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铁血军阀-第1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兴国终于可以从这些事情完全脱身,把心思全部放到辽东军整编和辽东军未来发展方向上。

    尽管这场战斗中辽东军损失不小,但辽东军的收获也很大。

    缴获的各种武器,堆得跟山一样等待杨兴国处理。

    战斗中损失惨重的重炮师,因为缴获不少重炮,首先恢复三个重炮团的规模和编制。

    各师,各团的野炮团,山炮营,也全部恢复满编。

    经过战场考验,并且得到辽东军所有人肯定的迫击炮,也以每个营属迫击炮连装备六门迫击炮的标准,开始一个师一个师的列装部队。

    至于剩下的轻重机枪和步枪,除了完好无损的轻重机枪全部被留下补充部队和囤积外,剩下的和步枪一起,直接堆在仓库,等待处理。

    毫无疑问,这些武器最后都会被杨兴国以合适的价格换成辽东军急需的银子和粮食。

    这时,物资清单上的最后一行字,忽引起杨兴国注意。

    “移动无线电台两部!”

    “走,带我去看看这两部电台!”杨兴国眼前一亮,马上对送清单过来的后勤部副部长命令道。

    放眼整个辽东军,知道电台这个东西的人就屈指可数,更何况知道电台巨大作用的人。

    所以,在对待这两部电台时,后勤部没有一个人重视。

    因为电台还是第一代军用无线电台,所以,整套设备非常沉重。两部电台加起来七八个大铁箱子,还有连接箱子与箱子之间的接线,全部散乱的堆积在一起,就好像处理废铁一样。

    暴殄天物!这时杨兴国看到这些画面后的第一想法。

    不过,杨兴国并没有因此而发,先是眉头一皱,后果断命令道:“马上让人把两部电台的所有设备和接线全部清出来,而且还要清干净,一点不漏的全部送到司令部。这两部电台可是好东西,千万别给我弄坏了。”

    命令下达后,杨兴国就匆匆往司令部赶。

    就在刚才下命令时,杨兴国忽想到,就算自己有了电台,也没有专业的电报员把两部电台接好线,并且给自己收发电报。

    如果不能马上找到合格的电报员,两部电台就算送到司令部那也是废铁一堆,没有任何作用,

    参谋长孙烈臣,尽管没有亲眼看过无线电报机器,但电报他还是知道的。

    因为朝廷在很多地方也铺设了电报线路,即使那些电报还是有线电报。

    即使如此,电报传递消息的速度还是震得孙烈臣当时目瞪口呆。

    几百甚至是上千公里的艰巨,通过电报机,只需要短短几分钟时间就能收到对方消息。这种传递消息的方式如果能用到时间就是生命的战场上,很可能会决定到一场战争的输赢。

    当,对于当初仅仅是营官身份孙烈臣而言,那些想法他也就能想想而已。

    现在杨兴国忽找到自己并且询问自己对电报的了解,孙烈臣下意识就想到了自己曾经的想法。

    完了后,一脸激动说道:“司令,这两部电台无论如何都要用上。有可能的话,我们还要多买几部电台装备部队。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不用人力传递消息。有什么事情,发个电报,即使间隔几百里也能马上收到消息。这在战场上,我们就能先发制人,打敌人一个措手不及。”

    杨兴国摇头回答:“电报的重要性你不说我也知道。可关键是,就算我们买到了足够多的电报机装备部队,我们辽东军也没有人会用。”

    “我看过德国设在辽中的电报机,几千公里远,一封电报发过去,他们国内马上就能知道我们辽东军一举一动,说不眼红那是不可能的。”

    “而且德国的无线电报技术在全世界都是领先的,只要我们愿意,而且出得起银子,一定能从德国人那里买到足够的无线电台。可唯独操纵电台的电报员,我想了好长时间都没有找到解决办法。”

    就在这时,杨兴国忽意识到了什么?

    眉头一皱,一脸若有所思说道:“等一等,我好像忽略了什么?”

