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骁骑(虎贲)-第25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见主公?”

“整整一个时辰。”李挚接声道:“主公早有吩咐,诸位自行过去便是,不必禀报。”

“多谢子诚。”典韦和贾诩等人闻声道谢,既而快步走进亭中,向李利躬身行礼。

“我等拜见主公!”

李利缓缓转身,脸上露出一抹微笑,摆手示意众人起身,随之看向典韦,笑声道:“恶来一路鞍马劳顿,要不要歇息一下,明日可是一场血战哪!”

的确,从去年五月开始,典韦便率领虎贲营与匈奴蛮军厮杀,而后又跟随周瑜连续征战,从朔北草原一直打到并州上党郡,也就是去年年底才得以稍稍喘口气。不承想,年关刚过他又接到李利的调令,抽调虎贲营前往汉阳郡交由马超指挥,而他则快马加鞭赶来函谷大营接管龙骧营,与马超轮调换防。

这一来二去,前后整整八个月时间,典韦一直都在奔波征战,真正是快马加鞭未下鞍,劳苦功高。

“多谢主公关心,末将不累。即便此刻立即出战,末将也不会皱一皱眉头!”典韦朗声答道。

李利笑呵呵地走到典韦身前,轻轻拍着他的肩膀,笑道:“若说不累,一定是假的。恶来也是血肉之躯,并非钢筋铁骨,连续大半年征战厮杀下来,岂能不累。这样吧,龙骧营有李征撑着,不会出现问题,今天恶来就好好歇息一天,养精蓄锐,待明日两军决战,还需你冲锋陷阵呢!”

“这”典韦闻言愕然,迟疑着不知如何作答。

李利摆手笑道:“恶来不必多言,快去歇息吧。这是军令,难道你还想抗令不成?呵呵呵!”

“诺,末将遵命!”眼见李利并非说笑,典韦当即欣然领命,转身大步离去。

目送典韦离开,李利笑着对法正道:“半年不见,孝直愈发沉稳干练了,可喜可贺呀!不知并州眼下如何,公瑾可是已经做好出兵准备?”

法正恭声道:“禀主公,从去年九月开始,尚书令先后抽调长安太学院和雍凉二州数百名文官前往朔北草原和并州各郡县,目前各郡县趋于稳定,秩序井然。按照主公军令,周瑜将军调集五万并州郡兵,已于五日前秘密出兵前往河东郡,想必现在已经准备就绪,只等明日两军决战,周瑜将军便可领兵攻打河东郡。”

“五万郡兵?”李利闻声微怔,随即笑声道:“看来公瑾在并州接受了不少降兵,调走虎贲营之后居然还有五万机动兵力,可谓是意外之喜呀!”

“主公所言极是。”法正欣然点头,说道:“截至去年年底,我军收复并州全境后,一共收编并州降兵七万余人,这些兵马尽皆记录在案,除此之外,我军还收降三万余蛮夷降兵,加上我们原有的六万北伐兵马,除去攻打并州时的伤亡和奉命调走的虎贲营之外,周瑜将军帐下现有近十万兵马。正因如此,周瑜将军此番才能抽调五万步军攻打河东郡,余下兵马分别驻守并州和匈奴草原两地,兵力略显不足。不过周瑜将军此次是秘密出兵,行踪隐蔽、不为人知;故而,短期之内应该无人敢于攻打并州。”

“嗯,如此甚好。”李利微笑颔首,随即对法正说道:“经过几年的历练孝直已可堪当重任,暂时留在我身边担任参军、领平虏将军,待此战过后另有安排。”

“谢主公赏识,末将誓死报效主公!”法正面露喜色地躬身应道。

看到法正神情颇为激动,李利与贾诩、郭嘉相视而笑:“哈哈哈”

大笑之余,李利凝神眺望盟军营寨,语气低缓地沉吟道:“眼前这座大寨之中聚集着天下半数以上的诸侯,而且其中不乏极具潜力的奸雄和枭雄。该来的都来了,不该来的也来了,真可谓是天下英雄尽数聚集于函谷关内外。”

“明日一战,将彻底改变天下格局,更直接决定着大汉王朝的命运,乱世争霸将从此战开始。此战过后,群雄并起的局面到此为止,此后各镇诸侯只会不断减少,不会再有诸侯崛起,接下来才是真正的诸侯争霸!”

