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中国帝王后宫私生活之谜全纪录-第2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宗死后,宦官便立李怡即了帝位,是为唐宣宗。等到宣宗即位以后,仿佛换了一个人,朝廷大臣才看清他以前隐藏起来的刚毅决断。宣宗尊生母郑氏为皇太后。  现在儿子宣宗即位,郑氏也母以子贵成了太后,多年的委屈一齐涌了上来。宣宗从小看着母亲挨打受气,所以对郭氏暗中怀恨已经很久了。郑氏说宪宗的暴崩郭氏也参与了预谋,宣宗越想越悲恨,几乎视郭氏为仇人,只要有机会就当面讥刺嘲讽。此时的郭氏年力已衰,而且一向被人尊崇惯了,哪里经受得起宣宗在精神上的冷遇虐待,一时间也悲感交集,觉得人生无聊。一天从勤政楼上飞身要跳下,多亏身后的侍女将她抱住。估计她不是真的想死,不过是做给宣宗看,她若真的想跳楼侍女不可能拦住。宣宗听到这件事更加仇视郭氏,当天夜里郭氏忽然死去,宫中的谣言四起,都说是郭氏服毒自尽。  这件事让宣宗在舆论上极为被动,也使他更加愤怒,禁止郭氏酆葬宪宗陵。太常官王纻奏请宣宗应该将郭氏葬酆宪宗的陵墓,宣宗勃然大怒,贬王纻为句容令。一直到了唐懿宗咸通年间,才将郭氏与宪宗合葬在一起。    
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1)
唐僖宗(862~888年),即李俨。唐代皇帝。懿宗子。公元873~888年在位。处封晋王。十二岁时受宦官刘行深、韩文约拥立。即位后专务游戏,称宦官田令孜为“阿父”。乾符元年(874年),关东旱饥,州县继续催征勒索,爆发王仙芝、黄巢起义。广明元年(880年),黄巢攻入长安,逃亡成都,黄巢起义失败后,他于中和五年(885年)还京师。数月,即再奔凤翔,旋又走兴元(今陕西汉中东)后又返京,但此时朝廷孤弱,藩镇之患近在肘腋,已成岌岌不可终日之势。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  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也许是最凄苦无奈也最浪漫温馨的故事了。“红叶题诗”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诗》里记当事人为顾况,《云溪友议·题红怨》为卢渥,而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成了进士李茵,人名虽各不同,但内容大同小异。  据《云溪友议》记述,宣宗时,舍人卢渥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御沟旁,看见一片红叶,上面题有这首诗,就从水中取去,收藏在巾箱内。后来,唐宣宗李忱裁减宫女,准许宫女嫁百官司吏。他娶了一位被遣出宫的姓韩的宫女。一天,韩氏见到箱中的这片红叶,幽幽地叹息道:“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想不到郎君收藏在此。”  另据《本事诗》记述,天宝年间,顾况在洛阳时暇日与一二诗友游于苑中。