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32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华帝国驻挪威大使馆紧急给中华帝国内阁打了电话,得到了内阁批准,于是对上门想要抓人的德**官凯恩中校表明了中华帝国的立场,双方僵持了近一个小时。最终,挪威国王哈康七世和王后商议后,将他们的小女儿玛丽许配给中华帝国十七皇子赵王王国亮作为赵王妃,而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和十七皇子的母妃乔玉瑛在看过玛丽公主的照片后也很满意,于是为了救挪威王室,同意了这个被誉为世界最快速的联姻。

    于是,中华帝国驻挪威大使便以保护帝国未来的赵王妃和她的家人为由,阻止德军抓人。双方又僵持了一个小时后,德国方面确认了中华帝国十七皇子跟挪威小公主玛丽订婚的消息,最终凯恩接到希特勒特别命令,放弃了抓捕挪威王室的行动。

    尽管中华帝国保护住了挪威王室,但是却没有挽救挪威被德国占领的命运。

    就在德军登陆的第一天,即英国对德宣战后的4月10日午后,英国主力舰队出现在卑尔根附近,德军迅速出动大批轰炸机,炸沉英军1艘驱逐舰,伤1艘战列舰和2艘重巡洋舰。英国舰队初战受挫,撤到设得兰群岛地区。

    此后,由于德军掌握了挪威南部和中部的制空权,英军统帅部决定在挪威海南部水域只使用潜艇和飞机。当日晚24架英国轰炸机袭击卑尔根,将已受重伤的德轻巡洋舰“葛尼斯堡”号炸沉。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受飞机作战半径限制,德国舰队和登陆部队得不到空中支援,遭到英国飞机的严重打击。4月10日和13日,英国出动大批轰炸机袭击纳尔维克,炸沉10艘德国驱逐舰。4月14日和16日,英法联军在挪威北部纳尔维克和中部特隆赫姆附近登陆。中部登陆的英法联军于4月19日向特隆赫姆发起进攻,但因得不到空中支援,在德国飞机的狂轰烂炸下遭到惨重损失,到5月2日即退出挪威。

    在纳尔维克的争夺战中,英法联军得到舰队和空军的支援,占有巨大的优势。然而,这一地区的德国登陆部队虽得不到空中和海上的支援,对英法联军的阻击战却进行得相当顽强,击退了英法联军的多次进攻。战斗进行到5月28日,德军放弃纳尔维克,沿铁路向瑞典边界退却。

    5月10日,德军在西线向法国发起大规模攻势,英法自顾不暇,于6月7日前从挪威撤出了自己的全部军队,挪威政府也流亡英国,王室则流亡中国,希望获得中华帝国出兵帮助复国。而德军于6月10日占领挪威全境。在德军的保护下,吉斯林组成了傀儡政府。

    凭借挪威战役,德国保住了至关重要的铁矿石运输线,巩固了德国北侧的防御,还获得了众多的重要战略据点。德军占领挪威、兵临瑞典边界,使中立的瑞典在外交上全面倒向德国,允许德国经其领土人尔维克地区和芬兰北部运送军队和物资。(未完待续。

正文 第550章 乌龙技术无敌的意大利军【三更】

    【今天第三更,累积更新万字,求朋友们的上个月的保底月票,求打赏!】

    ~~~~~~~~~~~~~~

    随着德国闪击丹麦和挪威,英法等协约国阵营国家先后对德国宣战。

    4月13日,意大利根据德意秘密同盟条约,向英国和法国等协约国宣战。同一天,西班牙、土耳其、保加利亚等同盟国国家也都向英法宣战,中华帝国和美国等非欧洲国家基本上都宣布局外中立。

    原本历史上德国会绕过马奇诺防线闪击法国,迅速将法国打败。但是由于希特勒没有预料到英法真的对德国宣战,德国国内并未因为闪击挪威、丹麦而进行战争总动员,因此德军在西线集结的兵力不多,短时内无法像法国发动全面战争。而为了减轻入侵挪威的德军的作战压力,希特勒仓促下令在德法边境的德军向法军发起进攻。