第712章娄底原之战

二月二,龙抬头。

天际露白,一缕晨曦划破层层迷雾给大地带来一线光明,拉开与严寒斗争的序幕。

随即旭日东升,璀璨长虹横贯长空,迫使晨雾败退、严寒受挫,纷纷避其锋芒,消弭隐退。

暖阳大获全胜,照亮整个天际,温暖洒满人间。

艳阳凌空,天公作美。

函谷关外,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茅草乍露尖尖角,嫩叶上噙着露珠,散发着淡淡的清香。

好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哒哒哒轰隆隆!”

娄底原上,战马长嘶,大地轰鸣。

背对阳光的东边,盟军大寨辕门大开。

一列列金戈铁甲的盟军将士踏步走出辕门,在距此十里的荒原上止步列阵,排成六块“步兵方阵”;气势恢宏。

一队队战骑跃马飞驰,将刚刚露头的马草嫩绿重新踩进泥土,在荒原两翼列队以待,组成两翼齐飞的“雁形阵”;战骑纵横。

数以万计的盾牌兵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到最前方,既而战盾跺地,长枪架在盾牌之上,组成“玄龟聚灵阵”;威武雄壮。

多达三万名弓箭手紧跟巨盾兵之后,搭弓上弦蓄势待发,在中军阵前排成“一字长蛇阵”;虎视眈眈。

紧接着,笨重而巨大的床弩和战车缓缓驶向荒原;一架架投石车紧随其后鱼贯而出,矗立距离辕门五里处的盟军后阵。宛如巍然耸立的铁塔,即可得胜攻城,又能当做防御营寨的一道坚固屏障。这是巨型“万象阵”;不动如山。

俯视大地。但见盟军的布阵格局是:巨盾玄龟阵在前,弓弩长蛇阵紧随玄龟之后伺机而动,步兵方阵居中,战骑雁形阵拱卫两翼,重型军械组成的万象阵殿后压阵;三十余万盟军组成的战阵巨大无比,宛如展翅欲飞的九天大鹏,气势雄浑。兵威如狱,震撼人心。

由此可见,此次主导盟军排兵布阵之人深谙兵法战阵。布局合理且巧妙,攻守兼备,尚未开战便能让盟军立于不败之地。

“吱吱吱轰轰轰!”

正当诸侯盟军走出大寨在娄底原上排兵布阵之时,只听函谷关传来一声尖锐高亢的“哐当”巨响。既而一阵轰隆隆的马踏声骤然而起。马蹄声混作一团,形成动天撼地的“轰轰”巨响。

随即,但见数以十万计的西凉战骑飞奔出关,数不胜数的长枪、大戟和战刀迎着骄阳湛湛泛光,数以千计的旌旗迎风展开,以肉眼难及的速度跃上娄底原,出现在盟军面前。

第一队出现在盟军阵前的战骑是青龙营。这是一支轻装骑兵,兵力两万。其主将统领郭汜留守凉州,此次由副统领庞德、成公英二将领兵出征。

旭日暖阳下。但见青龙营将士跃马飞奔,使得盟军将士只看见一个个镶着金边的模糊身影直奔自己而来,等到他们真正看清楚这队骑兵的阵型队列时,青龙营将士已经勒马驻足,排好队列。这一幕让盟军将士惕然心惊,十余里距离在青龙营脚下片刻即逝,这才是真正的不动如山,动如电闪雷鸣,雷霆万钧。

第二队出关的西凉轻骑是朔风营,其主将统领是南匈奴降将去卑,眼下他是李利的大舅哥,已然纳入亲信将领之列。朔风营现有两万战骑,所部将士全是南匈奴部落的控弦之士,虽是降兵整编而成,并且是新组建的骑兵营,但这支骑兵的战斗力绝对不弱。其实际战力比之西凉军其他战骑营不遑多让,尤其是打顺风仗的时候更是个个势如猛虎,悍不畏死;反之,则另当别论,还有待磨练。

