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世民颇感惊喜的点了点头。说道:“那韦皋此人,你以为如何?”
李晟说道:“此人年方四十。正当壮年。辞文华丽盖于一时,也颇有些才名。蜀中有传闻说,他是诸葛武侯转世。他降生地那一日,有一相貌奇丑的番僧不请自来的庆贺。番僧对当时还是婴儿的韦皋说道别久无恙乎?,刚刚满月地韦皋居然放声大笑。番僧于是说。此人是诸葛武侯转世,要镇守蜀中二十年,保蜀地一方安宁。韦氏大感惊异,于是给韦皋起了表字武侯,后来才改成了城武。现如今。果然就验了胡僧当日所言。朝廷真的要任命韦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了。”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心里暗自想道:哪里会有这么玄的事情,不过是他韦皋自己造势罢了。就算他是诸葛武侯转世。这回也得给我李世民让让路。不过,既然李晟都说他有些才华,倒不妨收罗于帐下来听用。成都府是为西川节度最重要的治所,就委屈他屈居府尹之职吧……不过,这暂时也只能是个构想。皇帝那边,答不答应我去西川,还很难说呢。
过了一会儿,天色将晚。李世民与李晟且聊且走。准备各自回房歇息。二人的临时居所离得较近,途经李晟院门时,李世民听院中传来一阵阵轻喝声,似乎有人在练武。李世民有些好奇的走近看了看,月光之下。一名少年正在练习枪法。看那招式,还正是李药师地枪法。
不等李世民发问。李晟说道:“犬子李,酷爱习武。自从末将把药师枪法传授给他以后,他就日夜操练不得停歇。这一次也随末将出征到了凤翔府,上了一回阵仗。”哦?就是你以前跟我提起过的,你的二公子么?”李世民颇感新奇走进了李晟的院中。只见星光之下,一个赤裸着上身的少年,将手中一条长枪舞得如同银龙出海,威风八面。看他那样子,年纪才不过十三四岁,一条枪却是使得极有火候了。
李世民看了一阵,忍不住夸赞起来:“好枪法!”
院中正在专心舞枪地李,这时才回过神来,慌忙过来拜见父亲。李晟忙道:“儿还不快给汉王见礼!”
李愕然一惊,看着眼前这个年轻的汉王,居然有些不知所措,愕然说道:“父亲,汉王……怎么如此年轻?”
李世民哈哈的笑了起来:“二公子,莫非以为本王是个垂垂老者么?”
“李不敢!”李弯腰下拜,恭恭敬敬的行了一礼,“拜见汉王殿下千岁!”
李世民看着这个少年,虽然还只有十三四岁,却是生得虎背狼腰,高大威猛。凛然的身躯就如同铁铸一般。星月之下,渐身大汗淋漓,全身上下都喷发着一股勃勃生机。而且他长得颇有几分英俊,处处透着李晟地影子。神态举指,又是极为谦恭低调,丝毫没有少年人的那种轻狂与官宦子弟的嚣张跋扈。
李世民频频点头赞道:“真是虎父无犬子呀!良器,本王看得出来,令郎天纵其才勤奋向上,是个难得地人才,你可一定要悉心调教才是。”
李拱手说道:“殿下太过谬赞。晚辈资质驽钝,生恐辱没了父亲大人的英名。虽日夜习练,却也始终难以达到父亲境界的万一。”
“哈哈,还挺会谦虚的!”李世民笑了起来,“你才什么年纪,就想着超越你父亲了?二公子,你好好努力。说不定哪一天,本王可就会要请你出手帮忙的时候。”
李少年老成的拱手一拜:“若是汉王驱使,万死不辞!”
