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唐重生李世民-第1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马燧高坐帅帐指挥若定。在六七个分战场上,大将李光进、李光颜、李、李珙、王沛、李。各自得胜连连奏捷。短短地半个月之内,向长安连送了三十七封捷报,满朝欢腾。
就当长安城内一片欢天喜地的时候,意外发生了!
原本与朱滔关系密切的契丹等北狄蛮国,在打了几场败仗后,似乎突然一瞬间看清了眼前的形势,毅然决然的与朱滔断绝了关系。与此同时,朱滔杀了几个打败仗的将军,其他一些人不干了。跟随他这么多年,说杀就杀了,岂不令人寒心?眼前大兵压境,内无继力外援翻脸,形势是大大的不利。
终于,卢龙节度使朱滔在一次酒足饭饱之后,正当趴在几个女人肚皮上风流快活的时候,被两个名不见经传地小将割去了脑袋!
然后,这两个被朱滔毒打了的小将,连夜带着朱滔的脑袋南下奔逃,将朱滔的人头送到了马燧帐前。
一场本该是声势浩大旷日持久的巨型战役,居然以这样一个闹剧似地方式划上了句号…………朱滔一死,卢龙内部四分五裂再也无法抗衡马燧的威武之师。最后,已经被划分成数块了地军事势力,非败即降,在短短的半月之内被马燧收拾了一个干净!
胜利的捷报来得是如此的突然。甚至连李世民也不敢相信这样一个事实!
李器满月的当天,大明宫望仙台里正在摆酒庆祝。河北平定的消息就在这时候传了来。
高坐在上位的太上皇李适高兴得一拍龙椅几乎就要跳了起来,他仰天放声大笑:“成功了、成功了!朕终于可以向列祖列宗交待了!”
李世民只坐在一旁微笑。他的几个妃子,各自抱着自己的孩儿,都围到了他的身边来。台下,文武百官一起拜倒高声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站起身来朝前走出数步,向文武百官伸出了手:“诸位平身!”
他自己也有点不敢相信。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确是做好了打三年内战的准备的。居然在短短的半年之内,就解决了一切的问题。占据了大唐半壁江山数十年之久的河北诸镇蕃王,几乎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大唐九州,在这一天重归一统!
李世民也不知道,这一刻自己的心情该用什么来形容。
从转世重生的那一刻开始到现在,已经过七八年了。这七八年的时间内,他每时每刻不在想着让大唐重归一统。
而当一天真正来临时,他内心居然没有什么特别的激动。虽然时间比自己预料的要短了许多,但水到渠成顺理成章的事情,便谈不上是什么惊喜了。
他知道,自己仍有许多许多的事情要做。
河北的半壁江山,沦落在朝廷的掌控之外达数十年之久。民生凋敝、北狄作乱,连臣服大唐的新罗等一些属国那边,也有许多许多的事情要做。大唐与吐蕃休战已经快有三年了,吐蕃这一个以战为生的民族,是按捺不了多久的。更何况,河西与陇右的大片土地,仍沦陷在吐蕃人的手中。
这一刻,他才明白。他李世民所想要的,似乎永远也不能满足。从一个手无寸铁的旁系亲王,慢慢发展实力最终隆登宝鼎,再然后统一大唐。
这一路走来,或许辛酸或许荡气回肠,他都不愿意去想太多了。
摆在他眼前的路,依旧漫长。心中的报负与理想,将不断的延伸,永无停歇!
第四卷《六合》结束,敬请继续关注第五卷《荣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重现盛唐的荣耀!
