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无双鬼才(燕雀)-第10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顺见徐济全无半点骄色,心中欢喜道:主公言之有理。

徐济冷笑一声道:说穿了,大家玩得都是狐假虎威的把戏,只不过这只老虎是纸老虎罢了。我徐济和其他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我无论怎么做都是为了结束乱世,不像其他人那样,一心只想着把权力把持在自己的手中。

高顺点头道:的确如此,时至今日,汉室江山早已经风雨飘摇,大汉皇帝的命令没有一个是出自自己的心愿,完全由权臣操纵。顿了顿,不好意思道:其实在开始时,属下以为主公和其他人没有区别,但是自投效之后,特别是与主公经历了这一番风雨之后,才发现主公考虑的乃是这天下的长治久安,或许主公要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但是主公站在这高位上却不是单单为一己之私利,更多是为了这天下,否则主公就不会坐在一般人看来打击世家大族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情了。所以属下以为,主公不管站在什么位置上都不为过。

徐济身躯一震,自然听出了高顺话中的意思,高顺虽然并非文士更不以治政为长,但却是除开郭嘉之外第一个隐隐约约知道自己要对汉室取而代之的人,而更令徐济不得不承认的是高顺的胆大包天,竟然可不把汉室放在眼里,由此也可看出高顺对自己的确是忠心耿耿,否则以自己的身份他若是说这样的话就等于是找死,而且不是忠心的话他绝不会说出这种话来。徐济不由得仰天吁出一口热气,看着水蒸气在冰冷的空中幻化凝结,好似变幻不定天下大事,思索道:那些都是以后的事情,我现在只是想要扫平乱世,方今天下,诸侯争胜,大家依靠的东西各有不同。不过总的说来,无外乎‘皇命’、‘皇族’、‘学术’、‘宗教’四种而已。不知子和以为然否。

高顺当然没有想过这些,他只是希望徐济能够有更大的成就更快的结束乱世。闻听徐济此言。心中不由得开始思考这些。高顺当然也没有想到徐济对天下力量把握得如此的精到,半晌之后他不由自主地开口道:主公,高顺能为主公效命,虽死无憾!徐济大笑道:子和。何出此言呢,能够听明白我这番言语的天下间不过区区数人,子和乃是我的知己,是我求之不得才是。

高顺眼中闪过誓死效命之色,徐济看着高顺的神情,心知隐隐一股暖意,心中欢喜,但却没有表露而是开口解释道:首先看到看到这一点的当然是黄巾军的张角,他利用的是‘宗教’。

高顺点头道:的确如此。属下在黄巾之时便隐约晓得了,张角没有出身,要想成大事,前面的三点均不足以为凭,不过‘宗教’这种东西一旦发展成为全国性质的东西就和‘学术’差不多了。又或者说‘宗教’只是一种‘学术’的变形而已。

徐济点头道:的确如此。与其说张角败在汉室手中,还不如说是败在世家大族手中,就张角宣传的那一套哪里会有一个世家大族喜欢?自古以来,儒道两派思想斗争频仍,张角根本就是选错了方向。

高顺笑道:其实属下觉得张角在起兵前一直做得不错,至少上至先帝,下到地方,有不少人已经相信了他的那一套。

徐济笑道:这就是我说的时机问题,张角选错了时机,过高的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才会惨败身死,徒增笑柄而已。

高顺闻言也是叹息道:的确如此,宛城一役即便是没有主公恐怕也是必败。不过没有办法,因为张角没有舆论的力量,他的那一套学说若是正常的传播,是没有人相信的。只好化身为宗教出现。

徐济点头,高顺这话说的当然有道理。世家大族根本就不能容忍宗教学说在那里装神弄鬼,更令世家大族担忧的事情是就连自己的家族子弟都相信宗教编出来的鬼话,若是听之任之,任其发展的话,只怕最终会完全沦为宗教的附属品。

