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混在东吴吃软饭(xi)-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于是杨林又道:“主公,虽然众将心中不满,但是此时攻荆州,对于我东吴,却并非良策,不利者有三:其一,刘备手下强将如云,若强攻荆州,只怕并不易得,纵然攻下了,我军也会损兵折将,到时候,若曹操趁虚而入,可如何是好?其二,我东吴夺荆州,好处却是不大,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若我东吴取了荆州,还要防御北方的曹操,如此得不偿失,倒不如让刘备去镇守荆州,为我东吴屏障。其三,我东吴正是休养生息之际,不宜干劳民伤财之事,还是以逸待劳,以图后事。”
杨林所说,倒是头头是道,众将力主出兵荆州,多半是争一口气,为了这一口气,而折损东吴的兵力,实在不是什么聪明的行为……
第十章吊唁
诸葛瑾颇为欣慰,因为朝堂之上,终于有人站在自己这一边了。
虽然不知道杨林反对向荆州用兵的具体原因是什么,但是他的话,诸葛瑾是举双手赞同的。
杨林之言,倒是令群臣们稍稍平静了一点了,于是孙仁问道:“杨林,你所说的三点,孤倒也是赞成,只是我东吴若是忍下了这口气,只怕刘备便会变本加厉,而我东吴,只怕会被天下人耻笑。”
杨林道:“主公,君子报仇,十年不晚,谁笑到最后,谁才是笑得最好之人!刘备急功近利,想要光复汉室,因此只顾攻城略地,却不管后方的发展,就算他占据了更多的城池,也是不能长久的。从今日来看,刘备取了荆州之后,下一个目标,便是益州了,东吴要向刘备出手,等他取了益州之后不迟。”
杨林所说的话,有一些令人含糊了。
除了少数人之外,大部分的臣工对杨林并不了解,只以为杨林是说书出身,因为受主公器重,才提拔为官的,而本事,杨林却是稀疏平常。
不过听他在朝堂上的一席话,倒是有理有据,至少在见识上,杨林颇有过人之处,只是他所说的方略,太过玄乎了,众臣现在,还来不及想到那一步去。
杨林又道:“主公,当务之急,是发展内政,与刘备之间,东吴实在不宜开战,东吴当前的敌人还是曹操,东吴应趁着曹操新败的机会,再讨一些便宜,不过,在那之前,微臣倒是想去荆州一下,与刘备谈谈。”
杨林自告奋勇,要去荆州吊唁,孙仁原本已经派了鲁肃去了,但是如果杨林也去,自然能将荆州之事处理得妥妥当当。
孙仁道:“既然如此,杨林,你就去荆州一趟吧。”
杨林又道:“主公,微臣还想让诸葛大人也一同前去,诸葛大人是刘备的军师诸葛亮的兄长,相信有诸葛大人在,一定能为东吴谋一些好处的。”
孙仁又准了。
在杨林的游说下,孙仁终于又坚定了不对荆州出兵的决心,而群臣和将领们,在听了杨林的话之后,也暂且打消了率兵攻打东吴的打算。
另一方面,杨林与诸葛瑾出使荆州,两人只带了少数随从,轻车简从,向荆州进发。
杨林与诸葛瑾同坐一辆车,在车上,两人促膝而谈。
诸葛瑾道:“杨先生,瑾真要谢谢你,若不是你力排众议,只怕我东吴已然对荆州用兵了,瑾的胞弟尚在刘备军中,我兄弟各为其主,在战场上为敌,实在是瑾不愿意看到之事。”
杨林笑道:“诸葛先生可别这么说,不才之所以力劝主公不对荆州用兵,并非是因为诸葛先生的胞弟在刘备军中,而是为了东吴的切身利益,当下对荆州动兵,有百害而无一利,因此不才反对,若是时机来了,孙刘双方利益不可权衡,那到时候,诸葛先生和令弟,还是会战场相见的。”
诸葛瑾叹了一口气,道:“各为其主,实在为难,但生逢乱世,大概也只能如此了。”
杨林所说的孙刘双方利益不可权衡,诸葛瑾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命看到,既然没命看到,诸葛瑾自然是不用担心了。
在一路上,杨林和诸葛瑾谈笑风生,时辰倒是过得挺快,只消两日,荆州城便到了。
由于荆州牧刘琦病死,因此荆州城内家家户户都挂挽联,为刘琦吊唁。
杨林和诸葛瑾入城,还没有去见刘备,却忽然听得有百姓议论纷纷。
一名满头白发的妇人说道:“刘琦公子正值壮年,怎么会就这么白白的死了呢?”
