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唯我独裁(巡洋舰)-第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直在专心欣赏烟花的李幼仪这时再次兴奋的跳了起来,转身扯着王辰浩的手叫他一起看,一起分享那份喜悦之情,她的世界里只有王辰浩一人,是以直接把小村寿太郎三人过滤掉了。

    王辰浩微微一笑,道了声“失陪了!”便不再搭理他们,小村寿太郎着实有种被羞辱的感觉,旁边的津根一和宗方小太郎十分气愤,准备上去说道说道。

    “算了!小不忍则乱大谋!”小村寿太郎冷冷的看了一眼王辰浩的背影,然后三人转身离开。

    三个日本人转身的瞬间,王辰浩回头看了他们一眼,心中却是在盘算着事情。

    这时,十几支烟花直指天空,一粒粒“金砂”喷射而出,在空中傲然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样样俱全,姹紫嫣红,把夜空装点得美丽、婀娜,把大地照射得如同白昼。

    那边升出了“天女散花”,这里又出现了“孔雀开屏”!整个天空中顿时成了“花”的海洋,璀灿夺目,火树银花。

    王辰浩已经没了心思看烟花,但他的目光依然留在娇妻的身上,看着她兴高采烈的样子,王辰浩心中不知道有多幸福。

    烟花持续了一个多小时方才落幕,光绪和慈禧早就离开了,因此众人不受约束,即兴而归。

    直到返回伯爵府后,李幼仪依然高兴的叽叽喳喳一直说个不停,直到王辰浩吻住她的红唇时,才让她噤声。

    过了正月十五,清帝国的所有文武官员们都得上班了,王辰浩也不例外。

    考虑到李幼仪第一次来北京,不玩上一天总有些失望,王辰浩自己也想亲眼看看老北京的样子,因此索性翘班一天,带着李幼仪夫妻二人一起逛了一天北京城。

    王辰浩喜欢看老北京的四九城建筑,因为这些建筑物在他那个年代早已经毁于战火或者为了城市展而拆除,都是些后世看不到的景观。

    而李幼仪不同,她则专注于逛街购物。王辰浩得迁就她,因此大多数时间陪着李幼仪逛街。

    老北京最繁华的地段就属正阳门大街了,民间俗称前门大街。从明朝中叶开始,这条长达845米的大街变成了中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

    大街两许多的专业集市,如鲜鱼市、肉市、果子市、布市、草市、猪市、粮食市、珠宝市、瓜子市等。左近胡同巷子也相当繁华,许多工匠作坊、货栈、车马店、旅店、会馆,以及庆乐、三庆、华乐等戏园。

    王辰浩袖兜里还有几千两银子,为了博美人一笑,一趟下来便是花了几千两银子。

    女人天生就会花钱,直到就剩下最后两个铜板时也不放过,一人一支冰糖葫芦,一边吃着一边大笑着闪人。

    陪着李幼仪在北京玩了一天,第二天王辰浩便带上她返回天津,因为李鸿章已经连三道电报催他回去了,自是不敢再耽搁。

    公元1895年2月1o日,直隶总督府成立直隶新建6军衙门,王辰浩受命担任直隶新建6军会办,杨士骧担任帮办,张佩纶因为不得干预朝政只能在幕后给王辰浩出谋划策。当天,李鸿章再度签十几道命令,在直隶地界开始征兵、截留各种赋税充作练兵饷银。

    日,年假结束后,直隶地界的官员们6续返回衙门工作,接到李鸿章的命令后顿时动作起来,直隶新建6军的各项工作纷纷上马,北洋集团的巨大机器迅运转起来。

    

正文 第58章 筹备新军(四)

        【新的一周开始了,求推荐票,求收藏!】

    ~~~~~~~~~~~~~~~~~~~~~~~~~~~~~

    公元1895年2月12日,德法俄三国驻华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总理衙门,要求在华开辟沿海港口租界地。

