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东吴吃软饭(xi)-第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没有毒,只消煮过之后,食物就没有毒了,这些香料自然也是如此。
诸葛亮由于我的关系,对于东吴与西蜀通商之事,一直心有余悸,所以,他才想着法的找出东吴餐馆中的秘密所在,不过,为了防止家中的宝箱被偷,我通常会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放少量的金钱,这样我的钱可就安稳了。”
杨林的话,令孙仁觉得颇为有趣,看来杨林这小子肚子里的坏水还没有吐完,不过孙仁却并没有继续询问,因为她也想静静的等待着结果。
第十一章出兵
曹操与西凉马腾的战事,处于焦灼阶段。
因此,曹操不得不接纳了司马懿所提的建议,在己方领地范围内增兵,以解燃眉之急。
当下曹操的大部分兵力都用在了对西北一线的作战,但是还是有小部分的兵力曹操不敢轻易调动,那就是在东南一带防御东吴军队的兵士。
赤壁之战,曹操一直心有余悸,因此对于东吴颇为忌惮,就算是已经与东吴结盟了,曹操却还是不敢将全部的兵力都用于西北一线作战,所以,征兵实属无奈之举。
此次的征兵,时间紧迫,不过负责招兵之人,也就是司马懿,却是一位非常能干的人!
短短的五天时间,司马懿就为曹操募集了五千人。
此五千人,虽然相较于战争来说不算什么,但是在战争处于胶着状态的时候,这五千人的兵马,很可能能够起到奇效!
司马懿原只是一名小小的侍郎,曹操对此人并不待见,但是在征兵一事中,司马懿却显出了难得的才能,于是曹操便封司马懿为偏将军,命他带着自己所招来的兵马加入到西北一线的战争。
曹操命司马懿的五千兵马为奇兵,在张鲁出兵之时,攻其不备。
而司马懿也是如此去做的,他率领五千新兵,果敢冲入敌阵之中,将张鲁的部队搅得一团乱。
张鲁本就不是带兵之人,全凭着一股子冲劲儿才将曹操逼至绝境,若是陷入逆境,他就不会打仗了。
初战败阵之后,张鲁只能逃走,他一逃走,曹军从身后紧跟不舍,一路追杀。当张鲁逃回汉中时,兵马只剩下十分之一。
曹军再一次追杀过来,张鲁不得不投降了。
于是汉中之地,瞬时便成为了曹操的囊中之物。
张鲁已败,对于西凉的马腾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曹操也见到了胜利的曙光,于是加紧了攻打西凉,形势处于一边倒的局面。
曹操取了汉中的消息传到了成都,对于成都是一个不小的震撼。
之前刘备并不惧怕曹操,是因为曹操若想取成都。需要越过汉中的屏障,但是张鲁投降后,形势就急转直下,现在,曹操若是想进兵西川,他随时都可以。
于是刘备命人商量对策。
李严奇怪道:“主公,原本曹操受马腾与张鲁夹攻,正处于两难之地,不日之后便会退兵。因此才被迫征兵。但是没想到,曹操只征到了五千兵马,竟然能够起到奇效,五千兵马就随即改变了战局。痛击张鲁,逼迫张鲁将汉中之地拱手相让。”
法正却道:“战争原本就是瞬息万变的,只可惜张鲁并非良将,纵然是坐拥汉中之地。但灭亡只是迟早的事,张鲁与主公比起来,只怕千差万别。今汉中已落入曹贼之手,主公,以微臣之见,当趁着曹操在汉中立足未稳之际,将汉中从曹贼的手中夺过来!”
的确,现在曹操面前最主要的对手,还是位于西北的马腾,在击败了马腾之后,曹操才可以腾出手来攻打其他人。
也就是说,现在的曹操虽然得了汉中,但是汉中一带的防守必定非常薄弱,对于刘备方来说,这是取得汉中最好的机会!
刘备便问道:“股心意已决,当出兵汉中,试问一下,谁可为将?”