第三队策马出关的战骑营是飞熊营。这是西凉军目前唯一一支重甲骑兵,原编制为满员两万人,可实际上这是一支有着两万重甲骑兵和两万五千轻骑混编而成的庞大战骑营。其主将统领是号称西凉军第一战将的“飞虎将军桓飞”,副将董越、黄烈,此二人或许在诸侯盟军之中声名不显,但在西凉军中确是素以勇猛著称的沙场悍将。不然的话,以桓飞霸道蛮横的性格,断然不能容忍软蛋怂包给自己当副将,早就被他打跑了。

在数以万计的盟军将士的注视下,飞熊重甲骑兵策马驶出城门,不急不缓地踏上娄底原,在青龙营和朔风营中间勒马止步。而其统领桓飞则是骑着金猊兽伫立在最前面,眯着眼睛冷冷注视着五百步开外的盟军列阵,咧着嘴角流露出不屑之色,挑衅的意味十分浓烈。

第四队出关的战骑是李利的起家部队龙骧营。这支战骑号称西凉军最具战斗力的轻装骑兵,也是李利麾下组建时间最早的战骑营,历来都由李利的心腹将领担任主将。龙骧营满员三万人,主将统领原本是马超,但现在临时换成了虎贲将军典韦接任主将,副将是李利的家将李征和蒙崇。

第五队战骑出关时,一杆巨大的战旗率先迈过城门出现在盟军视线当中。但见这杆战旗长宽相等,大约九尺左右,选用特等的蜀锦绣上金黄和暗黑两种颜色,战旗上绣着一只金光灿灿的金猊兽,硕大的狮头上还绣着王纹;对于这幅图纹两军将士都不陌生,绝对算得上是耳熟能详,这赫然是李利的座骑金猊兽王。这杆大旗之上还绣着大如水缸般的“李”字,李字凌驾金猊兽王图案之上,在战旗最上端还有一行金边黑字,上书“汉骠骑大将军”,连贯起来便是“汉骠骑大将军李”。

不言而喻,这第五支战骑正是李利的亲卫军金猊卫。这支亲兵卫队原有三万人,但经过北伐之战和飞云渡血战之后,如今只剩下一万余人。然而,此时此刻,正是这一万余人的金猊卫出现在盟军眼前,却令他们为之色变、失声惊呼,其威慑力之大,远远超过之前出关的前四队西凉战骑。

这才是对于盟军将士而言威名赫赫的强大战骑,其所立下的辉煌战绩不胜枚举,远的暂且不说,单说最近一段时间的战绩,就足以盟军为之胆寒。北伐之战,金猊卫首当其冲,充当西凉军的先锋营,正面硬撼十余万蛮军且战而胜之,继而一举踏平蛮军大营;青狼谷一战,金猊卫与虎贲营合力战胜两倍以上的蛮军骑兵,杀得蛮军片甲不留,一举覆灭十一万蛮军。

如果这些都只是传闻、不足为信的话,那么飞云渡一夜血战,金猊卫正面狙杀曹操帐下六万步骑,却是谁也不能否认的事实。飞云渡一战,诸侯盟军没有记住西凉军其它参战兵马的名字,惟独对金猊卫记忆深刻,因为正是这支骑兵将曹操六万大军堵在飞云渡内无法突围,继而被西凉军一举全歼。

一夜之间,六万曹军死的死、被俘的被俘,战后只有三千余人活着逃回盟军大营。这是血淋淋的事实,曹操沦落至此,全拜金猊卫所赐。

随着金猊卫骑兵打着李利的帅旗走出城门,盟军阵前的数万将士不由自主地在金猊卫之中寻找李利的身影。因为在盟军将士眼里,这杆大旗就是西凉军的大纛,大纛之下肯定就是李利的所在之处。

很可惜,他们都猜错了。这杆大旗是西凉军的大纛不假,但李利并没有跟随金猊卫出关,或者说现在还不是两军主帅出现在阵前的时候。因为诸侯盟主袁绍还没有出现,他都不出来,李利怎会急不可耐地跃马出城呢?