    而法国却是早有准备,被中华帝国警告后,法国强化了对阿登山区等容易被德军抄小路的地区的防御力量,使得德国一开始制定的绕过马奇诺防线攻击法国的计划无法得逞。

    这样一来,德军不得不在马奇诺防线正面向法军发起攻击,其结果自然是久攻不下了。德军每天向整个马奇诺防线倾泻高达20万吨炮弹、炸弹,整个马奇诺防线在猛烈的攻击当中依然坚挺,法国耗费巨资修建的这座防线得到了回报。一时间令法国政府和国民们欣喜不已。认为德军从此再也不能攻入法国境内,祸害法国人民了。

    不过,令法国没有预料到的是,意大利竟然在第一时间向法国宣战。法国本以(书书屋最快更新)为意大利是个墙头草,会在看清形势之前保持中立态度的,但没有想到这次墨索里尼果然跟希特勒穿一条裤子,第一时间出兵法国,造成法国里昂工业区受到来自40万意大利军队的巨大威胁。

    四十万意大利军队于4月15日攻入法国境内,却因为泥泞的法意边境道路,使得意大利的装甲部队举步维艰。直到20日才越过勃朗峰山区,逼近柏福尔。但是那时法军已经向柏福尔紧急集结了十万军队,正面跟意大利军交战。

    但,意大利军队的攻击力实在是不敢恭维。

    法意军队交战一开始。意大利军就发生了乌龙事件,意大利第75炮兵师将炮弹倾泻到了意大利第三十师226步兵团的阵地上,结果造成意军重大伤亡,正面的法军见机迅速向意军发起猛攻,结果全歼了这个步兵团。同样的乌龙事件也发生在意大利空军身上,当天意大利军向柏福尔发起攻击,意大利空军则从都灵机场起飞,结果因为意大利空军领航员的失误,意大利空军偏离了航线,飞到了大卡司山另一侧的艾姆。那里法军力量薄弱,已经主动放弃了阵地,意军第四军占领了阵地,却遭到意军空军轰炸机群的猛烈轰炸,由于地面意军防空哨所看到是自己人的飞机因此没有警觉,结果造成数千人死伤。

    而在柏福尔正面战场上,意大利空军未能准时出现,从法国里昂机场起飞的法国空军夺取了该地区的制空权,给进攻中的意军造成巨大伤亡。随后展开的法意坦克大战中,意大利军装甲部队不敌法国的装甲部队。损失一百多辆坦克。不得已,意军攻击失利,整体部署混乱,被迫后撤。

    法军趁着意军后撤机会,迅速从内陆抽调部队赶来增援。最终稳定住了防线。

    事实上,意大利军队能够在战争一开始就入侵法国。并不是意大利军早有准备。这支意大利军队实际上是墨索里尼准备调往非洲参加埃塞俄比亚战争的,因为那边的战事更加糟糕。结果第二次世界大战突然爆发,墨索里尼不得已才将这支部队调往攻击法国。原本墨索里尼计划着打法军一个措手不及,捞点好处,结果意大利军的作战素质太差,导致错失良机。

    而在非洲的意大利军,面对埃塞俄比亚军(当时称作“阿比西尼亚”)的顽强抵抗,也陷入了困局当中。

    早在第一次抗意战争以后,以墨索里尼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头目声称,意大利“必须在东非谋求殖民事业的未来”。1934年12月,意大利在意属索马里同埃塞俄比亚边界线蓄意制造边境武装冲突。意一方面利用谈判妄图迫使埃就范,另一方面在厄立特里亚和意属索马里两个殖民地调集大军,准备发动侵埃战争。

