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骁骑(虎贲)-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篇外语:中郎对这首付笛生先生演唱的《中国志气》颇为推崇,十几年前听到这首歌时便牢记在心,至今近二十年过去了,仍旧心有感触。故而引用在文中,有人说这首歌曲才是咱中国人自己的歌曲,希望您也会喜欢。中郎绝对没有凑字数的意思,歌词共有二百五十七个字符,请君明鉴。
第176章再度联手(求推荐、月票)
金城,郡守府。
时隔三个多月,马腾领着数百亲兵,携带重礼,再次亲自前来拜访韩遂。
郡守府大门外,韩遂亲自带着阎艳迎出府门,将马腾一行人迎进郡府大堂。
宾主落座,侍女立即递上热茶,而后悄然退去。
一番寒暄过后,韩遂眯着眼睛看着鬓角又添了不少白发的马腾,关切地问道:“莫非寿成兄还在惦记着孟起的下落?”
“嗯。孟起至今下落不明,马某寝食难安,实在是放心不下呀!”马腾毫不掩饰,直言不讳地说道。
“寿成兄啊,恕小弟直言。孟起落到李利小儿手中快半年时间了,只怕凶多吉少,早已不在人世了。寿成兄还是节哀顺变吧,免得忧思过度,累坏了身体!”韩遂神情肃然地劝慰道。
听到这番话,马腾眼底闪过一抹愤恨之色,瞬间即逝,而他脸上神情却丝毫未变,眉头不动,眼睛不眨,喜怒不形于色。
“多谢文约兄挂念,马某戎马半生,身体还行,还扛得住事儿。不过文约兄刚才却是说错了,我儿孟起没有遇害,如今还活得好好的。去岁冬雪到来之前,马某派去武威的细作探知孟起尚在人世,被李利恶贼关押在休屠小城的马场之中,饱受李利恶贼的羞辱折磨。”
“哦,孟起还活着?”韩遂惊诧地沉吟道。
随即他便意识到自己失言了,连忙说道:“寿成兄切莫误会,小弟心中惊喜,言语失当,并无他意。既然李利小儿没有加害孟起,那就有机会将孟起救出来。不知寿成兄有何打算?”
马腾闻言不由气馁地说道:“武威军已今非昔比。去年秋天。武威军强占张掖郡、张掖属国和居延属国,还一举吞并了休屠部落,如今已有四郡之地,一天天做大,日益强盛起来。而李利恶贼也日益嚣张跋扈,手握数万雄兵,雄踞四郡之地,扼守西部走廊,窥视着我等的郡县,随时都有可能挥军攻打我们兄弟。”
韩遂之前还在心里暗暗讥笑马腾。他最疼爱的长子马超被李利生擒,还被关在休屠马场中服劳役,真是丢尽了马腾的老脸,让马家满门都为此蒙羞受辱。但是,当马腾提起李利麾下的武威军一举攻陷张掖郡。收复张掖属国和居延属国的时候,韩遂当即脸色阴沉下来。神情冷峻无比。甚至脸颊上还微微发烫,羞愧难当。
最近三个多月来,金城郡守府上上下下几乎没人敢在他韩遂面前提起武威李利的名字。而李利似乎已经成了韩遂讳莫如深的禁忌人物,也是他此生最大的克星。
回首过去的数十年里,韩遂饱读诗书,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曾举过孝廉,与当世大儒为伍,堪称往来无白丁,交往之人全是当世名流。名士大贤。羌人叛乱之后,他审时度势、隐忍不发,暗藏韬略,最终一举夺下金城。曾与张温、董卓等人斗智斗勇,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洛阳大乱之后,他被凉州各路诸侯奉为头领,一呼百应,在凉州享有崇高声誉与无上地位,俨然是凉州的无冕之王。
然而,自从李利奉命前来武威郡上任之后,韩遂敏锐感觉到凉州一片大好形势开始急剧变化,风云莫测,变化无常,渐渐脱离了他的掌控。
李利上任武威太守之职,在韩遂看来,就是在他碗里抢肉吃,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事情。
于是韩遂前后两次联合大军讨伐李利,每次都是率领数万大军前去征讨,但结果却是两次都大败而回,败得凄惨无比,险些把他这条老命都搭进去了。