千万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细节,看似无足轻重,实则内藏玄机。这是一场无声的心理较量,在战阵尚未完成之前,两位主帅谁先露面,就意味着其人心智不够坚韧,急于出阵就等于求胜心切,而求胜心切乃兵家之大忌。

第五队西凉战骑之后出城的是一支重甲步兵,这就是实战练兵长达两年之久的陷阵营。对于陷阵营,盟军将士都不陌生,在此之前的三个月攻城之战中,守卫函谷关城门以及给予所有攻城兵马迎头一棒的守军,便是眼前的陷阵营。

经过长达三个月的守城厮杀,陷阵营眼下只剩下五千重甲步兵和三千轻装步兵。此时走在陷阵营最前方之人便是主将统领“陷阵将军高顺”和“双钺猛士胡峥”,这是盟军将士二人他们取的名号,并非官职。此外,他们二人身边还有一员威武不凡的将领,这就是新近加入西凉军、死里逃生的甘宁甘兴霸。

陷阵营之后,就是曹性率领的一万名弓弩营,波才率领的两万武卒营步军和铁箫率领的五千车弩,此外还有三百架投石车阵、五百辆双马战车和一百多架冲城车阵,合计不满五万步军。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关决战的西凉军之中少了一部分将领,其中代表人物便是武威营主将统领滕霄和龙骧营统领马超。与此同时,武威营和无双铁骑两支骑兵也随之不见踪迹,没有出现在盟军阵前。否则,西凉战骑将多达十五万之巨,总兵力将多达二十万,但现在出现盟军阵前的西凉军却是不满十七万步骑,若是刨去重型器械步兵,正好是盟军的一半。

第713章娄底原之战2/2

整整一个时辰,诸侯大军和西凉军相继抵达娄底原,两军相距五百步排兵布阵。

决战战场距离函谷关十里,距离盟军大营也是十里,不偏不倚,双方都不吃亏。

这是去年年底双方休战时达成的共识,清楚无误地记录在战书上,战书一式两卷,双方各执一卷。

双方不管是谁想单方面毁约,战书就会立即公之于众。如此以来,毁约的一方必将失信于天下人,必将被世人唾弃,令其声名扫地,沦为世间最无信义之人。

而盟军之所以主动给李利下战书,并非出于公心,而是形势所迫,不得已才出此下策。

毕竟这是在李利的地盘上作战,拖延的时间越长,对盟军越不利。粮草、辎重和兵器都面临巨大压力,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给李利留下可趁之机,从而让盟军遭受不必要的巨大损失;先前飞云渡粮草大营被劫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此外还有一个促使盟军主动下战书的原因,那便是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一直据关死守,避而不战。这无形中就给盟军一种挥之不去的假象,认为李利不敢正面与盟军对战,一心想借城池之利拖垮盟军。

有鉴于此,经过各镇诸侯反复商议,最终一致决定正式向李利递交战书,开春二月二两军决战于娄底原。

正是因为双方签订了战书,才有一个多月的休战期。而今天便是约定的决战之日。

时间临近巳时(即上午八点多接近九点),两军终于列阵完毕,两军加起来将近五十万人聚集在这片二十里方圆的娄底原上。

娄底原西边。十六万西凉军的排兵布阵没有盟军那样复杂,整个阵型一目了然,就是普普通通的雁形阵。

陷阵营将士持巨盾位居中军阵前,曹性所部一万弓弩营紧随陷阵营之后,在中军阵前组成一道攻守兼备的防线,拱卫中军大纛。四万五千余余人的飞熊营和金猊卫为中军,朔风营和青龙营为右翼。由张辽担任左翼主将,居中指挥两营作战;龙骧营为左翼,主将就是典韦。不过他身边还有法正从旁辅助。而后军则由波才担任后军主将,统一指挥所有步军和重型攻击器械。这就是西凉军的战阵,很简单,十三万战骑是此次大战的进攻主力。余下弓弩营和步军全是辅助攻击。并不担负主攻任务。

如果此时站在函谷关上俯视两军阵型,可以清晰看到盟军战阵形似大鹏鸟,阵型十分庞大,但中军略显臃肿,两翼则显得有些单薄。这样一只身体丰硕而翅膀单薄的大鹏鸟,只怕很难飞起来,就像一只翅膀已经退化的大公鸡,身躯太过壮硕。纵有双翼也飞不起来。