    埃塞俄比亚向国际联盟发出呼吁。但英、法政府对意大利一味妥协纵容,中华帝国政府也实行“中立”。英法政府还秘谈商定:排除一切可能与意大利发生冲突的行动,不实行军事制裁,不进行海军封锁。并且建议中华帝国也不要关闭苏伊士运河,而中华帝国则暗中跟意大利达成了协议。中华帝国开放苏伊士运河供意大利运输军队和物资,意大利则允许中华帝国在埃塞俄比亚境内享受跟意大利人同等的待遇。

    双方达成一致后,中华帝国于1935年8月开放苏伊士运河给意大利海军。十月后,意大利法西斯主义头子墨索里尼便悍然发动了侵埃战争。

    刚一开战,意大利军便轻易占领了埃东面的索马里和北面的厄立特尼亚。墨索里尼希望迅速占领埃塞俄比亚,控制红海这条战略交通要道,并以此为据点吞并整个非洲。当时的意大利虽然不能与德国相比,但对于埃塞俄比亚这样一个几乎还处于原始社会状态的封建王国来说,无疑是一个现代巨无霸,它拥有当时先进的现代化武器。有大量飞机、坦克和装甲车。而埃塞俄比亚则连统一的军队也没有,只有属于海尔?塞拉西皇帝的卫队和各封建领主的私人军队。他们的武器主要是原始的长矛、弓箭、棍棒,力量对比如此悬殊。

    墨索里尼在公开的场合里狂叫要“惩罚这些非洲蛮子,给他们点颜色瞧瞧。”对埃塞俄比亚的蔑视不言而喻。

    可是,埃塞俄比亚人民并没有被强大的敌人吓倒,他们决心保卫自己的祖国,保卫自己的家园。很快,埃实行了全国总动员。10月17日,皇帝塞拉西在首都亚的斯亚贝巴举行了隆重的阅兵式,号召人们坚决抗敌。宁死不屈。

    在这场力量悬殊的抗战中,埃塞俄比亚人民表现出了英勇无畏的品质和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埃塞俄比亚大部分地区水源奇缺。牧民们就把水装在皮袋里,穿过干旱的沙漠把水运到兵营里。他们自己却常常因干渴而晕倒在路上,青年学生们走上街头进行宣传动员;妇女们组织了红十字协会和妇女协会。运送伤员。组织后方供给,一些封建庄园主也拿出钱来向国外购买武器弹药和粮食,支援前线抗战。

    由于埃塞俄比亚人民的顽强抵抗,墨索里尼速战速决的部署完全落空。到11月8日,意军才占领埃塞俄比亚1D8的土地。11月19日到21日,塞拉西皇帝再次亲临前线慰问军队。埃军乘此机会,一鼓作气地进行了反攻,收复了大片失地,意军损失惨重。

    那些被意军所占领土地上的人民也不断地给意军制造麻烦:他们藏起粮食,填平了水井。牵走了骆驼和毛。意军每到一地,占领的仅仅是一座空城。在非洲沙漠炎炎的烈日烘烤下,找不到水源或只能找到撒了盐的水井的意军士兵饥渴交加,战斗力大为减退墨索里尼见此情形恼羞成怒。这个疯狂的法西斯分子,不但一怒之下撤换了意军驻非洲总司令,派了由死心塌地的纳粹分子组成的“黑衫军”到埃塞俄比亚参战,并从12月底起增派了空军。对埃军阵地和无辜的平民进行病狂的轰炸,而且,还从次年2月份起使用起了毒气!意军甚至还对瑞典和芬兰派出的红十字救护队进行轰炸。瑞典红十字会救护队成员死在这些灭绝人性、丧尽天良的暴徒的轰炸中的就有50多人。

    形势终于恶化,1937年5月5日。意军进占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塞拉西皇帝出走英国。5月9日,墨索里尼在罗马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由意大利国王兼任埃塞俄比亚皇帝。

    埃塞俄比亚沦陷了,这片苦难的土地在法西斯分子的铁蹄下呻吟。灾难深重的人民陷入了更加痛苦的境地。然而,他们并没有屈服。更多的人拿起了武器。参加了游击队。埃塞俄比亚人民没有被吓倒,相反,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了游击队。