第三卷 九鼎
第372章 凌烟阁的罪人
景兴三年的秋天,正逢太上皇李适五十大寿,也正好是二皇子李淮的周岁纪念。再加上大唐刚刚平息了番王之乱九州重归一统,因此长安注定了会有一场盛大的庆典。
从刚收到卢龙节度被削平的消息开始,朝廷礼部就开始筹备这一庆典了。虽然李世民上台之后极力推崇节俭,但这一回也拗不过太上皇的面子和群臣的热情,很是大方了一回。
凡大唐周边国家,都收到了请帖前来祝贺。秋天快要到来的时候,已经有数十小国的使臣,陆续住进了鸿胪寺。这些使臣当中,有许多已经跟大唐打了几十年交道了。他们惊奇的发现,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大唐真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盛唐时的气象,仿佛又去而复返了。
长安城里,地毯铺道绫绸裹树。数百艺人匠师,花了近半年的时间在九门城墙上绘制了六百余幅精美的城墙壁画,蔚为大观。城头之上,鲜艳的唐旗迎风招展,将士们个个精神饱满气志昂扬,身披鲜亮的战甲在戍卫京师。遥遥看去,一股雄壮瑰丽之气袭人而来。
明德门前,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队光鲜车马停住,格外引人注目。
武元衡掀起车帘走了出来,落下马车舒展了一下有些酸麻的手脚,长吁了一口气,脸上就露出微笑来。李骑着一匹马从后面跟上来,跳下马来落到他身边,说道:“大人,终于到长安了。”
“是啊!”武元衡微笑道,“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离开长安足有一年的时间了。”
房慈和徐战二员小将也换上了一身简易的少年服,各自骑着一匹马走了过来。二人脸上,也都挂着满足而欣喜的笑容。重回长安。让他们心中免不了有些激动。
“不知道陛下现在在忙什么呢?”武元衡自言自语了一句,缓步朝城门走去。两旁的百姓仿佛也看出了这一队人来头不少,不少人驻足观望起来。守城的卫兵们也早早注意到了这一队人马,都在心中猜想,这是哪位高官回京拜寿了。
武元衡看着熟悉的城门,心中不免感慨。李、房慈、徐战和其他数十位卫士跟在他身后,看上去阵势倒也不小。明德门前过往的人群很庞大。但人们都不自觉地给他们让着道儿。乍一眼看上去,他们这一队人走在大道中央,其他人都避道两旁了。
片刻后,武元衡仿佛省过神来。他说道:“避道两旁分散而走,不得张扬。稍后到我府上再聚便是。”
众人会意。各自走散到旁边。就在这时,一辆不起眼的马车突然停在了武元衡的身边。武元衡身旁本就空阔,这辆马车乍一停下,显得甚是突兀。李等人正在猜想不知道是遇上了什么熟人,那辆车子的车帘已经被掀起了一角。
“武老弟。别来无恙啊!”车内那人冲着武元衡哈哈一笑,爽朗的声音让武元衡都吃了一惊。…
“是你?!”
“没错,是我。你有车不乘却要步行。却是何故?要不赏个脸,和老夫同乘一车进城吧?”
武元衡微微一笑,拱手道:“那在下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承庆殿里,李世民抱着自己周岁的二儿子李淮,正在呵呵发笑的逗他玩。武琦云一身盛装地坐在一旁,一脸安静笑容的看着自己的男人和儿子,脸上的笑容满足而又温馨。
“陛下,哥哥还没有到京吗?”武琦云轻声的问道。“算算日子,也差不多该到了。再过三四天,就是父皇地寿诞和淮儿的生辰。他应该能赶得上吧?”
“放心吧,能的。伯苍做事向来最有分寸,守时守约是他一向的习惯。”李世民一边逗李淮玩。一边乐呵呵的说道,“等他回来。一家人就终于团聚了。朕也是等着这一天呀!”
武琦云脸上地笑意越发的温柔,轻声说道:“陛下,谢谢你。”
“谢什么?”李世民将孩子交给侍婢,坐到武琦云身边来说道,“伯苍是你的哥哥,是淮儿地亲舅舅,同时也是朕最要好的朋友、最知心的兄弟。朕也无时不刻不想把他调回长安来。这一年来,他在外面真是累坏了。又是打仗又是治民,可谓是殚精竭虑夙兴夜寐,为朕的事情操碎了心。现在青州那边一切都安宁下来了,河北、淮西也渐渐走上了正轨,也是时候让他回京来休息休息了。再说了,他武元衡那样的栋梁之材留在青州当个小小的刺史,岂不是岂才?朕早就想好了,尚书右仆射的差事,非他莫属。等办完父皇的寿诞和淮儿地生辰,朕马上让他出任尚书右仆射,统率尚书六部,入主阁部领袖群臣。”
“这……”武琦云恍然一怔,面露难色。
“怎么了?”李世民眉头微皱,有些疑惑的道,“你不是应该高兴吗?莫非你认为,朕这么做有什么不妥?”
