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姝的锦绣重生-第7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午思琪她们下学回来,秦姝把思琪叫到一边,说“以后不准跟弟弟开玩笑说娘有了弟弟不要他!”

“娘,我是开玩笑的,谁让他相信了,不能怪我!”说完思琪就跑了,生怕秦姝打她屁股。

诸贺之回来秦姝把事情跟他说说,诸贺之失笑“思琪这孩子就是鬼灵精怪的!安哥儿这孩子比较敏感,老实,才会信以为真!”

“你还笑,安哥儿都闷闷不乐了。思琪这丫头总是吓唬弟弟,你也不说说说她!”秦姝有些抱怨的说,对于几个孩子,她还是比较偏心于安哥儿,对他心里存着愧疚。

“孩子们的玩笑而已,你怎么能那么当真,再说了,我倒觉得思琪活泼点比较好!”几个孩子各有特色,他觉得挺好的!

秦姝觉得跟他谈论孩子的事情,是别想有什么满意答案的,她沉默了。

三月时,春兰再次怀孕了,她的孩子已经有两岁多了,没人带着秦姝让孩子跟着在园子里玩,反正也没什么事情,阿杏的孩子也一岁多了,跟着春兰的孩子在院子里跑来跑去,有时安哥儿也会和他们玩,几位姐姐上学去了,他个人比较孤单,秦姝就让他和他们玩。倒也玩得开心。

听说五弟今年要去考进士,秦姝写了一封信回去给秦祖明,希望他能取得好成绩,他今年十七,若是学又所成去应试搏一搏也没关系。他特地写了一封信过来,秦姝这个做姐姐的自然也要回信,她去文州城最有名的寺庙给他求了一支上上签,把签文和注解都写给他。”

秦祖明接到家姐的书信,越发的斗志昂然,废寝忘食的读书背诵,看得莲姨娘又是心疼又是高兴,若是他也能像几位哥哥有所成,她也就不用担心他以后的日子了。

知道弟弟秋闱,秦姝日夜祷告,希望弟弟能够高中,诸贺之瞧着紧张的模样,免不了宽慰几句。

尽管这样,秦姝心里还是紧张,让诸贺之派人去打听打听,诸贺之笑她,这还没开考打听不了什么,秦姝羞恼,知道自己心里着急了。

七月初,京城的殿试还没开始,秦姝已经难受得在稳婆的帮助下,顺利产下一名男婴,诸母欢喜不已,亲自给孙子包上襁褓。

洗三那天,诸贺之给新生儿取了一个名字,诸恒平。

秦姝躺在床上吃着鸡蛋羹,听着外面热闹的声音,笑了笑,阿杏笑着告诉她府上来了不少人,还告诉她孩子的名已经取了。

其实她早就知道了,有天晚上诸贺之抚摸着她隆起的肚子说”若是女儿就取名诸思语,若是儿子就叫诸恒平,和安哥儿一样平平安安的。”

所以得知孩子的名字叫诸恒平她一点儿也不意外,只是笑了笑。

求推荐,求收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69章 尚书

是个儿子,秦姝也就松了口气,指不定哪天诸母心血来潮,又让诸贺之纳妾,说是延续香火,拿着安哥儿的隐疾说事,她就是再气愤也不能说什么。

如今她为诸家生下了五公子,诸母也不敢提起给诸贺之纳妾的事情了,秦姝算是聊了一桩心事,看着身边躺着的孩子满足的叹了口气。

送走客人,诸贺之酒量浅,已经喝得微醺了,他一喝酒就上脸的,一张脸红通通的。询问了阿杏秦姝的情况,得知她睡下,这才去书房休息。几个孩子由奶娘照顾着倒也用不着他操心。

快晚饭时秦姝醒来喂孩子,思柔他们询问了阿杏,得知她醒来,一排排的站在窗口外叫她,秦姝一一的应声,思柔又道“娘,安哥儿也叫了娘了!”

“好!跟安哥儿说娘知道了,思柔是姐姐,和恒哥儿一起带着弟弟妹妹跟着你们爹爹去祖母那边用饭,别闹事啊!”

