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虎贲)-第28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限制。此外,皇甫嵩的俸禄一直是足额发放,不曾削减半分,自长安之乱平定至今,从未断绝。

在时下满朝百官当中,皇甫嵩是唯一一个没有削减俸禄且没有郡府兵监视府邸的三朝老臣。正因如此,今夜朱儁才会秘密前来皇甫府与之密议,商议即将到来的朝堂剧变。

然而,此次密议的发起人却不是他们二人中的任何一人。而是坐在朱儁下首的议郎董承。

临近中年的董承,早已不再年轻,可是坐在皇甫嵩和朱儁二人面前。他却是颇显年轻,俨然是后学末进,是为晚辈。

因此,在这个内堂上,董承也是三个年轻人之一,另外两人都坐在皇甫嵩的下首,依次是皇甫嵩的长子皇甫坚寿。从子皇甫郦。

此时此刻,他们已经在聚在一起商议一个多时辰了。但是,之前彼此间一直是不咸不淡的客套话。没完没了的寒暄唠叨。以至于身体羸弱的皇甫坚寿昏昏欲睡,实在提不起精神,只得眯眼假寐,即便如此。耳边却仍旧充斥着反反复复的客套话。若不是他知道此次密议事关重大。早就提前退出内堂,回寝室歇息去了。

与兴致缺缺的皇甫坚寿相比,从弟皇甫郦却听得津津有味,便煞有兴趣地观察着朱儁和董承二人说话时的神色。其间,他不时嘴角微翘,露出意味深长的笑意,似是微笑,又像是嘲笑。反正给人一种怪怪的感觉。

好一番寒暄过后,朱儁率先打破僵局。直接点破密议的主题:李利不日便将班师回朝了。

而后皇甫嵩微微颔首,不急不缓地迎合一声,虽然肯定了这个消息的准确性,却不发表任何看法,俨然不置可否。

眼见朱儁和皇甫嵩二人隔空问道,听得董承云山雾罩,满眼迷茫,不知所谓。顿时,他大感焦急,急得脑门上直冒热汗,于是他抹一把额头上的汗珠,索性把话说开了。

“董某此行便是专为此事而来。想必两位对宫中现状早已心知肚明,怎一个‘惨’字了得!”

刚说两句话,董承便是一脸凄然之色,眼眶中珠光闪动,却生生忍住没有当众落泪。

平复心神后,他有些哽噎地低声道:“自从去岁骠骑将军兴师北伐开始,李傕恶贼便在京师胡作非为,首先大肆削减满朝百官的俸禄,而后打着替大军筹措粮饷的幌子,巧设名目强迫公卿大臣们捐献钱粮,名为捐献,实为勒索打劫。最后,老贼竟然竟然把主意打到皇宫内院中去了!”

说到这里,董承义愤填膺,怒不可遏,神情又激动起来,比之刚才更甚。不过,刚才他是心中凄苦,此刻却是怒火中烧,那凶狠的神情和龇牙裂齿的面孔,似是欲要择人而噬一般,满目狰狞。

抬眼看着董承怒容满脸的样子,已过花甲之龄的皇甫嵩神情略显黯淡,眼底闪过一丝不忍之色。然而,这种同情的眼神一闪即逝,随即他脸上依旧挂着风平浪静的淡然之色,双眸无神,似是老眼昏花,看不清董承神情激愤的样子。

相对于皇甫嵩的风轻云淡,坐在董承身边的朱儁却是无法淡定。扭头看着满脸怒色的董承,他仿佛看到了曾经被李傕、李利叔侄二人屡次羞辱的自己,感同身受,顿时生出同仇敌忾之感,同样是一脸愠色,怒火中烧。

不过,历经大半辈子的宦海沉浮,朱儁早已过了动辄发怒的年纪,对于自身情绪的控制早已炉火纯青,完全可以做到喜怒不形于色,好恶不显于外。是以,当他看到皇甫嵩无动于衷的神情后,脸上的怒色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神色冷静,平静如水。

但这都是表面现象,实际上朱儁心里却如翻江倒海一般沸腾不止,情绪波动极大。别看他现在高居太尉之尊,乃当世三公之一,位极人臣,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是,现实情形如何,他心里比谁都清楚,其中苦楚令他难以启齿,苦不堪言。现如今,朱儁心里最直接的想法就是,自己活得实在是太窝囊!

