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足够大了。大到已经让皇帝下不了台阶。同样,我也再没了选择和后退的余地。”
“既然没了后退地余地,那就绝对反击吧!”薛存诚颇有几分激动的说道,“圣旨。相对于整个民族的利益来说,已经算不得什么了!殿下这时候,正是斩获天下人心的大好时机!”
武元衡却是一如既往的冷静,他说道:“殿下刚刚那句话,说得有道理。事情闹得越大。皇帝越没了台阶可下。既然他没了台阶,殿下何不给他一个?”
李世民微眯着眼睛。目光一阵闪烁。寻思了片刻,说道:“言之有理。不管怎么样,不能让大唐陷入无朝廷或是反朝廷状态。全国上下民意如潮,皇帝没理由不知道。这个时候,我不如再次上书一回,请求皇帝收回成命,下令让我与吐蕃决一死战。这样一来,大唐地子民才会更有凝聚力。而我,也就可以名正言顺的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了。无论如何,天下大局地安定才是最重要的。纵然我可以抗旨逆行,而且还能收获大量的人心。但是,与此同时也会让仕人百姓对皇帝和朝廷失去信任。看到没有,李希烈等人其实也是在借这件事情大做文章。如果我真的鲁莽的抗旨胡来,就会给这些叛臣们可趁之机。到时候,外敌未除,我大唐自己肯定会乱成一团。眼下朝廷虽然黯弱,但我们还需要他的给的一面旗号,以号令天下。名正则言顺,这对我们才会更加有利。”
武元衡与薛存诚各自思索了一下,齐声说道:“言之有理!”
“事不宜迟,我即刻修书!”李世民坐了下来,马上挥动了笔墨。一边写,一边说道,“下令:让韦皋一定要安抚好成都府的百姓。越是战乱,越不能荒废了民生。疏散集中在成都地百姓,让他们各归家园操持生活。就算是要打起仗来,我们也还需要百姓们提供后续供给。所以,民生不可荒废。”
武元衡与薛存诚也坐了下来,将李世民说的话全都拿笔记下。
“再令:剑南西川节度治下所有军镇,即日起进入紧急备战状态。与此同时,各州县衙门要加强治安、安抚百姓,严防有歹人趁机作乱,防止发出民变和大规模的百姓恐慌。”
“资明,你以汉王的名义,回书给李晟、浑、李怀光与严震等节度使。让他们全都稍安勿躁,静等半月。在此之前,不要有任何的异常举动。如果我所料不错地话,这一回皇帝和朝廷,肯定会准了我的请求。所以,让他们按捺下来,静候佳音。”
“伯苍,你今天就可以去维州了,接替代理刺史高固,掌维州刺史之职,统辖汉、维二州地所有军政民生。时间过得很快,吐蕃人要纠集三十万大军然后从高原杀扑过来,相信也用不了两个月的时间。之前我们定下的军事作战计划,现在可以渐渐的暗中执行了。记住,不要让汉、维二地,出现什么流言说本王已经抗旨,决定与吐蕃一战了。”
书信写完,李世民放下笔下吁了一口气,说道:“这份奏折,事关重大。六百里加急,直递长安。务必在最短的时间之内,让皇帝看到。”
武元衡与薛存诚一起领命,各自忙碌去了。
书房里,李世民独自一人坐在那里,却忍不住一阵热血沸腾。时候,终于到了。从一场突变的维州战事,到引发大唐与吐蕃全面一战……不得不说,的确是有些点意外。但是,也正是从这点意外之中,李世民看到了大唐的希望。
不管大唐已经是如何的衰败了,但华夏民族的魂魄,仍然坚强、仍然挺立。在遭受外敌欺辱的时候,大唐的子民们空前的团结了起来。众志成城,一致对外。果真是多难兴国。大唐繁荣富庶了数十年,百姓子民们都有些难免耽于享乐,没了危机意识。现在,江山残败社稷蒙尘,世人又都幡然警醒,开始了绝地反击。
唯一可恨的是,连番的失败和战乱,已经将李适为代表的那些皇族贵戚,吓破了胆。他们害怕战争、不敢抗争,只想着堪受凌辱的苟且偷生,以保住他们的荣华富贵和安逸生活。
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气,徐徐吐出,喃喃自语道:“李适,为了天下大局和保住李氏王朝的威仪,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台阶,为你挽救颜面了。希望你……能体会到我的苦心。说得不好听一点,如果你还想在皇位上多呆几天,就不要再犯傻了。”
第三卷 九鼎
第198章 聪明皇帝
李适一点也不傻。
他坐在深宫之上,却对外面的事情了如指掌。当他看到全国上下突然爆发出强烈的抗战情绪的时候,不由得有些惊呆了。在他看来,无论如何,平静的日子难道还会比战争难过一些么?他无法理解,为什么那么多的人,宁愿不怕死的与吐蕃蛮子们拼命,也不愿意舍弃一个穷到掉渣的城池和一个蛮族女子,来换取平静的日子。与此同时,在他的心中,对汉王的忌惮已经上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不知所谓的李谊,难道忘了自己的本份么?他现在做的这些事情,就是要凌驾于皇权之上!