她身旁的另一位花白头发的妇人则道:“我听说是刘皇叔向刘琦公子的食物中下了药了,否则的话,刘琦公子怎会如此就死的!”
白发妇人又问:“刘皇叔不是好人吗,他怎么会做这样的事的?”
花白头发的妇人又道:“天下这么乱,哪来的好人?……这些话还是少说为妙,小心隔墙有耳。”
花白头发的妇人显然是意识到了杨林和诸葛瑾在旁边听着,于是也就住口了。
杨林和诸葛瑾继续向前走着,诸葛瑾叹道:“看来,就算是以仁义著称的刘皇叔,也免不了遭人口舌,杨先生,你难道也认为,刘琦是被刘备给毒死的吗?”
杨林笑道:“刘琦只是庸才,广有荆州之地,却无所建树,像这样的人,他是怎么死的,又何必去过问呢?刘备是好人也好、坏人也好,总之,他才是能与东吴抗衡的枭雄,东吴应当关注的,自然是刘备刘皇叔了。”
想想看,自己也曾经利用了刘琦,不过虽是利用,但是对于刘琦来说,却有莫大的好处的。
若是蔡夫人不死,刘琦是断然不可能当上荆州牧的,而刘琦这颗棋子,在赤壁之战中,也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
杨林再怎么闲,也不会去关心手中的棋子的生死的……
杨林与诸葛瑾二人,并没有立即去见刘备,而是在驿馆见了先一步来到荆州城的鲁肃。
鲁肃以吊唁的名义来到荆州,不过他的目的,却是为了东吴牟利。
三人盘膝而坐,鲁肃叹了一口气,道:“此次来荆州,肃原本想借着和刘景升的交情,说服刘备,与东吴平分荆州的,可是刘备却说,荆州是故人之地,若是将荆州拱手让与他人,恐怕会对死去的刘表和刘琦不敬,荆州的归属,应当从长计议。”
原本孙仁派鲁肃来,只是来吊唁故去的刘琦的,可是鲁肃却借着出使荆州的机会,破口婆心游说刘备,虽未成功,但是鲁肃的精神却是值得嘉奖的。
鲁肃是杨林在东吴最为佩服的人之一,除了有才能之外,鲁肃还内敛而不张扬,而更重要的,是无论东吴遭遇到什么样的磨难,鲁肃都是和东吴的命运站在一起的,而不是只顾自身的利益。
第十一章西川
杨林赞叹道:“子敬一心为东吴谋福,实在是众臣之楷模,在下佩服不已!不过,想必刘皇叔是不会那么容易将荆州给交出来的,子敬此举,只怕空手而回。”
鲁肃摇摇头,道:“肃也是为了荆州百姓,在来之前,肃就已然听到了一些风声了,诸将不满刘皇叔坐享其成,是以想要武力夺取荆州,但是两军交战,必有死伤,到时候,生灵涂炭,这又如何是好?而刘皇叔手下猛将如云,只怕也没有那么容易对付,我东吴若强攻荆州,恐怕会损兵折将……”
在群臣中,鲁肃是典型的以和为贵,不过,此种做法也并非全是好处。
杨林此次,倒是和鲁肃的政见一致!
