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虎贲)-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年人身后的两名魁梧壮汉闻声色变,怒气冲冲的撸起衣袖。扬起砵大的拳头便要大打出手。这时,被称作“曹公”的中年人抬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遂不容置疑的沉声道:“尔等不得放肆。在此等候便是。”说完话,他轻轻拍打衣袖,驱走锦袍上的尘土,既而推开正堂大门,迈过门槛,昂首阔步走进去,并随手关上房门。

眼见“曹公”进去后还把门关上。刚刚出门迎接他的“小胡子”文士不禁跺跺脚,满脸不忿,似是对这种拒之门外的待遇极为不满。颇有怨言。怎奈两名彪形大汉挡在身前,他纵有百般不满也无可奈何,只能站在廊下等待。

关上大门之后,正堂内顿时一暗。就连两侧四个格窗也被黑幔遮挡着严严实实。不透一点光亮。

正当“曹公”脸色微变,心里疑窦丛生之际,大堂后方传来“嗤”的一声火折燃烧声响,随即桌案上的油灯亮了,露出坐在案几旁边的削瘦身影。

“孟德勿惊,为兄近来畏光,不便之处还请贤弟多多包涵。”坐在案几东面的身影低声说道。

话音未落,他轻轻转过脸。扭头看着神色狐疑的“曹公”。

不言而喻,这位名唤“孟德”的曹公。正是时下驻扎在清河国边境上的兖州曹操,曹孟德。而方今天下敢在曹操面前以兄长自居之人,实在是并不多见,或者说是屈指可数,毕竟曹操在曹氏宗族和夏侯世家中排行老大,是以曹操并无兄长,亦无族兄。如果说世间还有仅凭与曹操昔日的交情便以兄长自居者,那么有且只有一人。此人便是曹操的昔日玩伴,一起偷鸡摸狗,一起打过仗、一起嫖过娼的冀州袁绍袁本初。

“呃!”当袁绍转脸扭头的一刹那,曹操愕然惊呼一声,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眼前之人是袁绍?

但见昏黄灯光下的那张面孔,有着难以名状的衰老。苍髯白首,两鬓雪白,额头上横起一条条沟壑般的皱纹,其间还夹杂着灰褐色的斑点,耳际边缘同样布满褐色斑点,脸颊极其消瘦,眉毛稀疏且已斑白,眼窝深陷,一双眸子浑浊不堪,眼球凸出,嘴唇苍白无血色,下巴尖削。这是怎样的一张脸啊,竟然削瘦成这样,俨然皮包骨头,病入膏肓。

这样一张面孔,乍一看甚是骇人,若不是他还能说话,还以为见到鬼了呢!

“本初兄,你”骇然失神的伸手指着袁绍,曹操平生第一次感到害怕。此刻他心里有着诸多疑问,可是面对袁绍这般容貌,他愣是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莫名地喉咙哽噎,黯然伤神。

上一次见到袁绍,还是宛城争夺汉帝刘协之时,转眼间两人已有三年不曾碰面。三年时间,说短不短,说长也不长,可是曹操万万没有想到,仅是三年没有见面,袁绍竟然苍老如斯!

这真是世事变幻,沧海桑田!

遥想十八路诸侯讨董卓时,袁绍是何等的意气风发,何等的风光无限,号令群雄,莫敢不从。四年前的河内会盟,袁绍再度成为诸侯盟主,麾下拥兵六七十万,号称百万雄师,那是何等的威风霸气,何等的不可一世,纵横捭阖,叱咤风云。

两度成为诸侯盟主,一度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今更是大汉天下地位最高、权势最大的大汉丞相,这就是冀州袁绍袁本初所经历的光辉历程。这些事情,哪一件不是令各镇诸侯惊羡不已的大事件,哪一项不是天下群雄想做而不敢做的辉煌创举?

时至今日,要说天下间谁的名气最大,谁的名号最响亮,谁的身份地位最尊贵,其结果只有一个。但绝不是实力最强、兵马最盛的西凉李利,而是曹操眼前这位苍髯白首的袁绍袁本初。

可是究竟是怎样的痛苦,竟把袁绍折磨成这样,苍老如斯呢?