对于时下如日中天的李利李文昌,没有人比他朱儁更清楚李利是如何一步步上位的,因为李利本就是踩着他朱儁的肩膀声名崛起的。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他帮助李利扬名立万,就没有今时今日的李文昌大将军。只可惜,他之所以帮助李利成名,并不是自愿的,而是被李利拿刀架在脖子上,不得不做人家的垫脚石。这份苦楚或者说是耻辱,犹如梦魇一般始终盘踞在朱儁的脑海里,驱之不散,挥之不去,时至今日依然历历在目。

是以,每当有人提起李利的名字,朱儁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南郑城外孤山下的一幕。那一日是他生平第一次战败被擒,而且是败在一个不满十六岁的少年手下,从那一刻起他牢牢记住了少年的名字李利。

光阴荏苒,一转眼时间已整整过去五年了。朱儁还是那个朱儁,唯一的变化是两鬓斑白,曾经宁死不屈的脊梁如今已经挺不直了,岁月催人老,岂是人力所能及。然而,曾经桀骜不羁的少年郎如今却已平步青云,从当初连军司马都不是的小校扶摇直上九万里,成为位极人臣的骠骑大将军,执掌天下权柄,手握数十万雄兵,纵横天下,叱咤风云。

可以说,朱儁见证了李利成长中的每一个历程,亲眼看着俘虏自己的少年一步步走到权力高峰,仅差一步便可登上权力巅峰,成为至高无上的存在。相对于权力而言,朱儁真正在意的是,李利手中掌握的多达五十万之众的西凉大军,这才是乱世当中最坚实最强大的存在。

尽管李利一直对外宣称拥兵四十万,但身为带了半辈子兵、打了一辈子仗的沙场宿将,又占据太尉之职,朱儁对西凉军现有的兵力数量一清二楚。

当初李利平定长安之乱时便有三十万大军,而后平定雍凉二州,从韩遂、马腾和西域四郡中收编了不下十万兵马,这就是说早在李利实行休养生息战略之前,西凉军便已拥兵四十万。经过两年的休养生息,西凉军名义上不再扩充兵马,实际上仍在缓慢的增加之中,两年下来至少增加七八万兵马,而且一点动静都没有,悄无声息间便已完成,因为西凉军基数大,且战骑营众多。也就是说,北伐之前,西凉军便已接近五十万大。

北伐之战,李利名义上调动十万铁骑出征,实际上出动的却是,一支只有五万精锐却号称十万大军的杂牌军。但正是这支杂牌军,却在周瑜的指挥下闯下辉煌战绩,一举扫灭南匈奴,收剿数十万南匈奴俘虏。与此同时,周瑜也收编了数万南匈奴轻骑,朔风营两万轻骑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剩下的战俘足可再组建一支骑兵营。只是碍于李利的命令,周瑜只得将南匈奴降兵与收剿的步卒混编在一起,继而挥师挺进并州。收取并州全境后,周瑜收编的郡府兵便有八万之众,再加上他本部的五六万人马,仅是周瑜一路兵马便有十几万之众。

至此,西凉军的兵马数量已然突破六十万之众。即便此番函谷关之战折损十几万大军,李利麾下大军仍有不下五十万之众。只是,经过娄底原决战之后,西凉军变得有些混乱,而且良莠不齐。战斗力强横的主力战营兵马都有折损,且个别战营伤亡惨重,而郡府兵队伍却空前庞大,占据着西凉军总兵力的六成以上,接近七成。但是,不管战力如何,随着地盘的急剧扩张,李利麾下的兵马数量确实是达到了五十万之众。

西凉军的真实兵力,别人或许说不清楚,也无从得知,却瞒不过朱儁的留心观察。通过扈从和家丁四下打听到的消息,以及旁敲侧击了解到西凉军的粮草辎重用度,他就能准确判断出西凉军的兵马数量。否则,他这个当世名将便是徒有虚名,数十年的征战生涯算是白活了。

ps:感谢:kingleo书友打赏支持,多谢!

感冒好多了,浑身轻松不少,咱继续战斗,希望得到您的支持与肯定,多谢!

