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醉卧江山-第21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而让蔡京心神不宁的原因只有一个,苏瑜能否干倒王黼,最终还要着落在一个人的身上,这个人自然就是当今官家。

别人或许不清楚,或许还在认为官家一定会维护王黼,毕竟王黼是官家最为宠信的重臣,即便瞒下了方腊叛乱,王黼仍旧能够不受责罚反而高升,河北京东这次叛乱又岂能撼动王黼的地位?

可蔡京却很清楚地看出来,王黼这一次做得太过分,虽然替官家敛财千万之数,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了。

难道官家要承认自己压榨百姓,从百姓身上搜刮了千万贯的钱财,使得民暴四起,差点祸害了整个帝国?

不,王黼可以代表官家去做很多事情,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有一个,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不可能让官家来承认,倒霉的只能是他王黼!

他本以为苏瑜以及整个河北两路的转运使司能够替他背下这个黑锅,但完全没有想到这个黑锅已经变得这么大这么沉,已经不是转运使司和苏瑜能够背得起来的了,除了他王黼,没人能够背这个锅!

这一次如果官家真的让王黼来背这个锅,那么下一次会不会轮到他蔡京?

蔡京的书法是当世一绝,乃至于到了后世仍旧很难有人超越,但在治理政务的能力上,显然是不足以与王黼比肩,但他也为朝廷举荐了不少能人。

别看文人们又开始叫嚣,将苏牧骂成第七贼,但官家却让苏牧掌控侍卫司,这本身就是在释放一种信号,朝堂的格局必将被打破,而且已经不远了。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由苏牧的兄长苏瑜来斩出第一刀,也并非不可能的事情,甚至蔡京心里已经笃定,王黼这一次算是玩完了。

王黼的没落既是他个人作死,也是文官集团的悲哀,在武将们收复燕云的千古奇功让文官集团汗颜之后,王黼又成为了文官们的耻辱。

而王黼也仅仅只是一个开端,这个开头只要启动,就会掀起狂风巨浪,想要短时间之内平息下来,那是不太可能的,那么王黼之后,下一个又会是谁?是他蔡京?还是梁师成?亦或是朱缅或者李彦?

童贯已经封王,但也未必就是安全靠岸,想到这里,蔡京也是有种说不出的憋闷。

他微微眯起双眸,思绪仿佛回到了自己踏入官场那一天,他何尝不是壮志凌云,志气满满,想要为这个帝国带来繁华与昌明?

他是神宗朝的进士出身,当时王安石还在变法,他先到钱塘做了县尉,也算是不错的开头,而后又到舒州当推官,不久就当上了起居郎,更是得到了出使辽国的机会。

从辽国回来之后,他就被授中书舍人,无论是神宗皇帝还是王安石,都非常的看重他。

而且在他当中书舍人之前,他的弟弟蔡卞就已经是舍人,兄弟两人同掌书命,可谓一时佳话。

然而王安石变法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以至于功亏一篑,到了司马光上台,作为王安石得力干将的蔡京也遭遇到了打击,然而他蔡京办事雷厉风行,最后还是得到了司马光的认可和称赞。

高太后临朝听政,对变法者更是不吝打击,终究还是将他踢出了朝堂,直到哲宗亲政,又开始重用变法者,蔡京才回到京城,终于得到平反,并当上了户部尚书。

当时名臣章淳是宰相,想要继续变法,蔡京就主动配合,与章淳相得益彰,即便到王安石去死,蔡京仍旧在宣传着王安石的新法,他也曾经有过这般赤烈的忠诚!