“知道了!”思琪说“娘,爹爹喝醉了还没醒来了!”

“那你去叫醒你爹爹,别错过了吃饭的时间。”思琪听话的扭头就走,去书房叫他爹爹起床,屋子外几个孩子轮流着说今天来了多少客人,又说他们吃了些什么,玩了些什么,叽叽喳喳的说着。

半响,诸贺之的声音传来“好了!我们去用饭,别打扰你们娘休息!”

几个孩子应了一身,跟他们娘告别后去诸母那边用饭,中午剩下许多饭菜,晚饭很丰盛,下人们的饭菜也很丰盛,还是七月,天气有些热,不吃完就会坏了的。所以下人们也跟着享了一点口福。

天气热坐月子就比较难受,秦姝让阿杏是不是通开窗户透透气。床前用屏风挡着风。等她出了月子,中秋节已经过了,她也吃了几块月饼,只是没瞧着中秋的圆月。

孩子一天一长。出了月子比刚出生长大了不少,也秀气了不少,诸母给请了一个白白胖胖的奶娘伺候着,秦姝的奶水并不多,诸母怕饿着她的孙子,孩子出生后得知是孙子就让管家打听请了奶娘照顾着,白天跟着秦姝。晚上奶娘把孩子抱过去带着睡。

出了月子,秦姝顿时觉得浑身一身轻,让阿杏准备了一大桶水清洗一遍,又坐进盆里清洗一边,出来时整人清爽不已,感觉是活了过来。

她一出门,几个孩子就围着她,秦姝发现一个月不见。虽然他们每天跟她说话,她发现他们都长高了不少。

如今有了一个奶孩子,好在有奶娘照顾着。思柔她们继续去先生哪儿,秦姝继续教导安哥儿识字,看书。

安哥儿很聪明,记性也很好,认识了很多字,他可以自己勉强看看书,秦姝开始让他默写诗经,论语。除了复杂的,或者生僻字,大多他还是能够默写出来的。这已经很好了,毕竟他才六岁而已,还是个孩子,自然不能和恒哥儿相比。

恒哥儿比思柔大了一岁多将近两岁,今年已经十三岁了,诸贺之准备让他参加解试。恒哥儿一直在家里学习并未去学馆,经过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由尚书省的应试者叫乡贡。

正因为这样,恒哥儿这几个月越发的努力了,听奶娘说他总是很晚才休息,她让奶娘劝说几句,他都不听非得看累了这才休息。

秦姝没办法让诸贺之去说说,诸贺之笑着安抚道“让他去吧!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不努力是不能及第的。”

听他这样说,秦姝也没办法了,吩咐厨房给准备夜宵给他送过去,又让奶娘好生照顾着,夜里天凉给他加衣服。

送恒哥儿出门去考试的头晚,秦姝夜里失眠睡不着,翻来覆去的把诸贺之给操心了,安抚她说“别担心,一次考不过去还可以等明年,恒哥儿这孩子很努力,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虽然他这样安慰,秦姝心里还是不踏实,夜里困极了才睡去,第二天一早就醒来,看着奶娘给恒哥儿梳洗好,她把去寺庙求的签给他,希望神明保佑他能及第。

秦姝拉着恒哥儿的手叮嘱他不要心慌,不要紧张,就像平时一样。恒哥儿点点头应声,反而安抚她不要担心。

诸贺之看时间不早,跟秦姝说了几句,让来福送恒哥儿去考试的地方,秦姝在门口幽幽的望着,直到看不见马车才收回目光。

诸贺之一点也不紧张,笑说“看把你紧张的,回去吧!我去衙门了!”

“嗯!”秦姝目送诸贺之上了另一辆马车,看着马车离开,这才带着几个孩子回去,诸母双手合十嘀咕了几句,想必是求菩萨保佑恒哥儿及第。

秦姝自从恒哥儿出门后一天都提着心,日落西斜是看着他瘦弱的身影出现在月门前,秦姝看着他走近,恒哥儿俯身道“娘,儿子回来了!”

“回来了就好!”秦姝领着他进屋,拿了一旁点心给他,忍不住问“考得如何?”