当民意越来越沸腾的时候,李适越发的感觉到了焦虑,对汉王的愤恨也更加空前的膨胀起来。要不是这小子惹事生非,我哪里会有这么多麻烦透顶的事情?现在倒好,根本下不来台了!看这架式,大唐天下的人都去支持他李谊,全没有把我这个皇帝和朝廷放在眼里了!
这还了得!
正当李适惊怒参半日夜不得安寝的时候,一匹流星快马从西川狂奔到了京城,将汉王的一封亲笔信递到了他的手上。
这不像是一封奏折,更像是一封家书:
“不孝儿臣谊,再拜父皇陛下:
李氏不幸,皇纲失统。先有安史乱国,后有四王二帝叛乱。大唐江山,日渐倾颓。然儿臣身负李家血脉,时刻不敢遗忘列祖列宗之遗训。儿臣所想,无非是要报效国家、效忠父皇。先有光复帝都,后有克师风翔。现如今蜀中归于一片宁定,皆赖陛下鸿福天恩所致。儿臣不孝,亲纳胡女,以致与吐蕃生隙。酿出兵祸。然事已至此,不可因儿臣一己之故,而让大唐领土缺失,让蜀地百姓受难,让天下人对大唐失望。一切罪责,皆在儿臣一身,儿臣无可推托。望陛下以大局为重。主倡大唐与吐蕃决一雌雄。如此,方可削减儿臣之罪,让李氏王朝重拾人心。日后惹要治罪,儿臣并无话说。只敢肯求陛下,如今以民意、民心、民生为重。力主抗胡。若如此,他日儿臣愿意背负荆棘,亲赴长安请罪。”
李适看完这封奏折,心中不由得一喜:哎哟,还算你识趣。居然主动请罪……这下我可有台阶可下了。在仕人百姓们看来,我之前之所以同意割让维州、送出胡女,是为了帮我的不孝儿子减轻罪孽。不想让天下人诟病。现在倒好,既然你自己主动认罪了,我也可以大公无私的向天下宣布你的罪名。嗯,你们非要与吐蕃一战是吗?那就去战吧!反正我是不会上到前线,也不会再给你一兵一卒的。李谊、李晟、浑、李怀光,你们四个人,就能对抗如此强大的吐蕃吗?到头来,还不是要等着我用和谈再来收拾残局。到那时候。我这个皇帝仍然是天下之主……你们这些哗众取宠的家伙,能成什么气候呢?
想到这里,李适的心情变得好了许多。
第二天上朝,底气十足地李适,突然一改平常的胆懦。十分勇壮的说道:“朕当初之所以答应割让维州并送回汉王妃,其缘由无外乎是出于一种父亲对儿子的溺爱。汉王李谊。为了一个胡女和吐蕃争风吃醋,也实在是太不像话了!朕这个当父亲的,实在不忍心让他被天下人唾骂,于是下旨让他自己去将这些事情抹平。现在看来,一切已经无法挽回了。吐蕃得理不饶人步步紧逼,大唐天下抗胡情绪日益高涨。民意难违啊,现如今,朕也只好让李谊戴罪立功,去抵抗吐蕃。诸位爱卿,以为朕的想法如何?”