这一刻,曹操脑海里充满疑惑,满是不解,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更不愿当面揭开袁绍的伤疤,让他再痛一次。在曹操眼里,凭借他过人的眼力和阅人无数的丰富阅历,他深深地知道,此刻的袁绍再也经不起任何刺激了。袁绍现在的情形就如同风中的油灯,全靠一股顽强的毅力和耿耿于怀的执念支撑着他,一旦稍稍起风,油灯就会闪烁不定,随时都有可能被风吹灭。

“孟德是想问我为何会变成现在这样吧?此事说来话长,孟德且坐下,今日你我兄弟二人便好好叙谈一番或许,这也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了。”袁绍的声音很低,脸上的表情很僵硬,或者说他的面容已经不允许他说话时做出表情,这张脸已经不听使唤了。

轻轻摆手示意曹操在对面坐下,袁绍语气低缓的说道:“三年前汉帝移驾冀州,那时我以为天下大势尽在掌中,假以时日必能超越李利,领袖群雄,独占鳌头。是以我打算用一到两年时间平定幽州,扫除后方隐患,而后挥师南下,再次争夺中原,与李利一决高下,一战定乾坤。”

说到这里,袁绍话音一顿,缓口气后,坦言道:“说实话,当时我还想过,平定幽州之后便要攻打孟德占据的兖州。惟有占据幽、青、冀、兖四州,我才有实力与西凉李利展开正面决战,否则实力还是不够,恐非李利之敌。”语气一顿,袁绍对曹操致以歉意一笑,尽管他此刻的笑容比哭还难看,但他的眼神和心意,曹操懂了。

当即曹操颔首表示自己能够理解,并不介意。但他并没有插话,因为他不想打断袁绍的思路,或者说他不忍心。不管他之前和袁绍如何明争暗斗,如何刀兵相向、大打出手。但此时,看到袁绍已然病入膏肓,时日无多,曹操黯然神伤,不禁回想起年少时和袁绍朝夕相处的那段美好时光,那些尘封的往事此刻全都清晰地浮现在他的脑海里,历历在目,令他感慨万千,五味杂陈。

正如曹操所想,袁绍话音稍顿之后,继续说道:“原本这一切都谋划好了,为此我做了充足的准备,厉兵秣马,枕戈以待。然而随着刘协突然暴毙,我所有的谋划和准备瞬间付之东流,一切都被打乱了。当我得知刘协驾崩的那一刻,我实在接受不了这个事实,不相信这一切都是真的,当即吐血昏厥。

那一次,我整整昏迷了两天三夜,险些就再也醒不过来了。醒来之后,方知自己曾经编织的美梦都已化作泡影,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随着刘协的猝死而付之一炬。自那以后,我就落下病根,旧疾未愈便急忙赶回邺城,刚处理好刘协的葬礼,又迎来讨袁联盟的大举讨伐。这两年来,我冀州时刻处于二十多万大军的包围之中,举步维艰,度日如年。而我更是夙夜难寐,噩梦连连,每天都要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战事战报,片刻不得松懈,始终绷紧心神不敢丝毫放松。久而久之,便是现在这副模样,怕见光亮、不喜吵闹,水米不进,每日都以参汤续命,苟延残喘至今,生不如死。”

临末,袁绍眼神忧郁的低声问道:“孟德,你相信刘协是我指使鸩杀的吗?”

曹操闻声摇头,十分笃定的道:“愚弟断然不信。本初兄若要鸩杀刘协,何必还接他去冀州,这岂不是多此一举吗?是以刘协之死,天下各路诸侯都有嫌疑,这其中也包括我曹操。但是,我等诸侯都没有机会接近刘协,能够接近他的只有兄长和李利,所以李文昌的嫌疑最大。”显然,曹操这番话虽然坦诚,却仍然有所保留,并未将自己的推测和盘托出。

ps:衷心感谢:a04050235cxj书友、28651922书友的月票支持,元旦快乐!