    清政府知道德法俄三国早晚会向清政府邀功求赏,但没有想到会这么快,而且一开口就索要租界地,而且还是沿海港口。但这只是名义上的,实际上各国在租界地内拥有独立的市政府,属于国中国,这一旦开了沿海租界地,就等于在中国修建了海军基地。

    如此狮子大开口,清政府自然不同意,总理衙门大臣奕䜣考虑到这对国家的海防安全是个巨大的威胁,因此严词拒绝。

    德法俄三国早就料到,除非战争,否则清政府再**无能也不会同意这种条件。三国政府早就秘密碰头,已经研究出了一系列可能的策略。于是跟清政府磨叽了几天之后,三国公使见清政府依然没有松口的意思,知道没有希望了,于是启动第二套方案。

    2月17日,德法俄三国公使再次照会总理衙门,退而求其次,要求在天津、汉口两地设立租界区。

    这次的要求不算太苛刻,由于德法俄三国仗着干涉还辽之功劳,清政府也不想得罪三国集团,因此慈禧做出有限度批准要求,光绪帝着总理衙门奕䜣全权处理此事。

    皇上太后松口,奕䜣也就好办了。

    18日,奕䜣会同德法俄三国公使在总理衙门举行谈判,经过一个礼拜的讨价还价之后,德法俄三国如愿以偿的拿到了天津和汉口租界区的“绿卡”。

    26日,清政府同德法俄三国分别签署《天津租界租约》和《汉口租界租约》,允许俄国和德国在天津海河旁临近法英两国租界开辟18o亩,俄国占三分之二,德国占三分之一。在汉口开辟沿江租界区21o亩,俄国11o亩,法国和德国各占5o亩。由于法国在天津已经有了租界区,因此天津租界约中法国没能得到好处。

    三国再次抱团出击,从清政府那里得到了好处,其他列强们顿时眼馋了起来。尤其是英国,三国抱团明显有敌视英国的意图。

    长江三口岸,汉口、九江、镇江都有英租界,英国视长江沿线为其核心利益,如今德法俄三国进入长江,英国方面显然不答应。

    从清政府跟德法俄三国开始谈判的那天开始,英国公使便照会总理衙门,反对在汉口开辟租界区给德法俄三国。然而,中英关系此时很冷淡,甲午一战清帝国已经从王辰浩口中得知了英国秘密购买了日本五千万英镑的国债,可以说日本的野心和英国的财力才导致这场战争提前爆的,否则以日本自己的财力甲午战争可能要推迟十年才能开打。

    奕䜣从李鸿章那里套去了很多国际局势的分析结果,都是王辰浩跟李鸿章说的,因此奕䜣知道德法俄三国在远东是英国的敌人,眼下德法俄三国势力大,因此奕䜣权衡利弊直接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

    英国人的要求被拒后,德法俄三国立即对清政府公开表示支持,使得英国政府十分没面子。

    其他各国列强也都想分一杯羹,意大利、奥匈帝国、比利时、丹麦等国也要求在华开辟租界地,要求利益均沾。

    三十多年前,这些国家趁着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强迫清帝国签署不平等条约。但三十年后,洋务运动造成清帝国回光返照的完成了同治中兴,底气足了,对世界强国自然不敢说不,但对二流强国已经有了认识,总理衙门挡了英国人就不怕再挡他们,因此一并严词拒绝。

    总理衙门第一次来脾气了,威风了一下,国内有识之士们顿时给予了高度的表扬,慈禧和光绪也夸奖奕䜣办的妥当,着实让奕䜣美滋滋了一把。

    这些天来,奕䜣每次回府都是满脸堆笑着不停,已经好几年没逗过鸟儿了,这一高兴刚忙命人到前门大街买回来一笼鸟。

    “瞧把您乐得,值得那么高兴吗?”凝香出现在鸟笼子的对面,也拿起一个小木棍儿逗着鸟

    奕䜣笑道:“当然高兴了!直到今天才直到原来能够欺负咱们大清国的列强就那么几个,其他的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荷兰等国家不过是狐假虎威而已。若是三十年前就知道的话,也不至于让这些小屁国家也吓唬住了!”