于是众位将领都站了出来,道:“我愿为将!”
刘备一看,站在最前面的,竟是老将黄忠,黄忠虽老,但是颇有廉颇之风,刘备对此位老将也颇为照顾,无论是在俸禄方面还是在宅邸方面,都比其他将领的好。
当然,刘备之所以厚待黄忠,是因为黄忠是可用之将,至少在蜀中内部,能胜过黄忠的将领,却没有几个。
刘备道:“既然黄老将军愿意领兵出征,孤深感欣慰,只是不知,何人可为军师?”
法正建议道:“主公,诸葛先生足智多谋,若是他随军出征,必定能够势如破竹!”
实际上刘备正有要诸葛亮随军出征的意思,没想到法正如此的心领神会,竟然当众说出来了。
于是刘备便问诸葛亮道:“孔明,孤欲让你作为军师,领军出征,直取汉中之地,依你之见,如何?”
若是在平日里,诸葛亮自然会一口答应,但是今时今日,诸葛亮心中却有一个未解的疙瘩。
因此诸葛亮说道:“主公,随军出征,本是亮义不容辞之事,但今时今日,我方之大敌,并非曹操,而在萧墙之内,故而亮想继续在成都安守,还请主公准许!”
刘备一愣,没想到诸葛亮会说出如此的话来。
不过无论如何,诸葛亮也只是臣子,他可是主公,臣子自然应当遵从主公的命令的!
刘备脸色微变,道:“孔明,你过分小心了,如今强敌在外,你却说祸起萧墙,你若不愿意出兵汉中,孤便叫别人去。”刘备将脸朝向法正,道:“法正,你可愿意以军师的名义出兵汉中?”
法正拜谢道:“承蒙主公看中,微臣义不容辞!”
说完之后,法正又看着诸葛亮,道:“孔明先生,你满腹韬略,又怎能拘泥于形式?当今天下大乱,正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大丈夫又岂能因为心绪,而影响自己的行动呢?东吴与西蜀,是友非敌,孔明先生又何必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呢?”
法正之言,正好刺中了诸葛亮心中所痛。
于是诸葛亮负气道:“主公,亮并非宵小怕事之人,今曹贼侵入汉中,意欲图谋西川之地,亮身为人臣,自然应为主公分忧,主公既然命亮为军师,那亮敢不从命?”
诸葛亮所说的,自然是气话,他在刘备麾下效力这么多年,刘备还是第一次看见诸葛亮说气话。
既然诸葛亮已经答应了随军出征,那么刘备也颇为欣慰,而对于法正,刘备也并没有打算让他留在成都。
刘备道:“既然如此,孔明、法正,孤命你二人为随军军师,助黄老将军一臂之力,定要将汉中之地收入我方囊中!”
第十二章蜀中
建安十八年,七月。
曹操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夺取了汉中之地,西川的刘备看不过去,趁着曹操立足未稳之际,以张飞、黄忠为将,诸葛亮、法正为军师,直扑汉中,曹军将领夏侯渊、张郃固守阳平关,刘备军一时无法攻破。
双方相持三月有余,却终不能见结果。
十月,曹军进攻西凉马腾,形势却有变化。
西凉之地毕竟贫瘠,虽马腾拥兵自重,但却无法长久,一旦与曹军相持,要不了多久,就会无法坚持下去。
自张鲁大意吃败仗之后,相助于马腾的羌军,见已无利益可图,便心生去意,终于于十月,弃马腾于不顾!