而到了当今官家上台,蔡京终于当上了宰相,并且能够名正言顺,有着足够的权力来推动新法。

他经历了三朝,四次任相,长达十七年,改盐茶之法,铸当十大钱,宦海沉浮,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可如今回想起来,他竟然对仕途上的起落没有太大的感觉,反而记得那个寻常的下午。

他还记得那天下午,他跟米芾聊天,他问米芾说,当今书法谁是最好,米芾说从晚唐的柳公权之后,最好的应该就数你和你弟弟蔡卞了,蔡京心里很得意,就继续问说,其次呢,米芾说,当然是我米芾了。

要知道彼时乃至于后世评定大焱的书法宗师,苏黄米蔡四大家,他也是榜上有名,只要谈到他蔡京,所用词可都是无人出其右者,冠绝一时之类的,而四大家之中,米芾最为狂傲,可他都自认不如蔡京。

蔡京也不知为何自己会想起这一段旧时光,相对于他在官场上的传奇经历,那次的闲聊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可每一次他面临仕途上的凶险,总会不经意想起那个下午,想起那个狂傲的米芾。

或许在他的潜意识里,他始终将自己当成一个纯粹的文人,官场实在不适合他。

又或许每当遭遇危险,他总会下意识地想到这个,是因为他将文人当成了他的退路,或许他并不是一个成功的官员,不是合格的宰相,但他却是一名出色的文人。

他希望能够将之当成最后的归宿,即便有一天在官场上混不下去了,还能够继续当他的文人。

或许他最担心的也同样是这个,担心一旦自己在官场落马,就再也爬不起来,连最后的归宿都会失去,连文人都做不了。

许是年纪大了,胆子也就小了,历经三朝的他,经历大风大浪都未曾胆怯,作为王安石得利干净的他,思想也并不保守,可现在,王黼之事还未最终定夺,他就已经开始害怕了。

“难道这些年都错了吗…”蔡京不由如此想着,他自诩跟大焱朝历史上那些文采风流的名臣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都拥有着文人的浪漫不羁,十钱财如粪土,却又需要钱财来支撑挥霍无度的风流生活。

他知道百姓们都在骂他,就如同骂王黼,骂童贯,骂六贼,但他扪心自问,自己或许在钱财方面让人诟病,可举贤不避亲并没有错,他也为朝廷搜罗了不少的人才,也扶植帮助过许多真正有才能的人。

而整个大焱朝的经济文化能够绚烂璀璨到这等地步,难道他蔡京就一点功劳都没有吗?

当初王安石曾经将蔡京列为天下仅有的三个宰相之才之一,他蔡京的才能和天赋可见一斑。

大焱的财赋比之唐朝都要增倍,熙丰年之后更是再度翻倍,他蔡京改茶盐、改钞法,又使得大焱的财赋比熙丰年再翻一倍,这些都不是功劳?

可这些都已经没有人记得,也没有人愿意去提起,百姓只是将他与王黼之流相提并论,甚至认为他的才能在文而不在治政,在官场上的能力根本就比不上王黼。

他并不想跟王黼争这些东西,经历了沉沉浮浮,他早就看得很透彻,他只是想着,官家真的会办王黼,而办了王黼之后,下一个会不会轮到他,会不会给他留下最后的体面,让他继续当个文人,以此终老…

不知不觉,蔡京竟然已经将这个事情看得这么的远,或许他真的老了,老到胆小如鼠,但他并没有留恋权势,他想要的或许只是,以文人的身份,走完自己剩下的路程。

蔡京能够看到的东西,大部分朝臣或许没办法看到那么远,但仍旧还是能够看出一些端倪来。

有人并不认为王黼会倒,毕竟那是官家最为宠信和依赖之人,即便暴乱再严重,能严重得过占据了南方半壁江山的方腊?

也有人担心王黼会倒,因此会引发朝堂的崩塌,掀起新一轮的血雨腥风,一旦王黼倒了,王黼扶植起来的那些人,必定会遭殃,到时候可就是风波一般的牵连了。

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评估着这件事情的走向,而最为直接的就是,苏瑜的奏章,到底该不该响应。

风暴来袭,要么顺应风向,随波逐流,要么逆风而上,力挽狂澜,墙头草左右摇摆要不得已,但迟早连墙都被一同吹倒,墙头草自然没有安身立命的机会。

所以到底是支持王黼,还是响应苏瑜,这绝对是朝臣们最为纠结的一个问题。

然而有人并没有太多的纠结,苏瑜的奏章递上去没几天,官家召开了朝会,询问关于此事的措置,以及平叛的相关事宜。

就在大家都沉默之时,有个人站了出来,而且还是公开支持苏瑜,愿意到河北路支持苏瑜的人。

太常少卿李纲!