满朝文武,自然没有谁会就这件十足敏感的事情发表什么重大地意见。既然皇帝都决定了,还有什么话可说?于是一起高呼吾皇英明。只是有许多人,心里隐隐感觉,这个当皇帝、当父亲的,居然将什么责任都推到自己的儿子和臣子身上,实在是……
砰的一声响以后,盖着朱红大印的圣旨,再一次飞出了长安大明宫。当它到达西川地时候,李世民已经在成都打理好了一切备战后勤工作,准备亲自赶往维州。圣旨的到来与其中的内容,全在李世民的预料之中。对于李适的为人,李世民已经了如指掌。他肯定会在圣旨里好一顿假装慈眉善目,做出一副溺爱与理解地模样。然后将这所有的责任和担子,一股脑儿的都压在自己身上。
现在看来,果不其然。对此,李世民地表现是微微一笑。除了他自己,没人能理解这种心情…………谁让李适是我李世民的子孙呢?不孝子孙软弱无能,也只好我亲自忍气吞声的去帮他解决那些大麻烦了……
从成都通往汉、维二州的官道,有了官军疏通戒严,秩序井然。一车车的粮草辎重,源源不断的朝军镇运去。李世民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他清楚,如果吐蕃真的开动三十万大军前来,就一定不会善罢甘休。而他自己要做地,就是紧守维州,力保不失。守住,就是胜利。对于吐蕃这样的高原军队来说,急攻进取与游击战才是他们的强项。守关对垒,根本不用怕他。只要自己的后勤做到位,维州的玄武关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地方。就这一个关隘,就可以当过十万雄兵。
现在,怕就怕吐蕃走别的弯路子,绕道突袭过来。西川面对吐蕃地边境线并不短。虽然地形复杂山地较多,但也并非是无可逾越。比如说,从东女国绕道过来,爬过两座大山就可以到达防守薄弱的雅州。而且与西川接壤的异邦小国极多,比如说罗女蛮与白狼夷。这些部落的人虽然不多,但如果他们都来帮吐蕃从西川的边境各地渗透,简直就是防不胜防。而这些蛮邦小国,都是与东女国接壤的。另外,南面的南诏国,这些年来已经被吐蕃所奴役。这时候附合着发兵过来一起夹攻,也不是不可能的。
所以,西川的防线,其实很长。如果仅仅是固守,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办法。李世民的脑海中,已经在酝酿着一个十分大胆的军事计划了。
李世民将圣旨允许西川与吐蕃一战的消息,大肆散播了出去。果然,百姓们一阵欢腾,越发的情绪高涨了。现在看来,都不用有抗旨这样的顾忌了。吐蕃人要来,就坚决与之决一死战!这个消息,自然也是飞快的传到了浑、李晟、严震等人的耳朵里。这些人也都齐齐的松了一口气,更加坚定了支持西川的决心。
一切准备就绪论,李世民就准备离开成都,前往维州了。这些日子以来,他一直在成都府里处理各项公务,都没有回府。临行之时,他还是打算去和吴月琳、墨衣等人辞别一下的。没想到刚一进府,吴月琳就告诉了他一个消息:墨衣走了,回了东女国!
李世民愕然的一惊:“她怎么这时候回去了?”
吴月琳满是愧疚的说道:“昨天走的……她说,她不能眼巴巴的坐在这里,什么忙也帮不上。她说她要回东女国,以小宾就的身份,组织起东女国的军队来帮助殿下抗击吐蕃。”
“这不是胡闹吗?她一个女流,懂什么打仗!”李世民有些生气,“你为什么不拦着她?”
