了一倍。

    当这座16锭纺纱车,行云流水一般的纺出了棉纱,所有参与制作的工匠们惊呆了。

    “真厉害,比三锭脚纺车快了四五倍!”

    “操作简直太方便了!三锭脚纺车要看天分,不是心灵手巧的,根本学不会。肖大人的这神车,傻子都能操作!”

    工匠们纷纷兴奋的上前试着操作。

    三锭脚纺车,东晋已有,不过却是纺麻的。众人所指的三锭脚纺车,这是元朝时期黄道婆发明的棉纺车。

    对于家庭纺织妇女来说,黄道婆的三锭脚纺车是最经济最实用的机器。但是,三锭脚纺车只适合手工作坊,并不适合大工业生产!

    对于能够改进机器,增进生产效率的工匠,肖图白也是非常慷慨的,给予参与设计制作的6名工匠们,每人100两白银,作为酬劳。

    不但让这六名工匠感恩戴德!

    更重要的是,其他没有参与设计的工匠,羡慕的直流口水。

    “以16锭为起始点,每多增加一锭,我就奖励每人10两,最主要功臣给予1000两的额外奖励!”肖图白再次宣布。

    场上欢声雷动!

    肖图白知道。

    随着这些天价的悬赏,这些工匠们会充分调动自身的才智。

    英国的工业革命,之所以被珍妮机引爆,就是因为是珍妮机的原理很简单,以至于让很多英国工匠产生了一种心理——

    “这么一个简陋的发明,都能够让那个詹姆斯发财,老子比那家伙聪明一万倍,肯定能发明更好的机器!”

    也正是因为珍妮机的原理简单,才激发了英国人创造发明热情。要是一开始就弄出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复杂机器,那么英国工业革命就不会被引爆!

    16锭纺纱车,被命名为“皇家16锭纺纱车”!肖图白以这种先进的纺车为基础,成立一家“大明皇家纺织公司”。

    大明皇家纺织公司在天津卫购买民房,起初雇佣50人,从市场上购买棉花作为原料,10台16锭纺车进行纺纱,20张织机进行织布。

    形成了纺纱、织布的完整生产线。

    原本按照两台三锭纺纱车的昼夜不停纺织纱线,才能够满足一台织布机生产所需,所以纱线的产能成为限制了纺织业产能发展的主要因素。

    但是,16锭珍妮机的效率,一台纺纱车生产的纱线,已经能满足两台织布机生产所需。

    一名熟练纺织工,一天的效率织布一匹,再加上大多数的工人皆是学徒工。所以,这个50人的工厂,从纺纱到织布,一天大约能够生产15匹棉布。

    正在肖图白为自己生产效率高而自豪。

    一名织造工人摇头,道:“国师大人,织造在这年头,十有八九是亏本的。如果不是纺纱机器效率高,雇人生产早就亏死!”

    肖图白愕然:“为何?”

    工人非常简单的给他算账。

    由于崇祯年间天灾,农作物价格暴涨,棉花价格一斤已经涨到1钱白银,三斤棉花棉花可以织一匹布。

    而一匹棉布的市场零售价只有6钱,大约有3钱的差价。但是这3钱差价,至少要给销售商钱吧?

    工人们要糊口,又要付给工钱。

    “按照现在每天50人生产15匹布的效率,您一分钱也赚不到。再加上,东家您购置厂房、添置机器的费用,甚至是亏本的!”工人说道。

    肖图白奇怪道:“既然不赚钱,为什么松江、苏州等地,纺织业非常发达,有百万人在纺织?”

    工人笑道:“那边的作坊主,大多数都是种棉花的!”

    明朝的棉纺产业链,最赚钱的是“棉农”!

    一亩棉田,能够收获100斤以上的棉花,也就意味着一亩棉田能创造十两银子的效益。除去种子、开支等等费用,棉农在一亩棉田中,能够赚八九两银子。

    可以说,哪怕棉农只有一亩田,也能够凭此养家糊口了!

    ——难怪这个时代,重农轻商!

    种棉花的比纺织棉布的更赚钱,并且纺织技术往往都是记载在农业书籍上。

    这年头,基本很少有人认为纺织是工业,而普遍认为纺织属于农业!也正是因为纺织被认为是农业,所以,中国古代的诸多制造业中,以纺织业最为发达!

    “”肖图白突然愕然。

    这不坑爹吗?在明末弄出了珍妮机,居然会是亏本生意

    没有办法!

    明朝的棉花价格是其他地区的几倍。而明朝的棉布价格是日本、东南亚等地的二分之一,是欧洲布价的五分之一。

    简单说,明朝的生产力太先进了,棉布产量高了,作坊之间竞争太激烈,所以就卖不上价格。其他的国家纺织业非常落后,棉布反而能够卖出高价!