李晟满意的摸着自己的长须,也呵呵地笑了起来:“罢了,你去吧,穿上衣服不要着凉。”李施了一礼,退了下去。
李世民看着李的背影,暗自满意,说道:“良器,我曾听闻,你家教极严。家里的几个儿子,孝名远播。这很好啊,百行孝为先么。”
李晟微微笑道:“多谢殿下夸奖。末将这些年来,常年征战在外,其实很少时间亲自调教几个犬子。只不过,二子李,跟在我身边的时间相对要长一些。这一回我将他带出阵来,也是想让他早早厉炼一回。希望这小子今后,能成为有用之才。”
李世民突然想起一件事情,说道:“对了良器,我有一件事情要请你帮忙。李晟忙道:“殿下吩咐就是。”
李世民说道:“日前我去华原,收了一名小徒年方十岁,名叫房慈。此人居然是贞观名相房玄龄的后代。现今父母双亡,十分可怜。这孩子虽然天资一般,但有抱负、肯吃苦,短短地半年时间,居然将一身武艺也练得不错了。本王是想让他拜到你的门下,让你来传授他武艺韬略。”
“房玄龄地后人?”李晟略微一惊,然后爽快的说道,“既然是殿下举荐,末将焉有不收之理?更何况还是忠良之后。犬子日夜习武,时常报怨无人与之对练。房慈若来,不正好与他是个对手么?”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那就这么说定了!良器,咱们丑话可说在前头…………你可要把一身功夫倾囊相授,别藏着掖着啊!”
李晟也哈哈的大笑起来:“殿下连《药师手札》这样的至室都肯相赠,末将这点微末伎俩,又有何可藏的?殿下放心,末将一定将房慈视为己出,悉心调教。”
第三卷 九鼎
第177章 蜀中乱
当晚,李世民不敢耽搁,奋笔疾书写下了一份战报和请求去剑南的表文。这一战击毙吐蕃大军二万余人,俘虏数千,收复了凤翔。消息传过去,应该会朝野惊动才是。以皇帝李适的性子,应该也会更加的忌惮汉王的功勋和能力。现如今汉王自己识趣的主动提出要去剑南,李适哪里还会有不答应的道理?只不过这样一来,就会有些委屈韦皋了。对此,李世民也懒得去想那么多。为了实现自己的大计,这一点小事就不必顾忌了。
表文中,李世民特意将收剿的马匹数量少报了一万匹上去。本来这一战,汉王这一方加上李晟那里,共计收剿马匹近两万匹。之前凤翔府浑麾下,本来就损失了近万马匹,这一回不仅补偿了回来,还净赚了万余。这一万好马,李世民自然是毫不客气的私吞了。说句难听的话,现在这时候,马匹比人还值钱。尤其是,假如自己真的去了剑南西川节度,在那个地方,马匹极度难求。蜀地也一直没有出色的骑兵,因此难和吐蕃的高原铁骑相抗衡。现在自己若是能够从凤翔带一万匹好马过去,将有望改变这一格局。
在这之前,李世民有意将自己收剿的一万匹好马,藏在了秦岭北麓与渭水之间的密林深处。让浑带人看守,都没有带到凤翔府来。对此,李晟也是默契的不去提起。
表文写好,李世民交给了近侍小卒,让他星夜快马加鞭,六百里加急快递长安。顶多一天一夜,皇帝就能收到大捷报。
现在要做的,就是坐等圣旨了。
不出李世民所料,对于汉王的请求,李适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方。第三天大清早。圣旨降下,封汉王为剑南西川节度使,加封蜀中食邑三千户,赏私马一千匹,绸缎三百匹,金一千两。浑因功抵过,授凤翔节度使。镇守凤翔府。
看那赏赐,就像是将汉王给嫁出去,连盘缠路费都给足了,生怕他再回来。只不过,圣旨上只字不提给汉王多少兵马。
对此。李世民也全不在乎了。既然皇帝出口给了一千匹私马,就没理由不给一千名骑士吧?他在带出的兵马中挑选了一千名最精壮的勇士,编入了飞龙骑当中。自己私藏的一万匹好马,就先交给浑在秦岭一带的草场山林中管理饲养。等自己入蜀之后,再分批送过来。毕竟蜀道难走。而且一万匹马同时上路,也实在太过招摇了。