    凝香淡淡的道:“看起来您没少从李鸿章那里套话儿出来啊!”

    奕䜣愣了一下,旋即笑了笑,道:“玛法今年给李鸿章拨了三百万两银子修铁路,顺便跟他问问这对付洋鬼子们的招数,还真别说,这老李给支了两招,还真就摆平了洋鬼子们!”

    凝香突然停下来,静静的看着笼子里叽叽喳喳的小鸟儿,突然笑道:“恐怕这都是那王辰浩的主意吧!李鸿章跟您五十步笑八十步,他可没能力给您支招儿!”

    奕䜣哈哈一笑,道:“总是瞒不过丫头你!玛法怎么也是个王爷,哪能哈腰去跟王辰浩这个后生讨招儿?那不是把老脸都丢了?”

    凝香忍不住扑哧一笑,没好气的白了奕䜣一眼,道:“玛法你可知道,今次等于你帮了王辰浩一个大忙了,算起来您可是亏了!”

    奕䜣愕然的看着凝香,有些没明白过来,问道:“丫头,这话怎讲?”

    凝香浅浅一笑,说道:“皇上责令各省编练6军,但财政大权握在翁同龢手里,翁同龢是不可能老实儿的把银子给李鸿章的。因此李鸿章为了以防万一就得在直隶地界上四处截留赋税以充直隶新军军费。”

    奕䜣插嘴道:“可听说王辰浩只练一师新军,万把人而已,五十万两银子也就够了,这点儿军费李鸿章还是拿得出来的?早晚户部都得给他报销!瞎不掉的!”

    凝香却不是这样认为,淡淡的道:“我听说王辰浩的折子里准备以德国6军为基础进行编练新军,这德国6军听说光常备军就有八十万,每年6军军费高达七万万马克之多,估算下来每一万德军每年所需维持费用合咱大清库平有三四百万两银子之多。刨除德国人生活水平高的因素,在咱大清维持这样一万德式6军怎么都得一百多万两银子。但现在不是维持,而是要凭空练出来这一万新军,这起步阶段怎么也得两百万两银子以上。”

    被凝香这么一分析,奕䜣恍然大悟,李鸿章固然可以截留两三百万两银子出来,但势必影响北洋其他方面的建设和展。如今他把铁路的三百万两银子给了李鸿章,很显然李鸿章可以先挪用一下,毕竟修铁路是个慢功夫,相互挪用一下可以解燃眉之急。

    想到这里,奕䜣顿时苦笑,暗讨这次真的让李鸿章咱便宜了。

    “这次玛法帮了李鸿章一个大忙,但却是得罪了翁同龢还有皇上,皇上最不希望王辰浩把兵练成,您倒好帮他解决了最大的问题!我看玛法最近千万不要喜形于色了,别让皇上看不顺眼才好!”

    凝香怕奕䜣躲过了慈禧太后的杀招,却又得罪了光绪皇帝,不得不给奕䜣泼泼冷水降降温。

    

正文 第59章 陆军的代差

        【第二更,求推荐票,求收藏】

    ~~~~~~~~~~~~~~~~~~~~~~~~~~~~~~~~

    直隶新建6军衙门成立后,王辰浩立即着手组建直隶新军工作。

    王辰浩深知旧军队的陋习和弊端,因此先从兵源方面抓起。他在招募新兵时一改旧军队的方式,要求所招的士兵是年龄在2o岁左右的农民,身体强壮,朴实。老弱病残、吸食鸦片、娇生惯养等人一律不要。

    王辰浩认为:一是当兵要有强健的身体,要能吃苦。二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听话好管理。对王辰浩在兵源的要求,李鸿章的评价是:和当年曾文正公“以书生领山农”的思路是一脉相承的,兵嘛,朴实点好管。