    要是按照小农经济模式,农妇自己种植棉花,自己在家纺织土布,自然是赚钱的。不过,那种小农经济模式,一名农妇一年也只能生产一二十匹布,生产力非常低下,与工业化生产模式背道而驰。

    目前制约明朝大工业生产的,最主要的因素是生产原料的昂贵!如果拥有海外殖民地,大规模获得廉价的生产原料,自然能够立竿见影的解决明朝的纺织工业的困境。

    除此之外,明朝纺织品卖到海外市场也能够取得暴利。

    比如,澳门的葡萄牙商贩,从明朝进口棉纱、棉布,向日本市场销售。其中棉纱有120%~150%的利润,而棉布更是达到150%~200%的利润率!

    而西班牙人从福建月港,进口明朝的纺织品,卖到墨西哥殖民地,也能够获得几倍的利润。

    明朝在当时,生产出来的布匹、丝绸等等大宗商品,生产效率是欧洲人二十倍以上,成本是欧洲人的三分之一。

    在工业革命之前,全球其他的经济体,根本没有办法与明朝的商品抗衡。

    明明需要扩大出口,来给产品寻找销路,明朝却是采取了保守的“海禁政策”。从这一点,就可知明朝统治者战略眼光实在逊色。

    也正是因为统治者的眼光不行,明朝抓到了全世界最好的一副牌,却因为牌技太烂,输掉了这场赌局。

    肖图白心中想道:“我来改变这一切”

正文 第七章 从海洋中获取食物

    皇家纺织公司,事业草创期间,只有五十名纺织工。设总经理一名、副总一名、厂长若干、车间主任若干。

    还处于资本原始积累状态的工厂基本工资并不高,学徒工只能拿两月薪,熟练工能够拿两月薪。

    不过,学徒工做满半年,可以提升为熟练工。而熟练工的工作年限每增加一年,月薪增长两。

    当然,这些仅仅是底薪,如果超额完成工作任务,能够获得绩效工资。工作中表现特别优异者,可以提拔为管理人员。

    管理阶层的工资,则已经相当可观了。

    车间主任月薪5两、厂长月薪10两、副总经理月薪30两、总经理月薪50两。而管理阶层同样有绩效奖金。

    整个工厂等级森严,要求员工必须严格遵守规章制度——

    1、按时上下班、工作时候不准偷懒怠工。

    2、讲究卫生、不准随地大小便。

    3、不准私自拿公司任何财产、一针一线也不许。

    4、尊敬领导,服从工作安排。

    5、遵纪守法,不需聚众打架。

    6、不准贿赂上司,也禁止管理人员收礼。

    7、要有保密意识,不准对外泄露公司内部的商业机密。

    以上的条款,初次违反,罚10文钱薪水。再次违反,写检讨书,扣50文薪水。三次违反,扫地出门。

    在监督上,总经理监督全公司,副总经理监督厂长,厂长监督车间主任,车间主任监督工人。

    除了公司内部的自我监督之外,肖图白更是会派人暗访调查。

    公司招聘的大多数是失业的流民,雇佣这些流民做工,不但能够创造经济效益,而且对于社会稳定,大有好处。

    工厂运行一周之后,每天生产棉纱160斤,棉布20匹。皇家纺织公司自己织布,只消化60斤棉纱。

    剩下的100斤棉纱,向天津城内的织造作坊出售,每斤棉纱能够赚取加工费10文钱。

    随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财务状况也不断的好转。预计每个月还能够产生10两以上的账面盈余。

    虽然,暂时而言,公司还未有赚取暴利。

    但是,肖图白已经非常满意。因为这才是16锭纺纱机的效益,将来随着机器的改进,公司效益会出现爆发式增长的。

    工业时代,追求的是量产。

    产品量产之后,每件只赚微薄的利润,但是聚沙成塔,最终能够创造的效益,远远超过传统的生意

    ————————

    肖图白看似在北京、天津忙的热火朝天。实际上,他却是时刻准备着逃往南方

    南逃计划,是要将整个北方的工业生产力也撤到南方,火药厂、兵器厂、铁厂、纺织厂、纸厂、酒厂

    任何先进的设备、能工巧匠,都将会有序的被撤到南方。如此庞大的南迁计划,漕运、陆地运输,成本太昂贵。

    所以,海运成为了迁都南京的关键!

