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芙蓉小说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宰执天下(cus)-第1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军高歌猛进是一件好事,可韩冈也发现,一旦战线拉长,对于随军转运使来说,的确是让人很是头疼,同时也会腿疼的一件事。

从马上下来,韩冈双腿都直发颤,大腿内侧火辣辣的,不用看,肯定是皮都磨破了——他这两年没少骑马,大腿内侧都快长起茧子了,可再厚的老茧,也经不住长时间的摩擦,

两天时间,韩冈围着狄道城和珂诺堡,绕了个长达四百里的圈子。河谷走过,山路也走过,连接狄道、珂诺堡的两条路他都走了一遍,连同沿途的寨堡也都巡视了一回。

韩冈不知道其他的随军转运使会不会像他一般勤力,可在眼下出征河州的三万大军中,他走的路应该算是最多的一个。

恍若无事站在马边,跟着上来牵马的马夫随口聊了几句。在马夫诚惶诚恐的回话中,韩冈了解到了这几天来珂诺堡中,骑兵们的出战情况以及战马的出动率——虽说骑营和中军放置马匹的地点根本不在一起,但好歹草料都是一处领的,多少都能听到一点准确的消息。

不过马夫知道的东西还是很少,鸡零狗碎的。唯一可以确认的一点,就是春天果然不是出动骑兵的好时节,即使是都配发了一定量的豆粕来加强营养,但还是陆续有近一成的战马失去了战斗力。

但是往好处想,吐蕃人那边的情况只会更差。至少韩冈前面在景思立那里,看到的来袭蕃军骑兵,他们所骑乘的战马情况并不算好。景思立手下的几个深悉马性的将校观察了一阵后,都说禹臧家的这些战马,如果不能及时休息和补充食料,回去后肯定要毙命一批——如果双方的战马都出了问题,明显的对更为依赖步兵战力的宋军更为有利。

跟马夫说了一阵后,韩冈的腿脚也终于安稳了下来。向着堡中王韶的行辕走去,外人虽是看不出来,但韩冈自己感觉着,走路时双腿还是在打着飘。

“景思立那里的情况怎么样?”

见到韩冈回来,王韶劈头就问。虽说前面已经收到了情报,但韩冈毕竟是亲眼见到禹臧家的骑兵,他嘴里的话更为直观。

“下官回来的时候,禹臧家的骑兵仍在骚扰临洮城的工地。”

“骚扰?”苗授追问了一句。

“只是骚扰。”韩冈点头。

两千骑兵来攻打万人前后驻防的大营,吐蕃人又没有发疯,怎么可能会硬拼。但他们的骚扰也给临洮堡的修筑带来很大的麻烦,预计的工期肯定要拖延,至少夜中不敢让民伕们继续干活。否则派出百八十名骑兵绕过山间来夜袭,疲累中的民伕很容易会炸营。

高遵裕闻言皱起眉:“那还要几天时间?”

“还要七天到八天,比预定的工期要拖长三日。”韩冈顿了一下,补充道,“不过不会影响景思立率秦凤军来报到,有五千人堵着禹臧家的骑兵已经绰绰有余。就算禹臧花麻大举南下,已经抵达狄道的姚兕姚麟,要去支援也很容易。”

高遵裕和苗授满意的点头,这是他们想听到的。

“这边的情况呢?”韩冈问着。

“香子城已经攻下来了。”

这件事韩冈已经在马夫那里听说了,听到这个最新的战果,他也不觉得有什么意外的,理当如此。“那斩首呢?”

“二十四个,吐蕃人是主动放弃的香子城……木征肯定是要在河州决战了。”苗授肯定地说着。

“放弃珂诺堡越是轻易,放弃香子城越是轻易,就越是证明木征不会放弃河州。”

王韶的判断,韩冈心有同感:“如果有了一次惨败,木征可以压倒所有的反对声,主动放弃河州,然后设法在山岭间拖垮我们。但一次激烈点的战斗都没有,他就放弃河州,必定会落到树倒猢狲散的下场。”

“那样谁都会认为他怕了。”这是连同高遵裕在内的共同的判断,“一个胆小的首领,没人会跟着他的。”

“关键还是在河州城!”