“儿子觉得还可以!娘不用担心!”恒哥儿微笑着说。

听他自信的话,秦姝松了口气“那就好,那就好,你的努力没白费,娘真替你高兴!”

恒哥儿笑了笑没说话,他自我感觉不错,就看判官门觉得如何了。

诸贺之回来秦姝笑着跟他说了恒哥儿的事情,诸贺之笑着点点头,晚上诸母让厨娘宰了一只鸭作为庆祝,诸母夹了一个大鸭腿给恒哥儿,恒哥儿接住道谢,诸母把另一只鸭腿夹给安哥儿,安哥儿笑了笑吃起来。

一只鸭只有两只腿,思柔她们三姐妹没份,只能吃鸭翅,鸭爪。其实思琪也喜欢吃鸭腿的,若是鸭子能多长几只腿,她和姐姐们就可以吃着鸭腿了,不用只看着哥哥弟弟吃。

恒哥儿考试后没半个月,诸贺之从衙门回来,笑着对秦姝说“有个好消息!”

“什么好消息啊!”秦姝给他解开腰带,脱掉身上的官袍。

诸贺之笑着说“恒哥儿解试过了,只要把名单上层尚书府,他就是乡贡了!”

“真的?”秦姝一愣。见他点头,欢喜不已“那可真是好消息了,我去告诉恒哥儿去!”她把衣服一丢,扭头就走了。

诸贺之看着身上。他的衣服已经多了,帽子还在头上,她就这样丢下他不管了,顿时哭笑不得的自己动手。

等他换了常服出来,恒哥儿已经过来了,对着他和秦姝拱了拱手说“多谢爹爹和娘亲的教导!”

“这是你自己努力得来的,好好努力。等着去会试,比起乡试,会试要困难多了!”诸贺之拍了拍恒哥儿的肩膀,他突然发现,以前还牙牙学语的孩子,如今要变成国之栋梁了。

晚饭时诸母得知这个好消息,一直往恒哥儿碗里夹菜,饭菜都堆了出来。

安哥儿眼巴巴的看着。回去时问她娘“娘,哥哥以后要做大官吗?”秦姝拧着面巾给他洗脸点点头,安哥儿想了一会儿。拉着她的袖子示意看着他,他无声的动了动嘴“娘,安哥儿以后长大了也要做大官!”

“好!安哥儿长大了也要做大官!”秦姝笑着应声,心里不由的涌出一股苦涩,以安哥儿的情况,根本不可能参加考试,更不可能做大官,想着她心里一酸,竟然不敢看安哥儿的眼睛。

睡前她把这事说给诸贺之听,诸贺之安抚的拍了拍她的背说“别愧疚了。安哥儿的隐疾也不是你愿意的,安哥儿聪颖,若是真的出色,当今圣上是爱才之人,或许会破格重用呢!”

“若是那样就好了!我们家安哥儿也能有一个公平得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秦姝抹掉眼角的泪水,心里还是没底。

“船到桥头自然直。当年我被贬谪在这里。以为一辈子被埋没了。没想到还有升迁的一天,你看我现在不是好好的!”诸贺之以身作则的说。

秦姝想想也是,以后的事情谁知道了,安哥儿还小,就像以前,她怎么也没想过会嫁给他,和他生养这么多孩子,所以是她杞人忧天了。

入冬后,诸贺之又开始忙碌起来,州府的事情要整理向朝廷报告,事情就多了。

秦姝带着几个孩子,日子倒也平静,恒哥儿成了乡贡,先生对他更加严厉了,恒哥儿自己也更加用功,晚上看书不到亥时不休息,秦姝让厨娘给他准备宵夜,免得饿着他。

腊月时,诸贺之接到朝廷的文书,他管理文州城有功,皇上要重用他,让他即日启程进京面圣,这对他来说可是天大的好消息。

秦姝得知消息后给他收拾行李,第二天他就要快马兼程的赶赴京城面圣,一时半刻了都不能耽搁,诸母欢喜不已,她的儿子又升迁了,这次恐怕是个京官。

秦姝晚上给他收拾好行李,诸贺之交待她们在文州先住着,什么事情等他到了京城写信回来。

秦姝道“不如你先回京城,我们后回去,好在京城过除夕!”