一位宫女在梧桐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顾况得诗后写下:“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从上游流入宫中。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桐叶上见诗一首,诗云:“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故事很凄美,但她没有韩氏那么走运。  而在《北梦琐言》里,却演化成了人鬼相恋的悲剧故事:进士李茵是襄阳人。一次他游御苑,见一片红叶自御沟中流出,上题诗:“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茵将红叶收贮在书箱里。后来僖宗在藩镇之乱中到了蜀地,李茵奔窜到南山一个老百姓家。见到一个流落人间的宫女,她说自己是宫中的侍书,名叫云芳子。她很有才学,李茵和她交往日深后,云芳子发现了那片红叶,哀叹说:“此妾所题也。”于是同行到蜀地去,一路上云芳子详细讲述了宫中的事。到了绵州时,一个宦官认出了她,宦官问:“你怎么跑到这里来了?”逼令她上马,强行带走,李茵十分难过,但又无可奈何。那天晚上他宿在旅店里,云芳忽然进来了,她对李茵说:“妾以重金贿赂了中官,今后我可以跟你走了。”佳人失而复得,李茵欣喜难以言表。于是两人相伴回了襄阳。几年后,李茵得了病身体消瘦,有个道士说他面有邪气。这时云芳子才对他说了实情:“那年绵竹相遇。妾其实已死。感君之深意,故相从耳。但惜人鬼殊途,不敢再连累君。”说毕置酒与李茵对饮,酒后飘然而去,遂不知所终。  缘分多是三生注定,当事者也会惘然。然而有运气得以结缘民间的宫女毕竟极少,或者外人处于同情和想象而加以虚构,使传说经不起推敲。但许多宫女一生最好的光阴在寂寞的深宫中被埋葬,这种漫长的煎熬却非外人可以体会。除清朝以外,历代宫女多为终生在宫中服役,元稹的《行宫》即有“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的句子。从十六岁的懵懂少女到六十岁衰痴老人,流年只在暗中偷换,不知这意味着什么。    霸气书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深宫怨妇红叶寄情之谜(2)
清代洪昇有戏曲《长生殿》,其中“窥员”一出写宫女偷看玄宗与杨玉环同浴,先假借宫女之口说:“自小生来貌天然,花面;宫娥队里我为先,归殿;每逢小监在阶前,相缠;伸手摸他裤儿边,不见。”两名宫女看得正兴起时,一名太监上前调笑:“两位姐姐看得高兴呵!也等我们看看。”宫女说:“我们侍候娘娘洗浴,有什么高兴?”太监笑说:“只怕不是侍候娘娘,还在那里偷看万岁爷哩!”戏谑的背后其实更多是无尽的心酸。  帝王一时高兴,可能成全某一个宫女,但不可能成全后宫几万宫女。梁祝能在死后化蝶,孟姜女寻夫能把城墙哭倒,民间故事里的爱情,多数都有比较浪漫的结局。也许因为现实中这样完美的结局太少了,才在故事里加以弥补。    
梁太祖的情爱之谜(1)