第029章唇亡齿寒

曹操这番话虽然坦诚,却仍然有所保留,并未将心中所想对袁绍和盘托出。

即便如此,袁绍听后仍是老怀欣慰,仿佛卸下了一块心病,如释重负的长出一口气,僵硬而苍白的脸颊上浮现几缕血色,气色明显好转。

显然,汉帝刘协之死就如同一块大石压在袁绍心头,压得他喘不过气,翻不了身。如鲠在喉、如芒在背,让他饱受折磨,一直耿耿于怀,片刻不曾忘却。

如今曹操终于说了句公道话,并且站在他这边。这让袁绍大感欣慰之余,也去除了压在心口的一块大石,绷紧的心神得以稍稍舒缓,轻松了许多。

“两年多来,孟德是第一个相信我袁绍的人。尽管很多人都在我面前说过同样的话,可我并不相信他们,但孟德的话我信!”神色略有好转的袁绍,此时说话的声音明显大了一些,并加重了语气。

曹操闻言后,心情非但没有变好,反而愈发沉重,心里暗暗惭愧,甚至有些懊悔。因为他并没有对袁绍说实话,刚才所言有所保留。他担心今日之言一旦传扬出去,落入李利耳朵里,将对他十分不利,甚至招致李利兴师问罪,亦或公然讨伐。正是有着这种顾虑,曹操才会刻意隐瞒,不过也算是表明了自身态度,总体意思还是表达出来了。

“本初兄言重了。刘协暴毙之后,其实很多诸侯都知道他绝不可能是本初兄害死的。而鸩杀更是无稽之谈,纯粹是有人试图混淆视听。借机陷害本初兄,以期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最有可能做此事之人便是西凉李利。”或许是感觉心中有愧,曹操此刻才将心中所想全都说出来。

看到袁绍侧耳倾听的神色。曹操语气一顿,接着说道:“其实这件事很容易看出破绽,尽管李利掩饰得很好,却仍然掩盖不了事情的真相。试想一下,在本初兄迎驾之前,刘协和百官们一直都在李利手里,而且西凉军的斥候和细作几乎无孔不入。封锁消息的能力和打探军情的速度都在天下各路诸侯之上,实为群雄之首。再加上李利实力雄厚,兵马众多。尤其是西凉铁骑更是日行三百里、夜行两百里,乃天下驰名的骁骑铁军。

如此以来,李利手中既有遍布天下的细作,又有一流的斥候队伍。还有进军神速的西凉铁骑。在如此严密的封锁之下。刘协和百官们怎么可能逃离长安,有惊无险的返回洛阳?

然而事实却是刘协和百官们都逃出来了。这意味着什么?毫无疑问,这一切都说明刘协和百官之所以成功逃离长安,返回洛阳,全是李利故意放他们回来的,或者说这一切都是李利早已谋划好的巨大阴谋,只等我等各方势力前去争抢,主动跳入彀中。

如果说此前这还只是猜测的话。那么现在一切都已明了。摆在眼前的事实就是,无论哪路诸侯把天子和百官抢到手里。其结果都会如同本初兄现在这般,被世人唾弃、万夫所指,众口一词,最终落得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千古骂名。最为重要的是,如今知道内情之人相继都已死去,死无对证,以致此事永远也无法澄清,真相被彻底埋没了,永远也无法大白于天下。

所以哎!李利行事素来缜密,滴水不漏,他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无懈可击,手段毒辣,根本不留隐患。”话音未落,曹操唏嘘感叹不已,神情颇为无奈,似乎是有心帮袁绍洗脱弑君谋逆的罪名,却又无计可施,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徒呼哀叹,仅此而已。

不得不说,曹操确实是心机深沉之辈,才思敏捷,智计过人。他所说的一大堆推测与“事实真相”几乎如出一辙,唯一偏差就是,并不是所有诸侯都有资格抢夺刘协和百官,真正有资格争夺的诸侯只有袁绍和他曹操两人而已。否则,李利绝对不会坐视不理,更不会坐视自己的谋划落空。

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袁绍是替他曹操做了替死鬼。不然的话,或许此刻陷入危机四伏之地的就不是袁绍了,而是他曹孟德。