马腾失了羌人的支持,在兵力上少了大半,纵然马超天生神力,也是没有办法维持,马腾率众死守,以求曹军出错,但是曹军临战经验丰富,哪里那么容易出错,破城也只是迟早之事。
如今的成都城内,除了商人们的买卖之外,还有另一件事情,那就是来自于汉中与西北的军情。
在刘备的宣传攻势下,蜀中一带的民众,都将曹操当做是蜀中的头号敌人,能够击败曹操,是民众们最高兴的事情。
当然,刘备军与曹军的征战,东吴方面并不感兴趣。
对于东吴商会的主席吴湘来说,他最关心的,便是东吴的国宴是否能在成都城内继续的推行下去。
这是吴湘来到蜀中之前,杨林特别嘱咐过的事情,杨林对吴湘说。东吴的国宴关系到东吴的气数,吴湘自然不敢掉以轻心。
所幸的是。在与法正的交涉之后,西川之主刘备对于东吴的国宴。只是提出了一些警告而已,而东吴餐馆,能够继续经营下去。
现如今,蜀中的大事,正是进攻汉中一役,连法正这样的重臣,也被派去了前线,因此,刘备对于成都城内的事情。无论是商人们的往来也好,还是东吴餐馆所使用的香料也好,都没有心思再过问了。
而在柴桑城内,却是一片安静祥和的局面。
东吴周边,没有任何的战事,整个东吴能够修养生息,这也是孙仁的基本国策,孙仁近些日子所公布的一系列的政策,都是有利于发展生产的。
现在的东吴。正在一天天的强大起来,比起以往孙权当政的时候,其强盛的程度,可不止一点两点。
在旁人们看来。这些都是主公孙仁执政有方,只有少数的人知道,孙仁的国策。实际上都是出于杨林之手,杨林才是真正的东吴繁荣的奠基者。
不过最近杨林的日子却有些苦恼。因为他曾经夸下海口,向他人许下承诺。现在承诺的期限已经到了,杨林却没有办法给别人一个说法。
当年杨林去荆州,将西川的地图献给了刘备,虽然以此为契机,杨林和刘备签订了互不侵犯的和约,但是对于东吴来说,杨林的做法,毫无疑问是一种背叛的行为。
因此诸葛瑾对于杨林颇为不满,而杨林为了安抚诸葛瑾,才在他的面前许下了三年之内取下荆州的承诺,杨林还说,若是三年之内取不了荆州,便将自己的这条命交到诸葛瑾的手中。
可是……
“杨先生,当年正是建安十四年,而此时已然是建安十八年,三年之期早已过了,而如今,吴蜀已经联盟,怎能束甲相攻?东吴要夺取荆州,无兵马动作,如此下去,荆州还是在刘备的手中。”
诸葛瑾旧话重提,但是对于杨林,也并没有加以要挟,杨林听得出来,诸葛瑾虽然明里是在说三年之约,但事实上,却是另有目的的。
于是杨林说道:“诸葛先生,在下实在有愧于你,虽然许下三年之约,但是却不想世事难料,当下局势复杂,虽然也有所部署,但是要如愿以偿,却还需要花些时日,还请诸葛先生宽限几天。
在下的性命,暂且记在诸葛先生那儿,若在下真的无法将荆州收回来,那就任凭诸葛先生处置!”
杨林在说此话的时候,实际上也是知道了诸葛瑾的真实想法,诸葛瑾也并没有继续以三年之约来说事,而是转移了话题,道:“杨先生,虽然我并不知道你的计策,但是如今,对于我东吴来讲,却是最佳的取得荆州之地的机会!
刘备自从与我东吴结盟之后,对于荆州一带的守卫,倒是非常的薄弱,荆州的城池,并无强将驻守,要取荆州,对于我东吴来说并不难。况且我东吴军士,当下士气正盛,再加上主公着力培养的近卫军,我军的实力,远胜于荆州军士!”
——这才是诸葛瑾的真正目的,他找杨林所说的三年之约只不过是一个幌子,其真正想说的,正是希望杨林能够说动主公进兵荆州。
如今的东吴,民心思定,就连孙仁也曾在朝堂上和群臣们说,东吴在三至五年之内,恐怕并无战事,现在的东吴,应是刀剑入库,马放南山的时候。
诸葛瑾知道,若是自己劝说主公对荆州用兵,只怕主公会立即反对,但是杨林是在主公面前说得上话的人,若是杨林劝说,主公说不定会回心转意的。
当然,诸葛瑾劝说杨林,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只见杨林苦笑了一声,随即说道:“诸葛先生,在下听闻你和蜀中的重臣诸葛亮是亲兄弟,既然如此,你为何不为你的亲兄弟想想,执意派兵进攻荆州,难道就不怕你们兄弟俩反目成仇吗?”