    清帝国人口庞大,到了清末土地兼并严重加上外国人肆意圈占土地,使得中国老百姓生存的土地越来越少,大量无土地的老百姓涌入城市求生活。

    天津,作为北洋集团的中心,是仅次于上海的中国第二大城市。大量的老百姓涌入天津,使得招兵工作进展的非常顺利,很快便招募到了25ooo名体检合格的新兵。

    按照王辰浩的大纲要求,合格入选的新兵每月薪饷2两银子,实行淘汰制,三个月后剩下的一般人将每月领4两银子。

    对于朴实的农民来说,军队管吃管住管穿,每个月有2两银子已经很高兴了,可以给家里人寄回去糊口,正式成为直隶新军每月有4两银子,这生活就有了盼头,步入小康家庭的吸引力极大的刺激了这些新兵们,纷纷摩拳擦掌的准备使出吃奶劲来竞争。

    然而,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他们不知道的是,在优良的待遇下,他们将要面临的是那近乎残忍的训练。

    ※※※※※※※※※※※※※

    同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拉开了编练新式6军的序幕。然而,对于大多数省份来说,他们只是捧个场儿而已。有南北洋参与秋操竞争,其他省份自知无望获胜,也不用心练兵。

    在大多数的官吏们的心思当中,他们只是打着编练新军的牌子趁机截留饷银中饱私囊而已。

    南洋派系当中,张之洞当属第一。此刻,张之洞正在两江总督府江宁(南京)上班,原两江总督刘坤一因为甲午战时督战辽东时染病,此刻正家疗养,因此由张之洞代为署理两江事务。

    眼下张之洞手握湖广两省、两江三省,可比李鸿章威风多了,当然五省财力也相当充裕,因此张之洞在江宁开建自强军。

    和北洋一样,张之洞也参照德国6军编制。但不同的是,王辰浩选的是新人,而张之洞则是将两江地界的十三个营的绿营兵进行整编,组成13ooo人的自强军,然后聘请德国教官进行训练。

    这样一来,南方的自强军进度很快。王辰浩那边还没有正式开练,张之洞这边已经风风火火的展开了正式训练。

    一时间,国内外报社纷纷关注清帝国的南北洋两支新军的训练情况,距离秋操的时间只有**个月,王辰浩的兵都是没打过仗的新兵,而张之洞却是直接在两江绿营的基础上进行强化训练。相比较之下,国内外纷纷看好南洋,有报纸立即表态称王辰浩这次恐怕要栽跟头了。

    李鸿章也有些没底了,多次找王辰浩问话,他的意思是要不在北洋的庆军和毅军中开练,这样战力肯定过南洋。

    但王辰浩只是淡淡的微笑着,称他有办法、有信心获胜,让李鸿章不要担心。

    李鸿章怎能不担心?但王辰浩立场坚定,李鸿章也拿他没办法,只能选择相信他,期盼他这次不要栽了跟头才好。

    王辰浩知道,新军就得有新气象,自强军继续用老绿营兵,再怎么训练也是换汤不换药,起不了大作用的。

    在王辰浩的眼里,请帝国的绿营兵算是第一代6军,李鸿章的淮军算作第二代6军,而张之洞的自强军在第一代基础上训练,勉强算作二代半吧!

    而当前主要列强军队则处于第三代或者三代半水平以上,王辰浩有着跨时代的新观念,因此他要训练的新军起步就定位在第四代的水平上,日后可能是更高的五代、六代,因此他根本不担心自强军的挑战。