    “既我们可以从德国买到电台,那就能从德国买到电报员。不要忘了,我们现在同德国是盟友,是合作伙伴。实在不行,可以要求德国支援给我们几个电报员,帮我们培训一些电报员。”

    “我马上去找德国驻我辽东军的代表,无论花多大代价,这一次都要把无线电通讯部队组建起来。”

    刚开始被派到辽东军当代表时,吉姆上校对自己前途一下子就变得迷茫起来。

    可当他慢慢接触辽东军,并且亲自参加过几次战斗后,这种迷茫马上就变成了期待。

    因为他看到的辽东军和自己印象中的大清**队完全不一样,几乎颠覆了自己对大清**队的所有印象。

    还好,整个大清国,大部分军队都赶不上辽东军。

    由此,吉姆上校做出判断,以辽东军实力和战斗力,绝不会永远缩在辽东这么小一块地方。从那以后吉姆上校就开始重视辽东军,并且肯定随着辽东军在大清国的实力越来越强,地盘越来越大,德国能从辽东军获得的各种好处也会变得越来越多。

    辽东军没有让他失望,竟在两三个月前发明了迫击炮这种既轻便而又实用的炮。

    尽管为了迫击炮技术,德国付出了不少代价。但是,包括谈判在内的所有交易,都是自己一手主导的。所以,自己绝对可以称得上德国获得迫击炮技术的最大功臣。

    根据国内发来的最新消息显示,军方对迫击炮非常满意,已经要求兵工厂大量生产并且列装部队。

    而自己因为引进迫击炮技术,大大提升德**队战斗力,直接受到军部嘉奖。

    自己在军部的同学甚至还传出来消息,德军明年晋升少将的名单中有自己名字。只要不出意外,几个月后自己就可以成为德国少将军官。

    面对一个接一个好消息,吉姆这段时间可以说是春风得意,对自己未来充满希望。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成立电报局

    杨兴国来这里时,吉姆正坐在自己简陋的办公室,做着自己晋升少将的美梦。

    尽管自己被部下忽惊醒,把自己从美梦中拉回来,吉姆上校非常不满。但当他听说杨兴国来找他后,脸上的愤怒马上就被惊喜给取代。

    因为,在吉姆的印象中,杨兴国每一次过来都给自己带来了或多或少的好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吉姆上校甚至希望杨兴国多来自己这里坐一坐。

    看到杨兴国,互相说了几句恭维话后。似乎有点急不可耐的吉姆上校直接问道:“杨司令,据我所知,你现在应该很忙。不知道你现在过来的目的是?”

    杨兴国也非常爽快,直接回答:“电台,我要无线军用无线通讯电台。我想要知道,你们德**队现在都装备了什么型号的电台。只要价格合适,我也打算让辽东军装备上这些电台,方便战场联系。”

    也许是因为看到杨兴国高兴过头了,吉姆上校竟没有什么防备,一股脑把德军装备的各种型号电台全部说了出来。

    听完吉姆介绍,震惊之余的杨兴国不得不感慨:德国不愧是掌握了世界最先进科学技术的国家之一。日本军队还在使用第一代军用无线电台时,德**队自己普遍装备了自己生产的第二代无线电台。

    同自己缴获日军的电台相比,第二代无线电台的型号和功率不仅多,而且非常轻便。同十几年后的无线电台相比,尽管仍很笨重,但德军现在装备的电台,已经非常适合军用了。

    想到这里,激动的杨兴国马上说道:“我要十部大功率无线电台,也就是上校你刚才说的一百五十瓦,无线通讯距离可以达到一千公里的电台。”

    “”后再要三十部五十瓦,通讯距离达到三百公里的小功率电台。”

    “另外,我还需要贵军派十个精通无线电和维修无线电台的通讯兵,给我辽东军培养一批无线通讯兵,所有费用全部由我辽东军自己承担。”

    杨兴国提出这些要求时,吉姆直接叫进来一个肩扛少校军衔的军官。

    毫无疑问,这个人是德军兵工厂派到这里的销售代表,杨兴国话一说完,少校就抬头说道:“杨司令,你一共需要四十部德军最新装备的电台。按照我们德**部要求,这些新型电台是不对外销售的,但考虑到我们的盟友关系,军部最终还是决定卖给你们。只是价格方面可能比老式电台要高一些。”

    “大功率电台每部一万五千两白银,小功率电台每部一万两白银,总计四十五万两白银!至于十个通讯兵,我们不要钱,就当做德军同辽东军之间的军事交流。”

    有电台,有通讯兵,辽东军无线电通讯部队跟着就组建起来。

    原来的司令部通讯连直接被扩编成通讯营,下辖一个骑兵通讯连,一个大功率无线电通讯连,装备三台大功率电台。一个小功率无线电通讯连,装备六部小功率电台,方便司令部拆分指挥作战。”