后梁太祖(852~912年),即朱温。五代时梁王朝的建立者。早年曾参加黄巢起义,后叛变降唐,官至宣武节度使,封梁王。其势力渐大后,于天祐四年(907年)代唐称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其后期淫乱暴政,于乾化二年(912年)被其子友珪所杀。  五代时的梁太祖朱温残虐成性,但其妻张氏却聪敏贤惠,被称为“五代第一贤后”,而且有生之年与朱温琴瑟和谐,个性差异如此分明的夫妻是如何堪称佳偶的?很是令人费解。  朱温是宋州砀山县午沟里人,排行第三,小名叫朱阿三,其父朱诚是个私塾先生。相传朱温出生的那天夜里,所居的屋顶上,有红光上腾,几里之外都能看见,乡邻都相顾失色,同声呼叫:“朱家起火了!”当下汲水挑桶到朱家去救火。谁知庐舍俨然,只有初生婴儿的啼哭声,众人都十分惊异,都说朱家的这个孩子很不寻常。  朱温兄弟三人,在幼年时失去了父亲,母亲携他们寄住在萧县人刘崇家里做佣工。朱温渐渐长大,好逸恶劳,以雄勇自负,乡人都很讨厌他。刘崇因为朱温懒惰,经常用鞭杖抽他。只有刘崇的母亲可怜朱温幼小,常为他栉发,并劝诫刘崇:“朱三不是常人,你要善待他。”刘崇问原因,刘母说:“我曾见他熟睡的时候,变成了一条赤蛇。”然而刘崇并不相信。  一天,朱温把刘崇家的饭锅偷着背走了。刘崇追住朱温,又准备狠狠地揍他。刘母又出来说好话,刘崇才罢手。刘母劝朱温说:“你都这么大了,不该再这样,你若不愿耕作的话,又能做什么呢?”朱温回答:“儿平生只会骑射。不如给我弓箭,到深山里猎些野味。”刘母点头说:“这也好,但不要惹祸!”接着取了旧时弓箭,交给朱温。  从此朱温每天在深山里追逐野兽,他身手矫健,就是像鹿这样善于奔跑的野兽,他也能徒步追取,手到擒来。刘崇家的庖厨,野味多得放不下。刘崇也暗暗佩服朱温的本领。朱温的兄长朱存也向刘崇要了弓箭,与朱温同去追马逐鹿。朝出暮归,没有空手回来的时候,这样的日子令朱温也觉得很是逍遥自在。  一天,驰马不觉到了宋州的郊外,晴空万里,一碧如洗。这时有数百士兵,拥着两乘车在朱温身边经过,车子过处,留下袅袅的香气,朱温情不自禁地策马随在后面。香车曲折走在山路上,不久绕过山麓,在绿树阴浓中,露出一角红墙。两乘车停住,由侍婢扶出两个人。一个是年纪半老的妇人,另一个是十七八岁的女子,生得姿容清秀,举止典雅。  原来母女二人是入寺进香的,朱温与其兄也跟了进去,走到近前,确实是绝世无双的姿色。母女二人进香完毕,又乘车绝尘而去。  朱温向僧人打听,才知道是宋州刺史张蕤的妻女。朱温惊讶地说:“张蕤原是砀山富室,与我同乡,他现在还在做宋州刺史吗?”僧人说:“听说他也快要卸任了。”  朱温与朱存出了寺庙。路上朱温一直沉默不语,忽而问朱存:“二哥!你可知汉光武帝的故事么?”朱存问什么事,朱温说:“汉光武布衣时,曾自叹‘为官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后来如愿娶得阴丽华。今天所见的张氏女,即使当年的阴丽华,也不过如此罢了!”朱存笑骂:“你一个癞虾蟆想吃天鹅肉,真是自不量力!”朱温奋然扼腕说:“英雄不在贫贱,怎知我不如刘秀!”朱存笑得越发厉害:“你真是痴!你我寄人篱下,能图个饱暖,已算幸事,还想什么光武帝阴丽华!全是白日梦,难道平空就能掉下好事么?”  朱温说:“今唐室纷崩,中原逐鹿,王仙芝起事濮州,黄巢也起应曹州,你我不如去随他,何必再在此埋没一生!”朱存也颇为心动。兄弟两个便辞别刘母,入了黄巢的军营。  当时唐僖宗乾符年间,关东饥馑,黄巢起于曹州,饥民附从者数万。朱温以力战屡捷,补为队长。朱存乘势掠夺貌美的女子充作妻房。朱温仍惦记张蕤的女儿,因此一直独身未娶。  朱温纵横沙场,有万人不敌之勇,遂深得黄巢的信任,倚为亲信。他为了得到张氏女,怂恿黄巢攻宋州。