    新军和旧军的差距是质的差距,这也是为什么几万日军就可以横扫几十万清军的真正原因。有了代差后,数量很难战胜质量。

    ※※※※※※※※※※※※※

    德法俄三国集团在远东抱团,在租界区问题上打击了英国一下后并没有止步。

    英俄两个是远东最主要的一对矛盾体,此时英日同盟还剩下18个月时间,英国并没有完全放弃日本,给予一定的资金援助。

    俄国亚洲战略在海上受到日本拦截,如今日本事实上占据了朝鲜半岛,对俄国形成了一个封锁圈,使得俄国远东舰队南下扩张受阻。

    朝鲜半岛,即阻挡俄国海军南下,又妨碍俄国6军对清帝国东北的包围,战时是个巨大的威胁。

    此时清帝国6军不堪一击,俄国方面不担心。但日本6军较为强大,理所当然的成为俄国6军的潜在敌人。

    这样一来,朝鲜成为俄国海6军南下的障碍,也成为日俄矛盾的焦点。

    甲午一战,日本联合舰队在仁川港折戟沉沙,因此俄国海军自然而然的取得了日本海的制海权。但俄国海军并不满足。

    公元1895年2月15日,正当俄国驻华公使跟清政府总理衙门斡旋时,俄国驻日公使联合德国和法国驻日公使一起向日本外务省提出交涉,要求租借日本沿海港口,准备在日本周边建造海军基地打造海上据点。

    日本政府已经于去年甲午战争前一天结束了所有不平等条约,此时的日本绝对不允许再有不平等条约落在日本人头上,因此言辞拒绝了德法俄三国集团。

    同样是严词拒绝,但日本眼下比不得清帝国,日本海军主力覆灭,仅剩下西海舰队一些老旧军舰可用,但仅仅只能维持日本沿海少数要冲之地。

    德法俄三国集团准备在日本拿回在清帝国没有得到的利益,对日本实施威胁恐吓,打算逼迫日本就范。

    此时日本国内经济动荡,日本人生活艰辛,面对德法俄三国的威胁,日本黑田清隆内阁不敢再退让怕激起民变,因此强硬反对,并引导国内矛盾转向德法俄三国集团。

    俄国并没有准备好对日作战,而德国和法国在日本没有多少利益因此不怎么卖力。英日毕竟还是同盟关系,俄国也不敢逼得太紧,因此暂时放弃在日本本土索要港口租界区的要求。

    2月2o日,德法俄三国集团退而求其次,照会朝鲜闵妃政权,要求在朝鲜周边开辟港口租界地。

    甲午战后,清政府放弃对朝鲜宗主国地位,承认朝鲜归日本。但是日本因为国际舆论压力,只是收缴了朝鲜军队武器,保留朝鲜的闵妃政权和警察部队,对外宣传朝鲜是独立国家。

    这样一来,对于德法俄三国要求在朝鲜开辟海军基地的要求,日本外相6奥宗光再次拒绝,但理由很牵强,只是尊重朝鲜主权。

    但德法俄三国集团此刻就是远东地区的流氓,他们不会在意这些,其他列强也不会因一个不起眼儿的朝鲜而谴责他们的。

    朝鲜闵妃集团此时已经指望不上清帝国了,德法俄三国干涉还辽后,闵妃集团认为对抗日本需要得到德法俄三国的支持,因此于21日答复三国驻朝鲜领事,允许三国在朝鲜沿海开辟港口租界区。因为朝鲜王国此时没有6军也没有海军,因此对德法俄三国集团没有任何的限制。

    日本驻朝鲜军队代表立即找闵妃提出抗议,但是没有任何结果,因此日本政府对闵妃集团怀恨在心,已经有了要诛杀他们的念头。

    23日,德法俄三国集团经过研究磋商后,分别在朝鲜半岛周边选好了各自的租界区。俄国需要南下中国和太平洋的战略通道,因此俄国选择控制朝鲜海峡而租借釜山周边地区作为俄远东舰队的海军基地,视庆尚南道和庆尚北道为俄国势力范围。

    法国租借江华湾,将黄海南道视为法国势力范围,并在江华岛上设立法国海军基地。德国和法国有矛盾,不打算靠的太近,因此远离法国势力范围,租界了济州岛,将朝鲜全罗南道视为德国势力范围。