第五卷是骁骑的重中之重,所有矛盾和诸多引线,全都集中在这一卷,希望您看得舒心,看得过瘾。这便是虎贲最大的收获。

第801章冲冠之怒

感谢:人墙书友月票支持,多谢!

正是因为很了解李利如今的实力,以及自己和李利之间的诸多纠葛,随着时间的推移,使得朱儁对李利的恶感变得越来越复杂。

每当别人提起李利的时候,他就忍不住生气,气得吹胡子瞪眼睛。但是,气愤之余,他又有种奇异的欣慰之感。毕竟李利是他眼睁睁看着成长起来的,尽管他始终站在李利的对立面,但这并不妨碍他对李利的欣赏。而这只是纯粹地长辈对晚辈的特殊情感,欣赏与喜爱,与立场无关。

对于朱儁这样为东汉尽忠大半辈子的人来说,什么都可以改变,惟有心中的坚守矢志不移。虽不敢说永远也无法令其改变,但这份忠贞的信念与其生命同等重要。

内心沸腾的朱儁沉默良久,好不容易冷静下来后,他神色平静地轻声道:“李傕强征粮饷,大肆削减百官俸禄,这些老夫亦有所耳闻。在此之前,李稚然为出征大军筹措粮饷之事,老夫是赞成的,还为此捐出一年的俸禄和两百匹绸缎。毕竟西凉苦寒,且是百战之地,百姓生活困苦,府库枯竭。若是没有钱粮,大军如何抵御蛮夷入侵肆虐?

因此,削减官员俸禄和筹集粮饷之事并不为过,顶多就是方法太过蛮横,稍欠妥当而已。至少李稚然没有向平民百姓强征粮饷,而我等既然有能力支持一些粮饷。就应该拿出来。说到底,钱粮不过是身外之物,能填饱肚子就行。何必过多强求!”

说到这里,朱儁扭头盯着董承,眼神中颇有审视的意味,显然对董承这种不懂兵事却又妄加指责的行为甚为不喜。不过碍于情面,他没有直接说出来,多少还给董承留些颜面,否则日后朝堂上便不好见面了。

话音稍顿后。朱儁疑声问道:“至于议郎所说李稚然对皇宫内院下手,不知此话从何说起?难道李傕胆敢效仿董卓,私自强占先帝的嫔妃不成?”

话音未落。他又接着道:“应该不至于吧?据老夫所知,李稚然的继室杨氏素来强势,已将李傕私下纳娶的几个小妾殴打致死,而李傕对此竟然不闻不问。任其横行。由此看来。若说李傕强占先帝嫔妃,未免太过牵强,实难取信于人。至少老夫是不信的,因为老夫了解李傕,他不是好色之人。”

的确,朱儁和李傕之间的关系一直不错,而且他的太尉之职便是李傕举荐上位的。换言之,朱儁的太尉府之所以一直都有郡府兵看守。是因为他一直对李利抱有成见,使得李傕纵然有心帮忙。却碍于叔侄情面也不便多言。

不过,在李利率军出征之后,李傕却是对朱儁颇为照顾,平时只安排几个兵士守在太尉府外面,纯粹是做做样子。此外,在削减百官俸禄的名单中也没有朱儁和皇甫嵩,但他们二人却主动捐出不少粮草和布匹。这份守护大汉疆土的觉悟确实值得肯定,毕竟他们大半生都在为大汉征战沙场,临老了,也绝不会因为政见不合而丧失民族大义。而这也恰恰是他们二人一直与李利为敌,却始终没有被李利罢免或处死的原因所在。抛开政见和立场不谈,朱儁和皇甫嵩二人不愧为当世名将,其品行和操守堪称武将之楷模,值得尊敬。

眼见朱儁竟然对自己之前所言提出质疑,董承又恨又气又恼,却又不得不强摄心神,稳定情绪,不能表现出来。因为他此来便是有求于朱儁和皇甫嵩,肩负重大使命而来,岂能事情还没谈成,先把人得罪了?