此外曹操明知刘协之死有着诸多疑点,可他还是第一时间加入讨袁联盟,并且倾尽全力攻打青州,而今更是早已将青州抢到手里,并将其占为己有。毫不手软抢了袁绍的地盘,此刻他还在袁绍明前大言不惭,肆意挑拨。曹操究竟是何居心,确实很值得推敲,说是居心叵测亦不为过。

或许,这与李利率军南征有关。

入冬以来,北方战事已被迫停歇休战,可是李利并未停歇,而是率军南征,讨伐淮南袁术。尤为重要的是,李利南征之后一路攻城拔寨,势如破竹,如今已将袁术围困在寿春城中,眼看不日便将大功告成。

一旦袁术败亡,那么淮南大片地盘又将落入李利手里,使其实力愈发强大。这对曹操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因为李利越是强大,就意味着他曹操愈发危险。

唇亡齿寒的道理,曹操又岂能不懂?

正因为这样,当他接到袁绍的亲笔密信后,想也不想便痛快答应下来。随即他刻意隐藏行踪,避开各镇诸侯安插在平原境内的细作眼线,乔装改扮之后只带百余名亲兵,星夜兼程赶来甘陵驿站与袁绍当面密谈。

这次密谈不同于以往,意义重大。不仅曹操高度重视,冀州袁绍同样拿出了十二分诚意,是以两人见面之后几乎没有寒暄,直接开诚布公的坦诚相待。

时下袁绍的身体状况无疑是需要高度保密的讳莫如深的**。可是在曹操面前,袁绍没有半分遮掩,近乎毫无保留的坦诚相告,而且说得很详细,前后始末一五一十的告诉曹操。这就代表袁绍对此次密谈的重视,饱含着莫大诚意,同时也对得起那声“贤弟”。而曹操同样需要拿出十足的诚意回复袁绍,于是他便将自己的推测和盘托出,尽管他起初还留了心眼,但是权衡利弊之后终于还是道出实情,借此博取袁绍的信任。

事实上,曹操所说的这些推断或者说臆测,袁绍身为当事人,且是最大的直接受害者,他焉能不知?换言之,在追查刘协暴毙这件事上,袁绍比谁都用心,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还自己清白。然则正如曹操所说,当真相浮出水面之后还是无济于事,因为知道内情和参与其中的人相继都死了,没死的知情人都在李利帐下,而且是李利依为臂膀的重臣。所以这就是一件无头公案,一桩冥案,真相被彻彻底底的掩埋于地下,永远也没有大白于天下的那一天。

然而对于四世三公的袁绍而言,弑君谋逆的罪名实在是太大了。即使他自己背负得起,但袁氏一族和袁家累世忠良的列祖列宗却背负不起这偌大的罪名。倘若这件事真是他做的,那没什么可说的,问题是这件事根本与他无关,却要让他背负千古骂名,还被各镇诸侯围追讨伐,遭世人唾弃,饱受诟病。

时至今日,天下广为流传着一些谣言:“大汉四百年江山全都毁在他袁绍手里,袁绍是大汉王朝的罪人。”还有“袁绍弑君,袁术篡位,袁氏一门尽是阴谋乱国,大逆不道之徒。”诸如此类的谣言不胜枚举,硬是将袁绍、袁术贬斥得体无完肤,猪狗不如,甚至向上延伸到袁家祖上三代,往下蔓延至袁绍的子嗣,总之袁氏一族上上下下几千族人都没有一个好人,全是犯上作乱、祸国殃民的乱臣贼子。

正所谓雁过留声,人过留名。

现如今,袁绍已是风烛残年,病入膏肓,并且还处在诸侯大军的团团围困当中,危如累卵。这个时候对于袁绍来说,什么雄霸一方,什么争霸天下,什么功名大业,都不过是过眼云烟,无足轻重。他眼下最放心不下的是,袁家一门累世忠良的名声和膝下子女的未来出路,他自己最终落得什么下场已无关紧要,却不能拖累袁氏一族和膝下子女跟着他受牵连,一起走上不归路。

然而放眼天下,各镇诸侯之中,在这个时候还敢和他联系的诸侯犹如凤毛麟角一般屈指可数,大多数诸侯躲他都犹恐不及,谁还敢和他有瓜葛,更别说私下来往了。数来数去,袁绍反复琢磨一遍后,最终决定将此生最大的赌注,最后一搏压在曹操身上。只有他可以托付后事,除此之外,再无旁人。