    德法俄三国在朝鲜设立租界区和势力范围,本就不大的朝鲜半岛一下子被三国瓜分了一半的领土,气得日本政府直吐血,但却没有办法。

    27日,德法俄三国政府照会日本外务省,要求日本军队从三国势力范围内撤走。日本政府本着好汉不吃眼前亏的态度,选择了暂时避让。

    德法俄三国在朝鲜划分势力范围,这让英国政府十分恼火。尤其是俄国获得了朝鲜海峡的釜山港口,这样一来俄国远东舰队便突破了英日同盟的封锁,通过朝鲜海峡南下中国和太平洋,严重威胁英国远东利益。

    无独有偶的是,德国租借了济州岛,那里直逼上海长江出海口,此时英德矛盾也在不断增长,仅次于英俄矛盾。英国致力于把德国海军圈在欧洲,结果德国租借济州岛后在远东近海岸有了立足之地,这也给了英国一个巨大的打击。

    

正文 第60章 武器采购大竞标

        短短几个月时间,德法俄三国集团接连出手,每一次都给英国在远东利益造成打击和威胁,令英国在远东的影响力骤减。

    俄国取得釜山港口,打通了朝鲜海峡水道,使得英国千辛万苦构建的对俄英日封锁线失效,利用日本制衡俄国的效果进一步减弱,使得英国将目光重新回到中国上来。

    英国方面意识到了清帝国有倒向德法俄三国集团的意思,这对英帝国来说是十分危险的,因此伦敦唐宁街的大佬们立即商议对策,要求政府尽快改善同清帝国的冷淡关系,否则庞大的远东市场将再无英国人的立足之地。

    英**事联合委员会主席斯特里根侯爵建于远东局势问题恶化,提前结束在澳大利亚的视察行程,乘坐英**舰赶往中国。

    在这之前,英国公司窦纳乐接到斯特里根侯爵的指示,先行接触清帝国的封疆大吏,为他的这次中国之行提前铺铺路。

    若论中国的封疆大吏,当属直隶总督、北洋通商大臣李鸿章。

    窦纳乐从北京动身前往天津直隶总督府亲自面见李鸿章,就眼前的远东局势和清帝国国内形势交换了意见和看法,接着又就中英关系问题阐明英国当局的立场,希望李鸿章能够出面斡旋,改善中英关系。

    当年的“扯旗事件”对中英关系影响非常大,英国撤回了大部分在华技术人员,关闭对华军事人员的培训大门和技术输出,犹如后世中苏断交的结果一样,沉重打击了清帝国的各项事业的展。而英国将技术和资金转投日本,从189o年到1894年甲午战争爆前的这段时间里,清帝国因此在倒退,而日本却在这几年高展。

    李鸿章也希望回复中英关系,因为日本海军在英国订造的两艘富士级战列舰严重威胁北洋水师。李鸿章在王辰浩的鼓动下,借着甲午海战水师大胜之机,跟朝廷申请添置新式舰船的资金,而此时英国在新式全钢制战舰的建造方面领先其他列强,李鸿章也希望重启中英海军交流,从英国订造新式军舰以抗衡日本海军。

    窦纳乐见李鸿章松口,当然十分高兴,表示英**事联合委员会主席斯特里根侯爵即将抵达天津,他愿意从中斡旋。

    有了良好的气氛后,窦纳乐问起直隶新建6军一事,自然是希望王辰浩能够聘请英国人担任教官,并从英国进口武器装备了。

    对此,李鸿章表示新军一切事物皆由王辰浩全权负责,他不会干预。

    窦纳乐于是拜访王辰浩,王辰浩心中已经选定了德国6军编制,军械自然要从德国人手里进口。不过王辰浩并没有拒绝窦纳乐,表示将要进行对比,最终选择哪**械将视最后竞标结果。