“不,没有、没有。臣妾岂敢!”武琦云慌忙摆手,说道,“陛下的事情,自由陛下自己定夺。臣妾深居后宫,对陛下殿前之事一律不问。陛下认为妥当,那定然就是妥当的。臣妾没有意见。”
“呵,你看看你。”李世民笑了起来,说道,“朕跟你说过多少次了,别受你那个迂腐哥哥的影响。什么女流干政、后宫干政。朕主持之下地朝廷政务,是女流和后宫或是任何人所能左右得了的吗?有什么意见,就说,别藏藏掖掖地。这样反倒让朕心里不舒服。”
“这……是。”武琦云犹豫了一下,为难的说道,“陛下。你与大哥的交情,世人皆知。本来,陛下登基之后重用大哥,已经招致了一些闲言碎语,说陛下任人唯亲。说我大哥凭借着与陛下的私交和裙带关系在朝中飞黄腾达。现在,大哥出则为帅入则为相。岂不更遭人嫉恨?大哥还只有三十几岁,就这样位极人臣到达了人生的顶点。将来就只会下跌不会上升了。因此,臣妾以为,陛下现在就任命大哥担任尚书右仆射,并不是最好的时机。”
“嗯?”李世民微微一怔,寻思了片刻点点头说道,“你说的话。前面那一半不太中听,后面那几句还有些道理。没错,朕是想重用武元衡,而且是大大地重用。但正如你所说,他还只有三十几岁就位极人臣了。将来自然没了发展前途。看来这件事情,朕还有待考虑。朕也不希望对武元衡的器重,反而变成对他的压力和负担。像他那样的人才,永远都会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朕还是顺其自然的好。”
“陛下英明。”武琦云马上露出了微笑,矮身拜礼。
李世民哈哈的笑了起来:“这应该说是。德妃英明才是。”
二人正闲聊着,俱文珍快步移了进来,弯腰拜道:“陛下。德妃娘娘,武元衡武大人进宫见驾了。”
“哦,来了?!”二人异口同声各自惊喜。李世民将手一挥,“让他到承庆殿来。”
“是!”俱文珍应了一声,快步走了。
武琦云欣喜地抱起了李淮,激动的说道:“淮儿,你舅舅终于回京了!咱们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李世民在一旁呵呵的笑了起来。心中也是一阵舒坦。派武元衡出征的诸多目的,在他现在想来,地确是一式妙笔生花的点睛之笔。武元衡得胜回朝,朝中的局面马上就会变得平衡而稳定。这是李世民最愿意看到的。更重要的是,东征军在他地率领之下。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就拿下了淮西、平卢两大节度,后来又与马燧配合剿平了卢龙朱滔。武元衡立下的功劳该当名垂青史震烁乾坤。
现在。应该没人敢说他这个当皇帝地任人唯亲了。武元衡已经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确有真才实学。李世民也颇有一点扬眉吐气的感觉。对武元衡这个大舅子,已是十足的满意。
武元衡进了承庆殿,快步跑到皇帝与德妃面前,迎头就拜。李世民连忙上前接住让他起来,武琦云更是激动得掉下了眼泪,抱着李淮就往武元衡的手中塞。
“哥哥,这就是妹妹为陛下生的孩子,淮儿,你快抱抱呀!”武琦云激动得泣不成声。武元衡也是欢喜的抱了过来,搂在怀里看了又看。弄得年仅一岁的李淮受宠若惊,哇哇大哭起来。
家人团聚,欢声笑语一满屋,仿佛永远也有说不完地话。倾谈了许久,已到晚膳时间。李世民便留武元衡在承庆殿共进晚膳。
君臣二人进了书房,彼此对视一眼,眼中各自流露出释然而又欢欣的神情。
武元衡拱手拜了一拜,说道:“陛下,其实微臣今日进宫,一来向陛下交旨,二来为拜见德妃与昭应郡王。三来么……微臣想肯请陛下,见一人。”
“何人?”李世民问。
武元衡笑了一笑:“陛下恕罪。这一回,微臣想卖一卖关子。此人,绝对是陛下愿意见的。而且见到之后,会有一些惊喜,更会有许多的感慨。”
“你个武伯苍,跟朕玩起了这个了?”李世民呵呵一笑,说道,“也罢,朕就如了你的愿,让你卖一个关子。是什么人,请他进宫来吧。”
“此人已在宫外。”武元衡说道。
李世民微微惊疑:“那这么半天了,你怎么才说?为何不让他与你同时进承庆殿来见驾?”