与之相对的是,西凉军的战阵看起来是普通的雁形阵。实际却是一个极具攻击力的锋矢阵。中军六万战骑,右翼四万,左翼三万,一旦两军全面进攻,左右两翼只需向中军靠拢,十三万战骑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锋矢冲击阵,从而彻底放弃两翼进攻,专攻中军一路。

两军战阵之所以区别如此明显,是因为诸侯大军的兵力组成太过复杂。西凉军是一支完整的军队,全军统一号令,一声令下便可依令而动,机动灵活,不受任何干扰。而盟军则不同,盟军兵马众多,而且成员复杂,骑兵一分为二,步军分为六块方阵,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可实际上这每一个分块就代表着一路诸侯的人马。所幸袁绍手中握着盟军的粮草辎重,对盟军的掌控力度不弱,而盟军经过屡次厮杀之后存留下来的兵马都是精锐,战斗力强悍。

故而,盟军战阵虽然繁琐却不见得不如西凉战阵,而西凉军的锋矢阵固然攻击性十足,但终究能不能攻破盟军的万象大阵,也只有战后才知道。

总体而言,西凉军拥有战骑优势,盟军拥有兵力优势,两者剧烈碰撞之下孰强孰弱,确是犹未可知。

“哒哒哒!”

当盟军战阵列阵完毕时,袁绍适时策马进入中军,而吕布、张燕、刘备、曹操、孙策和张扬等六位诸侯紧随其后出现在盟军阵前。

尽管此次决战与张扬、孙策二人并无直接关系,他们奉命驻守河东郡,兵马早已交给袁绍统一调遣;但如此空前大战,他们自然也要亲自赶来凑凑热闹。何况他们毕竟也是诸侯联盟中的一员,如此大战岂能置身事外?

故而,于情于理,孙策和张扬二人都不能缺席,如论如何也要赶来观战。

您没有看错,他们此番确实是来观战的,而不是参战。直到昨天下午,他们赶到大营,随行只带着几百名亲兵,帐下将领悉数留在河东郡。如此行径,俨然已经摆明态度,无疑是告诉盟军诸侯们,他们二人兵少将寡,已经接下驻守河东保护盟军粮道的重任,余下的事情他们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无能为力。

“吼吼吼!”

正当袁绍、曹操等诸侯策马阵前之际,只闻一阵惊天兽吼声从对面的西凉军阵后方传出,随即但见西凉中军战骑沿着帅旗所在的方向纷纷向两侧靠拢,让出一条一丈多宽、数里长的通道。

紧接着,只见一团金色流影以肉眼难觅的速度掠过通道,快如闪电地向中军帅旗疾掠而来。

“嘭吼!”

顷刻之间,随着一声砰然止步声响传出,金色流影昂首而立,轰然怒吼。

直到此时,盟军阵前的各路诸侯和将士终于看清了金色流影为何物。其实他们早就猜到这道流影便是李利和他的坐骑金猊兽王,但猜测终归是臆断,亲眼看到这一幕时他们仍旧忍不住暗自惊叹,心中震撼不已。

尽管各镇诸侯都不会承认自己惧怕李利,但当再次见到李利出现在阵前之时,他们就下意识地想起李利在函谷关前的惊鸿一刀。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三个多月,但李利斩杀韩德、韩猛叔侄二人的一幕却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里,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其实不光各镇诸侯们没有忘记那一幕,此刻站在他们身后的三十二万盟军将士同样记得李利霸绝天下的雄姿,对李利当时灿若惊鸿的一刀记忆深刻。或许这段记忆将伴随他们一辈子,直到他们生命终结的那一刻,这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将伴随他们的生命一起沉沦堙没。

“李贼还是这么狂妄,不过今日过后,此贼便再也没有嚣张的机会了!”

盟军阵前,袁绍脸色阴沉地怒视着驻足阵前的李利及金猊兽王的庞大身影,阴测测地沉声说道。

“盟主所言极是。”袁绍左侧一名仪表不凡的中年男子闻声点头,眼神灼灼地盯着五百步外的李利,语气不善地沉声道:“备之前不曾见过李贼,今日一见,方知传言不虚。李贼果然骄狂自大,面对我三十余万诸侯大军竟然还敢如此猖狂,真不知道如此妄自尊大之人如何能够活到今天!”