王韶一句总结陈词,熙河路的四名主官相视一笑,几年来养成的默契尽在不言之中。木征既然在河州城摆下了宴席,他们也就却之不恭了。

召集来珂诺堡中诸将佐,还有一应幕僚,十几人济济一堂。

韩冈出面,将几位主官的判断向众将说了一遍,又说起在河州城下可能面对的敌军数量。

“以河州诸蕃部的帐数,如果木征将他手下的蕃部全数动员起来,当能组织起十万人以上军队,这还不包括各部留守的兵力。”

韩冈的话并没有引起众将的骚动,这是他们预先都知道的。

他继续道:“当年包顺都号称他青唐部及其辖下诸部,总计有十二万口之多,而木征下辖的蕃部比他只多不少,十万并不出奇。但以各部的粮秣和战马的情况,木征最多也只能能维持三万人到五万人一个月左右的战斗——这个数字,包括他的援军。”

“董毡还是禹臧?”赵隆问道。

“董毡已经出兵相助……领军之人都打探清楚了,是青谊结鬼章。”韩冈说着,眼睛转向王韶背后的智缘。

智缘会意,出来介绍道:“他是鬼章部的新任族长,贫僧曾见过他一次,不是个简单的人物。”

“一起提防起来就是了。”高遵裕不在意的说着。

“粮秣可能供给得上?珂诺堡的贮备是不是够用?”

珂诺堡将是即陇西、狄道之后的第三个中转站,比起沿途的兵站,其地位更为重要。所以宋军在攻下了珂诺堡后,又花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来向堡中运送粮秣军资,以用来准备河州前线的需用。这是所有熙河将校都知道的。王舜臣为人外粗内细,军事之中,他最关心的就是后勤。

“眼下珂诺堡中粮秣军需都已逐渐齐备,大可放心。”

“安全呢?”

这下是苗授的儿子苗履代韩冈回答,他是负责珂诺堡的守卫工作:“这几天还找出了三处暗道,都填埋了起来,堡中的安全不用担心。论起土木之事,蕃人拍马也赶不上我们汉人。”

“秦凤、泾原两军的情况呢?”王舜臣继续问着。

“五千秦凤军后天就能抵达珂诺堡,而泾原军昨日已经抵达了狄道,正待经略的命令。”

一个个疑问都得到了满意的回答,众将的心中渐渐的涌起了必胜的信念。

“各路兵马都已经准备完毕,而我们离河州还有五十里!”王韶闭起双眼,转瞬又猛然睁开,喝道:“就只剩五十里!”

……………………

听着殿下准备外出任官的朝臣说着千篇一律的废话,赵顼强忍着打哈欠的欲望。

这些日子以来,赵顼都没有睡好觉。自从下诏同意了熙河路攻打河州之后,他就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到了早间,也自然没了精神。

赵顼很为熙河担心。从狄道到河州,超过两百里的这一步跨得太远。加之还要翻山越岭,与早前的历次战事都截然不同。

狄道城离渭源并不算很远,去年攻打狄道,翻越鸟鼠山,穿过大来谷,几乎没有费什么气力,也就蕃人偷袭渭源让人吓了一跳,但也带来了让赵顼喜不自禁的捷报。

但眼下,随着熙河、秦凤、泾原三路的三万精锐一步步的深入蕃人杂居的不毛之地,身后的粮道拖得越来越长,赵顼也不能不为他们的安危担心。一旦失败,不知其中有多少人能安然而回,

尤其是前日,听说王韶急匆匆的提前出兵,更是让赵顼的心头蒙上了一层阴影。究竟是为了争夺功勋,还是如王韶连同捷报一起送到的奏疏中所言,是为了打木征个措手不及。赵顼都不知道哪个更为切合实际。

幸好昨日一并听到了攻下珂诺堡的消息。熙河路的沙盘模型赵顼不知看过了多少次,重要的寨堡名称早就在心中滚瓜烂熟。珂诺堡是河州门户官军占据了此处,攻打河州的战事,至少是顺利完成了前半段。