“我拦过了,拦不住呀……”吴月琳还是头一次见到汉王这样冲她发火,有些惊怕的说道,“而且……武长史的妹妹武琦云,也跟她一起去了。墨衣说,武琦云聪明过人,能在她身边出谋划策……”
“胡闹,全是胡闹!”李世民气得一跺脚,拂袖而走。这样一个变故,让他有些郁闷起来,也懒得在家里多作停留了。披挂上马,带着几个跟班就朝维州而去。
其实回头一想,东女国那里,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可以说,那里就是西川一个重要的缺口。也是大唐与吐蕃之间的一个变数。他李世民自己去那里镇守,显然是不太现实的。除了墨衣,还真的找不出第二个适合的人,代表大唐在那里坐镇。还有那个武琦云。至从汉王娶了吴月琳以后,就一直有意的避着汉王。后来墨衣进了府,她就跟墨衣混熟了。她是一个有谋略有主见的女人,跟着女人一起办事,也才会更加无所顾忌。武琦云跟着墨衣去了东女国,想来也不是什么特别意外的事情了。而且有她在一旁相助,说不定东女国到时候真的能充当奇兵,发挥什么奇效。
所以,李世民也忍住了私心的冲动,没有派人去将墨衣叫回来。心里却是暗自祈祷,但愿东女国那边,不会再出什么问题。
第三卷 九鼎
第199章 鏖战大金川(一)
维州。百姓已经疏散到了西川内地,只剩下了四万大军和一两万民夫。百姓迁徙,是一个浩大的工程,简直比战争本身还要劳命伤财。如果不出所料的话,这将是一场旷日持久的鏖战。吐蕃人连吃了几个大亏丢尽了颜面,怎么可能不捞个够本。这场战争,无论其结果如何,消耗也是十分巨大的。有韦皋坐镇西川后方,李世民也算是放心。相信他应该可以料理好民生政务,保证前方军队的供给。
州府刺史衙门,成了军镇议事厅。李世民到达这里的时候,武元衡和高固等大小官将,都已经在此恭候了。鼓声擂起,众人都聚集起来,一起议事。
李世民看着堂中众人,心里不禁有些犯忧。唐汉臣坐镇汉州守备第二条防线,石演芬去了朔方还没回来。自己手下能用的大将,仅剩了高固和野诗良辅。郭刚其实一直没有什么临敌经验,而且也不好直接上阵搏杀的。其他的一些偏将副将,良莠不齐实在难堪大任。谋臣方面,能议论军事的,也仅有武元衡一人而已。其他的一些文臣,顶多能筹一筹粮草,搞一搞后勤。说实话,现在的蜀地,实在难以挖掘出足以堪用的大将与能臣。与吐蕃的这一场大战,看来李世民又要身先士卒的上阵搏杀了。
众官将把维州近段时间的情况汇报了一下。军事方面,维州现在有了四万大军。其中新兵有一万人。飞龙骑一万人,一般虞侯轻骑一万人,其余过半全是步兵。军器马匹都装备完善了,粮草足以支持半年。按照汉王与武元衡之前议定的策略,沿着维州以北大金川的南岸一带,布下了暗岗三十余处,密切监视吐蕃大军的动向。据最新消息探明,近两日来偶尔能看到十余人一队的吐蕃游骑。在大金川北岸游弋。估计吐蕃的大军,不久以后也会要开挺过来了。
将这些情况了解清楚后,李世民给诸官将分派了任务。野诗良辅统领步兵,高固统领轻骑,李世民自己亲率飞龙骑。武元衡坐守维州州城,总督粮草。严令斥侯,密切注意吐蕃人的动向。每个时辰都要有人回报消息。与此同时。严密盘查汉、维二州过往的商旅行人,密切监视吐蕃派来地奸细。非常时期,严禁茶叶运出蜀地。因为吐蕃人常年吃肉喝奶,要靠喝酥油茶排解油腻和躁热。现在有了战事,所有茶马商道都禁止通行。蜀地的茶叶一概不许运出本境。一来是怕奸细往来走动,二来这对吐蕃也是一个有力的遏制。蜀地是中原茶叶的发源地之一。每年都有近万斤茶叶运出蜀地,通过数条茶马商道,运入吐蕃。现在没了这里的茶叶供给,吐蕃的日子将会比较难过。