于是,董承强迫自己要保持冷静,深吸一口气后,痛心疾首地说道:“太尉有所不知,李傕老贼确实不是好色之徒,可他的手段远比董卓生前还有狠毒百倍!此贼擅自扣发宫廷所需钱粮,将宫中仅剩不多的阉宦和侍婢又再次遣散大半,以至于陛下寝宫里的十六名侍婢如今仅剩两名年过四旬的老宫女,而其他皇室宗亲的府邸上则更加严重,先后数千名扈从和侍婢被强行遣散。现如今,陛下寝宫内外宦官和侍婢加在一起不到十人,内院三千佳丽只剩下十几个年过半百的宫嫔,偌大的皇宫内外全部侍婢加起来不到五百人。

这还不算完,李傕老贼对此还不满意,口口声声宣称陛下年纪尚幼,根本用不了这么多侍婢服侍。奈何这余下的侍婢都是入宫几十年的‘老人’,纵使遣散他们也无处可去,为此老贼恼羞成怒,严格规定皇宫所有人的每月食量,而且发放时只少不多。

时至今日,宫里的侍婢已经整整饿了三个多月,每天都吃不饱,就连陛下也是半个月都不见荤腥,饿得骨瘦如柴。一个月前,老臣得知此事后,想尽办法准备给陛下弄些酒肉,不承想被羽林禁卫发现,不由分说便是杖刑三十,而后送到司空府由李傕发落。”

说到这儿,董承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出,老泪横流。好在他终究是顾及自身颜面,没有当众嚎头大哭,即便如此,也是哽咽着说不话来。

而听到这番话的朱儁、皇甫嵩、皇甫坚寿和皇甫郦四人,顿时瞠目结舌地看着董承,心中的震惊无以复加,纷纷面露惊骇之色。

这一刻,原本昏昏欲睡的皇甫坚寿再无半点睡意,眼睛睁得像铜铃一般,张大嘴巴,想说什么却又感觉喉咙生涩,愣是不知从何说起。要知道,他从小身体孱弱,长大后也不见好转,一直靠参汤补药续命。是以他一向不关心朝堂政事,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经年累月都呆在府中。唯一一次前往朝堂,是因为董卓想杀掉他的父亲皇甫嵩,迫使他不得不出面向董卓求情。结果,董卓念他孝悌,且先前和他确有数面之缘,又因皇甫嵩此前确实对其有提携之恩,故而放了皇甫嵩,并赐予御史中丞之职。

这是皇甫坚寿唯一一次出现在朝堂上,此后他便一直待在府中,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而他的弟弟皇甫郦实际上是他的堂弟,也就是皇甫嵩的侄子,正是因为他体弱多病,才被皇甫嵩留在身边早晚教导,是为从子。也因此,皇甫家族子嗣不旺,随之而来的便是与朝中百官牵连不多,很少有事情能把皇甫家牵连其中。

就在皇甫坚寿和皇甫郦怔怔失神之际,一直沉默寡言的皇甫嵩忽然开口问道:“偌大的皇宫仅有五百侍婢,此事未免太过荒诞,为何之前没有传出一点风声?须知堂堂大汉皇宫之内,阉宦、侍婢和嫔妃加起来没有一万,也有八千之数,李傕如何能够悄无声息地将这么多人遣散?议郎之言只怕是言过其实,太过耸人听闻了?”

“嗯,义真兄所言有理。”不等董承开口解释,朱儁便插话道:“李傕若想瞒过所有人的耳目,不留痕迹地遣散数千宫嫔和阉宦,除非将他们直接杀死在宫中,而后埋尸灭迹;否则,断无可能!”

话音稍顿中,朱儁脸上浮现出一抹疑惑之色,话锋陡转,沉吟道:“不过、、、最近几个月以来,陛下的确是经常不上朝,大多是李傕主持朝政,很少见陛下露面。难道议郎所说、、、都是真的?”