武元衡轻轻摇了摇头,说道:“不是微臣不说。而是他自己要求,要去凌烟阁拜祭一下那里地功臣们。他说,要在那里跪足一个时辰让自己的良心安稳。少一刻,也不让微臣告诉陛下,他已进宫。他说,陛下若肯见他,他就用双膝跪行,直到陛下面前。”
李世民恍然大悟:“是李怀光?他进京了?!”
“不错,正是李怀光。”武元衡脸上露出了微笑,说道,“微臣进京之时,准备下车步行,感受一下帝都地变化。不巧就在明德门前遇到了李怀光。他恳求微臣带他一起进宫面圣,并让微臣帮他一些小忙。于是微臣,就帮了。”
“李…………怀…………光!”李世民长长的吁了一口气,拧起了眉头叹然道,“当初将他流放时,朕给了他一个特赦,让他在有生之年,能够回中原一次来看看。看来,他还是和当初一样,是个性情中人。在凌烟阁跪上一个时辰……他那把年纪那副身体,能受得了么?不说了,伯苍。朕即刻摆驾前往凌烟阁。朕,要亲自去见他李怀光!”
武琦云正在正堂兴高采烈的安排饭菜歌舞,却看到皇帝和武元衡这两个大男人,毫不解风情的大步走出了承庆殿,摆起车马就离了殿。武琦云好不郁闷,独自在殿门前摇头叹道:“男人哪男人……”
离凌烟阁还有近百步,李世民喝停了车马踏下皇辇来。他远远的看到,凌烟阁前有七八个羽林卫铁甲在值哨。凌烟阁的大门前,一个佝偻苍瘦的背影,正在夕阳之下静静矗立。
李怀光微闭着眼睛跪在凌烟阁前,轻声喃喃的道:“这位将军,就让老夫进去观瞻一下吧。老夫,也只想拜祭一下先人而已,别无恶意。”
“不可。”一旁的小校面无表情,生硬的说道,“本将不认识你是何人。你既然能进皇宫,定有自己的门路。但这处凌烟阁陛下曾下过严旨。非圣谕旨准或是陛下亲自宣入,其他人等不得入内。你还是回去吧,别跪在这里了。”
李怀光摇头轻叹:“那老夫……就在这里再跪一会儿吧。”
第三卷 九鼎
第373章 把酒临风望仙台
李怀光静静的跪在那里,睁着眼睛,看着自己膝前的青花石板。那里,正映照出一个须发花白的落寞老汉。无尽的苍凉与凄怆,只在心中徘徊与冲撞。
那些站哨的羽林卫将士,一时也不知道怎么办了。看这老头的装扮,无非就是一个不得志的糟老头。但看他浑身上下自然散发出来的那种气质,显然又不是泛泛之辈。更何况,但凡能进到皇宫并走到凌烟阁这里来的人物,不是高官就是国戚。这样一个糟老头,究竟是什么来头呢?
“你们认识他吗?”