经过这两次征讨,大名鼎鼎的金城八部将损失殆尽。而韩遂自身也损失了两万精锐铁骑和一万多步卒,兵马近乎折损过半,心疼得他昼夜睡不着觉,上下牙关疼痛难当,整天生闷气,摔碎了近百件价值数百万钱的珍贵器皿和稀奇古玩。
可是李利及其麾下武威军却日盛一日,四处出击,整整一个秋天都在攻城略地,势力逐渐壮大。
如今武威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兵强马壮,兵锋日盛,而曾经在韩遂眼中只能算是一只饿狼的李利,如今却成长为一头凉州猛虎,坐拥凉州西部半壁,虎视凉州全境。
故而,韩遂将李利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恨之入骨,因为他韩遂的一世英名全毁在李利手里。
黑龙岭和东山口的两场大败,韩遂不仅折损了三万多兵马,还将搭上了他九曲黄河韩文约的偌大名声,将他从西凉名士的神坛上打落下来,沦为可怜兮兮地逃命者,一个屡战屡败的手下败将。
沉寂一个冬天之后,韩遂下意识地忽视李利的存在,坐守自己的金城和安定各郡县,闭门谢客,倒也过了几天安稳日子。
刚才韩遂与马腾交谈时,他几乎都忘了李利如今的的强大,还把李利当做当初的黄口庶子,说得很顺溜。
直到马腾再次揭开这道伤疤之时,韩遂对李利的新仇旧恨一股脑地涌上心头,脸色铁青,双眼阴沉,恨得咬牙切齿。
沉默半晌之后,韩遂审视地看着马腾,沉声说道:“寿成兄此次来访,应该是有事要与韩某商议吧?那就别卖关子了,寿成兄直言无妨。”
听到韩遂不悦的语气,马腾看着满脸阴沉的韩遂,只当韩遂是在怨恨武威李利,却丝毫没有联想到他自己身上。
于是马腾微笑着说道:“文约兄快人快语,所言不差。马某此次前来想与文约兄商量共同出兵休屠城、洗劫李利军马场的事情。不知文约兄意下如何?”
“出兵休屠城,洗劫休屠马场?”韩遂闻言大惊,愕神地沉吟道。
马腾点头说道:“对,偷袭休屠城,洗劫李利小贼名下的休屠马场!”
韩遂一脸惊愕地看着马腾,待他看出马腾坚定的神情之后。随即扭过头去,眯着眼睛沉思起来。
半晌后,韩遂睁开眼睛,神情镇定,眼神平和深邃,看不出喜怒,也让马腾看不出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
不过韩遂没有让马腾久等,随之语气淡然地说道:“寿成兄,你急于救回孟起的心情,小弟能够理解。但出兵休屠城的事情。小弟劝你还是就此作罢,不要想了。自东山口大战之后,李利对武威各县以及边境关隘全都加强防范,尤其是对南下和东去的人群严密排查,可谓是守卫森严。如今武威郡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防范严密到了极致,我们根本没有成功的可能。所以我不会出兵的。倘若寿成兄执意如此。那小弟只能祝你好运,请兄自便!”
“呃,文约兄,你这是怎么了?你不是最恨李利恶贼吗,为何不愿出兵呢?”马腾惊讶地急声问道。
韩遂神情阴鸷地摇摇头,说道:“寿成兄。我不出兵休屠城,不是因为我不恨李利,而是我们没有任何胜算,所以不得不放弃打击李利的机会。李利小儿筹建休屠马场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而是从他踏入武威郡之时就开始建马场,至今已有大半年了。并且,我还听说休屠马场内的战马数量庞大,足有数万匹优良战马,其中还有上万匹纯种西域野马,堪称当世罕见的极品好马。
这些听起来很诱人吧!若能将休屠马场洗劫一空,那么李利及武威军就会因此而损失掉大半家底,钱粮将陷入困境,短期之内再也无力壮大。
但是,寿成兄把李利小儿想得太简单了。
李利小儿狡诈如狐,阴险毒辣,智计百出,行事滴水不漏。据细作探报,他在休屠城驻扎了三千步卒,在马场内还有两千轻骑,此外休屠马场还负责训练新兵。由此,寿成兄不能想象出休屠城究竟有多少人马,防守何其严密吧?