杨林道:“子敬请放心,在下和诸葛先生在来之前,已然劝说主公,让主公放弃进兵荆州,所以孙刘两家,暂时不会兵戎相见的。”
鲁肃松了一口气,道:“如此甚好。”
不过既然主公已经放弃进兵,那么她为何还派来杨林和诸葛瑾两位重臣前来?鲁肃知道两人来必有深意,便问道:“不知杨大人和诸葛大人来此,所为何事?若肃有可以帮忙的地方,还请尽管吩咐。”
诸葛瑾看了杨林一眼,此次前来,全是杨林的主意,至于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诸葛瑾实在不知。
杨林见鲁肃和诸葛瑾都在等着自己回答,却并不着急,顿了一顿,才说道:“不瞒二位大人,此次在下向主公讨了个差事来荆州,一是为了吊唁刘琦公子,二则是为了和刘皇叔说些话,巩固孙刘联盟,仅此而已。”
诸葛瑾和鲁肃颇有些失望,原来杨林此次来荆州,并没有多余的事情要做。
见两位大人稍稍失落的表情,杨林却笑而不语。
翌日,杨林和诸葛瑾求见刘备,刘备见是东吴的重臣前来,立即以礼相待。
刘备在书房召见杨林、诸葛瑾二人,而在刘备身旁,只有诸葛亮一人随侍。
杨林和诸葛瑾向刘备行礼,诸葛瑾则和胞弟诸葛亮对视了一眼,两人虽是亲兄弟,但可惜现在各为其主,当先私后公,于是两人也不能在书房里打招呼。
刘备道:“两位尊使,还请代我向孙将军问好,今次刘公子病逝,实为不幸,东吴先是派了鲁子敬前来吊唁,随后又派来了你们二位,可见东吴对荆州格外友好,备寄望孙刘两家的友好能够继续下去,以共同抗曹。”
刘备一句话,就将杨林和诸葛瑾的言路给堵死了,因为孙刘两家友好共处,因此,杨林和诸葛瑾便不能伸手向刘备讨要什么。
不过这也是意想之中的事,杨林和诸葛瑾,也并没有想要想刘备讨要好处。
虽然气氛看起来非常的轻松,但诸葛亮却如临大敌,其原因,自然是因为有杨林在场。
诸葛亮可是知道杨林的厉害之处的,他不会无缘无故的来荆州,但是他肚子里究竟在盘算着什么,诸葛亮实在不知。
杨林道:“刘皇叔所言甚是,令在下茅舍顿开,今孙刘联盟,已在赤壁大败曹操,只是曹操虽败,但他根基稳固,是以短时间内,我们还奈何不得他!依在下之见,刘皇叔虽有荆州为家,但此地却并非长住之地,若想建立基业,刘皇叔还应取下蜀中之地,蜀中乃高祖发源之地,有帝气,刘皇叔若取了蜀中天府之地,必有实力与曹操抗衡。”
刘备和诸葛亮面面相觑,怎么杨林所说的,全是为自己着想的?
当初刘备三顾茅庐,请得诸葛亮出山,诸葛亮在茅屋之中,就曾对刘备说过此种策略,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建立基业,到时机成熟,选一上将,从荆州出兵,而刘备自领兵马出益州,两路兵马夹攻,成掎角之势,定能击败曹操,光复汉室。
现刘备已经占领了荆州的大部分土地,刘琦新死,膝下无子,刘备正是荆州牧的不二人选,荆州稳固,那么就可以进行下一步了,那就是取下西川!
虽然被杨林点出了自己心中所想,但是刘备却依旧心存疑虑,便道:“虽备也想取那西川,但想西川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真要攻下,只怕备无此能力,倒不如请孙将军进军西川如何?备定将鼎力协助的!”
刘备以退为进,不过杨林却也显得非常的谦恭,道:“刘皇叔何出此言?我东吴对西川,原本就鞭长莫及,又何必舍近求远呢?西川乃刘皇叔囊中之物,东吴断然不会干涉的,还请刘皇叔放心。”
见杨林所言非虚,刘备自然也理直气壮,道:“既然尊使这么说,那备就当仁不让了,只是西川并不好取,还请东吴借兵五万,与备一同进攻西川。”
此言一出,连诸葛亮都觉得有些过了,东吴已经承认了西川是你的囊中之物了,你却还变本加厉,又要借兵。
当初攻南郡之时,向东吴借兵两万,但是却拿东吴兵打头阵,折了数千兵马,而这一次,刘备却要借兵五万,这可算是东吴的全部兵马了!