诸葛瑾毅然道:“杨先生实在是太小看我了,瑾身为吴臣,受了主公的俸禄,自然会为东吴效力,至于胞弟。瑾听说是刘皇叔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的,刘皇叔对他有恩。他自然知恩图报,忠心于刘皇叔。
我兄弟二人所走的路不同。但都是忠于其主,若真在战场上相遇了,当因公废私,更不会眷念亲情。”
诸葛瑾的话,令杨林颇为感慨,无论是诸葛瑾也好,诸葛亮也罢,都是乱世的牺牲品,若天下归一统了。那么两兄弟,就不会反目了。
不过诸葛瑾虽然忠心于东吴,但是对于东吴来说,现在却并不是进军荆州的时机,于是杨林说道:“诸葛先生,在下佩服你的忠心,但是对于进兵荆州之事,在下实在无能为力。
在下与诸葛先生的三年之约,还希望诸葛先生能够再拖延些时日。取荆州的计策,已经部署下去了,需要时日,才能见分晓。若诸葛先生执意于三年之约,大可以现在将在下的性命取走!”
杨林不顾自己的性命,在诸葛瑾面前颇为淡定。
而诸葛瑾也无可奈何。就算是杨林如此说,他也是不可能去取了杨林的性命的。
此次诸葛瑾来杨林府邸的目的。是为了让杨林劝说主公攻打荆州,杨林不肯。诸葛瑾也没有办法真的以三年之约来取了杨林的性命。
诸葛瑾知道,杨林对于东吴来说,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失去了杨林,东吴就如同损耗了十万大军一般,而且若是杨林有什么危险,相信东吴的主公孙仁也是会过问了。
于是诸葛瑾说道:“既然如此,瑾这就告辞了,虽然瑾不能让杨先生去说服主公取荆州,但瑾却是可以催促杨先生的,杨先生说,计策已经施行下去了,唯一需要的,便是时间,那么瑾就姑且再信杨先生一次,相信以杨先生的为人,是断然不会失信于人的!”
诸葛瑾在临走前,又嘱咐了杨林两句,杨林除了苦笑,别无其他表情。
所谓欲速则不达,当下时候还未到,荆州还不能够落入到东吴的掌管之下,当然,对于自己的计策,杨林也并不担心,因为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翌日,庞统从江北回来,来到了杨林的府中,与杨林密议。
嫣儿奉上可口的茶水,但是庞统忌惮于这位杨林的丫鬟,因此对嫣儿所泡的茶水,庞统一口未喝。
杨林笑道:“庞先生,常言道: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而布衣之怒,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庞先生可知道女子之怒是如何?”