    崇祯年间的海禁已经很松弛,就连最保守的北方海港也开始闻到了海洋的气息。天津地方志记载——崇祯六年“正月初八,运舟出天津海口,为飓风所覆。”、“六月九日,天津周围地区大风雨伤稼,毁坏海运粮船,损失米105066石,豆65923石。”

    虽然是记载海上灾难,带来的经济损失。但是,也在侧面反映,由于大运河漕运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北方对于粮食运输的需求,崇祯年间已经重新开启了天津海运。

    但是明末重启海运不久,天津的的港口基础设施还是很落后,仅仅是少量的官方海船,运输粮食、物资。而很少有民间的海船,前往天津贸易。

    所以,肖图白便以朝廷的名义在天津新开一个市舶司,吸引更多的福建、广州的海船,前往天津贸易,刺激大明海上运输行业的发展。

    除了在天津大力发展港口海运产业之外,肖图白也非常重视在天津发展渔业。

    经过实地考察,肖图白发现天津捕鱼业,并不发达。整个天津沿海的村镇只有百多条捕鱼小艇。

    每艘小艇载重量不到十料,均是两三人操作的小渔船。理论上能够载重两三吨,不过实际上为了安全,每次至多在近海捕捞一两百斤鱼便要返航。

    海洋捕捞规模小,渔民数量少,除了因为“海禁政策”阴影之外,更主要的因素是,海上捕鱼并不太赚钱。

    这个年代,离海二十里远的地区,鱼价很贱。而离海岸远的内陆城市,海鱼虽然卖得上价格。但是,由于保鲜和运输方面的困难,鱼运到几十公里外,便已经变质腐烂,一钱不值了。

    沿海渔民捕捞的鱼,除了自家食用之外,多余部分就在当地廉价卖掉。海洋捕捞赚不到什么钱,所以渔民的捕鱼积极性也并不是很高。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陆地粮食减产严重。为了养活数千万饥饿的大明百姓,必须要从海洋中捕捞更多的食物,弥补粮食缺口!

    所以,必须要让鼓励渔民捕捞的积极性,让渔民在捕捞过程中,能够赚大钱。

    其实,让渔民赚钱也很简单,只要解决了海鱼保鲜的问题,就足够!事实上,海鱼保鲜问题,解决办法一点也不困难,肖图白就有两个简单易行的办法。

    一个办法是将海鱼制成咸鱼,另外一个办法是做成鱼松。

    咸鱼制作办法很简单,将新鲜的海鱼洗干净之后,以盐腌渍,在阳光下晒几天,就能够成为咸鱼。

    食物变质,主要是由细菌滋生导致的。高浓度盐分,能够杀死细菌,以及抑制细菌生长。而晒干咸鱼的水分之后,脱离了水分,细菌更难滋生。

    普通的海鱼,脱离海水之后,一般只能保存两三天,而咸鱼甚至能够保存半年不变质。天津是北方的产盐基地,两斤盐换一斤米。盐价很便宜,所以咸鱼制作成本不会很高。

    鱼松的制作方法,是将鱼除去鳞、鳍、内脏、头、尾,洗干净之后,鱼肉放入锅中煮成稀烂。之后,将这些稀烂的鱼肉,炒干,或者蒸干,也可以在阳光下晒干。当然了,想要鱼松美味,也可以加入调味剂。

    想到了海鱼保鲜办法之后,肖图白又让农业司在天津卫成为一家“天津海鱼食品公司”,投资规模1万两银子。

    食品公司,从渔民手中收购海鱼。

    天津当地的海鱼价格很低,每斤价格仅两文钱,一两银子就可以收购500斤海鱼。

    海鱼公司从渔民手中收购了海鱼之后,制作成咸鱼、鱼松。这两种食物,主要是向北京贩售,也可以卖给军队作为军粮。

    北京的粮食价格,已经达到1斤大米30文以上。两斤鱼晒干能制作成一斤咸鱼,加上盐的成本,每斤咸鱼制作成本大约要10文钱。而三斤鲜鱼能够做成一斤鱼松,鱼松的成本与咸鱼差不多。

    如果咸鱼和鱼松,卖成与大米一样的价格,每斤30文。利润将会达到20文钱——200%的利润率。

    天津的渔民并不是很多,平时除了自己吃,也就是天津贩卖。而天津的市场非常有限。捕捞多了,也卖不掉。

    渔业公司收购价只有两文钱一斤,但是却是无限的收购海鱼。如果一名渔夫,一天能够捕鱼百斤,那么日赚200文钱,月赚6两。

    这样的收益,已经远远超过在家耕地种田的收益。所以,渔民的劳动积极性开始被迅速的引爆了。

    天津渔业公司,每天从渔民手中收购两三千斤海鱼,都是童叟无欺的付给了银子。先期与渔业公司合作的10多户渔民,已经尝到了甜头,下海捕捞海鱼的劲头更足。

    而天津卫的渔民们,所用的船只太小,一次出海只能捕捞几百斤鱼。部分胆大的渔民,甚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