短暂的沉默之后,袁绍幽幽说道:“淮南战事想必孟德已有所耳闻。不久前,公路(袁术)派人送来书信,信中言道,仲氏王朝是我袁家的基业,无论如何都不能落到外姓人手里,是以他欲将仲氏皇位让给我。我答应他了,待寿春城破、公路归天之时,我袁绍便承天应命,登基称帝。而后禅位于孟德。”

“啊!”曹操闻言大惊失色,瞪大眼睛注视着袁绍,脸上满是惊骇之色。显然他被吓到了,而且吓得不轻。这一刻,任凭他曹操智深似海,精明过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到袁绍究竟要干什么,又想让他做什么。

夜色渐浓,凛冽的寒风席卷山川大地,“飕飕”的尖啸声肆虐苍穹

ps:恭祝书友们新年好,2015年心想事成,幸福吉祥!

第030章弄巧成拙

北国冰雪如画,淮南梅花待苞。

寿春城北,盟军大营后方的山顶营帐悄然撤去,留下光秃秃的山岗,泥土下深藏着期盼春风到来的草芽儿。

山顶不远处的崖缝里生长着一丛梅花,枝条高耸,含苞待放。也许,当冬雪再临之际,它就会怒花绽放,成为这片山林中最耀眼的存在,最美丽的风景。

那天傍晚,陈钰怂恿吕玲绮前去侍寝,却不料晚膳过后,李利便下山了。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最终演变为一腔幽怨,孤芳自赏。

这让有意促成好事的陈钰、小乔和步练师三人大为失望,更让吕玲绮很受伤,美人垂泪,抽泣到天明。

三天后,四女联袂返回大营,山顶露营随之拆除。

此时寿春攻城之战仍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守在四门之外的盟军连续攻城,袭扰、强攻、夜袭,虚虚实实,片刻不曾间断的无休无止的攻城。如此以来,守城袁军疲于奔命,慌乱招架,几天下来,累得他们身心俱疲,叫苦不迭。

攻城七天,寿春城虽然岌岌可危,却依旧还在袁术手里,城墙依然高耸,屹立不倒。

第八天,李利亲率六万西凉战骑、一万狼骑军和三千金猊卫赶到城下。盟军大营随之前移,在寿春南门外五里,重新安营扎寨。

李利率军到来,让驻扎在南门外的孙策及江东诸将甚为紧张。为此,孙策第一时间率领帐下将领前去迎接。并主动请缨,派遣江东军协助后军将士搭建营寨。显然孙策处处留着小心,礼数周全。面面俱到,惟恐李利瞟上庐江,寿春尚未攻破便挥师直取庐江郡。果真如此的话,对于孙策而言可就大事不妙了。

事实上,眼下孙策并未彻底占领庐江全境,庐江太守刘勋带领残部仍在顽强抵抗。而这一切的源头便在于袁术还活着,以致刘勋还不死心。不愿归顺孙策,仍然负隅顽抗。如果李利藉此为借口,出兵庐江。那孙策纵然百般不愿也无可奈何。

凭借李利麾下大军的强悍战力,刘勋绝对抵挡不住,甚至还会主动归降于李利。可是这样一来,孙策之前所付出的惨重伤亡便全都打了水漂。庐江一失。他在江北便无落脚之地。最终只能退回江东,困守一隅。这是孙策断然不想看到的情形,是以他必须想方设法打消李利挥兵攻打庐江的念头。万不得已时,他甚至不惜与李利翻脸,立即撤离寿春,领兵退守庐江。

好在李利似乎并无进兵庐江之心,此次率军而来只为攻打寿春城,别无它意。这让孙策稍稍安心。遂不得不再次组织兵力强攻城池,毕竟李利就坐在身后观战。由不得他不倾尽全力。

这又是一次异常惨烈的攻城战。

一天下来,孙策帐下兵马又折损四千之众,心疼的孙策直哆嗦,心头滴血。截至目前,他当初率军五万赶来会盟,却在八天的攻城战中硬生生折损两万多人马,以致他此刻帐下兵马已不满两万五千人,兵马折损过半,损失惨重。