此外,寿成兄可知驻守休屠城的武威将领是何人?李典,就是此前驻守黑龙岭大寨的李典!此人极其擅于守城,黑龙岭一战,他以三千步卒生生挡住我麾下的六万大军,还消灭了我军五千余名精锐步卒,而他自身仅伤亡千余人。韩某言尽于此,寿成兄还想出兵袭取休屠城吗?”
在韩遂讲述休屠城情况的时候,马腾脸上的表情越来越严肃,眼神阴冷,眉头紧皱。
但是,听到韩遂最后一句话后,马腾却咧嘴一笑,笑得很阴险,很诡异。
随即他笑着对韩遂说道:“文约兄手下的细作确是十分了得,马某自愧不如。不过文约兄最近可曾得到细作密报,李利小贼准备近期大婚?”
“呃!”韩遂闻言顿时心中大惊,前几天确实有细作向他禀报李利成婚的事情。
那名细作当时详细地讲述了李利即将迎娶的四个女人的情况。说起李利的女人是如何如何漂亮的时候,细作神情雀跃,唾沫横飞,兴奋不已。可是韩遂却听得怒火中烧,恨得咬牙切齿,随即不等细作说完,直接让人拉出去砍了。
直到看见细作惊慌绝望的首级之后,韩遂心里才好受一些,怒火得到了宣泄。
但是,此时看到马腾这么诡异的笑容,韩遂顿觉之前那名细作肯定还有重要的情况,没有来得及向自己禀报。
于是韩遂费力挤出一丝笑容,向马腾问道:“寿成兄,莫非李利大婚之事另有蹊跷?请兄长不吝赐教。”
马腾得意地一笑,说道:“李利小贼要去长安城完婚,十天前就从姑臧城出发了,三日前已抵达右扶风郡,想来如今已经距离长安不远了!他此行带着三万五千余步骑同去长安,几乎是倾巢而出,而武威军诸多将领也几乎全部都去了长安。文约兄,我们袭取休屠马场的机会来了!哈哈哈”
韩遂闻言后,呆愣半天没回过神来,随后他疯狂大笑,神情比马腾还要夸张,笑得眼泪都出来了。
“哈哈哈!李利小儿,原来你也有百密一疏的时候,咱们走着瞧!哈哈哈?。”
第177章望君亭,亲疏有别
长安城西门外,十里望君亭。
正午时分,望君亭中,大儒蔡邕和扬威中郎将李傕相对而坐,石桌上放着亲兵刚刚煮好的热茶。
凉亭之外,李蒙和王方二将带领数百名李傕亲兵伫立四周,翘首远望着西边驿道上来来往往的行人。
清晨快马来报,李利一行人将在今天午后抵达长安。
蔡邕饮罢茶水,负手在亭中踱步,随即在一根刻有文字的石柱前止步,凝神看着石柱上记录的内容。
望君亭,有一个凄凉而感人的故事。
东汉景帝时期,有一新婚女子张氏送别丈夫远赴凉州从军,尾随大军出城十里,直到被兵士所阻,方才停下,目送丈夫渐行渐远。此后每年冬天,张氏都会在此处等候丈夫归来,亲自搭了一间草棚,整个冬天都会守候在这里。一间反复搭建的草棚,一盏微弱的青灯,张氏在此整整等候了三十三个冬天,却一直没有等到丈夫归来,最终在一个大雪纷纷的夜晚合上双眼,青灯燃尽。