“这太赶了,如今这是冬天,路途遥远,越接近京城越冷,娘年纪大了受不住,几个孩子还小不安全,等明年开春天热了,我让人来接你们黄州那边上次出了强盗,我总不放心让你们走。”

秦姝听着点点头,他考虑得很周全,她说“那你回了京城就给家里写信,我和娘,和孩子们会很担心的!”

“放心,我会的!”诸贺之休息前又去了诸母的园子交待几句。

第二天天没亮他就起身了。秦姝让奶娘叫醒几个孩子,给他道别后,看他带着来福两人骑着快马,趁着天未亮出门。他们要尽快赶到京城面圣。

他离开后,秦姝让孩子们回去再睡一会儿,她回了自己的房间,瞧着一双新鞋没带上,心里有些着急,正想叫管家送去,想着他已经远走了,便作罢,等他们去了京城再穿也不晚。

诸贺之离开没两天,不知道那些夫人哪得来的消息,带着礼物上门恭喜,秦姝微笑着招待,礼物不好守让她们拿回去,她们不带走,说是贺礼。

秦姝知道里面的礼物肯定价值不菲,若是收下了就欠了一个人情,若是哪天他们有所求,他们也不好不答应。想着诸贺之离开时说的话,她推辞了几句收下。

诸贺之说若是他们来送礼,还是收下的好。他在官场几年,发现一心清廉寸步难行,若想有所作为,就得八面玲珑。

诸母见她收下心里欢喜,客人们一走,秦姝回来发现那些礼物都不见了,知道诸母已经收好了,她也不好问什么,反正是她在管家,礼物她收着也合情合理。

因为不急着走,秦姝他们还是要在文州过年,自然也要准备年货什么的,只是少了诸贺之,似乎缺了主心骨,一切都从简了。

秦姝想着年后那些夫人恐怕会上门拜访,建议诸母还是多准备些食材,毕竟诸贺之升迁,他们在她们还没离开之前肯定要好好巴结一下。

诸母想了想赞同她的说话,让掌柜的像往年一样准备食材,他们自己也要吃的,这一升迁,诸母的心又活络起来了,想着回了京城能够看见女儿,她觉得回京城还是不错的。

秦姝倒是觉得在文州住习惯了不比京城差,再说冬天至少不会天寒地冻的让人难受,不过她嫁给了诸贺之,自然要跟着他,他就是去天涯海角也要跟着,再说莲姨娘年纪大了,秦姝也想离得近一些,好对她尽孝心。

腊八府里煮了八宝粥,诸母吃着想起了诸贺之,对秦姝说他最喜欢吃八宝里的桂圆肉,被她这样一说,秦姝也觉得诸贺之离开了很长时间,其实他走了才没几天而已。

除夕那晚,诸贺之不在家,诸母让恒哥儿给祖先们上香叩头,恒哥儿不懂,她就一点一点的教他。年饭后秦姝回去洗漱了一下过去陪着诸母守岁,缺了诸贺之,他们心里都觉得缺了什么,没有往年热闹,去年诸贺之海特地买了烟花放着。

年初六那天府上来了不少夫人,带着礼物上门拜年,诸贺之不在家,大人们们不少上门,毕竟他们府上没有主事的男子招待,为了避嫌就让自家夫人出面。客套寒暄了好一阵子,说是等他们去京城时送送他们。

诸母和秦姝笑了笑没多说什么。

元宵节后来福快马回来,带给他们一个好消息,诸贺之有幸在宫里的宴会上得到皇上的赏识,暗里已经是工部尚书,只等元宵节后向百官宣布,前任工部尚书是顾命大臣的学生,事情败露后收到了惩罚,暂时由工部侍郎担任工部尚书的职位,这会儿诸贺之回去就是得到皇上的重用,指派为工部尚书。

秦姝听你心里高兴,她一眨眼的功夫就成了尚书夫人,足以参加皇宫三品大人以上内眷的宴会了。

诸母得知笑得合不拢嘴,她倒是没想到她活着还能看见诸家大富大贵的一天,工部尚书是可是三品大员啊!