另外的一点阴影,就是西夏方面始终没有反应,横山的另一侧始终静悄悄的。赵顼甚至觉得就像是夜中行于孤巷之中,总感觉着背后有人,只是回头看时,却是空空荡荡。少年时,赵顼很有过几次这样的经历,现在想起来,失笑之余,依然还有些心头发毛。

‘党项人真的会坐视吗?’他忧心不已。

……………………

兴庆府的宫室森严。

朝臣皆已退去,秉常也被带进了后殿,偌大的宫室中只有梁氏兄妹一坐一立。

“听说河州打起来了?”梁氏端坐着,并不赐兄长坐下。

“是。”梁乙埋低头。由于罗兀之战的损兵折将,这年来兄妹两人的注意力一直放在国内,但并不代表他不关心周围的变故,“昨日兰州禹臧来报,宋军出兵号称十万,实际亦至少超过两万,由王韶亲领,目标正是河州。”

“木征能不能抵挡得了?”

“恐怕很难。”

“董毡会不会助他?”

“……不会全力。”

“东朝咄咄逼人,今天打下了河州,明天就该是兰州了……”梁氏黯然一叹,“大哥,你说该怎么办?”

“禹臧花麻已经准备出兵援助木征,暂时交由他处置……而且这个时候,我也不方便离开兴庆府。”

梁乙埋暂时不能离开京城,他必须再坐镇一段时间。经过了一年的大清洗,在兴灵一带,梁氏兄妹的控制力的确是增强了许多,但眼下兴庆府中的稳定,还是少不了他来维持。

梁氏沉默良久,“那就速将仁多零丁招进京来吧,我想听听他的看法。”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36章万众袭远似火焚(13)

王韶已领军前往香子城。六千熙河军,以赵隆领选锋为先导开路,苗授、王舜臣为前军,开始向河州进发。

一日之间,珂诺堡中就只剩王韶留下来的五百守军。不过今天午后,景思立就该到了,倒也不用担心珂诺堡的安全问题。

变得空空荡荡的珂诺堡安静了下来,但韩冈还是没有空闲。

为了能加快狄道至珂诺的转运速度,走康乐寨、当川堡的山道,还有河谷道,都被利用了起来。运送粮秣物资的队伍经过两条道路,一队接着一队抵达珂诺堡,三天之内,就到了五支车队、马队。

点算数目的工作,韩冈有亲信的吏员来完成。但他也有必要时不时的去抽查一下这个工作的完成情况。现在珂诺堡要支援的人数是六千,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将会增加到两万。两万将士,加上四千上下的战马,都将要依靠珂诺堡来供给他们的需用。

也许今次作战的难度不及横山面对的党项人,但换作是随军后勤方面的工作,可是十倍于当初的罗兀城了。

韩冈走过在仓囤区。看着下面的小吏拿着铁钎插进粮袋中,抽出中心部位的,检查袋中的粮食是否完好,有无霉变。

“损耗了多少?”韩冈拿着随车而来的出库单问道。总计十六车,出库有两百四十石,比起在通途大道上能装五六千斤的太平车来,一车只能装一千多斤的份量,实在是少了一点。但蕃区的道路不可能跟正式的官道相比,能超过千斤的运载量,还是韩冈让人将车辆都换了宽幅的车轮后的结果。

“这是从洮水边过来的,袋数都是清点过了,没有什么损耗。”小吏回答着,将清点后的单据签名画押后递给韩冈,“如今人马食用与押运的粮秣分装,也没人敢像过去那般在路上犯事。”

过去运送军粮,都是送一路,吃一路,根本不分。甚至有的民伕会为了运送时轻松一点,故意在路上倾倒一批,然后说路上给牲畜吃掉了。现在将两边分开来,又是一程转过一程的运送,道路上的无谓消耗减少了许多。