黄巢便给他数千兵,进围宋州城。不料宋州刺史张蕤早已离任,后任的守吏坚守城池,朱温久攻不下,也没有心思再打,遂撤兵了事。  唐广明元年十二月甲申,黄巢兵陷长安,称大齐皇帝,改元金统,遣朱温领兵屯于东渭桥。中和元年二月,复令朱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不久攻下了南阳。六月,朱温回归长安,黄巢亲自在灞上迎接。  中和二年黄巢欲东出略地,令朱温为同州防御使,使他自己决定攻取。朱温由丹州南行,攻下左冯翊,又攻陷同州。多年战乱,民间村落已尽成瓦砾。老弱填于沟壑,壮丁多战死,女子多被掠取糟蹋。  朱温平时掠得的美女已不下千人,但除却巫山不是云,他只对张氏女念念不忘。缘分一事就是那么凑巧,张氏女因战乱流落到同州,为朱温部下所掠取,进献给朱温。朱温一看正是寤寐以求的佳人,虽然衣衫褴褛,却掩不住倾国倾城的姿色。  朱温不禁失声道:“你是张刺史的女儿么?”张女低声称是。朱温连声请起,张女含羞称谢。朱温复问她的父母亲族。  张女流泪说:“父亲已去世,母亲也失散,小女流离至此,还幸亏遇见将军,顾全乡谊,才得苟全。”朱温叹息说:“自从宋郊相见,倾心已久,一晃数年,原以为此生天涯相隔,不料今日又复遇卿。我已私下立誓,娶妇不得如卿,情愿终身不娶,今日只待卿一语可矣。”    
梁太祖的情爱之谜(2)
张氏禁不住两颊羞红,俯首无言。朱温命婢仆将张氏安置别室,选择了一个吉日,正式成婚。到了婚期,张氏打扮得娇艳夺目,宛如天仙,朱温平生夙愿得偿,携张氏的柔荑拥入帐帷,洞房花烛曲尽绸缪,种种好处自不必说。  河中节度使王重荣屯兵数万,以图兴复唐室。朱温正与王重荣接邻,屡次被王重荣所败,遂请黄巢支援。表章被黄巢的左军使孟楷所扣下。这时朱温又听说黄巢的形势日蹙,将校离心,知道他不会长久,他思忖日久,于是投降了王重荣。僖宗诏授朱温为左金吾卫大将军,任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为朱全忠。  中和三年四月,朱温与诸节度使收复长安,当时他只有三十二岁。后黄巢被灭,黄巢手下名将霍存、葛从周、张归厚、张归霸都匍匐于朱温马前,朱温将他们收为己用,并追逐黄巢残部东至于冤句。  朱温遣人去萧县刘崇家迎接其母王氏及刘崇的母亲。刘崇家在山野僻乡,几乎与世隔绝。自朱温兄弟离去后,转眼五年没有信息。王母时常惦记儿子,四处向人打听,有的说是做了强盗,有的说早死在岭南。使者到了门前,车马喧腾,吓得村民都弃家逃走,还以为强盗进村劫掠。使者进了家门,说奉节度使命来迎王母及刘母。王母心虚胆怯,还以为两个儿子做了强盗,官府来搜捕家属,吓得六魂无主,惶恐走避,藏在灶下发抖。刘母略有胆识,出去问明使者,才知朱温已做了节度使。王母依旧不信,对刘母说:“朱三落魄无行,做贼早死了,这是怎么回事?”使者便再述了朱温的情形,王母一时悲喜交集。  张氏贤明有礼,而且分析政事往往精辟,有独特见解,朱温遇事必先问张氏然后施行。一次朱温出兵行军在中途,张氏不以为然,遣一个下人往召朱温,朱温如期而至。  朱温为人凶残无比,动不动就处死将士,朱温用兵法令严峻,每次出战,一个分队主帅若出战而不回来的,其余士兵一体处斩,称作“跋队斩”。因此战无不胜。手下健儿不耐酷法,多窜匿州郡,朱温疲于追捕,下令全军纹面,健儿文面自此开了先河(据《五代史补》)。但朱温对张氏往往敬爱有加。每次军谋国计,必先听从张氏的意见。