“董某所言句句属实,若有半句不实,天打雷劈!”董承神情绝然地言辞凿凿道。

随即,他神情凝重地对皇甫嵩父子三人说道:“或许诸位至今都还不曾耳闻,皇宫内院从两年前开始便已经是空空荡荡,俨然是座空置的庙堂。早在长安之乱时,皇宫内院的嫔妃和侍女就被李利小贼劫走大半,就连废帝刘辩的王妃唐姬都被李利强行纳为妾室,据说去岁唐姬已为李利诞下一女。

随后李利带兵进驻皇宫时,又遣散了数千名阉宦和宫嫔,并将先帝的嫔妃和内院佳丽全部赏赐给麾下文臣武将为妻做妾。事后,除了进驻皇宫的羽林禁卫之外,皇宫内外仅有不满两千人。

那一次大遣散之所以无人知晓,是因为李利选择在混乱中进行,等到混乱平息之后,把所有罪责都被推到乱军身上,而他却可以置身事外。是故,此次李傕遣散的侍婢总共也不过一千余人,自然可以做到人不知鬼不觉,悄无声息。”

“少帝的弘农王妃竟被李利纳为妾室,还产下一子,此事当真?”朱儁神情惊诧地拽着董承的肩膀,急声问道。

“咳咳咳!”绷紧的领口勒得董承气息不畅,不由咳嗽起来,朱儁见状后稍稍犹豫一下,随即松手放开。

“咳!董某所说句句属实,绝无半句虚言。在迁都长安后的第二年,陛下便将唐姬接回宫中,并拜为弘农王妃。却不料长安之乱时,李利夤夜领兵进宫,无意中看到唐姬貌美便起了歹心,当夜便夜宿宫廷内院,第二天便将唐姬接走。随后,世人只知李利又纳娶了几位妾室,却不知唐姬就在其中,而今唐姬已为李利产子,真正是生米做成熟饭了!唉”

耐心解释过后,董承的一声长叹,使得堂内四人心头一沉,随即五股怒气冲冠而起,同仇敌忾,同气连枝,浓烈的忿怒气息充斥着整个内堂。

第802章幂历如烟

感谢:书友冰火纪、人墙月票支持,多谢!

夜已深沉,院落静悄悄。

徐徐微风拂过,后院墙角边的杨柳轻轻浮动。

那枝条上刚长出来的嫩叶随风摇晃,蕴含无限生机,似是迫不及待地想要长大。

两盏灯笼在微风中左右摆动,昏黄的灯光照亮了前往书房的青石路。

“嘎吱”声响中,一名身着锦袍的年轻人快步通过青石路,推门走进书房。

“都送走了?公伟出门时可曾说些什么?”

灯火被开门时的微风吹得闪烁摆动,坐在案几旁的皇甫嵩一边伸手挡在油灯前面,一边轻声问道。

锦袍男子随手关上门,轻步走到案几左边坐下,恭声道:“父亲料事如神,叔父临走时私下对孩儿说,董承等人图谋甚大,让父亲留心行事,切不可牵连合家全族。”

“哦?”皇甫嵩略显疲惫的脸颊上闪过一丝诧异之色,稍稍迟疑后,顾自微微颔首,狐疑的眼神随之释然了。

随手接过皇甫郦(即锦袍男子)递来的茶盅,皇甫嵩轻抿一口茶润润嗓子,而后放下茶盅,习惯性地捋着已经斑白的长须,微眯着双眸,同样斑白且稀疏的眉毛微微下垂,显然是在思量着什么。

皇甫郦仰头饮尽一盅温茶,原以为父亲(其实是叔父)会说些什么,不承想父亲居然沉思不语。这可把他急坏了。说实话,他对皇甫家近两年来的处事方式和家族处境甚为不满,私底下对皇甫嵩也颇有微词。

在皇甫郦眼里。而今活跃在朝堂上的李傕、李儒和李玄等人都是一群投机取巧的暴发户,势利宵小之徒而已,此等人在皇甫家族面前根本不值一晒。而眼下如日中天的骠骑大将军李利亦是如此,以区区弱冠之龄窃取董卓余荫,随在董卓遇刺之后一举夺得西凉军的掌控权,如此方有今日之显赫地位。

而这一切便是从李、董两家联姻开始的。当年,李利崭露头角。充其量不过是偏居凉州一隅的武威太守,却巧借回京述职之际蓄意攀上董家小姐,而李利本人却还装出一副不情不愿的矫情嘴脸。而后。李利借着定亲三约,非但迎娶了董卓最是宠爱且温婉美貌的小女儿董婉,还趁机迎娶两妻三妾,继而摇身一变。成为西凉军中炙手可热的实权将领。