    到1938年二战爆发后,游击队已发展到40万人,控制了大部分国土。游击队斗争的方式也越来越巧妙。他们不但敢于斗争,而且善于斗争。他们的武器弹药及粮食大部分都是从敌人那儿弄来,意军成了他们的“后勤部”。

    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在不久后到访〖中〗国的意大利〖总〗理墨索里尼会晤时,开玩笑的称墨索里尼是埃塞俄比亚游击队的运输大队长。对此,墨索里尼无比的尴尬。

    ~~~~~~~~~~~~~~~~~~~

    面对德军的突袭,被政府内的纳粹同情者出卖的挪威人根本无力抵抗。

    而德国侵略军向挪威发起闪电战的时候,另外一支德军得到希特勒的特别命令,长驱直入,直奔提恩湖附近一个边远地区,控制了挪威最有价值的工业企业,一直被德国垂涎三尺的,在尤坎山谷尽头的群山中,坐落着维莫尔克水电站——它曾经是世界最大的电站。

    挪威水电公司用维莫尔克生产的电力生产氨。氨是化肥和炸药的原料,两者对德国的战争机器均举足轻重。但是,在水电站内还有一个特殊房间,生产着更有价值的东西——重水。在当时,中华帝国对重水项目严格保密,因此挪威发现的重水则被认为是一种刚被发现的新形态的水。挪威水电公司生产重水,除了供世界各地的科学家研究其特性,但更多的却是赚外快。因为重水被中华帝国炒作起来,价格高的离谱。偏偏随着中华帝国的核反应堆的出现,德国开始了核物理工程计划,对重水需求旺盛。而除了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苏联等国也都陆续展开核物理工程方面的研究,因此可以说,中华帝国一手造成了重水的神话级别的价格,也导致了这座电厂最终悲惨的命运。

    接管电厂后,德国人立刻着手增加产量。他们甚至意图将重水的产量提高十倍。与此同时,电厂周围的安全守卫数量也迅速增加。除了中华帝国外,基本上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原因。但是德国人在电厂内外的每一步行动都受到监视,一群具有反抗精神的挪威人,尤其是电厂工会组织成员,自发掀起了一场地下抵抗〖运〗动。

    康特?李尔?汉森就是这场秘密抵抗〖运〗动的重要成员。他和同伴们决心弄明白,为什么德国人对重水如此着迷。纳粹占领挪威水电厂后,他们把电解池的数量很快从9个扩充到了18个,使工厂的重水生产能力翻倍。

    中华帝国的特工人员的力量已经无法靠近电厂,想要摧毁它也变得没有能力了。

    这时,中华帝国皇帝王辰浩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用任何方法必须摧毁维莫尔克电厂,阻止德国人获得更多的重水。

    王士珍等人建议直接派出战略轰炸机突袭维莫尔克电厂,将其一举炸毁。但是内阁反对,认为现在维莫尔克电厂在德军的控制之下,直接出动轰炸机将其摧毁,等于直接跟德国撕破脸,向德国宣战。中华帝国一心想坐看欧洲内乱,想像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大发战争财,因此内阁大多数官员乃至国会都反对直接跟德国开战,避免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里。

    于是,经过帝国内阁的一致研究决定,中华帝国将维莫尔克水电站有德国拼命要获取的制造核武器的关键材料重水一事告诉给了英国和法国,让英国和法国出面去直接轰炸维莫尔克水电站。(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

正文 第551章 【偷天换日】空袭维莫尔克

    “这可能是真的吗?”