诚然,这位能与袁绍并肩而立,且自称“备”的相貌堂堂的男子,正是去岁从已故陶谦手里接掌徐州六郡的平原令刘备刘玄德。

刘备现在所立的位置此前一直是曹操的专属,但自从刘备一月前率部前来大营之后,曹操立即把自己的位置让给刘备,自此沉默寡言,很少发表意见。就像此时一样,曹操勒马驻足在最左侧,与张扬、孙策这等前来观战的人为伍,彻底远离了盟军的决策层。而素来与他亲近的袁绍最近一直忙着准备决战事宜,根本无暇顾及这些琐碎之事,甚至已经渐渐习惯了曹操沉默寡言的样子,俨然对此视而不见、不闻不问,等于默认了把曹操挤出决策层的事实。

在这种情形下,新近参与盟军决策的刘备无形中取代了曹操的位置,经常与袁绍一起商议战事,而他谦逊有礼、不卑不亢的谈吐也让袁绍十分赏识。再加上刘备战斗经验丰富,虽无奇策良谋,但临阵决策能力颇为不凡,在很多问题上与袁绍的想法不谋而合。这让袁绍大感刘备着实能力非凡,常常夸赞刘备文武双全,乃当世之英雄。

面对刘备初来乍到便与袁绍打得火热的情形,各镇诸侯皆是冷眼旁观,心中却对刘备甚为不喜。但是他们也知道刘备确实称得上是文武双全,单凭武艺而言,在盟军七路诸侯之中刘备的武艺或许仅在吕布和孙策之下,甚至与孙策相差无几。

他们之所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绝非毫无根据。昔日陈留会盟时,刘备三兄弟三人三骑前去入盟,手下没有一兵一卒,因此没有哪路诸侯看得起他们,都认为他们三兄弟是籍籍无名之辈。然而,随后他们三兄弟联手对战吕布,力战上百个回合,最终逼退吕布。经此一战,天下诸侯都知道刘备膂力奇大,一对双股剑诡异之极,武艺十分高强,算得上是草莽英雄。

第714章无知者无畏(三更求月票)

经此一战,天下诸侯都知道刘备膂力奇大,一对双股剑诡异之极,武艺十分高强。而他两个结义兄弟:关羽和张飞,更是世间少有的猛将,两人皆有万夫不当之勇。

陈留会盟后,刘备一无所获,可他并不气馁,逢人便说自己是皇室后裔,会盟是为了讨伐逆贼、中兴汉室,并非为了求取功名。这番说辞起初没有人相信,但说得多了,人云亦云地广为流传,久而久之反倒让刘备落得忠义之名。

自此,刘备名声大噪,而他最让称道之处便是武艺高强和忠义之名。

世人皆好名,名气大自然是好事。

当今世上,像刘备这样自命不凡却又出身寒微的野心之士不在少数,但真正能够扬名天下,并且还能将名气利用到极致的人做成一番大事之人,却是寥寥无几。迄今为止,只有刘备一人,仅此一家别无分号。

自从去岁陶谦病逝且将徐州六郡拱手送给刘备之后,刘备一直很兴奋,绝对算得上苦尽甘来,扬眉吐气。是以,在完全接掌徐州各郡县后,刘备颇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壮志,在他眼里,自己头顶的天空分外蓝,各镇诸侯对他而言皆不足惧。

然而,正当刘备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时候,一件原本很不起眼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放在心上的小事,却让他大动肝火,怒不可遏之余深感耻辱。这件“小事”就是,李利竟然驳回了陶谦临终前的举荐奏简。非但没有敕封他刘备为徐州牧,甚至连徐州刺史的官职都没有赐给他,以至于天下的敕封诏书中对他只字未提。俨然置若罔闻。

更让刘备恼羞成怒的是,如果李利仅仅是驳回陶谦的举荐倒也罢了,权当是李利看他不费吹之力尽得徐州六郡之后眼红了,故意刁难于他;但让他忍无可忍的是,李利不把徐州牧赐封给他也就算了,却偏偏大加封赏陶谦的两个儿子,直接把彭城和广陵二郡赐封给陶商和陶应。

要知道这可是徐州最富庶的两个郡。刘备对此二郡早有想法,但接到圣旨后却不得不将二郡交给陶商和陶应兄弟二人。毕竟他自诩皇室后裔,论辈分还是当今天子的“皇叔”。岂能抗旨不尊?更何况,徐州本来就是陶谦的地盘,敕封诏书抵达徐州时,陶谦尸骨未寒。刘备作为“捡便宜”的继任者。岂能不顾及自身颜面,怎可为难陶谦的两个儿子?