另外,既然自己都要入蜀了。长安汉王府里地那些人,也得好好安排一下。李世民让高固带着一百名甲兵,走了一趟长安。将俱文珍、武琦云、苏菲儿、房慈以及唐汉臣等人的家眷人等,全都接来。包括那些仆役丫鬟与银钱绢帛,都别落下了。定了亲只等过门的吴月琳,还是等自己在蜀中安定下来以后,再作安排吧。不能委屈她跟着自己颠沛流离。
至于终南山中的炀帝宝库里的一些东西……李世民心想,现在自己是无论如何也不方便去取用了。就让它留在那里吧。日后,自然会有用得着他的地方。
几日以后,李世民这边一切准备就绪,高固也从长安返回了。一行众人男女老幼,在千余飞龙骑的护卫之下。浩浩荡荡地朝蜀地出发了。
山南西道节度使严震,也是个鼎鼎大名的人物。此人出身微贱。祖辈务农,但颇有资财。严震为人慷慨、乐善好施,颇受好评。而且一向以忠于朝廷而闻名。汉王的人马刚刚进入到山南西道境内,严震就派人来迎接了。
严震挺热情的,邀请汉王一行,到兴元府歇脚小住,好让他尽地主之谊。李世民心想这蜀道本来就难走,再绕道兴元府多走一段路,只会苦累不堪。为了早早上任将一切事情安顿下来,李世民婉拒了严震的好意,收下了他送来地一批美食和好酒,继续南下赶路了。
时近夏天,越来越热了。蜀地的道路崎岖难行,有时还要牵着马匹,走过狭隘的小道。一路上风吹雨淋,风餐露宿,颇有几分清苦。
不过李世民的心情却是一直都很不错。离开了长安那个大牢笼,终于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了。到了剑南,他的人生大计算是迈出了坚实而有力地一步。今后所以做的,就是发挥他文治武功方面的旷世之才,在蜀地经营出一片天空来。
其实一路上景色也还不错,每逢见到好景色,李世民与武元衡总是忍不住作弄出几句诗文来。武元衡地诗句瑰奇艳丽,他也因为而早负才名。给李世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那几句………“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这几句诗文,表面看来就如同是赞美女子之美。可李世民分明从武元衡的温和的微笑里,感受出了他那澎湃的热血与钢硬的性格。
红莲池里白莲开…………这不正是战场之上飞腾的火焰与淋漓的鲜血么?!
走了近一个月,总算是进入了剑州,到了剑南西川节度境内。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地雄关剑阁,也傲然矗立在了众人眼前。这一路走来,就如同李白诗中所说的那样,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眼前的这座剑阁雄关,则真的是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崖转石万壑雷。
一过剑关,气氛明显就感觉有些不对了。之前一路行来,感觉倒是还十分的太平。百姓们见了兵马,也顶多是回避一下,没有表现出太多地惶恐不安。可是现在,李世民的车马队伍一进村落城甸,百姓们就像是见了鬼一样地躲得了没了影。驿站也没什么人打理,大多数都荒废了。沿途居然还有一些山匪路霸在望风窥探,大概是见这批人马实在太多,才没敢造次。对此。李世民大感不解。一直以来,蜀地的民风都是十分淳厚甚至是还有些软弱的。现在怎么多了这么多的土匪恶霸?而且百姓见了官军,就像是躲瘟一样,避之犹恐不及。