    丘吉尔手里拿着的是中华帝国提供给英国情报局的关于德军进攻挪威的真相报告,其中对于莫尔克水电站生产的重水的报告让丘吉尔高度关注。

    自从中华帝国宣布建造光华大帝号战列舰的消息传出后,全世界各海军列强们都高度关注这艘战舰的各项性能参数,其中对核反应堆技术尤为重视。

    英**情局的情报收集能力很强,尤其对中华帝国的各种动向最为敏感,这其中虽然包含着英国被中华帝国打败的复仇心理,但更多的是对中华帝国先进的科技力量的肯定。英**情局每年要耗费数亿英镑用来打听和收集中华帝国的各种情报,对于中华帝国有关核子工程研究的各种消息也有所掌握。

    军情局主官赫尔曼上校说道:“首相阁下,重水到底是不是核反应堆和核炸弹的关键材料,这点我们还无法确认。但是,莫尔克水电站一直以来都是中华帝国的中情局和德国okw情报局激烈争夺的地方,这点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都向内阁提交了报告。中华帝国不可能为了一个区区水电站跟德国人拼的你死我活的,那么莫尔克水电站生产的重水无疑就是关键所在了。中华帝国在常规武器装备方面是根本不担心德国的,他们所担心的是德国元首希特勒提出的核武器计划,据说一枚炮弹大小的核弹就足以毁掉一座城市。”

    丘吉尔问道:“照你的判断,中华帝国给我们的情报是真的了?”

    赫尔曼点头道:“是的!”

    “既然是核武器的关键材料,那么中华帝国为何要告诉我们?”丘吉尔不解的问道:“无孔不入的〖中〗国间谍们应该知道我们也在展开核武器研究,照你的分析他们全力阻止德国获得核武器,那么为什么不来阻止我们呢?法国、苏联也都没有阻止的情报!”

    1935年,英国的牛津、剑桥、利物浦和伯明翰大学即全面展开了原子能的研究工作,并得到澳大利亚、新西兰、苏联、美国等国家逃亡到英国的许多外国科学家的帮助。1936年5月,丘吉尔就任英国首相后,在首都成立了以帝国化学公司的华莱士?佩林为助手的秘密理事会。代号为“饶管厂”。丹麦著名物理学家尼尔斯?玻尔,为英国人提供了德国人“利用慢中子连锁反应制造炸弹”的重要情报,加速了英国人的科研速度。

    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英国人在核武器的投入资金越来越大,为了保密,英国首相丘吉尔只能用建造发电厂为幌子骗取议会拨款。但核武器研发资金巨大,英国的经济危机还未摆脱,财力紧张。英国议会追究资金用途,导致丘吉尔面临巨大压力。虽然结构和供弹芯用的稀有铀同位素分离研究方面英国人已经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国际上的铀矿资源被中华帝国控制着,英国铀浓缩的分离机技术达不到生产武器级的铀浓度,而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英国的财力更多的被用于跟同盟国的战争,核武器研发的资金更加紧张了。

    丘吉尔曾经派出以前澳大利亚科学家马库斯?奥利劳特率领的代表团出访中华帝国,希望能够得到中华帝国的核反应堆研发技术。但遭到中华帝国的拒绝,他们甚至不允许英国人接触居里夫人等核物理研究专家们。英国人打着和平开发核能造福人类的幌子,但这招对中华帝国不管用。

    赫尔曼解释道:“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德国的核武器研究速度要远远快于我们和其他国家,这才让中华帝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而目前中华帝国还不想插手欧洲大战。不想正面得罪德国人就只能让我们出手了。”

    丘吉尔冷哼一声道:“我们又怎么可以听他们摆布!把中华帝国拖下水才是我们今后的首要战略任务,不可以让他们置身事外的像上次世界大战那样坐收渔利。”

    赫尔曼赞同道:“我同意您的观点!是不应该让中华帝国再像上次大战那样大发战争财了。可是,中华帝国的强大国力,不论站在那一边都对整个战争结果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您能够保证中华帝国会站在我们这一边,而不是德国那边吗?”

    丘吉尔顿时语塞,这点他无法保证的。

    赫尔曼接着说道:“如果想让中华帝国站在我们这一边,现在就是个机会!”