    各师通讯排扩编为通讯连,下辖一个骑兵通讯排,一个大功率无线电通讯排,装备一部大功率电台,一个小功率无线电通讯排两部小功率电台。

    各团通讯班扩编成通讯排,下辖一个骑兵通讯班,一个小功率无线电通讯班一部小功率电台。

    因为手里的电台足够多,参谋长孙烈臣提出这个扩编方案后,杨兴国想没想就同意了。

    这时,黄兴也不知道从哪里听到电台的消息。

    留过学的黄兴非常清楚无线电的巨大作用,直接闯进司令部要求杨兴国不要厚此薄彼,给军队装备电台的同时不要忘了地方政府。

    跟着一起来的还有颜冰,因为是自己老婆,再加上颜冰本来的女强人性格。

    黄兴一说完,颜冰就跟着说道:“司令,给政府配备无线电台,不仅可以降低政府上下级之间的联系成本和联系时间,还能给辽东军带来收入。”

    “现如今辽东军控制的县城越来越多,因为大量移民加入,辽东已经变得越来越繁荣。最多一年时间,辽东几十个县城的商业繁华程度就能赶上关内。”

    “商人多了,他们之间就需要互相传递消息。对比人力而言,通过电报传递消息肯定更省时间,而且还省钱。如果司令能给政府配备电台,每个县一部。政府完全可以把这些电台开放民用,给辽东军赚银子。”

    “你想要成立电报局!”杨兴国马上明白自己媳妇的想法。

    “对,就是电报局!”颜冰肯定道。

    “我是从黄省长那边听说的,欧美国家基本都成立了电报局,官民都可以用。我了解了一下,只要不出意外,开电报局还是很挣钱的。”

    “我们大清国虽也建了电报局,但那些电报局都是官府用的,普通百姓传递消息仍依靠人力。”

    “如果我们能开办电报局,现把辽东所有县城的电报网铺开,以后再想办法把电报网延伸到京城,汉口,重庆等地。我肯定,只要我们开出的收发电报价格合适,一定能盈利。”

    不用颜冰解释,杨兴国自己也知道开电报局是一个很挣钱的买卖。

    对自己媳妇投去一丝充满赞赏的目光后,杨兴国马上决定道:“那就开电报局!”

    “不过,电报局的电台毕竟不是军用,而且是固定在每个县城,不需要太多功能。所以,配给电报局的电台不可能是军队装备的最新式电台。”

    “我的想法是,从德国购买一批他们军队淘汰下来的二手电台,每个县城成立一个电报分局,布置一部老式电台,负责收发电文。各市政府驻地所在县城成立电报局,布置两部电台,一部负责联系下面县城,一部负责联系省政府驻地。”

    “至于省政府驻地,同样成立电报局,配四部电台,两部负责省与省之间联系,两部负责同下面的市联系。当,我们最小要做的就是把辽东几十个县城的电报网铺开,后再一步一步往外扩张。”

    颜冰和黄兴带着满意离开后,杨兴国马上对一起跟过来的周中举说道:“二叔,你的情报局也要电台。既要配,那就一次性全部配齐。另外,政府准备成立的电报局,绝对是搜集情报的好地方。你务必在每个情报局都要安插进去一个可以接触到电报内容的情报员。”

 第六百二十九章 不能不打

    在辽东成立电报局,给辽东军带来的各种好处绝对不是一丁点,只需要很长时间,这些好处才能慢慢展现出来。

    这时,辽东军被朝廷定为叛军的消息,正好传到杨兴国耳朵。

    脸上刚还因为成立电报局第流露出来的笑容,一下子就被凝重给覆盖。

    皱着眉头的杨兴国二话不说,马上命令辽东军所有师长和几个部门首脑召集起来,准备商量解决办法。

    “朝廷太忘恩负义了,我们在前面卖命给他们挡住日本很进攻。他们不重伤我们就算了,还把我们说成叛军,集整个大清国力来消灭我们,这根本不是人能做的事,既朝廷不仁,那就不要怪我们不义。叛军就叛军,反正我们辽东军以前就是土匪。现在有辽东这么大一块地盘,再加上几百万移民,就算朝廷把我们封锁了也奈何不了我们。”对朝廷最没有好感的一师师长王虎,毫不犹豫在会上发泄自己对朝廷的不满。

    周中举跟着说道:“经过前面两个多月购买,再加上朝廷和日军送过来的,我们手里存粮已经达到两百三十万担粮食。让辽东几百万移民坚持到明年秋收,一点问题也没我。”

    “等秋收过后,以辽东的土地肥沃程度,只要不出意外,一定能收获足够我们吃上两年以上的粮食。”

    “有地盘,有人,有粮食,朝廷的封锁的确奈何不了我们。”

    听了周中举分析,王虎就好像吃了一颗定心丸,继续叫嚣道:“既这样那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叛军就叛军。实在不行,咱们就在辽东称王称霸!”