“不认识啊……从来没有见过。”
巧不巧的是,这些羽林卫将士当中,竟没有一个是认识李怀光的。
李世民和武元衡从远处走来,各自看见了眼前的情景,不由得都加快了脚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将士远远看见了一身黄袍的皇帝,纷纷拜倒。
李怀光周身一震,就地打了一个转,转过身来拜倒在地。他的头紧紧帖着地面,丝毫不敢抬起。
片刻后,一双金黄丝边的卷云履靴出现在了他的眼前。
李怀光知道,那是皇帝。
“起来。”李世民语调平静,轻声的说道。
众羽林卫将士纷纷站起来,李怀光仍然趴跪在那里,纹丝不动。
“李怀光,朕赐你平身。起来。”李世民重复了一句。那些羽林卫将士各自心一惊:这个糟老头子,居然就是当年赫赫有名的大元帅李怀光!
李怀光周身震动了一下,缓缓抬起头来。
青灰的头发,霜白的鬓角,爬满皱纹的额头。短短的三年时间,李怀光仿佛老去了二十岁。几年前,虽然他也是年近六旬的人了。却像四十多岁的壮汉一般精壮。现在,谁看到他都只会把他当成行将就木地垂垂老朽。
“陛下……”李怀光脑子里一片空白,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嘴唇颤抖了一阵,好不容易才吐出这两个字来。
李世民轻扬了一下嘴角,露出了一丝和洵的微笑。他伸出手拉住了李怀光的左边手肘,再说了一次:“起来吧,李怀光。”
“谢陛下……”李怀光受宠若惊。连忙挣扎着站了起来,丝毫不敢让皇帝出力拉他。
站得直了,二人四目相对。个人意蕴,百感夹杂。
“你来了。”李世民依旧在微笑,平静的看着李怀光那双略显浑黄的眼睛。淡淡说道,“为什么不早点通知一声?朕也好对这些将士们交待一句。那样你就不必遇到冷遇了“不必了、不必了。”李怀光不敢直视皇帝的眼睛,连忙低下头连连摆手,说道,“草民是戴罪之人。能进帝都、进皇城,已是诚惶诚恐,敢里还敢奢望什么待遇?草民这一生。能再见到陛下圣颜,虽死无憾、虽死无憾矣!”
说着说着,李怀光的眼睛已经湿润。
李世民轻扬了一下手,对守护凌烟阁地将士们说道:“尔等退下。”
众将士跑步离开。现场只剩下李世民、武元衡和李怀光三人。
李世民静静的看着李怀光,打量了半晌,说道:“铁猪,你老了许多。”
一声铁猪,叫得李怀光心中一酸。眼泪大颗大颗的就流了下来。他情难自禁的双膝一弯,跪在地上就哭咽起来:“陛下居然还记得草民的绰号……草民,真是对不起陛下、草民心中有愧啊!”
“这是什么话?快站起来。”李世民和武元衡二人拉着李怀光,让他又站了起来。李怀光心中激动,眼泪无论如何也止不住。只得不停地用袖角擦拭着眼泪。
武元衡在一旁轻声道:“怀光兄。今天是个好日子,不该如此戚戚才是。”
“对、对。武大人说得对。是草民糊涂了。”李怀光一边流泪,一边笑了起来,“陛下还请恕罪。草民年岁已高,人老就多情,总是管不住这些丢人的眼泪。”
“有什么丢人的?”李世民笑了一笑,拍在李怀光的肩头上,轻声的说道,“在朕地眼中,这恰是你李怀光最大的优点,也是朕最看得起你的地方。你是个性情中人,是一条重情重义地好汉子。无论你现在是什么样的处境,对朕而言,你永远都是朕出生入死的好兄弟。兄弟之间,坦承相待,还有什么丢人不丢人的?”
李怀光激动得又是一阵眼泪流下,喉间哽咽再也说不出话来,只得连连点头。
李世民呵呵的笑了起来:“铁猪啊铁猪。我认识你这么多年了,从来没见你像这要流过眼泪。今天,可真是开了眼界呀!”