朱温时时暴怒杀戮,张氏加以救护,许多无辜的人因此得以保全。  郴王朱友裕攻徐州,在石佛山大破朱瑾,朱瑾逃走,而朱友裕舍弃不追,朱温因此大怒,夺了朱友裕的兵权。朱友裕惶恐之下逃亡山中。张氏悄悄派人教朱友裕回来,朱友裕入见朱温,拜伏在庭院,泣涕请死,朱温大怒,让左右推出斩首。张后来不及穿鞋,赤足走到庭中持着朱友裕的手流泪说:“你回来难道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谋反么?”朱温也回味过来,便原谅了朱友裕。  朱瑾战败逃走,其妻子被朱温掠取。张氏在封丘迎接朱温,朱温将这件事告诉了她。张氏见到朱瑾妻,朱瑾妻下拜,张氏也还拜,并凄然说:“兖郓与司空本是同姓,兄弟之间,以小故兴干戈,而致使姐姐你落到这等地步,若不幸汴州失守,那妹妹我也会和你今天一样了!”说着泪流满面。朱温也很感动,自己也愧对朱瑾。当初若没有朱瑾的相助,他也没有力量大败秦宗权。这次不过借口指责朱瑾诱降自己的将士才出兵兼并,若再强占他的妻子有些说不过去,况且也怕张氏不高兴,不如顺水推舟做个人情。于是朱温将朱瑾妻送到寺庙里做了尼姑。张氏常让人给她去送衣食。  文德元年,僖宗任命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诸镇之师,皆受朱温节制。黄巢虽灭,但唐室益弱,诸道州兵不为王室所用。各地藩镇在镇压黄巢过程中,乘机扩大势力,争夺地盘,唐王朝已经名存实亡。文德元年三月,唐昭宗即位。朱温在连年争战中渐渐积蓄力量,此时已上挟朝廷,下制诸侯,废唐称帝朝夕之间的事。  天祐元年,张氏病重。当时唐室大权,尽归朱温,朱温正要迫昭宗禅位,得知张氏重病的消息,连夜兼程回汴探妻。张氏已是瘦骨如柴,昏迷不醒。朱温痛哭失声,张氏惊醒,勉强睁开眼睛,看见朱温立在榻前,便凄声说:“妾将与君长别了。”  朱温悲咽难言,握住爱妻的手,恻然说:“自从同州得遇夫人,已二十余年,今已大功告成,转眼间将登帝位,满以为与卿同享尊荣,再做几十年夫妻,不料卿一病至此,可如何是好?”  张氏流泪说:“人生自有生死,况妾身列王妃,所得已过多,还奢想什么意外富贵,只是君受唐室厚恩,不可骤然废夺。试想从古到今,太平天子能有几个?”  朱温随口说:“时势逼人,不得不这样。”张氏叹息说:“君既有鸿鹄之志,非妾所宜知,但妾有一言……”张氏喘息半晌,接着说:“君人中英杰,妾无他虑,惟‘戒杀远色’四字,请君留意。”说着不禁气涌痰喘,深夜后撒手离世。朱温失声大恸。汴军也人人垂泪,因为朱温生性残暴,杀人如草芥,只有张氏能以柔克刚,时加婉言规劝,从而挽救了无数将士的性命,军士赖她得以存活的不知有多少。可惜张氏死得早,从此朱温渐渐荒淫,无人可制。  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举兵逼京畿,朱温请昭宗迁都洛阳。唐宰相崔胤,始知朱温有异图,便召募六军十二卫,密为防御,又与京兆尹郑元规等,缮治兵甲,日夜不息。朱温深知其意,阴使其麾下应崔胤之募兵,崔胤却一点都不知道。朱温的侄子朱友伦,在京中典禁军,因击坠马而死。朱温借此遣侄子朱友谅带兵入都,胁昭宗迁都洛阳,并捕杀崔胤、郑元规。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霸气书库

霸气书库(Www。87book。Com)免费TXT小说下载