只是另一方面,由于兵站设立后,要驻防道路的兵力增加,他们的消耗则多于过往,一进一出,其实又抵消了不少。但毕竟兵站制度对后勤方面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不论是蔡延庆,还是沈括,到现在为止都没有对此要有改动的想法。

而韩冈在实际主持后勤转运的事务后,其实也对之前的随军转运使的工作方式感到很惊讶。过去的随军转运使,是字面意义上的随军,大半时间跟着主帅走。从后方组织押运粮秣的工作,都是交由民伕出发地的州县官。然后到了军中后,再由随军转运使分派。如果路途过于遥远,那粮草就会先送到大军出阵前的驻屯地,再由随军转运使亲自领人去接应。有许多时候,他们甚至就相当于一个押粮官。

韩冈即便对军中后勤再不了解,也不会认为后勤主管的工作会是押粮官这么简单,何况他在几个经略司、安抚司中也经历了许多,后勤上的弊端也看得很清楚——后世物流发达,在运输路线上设立转运点的必要,韩冈多多少少心中还有点数。

随车而来的不仅仅是沉重压车的粮草,还有后方带来的消息。

蔡延庆坐镇陇西城,王厚被他点名过来打下手。有王厚配合,秦凤转运司对熙河的支援工作,也变得井井有条。另一方面,沈括在接手了随军转运之职后,并没有立刻烧上几把火,仅仅是提拔了两名办事得力的小吏。

该怎么说呢……这应该算是很聪明的手段。在韩冈本人还在同任一职的情况下,若是沈括恣妄威福,来什么下马威,韩冈是绝不会坐视。但提拔两个办事得力的小吏,却没人能干涉。这样的一步步的扎稳根基,也就是为日后在熙河的久任打下基础。即便战事结束后他不能在熙河任职,但沈括的这一番表现,也照样能算是中规中矩。这边的战事功成,必然不会少得了他的一份功劳。

会做人的聪明人,而且还识时务。韩冈放下了点心来。就算还有点小动作,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个可以合作的对象,韩冈很有兴趣跟沈括见个面,只是他现在还是无暇分身。

王韶已经出兵,后面的粮秣运输也要及时跟上去,从珂诺堡到香子城依然还是是河谷道,可以走马车。而从香子城【今甘肃和政】到河州城【今甘肃临夏】,中间还要翻越一座山,尚幸并不高峻,独轮车也照样能够送粮过去。

‘看起来要在香子城多放上两营转运粮草的民伕了。’韩冈想着究竟从哪里抽调人手比较合适。

到了午后,景思立在预定时间中率部抵达珂诺堡,刚刚清静下来的寨堡中,一下又多了五千兵马。

听说王韶昨日就已经出发,景思立似是讽刺的说道:“王经略动作好快!追都追不上。”

“木征就在河州等着。经略当然走得要快一点。”

“还有粮食上的问题吧?”

“都监大可放心。庙算不胜,如何敢出阵。粮草供给,可是庙算中第一个要计算的。”

韩冈对后勤压力并不担心。经过一个冬天的抢运,熙河路的存粮大概能给三万大军使用到四月底。而五月初,就是麦收的时节。只要蔡延庆能在四月底之前,给补充陇西城补充上三五万石的粮草,便不会造成断粮。王韶虽说提前出兵,但其实消耗并没有增加多少。有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补充二三十万石都不会有什么问题。且以今年熙河路预期的收获,更足以将眼下的三万大军,维持到九月以后。

“都监在珂诺堡中休整一夜,就可以上路追上去了。不待都监的主力抵达,经略也不会贸然跟蕃人决战。不过经略留信下来,还请都监在珂诺堡中,留下步骑各一个指挥,以助守后路粮道。”

………………

王舜臣驭马领军,在山道上疾速前行。

流经香子城、珂诺堡的河流是洮水支流的大夏山水,而河州城则是位于离水【今大夏河】之滨,洮水和离水都是黄河的支流,王舜臣所部正要翻越就是两条黄河支流之间的分水岭。

这道分水岭南坡陡峭,上山的道路要曲曲折折的绕上两个回弯。可北坡平缓得很,翻过这座山口,下面就是一路缓坡。

就在山道边,几处吐蕃人设立的堡垒上,有着火燎过后的黑色痕迹。夯土的墙体上还能看到历历箭痕,尤其是靠着路边的几面墙,被神臂弓射上去的箭矢密密麻麻的排满了一片,如同毛虫身上的毒毛一般密集。