求推荐,求收藏!!!(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170章 京城

来福在文州城没带几天又快马回去了,说是京城有很多事情要他处理,秦姝也没留着,只叮嘱他好好的照顾诸贺之,别让他太累了。有时他的认真让人心疼,让人不放心。

随后的一两个月,秦姝他们依然住在院子里,新的刺史还没任命下来,他们住的地方是以前诸贺之当文州司马时住的府院。

她有些担心那天来了几个衙差告诉他们,新来得司马大人要住进来,他们暂时每个落脚的地方,秦姝跟诸母商量了一下,让管家去城里留意一下,免得他们住进来了一时仓促找不到住的地方。

正在找园子里,一位陈大人上门说府院可以等他们离开时在收拾,暂时不用急着搬出去。

秦姝和意外,后来从管家哪儿得知,他找房子时正好遇见了这位陈大人,他得知情况后上门特地一说。

秦姝对这位陈大人多了几分感谢,至少解决了眼前的一个大问题。

二月底时,诸贺之写了一封信,让驿站的人送过来,说是三月中旬会有人来接他们回京城,让他们准备准备。

诸母得知消息就已经开始再清点东西了。家具摆件什么的都是府院里的,自然不能带走,后来他们自己陆续的添的一些东西,比如锅碗瓢盆之类的又重又占地方,还不如回了京城再买。

诸母舍不得,想连浴桶都要带走,秦姝劝慰道“娘,路途遥远的,人还照顾不过来,哪能带那么多东西,带些细软包袱就行了,贵重的东西自然不能落下,这些碗啊,杯子啊什么都可以不用带走了。”

“这些可都是前些年刚买的。还新着的怎么能丢了,多叫一辆马车就行了,回去买还要发银子,再说我们也不用来这儿。带回去吧!带回去!”诸母心疼,东西好好的不要,回去了买新的,那得发多少银子啊?

“娘,你看看,多叫一辆马车花的银子,已经抵上着一车的东西。用雇马车的银子,已经可以买新的碗具了。”秦姝劝说道“再说一路上磕磕碰碰的,碗具什么的还不破得差不多离去,拿回去也剩没几个了,还是别带回去了!”秦姝不想因为碗破了在路上听诸母唠叨。

诸母想了想觉得她说得有些道理,淡淡的点点头“那好,碗具什么的可以不带了,那两口锅总是好的吧。去年还买的了,一口锅可以用二三十年了!”

秦姝叹了口气,知道不给她带点东西回去是不会罢休的。点点头道“好!锅带回去。其他不贵重的还是少带一切,这一路遥远,带着麻烦!”

“有什么麻烦的,反正有马车!”诸母嘀咕几句,秦姝假装没听见。

快三月中旬时,秦姝带着阿杏去了一趟城外,一同出门的还有几个孩子,她带着孩子们去看看言哥儿,两边的杏花因为向阳,已经落了。嫩绿得叶子已经长满树枝,车夫把周围的杂草除掉,秦姝摆上贡品,让几个孩子跪着上香烧纸,除了恒哥儿,其他几个孩子对他们的大哥似乎没什么印象。那个时候他们还太小了。

言哥儿的坟墓旁有个浅浅的坑,生哥儿以前就在他旁边,后来迁走了,秦姝见恒哥儿欲言又止的模样,心里有数,她什么都没说,拿着手绢擦拭墓碑上的灰尘道“言哥儿乖,以后娘恐怕不能亲自来看你了,你要知道,娘和爹爹,弟弟妹妹们已经会京城了,到时娘还会给你烧纸钱的,记得我们回了京城了。”

秦姝的声音很小,她怕吓着身后的几个孩子,嘀咕了几句,抹掉眼角的泪水,她说“回去吧!”

阿杏点点头,领着几个孩子离开,车夫把东西一收跟着,秦姝微微落后几步和车夫说二几句,他点头。

上了马车做了没一会儿,马车再次停下,秦姝道“恒哥儿,娘带你去看一个人,你也去拜拜吧!”