李怀光和武元衡都一起呵呵的笑了起来。
三个男人缓步朝凌烟阁走去。推开大门,三人走了进去。
李怀光一步步走过长孙无忌等人的画像,挨个的膜拜行礼,一丝不苟。当他走到被涂了一半地侯君集画像前,不由得停住了。他想起了当年自己在凌烟阁发生的那些事情来。当初,皇帝和李晟,正是在这里揭穿了他阴谋造反的事情,从此他的命运就被改变。
无数的感慨一时涌上了心头,李怀光痴痴地站在那里,不知道动了。
“怀光兄,看这边。”武元衡出声,打破了僵局。他指引着李怀光,朝凌烟阁的另一边走去。
那里,悬挂着当今皇帝李漠地一幅大画像。在它旁边,依次是马燧、李晟、浑和李怀光四人的画像。
李怀光恍然吃惊的道:“这……草民的画像!”
李世民微笑的轻声道:“不错。昔日朕收复了帝都,被配图形于凌烟阁。两年前,朕再把与朕一起征战的四大元帅的画像,也供到了这里。”
“可、可是!”李怀光有些语无伦次地激动道,“可草民是罪大恶极之人,甚至要谋反、甚至要弑君啊!草民这样的罪人,如何能供画像于功臣殿?陛下。请速速将草民的画像取下来,免得遭天下之非议啊!”
“那又如何?”李世民不为所动,淡然道,“你有罪,也有功。你犯再大的罪过,也无法抹杀你曾经立下的功劳。如果没有你李怀光,就绝对没有景兴大唐如今的气象。说不定。当年在咸阳时,你若跟随朱而反,如今这大唐早就灰飞烟灭了。正如当年侯君集一样。他替太宗皇帝打下了贞观皇朝的半壁江山,虽然最后走上了谋反地不归之路,但他的功劳依旧无法抹杀。”
李怀光再难自已。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呜呜的痛哭着磕起头来。
李世民与武元衡,也没有再制止他,任凭他发泄着自己的感情。
李怀光真想一头撞死在这凌烟阁里,好让自己的羞辱和愧疚有个尽头。他全然忘记了疼。头胪重重地磕在地板上,声声作响,已经是头破血流。
蓦然间。他再次磕下的时候,居然撞上了软软的一声。李怀光心中一惊,眼睁一看,皇帝居然伸出一手,挡在了他正在磕撞的那块地板上。敢情他刚刚撞上的,是皇帝地肉掌。
“好了。”李世民的微笑,如同春风一样抚进了李怀光酸楚的心府。李怀光泪如雨下,伸出一拳狠狠地砸着自己胸脯。大声道:“陛下,草民李怀光此生从不亏欠于人。唯独对不起陛下啊!”
李世民叹了一口气,给武元衡递了个眼神。二人合力将李怀光从地上拉了起来,好不容易才让他没么激动了。
片刻后,李世民认真的看着李怀光。说道:“李怀光,虽然你犯下了十恶不赦之罪。但朕的心中。从来就没有恨过你,也没有怪过你。你有罪,但你没有错。当时那种情况下,利益冲突十分的猛烈。你受人支使利用,从而走上了歧途,朕只是感觉非常的痛心。现在看来,你已经幡然醒悟。朕,非常的欣慰。”
李怀光抹了一把脸上的泪痕,慨然长叹道:“陛下。草民在岭南住了几年,每天都在想着当年的事情。事到如今,所有地一切都证明,草民当初,的确是错了。那些跟随草民征战多年的生死兄弟们,在陛下的安排之下,都有了好的出路和生活。李怀光自认,无德无能,无法像陛下这样给兄弟这么好地前程和生活。草民只能带着他们继续在战场上厮杀拼命,过着刀头舔血没有明天的生活。起初,草民以为这就是最好地生活。是兄弟,就该这样一起趟过血火河山。可是草民错了,真的错了。当我看到那些兄弟们,回到家乡以后耕耘田亩,娶妻生子孝敬父母,享受着天伦之乐。这个时候,他们才会有真正的快乐。草民好自私,总是按自己的情感标准,去要求别人也去这样做。陛下,你是圣君、是仁君,更是令天下人尊敬和爱戴的好皇帝。草民今日特意进京,就是要当着陛下的面,诚心悔过。草民不指望陛下赦我之罪。只希望陛下能够接受草民的悔悟和道歉,草民就是死,也死而无憾了!”