高顺沉默了一会笑道:所以我才说主公真乃神人也。徐济不明白高顺突然间为何要说这话,不明所以的看向高顺。

高顺笑道:我虽然并随追随主公骑兵之人,但是却知道主公的施政理念其实和儒家思想宣传的那一套大不相同,可以说那完全是一种新学术。

徐济一怔,马上明白了高顺的意思。高顺接下去说道:其实早在主公夺取并且占据南陈留之时我就隐约觉得主公推行的政令似乎和朝廷惯常有所不同,但主公当时却未曾明言,那时子和眼光短浅,更不曾听军师劝诫多读书是以不解,如今却是了然了,因为以主公的出身,即便是提出了新学说,也不会有人相信。最后只能走张角的老路,把自己的学术化身为宗教,要么就是放弃自己的梦想,投入到一方诸侯帐下,为其效命。

高顺见徐济听得入神,接着说道:可是主公却不甘心是这种结果,洛阳一行最大的收获就是主公的名望相比于剿灭黄巾之时大有提升,而且作为大汉驸马的身份也为主公提供了相当大的保护,也是从这时候开始主公终于不必在掩饰自己的施政理念了。仔细想来,主公这一番冒险却是值得的。

徐济闻言,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心中更在暗叫惭愧与幸运。自己当时哪里还顾得上这许多事情,那不过是求生而已。想起当年和郭嘉彻夜长谈时曾经不知天高地厚的想要完成自己狂妄的梦想,在起兵之时也是雄心勃勃的要建立能够让自己放手施为的一片乐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换来的只是种种迷茫,要不是自己是个天生的无神论者。只怕自己已经走上高顺说的宗教之路了。幸运的却是伊宁的出现,是这个丫头用十几年的时间让徐济走上了这条完全不同的道路,而直到在洛阳真正扎根之后徐济才意识到学术声望的重要性,也正是从那时候他才开始有意识地利用它。这段道路实在是太漫长了。现在想起来,竟然让徐济产生了恍如隔世的沧海桑田的感觉。当然若不是张让的刻意照拂,徐济丝毫不怀疑自己已经是一具尸骨了。

想到这里,徐济叹道:不管怎么说,皇天不负有心人,有付出终归会有回报。

高顺笑道:这个自然,我和主公一样出身寒门。自是知道这其中的艰苦。其中的味道不是袁绍袁术这等天生下来就把学术力量拿捏在手中的世家大族的子弟所能真切理会的。

徐济点头道:不过老天爷还是公平的。正因为如此,袁绍他们一辈子都是纨绔子弟,根本就不可能承担起上天赋予他们的重任。

高顺眼中亮了起来道:的确如此,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徐济调侃道:子和都会咬文嚼字了?不过子和你说的对。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些世家大族的子弟由于天生在政治性极强的环境中,他们更加懂得利用手中的学术。更知道如何把学术的力量发挥到极致。深明学术力量的巅峰就是利用‘皇命’的开始。

高顺不屑地笑了笑:那是当然,否则袁绍怎可能干出不承认当今皇帝,偏要立幽州刺史刘虞为皇帝的事情。

徐济看着高顺,笑道:子和的眼光也越发犀利了,一句话便戳穿了袁绍的阴谋。

高顺点头道:这就是书里说的‘霸天下’和‘霸一方’的区别了。袁绍四世三公,已经是天下人望之首,若是按照一般的常理来看。只要天下太平,袁氏家族终有一天可以权倾朝野,独占大权,可是袁绍袁术真是生不逢时,接二连三的事情破灭了他们的梦想。

徐济点头道:正是如此。先是何进阻挡他们的路,紧接着就是董卓,董卓把皇帝把持在自己的手里乃是袁绍最难以接受的事情,身为天下人望之首,学术界的领袖,没有皇命在身,强极也仅仅是个称雄一方的诸侯而已,袁绍岂能甘心这一点?要扶植一位新皇帝做为他称霸天下的遮羞布那是必然的。