为了弄清这个原由,李世民特意转道进了剑州州城,找来了州刺史问话。原来,就在大约一个月前。吐蕃联合南诏,发动近十万大军,对剑南西川一带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侵略和洗劫。原剑南西川节没了节度使,兵马根本无法抵挡,四下溃败散逃。这些官军当了逃兵以后。没了军饷和食物,就大肆抢虐起百姓来。地方官府都无法阻止,好多地官军继而落草为寇,干起来拦路抢劫的勾当。
一个月前,李世民等人正在剑关以北一带的森林峭壁里辛苦赶路。几乎可以说是与世隔绝没有收到任何消息。没有想到,正是这一个月的时候,吐蕃人还是赶在前面动手了。与南诏的联军大肆劫掠了一番后。带着数之不尽的财宝和牛羊、俘虏,扬长而去。剑南西川节度这个军镇,就如同土沙一般的,在瞬间崩塌瓦解。
李世民又惊又怒,前任节度使为什么不等到有人来交接,就擅离职守了?剑州刺史告诉他,前节度使老年昏迈,而且他又没有儿子。多次向朝廷请求乞骸骨归田。剑南西川这地方,近年来战事频频,民生凋敝道路又艰辛,没几个人愿意接替他地职务。想举荐个人接任,谁也不愿意应茬。好不容易等到朝廷的圣旨下来。任命了汉王为新任剑南西川节度使,老头子高兴之下。居然中风死了。
李世民只得摇头苦笑:这可还真是时运不济!一来就面临一个大大的乱摊子。吐蕃人打劫了一场,唐军自己溃败,还成了山匪强盗。外忧内患,真是令人头疼。
看到了这样的情况,李世民决定自己带着野诗良辅和一千骑兵先行,赶往剑南西川节度先稳住大局再说。剩下的一些人,让武元衡和高固领头,护着车驾从后跟来。过了剑关,道路会略微好走一点,骑兵奔腾起来,会比载着亲眷辎重地马车快上许多。主意一定,李世民不敢多作耽搁,快马轻骑就朝剑南西川节度的治所…………成都快马赶来。
成都府,其实就是剑南西川节度与剑南东川节度的前身。从大唐建国起,成都就是西南一带最重要的政治军事与经济的核心地带。天宝年间,成都府治下曾有近百万人口。后来成都府改作了剑南节度,不久又分为了剑南西川节度与剑南东川节度。现在地成都府,意义上实际就是以前的成都县,只是剑南西川节度的治所。
由于驿站荒废消息不通,李世民等人赶到成都时,成都地官僚将弁们还丝毫不知道,来的是汉王。甚至还差点派出兵马来迎战。李世民进了成都,实在无心欣赏这座雄伟的古都,马不停蹄的赶到了节度使府衙。前来迎接的官员,居然不足三成。其他的不是在战乱中被杀死或掳走,就是弃官逃走了。城内数十万百姓,惊惶不定噤若寒蝉。仅有的几千残兵,也都萎靡不振毫无威风,拖着刀枪在守备城防。马厩里仅有的一点马匹便被抢得精光了,府库也几乎被掏了个干净,连官员地薪俸都要付不出来了。看来这一次吐蕃人也挺狠的,就像蝗虫一样来了个大扫荡,恨不得将整个成都府的油水一把抹光。
看到眼前的这副景象,李世民之前的好心情一扫而空,一阵头大起来。而且成都府情况如此,离吐蕃边境更近地汉州,情况只怕是更加糟糕。汉州是成都的前哨,剑南西川节度地军镇所在。吐蕃人肯定就是先攻破了那里,然后才长驱直入的杀到了成都府,洗劫一番后扬长而去的。而且溃败后当了土匪强盗的唐军,估计也多半都是汉州军镇来的。
李世民对成都的官员们叮嘱了一番,说稍后会有汉王府其他臣僚和兵马到成都,让他们好好接待。由于成都现在无府尹,大小的民政事情,由原成都府的官员辅佐汉王府长史武元衡来协办。眼下方经战乱,最要紧的就是稳定住军队。李世民不敢多作耽搁,安排下了这些事情,又火速奔往汉州去了。
一路上所见所闻,全没了蜀地之前的那种安定祥和,典型的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看到大队的兵马奔跑,百姓们远远的就惊叫躲闪起来,如同见鬼一般。