只是不能为难别人,那就只有委屈自己了。接诏后,刘备强颜欢笑地亲自送陶商和陶应二人前去上任,临别时还苦口婆心地勉励他们一番。然而,当陶商、陶应兄弟离开后,刘备却怒火中烧、大发雷霆,随之将州牧府正堂上的一应器物摔得稀碎。差点一把火烧掉正堂。

经过敕封诏书这么一闹,一直沉浸在兴奋和喜悦之中的刘备。犹如寒冬腊月里被人迎头浇了一盘冷水一般,从头淋到脚,浑身透心凉。至此,刘备终于切身体会到长安天子的威力,见识了李利强横霸道且狡诈毒辣的一面。虽然陶商和陶应兄弟二人就任两郡太守后,必然不敢明目张胆地与他刘备作对,但此二人肯定不会像他们的死鬼老爹一样与他刘备一条心;一旦时机成熟,此二人一定会倒戈相向。

而这,还不是刘备最闹心的事情。让他极为尴尬的事情是,他虽然接管了徐州六郡,但自身还只是个小小的平原令。每次徐州官员尊称他为“州牧大人”的时候,他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到羞愧,双耳火辣辣的,仿佛被人狠狠抽了两耳光似的。

与此同时,最令他苦恼的是,他自诩皇室后裔、高祖子孙,在没有得到天子敕封官职的情况下,他就不能效仿其他诸侯自己给自己加官进爵,自领徐州牧。否则的话,他还算什么皇室后裔,有何脸面自诩高祖血脉,与眼下割据各州的乱臣贼子何异?并且,如果他敢自领徐州牧或是自封官位的话,那他在天下人面前如何自圆其说?自诩汉室宗亲,口口声声说自己不为名利,只为汉室尽忠;可实际上他不思中兴汉室,却擅自僭越徐州牧。这岂不等于**裸地告诉天下人,他刘备野心勃勃、图谋不轨,早有取汉室而代之的心思。果真如此的话,他必将身败名裂,被世人唾弃!

正是基于这种苦不堪言的折磨,当中原诸侯大军攻占河东郡的消息传到徐州之后,刘备终于坐不住了。

他当即有了新想法:“既然坐等李利把徐州牧敕封给自己已然无望,那便领兵入盟,与盟军一起攻打西凉。如果诸侯盟军能够一举打败李利及其麾下的西凉军,那便是皆大欢喜,自己非但能够得到徐州牧的官位,或许还能坐实皇叔的身份。倘若盟军不能取胜,自己也能借助盟军之力逼迫李利乖乖就范,赐下敕封诏书,如此依然可以实现了他出兵西凉的初衷。”

于是,就在中原盟军渡河前往娄底原安营扎寨之时,刘备亲率四万余徐州将士前往河东郡,沿途又招募了数千青壮,凑够五万大军。

可是,当他真正加入盟军之后才知道,中原诸侯联盟远远没有他想象中的那般强大,尽管顺利攻占了河东郡,却在函谷关下屡屡受挫、损兵折将。与此同时,李利和西凉军也不是他想象的那样容易对付,其战将之勇猛、战力之强悍以及兵锋之鼎盛,远远超出他的估量。打败李利,说起来很容易,一句话的事儿;但真正面对李利及其麾下西凉军的时候,刘备才真切看到西凉军勇冠天下绝非浪得虚名,而李利威震天下也绝非讹传,其霸绝天下的枭雄之姿着实令人惊叹不已。

只不过此时正逢两军决战之际,输人不输阵,刘备纵然惕然心惊,却不得不硬着头皮佯作根本没把李利放在眼里的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