杨林说得新奇,庞统道:“女子之怒,大概只是争风吃醋而已。”
杨林则道:“庞先生所言,正是在下心中所想说的,女子之怒,皆因吃醋而起,因此,当女子发怒之时,却也并不需要忌惮,因为女子虽然生气,实际上她却是爱护你的。”
庞统一听,立即就明白了。
而在一旁立着的嫣儿也是冰雪聪明,一听就懂,杨林的话,顿时令嫣儿满脸通红。
虽然与庞统之间的是非常机密的谈话,但是杨林却并没有回避嫣儿,而是让嫣儿在一旁伺候着,庞统也并没有在意。
此次,杨林与司马懿密谋,让曹操在自己的辖地内征兵,但事实上,前去应征的,却是来自于东吴近卫军的将士们。
五千近卫军的军士们,都受到了杨林的刻苦训练,因此个个精神抖擞,他们去应征,自然就被挑中了。
司马懿作为征兵的负责人,也向曹操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因此曹操便径直命令司马懿将所召来的五千军士用于战场上。
原本司马懿所率领的五千步卒,曹操对其并不抱任何的希望,曹操命令司马懿率领五千军士进攻张鲁的侧翼,一方面是为了搅乱张鲁的阵势,另一方面,是因为曹操并不看重司马懿此人,将司马懿和他的五千军士当做了弃子,就算司马懿战死,五千军士全军覆没也没有关系,只要能够扰乱张鲁的军队便可以了。
但是事实的情况就是,司马懿忠实的执行了曹操的命令,并且以军士的强横,完全将张鲁的部队给搅乱了,因此张鲁败象毕露,再也没有办法抵挡曹军的攻势,在退回汉中后,张鲁再无力抗衡曹军。只得选择投降。
汉中已定,对于在此战中大出风头的司马懿和他的部众。曹操也只是加以封赏,却不敢重用。因此在夺得了汉中之后,曹操便立即命张郃和夏侯渊去镇守汉中的各处关隘,至于司马懿的五千兵马,曹操只是令其在汉中休整待命。
当然,司马懿觉得并没有什么关系,反正他所率领的这五千步卒,并不是忠于曹操的,而是东吴的强兵。
现在,帮助曹操的目的已经达到了。这支军队如何使用,还需要向杨林请示一下。
司马懿虽然答应成为杨林的帮手,但是他毕竟是曹操的人是,所以与司马懿一同商议江北战事的任务,便由庞统接手了。
庞统作为杨林的代表,也圆满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现在,他正是来向杨林复命的时候了!
庞统一五一十的向杨林禀告道:“杨大人,多亏了司马大人的帮助。我军的近卫军混入到曹军的队伍中,并没有费什么工夫,现在,五千近卫军全都穿着曹军的军服。在汉中一带待命,若是杨大人有什么吩咐,大可传达给司马大人!”
因为目的已经达到了。这五千近卫军,孤悬在外倒不是什么好事。
近卫军可是杨林辛辛苦苦训练出来的一支强力的部队。若有什么损失的话,杨林一定会伤心的。
庞统又道:“杨大人。依我的看法,还是将五千近卫军都撤回来吧,当下兵荒马乱,军士们逃窜倒也不是什么稀奇事。”
不过杨林却摇摇头,道:“近卫军是我东吴最强的一支军队,虽然让他们混入到曹军中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但这对于近卫军的军士们,倒也不失为一种历练,当下东吴并无战事,这可是难得的实战的机会。
让近卫军的军士们打着曹军的番号,若东吴与曹操间有战事,那么他们大可以成为内应,到时候,定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杨林这么一说,庞统倒也颇为赞同,历朝历代,像这样用兵的将领,倒是破天荒的头一个,杨林派到曹军中的细作,足足有五千人。
嫣儿也笑道:“杨大人,你果然是天纵奇才,像这样的计策,大概也只有你一个人能够想出来!”
虽然是兵行险招,但是却对于东吴有莫大的好处,越是到了战争的关键时期,东吴安插在曹军中的五千军士,就越是能够发挥出决定性的作用。
庞统却道:“不过,这对于我方在曹军阵营中的帮手却要求极高,这司马懿究竟是何许人物,杨大人只和他见过一次面,就如此信任他?若是此人将杨大人的计策全都告知了曹操,那么我军的五千近卫军,可就会性命堪忧了!”
杨林笑道:“庞先生不必多虑,司马懿既然答应了成为我东吴的帮手,他自然会说到做到,因为他和庞先生一样,所追求之物,在曹操处并不能得到。”
“……”
庞统无言以对,不过他也知道,杨林识人向来是非常准确的,虽然庞统并不知道,杨林看人的准确,究竟有何种依据。
想当初,杨林看出了自己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新奇的事物,因此庞统心甘情愿的为杨林办事,至于这个司马懿,大概也是因为杨林给了他所想要的东西,他才会死心塌地的为东吴做事的吧?