汉州是剑南西川节度面对吐蕃的门户,等李世民等人赶到的时候,发现这里几乎就像是一个死城一样。原来这里是有近三十万百姓、三四万大军的,现在居然很难碰到几个人。当兵的不是战死就是当了逃兵,百姓们也大恐慌的开始逃难,背井离乡去了异地,或是逃进了山里躲避战乱。汉州本来是五县合并的一个上州军镇,现在就像是边朔的无人小城一样,极尽荒凉与冷清。军事设施被破块得一塌糊涂,马场、校场乱七八糟,甚至还有一些尸体。街道上随处可见火烧刀砍留下的痕迹,甚至连瓮城的悬门都被拆了。
李世民带着这千余人在城里视察了许久,情况的确十分的糟糕,一点也不乐观。仅剩的一些百姓们,死死躲在家里不肯出来。还有一些没有当逃兵的、或是阵前逃走后来又回来了的士兵,清点一下,居然只有不到四五千人,不足以前的十分之一。而且他们早就断了粮,只能靠吃草皮树根和东借西凑,左支右绌的解决吃饭问题,毫无斗志可言。
面对这样的一副乱摊子,李世民不禁有些犯起愁来。
第三卷 九鼎
第178章 汉王的铁腕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里,李世民一直呆在汉州。这里是西川的咽喉地带,门户军镇。如今破落成了这个样子,如果不早点将军事防务做好,要是吐蕃人再来一次袭击那可就惨了。
李世民将仅剩的四五千川军重新编组,临时分派了各级军官。再让野诗良辅带着飞龙骑坐镇中军军营,稳定局面。五六千兵马,吃饭成了一个大问题。汉州、成都的府库粮仓,几乎都被洗劫一空了。好在华阳、新繁等邻县没有遭受太大损失。李世民将这些邻县的公仓存粮全部调了过来,先缓解汉州粮荒的一时之缺。虽然数量不多,但好歹也能支撑十天半月了。同时,调来的粮食除了一半充入军资,另一半则以西川节度的名义,开仓发放给汉州的百姓。百姓们开始还有些犹豫不决,后来见军队的确是诚心散粮,都纷纷出来领了口粮。
汉州有三十万百姓,两三个县城公仓的一点点粮食,简直可以说是杯水车薪。但是李世民卜一到任就开仓散粮,倒是让汉州一带的百姓们,对他有了一个好印象。李世民率领士兵们修筑城防、重建营舍的时候,也有许多百姓工匠自发的前来帮忙。工程进度倒也还挺快,局面一时倒也还稳定了下来。
李世民往成都发了一道指令,将精熟于军事的唐汉臣调了过来,暂摄汉州刺史一职,留下野诗良辅充任汉州军镇兵马使,辅助唐汉臣,一同坐镇这个重要的咽喉之地。然后自己则是单骑奔回了成都。
几天的时间里,武元衡等人已经安然入住了成都的汉王府,并接手处理州务了。本来成都的官将们还安排好了接风洗尘宴,现如今兵荒马乱事务繁忙,李世民下令一切从简都给省去了。李世民回到成都后,刚刚落下马鞍。就奔进了成都府衙里。让武元衡将成都府衙辖下凡五品以上官将,都请了来。
没有酒宴,没有歌舞,甚至连开场白客套都没有。李世民面色深沉的直接开问:“现如今汉州、成都蒙受战乱,军防崩溃、民生凋敝。诸位有什么对策或是方针,尽管说出来。”
大大小小三四十名官吏在场,却是一片寂静。这些人对这个新来的汉王。只是略有耳闻,一点也不熟悉。而且蜀中的人向来都习惯了办事拖拉、推诿责任、苟且偷安,对这个雷厉风行地汉王,还颇有些不适应。
李世民见这些人都不说话,也不心急。继续说道:“好吧,我把问题说得具体一点。汉州和成都府,被吐蕃、南诏洗劫了一场。现如今,汉州的军民百姓,没有饭吃了。官吏将军。发不出薪饷。汉州的瓮城,甚至连城门都没有了。说白了,眼下缺这么几样东西:粮食、军饷、民夫、辎重器具。”
那些官员们听完。窃窃私语的交头结耳了一阵,却仍然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话。李世民看着这些俗吏昏官一副不肯负责任、胆懦无能的样子,心中煞是气恼,一拍桌子说道:“都不说话是吧?那本王一个个问过来………成都府尹何在?”