诸葛瑾也觉得刘备厚颜无耻,道:“刘皇叔,我东吴哪有这么多兵马?若全借给你了,曹操来犯我领土,又拿什么去抵挡呢?”
刘备笑着没有说话,而是看着杨林,他知道,两位使者是以杨林为主,诸葛瑾充其量也不过是一名跟班罢了。
而杨林稍稍思索后道:“刘皇叔,兵马调动,在下是做不得主的,刘皇叔想要借兵,当与主公商议,若主公答应,别说是五万兵马,就算是将东吴的军士全借给刘皇叔,又有何妨?”
刘备连连摆手,道:“备只是随口一说,还请两位尊使不要介意,取那西川,备自然会只以本部人马前往。”
杨林又道:“刘皇叔乃当世豪杰,取西川之事,我东吴虽不能借兵于你,但是却能奉上一物,在下相信,此物定能对刘皇叔取西川有所帮助!”
第十二章协议
刘备奇怪道:“不知尊使送来何物?”
杨林道:“刘皇叔一看便知。”
说着,杨林就解开了随身携带的行囊,在行囊中,拿出一副卷轴,杨林上前一步,将卷轴放在刘备的书桌上。
随着杨林将卷轴一点一点的展开,卷轴的全貌顿时展现在了刘备的面前——这竟然是一幅地图!
杨林道:“刘皇叔,此乃西川地图,是在下偶然所得,颇为详细,相信刘皇叔要入川,此地图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刘备和诸葛亮长大了嘴巴,实在说不出话来。
要知道,攻城略地,若有一幅详实的地图,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杨林送来的这幅西川地图,对于志在取得西川的刘备来说,可以抵得上千军万马!
诸葛瑾也远远没有想到杨林竟然会将西川的地图平白无故的送给刘备,他难以抑制住心中的激动之情,骂道:“杨林,你身为人臣,却不为东吴着想,现竟然做出如此事来,西川的地图,何不献给主公,却拿来献给外人!”
诸葛瑾心情激动,说话口无遮拦,此一变故,倒是令刘备和诸葛亮没有想到。
诸葛亮知道兄长的脾气,若不是非常之事,他是不会如此激动的,也就是说,杨林的行为,在诸葛瑾的眼中,已经是对东吴的一种背叛了。
不过诸葛瑾在发火之后,就立即意识到自己失态了,于是赶忙退了两步,不再说话。
而刘备这才缓过神来,他看着杨林所送上来的西川地图,问道:“尊使,你送来这幅地图,对备有莫大的帮助,只是备却不知,你一而再,再而三的帮助我方,却不要任何回报,此是何意?”
刘备想一把将地图收下,但是在没有弄清楚东吴或者是杨林的目的之前,他也不敢贸然的接受杨林的好处。
而杨林却显得颇为平静,道:“刘皇叔,在下的所作所为,全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你取得西川,壮大实力,就能够与曹操抗衡,光复汉室指日可待,此与我东吴的目的是一致的,助了你们,便是在助东吴自己。”
刘备和诸葛亮还是不太信,没有丝毫表示。
杨林又道:“当然,我东吴帮助刘皇叔,自然也是有一些私心的,其一,则是希望刘皇叔和我东吴之间,永无战火,双方和平共处,共享富贵,其二,则是希望刘皇叔与我东吴做些买卖,互通有无。”
杨林所说的第一点,倒也无可厚非,不过这第二点,刘备却听愣了。
刘备奇道:“做买卖?难道说,孙将军已经开始做买卖了吗?”
杨林解释道:“刘皇叔有所不知,所谓的买卖,便是将自己家里的好东西卖出去,再将别人家的好东西买进来,天下之大,无奇不有,有些物事,东吴没有,便只有从别处买来。在下所说的买卖,并非仅仅是允许商人在两地自由行动,还包括在刘皇叔辖下领地开客栈、开茶馆。”
杨林说了一通,刘备却不甚明了,只得问诸葛亮,道:“孔明,你意下如何?”