    这时,周中举继续接口道:“司令,装备和弹药方面你也不用太超心,这次对日本满洲军的战斗,我们收获了不少用的上的武器弹药,特别是买都买不到的重炮炮弹。”

    “再加上我们自己能生产子弹,手榴弹,迫击炮炮弹,至少在一年以内,我们不需要为弹药发愁。至于普通补兵武器,就算没了来源,我们还可以抽调一两个师换装成日式步枪。”

    参谋长孙烈臣跟着补充道:“部队兵力补充也没有问题。经过政府方面统计,我辽东几十个县城,经过长达一年时间移民,再加上辽东本来的百姓,人口已经突破五百万,接近六百万。”

    “这么多百姓,随随便便扩充十万部队,一点问题也没有。”

    看到剩下几个师长尽管没有开口,但脸上却露出一副跃跃欲试的表情。

    杨兴国一下子就明白军队方面的意思,似笑非笑的问道:“看来你们军队的意思是和朝廷杠上,针锋相对的斗上一次。”

    王虎非常肯定回答:“是的,司令,这一次如果不能给朝廷一个教训,朝廷一直都会认为我辽东军是一支待宰的羔羊,只能任他们欺负。”

    “如果能给日军一个惨痛的教训,那日军以后再想针对我辽东军的时候就要好好掂量掂量,确定自己到底有没有那个实力来消灭我们,或者是消灭我们所付出的巨大代价,他们能不能承受得起。”

    杨兴国点点头,但并没有给出正面回答,而是扭头对一旁的黄兴问道:“政府方面的意见呢?”

    黄兴脸上先是露出一副欲言又止的表情,后想了足足一分钟才鼓起勇气回答:“我们的意见是能不打就不打,最好能想办法让朝廷给我们正名,并且取消对我们的封锁!”

    黄兴一说完,王虎等人就瞪着一双眼睛盯着黄兴,并且露出一副不满的表情。

    一脸坚定的黄兴似乎早就想到这个结果,尽管脸上仍挂着一副犹豫表情,但还是果断回答:“我这里有一个关系到辽东军稳定的原因。朝廷封锁辽东军,对辽东农业,的确没有影响。但是,对辽东的商业而言,则有着致命影响。”

    “辽东出产的商品出不了辽东,外面的商品进不了辽东,这就意味着辽东被朝廷封锁后将会没有交易。没有交易就意味着没有商业,没有水手。到时候,我们手里有再多粮食也换不了银子。”

    “大家知道没有银子对我辽东军而言意味着什么吗?意味着兵工厂没办法购买原材料,生产武器装备。意味着军队没有银子给将士们发放饷银……”

    “这种情况一旦变成事实,我肯定,整个辽东,不管是军队还是政府,都会先后乱起来。”

    “而部队一乱,不用我说,大家都清楚,这对于辽东军而言意味着什么?”

    这时,王虎看向黄兴的表情已经没有了刚开始的不满,震惊的脸上除了担心还是担心。

    作为师长,一个越来越纯粹的军人,他根本没有想到那么多。

    但经过黄兴这么一提醒,他不得不承认,黄兴说得都是事实。

    既是事实,那就要想解决办法。可无论王虎怎么皱着眉头思考,都没有任何头绪。因为,银子不是说有就有,更何况朝廷把辽东封锁以后,连粮食都卖不出去的情况下。

    最后,实在没有办法的王虎只能把目光转移到杨兴国身上问道:“难道一点解决办法都没有,司令,朝廷这一次连钦差都不派,直接下旨说我们是叛军,由此可见朝廷想要消灭我们的决心。这种情况下,想让朝廷收回圣旨,绝对比登天还难。”

    “除了打,把朝廷打痛,逼着他们收回圣旨,我想不到其他任何解决办法。”

    “但打了以后,这场仗很可能就会不休不止。到时候,我们又会因为朝廷封锁而失去商业税收,没办法把粮食换成银子,这根本就是一个恶劣循环。”