梁太祖的情爱之谜(3)
朱温派人把长安的宫室、官府和民居全部拆光,把木料沿河运到洛阳,逼迫长安的所有吏民迁到洛阳。昭宗已同傀儡,到了洛阳,何后哭着对朱温说:“此后大家夫妇,委身全忠了。”据《五代史阙文》,以前朱温迎昭宗于凤翔,昭宗假装鞋带脱落,对朱温说:“全忠为吾系鞋。”朱温不得已,跪下系结,汗流浃背。当时昭宗身边还有卫兵,昭宗的意思是让左右擒朱温而杀之,但左右没有敢动手的。此时朱温将昭宗禁卫全部除去。当时崔胤所募的六军兵士都亡散并尽,从昭宗东迁的,只有诸王、十几个小黄门以及打毬代奉内园小儿共二百余人,朱温也将他们全部坑杀。谋士李振,绰号“猫头鹰”,因考进士不成,十分痛恨朝臣。他对朱温说:“这些人平时自命清高,自称‘清流’,不如扔到浊流里去。”朱温便在一个深夜,把三十多名朝臣扔到了黄河里。朝中王公缙绅为之一空。  天祐元年八月朱温令养子朱友恭、右龙武统军氏叔琮、枢密使蒋玄晖弑唐昭宗于椒殿。改立昭宗第九子辉王李祚为帝。然后诿罪朱友恭、氏叔琮,将他们斩首塞责。李祚年仅十三岁,是为宣帝。天祐四年四月,宣帝禅位于朱温,从此唐朝彻底灭亡。朱温改国号为梁,追册已故的张氏为贤妃,不久又追册为元贞皇后。  北方沙陀人李克用与朱温势力相当,形成对峙。朱温晚年更加凶残好色,甚至连儿媳也不放过。因宠爱养子朱友文的妻子,欲立朱友文为帝。他的儿子朱友珪的妻子也曾被朱温宠幸,朱友珪之妻得知朱温要立朱友文为帝的消息后,急忙转告了朱友珪。  朱友珪易服悄悄进入左龙虎军,见到统军韩珪,将朱温欲立朱友文的事告诉韩珪。韩珪见功臣宿将多以小过错被诛,自恐不保,遂与朱友珪合谋。韩以牙兵五百人与控鹤士卒若干埋伏于禁中。夜里斩门而入,到了寝殿,内侍宫女皆惊骇散走。朱温惊起问:“反者是谁?”朱友珪冷笑:“不是别人。”朱温怒骂:“我本来就怀疑你,恨不早杀。你悖逆如此,天地岂能容你!”朱友珪也对骂:“你这乱伦的老畜生,早应碎尸万段了!”朱友珪的仆夫冯廷谔持刀刺进朱温腹部,刀刃从后背出来,肠胃全流出来,血流满床。朱友即帝位,不久梁朝被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所灭。  朱温遇张氏的故事在话本小说《大宋宣和遗事》及新旧《五代史》里均有记叙。旧《五代史》引《北梦琐言》云:“梁祖魏国夫人张氏,砀山富室女,父蕤,曾为宋州刺史。温时闻张有姿色,私心倾慕,有丽华之叹。及温在同州,得张于兵间,因以妇礼纳之。”《五代会要》:“太祖皇后张氏早崩,开平二年,追封贤妃,至乾化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追册曰元贞皇后。”关于对张氏的评价,《北梦琐言》云:“张既卒,继宠者非人,及僭号后,大纵朋淫,骨肉聚耰,帷薄荒秽,以致友珪之祸,起于妇人。始能以柔婉之德,制豺虎之心,如张氏者,不亦贤乎!”朱温一生杀人如草芥,决非开创基业的明君,人称刘邦、朱元璋也是一副流氓脾气,但刘邦、朱元璋做皇帝前多能折节事人,这一点朱温远远不及。朱温治军多用酷法,这样的人绝不会长久。朱温之所以一段时间内在北方纵横无敌,张氏对他残暴性格的克制未尝不是很重要的原因,当然还有包括天时地利在内的一点点运气。    霸气书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闽王命丧九龙帐中之谜(1)