    丘吉尔想了想。问道:“你的意思是我们这次帮他们一把,算是讨好他们了?”

    赫尔曼笑了笑,道:“您不是说不惜代价把中华帝国拖下水吗?我们就让德国人知道我们袭击莫尔克水电站是中华帝国的暗中指使。让希特勒找中华帝国报仇去。”

    丘吉尔摇摇头,道:“仅凭这点恐怕还是不能把中华帝国拖下水的!”

    赫尔曼说道:“就算不能把中华帝国拖下水,至少也在中德两国之间制造些矛盾,就算中华帝国不加入我们阵营,至少也不会加入同盟国阵营。”

    丘吉尔想想也是,点头道:“那就照你说的办,我们就给中华帝国当一次打手!如果此事是真的,那么表明德国人的核武计划已经走在我们前面了。既然连中华帝国都对和核武器那么关注和担心,就越发证明我们研究核武器的正确性。同时,如果让德国人提前研发出核武器的话,我们就更被动了。”

    赫尔曼点点头,深有同感的说道:“是呀,我们一定得阻止德国人研发核武器。这次行动我会亲自安排,另外还请首相阁下只会帝国空军配合。”

    丘吉尔突然问道:“你打算怎么办?”

    赫尔曼说道:“当然是直接摧毁了!我会派遣特工在地面上给空军轰炸机群提供准确位置指引,空军则对莫尔克水电站实施饱和轰炸,一个小时保证完成任务。”

    “不!”丘吉尔顿时摇头,说道:“先不要炸毁莫尔克水电站,重水既然是核武器研发的重要材料,那么对我们的核武器研究自然是有用的。这样,你们先派出特战队,想办法把重水生产技术弄出来,然后再摧毁它。”

    赫尔曼皱眉道:“那里已经被德军层层布防。连中华帝国的特工都没有办法靠近了,我们想要得到这个技术恐怕很难。”

    丘吉尔厉声道:“就算再难也要试试!这关乎大英帝国的未来!你们必须要重视起来!”

    “是!”赫尔曼顿时正色道:“我会尽最大努力完成任务!”

    ~~~~~~~~~~~~~~~~~~~~~~~~~~~~~~~~~~

    由于英国统帅部要求得到重水工业化生产技术,因此不敢轻易摧毁整个发电厂。这严重束缚了英国特战队员们,加上德国对电站的重视程度极高,导致第一次破袭任务失败,遭到德军猛烈反击下的英军损失惨重。

    根据这些情况,要想炸掉工厂,惟有再派遣一支特殊部队。再从挪威抵抗〖运〗动组织中挑选一个特别小组,配合破坏袭击行动,挑选的人员都要熟悉工厂情况和周围地形才行。

    最后炸毁生产重水设备的任务交给了两个英军空降特务排(英军空军特别行动队前身)。英军广泛收集情报,通过挪威抵抗〖运〗动人士获悉:德军占领军当局要求增加重水生产,并弄到了一份生产补充设备安装图,对各种情况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

    鉴于德国设在挪威的防空警报设施无雷达的情况,英军决定用滑翔机将作战队员送到那里,需要挪威的地下工作者在工厂北侧高地上接应。装载特种袭击队员和**的滑翔机着陆时要冒很大风险,因为挪威中部沿海地带难得有风平浪静的好天气,而高地上又多凸石和地沟。布朗宁少将和诺曼上校共同制定了行动计划。由于破坏目标需大量**。不宜伞降,确定使用2架滑翔机。通过2架轰炸机拖曳。袭击队员分成2个组,每组16人,根据行动计划,作战队员进行了极其秘密的训练。

    10月19日,两架英国“哈利法克斯”式轰炸机牵引着两架滑翔机,从苏格兰一个军用机场起飞。根据计划,在挪威丘陵地区的着陆场上有一个小型无线电信标机。由一名特工人员控制。信标机给牵引机指示位置,以保证滑翔机进入预定上空脱离。着场由挪威秘密抵抗组织的人员守卫,并点燃篝火进行标示。