‘赵隆看来是拼了命了。’

一夜将道路上的据点给拔出,熙河选锋表现出来的实力,并不比前广锐将校稍差。

刚刚骑马上了山口,尚未来得及远眺北方风土,一名骑兵就赶过来向王舜臣汇报,“都巡,吐蕃人正在攻打选锋军,还请都监速去支援。”

不用这名哨探多说,王舜臣就已经看见了千多名吐蕃骑兵,正攻击只有他们一半不到的大宋官军队伍。

“立起我的将旗,击鼓,准备作战!”

王舜臣不怕对手多,只怕对手不来。几句话下了命令,他所率领的前军就已经在坡道上列阵。

鼓声传递去了下方的战场,交战中的宋军和蕃人一时缓下了手脚。

同时抬头仰望,一彪宋军战士,正从坡道上下来。对手的援军突至,令吐蕃人士气沮丧,而下山的缓坡也帮了宋军的一个大忙。

王舜臣让麾下的士卒横队站在坡顶,一边向下射击,一边缓步向下。山坡多树,吐蕃人骑着马不便进入林中。只是留在坡道上,就会被宋军用弩箭尽数攒射。

见势不妙,在号角声中,千余名吐蕃骑兵徐徐而退。重新恢复平静的坡道上,受伤的士兵和战马被留在了战场上,就像退潮后的沙滩上的贝类,孤零零的好不可怜。

让人收拾战场上的伤员,王舜臣见到了赵隆。王韶身边率领选锋的亲信将领,正坐在路边喘气。他身上的甲胄都有着各处箭创,胸口的护心镜也凹下去一块。胯下的坐骑,不再是昨天看到的那匹黑马。

“怎么打的这么厉害?”

“蕃人连吃奶的气力都拿出来了,我们扎个营都难。”

赵隆这一天也是拼了命,连他这个主将一天来,也就现在才有机会坐下来喘口气。他们这些先头部队,自下了山之后,仗着各个战力精悍,一味猛冲硬打,击破敌军的攻击有三四次,但自军伤亡率也变得很高。

“早知道就换个手段了。”赵隆为自己人的伤亡叹着。

“不要说废话了。一开始不就知道木征会给我们来个下马威吗?”

站在山口上,王舜臣远眺极远处的吐蕃人。青葱嫩绿的山岭下,帐幕连天接地,填满了离水两岸。

“有五万吗?”赵隆低声问着。

“看起来只多不少!”

“看来木征有足够的兵力来抄截我们的后路了。喂”他叫着王舜臣,“你说木征会抄那条道?”

“多半是珂诺堡吧……不是说蕃人挖了好几条暗道吗?他们肯定不知道我们已经都给找出来了。”这时候,又是一堆蕃军骑兵攻来,看着吐蕃人在山坡下啊耀武扬威,王舜臣冷眼看着他们一下,“等王经略到了就会有他们的好看了,那才是真正的决战。”

在赵隆所率的选锋军中,已经找不到是谁对河州蕃军射出的第一箭。但当王韶和高遵裕率主力抵达离水之后,河州决战的最终戏码,也终于上演到正章。

更多精彩,更多好书,尽在书包网cc—http://。cc

第37章青山声碎觑后影(一)

已经是第三天。

昨日景思立率部上来了。泾原军的主力也抵达了狄道。依照王韶的分派,姚麟将会前往狄道北方的临洮堡,负责抵挡禹臧家的任务。而将剩余的秦凤军,一部分守护珂诺堡,剩下的将会和姚兕所率三千泾原军一起,与主力在河州城下会合。