各项事宜分派下去后。李世民又把武元衡单独叫到了一起。二人拿出地图来,细作商议。这份地图,是攻陷维州后。武元衡带着附近乡民亲自走访,然后绘制下来的山川地形图。维州附近大小地山脉河流,全都标注得清清楚楚。而且何处可以伏笔,哪里要重点防守,武元衡都十分细致的做下了记号。
维州北去到大金川一带,地形比较平坦。吐蕃人如果要进兵来攻伐,也应该是走这一处地方才是。大金川是大渡水的上游,虽然是到了冬季枯水季节。水流仍然比较汹涌。这条大河,就是维州与东女国的一道天然屏障。
李世民寻思了许久,说道:“如果我是赤松德赞,肯定让吐蕃大军翻越了积石山、渡过黄河以后,直接从大金川东岸开挺过来。这样一来。大金川这道大屏障,就会失去意义。到时候。吐蕃的铁骑,就能直接面对赤裸裸地维州和东女国。尤其是东女国,根本就连坚固的城池也没有。虽然我之前曾派出工匠和民夫,帮助他们建起了一些防御工事。但短短的一点时间内,实在是难以建出什么像样的东西。如果东女国这道薄弱的防线被撕裂,吐蕃人就会以那边作为重大缺口,长驱直入杀到雅州,直接深入到西川腹地。这样一来,维、汉二州完全被隔离,西川就会瞬间崩塌。”
武元衡也有些忧虑地说道:“其实我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这一次吐蕃如果真的出动大军来攻打西川,一定会还会联合南诏等一些西南蛮小国一起出兵。到时候,从维州往西到雅州,以东女国为主的这一带,将会成为危险地带。这些地方山峦众多地形复杂,那些西南蛮又习惯了在山林沼泽中行军打仗,渗透破坏。我们简直就是防不胜防。”
李世民眉头微微皱起,说道:“其实,我有一个十分大胆地军事计划,就是以攻代守,主动出击。在大金川一带伏击吐蕃,先打他一个措手不及。可是,我又担心东女国这边出问题。到时候,不仅仅是我们维州的大军要被断了供给,甚至连整个西川都要完蛋。想一个什么法子,让东女国那边万无一失呢?”
武元衡想了一想,说道:“既然守是肯定守不住了,不如弃之。”
“弃?”李世民眉头一凛,想了一想摇头说道,“东女国虽然只是一个蛮荒小国,但人口也有四五万人。弃了本土,能让他们去哪里?他们都是习惯了住在山林之中,住的是建造在山壁间的碉楼,有自己的文化和生活习惯。要让他们迁徙,将会比维州百姓迁徙困难许多倍。”
武元衡眉头紧锁,思考了许久说道:“的确很难……但是,也唯有东女国内迁,还有可能让维州没有后顾之忧。殿下你看,雅州到大渡水一带,我们的防守十分的严密。军镇和路口卡哨,建立得十分妥当。如果东女国放弃了本土而退入雅州,这条数百公里地大防线,就被缩减了去了。到时候,西川与东女国,共同依靠天险大渡水来防守,就不会有什么大的顾忌了。雅州、嘉州一带。我们布防的兵力还是很强的。各路军镇彼此呼应救援,十分的稳固。”
李世民想了一想,说道:“想法是不错。将那几百里长地防线自行放弃,退守雅州。可是……难哪!东女国的人,毕竟不是我们大唐地子民。而且,现在才动手去办,来得及吗?”
“我看……”武元衡突然露出了一个微笑。“或许用不着殿下去下令办这些事情了。”
“什么意思?”