直到张氏临死前的当天下午,一个曾经与丈夫一起出征的老农,忍不住告诉她,她的男人在出兵凉州第三个月就死在战场上,被战马践踏,尸骨无存。因此阵亡将士中没有她丈夫的名字,但是老农当年却亲眼看到她的男人战死经过。只可惜领兵将领当时声称活要见人、死要见尸,而女子的男人早已是一滩肉泥,无法辨认,因此不予造册呈报京兆尹。
苦守草棚三十余载,少妇变成老太婆,最终冻死在严冬深夜。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周边乡亲。之前一直以为张氏是逃难于此的流民,得知事情真相后,对张氏孤苦的一生十分敬佩,奉为贞洁女子之楷模。数百乡亲共同出资,在草棚旁边修建一座可供人暂歇的凉亭,取名“望君亭”,并在亭中石柱上留下张氏的生平事迹。
这是一个庶民女子等候丈夫出征归来的真实生平。
事迹很平淡,很普通,没有曲折感人的悲欢离合,只是一个痴情女子的苦苦守候而已。大汉天下不知道有多少这样支离破碎的家庭。但是。能够像张氏这样三十余年如一日的忠贞不渝的女子,却并不多见。
庶民百姓的小夫妻事迹,比不上文人墨客的折柳送友高雅,也不及达官贵人十八里长亭送友人的传世佳话。但它同样真挚感人,更能让十里八乡的普通百姓产生共鸣。细心呵护。
因此,望君亭存留百余年仍旧干净如新。常常有乡民前来打扫。四时节气还有很多人前来祭奠,每隔几年就会重新修缮。
“唉!”蔡邕看完石柱上记录的事迹之后,轻声一叹,似乎感触颇深。
对于蔡邕而言,望君亭的事迹,他三十年前就已知晓。并且还与贤妻一起来过这里,瞻仰张氏的生平事迹。
时间如水,世事无常。
转眼间,蔡邕已是耳顺之龄。鬓角已斑白,身体大不如前,过一天算一天,垂垂老矣。而贤妻早已亡故,与他天人永隔。
故而,再次看完张氏望君的事迹,蔡邕感慨良多,轻叹:世人多愁苦,天下不安宁。
“蔡中郎何故叹气呀?文昌已派人传讯,午后便到,再等半个时辰,他们就应该到了。”
亭中,李傕神态自若地饮着茶水,不时向西边眺望。听到蔡邕的轻叹声,他颇为不解地说道。
“哦,稚然误会了。老夫并不是埋怨文昌迟迟未归,而是看到石柱上张氏的生平,心有感触而已。”蔡邕转身坐回李傕对面,神色平静地说道。
李傕闻言后,笑着说道:“原来如此。刚才我还以为蔡中郎对文昌心生不满呢,原来您老比我还要纵容他。呵呵呵!”
蔡邕点头笑着道:“文昌早晚必成大器,这是老夫第一次看见他的时候,便有此念。如今他果然不负众望,年纪轻轻便拜将封侯,坐拥四郡之地,手握雄兵,他日后的前途不可限量!
稚然贤弟,如今我们已是一家人,老夫倚老卖老,你别介意。老夫知道你与文昌似有不和,只因些许家事而徒生间隙,却是不应该呀!你与文昌是血脉相连的叔侄,亲自抚养他们兄弟二人长大,名为叔侄,实则情同父子。文昌年轻气盛,或许言语失当,你作为叔父,是长辈,岂能与他计较。所以老夫希望贤弟不计前嫌,与文昌重归于好。你若是鼎力相助于他,那文昌就能走的更远,更顺利,将来必定能为李家光耀门楣,建立不世功勋!”