太常少卿是正四品的官,距离高层核心并不算远,李纲先前都是干言官的活儿,得罪的人两只手加上脚丫子都数不过来,是故大家对他并不算陌生。

加上他那张老脸,写满了成熟稳重,活像一个老头儿,但实际上这位仁兄才不过四十多岁。

李纲站出来力挺苏瑜,让人感到有些吃惊,但想一想意料之外却又是情理之中。

因为李纲担任侍御史之时就得罪过王黼蔡京等人,也因此而一度被贬黜,如今李纲站出来声援苏瑜,甚至毛遂自荐主动请缨,也就变得理所当然了。

面对李纲的挺身而出,赵劼只有一声轻叹,虽然朝臣们都不明所以,但在偌大的宝殿上,实在有些突兀,又有些让人唏嘘的落寞。

第六百一十一章隐相

李纲的奏请得到了官家积极的响应,这样就意味着官家终于表态,在河北局势上,即将采取果断坚决的政策。

朝议结束之后,诸多旨令发了下去,李纲加正四品太常正卿,授兵部侍郎,权领宣抚河北公事,北伐凯旋的大将刘光世与辛兴宗领兵平叛!

旨意一经公布,朝堂震动!

李纲的崛起也就意味着王黼的没落,而河北京东等地的叛乱,正是北伐燕云所引发的,如今国内忧患未除,竟然还要动用军队平叛,这无异于雪上加霜,是要耗尽大焱最后一点骨血么!

大焱延续至今,文臣沉沦,武将懦弱,骨鲠之臣已经不多见了,若非北伐激励了人心,给大焱带来了一场奇功,整个朝堂的脊梁早就塌了。

虽然他们都清楚平叛需要多大的人力财力,但已经没有人叩陛死谏,他们能做的就是纷纷上奏,可惜却被留中不发,赵劼也再没有跟他们罗嗦,甚至在李纲和刘光世等人出发前,根本就不上朝,干脆躲在了宫里,这些官员想要反驳都走投无门。

赵劼的绝决,终于让这些官员放弃了努力,好在刘光世和辛兴宗并没有大肆索求,据说官家将北伐军带回来的战利品全部都交给他们用于平叛。

而这些战利品可是官家打算用来封禅的!

自古以来,不是千古明君,没有惊天动地的功勋,诸如李世民这样的天可汗,哪个皇帝敢厚着脸皮封禅!

真宗赵恒倒是厚着脸皮封禅了,而且彻底陷入其中,更是将年号改为大中祥符,自封道君皇帝,搞了好些年的封建迷信。

而北伐军收复燕云以及攻陷大定府的功勋,确实足够赵劼进行封禅,奈何如今国内水深火热,这一切都因为北伐引起,赵劼也不好逆势而为,连自己封禅的老本都拿出来平叛,也算是堵住了那些官员的嘴巴。

蔡京可没有心情思考这些,他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己果然猜对了,王黼这一次是要彻底完蛋,而他蔡京估计也跑不了,因为官家做出这么大的决定,竟然没有跟他这个宰相提前打一打招呼!

而这一系列决策定下以及颁布出去,整个过程从头到尾,赵劼都没有问过他蔡京的意见!

他本以为自己可以体面地离开这个朝堂,可以在退隐之后成为他想要的那种文人,可以用文坛的名声,掩盖政治上的污点,使得自己死后不至于被史官写入奸臣传。

可直到此刻,他才知道自己确实想错了,而且错得太离谱!

他们为赵劼做了很多事,眼下出了篓子,他能够让王黼来背黑锅,也就漫说他蔡京了!

该怎么办?该怎么自救?还是说该向谁求救?都这般恶劣的形势了,连赵劼都翻脸不认人了,还有谁能够救王黼,能够救他蔡京?