诸葛亮道:“主公,互通买卖是好事,对于双方来讲,有百利而无一害,现孙刘联盟,正可以以买卖的方式,来活跃两家的钱粮,使彼此富足。”
虽然诸葛亮如此说,但是他却依然有些担心,因为以他对杨林的了解,他实在不像是只做好事的人。
然而即便如此,诸葛亮却怎么也找不出杨林话里的破绽,于是也只能对刘备说些软话。
刘备见诸葛亮也没了意见,便道:“既然是两家都好的事,备怎能不允,还请尊使回去告知孙将军,从今往后,只要是东吴的商人,在备的辖地里,可自由进出,备绝不阻拦。”
原本以为就此结束了,不过杨林却又拿出来几张宣纸,铺在了刘备的面前。
刘备问道:“尊使,这是何物?”
杨林道:“刘皇叔,虽有你的口头承诺,但口说无凭,我等当立一个字据,他日行事,可以此字据为依据,若一方反悔,另一方可向其追究责任。”
刘备见白纸黑字摆在自己的面前,觉得杨林有些小题大做了,自己向来一诺千金的,哪里需要立什么字据。
不过既然杨林已经将字据摆在自己的面前了,刘备也不能推脱,便开始看了起来。
杨林道:“此一张是承诺孙刘双方不交战的,孙刘联盟,只要曹操一日未灭,便存在于一日;另一张,是承诺双方辖地里的商人,可以自由进入,买卖商品,以及兴办实业等。”
杨林的协议倒是写得挺详细的,连方方面面的细微末节都考虑到了,刘备仔仔细细的看了一遍,文字中没有什么可疑的地方。
刘备看完后,又让诸葛亮看了一遍,诸葛亮看后,也没有觉得有什么问题。
于是刘备便用印,重重的盖在了协议上,杨林也用印,也盖在了协议上。
“你……”
诸葛瑾又怒了,他可没有想到,杨林的身上竟然带着主公的印玺,他是偷的,还是主公放心交给他的?
刘备和诸葛亮也颇为诧异,杨林这个人,果然不能以常理来推断,先是送地图,随后又签协议,而且此人连东吴主公的印玺都能搞到,可见不是寻常人。
在盖好印玺之后,杨林便将协议交到了刘备的手中,说道:“刘皇叔,只要有此协议,我们中的任何一方都是不能反悔的,此协议一式两份,我们各留一份,还请刘皇叔将协议收好,今后无论何事,好有个对照。”
于是刘备便将协议收好,而杨林也将自己的那两张协议收好。
随后杨林便告退,径直离开了书房,诸葛瑾虽然有一肚子怨言,但却不好在刘备面前发作,于是也跟着杨林离开了。
而刘备则赶忙将那张西川的地图小心翼翼的收好,这才是他最想要的东西!
第十三章三年
杨林与刘备签了协议,就再没有必要留在荆州了,隔日,便带着鲁肃和诸葛瑾,一同回东吴了。
三人同乘一辆马车,但是诸葛瑾看杨林的眼神却始终不对。
原本在昨日,诸葛瑾是可以和胞弟诸葛亮叙旧的,但是因为昨日杨林向刘备献西川地图之事,诸葛瑾一直耿耿于怀。
于是诸葛瑾婉拒了诸葛亮的邀请,独自一人在驿馆中喝闷酒,而后第二日,便随着杨林一同回柴桑了。
鲁肃原本想和杨林、诸葛瑾攀谈一阵的,但是见诸葛瑾表情不对,也不知道问题出在什么地方。
一路无话,直到出了荆州地界,鲁肃才想要打破尴尬,说道:“二位,现在已回到了东吴的土地上了,我等身为东吴之臣,在这里可以无话不然。”
鲁肃示意诸葛瑾,诸葛瑾这才不悦道:“子敬兄,非在下不想说话,只是这杨林所做之事,实在是太气人了,在下对他,实在无话可说!”
鲁肃对于之前发生的事,一无所知,这一次既然诸葛瑾点名说了,鲁肃便问杨林,道:“杨大人,诸葛先生所说的,究竟是何事?”