听着蔡邕的这番话,李傕脸上浮现出一丝无奈之色,眼神有些飘忽不定,神不守舍。
时至今日,李傕不得不承认自家侄儿李利确实是深谋远略,目光长远,算无遗算。
早在中牟县的时候,李利就与他商量过分家的事情。当时他想给自己的独子李式留一份家产,几经犹豫之后,他点头默认了李利的提议。
回到长安城之后,由于他李傕的默许,正妻杨氏历来跋扈,根本没想过把李家的家财分给李利、李暹兄弟二人,而是直接把他们兄弟扫地出门。
原本叔侄俩商量好的事情,可是却被杨氏弄成了如此尴尬的局面,使得李傕大失颜面,背地里不知道有多少人讥笑他。而李利兄弟二人也是十分囧迫,深夜被赶出家门,抱着铺盖和母亲的遗物夜宿军营,随后自力更生,另立门户。
事后,李傕将杨氏大骂一顿,甚至还狠狠地抽了她两个耳光,打得杨氏嘴角流血,浑身颤抖。要不是念及李式年龄还小,李傕差点一怒之下休了她。
那一次是杨氏嫁到李家十余年之中,第一次挨打,而那两个耳光也告诉她,李利和李暹兄弟二人在李傕心目中的份量有多重。只不过这件事情,外人都不知道,包括李利和李暹二人也不知道。
然而,尽管叔侄俩商议好的事情,在执行过程中出了不小的纰漏,几乎是假戏真做,弄得李傕和李利叔侄二人灰头土脸。但结果仍在李利的预料之中。
在蔡邕的鼎力帮助下,李利如愿以偿地外放任职,而且还是一郡太守高位。凭此,李傕就不得不对自家侄儿刮目相看,居然能说动蔡邕帮他谋取太守之位。
随后,李傕虽然对李利上任武威太守之职顾虑重重,却也鞭长莫及,帮不上忙,只能默默关注着李利的行踪。在他心里,只要李利和李暹兄弟俩没有性命之危,武威太守之职能不能顺利上任都无所谓。
然而,李利上任武威太守的经过,确是让李傕心惊肉跳,担心受怕了两个月。直到李利打败韩遂联军,取得黑龙岭大胜之后,李傕方才渐渐放心下来。
此后李利在武威郡东征西讨,大战不断。此举又让李傕替自家侄儿捏了一把冷汗,甚至他还埋怨过李利好战成性,没有见好就收。
但是,直到去年年底,李傕得知李利仅用半年时间便占据了武威郡、张掖郡和两个属国等四郡之地的时候,他几乎不相信这是真事,恍然如梦。
如今李傕已经大致弄清楚了自家侄儿李利的实力,武威军拥兵七万,其中骑兵四万、步卒三万,战将百员,堪称顶级战将的悍将便有十数人之多。李利麾下武威军经过大半年的快速发展,几乎与他李傕多年经营之下的实力相当,甚至隐隐还胜过他一筹。
每次想到侄儿李利的实力居然超过他这个叔父的时候,李傕就不禁怀疑细作和斥候探得的情报到底准不准确,是不是为了让他高兴,故意夸大李利的实力。
情报之中,李利率军连续两次打败韩遂和马腾联军,剿灭程银和杨秋等八部将,还出兵兼并了休屠部落,收复张掖三郡。
想起这些令人羡慕的骄人战绩,李傕作为沙场宿将,自然知道在战场上,每一次胜利都需要足够强大的实力来保障,绝无侥幸取胜之理。
所以,在内心深处,李傕已经承认侄儿李利现在比他这个叔父强大,甚至还不止是胜过一筹,而是强大得多。
今天蔡邕旧事重提,再次把李家的家事摆上桌面。
说实话,李傕很不愿意听到谁再提起叔侄不和这件事。怎奈蔡邕如今也不是外人,而是李利的岳父,他完全有资格询问与李利切身利益相关的一切事情。
想到这里,李傕对侄儿李利胆大妄为的性格深感无奈。蔡邕之女蔡琰明明是个寡妇,可李利居然还要娶蔡琰为平妻,当真是什么事情都敢做,随心所欲,无拘无束!
思绪纷飞之中,李傕沉思良久,而蔡邕似乎也不着急,慢条斯理地品着茶水,看着四周村落的情景。
半晌之后,李傕歉意地对蔡邕笑道:“让飞白兄久等了,刚才李某一时走神,请多见谅。”
“不妨事。反正我们在这里等候文昌一行人,不着急,时间很充足。”蔡邕微笑着说道。
“呵呵呵!”
李傕没想到蔡邕竟也有风趣的一面,大笑着说道:“飞白兄心胸豁达,小弟受教了。文昌是我李傕的亲侄儿,只要我能帮得上忙,一定会帮他。这一点,请飞白兄尽管放心!”