庞统在得到了杨林的示意后,便要立即过江去告知司马懿,因为事情隐秘,庞统只能够亲力亲为,不敢假手于其他人,五千近卫军的性命,可全在一念之间了。
庞统告辞后,杨林便叫上嫣儿,前往蜀中一趟。
这并不是因为诸葛瑾的催促才使得杨林去蜀中的,是因为杨林早已经打算,在让庞统去给司马懿带去了自己的打算之后,他就要去蜀中的。
至于孙仁方面,杨林并没有亲自去请假,而是命人送了一封信,因为若是自己亲自去请假,说自己要到蜀中去,那么孙仁是断然不会允许的。
杨林这一次,同样是微服出行,只带了两名近卫军随行保护。
杨林此行的目的,自然就是成都,但是他却并没有径直前往成都城去,而是一路上走小路,饱览蜀中一带的景物。
自入蜀之后,山川险峻,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尽皆展现在眼前,杨林瞧着一段段崎岖的山路,叹道:“昔日高祖皇帝被封为汉王,入驻蜀中,项羽只是因为蜀中地势险峻,才将蜀中一带封给高祖的;可是项羽却没有想到,蜀中并非一无是处,此处易守难攻,若高祖按兵不出,只是安于现状,那么纵然是项羽想要高祖的命,也不是那么容易了。”
杨林一边说着,一边领着嫣儿向前走。
在经过了一段崎岖的山路之后,眼前的景致,顿时豁然开朗。
只见一片又一片肥沃的良田,粮食生长得极好,颗粒饱满,令人美不胜收。
杨林谓嫣儿道:“蜀中地处盆地,被群山所包围,虽然入蜀的道路并不好走,但是当入蜀之后,成都一带却是平原,群山挡住了冷空气,使得成都平原一带,气候温暖湿润,正是粮食生长的风水宝地,再加上都江堰的建成,使得土地的灌溉更加的易如反掌,蜀中一带被称为天府之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嫣儿对杨林所说的话,听得一知半解。
蜀中一带土地肥沃,不逊于江南水乡,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嫣儿从小就知道蜀中一带适合于粮食生长,但是她并不知道其缘由,而杨林所说的这些原因,嫣儿也只听懂了一部分。
此次前来西川,嫣儿原本以为杨林会径直去成都城内见吴湘叔侄的,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杨林却一路上游山玩水,现在,蜀中的奇山峻岭游完了,杨林又开始感慨蜀中一带的良田了。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杨林竟然开始吟诗了,虽然他所作的诗句并不工整,但是嫣儿却听得出来,他所作的是一首好诗,将蜀道的艰难非常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又走了几步,便能够看见蜀中一带的农人们了。
杨林又道:“嫣儿姑娘,你可知道作为我东吴的百姓,是多么的幸福!昔日刘璋骄奢淫欲,贪图享乐而大兴土木,使得民众们民不聊生,百姓们的赋税极重,而当刘备占了西川之后,百姓们原本以为刘备仁义,必定会减免赋税的,但是谁又能想到,刘备大义面前,以兴复汉室为重,为了强兵,刘备不但没有减免民众的赋税,反倒是多加收了。
而我东吴的主公,却是凡事为民着想的。江南本就是鱼米之乡,土地肥美,粮食多产,老百姓并不愁吃穿,而在番薯推行之后,就连一些贫瘠的土地上,都能够种植粮食了,百姓们的粮食吃都吃不完,就有了结余,这些剩下来的粮食,他们可以拿来卖钱,或者是用来交换一些生活的必需品。
当然,民众们所享受的地方,还不止这一点,如今主公又接连的见面东吴之地的民众的赋税,使农人们都过上了不错的生活,现在,东吴的财政来源并不仅仅局限于农业的来源,其更多的,是来自于商人们所缴纳的税收,农业和商业分庭抗礼,才是一个强国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杨林解释得非常的仔细,别说是嫣儿,就算是跟在杨林身后的两名近卫军,都能够听得很明白。
的确,现在的东吴,与孙权在位时候的东吴不太一样了,也许这样的国家,才是能够让百姓们安居乐业的国家,才是一个最为强大的国家!