随后董卓遇刺身亡。王允夺取长安,把持庙堂,李傕、郭汜、张济等一众将领纷纷拥兵自重,而武威李利则是趁虚而入,一举收复董卓留下的残余势力,董越、董煌等董氏一族几乎完全依附李利麾下,徐荣、胡轸、杨定等边缘势力也相继投效李利,使得李利的武威军迅速壮大。继而有实力与李傕、郭汜等老牌将领一较高下。

事实证明,长安之乱。一举颠覆了曾经不可一世的董卓霸权,摧毁了三朝老臣中最具影响力且最具实力的一批老臣,沉重打击了一大批西凉旧将。而武威李利则是坐收渔利,俨然是长安之乱中最大的赢家,赢得盆满钵满,一举夺得西凉军的掌控权,真正成为继董卓之后的第二位西凉霸主。夺得西凉军军权的李利,转手便重新整合西凉军,排除异己,以武威军麾下将领完全替代西凉旧将,而后挥师平定雍凉二州,从而巩固了自身的统帅地位。

随后两年,西凉全境实行休养生息战略,保境安民,大力发展农耕,劝课农桑,引进商贾进驻长安,鼓励商队前往西域流通货物,开放西域商道。两年下来,整个西凉全境的困顿局面得到本质性的改善,大多数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填饱肚子不成问题。为此,卫将军李利的名字响彻西凉大地,深入人心,极大巩固了李利独霸西凉的统治地位。

实际上,在皇甫家族看来,李利实行的所谓休养生息策略,不过是收买人心的掩人耳目之举,实际上李利之所以这么做,完全是为了利用两年时间,全面消化兼并得来的三十万西凉军,使其彻底成为效忠自己的一支劲旅。这一点,或许很多人都不明究竟,看不清楚事情的实质,但作为西凉军缔造者的皇甫家族,却将这一切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是的,诸位看官没有看错,皇甫家族才是时下勇冠天下的西凉军的三位缔造者之一,准确地说,其实皇甫嵩才是最有资格也是最有威望执掌西凉军之人。西凉军的缔造者是“凉州三明”,分别是: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这三位威名赫赫的凉州三明,虽然彼此间存在着政见分歧,但都在平定羌乱上面为之奋斗一生,从而奠定了西凉军的根基。而皇甫规则是皇甫嵩的叔父,为皇甫嵩执掌西凉军平定王国叛乱打下了坚实基础,只可惜西凉军的军权最终被董卓窃取,从而成就了董卓权倾朝野的辉煌时代。

也正因如此,早在灵帝驾崩之时,天下混乱之际,灵帝临危时曾下旨,命董卓将西凉军交予皇甫嵩统领,董卓拒不奉诏。那时,皇甫郦曾劝谏皇甫嵩说:“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者,唯大人与董卓耳。”可惜皇甫嵩当时并不认为董卓有不轨之心,因此不纳。

事后,董卓带兵霸占洛阳,适时皇甫嵩领兵三万驻守扶风郡,皇甫郦认为董卓逆命怀奸,罪在不赦,力劝皇甫嵩兴兵讨伐。皇甫嵩说:“董卓不听命虽然有罪,但我专诛也是有责的。不如正大光明地上奏,让朝廷处理此事。”与此同时,董卓召皇甫嵩为城门校尉,想寻找机会将他杀掉。皇甫嵩应召将行,长史梁衍劝他起兵抗拒董卓,与袁绍呼应。皇甫嵩不听,遂领兵回到雒阳,自此西凉军全部落入董卓手中,使得董卓再无顾忌,愈发肆无忌惮,恣意妄为。

这便是昔日董卓霸占西凉军的始末。皇甫嵩因一念之差,自此与西凉军失之交臂,以至于董卓为刀俎,而他则沦为鱼肉。

长安之乱时,王允命皇甫嵩为征西将军,负责屠戮董卓全族及其余孽,可皇甫嵩并未真正执行,因为董卓家眷大半已被人救走。随后曾有人向王允举荐由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如此天下可定,可惜王允认为皇甫嵩私自放走董卓家眷,对其心生怨恨,遂不纳谏言。是故,皇甫嵩再次失去了提领西凉军的机会,以至于此后再也没有机会执掌西凉军权。