手脚冰凉的蔡京浑身颤抖着,他的眼眸渐渐晦暗,仿佛瞬间苍老了许多岁。

可他的眼中很快就爆发出极度的渴望和热切!

“只能找他了,他一定会有办法的!”

作为大焱的宰相,权倾朝野的六贼之首,连王黼都快要落马了,他蔡京都没本事自救,还有谁能够力挽狂澜?

答案是,有!

大焱的朝臣和文人士子们,常偷偷称蔡京为“公相”,称童贯为“媪相”,但除了这一公一母之外,还有一位“隐相”!

这位人称“隐相”的正是六贼之一的梁师成!

在六贼里头,童贯是宦官,结怨于西北的李彦是宦官,而梁师成,同样是宦官!

即便童贯已经受封为广阳郡王,堪称功成身退,但若说大焱的第一宦官,识货的都会第一时间脱口而出,不是童贯,而是梁师成!

这位梁师成到底强大到什么地步,为何能够力压童贯而成为第一宦官?

这么说吧,蔡京虽然被骂为六贼之首,但最近几年最为受宠的应该算是王黼。

而王黼对梁师成如子敬父,为了奉承梁师成,王黼强占了门下侍郎许将的豪宅,光天化日之下,将许家从内眷到仆隶一起扫地出门,与梁师成做了邻居之后只有一墙之隔,遂打通了那道墙,开了个小门,早晚到梁师成这边来问候,称梁师成为“恩府先生”。

前番说过六贼之一的李彦同样是有名的大太监,此人残暴冷酷,搜刮民田为公田,但有上诉者,必定严刑拷打,比六贼里头的朱缅还要让人谈虎色变。

可就是这么一个李彦,将地方官视为走狗,所到之处连监司和都守都不敢得罪的人,却同样对梁师成不敢冒犯半分!

到得后来,李彦结怨于西北,使得党项人大举入侵,西陲战事爆发,被人告发到官家这厢来,却被梁师成一句话就帮他挡了下来!

即便是蔡京最为得势之时,炙手可热气焰熏天,却同样不敢对梁师成有丝毫的怠慢!

与梁师成相比,负责调查童贯被刺案的入内内侍省押班王守恩连个屁都不是!

而朝野间更是流传着让人讳莫如深的传言,据说梁师成原本只是宫中书艺局的仆役,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够作文写诗,官家最喜欢教人读书,否则也不会亲手抄书赐给童贯,嘱托童贯多念书。

毕竟官宦在大焱极其受用,官家也希望身边这些人多读书,别被人笑话不学无术之类的。

这样的情势之家,自学能力极强的梁师成,也就入了官家的法眼,书艺局的贾祥死后,官家便让梁师成掌管睿思殿文字外库。

这可是个极其重要的肥缺,主要工作是将官家的圣旨传出去,也就是说所有的御书和旨意都必须经由梁师成之手传出去,而后颁布天下。

这时候让人惊叹的事情来了,胆大包天的梁师成竟然找了几个死忠来模仿官家的字迹,将自己的意愿夹在圣旨里头往下传,短短几年间就成为了权倾朝野的大宦官!

当然了,这也只是传闻,大焱的官职还是非常严谨的,想要假传圣旨或者在圣旨里头夹杂水分,实在让人难以置信。

但有一点可以看得出来,梁师成绝对是个胆大心细,野心勃勃却又心狠手辣的人!

这位大太监长相忠厚,性子愚讷谦卑,不像能说会道之人,反而像默默读书却又天赋不佳,只好寄望于勤能补拙天道酬勤的老实人,而这样渴望读书的人,正是赵劼最喜欢的!