于是当天夜里,中军大帐议事。孙策硬着头皮向李利请求增援,或者给他补充一些兵士,否则他帐下江东军损失太大,已无力再战。

眼见孙策提出补充兵马之事,坐在一旁的吕布当即心动了,忙不失迭的起身附和,也要求补充兵力,并公然索要军械辎重,声称兵器残缺,箭矢不够用了。

随着孙策和吕布二人相继开口叫苦,当众索要兵马辎重,中军帅帐里顿时安静下来。帐下在座的近百名将领正襟危坐,眼观鼻鼻观心,屏住呼吸,寂静无声。

“连日攻城,各营将士伤亡很大,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大帐上阶,李利面带微笑,神情泰然,不急不缓的说道。

可是他说的都是官话套话,等同于废话。而废话之所以要说出来,是因为李利心里远不像表面上看起来那样平静,已然动怒了。只不过孙策和吕布二人对此毫无察觉,浑然不知,只有长期跟在李利身边的郭嘉和典韦等寥寥数人,敏锐察觉到李利的异常神态,并随之绷紧心神,怒视着形同逼宫的孙策和吕布二人。

语气稍顿,李利起身都在堂下,微笑着道:“想来诸位都知道,大营里还关押着八万降兵,所以补充兵员之事不难。只是诸位是否想过,要想让这些降兵攻打城池,却非易事。要知道降兵之中大多数人都是淮南人,生于斯长于斯,城中很多守军都和他们沾亲带故,有的甚至是他们的父亲或兄弟。所以,这些降兵,诸位便不用惦记了。既然伯符和奉先所部兵马都已无力再战,那接下来的战事便由我西凉军接手。不知两位意下如何?”说完话,李利笑眯眯的看着孙策,随即将目光转向吕布,笑容很好看,但目光却很凌厉,甚至有些冷,透着难以言语的威慑力。

“这嘿嘿嘿!”吕布不敢正视李利的目光,支吾一声,讪讪笑道:“盟主言重了。吕某方才不过是戏言耳,盟主切莫当真。这攻城拔寨的事,终究不是骑兵之所长,还是交给在下吧。我部将士虽然伤亡颇重,却仍可再战,攻陷寿春不在话下。”说话间,吕布边说边退,待说完话后立刻坐下,低着头佯作举盏饮酒,再不敢跟着孙策趁机起哄了。

的确,吕布方才确实是伺机捣乱,凑热闹而已。实际上他早就知道李利不可能给孙策补充兵马,只是他还心存侥幸,想着万一李利心意突变,答应了孙策的请求,自己岂不是错失良机?是以他就跟在孙策之后趁机起哄,旧事重提,再度索要兵马辎重。

然而看到李利凌厉眼神的一刹那,吕布眼皮直跳,当即变的乖巧起来,借坡下驴,及早表态,以免被李利惦记上,后果不堪设想。更何况,眼下他指挥的三万步军当中有一半都是李利麾下兵马,是否还有一战之力,李利岂能不知?

对于吕布借坡下驴的这套说辞,李利不置可否,脸上依旧挂着淡淡的微笑,注视着面色诧然的孙策,似乎是在等待他的答复。

而孙策此刻却被吕布前倨后恭的态度给弄懵了。让他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脑海里满是疑问:“这还是纵横天下,所向披靡的温侯吕布么?前一刻,他还理直气壮的站在李利面前,公然索要兵马辎重;后一刻,却三百六十度大转弯,并州虓虎骤然变成了溜须拍马的‘病猫’。这未免变得也太快了吧?什么情况这是?”

任凭孙策想破脑袋,他也想不通吕布为何如此惧怕李利,说是畏之如虎亦不为过。可是吕布本身就是威震天下的并州虓虎啊,他为何要向李利示弱?

惊诧之余,孙策又对吕布极为愤慨,恼怒不已。他心里暗忖道:“他娘的,你既然如此惧怕李利,为何还要跟在后面瞎起哄?现在倒好,李利一发话吗,你个软蛋就怂了,却害苦了我孙策。把我一个人撂在这儿算是什么事啊?”