可王韶所率领的熙河军现在并没有攻到河州城下。

在他们的下方,是离水支流所在的谷地。这条支流与离水的汇合处,便是河州城的所在。

河州城下,听从木征召唤而来的数万吐蕃士兵将离水河谷整个占据,并且瞅准了宋军攻来的方向,不断遣出骑兵进出于支流谷地。

木征军逐日上攻,只要宋军一有进驻谷地的动作,便立刻发动攻击。下山的宋军但始终无法顺利展开阵型,同样也难以在蕃军的攻击下,设下营地。总是很快就会被赶上去。

吐蕃人以骑兵在谷地奔驰,速度比起宋军要快得多。不论王舜臣和苗授选在在哪里下山——甚至是穿过山坡上的树林,刻意挑选让人意想不到的地方——可只要一露头,数千蕃骑也很快就会迎面杀来。

支流谷地成了战场。由于战场范围的限制,河州城下的数万蕃军只能有一小部分投入进来,但也有万人左右的数量。也因此,宋军纵然能够将战力在同一时间投入战场,但兵力上的劣势依然存在,想方设法也无力向前推进过去。

一时间,王韶被逼得只能在山坡上段,下令全军驻扎下来。

草木深重的山坡上,根本安顿不下加上景思立的秦凤军,总计超过一万的兵马。砍树伐木出来的空地,也只安排下其中的三千人。迫不得已只能在山南的险坡处,扎了几个连珠小寨。最后还是有两千骑兵,不得不回到香子城中。

再过两日,秦凤军的余部,再加上三千泾原军就要过来。如果不能在他们上来之前打开局面的话,这个脸可就要丢到整个关西去了。

王舜臣踢着脚回来,这些天他上马下马,在山道上来来回回的走着,牛皮缝制的马靴前头都张开了张嘴。心里想着要回帐换双靴子,但他还是往王韶的主帐走去。

王舜臣今天又试了一次。赵隆的三百名选锋,还有他在麾下本部中选取的四百射手,在晨曦未上的时候冲下山坡。

七百精锐的列阵速度很快,在吐蕃蕃骑赶来之前的片刻工夫中,就已经排下了阵势。用强弓硬弩轻而易举的就遏制了多达千人的蕃军骑兵的突击。

而后苗授也找计划随之出阵,但他们下来的速度实在赶不上骑兵的迅速,被另一支千骑上下的蕃兵硬是堵在山林中。西军步卒虽是堪战,但如果不能组成阵列,对上骑兵还是没有多少胜算。

眼见苗授那边支援不上,又发现了第三支吐蕃骑兵已经冲入了谷地,有反抄后路的打算。王舜臣当机立断,立刻将人撤了回来。断后的他大发神威,一张长弓射落了数十名咬着尾巴追击上来的蕃骑。就如单薄的堤坝,挡住了滔天而来的洪水。

只是个人再是武勇,无法改变计划的挫败。

‘难道真的要等泾原军过来?’

有了泾原军,加上秦凤军的余部,总计两万兵马,的确可以杀进谷地,修起与河州城对峙的营寨。但王舜臣明白,王韶需要的是对麾下战力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果在窘迫的情况下,必须靠姚兕姚麟才脱离困境,他这个经略使的指挥权肯定要打折扣。

今晨一战,苗授和他不动用昨日抵达的秦凤军,而只是熙河军出阵,也是因为明了王韶的想法,才如此行事,只是最后还是失败了。唯一值得庆幸的就是没有太大的伤亡。

“怎么办?”进了营帐,王舜臣就听着有人在问道。

王韶、高遵裕都在,景思立和他秦凤军中的几个得力将校也在,苗授、赵隆比王舜臣更早一步安抚好士卒,也更早一步到了主帐中。

“还是夜间立寨。”出言提议的是王存,景思立麾下的将领,也是昨日刚到的。

在王韶的首肯下,王存说着他的计划。用半日的时间,将一方方木排从满是雪水的山溪中放下去,然后在平缓的山谷里捞上来,木栅一圈,什么都好办了。有一个晚上的工夫,可以很轻易的将营地的栅栏给竖起来。

“当我们没想过吗?第一天就这么做了。”王舜臣当即就翻了白眼,“别把木征当傻瓜,他们是敢夜战的!”