然而实际上梁师成表里不一,内藏奸诈,而且处事极为老道,最是擅长察言观色。

他在内宫之中一直保持着低调,似乎从来不掺和政务,但官家遇到棘手问题之时,他却又每每挺身而出,利用自己暗中扩张的势力,将事情办得漂漂亮亮,即便无法办得漂亮,也会粉饰掩盖,给官家做足了面子。

据说官家还破例将他写入进士的名籍之中,以奖励他的勤学苦读,给了他进士的出身,而他在官场上也一路疯狂晋升,最火热之时一个人就身兼百十个官职,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而有了进士官身之后,梁师成开始呼风唤雨一步登天,先是迁为晋州观察使、兴德军留守,而后又担任都监,监督建造了明堂,因此拜为节度使,真真是一步登天。

此时官家对他的宠信已经到达了极点,无论是哪一方面,似乎都想让他插一脚,神宵宫使都让他担任,而后更是历任护国、镇东、河东节度使,官至检校太傅,拜为太尉、开府仪同三司,可谓真正的权倾朝野!

许多人都觉着童贯之所以能够举兵北伐,是得益于王黼的促成,可实际上王黼是走了梁师成的路子,如今北伐凯旋,童贯确实被封了郡王,但一直待在汴京的梁师成,屁事不干,就因为给王黼和童贯说了两句好话,就因北伐之功晋升少保!

少保是什么官职?

少保是太保的副职,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乃人臣之极,而少师少傅少保则称为三孤,仅次于三公。

种师道拼死拼活,最终也不过混了个少保,而未来的岳飞,也得了少保的头衔。

少保保的可是太子,是皇帝的后人,也就是说,官家甚至有意将未来的储君都交给梁师成来照顾!

对赵劼越发了解的苏牧,或许觉着赵劼并不昏庸,甚至算是扮猪吃老虎的英主,一开始他并不能够理解,为何像赵劼这样的人,会宠信六贼,甚至会培养出梁师成这样的怪胎来。

但当他见到了那位黄衣老僧之后,他算是有些明白赵劼的用意了。

不过苏牧所了解的这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接触得到,乃至于连蔡京这样的核心高层,都不一定能够知晓显宗内部很多大秘密。

无论如何,事到如今,蔡京能够想到的人,也就只有梁师成。

平复了心情之后,蔡京便来到了梁师成的府邸,这位大太监正在临摹一副书圣的字帖,蔡京并没有打扰,而是在书房外头足足站了一炷香的时间,梁师成才哈哈笑着将他迎了进去。

朝堂上所发生的一切根本就瞒不过梁师成,蔡京的来意自然也就不言而喻。

梁师成虽然身居高位,已经做到了太监的极致,对于童贯的封王,他并没有太多的羡慕嫉妒,因为童贯封王的代价就是从此以后远离朝堂,交出一切权势。

而他梁师成虽然只是少保,但仍旧能够将权势牢牢掌控着,甚至能够延续到下一朝,他从来都是个务实之人。

比如说王黼蔡京之流,在他的眼中实在谈不上重视,可当李彦差点被朝臣围攻干掉之时,他还是拉了李彦一把,因为物伤其类,他们都是同一挂出身,如果他不救李彦童贯甚至王黼蔡京,那么他自己也会不安。

也正是因此,他早就做好了打算,所差的只是一个将他推到台前的人罢了,而现在蔡京不出所料的来了,说明蔡京还不傻,也就值得他去打救一番了。

他毕竟是个宦官,长期陪伴着赵劼,没人开口,以他的身份地位,总不能主动请缨去趟这浑水。

可如果蔡京这位首辅出面,将他这尊大神给搬出来,赵劼也就能够名正言顺去用他梁师成了。

第六百一十二章陈少阳

从梁师成的府邸回来之后,蔡京便于翌日到了政事堂,向当今官家递了条子,推举梁少保总督河北平叛之事,朝野上下一时间也是惊愕不已。

本以为李纲被重用,刘光世和辛兴宗领兵平叛河北,便该是王黼的末日,臭名昭著的六贼就要走下坡路,谁能想到蔡京竟然将梁师成给搬了出来!