高顺也是越说眼睛越发明亮,听到徐济这话也是笑道:袁绍还是有些本领的,天下这么多的皇室宗亲,袁绍居然一眼便看中了刘虞。这的确是个最佳人选。

徐济思索半晌之后也笑道:的确如此,因为和其他皇室宗其相比,刘虞是个没有野心的人,而且刘虞的才能重要在于内政而非是军事,所以这种人是最容易被袁绍利用和控制的。不过令袁绍失策的地方是正是因为刘虞这家伙没有野心,所以根本就不会去当皇帝,让袁绍想要利用都无无处下手。

此时两人来到一个已经被冰封住小水潭边,站下身来,高顺道:所以我说主公现在也面临着袁绍当年的问题,主公现在已经取袁绍而代之,成为天下人望之首,可以说主公已经把学术的力量运用到了顶峰,更由于军事的强大,天下间除了袁绍这深恨主公的人外没有人再会对主公产生图谋不轨的想法,那无疑是自寻死路,现在天下的大势正是因为主公的原因反而出现了短时间的太平,除了袁术这不懂权谋的搅局者外,谁都不会轻举妄动,更不会给主公以出兵的把柄。所以我说主公在中原取得绝对优势的同时也失去了对外用兵的口实。

徐济点头叹道:所以对我来讲,现在出兵长安,迎皇帝才是解决这问题的根本方法,只要有皇命在手,我们对外用兵就会有大把的理由。高顺笑道:正是如此,其实董卓想要做的也无非如此,但是为人过于残暴却令其失掉了人望,哪怕是把蔡邕这等当世大儒把持在手中也无法为其赢回失掉的人望。

徐济闻听蔡邕的名字,心头一颤,想起了还在自家居住的蔡文姬,一时之间也是良多感触,却听高顺又道:所以若是抛开个人感观和敌对立场,这董卓实在是一代人杰,其目光有令人赞叹之处。

徐济点了点头道:不过董卓却难成其大势。高顺眼眉一挑,不由得问道:主公何出此言?军师曾言现在董卓退守关中,用的明明是战国强秦的策略,所谓‘坐山观虎斗’,拥有那种天险的地形,外人根本就是难以攻入,只要策略得当,董卓只要坐观成败,就可坐享诸侯互斗、最终相互削弱的成果,然后效仿秦王横扫**的故事,便可称霸天下了。主公为何如此肯定董卓难成大事呢?

徐济笑道:董卓并非是始皇帝,始皇帝虽然刑法严峻,但是却绝不残暴,国中人民无不誓死效命,但董卓确放纵手下,肆虐百姓,而且他的手下虽然能征惯战,却无视法度,我看董卓早晚会死在自己手下的手中,即便不死,董卓的内部不稳,何以谈横扫天下?

第二百二十四章:我得高子和,胜百万雄师!

高顺呆了一呆,道:“主公说得不无道理。不过我看董卓身边能人无数,武有吕布,文有李儒,一为义子,一为女婿,有此二人在,别人想要动手似乎希望不大。”

徐济闻言心中暗叹,正是在吕布的身上出了毛病,不过这话现在说出来也没有人相信,谁知道吕布乃是天生的色鬼?

高顺仔细想了想后,又道:“现在对主公最有利的事情就是主公一直在宣扬承认当今的皇帝乃是合法的,这样就为主公出兵长安找到了充实的借口。”

徐济不得不承认高顺这番话大有道理,而且比当年诸侯会盟时自己心中定下的计划还要合理,不过这并非是说自己不如高顺,而是说形势的发展过于迅速,即便是自己也没能料得到自己的军队居然会强大到才一年的时间就把袁绍打得丢盔卸甲,几乎无翻身之日?时至今日,正如高顺所说,自己已经强大到无人敢招惹的地步,弄得想要出兵攻打别人的借口都找不到。想必郭嘉现在也会同意这个主意吧?

想到这里,徐济胸中豪气迭生,道:“子和的意思我明白了,如此我们便出兵长安!”顿了一顿后名徐济笑道:“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给外人以我方兵力分散的错觉,再加上外界盛传的我与奉孝不合的谣言,袁绍见到这种局面若是不心动才怪呢,只要袁绍心动,我们就有了和袁术开战的理由,谁让袁绍是他老哥呢?”