    王辰浩为了吊各**火商们的胃口,故意称一旦竞标成功,将来清帝国6军会大规模采购,这将是一笔价值五千万两银子的巨额军火订单。

    窦纳乐并不知道王辰浩是在耍心眼儿,于是兴高采烈的致电英**事联合委员会,要求英国方面指派军火商参加直隶新建6军的武器采购竞标。

    英国方面考虑到北洋一直是清帝国的中坚力量,因此直隶新军的武器采购将左右将来清帝国6军的武器采购意愿,因此为了得到这个巨大的军火订单,英国方面指派英国最大的军火商阿姆斯特朗公司驻华代表卡琳上尉,携带该公司最新最先进的武器装备清单从上海赶往天津。

    李鸿章没有猜透王辰浩此举的用意,特地过来询问。

    王辰浩笑道:“我们既然是参照德国6军的编制和训练方法,请得外教也是德国人,那么我们使用的装备必然也是德械,这样才能让德国人高兴,挥新军训练的最大效果。但是有一点,德国造武器装备精良,每一件都可以堪称是艺术品,因此德械装备是出了名的昂贵。北洋的经费有限,必须花低价钱买高价值装备,只有让英、德、法、美、俄等国都一起参与竞标,那样有竞争对手的时候,各**火商才会拿出最先进的武器和最优惠的价格给我们。若是我们直接去找德国人买武器的话,就会受制于人!”

    李鸿章摸着胡子,满意的点点头,笑道:“辰浩这招耍的好,耍的精彩。”

    杨士骧听完王辰浩的见解后,也是赞同笑了笑,旋即说道:“现在英国人上套儿了,还得想办法让其他国家也都参合进来,搞得越热闹咱们越占便宜!”

    王辰浩这时微笑的看向李鸿章,道:“我想这得看岳父大人的手段了!”

    李鸿章见王辰浩行事表面上看起来天马行空的难以让人琢磨,这细想起来却是颇有章法,其中每步都暗藏着谋略,这让他感到很满意,于是微笑着点点头,表示剩下的他会帮忙。

    李鸿章在各国列强们面前可是一个大人物,他出面当托儿在合适不过了。

    这时杨士骧突然想到了些什么,问向王辰浩道:“既然辰浩已经决定采购德械装备了,那这竞标结束后,各国难免会有些不甘心的。”

    王辰浩想了想,说道:“眼下咱们跟英国人关系紧张,但咱们真正的敌人却是来自北方的沙俄。德法俄三国抱团暂时对我们有利,但等到俄国准备好对华战争时就对我们不利了。因此我们不能把英国撇远了,这将来的海6军军购案得给德法英三国好处,6军采购武器多要从德法两国进口,海军武器则从美英两国进口,趁机分化德法俄三国联盟,即能够得到英国人的支持和理解,也能够在将来对俄战争时让德法两国保持中立。”

    李鸿章问道:“辰浩这么早就开始算计俄国人,难道辰浩以为俄国人短期内就可能对华开战?”

    杨士骧也有此疑问,立刻看向王辰浩。

    王辰浩想了想原本的历史进程,19oo年八国联军侵华时,沙俄出动了十万军队占领了东北三省全境和蒙古大部,从此东北沦陷直到19o4年日俄战争后又被日俄两国分成南满和北满两个部分。眼下日本国力受挫,对沙俄牵制力有限,那么沙俄侵华时间可能会提前。

    “虽然沙俄的远东铁路还未修好,但每年沙俄都会将一批物资运抵远东进行战略储备,这些年也囤积了不少了,照我估计不出三五年时间,沙俄储备的物资就够打一场局部战争了,因此我们得未雨绸缪,早作准备!”

    杨士骧点点头,看向李鸿章道:“辰浩说的有道理,这不是不可能!”

    李鸿章知道王辰浩的预言一项很准,未雨绸缪总是好事。李鸿章于是点点头,做到心中有数。

    随后几天时间,李鸿章接连同德国、法国、俄国、美国等国家的公使和领事谈话时,各国代表纷纷表达了对直隶新军的武器采购意向,李鸿章于是邀请各国商人参与竞标,表示竞标成功的一方将得到直隶新军的采购清单,并且委婉的表达了将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