恒哥儿一怔,随即点点头,看着秦姝心里感激又感动,秦姝让其他的人呆在马车里,她带着恒哥儿,和车夫下了车,七拐八拐上了一个缓坡,立着两个墓碑,恒哥儿看着有些心酸,他知道那是他的亲姨娘和亲弟弟,虽然姨娘对他不好,总是打骂他,他还是想去看看,毕竟是生养他的人。

车夫摆上贡品,点了三支香给秦姝,她接过去对着坟墓拜了拜,死者为大,身前的事情随着她的死已经烟消云散了。秦姝拜了之后看着车夫除草砍灌木,恒哥儿点了香俯身跪拜,嘀咕几句起身。

秦姝瞧着他眼眶发红,拍了拍他的肩对着芙蓉的墓碑说“你放心,恒哥儿我会好好教育的,希望你下辈子能够投户好人家,衣食无忧!”

他们站了一会儿,等车夫把杂草清除完两人收拾东西离开。

回去城里已经有些完了,几个孩子都有些饿了,带出来的糕点一扫而空,听见叫卖汤面的,几个孩子都直勾勾的看着她,等不及会家里吃午饭了。

秦姝被他们看得不忍心,让阿杏叫停马车,往回走了几步,要了几碗面,店家的生意并不是很好,大概已经过了吃饭的时间,很快就给他们上了面条,思柔看着煮熟的鸡蛋想吃,秦姝又让老板每人加了一个鸡蛋。

在外面摊子吃东西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前些年出来看元宵灯会什么的,玩累了也会在外面吃些面条再回去,诸母知道了总说外面的东西不干净。

虽然是那样说,秦姝觉得有人去吃,应该不会有时,再说了在外面还能像家里讲究吗?能吃饱肚子不饿已经不错了。她本来就不是那些穷讲究的人。

吃饱后他们心满意足的上马车回去,诸母看他们回来让厨房准备饭菜,秦姝道“已经在外面吃过了!”

“在酒楼吗?”诸母瞧着一大桌子的人,心疼的想得花多少银子啊!

“不是,在外面的面摊吃的!”

“外面的摊子多不干净啊,人来人往的全是灰尘。”诸母皱眉道“家里留了饭菜的!”

“孩子们饿了,就先在外面吃了!”秦姝不想多说,道“娘,我们先回去。等会再过来说话!”

“回去歇着吧!你们出去一趟也累了。东西整理一下,过几天就要离开了!”诸母叮嘱。

秦姝点点头,示意孩子们道谢,然后离开。

诸贺之留在书房的书不少。笔墨纸砚什么的都要带走,秦姝最先收拾的就是他们。用箱子装起来,马车已经顾好了,平哥儿的奶娘不能一起跟着去京城,她是文州人,诸母给了银子打发了,还有几位婢女也是文州的。不会跟着去京城。

他们离开的前一天已经付了银子辞退了,让他们另外找主顾。

得知他们会京城的日期,陆陆续续的有夫人送礼物上门,诸母来者不拒的收下道谢,留着吃了午饭闲话家常,更是约定她们若是去了京城一定要上门拜访。

不少夫人都说没有他们好福气,一转眼就是达官贵人了,可不是她们能够妄想的。还说以后有什么难处让她们不要推辞。

礼物都收了,话语自然要应承下来,帮不帮忙得看是什么事情。不可能杀人放火也帮忙的。

客人们来得差不多之后。也是他们要启程的时候了,行李除了需要用的,其他的都已经整理好。

离开的第二天天未亮就开始整理东西,睡的被褥打包好,床幔什么的都带走,忙碌了大半个早上,这才出发。

踏上路程,秦姝的心情很复杂,她觉得在文州生活了几年心里很平静,一想着回去每天的应酬。她觉得心里有些累。

相比于她的担忧,几个孩子是又憧憬又兴奋,思柔把她去京城的事情又拿出来说了几遍,惹得弟弟妹妹迫不及待的到京城。路途遥远,他们没事看看车外,说是话。再询问他们的娘什么时候道京城,还有多远。秦姝不厌其烦的安慰。

平哥儿还小,秦姝带着他在身边,和阿杏,和春兰,只是苦了她,怀着六个月的身子跟着他们一起,秦姝让阿杏多照顾一点。

每次落脚时,或者在路上休息时,几个孩子就会围着她的马车询问,或者说话,他们和诸母坐在一辆马车上。

秦姝他们离京城越走越近,诸贺之在上朝时被皇帝点名“诸爱卿,你以前是文州得刺史,文州那个地方没有人比你更清楚,你说应该派谁去担任文州的刺史?”