    英国皇家空军首次用轰炸机牵引滑翔机。机组人员缺乏经验,再加上天气不好,第一架牵引机由于导航设备发生故障,接收不到地面信号,只得靠地图推测飞行。后来飞机进入密云,操作失灵而丧失高度,到斯塔万格北部时拖曳绳断了,滑翔机在黑暗中着陆,两名驾驶员及六名作战队员丧生,四人严重受伤,被德军巡逻队俘获。另一架飞到目标区上空,但由于脱离过早,滑翔机在赫莱兰德附近着陆,被敌人发觉,三名袭击队员着陆时被击毙,其他人员被俘。担任拖曳的轰炸机撞在附近的一座山上,机组人员全部丧命。

    此外,德国侦缉队已截获英国人的无线电信号,立即乘车到达出事地点,在滑翔机残骸中找到了**包和雷管。英国人背负受伤的同伴逃命,没走多远就被俘获了,俘虏被押送到爱格尔宋德市的城防司令部,经过短暂审讯,根据希特勒关于处置敌方空降人员和游击队的命令,被全部枪决。

    第一次袭击失败了,但英国统帅部不死心,陆续派出多批特战队。他们不屈不挠,以神奇的战术手段,使重水工厂的生产长期处于瘫痪状态,有力地遏制了德国进行的核试验。

    希特勒对于核武器的重视远超英国的推测,希特勒强化了电厂的安保工作,并且派出专家吃透重水的生产技术,集中大量的物力、财力,任用一批科学家,加紧在本土设立重水生产基地,加快研发核武器和反应堆的进度。

    此时的德国已经在核原料上面取得了巨大才成功。在合并捷克和斯洛伐克之后,德国获得了在普日布拉姆和雅希莫夫沥青铀矿,与此同时,德国地质学家在德国本土东部地区也发现了铀矿。这使得德国不用在依靠从中华帝国进口价格高昂,数量可怜的铀矿了。德国人有了铀矿,立即展开铀浓缩工程,如果再有了充足的重水原料,那么德国的核武器研发成功就是指日可待的事情了。

    1938年11月,希特勒一方面在本土着手建立重水工厂,另一方面加紧了命令挪威工厂大量生产重水,用船运往德国。从而加速了原子裂变的试验进程。英国人的多次行动失败后,英国当局认为不能够再拖下去了,决定彻底摧毁这座工厂。

    为了阻止纳粹德国原子弹的研制,英军总参谋部又制定了一项突击行动计划,代号为“神鹰行动”。

    英国战时内阁联合作战司令部戒备森严,在地下作战室里,丘吉尔首相给126名“哥德曼”轰炸机突击队员们训话:“先生们,英国的命运和盟军的胜利将取决于你们的行动,我和我的内阁成员们等着你们的好消息。”

    英国轰炸机群在丘吉尔的鼓励下出发了,但让英国人悲催的是。德军已经料到会遭到英国的空袭,因此大规模加强了挪威重水工厂的防空火力。并且派出战斗机群拦截。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52架英国轰炸机和护航的20架战斗机悉数遭到德军猛烈火力的打击,损失超过一半以上,而且仓促间英军将炸弹投到了离重水工厂还有数公里之外的地方便回航了。

    英国人屡次失败,这让一直在旁边观望的中华帝国感到了不妙。

    很快,王辰浩召开御前会议商讨对策。最终空军大臣刘翔提出让帝国空军来完成摧毁德国重水工厂的任务。

    “陛下,臣的办法是将参加行动的帝国轰炸机群悉数涂装上英国空军的标志。里面所有关于帝国空军的标识悉数擦掉,这样及时有轰炸机被击落,德国人也找不到指正帝国的证据。”

    王辰浩问道:“可是飞行员呢?他们万一有被俘的呢?德国人一看到我们的飞行员的脸。不管穿不穿英国空军的制服,他们都知道是帝国干的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