武元衡无奈的摇头笑了笑:“其实,这个退守百里放弃东女国本土的大胆计划,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我那个宝贝妹子。早在数日前,我在画这些地图的时候,她在一旁看见了。就说出了这些想法。我当时深思熟虑了许久,认为还是可行地。可当时殿下在成都府衙办事,来不及向你禀报。于是……臣下私自找到了独孤王妃,向她说起了这些事情。孤独王妃认同了我的想法,于是马上动身赶往了东女国。与此同时。将我妹妹也带去了……这一次,我没有阻止云儿;这件大事,我也没有事先向殿下通报。还请恕罪!”武元衡说完。已经拜倒了下来。
李世民大大的一惊:“怎么,墨衣带着武琦云回东女国,居然是听了你的主意?”
武元衡惶恐的磕起头来:“是地……臣下有罪!”
李世民长吁了一口气,摇头叹道:“我还能怪你什么呢?事情紧急,如果你找我商议后再下决断,这件事情肯定就被耽误下来了。而且我知道,肯定是墨衣不让你将这件事情告诉我的,对么?他怕我不让她回去。不管怎么样。我仍然要感激你。如果不是你料敌先机早早做出了部署,我到维州之后肯定会一阵手忙脚乱。”
武元衡仍然在磕头请罪:“臣下擅做主张,有违人臣之道,请殿下一定要治罪责罚!”
李世民摇头叹息,笑了一笑说道:“罢了。起来吧。我不是早早将汉维二州的军政大事托付给你,给你临机专断之权么?这其实也是你份内之事罢了。墨衣虽然是我的王妃。但也是大唐的子民,应该屡行义务受你指派,去做这些事情地。你也算不得有违人臣之道。重要的是,这样一件重要的大事,你都事先给我安排好了,我感觉你还来不及呢。这件事情,就不要再提了。我们还是来商议一下排兵布阵吧。既然东女国那边不会有什么大地担忧了,我也可以放心大胆的主动出击了。”
武元衡谢过了汉王,站起来说道:“殿下,剑川军实力不济,主动出击是不是太冒险了一点?死守玄门关,吐蕃人是难以攻下的。”
“这一点我当然知道。”李世民自信的笑了一笑,说道,“与此同时,吐蕃人估计也预料不到,我们居然敢主动出击。死守玄门关固然是一个法子,但这只是下下之策。再牢固的城池的关隘,也都是可以被攻破的。然而,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吐蕃人想不到我们胆敢出动出击,不正好利用他们思想上地这上麻痹,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么?”
武元衡想了一想,点头道:“出奇不意,看来也是可行。但务必以稳妥为主。毕竟,我们现在对吐蕃人的动向还不甚了解。“这样吧。”李世民说道,“现在,我们二人一起了城向北,花两天的时间将大金川东岸一带的地形,再次摸索得清清楚楚。每一片树林每一条河流,都要做到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活灵多变的用兵。以少打多以寡击众,要想取胜也不是没有可能地。前提就是,我们要最大程度的发挥天时地利人和地作用。现如今马上就要到隆冬了,马匹缺乏草料,天降雨水也会减少。吐蕃人肯定会依傍大金川进军。这样他们取水就会方便许多。而大金川附近的山林,肯定也是他们重要的栖息之地。又是水,又是山………伯苍,你想到了什么吗?”
武元衡惊喜的一击掌:“昔日在岐山击败吐蕃收复凤翔时,水火并用打得他们大败…………殿下,你是想故技重施吗?”
“有什么不行的?”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水火无情,这也是最利害的武器。虽然大金川不能被我们当作天险屏障了,但那河里的水、河边的树木,都是可以用来当作武器的。多说无益,我们二人现在马上出发,将那一带的地形,再做一次详细的堪查。到时候,再来安排排兵布阵。”
“是!”
二人略作收拾,正准备带着几个侍从出门。野诗良辅愣愣的跑来了。李世民看他样子,好像还有点事情,于是说道:“你不在军营里,这时候跑来做甚?”
野诗良辅拱手一拜,说道:“殿下,俺是不想来,可是有人求俺来。他说有重要的事情要报之殿下。”
“谁?”
“史敬奉,你进来!”野诗良辅朝后面挥了一下手。身裁矮小长得尖嘴猴腮的史敬奉,快步跑了进来,拜倒在李世民身前。
李世民让他站起身来,说道:“史敬奉,你找本王有什么事情?”