皇上这一问。不少人噤声,等着诸贺之的回答。

紫色一炮抖动,诸贺之站走出官列,站在大殿前低头拱手道“回圣上,下官以为,文州城的陈大人堪当刺史一职,他跟随下官在文州城多年,对文州百姓做了不少事情,这些年若不是有其他官员的努力,下官一个人也不会管理好整个文州城。”

年轻的帝王微微皱眉想了想,道“你说的陈大人可是以前在吏部任职的陈光显?”

“正是!”诸贺之拱手。

“朕曾经在文书上看你赞扬过这个陈光显,若他真的可用,朕必会重用!”

“皇上圣明!”不等诸贺之出声,百官附和道,诸贺之拱手附和。

朝议后,诸贺之他们等高位上的帝王离开后这才准备依次走出大殿,诸贺之走了几步,被皇上身边的小公公叫住“诸大人慢步!”

诸贺之闻声停下,回头道“不知公公找下官何事?”

诸大人留步,皇上吩咐小的领大人去偏殿,大人请随小的来!”小公公淡淡的道。

诸贺之想着是皇上召见,自然不敢怠慢,尾随公公而去。

熏笼散发着阵阵幽静的檀香,诸贺之闻着心里有些平静,小公公进去没一会儿出来道“诸大人,皇上让你进去!”说着撩起厚重的珠帘。

诸贺之朝公公微微点头,目不斜视微微低垂着头进去,主位上的人停下批阅奏章的笔,抬头看着走近的人。诸贺之拱手俯拜“下官叩见圣上!”

“诸大人勿需多礼,起身吧!”年轻的帝王微微勾着唇角。

诸贺之拱手道“多谢圣上!”

年轻的帝王笑了笑问“诸大人可知朕召见与你有何要事?”

“下官不知,还请圣上明示!”皇上的心思,谁敢妄加揣摩?

笑了笑,帝王道“诸大人可知今日为什么让你举荐文州刺史?”

“下官愚昧!”诸贺之俯身不敢妄言。

帝王笑了笑,说“文州城在你和前任刺史的管理下,日渐平稳,朕深感欣慰,文州城从先皇以来就是一个砸银子的地方,如今国泰平安,朕不希望文州变成晋国的负累,而是粮仓!”

“圣上英明,文州城虽有文州河,若是治理得好,文州城会成为晋国最大的粮仓。”文州在众多高山间形成了一个盆地,的天地利,若是文河治理的好,一定会福泽全国。

“正是因为如此,文州城的刺史,必须是,公正廉明之人!”年轻的帝王盯着诸贺之,淡淡道。

“圣上若不信任陈大人,可以另外派公正廉明的大人担当文州刺史!”诸贺之心知他在试探自己,不由心底发行,伴君如伴虎,他不敢轻举妄动,不敢大放厥词。

“诸大人谦虚了,陈大人刚正严明,一心清廉,朕当然信得过他的为人,文州城让他治理,朕放心!”

“圣上英明!”诸贺之俯身。

从侧殿出来,诸贺之发现身后一股冷汗淋淋,想着陈大人别贬谪的原因,顿时有些后怕,若是他在文州言语出错,绝对不会坐上工部尚书这个位置,陈大人当初一句顶撞被先帝贬谪,却原来是新帝安插在文州城的一颗棋子。

若是他和林刺史大人有任何异动,新帝登基后要除去的就是他们,而不会重用,他还在想陈大人沉稳冷静,不像是会大放厥词的人,原来他是另有目的的!

这位圣上城府何其深邃不是他能想的,诸贺之暗暗抹掉额上的汗水,想着以后再不敢行差错乱半步,否则小命不保已经是轻得了,连累家人他便万死不辞。

诸贺之匆匆去了工部处理事情,他刚上任不久,工部许多事情都还未上手,这几个月他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