而事实证明,蔡京能够历经三朝,四起四落堪称古今第一人,绝非偶然或者天命所归,而是因为他的危机意识以及超人的大局观。

闭门不出连朝议都不开的官家赵劼,不出所料地同意了宰相蔡京的建议,让梁师成总督河北事,李纲治政务,刘光世掌军事,三日后便离京平叛。

梁师成的复出,让那些以为王黼必败的人又生出了希望来,剧情可谓一波三折,加上李纲和刘光世辛兴宗等人,无一不是惹人瞩目之辈,此事便成为了朝野上下最为炽热的话题。

在此背景之下,被汴京文人们污蔑为第七贼的侍卫司都虞侯苏牧的加入,也就变得有些可有可无了。

在侍卫司改革军制的苏牧,终于得到了难能可贵的假期,回到了自家府邸,与雅绾儿和扈三娘等人团聚。

观音奴已经跟白玉儿混熟,整日里上蹿下跳,将整个府邸搞得乌烟瘴气鸡飞狗跳,但也给雅绾儿扈三娘带来了不少欢乐。

诸人见得苏牧归来,也是满心欢喜,当即摆下了宴席,一家人其乐融融吃了一顿饭。

苏牧自然也是享受着难得的欢乐和温存,但终究有些心不在焉,毕竟今次到河北,完全出乎了他的意料之外。

虽然苏瑜在河北受到极大的掣肘,但苏牧对自家哥哥极有信心,只要王黼被压下去,即便不需要刘光世和辛兴宗的平叛大军,苏瑜也能够通过怀柔和施压,恩威并施,将叛乱平息下去。

所以苏牧始终觉得赵劼今次有些小题大做,不过这样也给了李纲一个机会,让李纲终于能够有了出头之日,而哥哥苏瑜,也能够得到李纲的帮助,顺利地理清河北的局面。

他没想到的是,赵劼竟然会将他也拉了进去,非但如此,他还让苏牧将侍卫司的人马都拉出去,权当练兵!

侍卫司拱卫京师,捍卫宫禁,保护天子,轻易离京实在有些不合时宜,然而刘光世和辛兴宗夹裹北伐军余威,大有横扫河北乱军之势。

而赵劼不惜放弃封禅,也要派出侍卫司,除了展现皇家尊威,震慑草寇之外,其中意味也是极其深沉。

在军改之中遭遇无数挫折的苏牧,比谁都要清楚,赵劼的侍卫司甚至于殿前司,都早已经龙蛇混杂,隐宗和显宗那些叛徒势力,已经将天子近卫渗透得极其彻底,这对赵劼而言实在是天大的威胁。

所以他才让苏牧将队伍拉出去,远离京师,除了评判之外,当然还有别的目的,甚至于这个目的比平叛更加重要。

那就是在平叛的过程之中,趁机清洗侍卫司,这也是将侍卫司里头那些害虫彻底拔除的最佳时机,而且还能够名正言顺!

苏牧进行军改,就是为了大乱敌对势力在侍卫司里头的棋子布局,趁机找出这些密探,如今名单已经掌握了七七八八。

可如何将这些人清除出去,却不得不慎重考虑。

如果将这些人全部擒拿斩杀,那么整个京师都将陷入混乱,若这些密探狗急跳墙,赵劼估计都有危险。

所以他才让苏牧领兵平叛,无论是李纲,还是刘光世和辛兴宗,其实都不过是个幌子,苏牧和梁师成才是真正的主角!

赵劼之所以派出梁师成,就是担心苏牧会心慈手软,将这些密探给放走,徒留无穷的后患。

而梁师成是他的忠犬,有梁师成压着苏牧,赵劼才能够放心实行这个计划。

对于赵劼而言,河北的暴乱确实已经刻不容缓,但将侍卫司搅进去,便能够将坏事变成好事,将暴乱的价值利用起来,这才是真正的心计和大手笔!