高顺闻言忍不住笑道:“主公言之有理。”顿了一顿道:“不过主公有一点说得对。我们的兵力是不是太分散了?徐州、兖州、冀州、幽州四州均有我们的兵力,主公先前还说要图谋青州,这对我们来说,是不是有些压力太大了?”

徐济神秘一笑道:“子和不必放在心上,若是出兵长安的话,我自有办法。”徐济心中指的当然是那将将凑齐五千的幽影精锐。若是说这五千幽影精锐能够打败几十万人的军队那是不可能的,但是正如徐济所言,只要在长安因势利导,自己并非没有迎回汉献帝的机会。当然现在说了也没有用,因为高顺不可能知道长安将会发生的变故。

高顺当然是想破头也想不出来徐济到底哪里还有多余的兵力,以为徐济暗中还藏着一手呢,也就不再多言。又对徐济道:“若是主公迎回了皇帝,这天下太平就为期不远了。”

岂料徐济摇头道:“子和你错了,其实皇帝到手后,麻烦也同样不小,我们最大的敌人就是‘皇族’的力量了。”

高顺闻言心中一凛,看向徐济,徐济思索道:“子和不妨想一想,若是无我徐济,现在的天下到底是什么样子?而且子和你别忘了,我本身,也是‘皇族’的一员。”

看着高顺,徐济笑道:“抛开袁绍袁术等人,刘虞、刘焉、刘岱、刘繇、刘表,他们占据了幽州、益州、兖州、扬州、荆州五大州。剩下还有无数的刘姓子弟在地方州郡为官,你说皇族的实力大不大?”

高顺听得目瞪口呆,他显然是没想到皇族的问题会这般严重。

徐济冷哼道:“他们甚至连‘挟天子以令诸侯’都不用,他们完全可以‘借天子之名以令诸侯’,他日我一旦迎回皇帝成功,无论我有千般努力还是我这驸马的身份,他们只消说我是劫持皇帝,我便成了千古奸臣。”

高顺不由得“啊”了一声,呆呆看向徐济,说不出话来。

高顺看着徐济说不出话来,他没有想到徐济的目光会那么长远,直接看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终后果。

徐济这番话绝对并非仅仅是有感而发而已,他与郭嘉当初不止一次探讨过这件事情,甚至还模拟出了这么做会带来的各种麻烦和各种结果。

高顺看着沉默不语的徐济,忍不住道:“那么在主公的心中,到底皇室宗亲中谁的威胁最大?”

徐济带着考教的语气问道:“子和以为呢?”

高顺思索道:“刘虞肯定不行,这人只能作若是生逢治世尚能为一任的能臣,但却没有能力扫平乱世,否则现在就不会为公孙瓒而头痛不已了。”顿了一顿道:“刘岱刘繇也非成大事的人,而且事实已经证明刘岱的无能,至于刘繇,虽然比刘岱稍强,但也有限,对了,我看新任荆州刺史刘表非同凡响,竟然可以算计死江东猛虎孙坚。当真是出人意料呢!”

徐济听见孙坚之名,眼中闪过哀伤的神色,毕竟这位也算的上是他的半位兄长了,自己的多次告诫还是没有让孙坚改掉他的毛病。收起哀伤徐济对高顺笑道:“刘表确实有些本事,单枪匹马便令荆州恢复太平,世家大族心甘情愿为之效命,的确有一套过人的手腕。不过此人的才能也就只在这一州之内,向外扩张嘛,他还没有这个本事。而且日后继承人问题也是刘表头痛的事情。毕竟刘表的年纪已经不小了。”

高顺恍然道:“主公是说刘表娶了荆州蔡氏家族的女儿为妻这件事情吗?哈,这倒是个问题,按理说长子必须要继承家业,但是刘表的长子没有半点权势,如何可以服众?而刘表现在为了争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取蔡氏家族的女儿为妻,即便是生下了儿子,刘表也看不到这儿子长大,一个年幼的儿子即便是成为了荆州刺史,还不是任人摆布?看来刘表果然难以久持。”