杨林笑道:“也无甚事,只不过是不才献了一张西川的地图给刘皇叔,好让刘皇叔取那西川。”
鲁肃一听,也是一惊。
对于攻城略地的一方,如果有一张军事地图,那简直就是如虎添翼了,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曹操得到了东西两川的地图,那么张鲁和刘璋,根本就没有办法抵挡曹操的大军。
而杨林有这样一张地图,他怎么会无缘无故的拿去献给刘备了,虽说刘备和东吴是盟友的关系,但是将这张地图献给孙仁主公,岂不是更好?
若是鲁肃亲眼见到杨林献地图,只怕会和诸葛瑾一样生气,但是事情已过了,再怎么做也无法挽回,于是鲁肃也没有那么气愤,而且转念一想,以杨林的心性,他不至于会做出有损东吴的事情来。
鲁肃试探性问道:“杨大人,莫非让刘备去取西川,也是你的计策之一?”
虽然鲁肃问得颇为可笑,哪里有送别人城池的计策?不过杨林却认真回答,道:“子敬,乱世之中,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而计策,能立即见效的,其实只是下策,而如果一项计策在数年之后才生效,且收效甚多,这样的计策,才算是上策。”
杨林的话依然很明了了,他献地图给刘备,完全是他的计策。
诸葛瑾的态度有一些缓和了,不过他还是以一副怀疑的眼神看着杨林,道:“杨大人,你说这是你的计策,可是在下却根本不懂,你要如何向刘备发难?”
杨林笑道:“刘备的军师诸葛亮,发明了一种九连环,此种九连环,环环相扣,一环与一环之间甚是紧密,没留丝毫破绽,不才的计策,正是连环之计,先让刘备去取西川,再与刘备签订互不侵犯的协议,再让刘备准许东吴商人在自己的辖地里通商,计策已在路上,刘备中招,只是早晚的事。”
杨林说得信誓旦旦,诸葛瑾却依然不信,问道:“杨大人,照你这么说,你的计策一定是非常高明的,可是你的计策,究竟会起到什么样的效果,还请杨大人明示。”
诸葛瑾依旧认为,将西川的地图献给孙仁主公,所得到的利益一定比献给刘备来的多,现在,杨林只是许下一句空头的承诺,他的计策所能够得到的利益,实在是无法估量。
杨林道:“诸葛先生,不才与主公,是生死之交,早些主公被逼嫁于曹操,不才还为主公挨过一顿板子,差点死掉,今主公终于手掌大权,正是图谋天下之时,不才又怎么会背叛主公呢?不才对主公忠心一片,可昭日月,无论不才对外做出任何事情,都是对东吴有利之事!”
诸葛瑾依旧不说话,对杨林所言不置可否。
杨林见此情况,便狠下心来说道:“诸葛先生,话既然已经说到这份儿上了,不才也只能明说了,不才送地图给刘皇叔,再让商人与刘备互通有无,所为之事,便是天下!荆州只是一个小地方,不才向诸葛先生保证,不出三年,定让刘备将荆州之地拱手相让!”
杨林夸下海口,鲁肃和诸葛瑾都是一惊。
鲁肃道:“杨大人,荆州之事,需从长计议,若事不可为,便不用勉强,刘备以汉室宗亲自居,他又怎么会将荆州拱手相让,纵是率兵去取西川,他也会留强将镇守荆州的,我东吴想要取,只怕没那么容易。”
鲁肃话刚出口,便忽觉不对,因为杨林既然已经和刘备签了互不侵犯的协议,东吴又怎可背信忘义,率兵攻打荆州呢?因此鲁肃实在不知道,杨林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诸葛瑾则道:“三年之内,让刘备将荆州拱手相让,这怎么可能?杨大人,你凭什么让他将荆州送你?”
杨林笑道:“子敬,诸葛先生,不才虽没什么本事,但是说话还是算话,不才定不会做那失信之人,因此,不才在这里向两位大人保证,三年之内,定让荆州划入东吴的领土!”
诸葛瑾道:“杨先生,口说无凭,既然你说三年之内会取荆州,那么若是取不了荆州,又当如何?”