蔡邕闻言后,眼底瞬间划过一丝忧虑,暗道:“李傕还是有所保留啊!唉,文昌终究不是他的亲生儿子,二人虽是叔侄,但仍是亲疏有别!但愿他们叔侄二人不会有兵戎相见的一天。”
第178章载誉归来(求推荐)
初平三年二月十二日,长安城。
西门口,以李儒为首的西凉将领悉数等候在城门外,翘首看着越来越近的骁骑将军李利及其麾下的五千铁骑。
在李儒身后,飞熊营中郎将董越,看到三百步外的武威铁骑之后,眼底瞬间浮现出一抹禀然之色。
“董越,李利麾下的武威铁骑比之飞熊营如何?”中常侍李儒最善于察言观色,留到董越眼神有异,便低声询问道。
董越凝神再看一眼高坐在西凉骏马之上的李利及其身后的武威铁骑,沉声说道:“李利将军身后的武威铁骑气势不凡,将士高大强壮,全身煞气凛然。再加上他们胯下的坐骑优良,全是背高七尺以上的上等战马,行进之中快而不乱,步履一致,端是一支精锐铁骑!
不过他们终究是轻骑,战力虽强,却还不是飞熊重甲骑兵之敌。尚父费尽心血、不惜重金打造的一万飞熊重甲骑兵,岂是武威铁骑能与之争锋的?只是这五千武威铁骑的战力,仅凭直觉,董某便觉得此军战力极强。我飞熊兵若是与之战场冲杀,即便是最终取胜,恐怕最少也得付出三千骑以上的伤亡,否则难以将其全歼。”
“哦?武威军竟然如此厉害!看来我李儒之前小觑了李傕将军的这个侄子,当真是叔侄双雄,虎将门第!”
李儒惊愕之余,不禁感叹李傕和李利叔侄二人如今皆是将军,手握重兵,实力不容忽视。
“主簿大人掌管天下情报,应该对李利将军的战绩了如指掌吧。不知时下长安城的传闻是否确实?”董越轻声问道。
“呵呵呵!”李儒闻言眯眼轻笑,说道:“长安城中的传言是我派人有意散播出去的。岂能有错?不管怎么说,李利将军与我等同出一脉,乃相国麾下的嫡系将领,此次他载誉而归,我等理应前来迎接。
哦,对了,董越将军,奉先将军那里你事先派人通知到了吧,他怎么到现在还没来?”
董越脸上顿时浮现出一丝苦笑的神情,无奈地摇头说道:“奉先倒是知道文昌将军今日回京。但他却派人传话说身体微恙,不能前来迎接,请主薄大人代他向文昌将军致歉。”
“嗯?奉先怎能如此托大。莫非在他眼里,凭李文昌如今的身份地位还不配他亲自迎接吗?”李儒皱着眉头沉声说道。
董越看到李儒神色不悦,讪笑着说道:“主薄大人。奉先历来如此,满朝公卿大臣之中。除了尚父之外。他谁都不给面子。即便是主薄大人您,奉先只怕是也没放在眼里。”
“哼!”李儒闻言后,满眼阴沉地看了董越一眼,随即转过头去,冷哼一声,不再言语。
尽管董越话里话外都透着挑拨之意。但李儒却知道董越没有说错,吕布确实没有将他太师府主簿、中常侍李儒放在眼里。每次与吕布碰面,他总是要先给吕布打招呼,而吕布则是爱理不理地点头就走。端是傲慢之极。目中无人。
虽然李儒每次都是笑眯眯地佯作不在意,实际他心里却很不舒服。只不过他能忍,一直隐忍不发,权当这种事情从来没发生过。
董越现在偏偏提起这茬,李儒当然知道董越很不待见吕布,也知道他出言挑拨的目的。怎奈李儒对此也爱莫能助,帮不上忙。
一个月前,董卓从太师之位上再进一步,位居尚父高位,小皇帝刘协在董卓面前也要给他行礼,权势之盛,如日中天,俨然是太上皇,显赫无比。
董卓进位尚父之后,敕封义子吕布为执金吾、温侯,掌长安皇城之兵马大权。因此,吕布深得董卓信任,早晚不离左右,恩宠至极。
可是执金吾这个位子,董越早就眼巴巴盯着呢。因为他本来就是临洮董家的旁系族人。按辈分,他是董卓的远房侄子,又一直掌管着董卓的亲兵飞熊营,并担任飞熊营中郎将,时刻守护在董卓身边。
故而,在董越眼里,执金吾之职非他莫属,俨然是囊中之物。只待时机一到,他就能位列九卿,风光无限。
怎料吕布横插一杠子,将他董越志在必得的执金吾之位夺走,还被敕封为温侯,那可是大汉天下最高的爵位县侯。
事实上,董越早在吕布拜董卓为义父,整天护卫在董卓左右之时,就对吕布心存芥蒂,十分不满。因为那个位置曾经也是他董越的。让他感到无奈的是,吕布的武艺确实比他强很多,而董卓又十分器重吕布。
于是董越只能咬牙硬挺着,整天忍气吞声,时不时地还要被吕布借着董卓之名呼来喝去。
当真是憋屈之极。
如果说董卓贴身侍卫之职,董越还能忍痛相让的话;那么执金吾之位,他是绝对不会拱手让给吕布的。
但是,董卓金口一开,执金吾的位子又落到吕布头上,而他董越又一次失之交臂,眼睁睁看着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前有抢走贴身护卫之恨,后有夺位之仇,新仇旧恨叠加在一起,董越对吕布可谓是恨之入骨,恨得咬牙切齿。
只不过任凭董越再怎么怨恨吕布,却不能不听从吕布的命令。如今吕布是他名正言顺的顶头上司,指挥他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董越心里那个恨哪,窝囊啊!