诚然,强如吕布都在李利面前服软了,孙策还能怎样,难道还要一撑到底吗?

“既然奉先将军尚可一战,那我江东军岂是畏头畏尾的孬种?盟主放心,就算孙某砸锅卖铁,也势必攻克寿春城!”孙策斩钉截铁的道。这话说的多硬气,言如其人,捎带着还含沙射影的咒骂吕布是孬种,软蛋、没骨气。

这也怨不得孙策恼羞成怒,指桑骂槐的咒骂吕布。

事实上,在最近八天的连续攻城之中,吕布经常偷奸耍滑,出工不出力,大多数时候都是佯攻,是以吕布帐下兵马损失并不大,远远还不到无力再战的地步。可是江东军就不同了。连日来,孙策屡屡组织兵力强攻南门和东门,其间还多次身先士卒,亲自领兵攻城。如此以来,孙策帐下兵马损失惨重,伤亡之大,五倍于吕布。

所以,如果仅仅是孙策请求李利增援,补充兵员和辎重,李利还真是很难当众拒绝。即便不给孙策补充兵员,多多少少也要赠予一些粮草辎重,以掩人口实。毕竟他还是讨袁联盟的盟主嘛,给盟友提供兵员和粮草辎重是他份内之事,职责所在,岂能置之不理?

然而由于吕布以为有利可图,趁机插上一脚,结果弄得鸡飞蛋打,把事情彻底搅黄了。以至于,孙策被他连累,半点好处没捞着,还惹得一身骚。

这真是不怕神一样的对手,就怕猪一样的队友。

与吕布同在李利帐下听用,孙策算是倒了八辈子霉。不指望吕布助他一臂之力,却还被吕布拖后腿,这让孙策满腔愤慨,却还奈何不得吕布,只能无语问苍天:“老天爷,你就开开眼吧,吕布这厮为何还不去死啊?”

不管孙策如何恼怒,帅帐议事还在继续,而商议的重点便是如何攻破寿春城。年关将近,再这么拖下去,势必影响全军士气

ps:衷心感谢:书友yklzy、兰天、流天泪心龙、顾马杰mm、清风几书友的月票支持,元旦愉快,万事如意!

第031章寿春城破

“主公,这样做会不会适得其反,将他二人逼得走到一起,联手对付我们。”帅帐议事完毕后,郭嘉和荀攸二人坐在李利身边,郭嘉手里拿着酒盏,面带疑虑的低声提醒道。

李利闻言神情一怔,微微颔首,“嗯,倒是也有这种可能。不过吕布和孙策联手的可能性不大,这两位都是轻易不向别人低头的人。若是换做其他诸侯,确实值得重视,必须有所提防。但他们俩么、、、为防万一,还是谨慎一些为好,派人盯紧他们,稍有异动,立刻来报。”稍作迟疑,李利最终选择了慎重对待,采纳了郭嘉的建议。

诚然,目前盟军之中虽然以李利麾下兵马最为强大,拥有八万步骑、外加八万降兵,兵力之多,遥遥领先于吕布和孙策两股势力。即使是他二人帐下兵马加在一起,也不及李利麾下的西凉军。

但是,兵马众多并不代表实力就一定比吕布和孙策二人联手还要强大,毕竟吕布和孙策两股势力可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且不说吕布就是一头随时都会择人而噬的猛虎,单说孙策帐下一干武将便不是好相与的角色。这些人在某种程度上就代表着实力,倘若再给他们一些兵马,其战斗力和破坏力绝对惊人。一旦吕布真和孙策联手,并且是突然发难,凭借这些江东将领就有可能打得李利手忙脚乱,疲于招架。

防患于未然,小心无大错。

正是基于这种心理。李利慎重考虑之后,还是决定提防郭嘉所说的这种可能,毕竟有备才能无患嘛。

听到李利的话后。郭嘉略显凝重的神情为之舒缓下来,遂举起酒盏,一饮而尽。

这时,一直很少开口的荀攸,一边给郭嘉斟上一盏酒,一边恭声对李利说道:“年关将近,时下各营将士都有些想家了。尤其是战俘营里的袁术降兵更是天天叫囔着要回家。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