徐济闷哼一声道:“有眼光的不仅仅有刘表,我看益州刺史刘焉也是一代枭雄,不过这人过于迷信,居然相信骗子襄楷说的什么‘益州有天子气’的鬼话,放着好好的幽州刺史不当,非要到益州去,若是刘焉在幽州的话,说不准我们现在最大的敌人就是他呢。不过刘焉年老,我看没有什么作为,说到他的儿子,也是绣花枕头一个。”

高顺左思右想,最后忍不住道:“那么以主公看来,在皇室宗亲中,我们最大的敌人是谁呢?”

徐济轻轻吐出一口气道:“当然是刘备刘玄德!”看着高顺愕然的样子,徐济笑道:“难怪子和会有如此的反应,毕竟子和没有见过刘备,不知道此人的厉害处,哼,此人大有光武遗风,乃是枭雄之才。眼光和胸襟非袁绍袁术之流所能比拟。若论辈份,乃是当今皇帝的叔父。叫一声刘皇叔也不为过。”

高顺眼中闪过精光,沉声道:“我只听说他乃是幽州别驾,没有想到主公对他的评价这么高。”

徐济笑了一笑,心道:这个刘备在历史上连曹操都无可奈何,而且给曹操带来的麻烦不断,先是一个刘皇叔的称号,又是一个‘衣带诏’。后来还借着皇室宗亲之名变成了汉昭烈皇帝,直接把曹操定性为汉贼,声明自己才是正统。也许日后这些在历史上给曹操找的麻烦都会加诸到自己的身上吧?自己是不是看看找机会把刘备杀掉,一了百了呢?看看有没有机会吧。

徐济知道这事情急不得,于是对高顺道:“刘备的事情以后再想,我把你找回来本来是另有安排但却没有料到你给了我这么一大惊喜。当真是得子和一人,胜过百万雄师啊。”高顺闻言急忙自谦道:“主公谬赞,子和不过是希望主公能够早日还天下一个安宁罢了。”

徐济闻言笑道:“也好,明日你就回陈留去,奉孝还需要你。”高顺闻言眼前一亮道:“说真的,我都等不及了,还未得有机会能与军师共事,如今总算是得偿所愿了。”

徐济才待说话,却见梁习匆匆跑来,脸上带着喜色,见到徐济远远喊道:“主公,韩馥死了。”

徐济和高顺闻言精神一振,却见梁习一个没注意被脚下的雪一划,跌到在地。徐济登时吃了一惊,连忙跑过去,高顺紧随其后。

徐济跑过去后,把梁习扶了起来,亲自为梁习掸去身上的雪,看看梁习无事,才责备道:“子虞怎么不小心一些?若是不小心受伤了,冀州的大小事务由谁来管,大丈夫可以受伤,但要伤的有价值,韩馥不过是一个死人,你也不过是来通知他的死讯,若是因为这点小事你受到伤害,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徐济这一番话虽然是责备,但事情中却充满了关切,自是令梁习感动非常。

看着梁习激动的神色,徐济有点头痛,自己不过是小小表示一下关心而已,用得着这样吗?于是连忙笑道:“让我猜猜韩馥的死讯是谁送来的吧?不会是张邈送来的吧?”

梁习的眼中闪过骇然之色,不由自主道:“主公是怎么知道的?”在一旁的高顺也露出不能置信的神色,不明白徐济为何会猜中。

徐济笑道:“不会是韩馥死在厕所里吧?若是如此,那自杀的凶器一定是随身携带的拆信用的小刀了。死在那里倒也是死得其所。”

梁习目瞪口呆的看着徐济再也说不出话来了,高顺一见梁习的表情就知道徐济又猜对了,更是完全无法理解为何徐济会猜中这种事情。好半天,梁习才缓过劲来,拍着胸口道:“是了,一定是主公从幽影那里先行得到了消息,否则怎会说得一点不差?”