杨林坦然道:“不才做事,向来信守承诺,今日不才就在两位大人面前将性命押上,若是三年之内,荆州还在刘备手中,那么不才这条命,就交给两位大人处置,如何?”
此言一出,鲁肃和诸葛瑾面面相觑,为了一句不知道是否能够实现的承诺,杨林竟然敢将性命押上,可见他对于取荆州之事,的确是胸有成竹。
而诸葛瑾听了杨林的话后,也对杨林再无怨言,道:“杨先生何须如此,既然杨先生以性命相赌,那么在下也在此处立誓,若是三年之内,杨先生将荆州纳入东吴领土,那么在下之后,便以杨先生马首是瞻,绝不食言!”
短短的一席话,使得刚才还格格不入的两人,瞬间成为了莫逆之交。
第十四章丰收
杨林回柴桑,便收到了一个好消息。
张纮托人来告知杨林,他让自己帮的忙已经帮到了。
播种下去的番薯,大获丰收,其产量之高,令人瞠目结舌。
除此之外,番薯的味道特别,深得农人喜欢,而番薯的种植,不需要在良田里播种,在土地贫瘠的山里也能够播种,也就是说,番薯的种植,不会占用到现有的耕地。
张纮也是明白事理的人,他知道番薯的种植成功,对于东吴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现在,再也不用担心东吴的百姓吃不饱肚子了,民心稳定,正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所必须的条件。
既然番薯种植成功了,那么接下来,究竟是将番薯销往江北一带,还是收进自家粮仓?
若是平日,杨林一定会亲自去张纮府上,与张纮面议此事的,但是现在杨林事急,便只能嘱托前来传信之人,道:“请告知张大人,收获的番薯,只能分与东吴百姓,或存于府库,不可对外销售。”
在讲明了之后,杨林便径直进宫面前孙仁。
孙仁在书房接见杨林,并屏退左右,只留杨林一个人在。
杨林道:“仁,此去荆州,我已经让刘备签了协议了,现协议在此,从今往后,刘备便会被我东吴牵着鼻子走了。”
说着,杨林将签好的协议拿到了孙仁的面前,又将印玺还给了孙仁。
孙仁苦笑道:“杨林,当时你对我说,要将西川的地图送给刘备,又要和刘备签什么和平的协议,若是被诸将知道了,只怕会扒了你的皮,不过我却是知道的,你所做的事虽然怪异稀奇,不可理喻,但是每一次,却都会受到奇效,因此这一次,我也就顺了你的意思。”
无论是送地图给刘备之事,还是与刘备签协议之事,都是杨林事先告知孙仁的,若非如此,孙仁的印玺也不会在杨林身上。
孙仁又道:“只是,我并不知道,东吴究竟靠什么去约束刘备,仅仅靠这两张纸吗?以刘备的为人,若是协议对他不利,他是不会遵守的,到时候,只要翻脸不认便可以了。”
杨林笑道:“仁,协议中的内容,都是对刘备有利的,纵然是他的军师诸葛亮,也只能从协议中看到有利的一面,不过,正所谓福兮祸所依,天底下没有绝对的好处,在刘备被利益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他便已经掉入东吴的圈套之中了,到了那个时候,只怕他再想反悔,也来不及了。”
杨林的话,孙仁自然是听不懂的,不过既然是杨林所说的,那么孙仁就无条件相信。
孙仁道:“既然如此,此事就由你来张罗吧,不过,凡事也并非一帆风顺,若是刘备不入套,也不必勉强,顺其自然便可。”
孙仁话里的关切之意,杨林也听得真切。
杨林苦笑着说道:“不过,我已经在诸葛瑾和鲁肃的面前夸下了海口了,若是三年之内取不回荆州,便提头来见。”
孙仁“噗嗤!”一笑,道:“瞧瞧,瞧你干的好事,若真如此,只怕要我这个当主公的,拉下脸面去给你求情了!”
两人笑了一阵,杨林便言归正传,道:“仁,有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我命张纮张大人去播种下去的番薯,已经丰收了,照这样下去,我东吴的民众,将再也不会缺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