    对王虎也投去一丝充满赞赏的目光后,杨兴国终于开口了。

    “打是肯定要打得,但一定要注意力度,不能打得太狠。但一定要让朝廷知道我们厉害,并且一下子戳到朝廷软肋,逼着朝廷不得不向我们妥协。”

    “至于黄省长你的担心,不无道理,但也不是没有解决办法。”

    “只要我们速度足够快,在短时间内解决战斗,逼迫朝廷收回我们是叛军的圣旨。我相信,这件事就算对我们辽东的商业有影响,那也很有限。”

    “还有,一二三三个师很长时间都没动了,这次也应该趁着这个机会再动一动。”

 第六百三十章 打到山海关

    辽东军被朝廷宣布为叛军的消息在辽东迅速蔓延开后,普通老百姓还没有什么。

    守着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该干什么还干什么。

    可是,活动外辽东境内的大量商人就急了,甚至有点惶惶不可终日,

    很多商人的生意都遍布大清国每个省份,如果让朝廷知道自己在同叛军做生意。那以朝廷的作风,一定会查封自己在关内的所有生意。

    更重要的是,因为朝廷把同关外的所有道路都给封锁了,就算自己现在撤掉辽东所有生意,切断自己同辽东军关系,明哲保身,时间上也来不及。

    不过,为了避免朝廷迁怒自己,很多商人都不自觉的收缩自己在辽东的生意。

    当,不收缩也没有办法。

    朝廷出动重兵把辽东所有出口封锁后,已经没有来自关内的商品能进入辽东。

    没有商品,生意就没办法做下去,还不如暂时关下来。

    对于辽东军而言,从组建开始,辽东军上下对朝廷就没有任何归属感。

    大部分将士只知道辽东军,不知道朝廷。知道司令杨兴国,不知道皇上和慈禧太后。

    再加上战争对于军人而言就意味着战功,而在辽东军,战功则意味着晋升和银子。

    所以,听说朝廷宣布辽东军为叛军后,辽东军几个主力师不仅没有出现军心不稳的情况,反而嗷嗷叫着向自己团长师长请战,进攻朝廷官军,打破封锁线,给朝廷一个狠狠的教训。

    对于几个主力师而言,他们连日本和俄国两大列强的军队都打败过,更何况战斗力远远低于日军和俄军的朝廷官军。

    只要自己同周边朝廷官军爆发战争,最后打赢的肯定是自己。

    黑山县辽东军第三师师部,师长赵志刚正带着满脸激动,站在地图前,一脸若有所思想着什么。

    几分钟后,赵志刚紧握的拳头忽砸在面前地图上,大声叫道:“总算是有仗打了,王参谋,马上通知四个团长和所有直属部队长官,马上来师部开会,越快越好。”

    现在这种局势下召开军事会议,下面的团营长只要脑袋每糊涂就知道,这一定同朝廷有关。一个不好,自己和朝廷就要开打。

    所以,一收到命令,这些团营长就快马加鞭赶到师部。

    当十来个军官齐刷刷全部进入会议室后,师长赵志刚最后走了进去。

    仅仅扫了大家一眼就开口道:“仔细算起来我们三师已经差不多五个月没有动了,不知道大家天天训练,打起仗来有没有手生。”

    “绝对没有,不仅没有手生,兄弟们的战斗力还提升不少。特别是和炮兵的协同训练,虽还没有达到如纯清的地步,但也差不了太远。”一团团长马上站起来叫道。

    其他几个团营长也不甘落后,纷纷站起来附和。

    赵志刚对大家反应非常满意,手抬起来往下一压,刚才还是热闹的会议室就安静下来。十几双目光,同时集中到赵志刚身上,等待下文。

    赵志刚先是笑了笑,后才说道:“有没有提升,到了战场自见分晓。”

    “现在我们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大家应该都清楚。司令员今天一早传来命令,让我们给朝廷一个教训,狠狠打他们一下,顺便扩展一下我们地盘。”

    “我很赞同这个想法,朝廷台不把我们当回事,想怎么办就怎么办,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几个巡防营,不到五千官军,就敢堵在我们家门口,完全不把我们放在眼里。”

    “既如此,那我们就让朝廷知道,我辽东军不是泥捏的,没有几万精锐,别想要堵住我们。同时,也要让朝廷为他们今天的愚蠢行为付出代价。”