这些人都吓得一震,更加安静不肯出声了,连大气都不敢出。边武元衡说道:“汉王,前任府尹在战乱中阵亡了。新任的成都府尹韦皋,还没来上任。”
没上任?李世民心中暗自寻思道:我带着一两千人的车马大队都到了。他却还没到?不会是因为我抢了他地西川节度使之职,在闹情绪吧?
“府尹不在,那就别驾说话。”李世民说道,“成都府别驾何在?”
“别驾辞官归隐了。”武元衡也说得颇有几分无奈。
“那就长史!”李世民有些气恼了,“长史呢?又没人。死了还是辞官了?那就司马、录事参军事、七曹参军、各县县令、市令、丞、文学、医学博土,一个个按顺序给我站出来说话。”
这个时候。总算是有一个干瘪的老头儿站了出来,颤巍巍的说道:“卑、卑职成都府司马赵方,拜见汉王殿下千岁。”
“不用多礼了!”李世民手一挥,颇有些不耐烦的说道,“回答本王刚才提的这些问题。”
赵方轮了几下有些昏花地老眼,喃喃说道:“卑职……是乞骸骨归田后,再被反聘的。辞官多年不理政事,对州务全不熟悉。现如今上任刚刚三天,如何能有办法?还请汉王殿下息怒。”
“好一个如何能有办法”李世民顿时有些愤怒的喝道,“这么说,你还挺有理了?身为上官,拿着俸禄却不思职事。办起事来手足无措百无一策,还搬出这许多自以为冠冕堂皇的借口!你就不怕丢了仕人的脸、丢成都府地脸么?!你们这些人,身为地方父母官,眼看着州务混乱民不聊生,居然个个无动于衷。你们还配穿这身官袍么?赵方,既然你都乞骸骨了,就仍然回去安享田园天伦之乐吧。我成都府,从即日起,绝不花冤枉钱养任何一名闲官。亲民之官,责任重于泰山,本王的宗旨就是:宁缺毋滥!”
赵方吓得浑身一弹,愕然的看着李世民:“殿、殿下,卑职并没有犯过错呀?为何就要罢了卑职地官职?”
“你是没有犯什么大奸大恶之错。”李世民冷眼瞟着他,“但你在其位不谋其事,或者说在其位却不胜任其职,本王要你何用?我宁愿你用心办事却犯下了过错,也好过这样碌碌无为的吃白食什么也不干。还不退下!”
赵方半惊半怒的看了李世民一眼,叹了一口气,悻悻的退了出去。
剩下的三四十余名官将,这下都有些愕然惊住了。他们没有想到,初来乍到的这个汉王,办的第一件事情不是去结交蜀中权贵,也不是大摆宴席与属下联络感。而是雷霆万钧的就将一个五品司马、成都府最重要地一个官员给罢了官。
这一把猛火烧下来,那些官员们有些坐不住了。其中一人站了出来。说道:“汉王殿下,卑职成都府录事参军事宋制,有话要讲。”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讲。”
“是。”那人说道,“卑职以为,现如今最重要地,就是要重振汉州边防,以防吐蕃再次来袭。”
李世民面无表情的看着他:“说说具体的做法。”
“这……”宋制绞尽脑汁想了半晌。额头上一阵冷汗直流,说道,“殿下问得仓促,卑职还未曾有具体的办法和措施。”
李世民冷哼一声,说道:“问得仓促?吐蕃是一个月以前来袭击地。现如今你居然说本王问得仓促?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你都干什么去了?你身为录事参军事,防关防务就是你地本职工作。面对这样危急地状况,你非但一筹莫展,还认为本王问你这些问题。问得仓促了。本王问你,你这官当了是来干什么的?”
宋制吓得一下慌忙跪倒在地:“殿下恕罪……汉州之地方经兵乱,卑职一直在成都府主持军防事宜。一时……一时还没来得及去汉州视察。”
“胡闹!”李世民一拍桌子,大声喝道,“一个月了,你居然都还没有去过汉州!你是怕汉州那里随时会再有战乱,让你丢了性命么?贪生怕死玩忽职守,本王要你何用!”