第十三章败露
杨林一边走着欣赏着沿途的风景和良田,一边对蜀中一带发表着自己的感叹,嫣儿对杨林的话倒没有什么兴趣,不过身后跟着的两名近卫军却听得滋滋有味。
这两位近卫军,都是粗人出身,从来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天下,今日听杨林之言,果然不同凡响。
实际上近卫军们,对于杨林是非常佩服的,除了每每给近卫军们讲故事之外,杨林还经常给近卫军们讲一些他们所不知道的知识,这些知识,令近卫军们醍醐灌顶。
因此,近卫军们都觉得,杨林是一个莫大的宝库,只要有这个宝库在,就不愁没有有趣的事情,而杨林在名义上也是近卫军统领,近卫军们誓死的听从杨林的命令。
包括这一次,让五千近卫军混入到曹军中也是一样的,原本是非常危险的差事,但是近卫军们却自告奋勇,大丈夫建功立业,就在这毫厘之间……
几人又向前走了两步,便能够看见蜀中一带的农人们了。
只见在田里面的农人,却并没有在耕田或者除草,而是在用弹弓瞄准天上。
嫣儿问道:“杨林,他们在做什么?”
杨林笑道:“这些农人们,可都是在打麻雀呢!”
嫣儿虽然是杨林的丫鬟,但是对于蜀中一带发生的事情,却并不太清楚,因此才有此一问,而两名近卫军同样也对此感到陌生。
杨林解释道:“现在刘皇叔为蜀中之主,百姓们赋税极重,就算整日操劳,也朝不保夕。田里的收成,全看天吃饭,若是收成不好,那就只有饿肚子了。但是所幸的是,蜀中与东吴通商。在成都城内,东吴商会开了一家餐馆,名为东吴餐馆,东吴餐馆的头牌菜,便是东吴的国宴,而东吴的国宴,就是用麻雀来熬制的汤。
田里的收成是农人们决定不了的,但是他们却能够决定如何去生活,现如今,为了满足成都城内的富人们的需求。东吴餐馆中的麻雀需求量极大,而麻雀哪里是那么容易得到的,因此东吴餐馆就花大价钱收购,这才使得农人们都干副业去了,只要捉到一只麻雀,那么就能够吃到一天的饱饭,何乐而不为呢?”
嫣儿白了杨林一眼,杨林虽然说得头头是道,但是嫣儿却早已知道。这一切都是杨林的阴谋。
只是以嫣儿现在的知识面,还没有办法理解到蜀中民众这么做的危害。
“难道说,麻雀被捕捉光了,对蜀中会有伤害?”
嫣儿喃喃自语。却也只能想到这里了。
杨林赞许道:“嫣儿姑娘果然聪明,看来你身为女子,倒是上天不作美了,若你是男子。定能成为一位肱骨之臣!的确,若是蜀中一带的麻雀被农人们捉光了,那么蜀中一带。就离大祸不远了,只可惜,成都城内的官员们,却只看见了眼前的利益,而对于农人们捕捉麻雀充耳不闻,只有诸葛孔明瞧出了一些端倪,但是前线有战事,他便只能到前线去了。”
杨林说得颇为得意,蜀中即将大祸临头,不过此时此刻,时候还没有到,因此,没有任何一名蜀人有自觉……
嫣儿猜测着,以杨林的能耐,一定是设了诸多的迷局,才使得诸葛亮这么聪明的人无法找到其中的破绽,甚至于刘备派诸葛亮出兵汉中,说不定也是杨林的谋划!
几人又向前走着,甚是逍遥。
途中遇到一位拿着弹弓的农人,嫣儿问道:“大伯,你们这样子捕杀麻雀,真的好吗?”
农人却非常的不屑,道:“这是我们生财的方法,你这小丫头懂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