    十几双看向赵志刚的目光,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变得制热起来。

    赵志刚话一说完,一团长就抢先站起来请战道:“早该教训教训他们了。师长,该怎么打你尽管下命令。只是,我一团一定要当先锋。我保证,一战打败挡在我们面前的日军,狠狠搓一搓官军锐气,让他们听到我辽东军就害怕。”

    “凭什么你一团打先锋,我二团也不差。师长,你可不能把好处全让一团占了,这次说什么都轮到我二团打先锋了。”二团长站起来不甘落后说道。

    看到三团长也要站起来抢任务,赵志刚高兴之余,赶紧说道:“都不要抢,这一次,你们三个团都有任务。”

    “参谋长,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司令给我们三师的任务,让大家心里有数。”

    参谋长指着地图,一脸严肃说道:“这一次是我们三师主动发动进攻,目标一共有三个,锦州,葫芦岛,朝阳这三个府下属的所有县城,把我们势力范围一直延伸到山海关。”

    “这样一来,只要我们抽调最低一个团,最多一个师,堵住山海关,朝廷就奈何不了我们辽东军,除非他们走蒙古,可走那边的代价太大了,而且我辽东军在那边的部队也不是吃素的。”

    看到大家脸上的炙热表情越来越浓,参谋长话锋一转,继续说道:“我知道,大家对于拿下这几个府很有信心。但是,为了不影响地方发展,司令满打满算只给了我们十五天时间,其中还包括了准备时间。”

    “这么短时间拿下这么大一块地盘,而且还要守住。这就意味着我们三师只能分兵进攻,一个团负责一个府。”

    “而朝廷在每个府的驻军都在三千人以上,朝阳因为最靠近我们,整整有五千人。如果加上下面的县城,意味着我们每个团至少要对付五千官军。”

    “我知道,大家都瞧不起朝廷官军。但有一点不能忽视。我们对付的这些官军,不少人都装备了新式步枪。而且他们是守城作战,熟悉地形。如果打得不好,就算最后打赢了,部队也会付出不小伤亡。”

    “这样的结果不仅仅我和师长不想看到,司令也不想看到。所以,在接下来的下的战斗中,大家一定不能轻敌。下面我来布置一下各团的战斗任务。!”

    足足用了十分钟,参谋长才把命令宣读完毕。

    完了后,赵志刚也不废话,直接命令道:“回去后,我给大家一天准备时间,一天以后,各团必须出发,向自己目标发动进攻。”

    “司令给我半个月时间,我给你们十二天时间。司令给要求我把伤亡控制在两千以内,我给你们的要求是,每个团的伤亡都要控制在五百以内,谁超过了,我找谁的麻烦。

 第六百三十一章 挑衅

    堵在三师周围的朝廷官军,本是朝阳等地的驻军。

    作为辽东军邻居,他们对辽东军的了解,绝对比朝廷要多。

    在他们看来,辽东军完全可以称得上整个大清国的英雄部队。如果不是辽东军在前面挡着日军和俄军,驻防朝阳的他们早就同日俄两军交战了。

    还有,因为他们驻地地处关外,同当年的日俄战争战场很近,很多时候,战场上响起的剧烈炮弹爆炸声,他们都能听的一清二楚。

    很有甚者,一些斥候甚至近距离看过日俄战争中的惨烈战场。

    那时候,他们很多人都想过一件事,如果把自己送到日俄两军交战战场会怎么样。

    最后讨论的结果毫无意外,面对日俄两大列强军队的进攻,连步枪都装备不足的巡防营,连反击能力都没有,只能被日俄军队屠杀在战场上。

    正是这个原因,所有驻防在关外的朝廷官军,都从心底害怕日军和俄军。

    可是,就是这么强悍的军队,竟一次又一次败在了辽东军面前,由此可见辽东军的战斗力有多么强悍。

    这种情况下,朝廷忽下圣旨告诉他们,战斗力强悍,躲避打败日俄两军,并且被称之谓英雄部队的辽东军竟是叛军。

    圣旨传开后,所有人都不相信他们耳朵,并且想要知道具体原因。

    但圣旨毕竟是圣旨,容不得他们去反驳和质疑。还有就是,他们只是巡防营,就算辽东军真是叛军,那也轮不到他们去平叛,和他们没有太多关系。

    所以,这件事尽管再巡防营引起了很大震动,但并没有影响到巡防营士气。

    就在这时,又一道圣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