“只要有两三个时辰的工夫,就足以将营栅给立起。”

“木征一个时辰的空隙都不会留下来。”赵隆摇头,“这两天一到夜中,山下面全是火光。木征派出不知多少队游骑,日夜巡哨,那是真拼命了。”

“是吗?”在王舜臣进来前,就一直没有说话的王韶这时突然开口,“那你们呢?”

众人的视线集中在王韶的身上。

“不敢拼命吗?”熙河经略双眼如刀,温声问着。

……………………

天色将晚。

战鼓突然沉沉的响了起来。

先是一面鼓在响,继而几面,几十面,到最后,连同山谷间的回声在一起,在天壤间回响。

就算远隔了近十里,雷鸣般的重鼓,依然震颤着人心。听起来就像从天空中传递下来,如同夏日的惊雷叱咤,一声接着一声,并不停息片刻。

青谊结鬼章走出营帐,远远望着鼓声传来的方向。

被堵在山坡上扎营的宋军,让鬼章部的年轻族长心中不屑。见势不妙就不敢一赌勇力,宋人的确没胆。现在突然如此大的声势,可以想见七八分是在骚扰,只有小部分是为了出战而准备。

其实他更希望能直接宋人下山来,这样才能发挥出数万大军的作用。而不像现在,只是一千两千一队的骑兵与宋军进行短暂的交锋,最多也不过万人就填满了谷地,而更多主力只是在后面看热闹。

但木征要给宋人更多压力,以补偿之前放弃一连串城寨给他声望带来的不利影响,另外也为了将宋军引得更深一步而做铺垫。

回头望了望木征主帐前摇晃的旗帜,青谊结鬼章翻身回帐,聚兵的号角也不关他的事,现在还轮不到他上场,不如去睡觉。

鼓声中,王舜臣随着麾下的士兵,一步步走下山坡。

相比起骑在马上,王舜臣更喜欢脚踏实地时的安稳。只要双脚牢牢钉住地面,前方的千军万马,他都有信心用掌中的长弓一一射落。

王韶下令麾下大军分作数队,同时从山头上下来。这几日,为了能杀进谷地,宋军也在树林中开辟了好几条道路,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蹄声压倒了鼓声,两队就在谷中巡视的蕃军,冲杀了过来。面对分成数部,同时攻入谷地的宋军,他们并没有分散开,而已一起钉住了最边缘的一队。

分散的宋军,等于是给了他们各个击破的机会,只要冲散这一队之后,就能势如破竹的紧跟着解决接下来的几支宋军。

他们撞上的正是王舜臣所部。

半数军卒刚刚走出山林间,只来得及排出两排单薄的队列,而后面还有一半没有出来。可直面千骑蕃兵,王舜臣没有丝毫退避的意思。

清早的时候无功而返,他胸口中正凝聚一团怒意。眼下只要拖住片刻,援军就能赶来,他坚定不移的站在最前面的队列之中,张弓,搭箭,高声大喝:

“跟我射!”

箭雨如注。

由于王舜臣擅长弓箭的缘故,他对帐下士兵的箭术训练要求最高。而且他从小就听说过种世衡如何引诱民众习练箭术的故事,用悬银为赏,谁能射中,就将银子赏给其人。借鉴了种世衡的故伎,只用了半年时间,王舜臣麾下的军卒箭术便都提高了一大截。

弓箭的射速远过弩弓,一轮两轮三轮的急速射击,吐蕃骑兵也刚刚前进了二十步。前排。射过,后排紧随而上。不射人,专射马,几轮下来,蕃骑的先头部队中,已经满是痛得疯狂乱跳的战马。

还是有蕃人冲到了近前,但纵然他们冲到了身边,纵然身边的兄弟被战马冲倒,但只要王舜臣还在阵前,这一支队伍就依然保持着稳定。

袍泽的鲜血溅在脚前,王舜臣又是一声高喝,指掌中的长弓散射出道道流光,一支支利箭几乎是在同一时刻,穿刺进眼前十几名敌人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