高顺闻言,这才“恍然大悟”。徐济也不辩解,这原本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梁习转过头来向高顺道:“子和,主公也太能吓唬人了,幸好我不是韩馥那种疑神疑鬼的胆小鬼,否则还不被主公吓死。”看着一脸询问之色的高顺,梁习道:“这个韩馥和自己的侄子跑到了张邈那里寻求避难,结果正赶上伊籍派人到张邈那里去办事,韩馥还以为是来抓自己的呢,于是就在厕所中用刀割断自己的脖子自杀了。”

高顺闻言忍不住笑了,大叹韩馥的胆小怕事,徐济却是想起了另一个人于是开口问道:“那他的侄子韩猛呢?”

梁习道:“听张邈说,这个韩猛单枪匹马跑到豫州去投袁绍去了。”徐济和高顺相视一笑,前者道:“投的好哇。”高顺点头微笑。

看着满脸愕然的梁习,徐济伸了个懒腰,道:“明年初暖花开日,便是我亲自进长安之时。”

公元一九三年,春。徐济以雄踞一方的诸侯的身份,发起了进长安朝拜天子的运动。这次运动得到了许多诸侯的支持,其中包括刘虞、曹操、刘繇、张扬、陶谦等人支持,诸侯们纷纷派出使臣赶往长安,去朝见天子。当然到底大家带多少兵去朝见天子,那就说不准了。

这消息传到董卓的耳中,当然是引起了这奸贼的欢心,因为这标志着天下诸侯已经承认了汉献帝的地位,对董卓当然是大有好处。董卓甚至向徐济发出了信函,表示欢迎徐济到长安来。对于董卓来说,徐济如今的态度可以左右天下诸侯的态度。

不过徐济却不会明目张胆地前往长安,虽然董卓不敢伤害自己,因为那将引起自己一方无所不用其极的报复,时至今日,谁都知道自己麾下的军队已经罕有敌手。即便是并州铁骑又或者是西凉兵都难以与之相抗衡。但是徐济却不希望自己像那帮老臣一样被软禁起来。

从去年开始起,徐济一直在奇怪,不知道长安到底发生什么事情了,因为史阿等人已经很长时间没给自己来信了,自己在中原的战事又很多,还要忙于改制问题,所以就把长安的事情忘到了脑后,偶尔想起也是一闪而过。

自从高顺提起兵出长安后,徐济也曾派人到长安去过,史阿等人到是无事,英雄楼也远传良好,不过得到的答复却是“情况异常复杂,三言两语难以说清”的答复,并且在得知徐济要来长安的消息后,便传信给徐济说一切到长安再说,弄得徐济一头雾水。

不过从长安回来的人却说现在史阿等人的处境很不妙,虽然董卓因为他老师王越的缘故对他们礼遇有加,但是看管的却是极为严格,至少他本人是等于软禁起来,凡是进出英雄楼的人离开英雄楼之后都要受到严厉的盘查,所以带不回书信来,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徐济明白,由于自己的崛起,董卓的防范比更加严密了,按照徐济知道的历史的进程,董卓应该在去年的四月份就已经被吕布杀死了,可是现在董卓明明活得好好的,看来长安的事情要远比自己想象的棘手。

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态,徐济带着五千幽影的精锐上路了。

这个数字的军队应该在董卓接受的范围内,区区的五千人马应该不会令董卓感到害怕,要是按照高顺的建议,那当然是带这十万雄兵直接达到长安,杀掉董卓,直接把汉献帝救出来。不过徐济却另有打算,他的主意是搅乱长安,最好是再现美人计,弄死董卓。

世事之奇,莫过去此,两年前徐济为了称霸中原,派去史阿就是为了防止董卓太早的死去影响了自己的计划,现在为了取得皇命,又拼命地去搅乱长安的形势,真是令人慨叹。也许在别人的眼里,自己的这支军队不足以左右长安的局势,但是徐济却知道,一旦长安有起事来,这五千人可助自己达成任何的目的。徐济只希望此一去就可迎回汉献帝,完成曹操历史上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壮举。