宋制惊慌的叫道:“殿下恕罪、恕罪!卑职即刻前往汉州,寻思解决问题的办法。”
李世民长哼了一口声,平息了一些心中的怒火。说道:“既然如此,本王就给你一个将功折过地机会。从今日起,你官将二品,任汉州兵曹参军,辅佐代理刺史唐汉臣。管理汉州军事防务。若能干出一些功绩,本王自然会看在眼里。让你回成都府来官复原职。政绩出色,还能有所提升。如果你仍然是这样的玩忽职守推诿责任,休怪本王铁面无情!”
“是、是!”宋制吓得唯唯诺诺,趴在地上连连磕头。
李世民心中有了一些烦怒,看到这些俗吏们就有些心烦不堪。当即宣布道:“从今日起,本王会逐个查点成都府治下,各县、属、衙、曹、司的日常事务。谁要是敢贪赃枉法、玩忽职守、消积怠慢者,一律格职查办。情节严重者,按律惩处,重责不饶。在新任成都府尹上任之前,本王任命汉王府长史武元衡为成都府别驾,暂代府尹之职。现在,你们就与武别驾商议处理眼下这些危机的办法。”说罢,李世民一拂袖,走出了议事厅。
刚刚走出大门,李世民仿佛就听到背后传来一阵轻轻的嘘声…………那些官吏,居然齐齐地大松了一口气。
连日奔波劳累,再加上眼前境况堪忧,李世民感觉又累又乏,于是离开了成都府衙,回汉王府去了。
汉王府在成都城北繁华地段,之前的西川节度使居宅改造一番后,就成了汉王府。李世民回到府里,发现这个汉王府,远比自己在长安的府第要辉煌气派多了。
光是面积,就是长安汉王府地十倍!长安那地方,寸土寸金,就算是亲王府,也难有大的规模。到了成都这里就不同了。说得明白一点,节度使那就是一方之王。汉王府,也就跟西川的皇宫一个意思。且不说汉王主宅是如何的雄伟壮丽,单是仆人们的居所,也能跟长安汉王府的主宅相媲美。而且可以看出,府里多处地方有刚刚修缮后留下的痕迹。光是围墙就至少加高了三尺,往外扩张了一倍有余。池台楼谢,假山石雕,无一不极尽华美与奢侈。一个小小的过廊里,供人小憩地桌椅,居然都是的上好红玉石雕成的。就更不用说那许多的奇花异草与钟鼎名香了。
走进府中,李世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奢靡!
对于富丽堂皇地居舍,李世民也谈不上什么讨厌。只不过联想到成都府与汉州的这些境况,他没来由地就有些生气。那些官员,宁愿花大心思修缮汉王府,巴结讨好新来的节度使,也不去办该办的正事。
俱文珍带着一大批丫鬟仆役,迎到了门口,跪成了一片。李世民有些惊讶,汉王府什么时候有这么多下人了?于是说道:“俱文珍,汉王府本来只有皇帝赐下的三五十名仆役丫鬟,什么时候有这么多人了?”
俱文珍说道:“长安汉王府里的仆役丫鬟,一个没落下全带到了西川来。只不过……成都府的官员们,买来了近百名各怀技艺的歌舞伎子,供殿下玩赏。这些人眼下也都是王府的私财了。”
“近百名歌舞伎子?还买下了?!”李世民顿时有些忿然,“让她们全回家去,本王没有闲钱养这些人!现如今汉州、成都的军民百姓连饭都没得吃了,我还在府里养着近百名梨园优宠,那不是要让蜀中的百姓,在背后戳着我的脊梁骨骂本王吗?”
俱文珍很少见到汉王这样发火,顿时有些惶然的低声道:“殿下,这些人已然签下卖身契,就是王府的私财了。你让她们回去,这恐怕?……”
“恐怕什么?”李世民狠狠瞪了俱文珍一眼,“你少嗦,按本王吩咐的去办。这些人有手有脚,织桑卖布莫非还挣不来一日三餐么?那种习惯了好吃懒作哗众取宠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