“朕过了。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恨过你,也没有怪过你。所以,你也不用道歉。”李世民说道,“朕说过了,时间会证明一切。当初,朕如何向你解释,你也总是听不进去。现在好了,所有的一切事实,终于让你明白了一切。但凡一些有利于后世、有利于大局的变革,在当时来看,总会遇到很大的阻力。其原因就是会触动到许多人的利益。你李怀光,就很不幸的当了这个出头之人。朕,也不得不将你法办以儆效尤。李怀光,朕也希望,你不要怪朕狠
李怀光激动的道:“草民……从来就不敢责怪陛下,也没有责怪过陛下。在草民心中,对陛下只有尊敬、悔恨、和愧疚!”
李世民笑了一笑,拉着李怀光的手说道:“好了。以前的事情,不必再提。难得重逢,当一醉方休才是。还有,你一口一声的草民,当真听了让朕感觉别扭。草民与罪臣二词,奇书…整理…提供下载不可再提。你就与武元衡一样,以微臣自称吧。”
“这……草民岂敢!”李怀光连忙拱手谢罪。
李世民详装生气:“你敢抗旨?”
李怀光浑身一哆嗦:“微臣不敢!”
“呵呵,这才好嘛!”李世民大笑,武元衡和李怀光也跟着一起大笑起来。
三人观瞻完凌烟阁走出来时,正看到皇宫内苑监总管俱文珍候在那里。俱文珍见了皇帝,碎步上前来报道:“启奏陛下。大唐九州诸地的许多元帅、将军们,奉旨已各自进京。目前,一干人等正在太极殿前的西朝堂里候旨。”
李世民问道:“到了哪些人?”
俱文珍拿出一封折子,依次念道:“平北大元帅马燧;河西道行军大总管浑;河东道行军大总管李光进;并州都督李光颜;青州都督高固;灵武都督石演芬;维州都督唐汉臣;梁州都督马勋;冀州都督李;魏州都督董重质;洛州都督路嗣恭。以及江南、西川等六道五十一州都督,全部到齐。兵部尚书李晟率大将军野诗良辅、李、薛平、乌重胤等将,也在西朝堂汇集,专等陛下传诏。”
“好,来得好。俱文珍,请他们都到望仙台,朕已在那里设好宴席。”李世民心中欢喜,大声说道,“李怀光,武元衡。你二人今日陪朕一起,在望仙台宴请大唐天下的将军们。朕,要与这些支撑大唐江山的将军们,在望仙台把酒临风,不醉不归!”
第三卷 九鼎 第374 群英会
离开凌烟阁时,李世民不顾李怀光和武元衡二人的苦苦推辞,将他们二人请上了龙辇,同乘一车到了武德殿。
“不是去望仙台吗,怎么又来了这里?”李怀光和武元衡心中各自惊讶,却又不敢出声去问。李世民领着他们二人径直到了武德殿皇帝寝宫里。
李世民走到寝宫后面的一间房子里,推开房门指着里面问道:“李怀光,武元衡,你们二人过来。看看,这是什么。”
“陛下的战甲?”二人异口同声惊讶道。
“不错,正是朕当年征战天下时所穿的战甲。”李世民意气风发的笑道,“朕自从登基以后,就再没有穿过这副战甲了,心中还真是怀念啊!朕每天都会差人来擦拭一番,不让它落下了灰法,保持着当年的光泽。你们看看,是不是一点也没有旧啊?”
三人走到了衣甲架前,看着立挂在那里的黄金甲。正是那副前太子李诵送给他的战甲,上面布满了大小的伤痕和缺口。
“陛下何不命匠人修补一番?”李怀光说道,“微臣看得出,这是一副天下难寻的宝甲,可是可惜上面多了这许多的伤痕和缺口。
“朕不会修补它的。”李世民淡然的微笑道,“这上面的每一道伤痕和缺口,都有一段故事,都见证着战场上每一个血雨腥风的瞬间。若不是它,朕可能早就死了千百次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