史敬奉人虽然长得矮小面相也有些猥琐,但神色还是很尊重,也有几分气势的。他拱手一拜,说道:“殿下,末将前来请战!请殿下给末将二百悍卒,从一条废弃的茶马商道翻越到吐蕃腹地,在他后方袭扰。”
“两百人?走废弃的茶马商道?”李世民略微一惊,说道,“你知道吐蕃人这次会来多少兵马吗?”
史敬奉沉声说道:“知道………但末将不怕。末将有把握,搅得他吐蕃人的后方天翻地覆不得安寝!”
第三卷 九鼎
第200章 鏖战大金川(二)
积石山南麓,黄河北岸。
徐舍人骑在马上,看着大队的吐蕃军队正在渡河。他的心里很不好受。
前番去东女国迎亲,没想到却遭遇了汉王亲率的剑川军。在他的印象里,近十年来唐军还没有什么主动出击的历史,大多只是在固守城关。而且,他也从来没有见识过有着这样强大战斗力的蜀军。在他的记忆里,剑川一带就是吐蕃的活粮仓,每次去侵略夺取,没有不满载而归的。那些老弱残兵就如同一盘散沙,在吐蕃的铁骑面前就如同纸糊的墙壁一样不堪一击。可这一次的经历,几乎让他蒙受了灭顶之灾。不仅仅是没有迎回末蒙,还丢了维州、损失了万余兵马。
所有的事情,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发生。徐舍人也从最受器重的外姓大将,变成了最受人鄙视的窝囊废。回国之后,他的家人都在面前挂上了狐狸尾巴,所有男丁都沦为了奴隶。要不是徐家跟吐蕃大相尚结赞等人关系还算不错,他徐舍人恐怕早就要被活活烧死了。
徐舍人看着奔流的黄河水,拧紧了眉头暗自长叹了一口气:这恐怕是我最后一次翻身的机会了。赞普让我带着三万大军充当开路先锋,直抵维州……徐家的先人,你们在天之灵会有什么感觉呢?曾经是大唐的重勋,子孙却带着兵马来攻略大唐了。世事难料,身不由己啊……汉王李谊,为什么剑川一带会多了这么一个人物呢?之前他根本就是名不见经传,却能在岐山一役中将尚结赞和论莽罗打得铩羽而归;这一次更是诡异的攻下了坚不可摧的维州,还急袭东女国……你究竟是什么来头?
吐蕃人用牦牛皮筏,依次渡河。冬季枯水季节,黄河的水流并不湍急。渡河的进程也还算顺利。徐舍人心里盘算着,只要过了黄河,按照赞普和大相尚结赞定下的行军计划。应该沿着大金川向维州挺进。这样一来,大金川对于西川来说就会失去天险的作用。
“再过两天,三万大军就可以完全开过黄河了。大金川!……”徐舍人深吸了一口气,“好吧,汉王李谊!我不管你是什么来头,这次让我们正面的较量一个高低吧!”
正在这时,身后有几骑跑来。徐舍人回头一看。是尚图尔悉。此人是吐蕃三大尚氏大族里,年轻一代中比较有名地人物。由于很受尚息东赞和尚赞磨这两个宰相器重,尚图尔悉一直都心高气傲,尤其看不起身负汉人血统的徐舍人。
徐舍人的眉头轻轻皱起:“这家伙,这时候来干什么?”
“徐舍人!”尚图尔悉策马跑到徐舍人面前。扬着马鞭哟喝道,“给我安排皮筏,我要先过河。”
徐舍人脸皮略微抽动了一下。这个尚图尔悉,真是典型的无礼蛮子。居然当着我的士兵直呼我的姓名……他不动声色的说道:“你过河去干什么?”
尚图尔悉三十出头年纪,却长得粗蛮虬髯满面。看上去像有四五十岁了。他冷哼一声说道:“这你就不要问了。我们家族地人要办事,莫非还要给你解释清楚么?赞普派我去有要事去办。你别耽搁了,不然到时候你吃罪不起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