每每想到此处,苏牧心里就有着一丝惊悸,这样的赵劼,实在让人感到可怕,在苏牧看来,赵劼这样的性子,反倒有些像隐宗的宗主,全无显宗的宗主风范。

或者说,其实显宗也并没有想象之中那么的光明磊落,内部也没有想象之中那样铁板一块,甚至于那个慈眉善目的黄衣老僧,或许都不是什么善类。

这让苏牧感觉自己又掉入了一个满是迷雾的山谷,只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就会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今次前往河北平叛,也不知何时能够回来,指不定回来之时,又该错过雅绾儿和扈三娘的生产日子,第一次错过杨红莲的,就已经让苏牧心生愧疚,眼下又要重演,加上心里的担忧,苏牧脸上的轻松也就渐渐消散了。

雅绾儿和扈三娘可都是江湖女侠,而且还是女侠之中的女侠,本就因为无法帮助苏牧,无法贴身跟随苏牧而感到内疚,又怎会让苏牧担心家里。

一番宽言抚慰,再加上观音奴在旁天真地发问,让人哭笑不得的问题不断丢出来,终于是将气氛融化在天伦之乐中。

苏牧在自家府邸与雅绾儿扈三娘温存之时,汴京城内的文人们却在举行着一场特别的文会。

寻常时节,大儒和文人们隔三差五就会举行文会雅集,而且一个比一个办得盛大漂亮,不传出三两个佳话来,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经常是文会雅集还未举行,就经过预热,弄得满城皆知。

可今夜的文会却在梦神楼里头偷偷地进行着,但规模同样不可小觑,因为除了周甫彦等知名大才子之外,他们还请来了一位享誉文坛的人物!

大焱经过了轰轰烈烈的古文运动之后,后期开始主张学以致用,拒绝华丽浮夸的文体,文坛为之清新,文人开始主动往政治靠拢,无论文章还是诗词,都成为了暮登天子堂的工具和敲门砖。

然而文人的风流气还在,周甫彦等人其实多以诗词著称,很少人能够写出经世治国的大策论来。

渐渐的,所谓文坛巨擘,也多以诗词见长,才子文豪大多偏向于诗词小道,像范仲淹这样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并付诸于心动,在政坛上取得灿烂光辉成就的,其实并不多了。

而周甫彦等人今夜请的这位大人物,在诗词一道上并没有太大的名声,他本人也只是一名贡士,如今只是一名太学生。

但周甫彦等拥有进士出身,甚至已经在朝堂上谋得不错官位的文人们,却对此人恭敬不已,乃至于要将他推上首席。

之所以能够受到如此礼遇,是因为此人名唤陈少阳!

如果你不认得陈少阳,那么不妨换个名字,少阳只是他的表字,此人本名陈东。

是的,就是那个将蔡京等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太学生,陈东!

既然周甫彦等人手段用尽,也要将苏牧污蔑为第七贼,与蔡京王黼等六贼并列,那么拉陈东入伙,自然是必不可少的了。

他们其实早就想着要对苏牧口诛笔伐,甚至到苏府门前去集结叫骂,奈何苏牧接掌侍卫司之后便一直没有回过家。

当他们来到苏牧的府邸之时,出面的是雅绾儿和扈三娘,且不说这两位都有孕在身,还是持家妇人,单说这两位女侠的手段,就足够这些读书人头疼不已,没能坚持两天就彻底地散了。

直到今日下午,周甫彦等人终于收到消息,知晓苏牧已经回了府邸,并在三日之后与刘光世李纲等人北上平叛,他们便第一时间聚集在了一处。

他们对刘光世等人继续北伐本就持反对意见,在他们看来,这些灾民就是因为朝廷的不作为,就是因为王黼奸贼的压榨,才落到如此地步。

如今朝廷非但没有反思,更没有加大赈济力度,反而调拨军队来镇压平定,不知又要死多少汉人同胞,而他们已经将苏牧打成了第七贼,眼看着苏牧又要助纣为虐,他们又其能够坐视不管!

他们的目的很清楚,只要大家集结起来,到苏府去闹一通,而后到皇城去敲登闻鼓,向官家联名请愿,那么苏牧就无法参加平叛,甚至于他们还想阻止刘光世和李纲等人北上!

当然了,许多人的头脑还是清醒的,他们知道阻止苏牧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是李纲是读书人的良心,刘光世和辛兴宗等又都是武夫,思来想去也只有苏牧这个满是污点的伪君子,最适合作为突破口。

至于梁师成,怕是连陈东都撬不动,他们这些小虾米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