王延钧(?~935年)五代时闽国国君。公元926~935年在位。光州固始(今属河南)人。王审知次子。天成元年(926年)与审知养子延禀起兵杀兄延翰,自称威武留。三年,受后唐封为闽王。长兴四年(933年)称帝,国号闽,建元龙启。后被子昶及皇城使李仿所杀。  陈金凤生于唐末,是福清万安人氏。她的父亲侯伦,少年时仪表丰绰,是个标准的美男子。福建观察使陈岩有断袖癖,就将侯伦做了男妾,起居与共。因此侯伦得以出入陈家的闺房内室。陈岩的小妾陆氏因被丈夫冷落,便与侯伦私通。不久陈岩死,他的妻弟范晖自称留后,陆氏便又托身范晖,不久生下一女。生女的那天夜里,她梦见飞凤入怀,因此取名金凤,冒姓陈。陈金凤实为侯伦与陆氏所生,由范晖收养。  王审知入闽攻杀范晖,陈金凤母女流落民间。陈岩的族人陈匡胜收留了她们。梁开平三年,王审知封闽王,选良家女充后宫。当时陈金凤年方十八,妙曼窈窕,善歌舞,通音律。王审知听说后,便召为才人。陈金凤一入宫就被王审知宠幸。  后唐同光三年,王审知死,其子王延翰之继立。王延翰妻崔氏,样貌丑陋而性情凶残,并妒嫉心极强。凡宫女长得美的,皆被崔氏幽禁别室,手脚系上罪犯戴的木械。又刻木头为人手,用木手击打那些美人的面颊,又以铁锥刺她们的手臂。一年中为此而死的有八十四人。当时陈金凤审时度势,早已乞身为尼,因此得以幸免。  第二年,王延翰被周彦琛所杀,王审知次子王延钧继立。王延钧初娶汉主女清远公主,清远公主有美色,但不幸早逝。继娶的金氏、刘氏,皆贤惠而得不到宠爱。后宫美女多被崔氏折磨而死,活下来的大多是姿色平庸的。看到王延钧的不悦后,内侍李仿极口称誉陈金凤姿色超绝。王延钧便在紫宸门宣见陈金凤,当夜命陈金凤侍寝。这一夜陈金凤娇喘吟吟,曲意奉迎。王延钧已娶过两妻,却从没有尝过这般滋味。王延钧大悦,第二天便封陈金凤为淑妃。  长兴三年,王延钧僭称皇帝,国号闽,改元龙启,进封陈金凤为皇后。追封其名义上的父亲陈岩为威武军节度使,其母陆氏为长乐郡夫人,族人陈匡胜为殿使。王延钧筑长春宫让陈金凤居住。王延钧与陈金凤常在长春宫里做彻夜之欢。每此宴会时燃起金龙烛数百枝,光明如白昼。命宫女数十人各擎一杯以次递进,杯子都是金玉、玛瑙、琥珀、玻璃做成。酒酣耳热之际,张开长枕大床,拥陈金凤与诸宫女裸卧在内,随意幸弄。王延钧遣使造水晶屏风,周长四丈二尺,王延钧与陈金凤淫狎于内,令宫女隔屏风观看。  王延钧亦好男色,有位小吏叫归守明,年方弱冠,美皙如玉,肤似凝酥,被王延钧看中并嬖幸,称他为“归郎”。王延钧有疯瘫症,归郎每日白天侍奉禁中,夜里就与陈金凤同床共枕做了并头莲。后来王延钧病得有时神志不清,于是陈金凤与归郎俨然一对夫妻。  百工院使李可殷,少时与归郎交情莫逆,归郎满足不了陈金凤的欲求,便引荐李可殷也与陈金凤私通。李可殷聪敏且有智思,为归郎在长春宫造缕金五彩九龙帐,极其华靡。遮蔽了里面王延钧的大床。陈金凤与归郎日夜在九龙帐留宿不出。国人皆知宫内情形,曾歌曰:“谁谓九龙帐,惟贮一归郎。”只有王延钧不知其情。  起初陈金凤是因内侍李仿推荐给王延钧的,李仿自矜其功,又听说九龙帐中发生的不堪之事,遂横行不忌,并以此事要挟金凤,以为陈金凤不敢得罪他。陈金凤不能忍受,令李可殷找机会构陷李仿。李仿听说后,怨陈金凤辜负自己,于是将其妹李春燕打扮好进献王延钧。  李春燕婉媚绝代。入宫时年方十五。顾盼举止,都合王延钧的心意,于是被宠幸册为贤妃,并封李仿为皇城使。王延钧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