徐济此去长安乃是用的化名,用的是乐进的身份,毕竟认识乐进的人寥寥无几。而且乐进本身和自己的身高差不多,所以自己模仿乐进乃是最合适的。即便是敌人去调查自己的身份也不会发现有什么破绽。更何况有幽影精锐那么高明的化妆术。当然,此行典韦也随行了,这一年多来他就没捞到半点大战,早就一肚子的不满了,此行也是极力要求徐济才带上他的。

与徐济随行的人当然是陈到这个自己一手想要扶植起来新一代的军中战神,表面上徐济乃是兖州使节团的团长,而陈到则是负责随军五千人的将军,随行的还有文聘和于禁这两人,可谓是十分理想的组合,原本乐进也要跟着去,说是要见识一下长安的景象,无奈身负重任,自然是失去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其实徐济也不希望乐进去长安,毕竟此去长安无比凶险,乐进带兵的本事自然是不多,但他的身手这些年来虽然有进步,但是并非是第一流的战将,还是呆在兖州的好。

至于自己带着的幽影精锐的军队,自然是全副武装。他们的身上还带有一些自己弄出来的一些先进的小玩意儿。既然说是要朝见皇帝,那当然要准备下充足的礼物才可以,表面上当然要带上一些兖州的特产和手工艺品,但是这些拉东西的马车中当然另有乾坤了。许多先进的武器包括被陈留匠师重新改良过的轻重弩在内——经过一年的生产,这些手弩已经有两千把之多,而且技术也在改进中,主要是集中在射程和精准方面。

当然,徐济化妆去长安的消息也要透露给自己的“老朋友”袁绍知道,不过徐济却知道现在并非恰当时候,那应该是在自己已经有把握从长安弄出汉献帝之后再透露给袁绍的,虽然自己希望袁绍上当,但是现在把这消息透露给袁绍的话,有郭图这诡计多端的人在一旁,一定会弄出借刀杀人的诡计,只要事先派人到董卓那里,告诉那奸贼说兖州方面派来的人并非是乐进,而是徐济本人的话,即便是董卓原本不想把自己怎样,可是因为自己的“鬼鬼祟祟”,只怕董卓也会马上对自己采取行动。

若是自己在迎回汉献帝之后再令袁绍知道这件事情的话,袁绍一定以为三州无主,再加上“郭嘉问题”,只怕会立刻行动,如此一来,自己消灭袁绍,打击袁术,占据豫州的机会就到了。

故此,现在自己的去向和高顺的去向乃是两大机密。没有人知道真正的高顺已经回到了陈留。也不会有人知道真正的徐济已经在赶往长安的路上,而冀州的那个徐济只不过是个冒牌的西贝货而已。

待一切准备就绪后,徐济便带着自己的手下踏上了前途未卜的长安之行。

第二百二十五章长安

徐济没想到自己上路的第三天就碰上了自己一直担忧的潜在对手:‘老朋友“刘备,派出士兵一问才知道,原来刘备奉了刘虞之命担任此次出使长安的任务,看的出来这个刘虞也是另有目的,否则也不用像自己一样带来五千人,而且派出的使臣居然是刘备而非是魏攸,真是大出徐济的意料,有刘备在此哪还能少得了关羽和张飞这两个他的结义兄弟?如此一来只有一个解释,刘虞和自己一样,此次派人到长安去是为了找机会救回汉献帝,当然刘虞不可能像自己一样早就知道历史进程的发展,知道如何利用董卓方面内部纷争,但是不要忘记,刘虞有个儿子在长安为官,而且深得汉献帝的喜爱和信任,在这种内应的帮助下,刘备并非全无成事的机会。

看见对方的旗号,免得引起误会,徐济连忙亮出自己的旗号,于是双方放下警戒,聚集到一处。此时天已暗了下来,正好是吃晚饭的时候,两件兵马把营盘扎在一起,这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