事实上,王允拒绝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是个致命的错误,直接导致了他中兴汉室的夙愿破灭,以致最终为此搭上身家性命。殊不知,当时董卓旧部当中大半都是皇甫嵩一手提携起来的将领,亦或是他亲手招进西凉军的将领。例如同为北地郡人的李傕,最早就是皇甫嵩帐下小校;郭汜、樊稠等人亦是如此,而段煨则是段颎的嫡孙,与皇甫家乃是世交。此外,像胡轸、杨定等将领都曾是皇甫嵩麾下将领,只不过随着董卓接掌西凉军而依附过去而已。

因此,如果王允当时应允了同僚的谏言,让皇甫嵩统领董卓旧部,那天下将是另一番局面,或许中兴汉室也不是一句空话。由此一来,李利也就彻底没有失去了兼并西凉军的机会,而后很多事情也就无从谈起。

皇甫嵩先后三次错失接管西凉军的机会,直接造就了如今这般乱世。现如今,他已垂垂老矣,临近迟暮,再不复当年之志,也无心理会朝堂变动,对天下纷乱的局势更是有心无力。而西凉军在李利手上经过连番变革,一众西凉旧将相继离开人世或失去军权,而今统兵将领则全部换成李利一手培养提拨起来的亲信部将,将西凉军经营得犹如铁桶一般,牢不可破。

暮然回首,雾霾重重,幂历如烟。

短短数年间,西凉军已经发展到今时今日这般局面,昔日的西凉军早已物是人非,旧景不在。眼看汉室江山日渐垂危,皇族宗室饱受欺辱,如果说皇甫家族对此毫无感触,那无疑是自欺欺人之言。只能说,他们现在是追悔莫及,除了唏嘘哀叹之外,已然无计可施,心有余而力不足。

对此,皇甫嵩可以坦然面对,因为对于他这样一个年过花甲之人来说,早已看惯了人世沉浮,深知朝代更迭乃是大势所趋,非人力所能改变。可对于一再劝说皇甫嵩拨乱反正却屡屡无果的皇甫郦而言,眼前这般局面却是让他无法接受,内心饱受煎熬,时常感叹:“悔不当初啊!”

夜渐深,一阵阵冷意无形中袭入书房,致使皇甫嵩不禁收拢衣领,捂住嘴角轻咳几声。而这几声轻咳也让他悄然回神,抛却如烟的往事,心绪回归现实当中。

再次饮下皇甫郦递来的热茶,皇甫嵩语气迟缓地微笑道:“人老了,总是忍不住回忆起过去的事情,往往一坐就是大半天,脑子里总是徘徊着无数的人和事。看来,为父时日无多了,看不到你们兄弟二人建功立业喽!”

“父亲切莫如此说,孩儿听了心里难受。”说话间,皇甫郦扭头过去,抬袖拂去眼角的水雾。

第803章风谲云诡

“父亲切莫如此说,孩儿听了心里难受。”

说话间,皇甫郦扭头过去,抬袖拂去眼角的水雾。

皇甫嵩欣慰一笑,淡然道:“生老病死乃天命所定,郦儿无须如此。之前董承语焉不详,只说让我皇甫家和公伟各自募集三千甲士,却不透漏所图为何。是以,为父只答应他提供两千甲士,而你公伟叔父则是没有推却,依言募集三千之数。至此,我皇甫嵩也算为陛下倾尽全力了,即便是死了,也对历代先王问心无愧,我为大汉尽忠了。”

语气一顿,皇甫嵩缓口气后,直盯盯地注视皇甫郦,沉默半晌后,幽幽说道:“为父知道你一直看不惯李傕叔侄二人的所作所为,认为他们今日所拥有的一切原本应该属于我们皇甫家。为父没有说错吧?”

皇甫郦闻言惊愕,睁大眼睛看着皇甫嵩,几欲开口说话,却终是不知该说些什么。因为皇甫嵩看穿了他的所有心思,说中了他一直耿耿于怀的心事,既是如此,他还能说什么呢。

眼见皇甫郦这般神情,皇甫嵩微微摇头,轻声叹息道:“哎,看来为父说对了!郦儿啊,一直以来你兄长身体羸弱,我待你如同己出,希望将来你能担起整个皇甫家的重任,延续家族命脉。可是,如果你一直抱着对李家敌视的态度,那么为父此刻便可断言,皇甫家族必将葬送你手里,你会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