对于董越现在的处境,李儒心知肚明。可他纵然有心帮董越一把,却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实在是无能为力呀!如今董卓与吕布之间的关系越走越好,情同亲生父子。谁敢在董卓面前说吕布的不是,无异于自找麻烦,活腻味了。
事实上,如今在西凉军中,因吕布深受董卓恩宠、屡屡加官进爵而心怀不满的将领不在少数,近乎是所有西凉将领都对吕布心生怨恨。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将吕布排斥在西凉军团之外。让他根本碰不到西凉大军的军权,真正听他指挥的军队只有两万余并州旧部。其它的西凉兵马,对吕布军令,全是阳奉阴违,抛在一边,置之不理。除非吕布手持董卓的贴身兵符,执行董卓军令,否则休想调动西凉军的一兵一卒。
“唏聿聿!”
“哒哒哒!嘭!”
随着李利右手扬起,五千金猊卫铁骑瞬间勒马驻足,战马嘶鸣一声。随即再向前跨出三步,整齐地列阵伫立,不动如山。
“呵呵呵!”
爽朗的笑声中,李利快速跳下坐骑,大步走向站在城门口的中常侍李儒。
“我李利何德何能竟要中常侍大人出城相迎。当真是受宠若惊,担当不起呀!”
“李将军见外了。你还是叫我主簿吧。要不叫我文优也行。中常侍那只是宫里的官职,我李儒还是太师府的主簿嘛!呵呵呵!”李儒拉着李利欲要行礼的手臂,眉开眼笑地说道。
实际李利也就是做做样子。如果李儒敢接受他的行礼,他顶多微微躬身一揖,仅此而已。
不过李儒历来笑脸迎人,让人感觉他很好说话。没什么脾气。最重要的是,他很会做人,与所有西凉军将领似乎都没有过节,但也没有深交。从不结党营私、拉帮结派,恪守为人臣下的本份。
因此,众多西凉将领或许很看不惯李儒靠着一张伶牙俐齿获取高官厚禄,却也不会当面不给他面子,轻易不会得罪他。
此外,李儒与李傕、李利叔侄之间的关系,却与旁人不一样。一笔写不出两个李字,李儒出身李家旁系,算是李家族人,但他与李家现任家主李傕之间并无瓜葛。
李儒出身寒微,虽是北地郡李家的旁系子弟,却从来没有接受过李家的一点恩惠,更没有得到李家的任何救助。故而,他与李家虽是同出一脉,却又各不相干。反倒是董卓对李儒有知遇之恩,在他举孝廉无望之时,将他收入帐下做幕僚。
此后董卓更是将妾氏所生的第三个女儿嫁给李儒为妻,可谓是恩同再造,信任有加。为此,李儒一直尽心尽力地辅佐董卓,人前人后的忙碌,只要是有利于壮大董卓实力的事情,他都愿意去做。
十八路诸侯讨董卓的时候,李儒为了减轻董卓的防守压力,亲自前往孙坚营中说降孙坚。结果,他遭到孙坚、孙策父子的好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